【精品】地質工程實習報告4篇
隨著人們自身素質提升,需要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內容的完整。那么,報告到底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地質工程實習報告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 篇1
地點:XX市XX縣東湯峪
一、實習目的:
1).使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和鞏固課堂知識,提高在野外識別各種地質現象的能力同時增加感性認識,擴大視野,培養(yǎng)提高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鑒別和觀察常見的巖石,礦物特征及工程性質。
3).學習運用羅盤儀器測巖石的走向、傾向和傾角。
4).了解三大巖石的形成過程,產生年代、結構、產狀、形成原因及現象以及流水的地質作用對巖石的影響和沖刷成河谷的過程。
5).了解地質構造的內容,實踐其現場的判斷方法。
二、實習內容:
地質概況:
區(qū)內出露的地層主要有下元古界寬坪群和從中更新統(tǒng)到全新統(tǒng)的第四系。另外,還有少量第三系出露。該區(qū)出露的侵入巖包括酸性、基性和超基性巖,主要有花崗巖、輝長巖和輝石巖。該區(qū)位于北秦嶺加里東褶皺帶的北緣(黃邦強等,1984),寬坪群具多期變形特征。早期褶皺近東西向,呈同斜緊閉褶皺,局部出現平臥褶皺,發(fā)生軸面片理s1及腸狀褶皺、勾狀褶皺等,伴隨早期中基性脈巖侵入,為前寒武紀變形。中期褶皺也為近東西向,與早期褶皺樞紐交角不大。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 篇2
一、地質實習的目的
1、學會對巖石的肉眼判別
2、了解饅頭山沉積巖的每一層的巖石組成及其顏色、厚度等
3、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4、用地質羅盤測量實地測量巖層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
5、掌握褶皺的基本知識和判斷背斜、向斜的能力
6、現場認識斷層、滑坡、巖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二、地質實習的過程
我們的實習分為兩天(六月三、四號),六月三號實習地點是長清張夏鎮(zhèn)滿壽山和靈巖寺, 實習項目是滿壽山的巖層構成和滑坡、斷層現象,六月四號的實習地點是蘇莊,實習項目是背斜構造和地質羅盤的實習,六月四號下午我們結束地質實習,返回學校。
三、實習的內容
(一)認識滿壽山的巖層
饅頭山,海拔408米,位于濟南市長清區(qū)張夏鎮(zhèn)境內,當地老百姓習慣稱此山為“饃饃山”、“滿壽山”,或者高雅的稱為"曼壽山"。20xx年,饅頭山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第三地質名山,當年又被列入省級地質自然遺跡保護區(qū)。饅頭組主要由紫紅色、黃綠色等雜色頁巖及泥質、白云質灰?guī)r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雜巖的肉紅色片麻狀花崗巖之上。下部灰?guī)r中含磁石結核和條帶,上部頁巖中具微細水平層理,中部頁巖含有三葉蟲化石~中華萊德利基蟲。厚度119米。
在開始實習前,劉老師將此次實習分為三組—饅頭組(十層)、毛莊組(六層)、徐莊組(五層)。
1、饅頭組
第一層是由頁巖組成,厚約兩米,巖層呈現黃綠色,局部呈現灰色,風化程度非常的嚴重,裂隙發(fā)育大,我們在工程中應盡量避開。
第二層是由石灰?guī)r組成,該層巖石深入山體,厚約四米,巖石呈灰綠色,此處的裂隙極有可能發(fā)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應注意勘探。
第三層是頁巖,厚約八米,巖石呈現黃綠色,局部呈現褐色。
第四層是由頁巖組成,厚約十三米,顏色顯紫色。
第五層是由石灰?guī)r組成,厚度約六米,顏色呈現土黃色,裂隙發(fā)育輕微,有利于工程實施。
第六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呈現黃綠色。
第七層是由石灰?guī)r組成,厚度約兩米,顏色呈現綠色,空隙發(fā)育,石灰?guī)r表面覆蓋物為填充在裂隙中的雜質。
第八層為頁巖,厚度約七米,顏色為紫紅色風化程度比較大。
第九層為石灰?guī)r,厚度約兩米,顏色為灰白色,縱向裂隙發(fā)育比較大,但是橫向裂隙發(fā)育小,前度較高。
第十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五米,顏色呈鮮紅色,由于該層位于山頂,所以此處巖石風化嚴重。
2、毛莊組
第一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為紫紅色,頁巖中含有云母。
第二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為十三米,顏色呈現紫紅色。
第三層是由頁巖組成,厚度約為四米,顏色為紫紅色,由于該處地勢高以及各種外力因素,使得該巖層水土流失嚴重,表面基本無植被覆蓋。
第四層:灰色鮞狀石灰?guī)r,厚零點八米。
第五層:灰色石灰?guī)r,厚零點二米。
第六層:灰色鮞狀石灰?guī)r,厚零點三米。
3、 徐莊組
由于徐莊組地勢陡峭,我們不能繼續(xù)前行,所以未能近距離觀察徐莊組的巖層組成。
。ǘ┱J識滑坡與斷層
下午我們到達靈巖寺附近,開始下午的實習,主要是認識滑坡,斷層以及一塊花崗巖。
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實習地點,指著遠處的山體讓我們找出斷層的上盤,下盤,斷層線,斷層面以及滑坡體,然后詳細講解了該處滑坡和短層,在山路的一邊同學們邊聽邊記,最后老師帶我們去看了一塊花崗頒巖,三號的實習結束。
。ㄈ┱J識蘇莊斷層
六月四號,我們開始了第二天實習,首先是一處斷層,這處斷層比昨天的更有價值與意義,因為該處斷層斷距小,我們能看的很清楚上盤,下盤等,而且該處斷層低。加深了對斷層的認識。
。ㄋ模┑刭|羅盤的實習及背斜的判定
地質羅盤儀是進行野外地質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觀察點的所在位置,測出任何一個觀察面的空間位置(如巖層層面、褶皺軸面、斷層面、節(jié)理面……等構造面的空間位置),以及測定火成巖的各種構造要素,礦體的產狀。
巖層走向是巖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巖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伸方向。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后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之走向。巖層傾向——是指巖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與巖層走向垂直。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著層面并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巖層的傾向。
背斜是褶皺的一種,為巖層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皺,經風化,剝蝕后露出地面的底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老地層在中間,新地層在兩側,另外褶皺也包括向斜,其為巖層向下彎曲的槽型褶皺,經風化、剝蝕后,露出地面的地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新地層在中間,老地層在兩側。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連接、相間排列,常是多個連續(xù)出現。正常情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
褶皺要素:褶皺要素是指褶皺的各個組成部分,主要有:核、翼、轉折端、樞紐、軸跡、脊線和槽線、褶軸。
結束斷層的實習,我們繼續(xù)登山,開始褶曲的認識與實習,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一個牙口讓我們判斷一下該處是向斜還是背斜,同學都說是向斜,老師說過一會就知道答案了,咱們慢慢的揭露它,然后我們在劉老師的指導下對地質羅盤進行了實習,同學們分組測量,我所測得巖石產狀如下:走向NE35,傾向NE360,傾角45 。
在結束了羅盤的實習,我們繼續(xù)上行,在途中老師不時停下給我們講解背斜與向斜的判定方法,我們從中知道背斜與向斜不能簡單通過直觀的感覺來判斷,就像這個山他就是一個背斜構造,雖然在途中非常像向斜,當我們走到最后一個山頭的時候,結果就出來了,這就是一個背斜構造,是由于地質運動的時候,兩側受力不均造成背斜的一翼陡峭,而另一翼緩,所直觀看上去容易造成錯誤判斷。
在看完了,這個背斜構造后, 我們的實習全部結束,下午返校。
四、實習的結論
1、我們在實習過程中學到了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縮小了書本與實際的差距。
2、學會了地質羅盤的使用,測得巖層產狀。
3、掌握了背斜與向斜的基本判定。
4、對斷層與滑坡等地質現象有了進一步認識,理論聯系實際。
5、了解了饅頭山的巖層構造,對沉積巖有了更深的認識。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 篇3
一、前言
主要說明實習的.時間、地點、目的、任務及路線安排,實習隊的組成,工作的方法,工作量以及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二、實習區(qū)概況
1.實習區(qū)的范圍、地理位置、交通概況等,最好附上“工區(qū)位置圖”。
2.實習區(qū)的區(qū)域地質概況
3.實習區(qū)自然地理概況,如地形、地貌、河流、氣候等概況。
4.實習區(qū)社會經濟概況。
三、地層
實習區(qū)的地層層序、時代、接觸關系、厚度及分布狀況。按照地層的新老關系,由老至新敘述各個時代地層的巖石組合特征、古生物特征、沉積特征、分布和出露情況、接觸關系、厚度、地貌特征及特殊的識別標志。
四、巖石
敘述實習區(qū)出現的巖石類型,詳細描述其特征?砂闯练e巖、巖漿巖、變質巖的順序分別敘述,要說明成分、結構、構造、產狀、成因、時代等。
五、內動力地質作用
1.地殼運動及地質構造
概述實習區(qū)的大地構造位置、基本的構造格局、地殼運動、具體構造的類型和特征。對褶皺構造與斷裂構造分別進行詳細描述,并應附有素描圖、構造剖面圖等。
褶皺構造要描述構造的位置、范圍、規(guī)模、長軸方向,核部的地層時代、巖性,兩翼的地層時代、巖性、層序,兩翼巖層的產狀,軸面和樞紐的產狀,最后確定褶皺的類型、褶皺的形成時期及形成機制。
斷裂構造要描述斷層的位置、方向、規(guī)模,斷層面產狀及形態(tài)變化,斷層面、斷層帶的特征如擦痕、斷層泥、斷層角礫、斷層崖等,斷層兩盤的地層時代、巖性,兩盤巖層的產狀,地層的牽引現象,伴生節(jié)理及構造巖等。
2.巖漿作用
按巖漿作用時代、作用方式及產狀等進行描述。分析柳江向斜的形成與巖漿作用的關系。
3.變質作用
按變質作用方式分別進行描述。
六、外動力地質作用
1.風化作用
風化作用的類型、方式、產物及特征。
2.河流地質作用
描述河流的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特征。
3.海洋地質作用
描述海洋的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三角洲的形成及沉積特征
4.內動力地質作用與外動力地質作用的關系
內動力地質作用與外動力地質作用的辯證關系
七、礦產
簡述實習區(qū)內所出現的各種主要礦產資源,說明每一種礦產的賦存層位、規(guī)模、找礦標志、礦物組合和礦產應用等。
八、地質發(fā)展簡史
根據實習區(qū)的地層、巖石、地質構造、巖漿及火山活動資料,綜合分析本區(qū)的地質發(fā)展歷史。從古到今按地質時代連續(xù)論述各時期發(fā)生的地質事件,包括古地理、古氣候、古生物、沉積演化、構造演化、巖漿活動、地殼運動等。
九、結束語
概括性地總結野外實習的主要成果,自己的收獲和體會;野外實習方法上有哪些提高;哪一部分實習收獲最大;野外實習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將來參加工作的意義,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對今后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等。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 篇4
為了適應人才需求,即理論、實際結合型人才,我系組織了一次工程地質實習。
實習地點在秦皇島市北二十八公里處的石門寨地區(qū),實習時間為XX年7月8日至7月12日。此次實習的目的是掌握巖石基本類型及特征。認識巖溶地形,了解滑坡、崩塌等重力地質作用和現象的形態(tài)特征等等。
一、實習基地交通位置及自然經濟概況
石門寨地區(qū)位于秦皇島市北二十八公里,屬河北省撫寧縣石門寨地區(qū),區(qū)內有公路,與秦皇島相通,從秦皇島市去北戴河,海濱、山海關等,又有公共汽車往返行使,所以交通極為方便。
工作區(qū)坐落在柳江盆地,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區(qū),北、東、西三面為陡峻的高山所包圍。貫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區(qū)的最主要的水系,它流向東南,在山海關以南入渤海,盆地內最高的山峰為老君頂,海拔493.7m。南部大石河河谷內的南刁部落海拔70米左右,盆地的中西部的火山巖分布區(qū)是本山區(qū)山高陡峻的部分。一般都在海拔200到500米左右。
本區(qū)年降水量為400---1000毫米,多集中于七、八月份,可為全年降水量對70%,山洪也主要集中在這個時期內。
二、地質概況
本區(qū)地層屬華北型,除較普遍缺失中上奧陶統(tǒng)至下石炭統(tǒng),下中三疊統(tǒng),白堊系、第三系外,就華北型地層而言,該區(qū)地層出露較全,化石較豐富。各單位地層劃分標志清楚,地層特征具一定代表性,全區(qū)范圍內所出露的地層有元古界的青白口群,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奧陶統(tǒng)、上古生界的中石炭統(tǒng)至二疊系,中生界的上三疊至侏羅系,新生界的第四系,本區(qū)的地層順序,地層單位的劃分和各地層單位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們間的接觸關系,河北省撫寧縣石門寨地區(qū)綜合地層柱狀圖
本區(qū)地層,自下至上簡述如下:
(一)元古界青白口群
1)下馬嶺組
下馬嶺組是區(qū)內出露最老的沉積巖,地層單位不整合于綏中花崗巖r2之上,在張崖子一帶,發(fā)育良好,出露全,張崖子西剖面可作標中剖面本組厚91米,主要巖性為雜色頁巖(包括紫紅色,蛋青色、灰黑色,黃綠色等)。下馬嶺組的層型剖面,在北京西北昌平縣境內,最早的稱為下馬嶺頁巖,后又稱下馬嶺頁巖組等。其實下馬嶺組的巖性不都是頁巖,與本區(qū)一樣還有部分砂巖,區(qū)內本組地層有兩個韻律組成,第一韻律的底部是灰白色粗粒長石石英凈砂巖可作玻璃原料。
本組除主要在東部落近南北向分布外,在西南部的雞冠山一帶也有分布,其與綏中花崗巖的沉積接觸關系,在雞冠山和張崖子西一樣明顯,波痕、泥裂等現象亦易見到。
2)景兒峪組
本組主要分布在區(qū)內的東部地區(qū),出露的最好剖面在李莊兒溝,厚約28米,巖性由粗至細,由碎屑巖至粘土巖,至石炭酸巖,構成一個完整的韻律,與下馬嶺組整合接觸,與上覆下寒武統(tǒng)府君山組為平行不整合接觸,上下界限明顯,巖性標志石以其中上部分的粉紅色薄層狀的泥灰?guī)r為主要特征,與下伏下馬嶺組的分層標志,則以本組底部的砂巖作為分界,此巖的特征石顏色黃褐色和帶鐵銹色,粒度較細,含鐵質及海綠石較多。
(二)古生界
1.寒武系
1)府君山組
2)饅頭組
饅頭組由于巖體侵入,構造破壞和風化剝蝕產生出零心,出露較
好的地層是在溫莊以北一帶,但距離較遠,東部落北出露也較好且完整?勺鞅緟^(qū)的標準剖面,本組厚71米,巖性特征是鮮紅色泥巖、頁巖為主,底部具有角礫巖和礫巖,頁巖中含石鹽假晶,并加少量白云質灰鹽,本組與下府君山組呈平行不整合接觸,與上覆毛莊組為整合接觸,本組上、下界限均明顯,與毛莊組的分界是以本組頂部的鮮紅色泥巖層作為標志層,泥巖的特點是顏色鮮紅,成塊狀、無層理。這一分層標志在整個華北地區(qū)都相當穩(wěn)定,是典型的標志層,本組沒有發(fā)現可靠的化石依據,但從巖石地層特征,尤其是頂部分層標志,結合層位來考慮本區(qū)下寒武統(tǒng)饅頭組的存在是無疑的。
3)毛莊組
本組的分布特點是與饅頭組相仿,但后者稍廣,在沙河寨的西,毛莊組出露較好,化石也較豐富,可作為本區(qū)毛莊組標準剖面,本組厚約112米,巖性特征以紫紅色頁巖為主,頁巖含少量白云母小片,就其顏色而言,比饅頭組要暗一些,俗稱豬肝色,與徐莊組相比,則又鮮艷一些,以褶頰蟲類三葉蟲為主。
4)徐莊組
本組的分布比毛莊組更為廣泛,比較好的剖面是東部落西剖面,此剖面不但出露全,而且化石十分豐富,上下界限也十分清楚,可作本區(qū)徐莊組標準剖面,本組厚101米,巖性為淺海相的黃綠色,含云母質粉砂巖,夾暗紫色粉砂巖,細砂巖和少量鮞狀會巖透鏡體或扁豆體,與下伏毛莊組分界,是以黃綠色粉砂巖互層為標志,而毛莊組頂部則是比較單一的紫紅色頁巖。
3)張夏組
張夏組受到破壞和覆蓋較少,是寒武紀地層,在區(qū)內分布最廣的地層之一,幾乎盆地周圍都有分布,在揣莊北288高地以東的山脊上出露良好,是區(qū)內很好的標準剖面,本組厚130米,屬淺海相沉積,按巖性特征可分上下兩部分,下部為鮞狀會灰?guī)r,夾黃綠色頁巖,上部以鮞狀灰?guī)r為主,夾藻灰?guī)r泥質條帶灰?guī)r。
本組與下伏地層徐莊組為整合接觸,兩者的分界是以層狀的鮞狀灰?guī)r為張夏組的底部,徐莊組的頂部很少有灰?guī)r或少量很少的扁豆體,從三葉蟲化石來看,張夏組底部常見有叉尾蟲,小裂頭蟲等。
4)崮山組
崮山組與張夏組在區(qū)內的分布相仿,比較好的剖面也以288高地東山脊上的剖面標準剖面,本組厚102米,屬淺海相沉積,據巖性特征,可分下、中、上部分,下部和上部都以紫色礫屑灰?guī)r及紫色粉砂巖為主,中部則是灰色的灰?guī)r,與下伏張夏組間有明顯的水下沖刷面,界限明顯,接觸部位,兩者巖性差別很大,顏色和結構,成分變化明顯,張夏組的頂部是灰色藻灰?guī)r,而崮山組的底部是紫色礫屑灰?guī)r或紫色粉砂巖互層,三葉蟲化石也不同,張夏組藻灰?guī)r中產德氏蟲,在崮山組底部見有蝴蝶蟲,崮山組化石豐富,幾乎每層都可采到,主要為三葉蟲,其次是腕足類及迭迭層石,主要都是三葉蟲種類。
5)長山組
7)鳳山組,
鳳山組的分布同長山組出露好的一面是揣莊一帶,揣莊北288高地東坡可作鳳山組的標準剖面,本組厚92米,屬淺海相沉積,主要巖性為黃灰色泥灰?guī)r夾礫屑泥灰?guī)r,黃綠色鈣質頁巖及薄層狀泥質條帶狀灰?guī)r,特點是泥質成分增多,容易被風化,風化后往往成黃色土狀礫屑成為小團塊狀,本組與下伏長山組為整合接觸,與常長山組的分界是以底部的青灰色礫屑泥灰?guī)r為標志層,此層含有三葉蟲化石,長山組頂部的紫色粉砂巖緊伏于其下。
2.奧陶系
1)冶里組
下奧陶統(tǒng)冶里組的分布大體上與鳳山組一致,區(qū)內東、西部都有,但主要部分在東部區(qū),出露較好的是在潮水峪至揣莊一帶,揣莊北288高地西的剖面,可作區(qū)內冶里組的標準剖面。
該剖面冶里組厚125.5米,屬淺海較深水沉積,巖性可分上、下兩部分,下部為灰色微晶質純灰?guī)r夾少量里屑及蟲孔狀灰?guī)r,上部微灰色礫屑灰?guī)r,夾黃綠色頁巖,與下伏鳳山組為整合接觸,其分層標志是以灰色礫礫屑灰?guī)r作為冶里組的底界,此里屑灰?guī)r很薄,厚不到0.5米,其上便是質純灰?guī)r,純灰?guī)r在揣莊一帶形成陡砑子,地形標志特別明顯,冶里組化石有三葉蟲、筆石腕足類,腹足類、介形類等。
2)亮甲山組
亮甲山組的層型剖面在石門寨的亮甲山,在亮甲山剖面測得亮甲山組厚118米,茶莊北山剖面厚128米,均屬淺海相沉積,主要巖性是中厚層狀豹皮灰?guī)r,下部夾少量礫屑灰?guī)r和鈣質頁巖,與下伏冶里組為整合接觸,分界是以亮甲山組底部的中層狀豹皮灰?guī)r為標志,風化后呈泥質條帶狀,局部含燧石純核,此層開始便見到頭足類化石“房角石”。
3)馬家溝組
本組分布很廣,東西部都有,地層發(fā)育最好,化石較多的石茶莊北山一帶,該剖面可作為區(qū)內馬家溝組的標準剖面,出露厚101米,屬淺海相沉積,主要巖性為暗灰色白云質灰?guī)r夾部分白云質含燧石結核,豹皮狀白云質灰?guī)r,頂部具少量灰?guī)r,化石多產于頂部本組與下伏亮甲山組為整合接觸,但二者界線十分明顯,分層標志是以馬家溝組底部的黃灰色,具微層理,含礫屑燧石結合的白云質灰?guī)r,此層分布穩(wěn)定,在整個華北地區(qū)都可見。
3.石炭系
1)本溪組
中石炭統(tǒng)本溪組東、西部都很廣,發(fā)育和出露最好的是半壁店東191高地和小王山一帶,小王山剖面可作標準剖面,本組厚82米,橫向上本組厚度有所變化,在石門寨西門處,測得厚度約70.7米,本組的巖性特征與華北地區(qū)一致,是一套海陸交互相沉積,下部為鐵質砂巖和褐鐵礦,粘土巖,平行不整合于馬家溝組之上,上部為細砂粉砂巖及頁巖,夾3—5層泥灰?guī)r透鏡體,透鏡體中含海相化石筵珊瑚,腕足類、雙殼類、腹足類、苔蘚類、棘皮動物類、粉砂巖及頁巖中含植物化石。
1)太原組
4二疊系
1)山西組
山西組主要分布在東部黑山窯至曹山一帶,西部也有出露,本組是區(qū)內重要含煤層位,屬于近海沼澤沉積,研究和開采煤礦最早是在付水寨老柳江,因此本組以前稱柳江組,本組可以石門寨西剖面作為標準剖面厚61.8米,主要沿線為灰色、灰黑色中細粒長石巖屑雜砂巖、粉砂巖、炭質頁巖及粘土巖,構成兩個韻律。第一個韻律含煤層,第二個韻律的頂部含鋁土礦,本組厚度變化較大,約在35—60米左右,發(fā)育較好是老柳江、夏家峪、石門寨西一帶,往北至半壁店曹山長城區(qū)有變薄趨勢,與下伏太原組為整合接觸,其分層標志可以本組底部的灰色、灰白色長石巖屑雜砂巖為界,這些砂巖在走向上有些變化,有時粒粗,并含礫石,有時變成中細粒結構,顏色可由灰白色變黃灰色,但結合地層層斜,上、下聯系,以及注意山西組含可采煤的分布特征,便可加以區(qū)別。
2)下石盒子組
下石盒子組主要分布在黑山窯至石嶺一帶西部,有零星分布,發(fā)育較好的剖面是牛毛嶺一帶,石門寨西門西側的剖面可作為區(qū)內下石盒子的標準剖面,此剖面上本組出露完全,并產植物化石,厚115米。有三個韻律構成,本組屬湖泊相沉積,主要巖性為灰色中粗粒長石巖屑雜砂巖。第二第三個韻律的頂部分別為a2、a1層耐火粘土巖或粘土質粉砂巖,顏色為紫色、紫灰色,含化石層位是在第一個韻律的頂部灰綠色含云母泥質粉砂巖,中、下石盒子組與下伏山西組為整合接觸,二者的界限以山西組頂部的b層耐火粘土為標志層。
3)上石盒子組
上石盒子組分布比較局限,主要在黑山窯,歡喜嶺至大石河西一帶,發(fā)育最好的剖面是歡喜嶺,此處可作為上石盒子組的標準剖面,本組厚72米,本組巖性特征明顯,分布穩(wěn)定,以河流相的灰白色中厚層狀含礫、粗粒長石凈砂巖為主,夾極少量紫色細粒砂巖及粉砂巖,與下伏石盒子組的接觸關系,為整合接觸,但上石盒子組的底部是另一個沉積韻律的開始,界限明顯,其下即為下石盒子組的a1層紫色粘土質粉砂巖。界線的上下層都可作為這兩組的分層標志。上石盒子組底部的灰白色含礫粗粒長石凈砂巖更為特征,這層砂巖一般出露較好,單層厚度較大,總的厚也大,含長石量較多,雜質少,粗粒結構,并含礫石,這層長石凈砂巖以前曾稱南山砂巖,與太子河地區(qū)的彩家砂巖相當,在太子河又稱彩家砂巖或王八蓋子巖,其特點相似,是很好的區(qū)域性分層標志,本組中未獲得化石資料,本組的劃分和時代的確定,主要是根據巖性對比。
4)石千峰組
石千峰組是二疊系最上一個組,由于上覆中生代地層的覆蓋,因而出露很局限,只見于黑山窯至歡喜嶺一帶,出露較好的是歡喜嶺至瓦家山一帶,此處剖面可作為石千峰組的標準剖面,厚150米以上,主要巖性是一套河流相的紫色巖層,包括粉砂巖、泥巖,夾少量的礫巖粗粒至中細粒凈砂巖和雜砂巖。其于石盒子組為整合接觸,二者可以顏色區(qū)分,石千峰組的底部是紫紅色含礫粗粒巖屑長石雜砂巖,從成分看,尤其是從巖石組合的特征看,有較大的差別,即石千峰組的巖石成分和巖石類型都雜一些,本組在紅層中發(fā)現有植物及少量昆蟲化石。
(三)中生界
1.三疊系
2.侏羅系
1)北票組
北票組在區(qū)內分布很廣,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區(qū)近南北展布,出露層序較全,露頭較好的剖面是在黑山窯后村至大嶺一帶,此處可作為區(qū)內北票組的標準剖面,該剖面的北票組可分上、下兩段。
下段:以礫巖和含礫粗粒雜砂巖為主,夾少量粉砂巖及頁巖,厚278米,與下伏地層上三疊統(tǒng)黑山窯組呈整合接觸,二者分界以北票組下段底部的礫巖作為標志層,下段植物化石豐富。
上段:以粉砂巖、黑色炭質頁巖為主含煤線,厚215米,底部具大礫巖,與下段界限明顯,此段含植物、昆蟲、雙殼類等化石。
北票組屬湖泊、河流、沼澤相沉積,由南至北厚度變化較大,尤其在東部區(qū),北票組的不同層位覆于下伏地層上,這可能是由南向北超覆之故。北票組與下伏地層黑山窯為整合接觸,與其他地層,如石千峰組、上石盒子組、下石盒子組、山西組都是角度不整合接觸,與上覆中侏羅統(tǒng)藍旗組也為角度不整合接觸。
關于北票組的時代,根據植物化石組來看,應屬早、中侏羅世的錐葉蕨——擬刺葵組合。
5)藍旗組
藍旗組分布在柳江向斜的核部近南北向延展,上莊坨西旁水崖剖面出露好,可作為本組的標準剖面,本組由火山熔巖,與火山碎屑巖互層組成,厚1000米以上,其下與北票組等較老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根據巖性組合,本組可分下、中、上三部分,下不稍偏酸性,為灰綠和淺黃綠色安山質角閃,粗安山質火山熔巖與集塊巖,火山角礫巖互層,厚400米左右,上部以中基性為主,黑綠色、紫紅色、青灰色玄武質、玄武安山質和輝石,安山質火山熔巖和熔結集塊巖互層,夾少量火山角礫巖及泥灰?guī)r,厚600米以上。
6)孫家梁組
孫家梁組分布很局限,在區(qū)內的東南部蟠桃峪一帶有少量出露,其上、下均被巖體侵入,未見與其他地層的直接接觸關系,從區(qū)域資料來看,本組與藍旗組為角度不整合接觸,本組厚350米以上,是一套灰色酸性和中堿性火山熔巖和火山碎屑巖,包括流紋質、粗面質和粗安質火山熔巖、泥灰?guī)r、火山角礫巖與集塊巖。
(四)新生界
區(qū)內新生界,只發(fā)育部分第四系堆積類型較多。
三.地質實習日記
1.7月8日晴轉小雨亮甲山
亮甲山是華北地區(qū)古生界奧陶系下統(tǒng),形成于5.00—4.81億年,以亮甲山組地層命名的。亮甲山組以中厚層灰?guī)r和白云質巖為主,形成于淺海環(huán)境,厚度118米,與下伏冶里組,上伏馬家溝組均為整合接觸。亮甲山組化石豐富,有頭足類、腹足類、腕足類、三葉蟲、古杯類、介形蟲等。其中頭足類、房角石、古杯海綿是本組的標準化石。
亮甲山上的首要任務是學習羅盤的使用。用后交方交匯法定出方位,即在待測地點找到兩個已知點,然后在地形圖上找到所對應的點,利用羅盤測出兩已知點的坐標方位角,然后通過量角器量出對應的角度。在地形圖上延長兩直線。相交點為待測點。但此地磁偏角為-7°37′。因此,使用羅盤前,應先對其進行校正。利用螺絲調整羅盤零刻度位置。此羅盤應校核為352°23′。
層面與節(jié)理面也是巖石的兩個方面。層面延展性好。通常為明顯的顯露出巖層。節(jié)理面,(精選幼師實習報告)延展性不好。按照產生節(jié)理的力學性質,節(jié)理主要分為張節(jié)理和剪理:
張節(jié)理是巖石在張應力作用力下所產生的節(jié)理。其特點是產狀不甚穩(wěn)定,在巖石中延伸不深不遠,多具有張開的裂口。節(jié)理面粗糙不平,面上沒有擦痕。節(jié)理有時為礦脈所填充,在碎屑巖中的張節(jié)理常繞過砂粒和礫石節(jié)理之呈彎曲形狀,節(jié)理間距較大分布稀疏而不均勻,很少密集成帶,常平行出現或呈雁形出現。有時,沿著兩組共軛呈x形的節(jié)理。斷開形成鋸齒狀。
剪節(jié)理,又稱剪切節(jié)理,是巖石在剪切應力的作用下所產生的節(jié)理,它一般產生于壓應力成45°角左右的平面上,即最大剪切應力面上其特征為:產狀比較穩(wěn)定,在平面中沿走向延伸較遠,在剖面上,向下延伸較深,常具緊閉的裂口,節(jié)理面平直而光滑,沿節(jié)理面可有輕微位移,因此在面上常有擦痕、鏡面等。在碎屑巖中的剪節(jié)理常切開較大的碎屑顆;虻[石;蚯虚_結核巖脈等。節(jié)理間距小,常呈等間距均勻分布、密集分布、密集成帶,常平行排列、雁形排列、成群出現或兩相交叉,稱“x節(jié)理”,或稱“共軛節(jié)理”,兩組節(jié)理有時一組發(fā)育較好,一組發(fā)育較差。
解理為較弱面。因此解理統(tǒng)計是判斷巖體穩(wěn)定性的重要指標。包括解理的數量、寬度、產狀、發(fā)育程度、有無填充物。取1m3的巖石判斷以上各項數據,解理的程度發(fā)育越好,說明巖石越脆弱。因此在工程中的隧道工程邊坡穩(wěn)定等應注意解理的統(tǒng)計。
巖石與瀝青的粘附性取決于巖石的酸堿性。酸性巖石粘性大,如花崗巖。堿性巖石粘性小,但可加入物質改變其粘性。
2.7月9日晴大石河西上莊坨沙鍋店
大石河全長70多公里,發(fā)源于河北省青隴縣自西向東,注入山海關附近的雁塞湖,最后匯入渤海。該河流從山區(qū)逐漸過渡到平原,屬于半小區(qū),河流季節(jié)性強,上游多侵蝕,下游多堆積,并在侵蝕與堆積作用下形成了階地與河漫灘,上莊坨就是在階地上建立的一個村莊,在196高地上可明顯的看到二級階地、三級階地。此處出現了泥包礫現象。是洪積現象或冰水堆積而成。在侵入巖的作用下形成了以花崗巖斑巖為主的巖墻。巖墻右側的灰?guī)r與亮甲山的巖石的產狀一致,形成于淺海環(huán)境,產生了石崖、溶溝。
從動力學觀點看,水流作用于河床、巖土上的推移力及上托力大于巖土的強度時,將發(fā)生侵蝕河搬運作用,否則河床不會遭受侵蝕而產生淤積。
河流中流線位置發(fā)生擺動,橋墩的修建應考慮到這個因素,以半山區(qū)和平原區(qū)影響最為明顯。山區(qū)河流以侵蝕為主,河床相對穩(wěn)定,河谷寬度小,擺動小,半山區(qū)河流、水流在河床內部有動蕩性。主流線有擺動。平原區(qū)河流以堆積、淤積為主,河床極不穩(wěn)定,河谷不確定,無明顯岸坡,河流主流線擺動劇烈。
河水的流速于流量給河兩岸的地址作用,并以此來判定喝水的流動方向。河流的礫石直徑與流速間是4次方的關系。
大石河凸岸即左岸為堆積現象。大石河凹岸即右岸為侵蝕現象。河卵石的分布決定河岸的分布范圍,河卵石的磨圓度及其大小能判斷河水流量。卵石越粗大,水的特性越強。河流搬運能力越強,卵石越光滑,磨圓程度越好,沖擊漫灘河流,人工形成河渠。
河流階地不能被淹沒。河漫灘在洪水期可被淹沒,階地與河漫灘均為二元結構。
粒石堆出現成層性,河流流速擴大,紊流現象越強烈,河流地質環(huán)境越復雜,成層性越差,河流流速越差,河流流速小,則反之。階地堆積物以大的粒石為主,沙含量較少。
階地的產生是內動力和外動力作用的結合,據其成因又將階地劃分了幾個等級。、〖夒A地受水流沖刷,發(fā)生變化,產生明顯陡坎。ⅱ級階地物質結構組成:土、碎石、帶棱角狀混雜堆積。階地越高,巖土越老。
在沙鍋店出現了巖溶現象,此處巖漿巖為塊狀結構,無層理,并形成了以花崗斑巖為主的巖墻。巖墻右側的石灰?guī)r是青灰色屬亮甲山組的豹皮狀灰?guī)r。通過產狀判定推測出該地巖體與亮甲山組為同一組。同時還可看到石崖、溶溝現象,這都是在化學侵蝕和機械等作用下形成的。石崖、溶溝的形成需求:水又侵蝕性;水有流動性;巖石要與水出現容實現象;巖石能與水作用;巖石本身要有初始裂隙。
3.7月10日陰義院口村
此處出露的巖石為花崗巖,屬侵入花崗巖、巖漿巖與沉積巖相比,巖漿巖無層理,而變質巖存在變晶結構,有變質礦物。該處陡坎坡度大致為70°。據巖體力學及巖石物理力學性質分析,坡度大于70°的邊坡極易產生整體滑坡。產生整體滑坡有三個影響因素:坡形,坡高,軟弱的滑動面。
此處地處山區(qū),修建傍河公路最為適宜。因為山區(qū)地形復雜,地質情況復雜,而沿著河流的走向,地形為河流的各階地,在同一級階地上,地形較平緩,地質情況均一,故修建傍河公路既省力又經濟。
在馬蹄嶺修建“s”形公路,主要是考慮到公路的坡度問題!皊”形公路可降低坡度,馬蹄嶺地面高程度變化較大,如修建直線公路,會影響行車安全,也不符合各面坡度要求;而采用“s”形設計則可降低坡度,提高行車安全度,最大限度地降低行車事故。在山區(qū)常見的這種設計思想即盤山公路。
此處修建工程項目主要影響因素是邊坡穩(wěn)定性,修建隧道時,最大影響因素即邊坡穩(wěn)定性。此處修建鐵路也可不用修建隧道,而用削坡取而代之。但削坡易失穩(wěn),且在7、8月份降水量加大,巖石的親水性勢必會產生對水壓力,從而也會使山體失穩(wěn),故在此處修路、橋時應注意邊坡穩(wěn)定性。
4.7月11日陰轉小雨張崖子
張崖子—東部落地層剖面全長1660m,延伸方向向北面西,由新太古界變質花崗巖,上元古界變質青白口系長龍山組石英砂巖景兒峪組泥灰?guī)r,古生界寒武系下統(tǒng)府君山組灰?guī)r,饅頭組頁巖組成,張崖子為該剖面起點。
本剖面反映了柳江盆地早期地質歷史的演化過程。
距今25~9億年,本區(qū)隆起,遭受剝蝕、缺失。下中元古界和上古生界,青白口系下馬嶺組。
距今8~5.6億年,本區(qū)抬升,遭受剝蝕,缺失震旦系和寒武系下統(tǒng)下部地層。
距今5.6億年,本區(qū)下降,接受下古生界寒武系下統(tǒng)府君山組饅頭組濱淺海沉積第二套沉積地層開始形成。
本剖面中新太古界與上元古界之間為呂梁運動所形成的非整合,而二者為整合接觸,上元古界和古生界之間為薊縣運動所形成的平行不整合面,二者為平行不整合接觸,其他各組之間均為整合接觸。
在2號點上觀察的巖石為8億年前形成的,而其下層巖石距今25億年,二者是平行不整合接觸。
在3號點上巖石為巖漿巖,含sio2的含量定名的話為中性巖,按產出狀態(tài)為淺層巖,此類巖石為閃長玢巖,呈白色。
而4號點上的巖石為泥灰?guī)r,呈淡青色,為條帶狀,而磚紅色的泥巖、砂巖在毛莊和饅頭組具多。
碎屑物質包括巖石碎屑和礦物碎屑,在礦物碎屑中最常見的是化學性穩(wěn)定的石英碎屑,在干旱氣候條件下也常見到長石碎屑,此外,碎屑成分中也可見到白云母,石榴子石等,碎屑物質主要是巖石物理風化的產物,有時也可能是化學風化未完全分解的產物,碎屑物質是構成沉積巖中碎屑巖類的主要成分。
5.7月12日陰轉小雨小王山
馬家溝組是華北地臺上升而成,此地層缺失上奧陶、盆系,下石炭、留系在太原組合有煤層,在1號點位有分層出現,上層為馬家溝組白云質灰?guī)r,以mgco3為主要成分,下層為深灰色致密狀厚層灰?guī)r以caco3為主要成分,在2號點上,其分界點為奧陶下的馬家溝組白云質灰?guī)r與中石炭系本系組的一套砂巖、粉砂巖、頁巖護層,而3號點上則是鋁土質石英砂巖,以al2o3為主,從產狀及連續(xù)上看為平行不整合接觸,4號點上可看到海相作用下的泥灰?guī)r。至此,海蝕作用結束。在5號點位上,分界點為下二疊山西組與中二疊下石盒子組,此處,主要ca質的長石石英砂巖,6號點位上是上石盒子,中二疊山西組與下二疊的分界點,此處出現了黑色的頁巖和中粗粒的砂巖,同時,還有侏羅系的北票組巖石,此巖石具以下特點:沉積相為河床相的堆積,粒徑大小相差不大,粒石的磨圓度相差很大,顆粒分選性很差,膠結物復雜。
在7號點上,可見到侏羅系藍旗組的安山巖是火山噴發(fā)形成的,處于裂式噴發(fā),巖被覆蓋在北票組上,二者是角度不整合,此地層為最地層,此處為塊狀斜長角閃鞍山巖,其新鮮面為灰白色,揮發(fā)面為黃褐色。
在8號點上見到的是馬蹄嶺埡口,在此處主要是越嶺線的選擇,一般在線形上為回頭展線,而線長方面,埡口邊坡大,埡口兩側巖體的穩(wěn)定性、巖質邊坡的穩(wěn)定性,取決于坡面與各種結構面的產狀,空間組合的關系。
此次實習所見到的地質情況,對公路和橋梁來說,是一個小結,此地地質構造比較全面,給出了工程建設中的不同處理方案。
公路的修建首先就是選線,影響公路選線的自然因素很多,主要有地形、地質、水文、氣候、土壤及植物覆蓋等因素,如沿溪線的選定,沿溪線是沿著河岸布置的路線,其路線走向明確,以河谷方向為指導方向,河兩岸地勢平緩,縱坡較小,常被洪水侵蝕,防護工程較多,沿河布線跨支溝的人工構造物較多,沿河兩岸有較復雜和不良地質地段,當河谷較窄時,路線繞避的余地小等問題時,應合理布局,考慮以下幾點:根據資源開發(fā)的需要選岸,路線選在谷底寬闊,支溝少,地質條件較好,且有連續(xù)適宜布線的臺地一岸,盡可能選在陽坡和迎風的一岸,盡量選在鄉(xiāng)鎮(zhèn)多,居民點密的一岸,其次路線高度的選擇應考慮在不受洪水淹沒和破壞的前提下,路線高度通常有低線位和高線位兩種情況。
越嶺線的選定也是公路建設中的一大內容,越嶺線需要克服很大高度,路線的長度和平面位置主要取決于縱坡的安排,所以越嶺線的主要矛盾就是埡口高度和路線縱坡間的矛盾,在馬蹄嶺采用的“s”形路線就很好的克服了高差大這一問題。
在山間修建傍河公路時,應注意巖體的穩(wěn)定性,當地的年降水量及各種自然因素,巖體自身的穩(wěn)定性,這些是山體是否滑坡崩塌的一個方面,而另一方面是巖石與水作用后的穩(wěn)定性,有的巖石親水力強,作用后失去了原有的屬性,而產生滑坡、崩塌現象,即應考慮到山體的穩(wěn)定性,來決定是否設防護墻,是否該遠離此山體而筑路。
為期一周的工程地質實習,讓我充分的認識到地質環(huán)境對工程建設的影響,同時也鞏固了校內所學的理論知識,這次實習的重要意義就在于,它結合了理論,讓我們在實踐中學習理論,為今后的理論學習及社會實踐劃上一個逗號,這次實習另一感受,就是覺得時間太短,如能再長一點,我想理解得會更透徹,掌握的將更加牢固。
【【精品】地質工程實習報告4篇】相關文章:
工程地質實習的實習報告范文03-20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合集15篇03-03
水利工程地質實習報告6篇02-11
水利工程地質實習報告6篇02-28
水利工程地質實習02-28
江山實習地質發(fā)展史報告02-15
【精品】工程的實習報告合集7篇02-20
【精品】工程類實習報告合集6篇02-10
有關于地質地貌的實習報告03-19
地質工程自我鑒定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