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雜志社實習報告
在現在社會,報告與我們愈發關系密切,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那么報告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雜志社實習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雜志社實習報告1
在沒有實習之前就有所耳聞:實習無非就是做做衛生端端水,如果進報社就是看報紙看新聞。這并不完全正確,首先,服務產業發展到現在,衛生已經不需要實習生代為操勞,其次,看新聞不僅是實習記者的事,每位記者編輯在開始一天的工作前也要瀏覽新聞,那不同的是什么呢?我想應該是做這些事時的角色定位和心態。比如看新聞,職業記者看的不是新聞,更不是寂寞,而是新聞后的新聞。我實習的媒體是雜志,因此更注重記者思考事件的角度與深度。
我們實習生,資歷淺經歷少,思維的厚度也夠不上老記者。再者,一個體制的固有狀態不可能被一個新來的實習生打破,因此剛開始做冷板凳也是必然的過程。為此我也沒少心里不平衡過,但是當后來忙碌的時候反而回過來羨慕冷板凳時光了呢!呵呵。
⊕新人第一次采訪,碰一鼻子灰反而是收獲
做記者采訪是家常便飯,不管是電話采訪、面談還是網絡采訪。我在這次的雜志社實習中并沒有經常涉及采訪,但多多少少還是有些經歷和體會。
首先是預約采訪,其實挺難的,因為我第一次幫老師預約采訪是聯系一家京城著名的高級健身中心,由于事先準備不足加上那邊的人員又特別盛氣凌人,(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健身房的人個個都是能說會道)幾次下來我已經失去了信心,大規模的企業部門間又存在斷層,我的電話時常就被一轉再轉,到后來我也不知道與我對話的人是什么部門什么職務了。第一次的預約采訪失敗告終,還好老師并沒有過多責怪我,而表現出一種師長特有的語重心長。
接著是外出采訪,次數也不多,但第一次印象十分深刻。為了不因“學生像”被怠慢而因此“扮演”一個成熟記者,我穿上了高跟鞋。又由于采訪地點距離估計錯誤,我一路走了過去,到了那邊就發現腳底兩個水泡。這個故事教育人們,出門采訪前一定要估算好需要移動的距離,不在雙腳支撐范圍之類就不要選擇步行,而所有會發生的可能性都要考慮到。
⊕意外的收獲只給有準備的人
我進雜志社之初并沒有“帶的老師”這一說,這點可能比較報社、電視臺有所不同,因為周刊的性質所致,關注的事件沒有那么繁多和平白,編輯們有自己明確的分工,記者也都很少到單位,各自跑著各自的選題,每周選題會的那天是單位里上座率最高的時候。后來總編仁慈地給我介紹了一個老師,于是才有了一些記者可以做的工作。
但是,天上掉的機會往往是很罕見的,因此有時間多和記者編輯說說話就是機會垂青于你的前期保證了,當然不能在人家忙的不可開交的時候湊上去,那只會適得其反。
其次,“準備”不單單只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哦,踏實的專業能力和知識儲備才是老師器重你,放心你交給你任務的最終保證。
以上一點點經歷不夠借鑒,我也只是暑期實習生這個浩蕩人群中的一小份子,班級博客是同學、同志間的互相學習、交流感觸的好平臺,真心希望所有人都有所收獲、有所成長,這才是真是的快樂與充實,加油!我一直十分崇拜邵飄萍先生。在我看來,要當好一名記者那是需要天賦的,而邵飄萍先生擁有當記者的所有天資。他交際能力極強,上達總統、總理,下至仆役、百姓,他都與之靠得攏,談得來,因而耳目眾多。他聰慧機靈,“守若處女,動若脫兔,有鬼神莫測之機”,隨機應變的能力極強。他懂得采訪對象的心理,會打心理戰。有人說過,優秀的新聞記者需是通才,邵飄萍先生便是通才。在這次的報社實習中,我深深感到,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記者,有太多太多東西需要學習了。
首先,記者需了解各行各業的知識,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我去采訪洪山區評選“花王”,那些退休老爺爺把養花當成他們晚年的'愛好,他們愛花如命,他們養花養出了門道,養出了藝術,讓我欽佩。我多希望自己能多了解一些花藝方面的知識,這樣能與他們有更多可聊的,也能挖掘更多有趣的信息。我去采訪附一社區京劇班,兩名骨干都是省人名醫院的退休職工,愛好京劇,看到她們聊起京劇來精神矍鑠,神采飛揚,我真的希望我能多知道一點京劇方面的知識。老人們說個什么紅娘,西廂,我絲毫不了解,真為自己捏一把冷汗。我向法學院教授咨詢房產證的解決辦法,我多希望我能懂一點法學知識,這樣我問的問題就能更深一點,獲得的信息也能更有效一些。我去采訪外教進社區教孩子英語,我多希望我的英語能在好點,這樣與外教交流暢通無阻,也能獲得一些更有效的信息。
其次,我覺得新聞記者應該是一個“社會學家”。除了對我們這個社會的宏觀形勢有清楚地把握,還要對社會結構,社會階層,社會問題,有大致的把握。以便你在采訪中看到什么人說什么話,在對事件的分析中有深刻的洞察。我跑的是社區這條線。社區是其實就是一個小社會,我應該對社區的管理結構,對武漢社區的情況有非常清楚的認識。還記得我的第二個任務就是去采訪紫陽路街道辦社區工作者的演講比賽。我對社區工作者一無所知,回來之后,我便上網了解社區工作者的工作內容等等,了解之后我發現社區工作者是一個多么重要的職業。
雜志社實習報告2
終于在最后一個暑假的最后半個月,去了心儀已久的文新集團旗下的一個雜志社實習。
深深感謝老主編對我的厚愛,神交了六年,只見過兩次面,卻可以這樣為我盡心,除了感激,還能說什么《新讀寫》,03年起辦,當年我還是高中生的時候,做過校對和策劃。這次去,正遇上他們三年大總結,05年的發行量是16萬的高位,這是上級的措辭。但據我所知,《萌芽》已有50萬左右的發行量。只能說,有些效應是無法估量的。
編輯部一共四人。主任編輯是女的,精明能干,時髦而不風塵。她曾經做過十一年的幼兒園老師,之后應聘去了《解放日報》,輾轉已是主編。另外兩位男編輯都是退休以后雜志社又反聘的老作家,劉老師是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朱老師是作協的會員。第四位是個只比我大兩歲的女孩candies,復旦中文系畢業,單純,愛幻想,做事容易走神,字很漂亮,六月份剛來這里,現在是正式的編制人員了。
我幫忙做了九月份雜志的三校審讀,主任說很厲害,發現了老編輯沒有發現的錯誤。只能說,找錯別字一向是我的強項,汗之后就一直是很瑣碎的事情,給來稿的學生回信,看稿改稿,送校……大事件是,為了發行量而舉辦的上海百所中學課堂作文比賽,光忙個數據我就頭大了。可是看主任頭更大,領導就是事情多,編輯么看書寫稿改稿就好了,而辦公室那些行政工作還真是要命的。
主任說,你做一期主持人吧,也算實習的一個書面回報。又被感動了,教育報社的果然還是比較像老師,還拿實習生當自己的學生看待,能多給次機會就不會浪費。我說,好好,十一月份我會好好做的。
新聞發布會,在氣派不小的文新集團的大樓,第一次去,感覺很干凈,很愜意。雖然忙了個半死,開心的.是居然還碰上了母校高中的老師。更欣喜的是,她還記得我,對我說,你是我們校報的小記者吧,以前頭發很長很長的那個女孩。其實這個老師并沒有教過我一次課,但是卻記得那么清楚,只能說……我真是個好小孩哈哈結束后,candies和我逛了下淮海路,她請我喝了星巴克的咖啡,又請我吃了coco的日式咖喱。和她聊了很多,我們有不少的共同語言,至少在文學上是可以聊得起來的人。但其他,畢竟還是相處不久的陌生人。她說,如果她是男生,一定會娶我。我笑笑,當作了笑話而已。很多事,并不只是說說那么簡單的。
最后那天,主任上午就把實習證明寫好敲好章給我,拿那張紙的時候,感覺就像是一片飄忽的羽毛,沒有重量。
我知道,其實并沒有結束。
她說,我們還是做朋友吧,雖然并不是她所想的。我覺得很煩,很累,也沒必要。于是,還是漠然地走開了。不是我狠心,只是已經習慣了。
在這個丑陋的世界里,這種愛情是不存在的。
我不斷告訴自己,快樂都是暫時的,那就很好了。
這樣清醒到疼的凌晨,我還能有什么奢望?真想放肆一次,就算沒有后路。
雜志社實習報告3
內容簡介:0xx年x月x日至8月x日,我在北京《家庭xx》雜志情感版編輯部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社會實踐。相對來說,這是一次專業不對口的社會實踐,因為就編輯部的工作性質來說更適合中文專業的同學。而且當初我也正是因為懷著對中文的強烈興趣,自己找到雜志社的主編谷禾先生,以求鍛煉自己的交往能力和文字能力。我在編輯部的這一個月時間里,我跟隨身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的谷禾、艾龍、王淑紅三位老師看到、學到、體會到許多東西。不僅提高了自己的文字功底、寫作水平以及人際交往能力,也從這個專業不對口的實踐崗位上學到不少我們公共管理專業內的經驗與知識,對我來說真可謂受益匪淺。而這些是在書本上很難學到的。
《家庭xx》雜志情感版與《健康必讀》、《科教文匯》、《畜禽養殖》、《幸福寵物》、《健康導報》同屬一家公司,各份雜志(報紙)都有自己獨立的編輯部與發行部,但是有統一的辦公室、廣告與外聯部門,受公司的統一領導。五報一刊雖然分屬天津市科學技術協會、中國醫藥促進會、中老年保健專業委員會三個實體,但是交由一家公司來辦可以大大地減少辦報成本,一定程度上共享客戶、代理、廣告等資源,提高運行效率,增加效益。簡單圖示如下: 公司 辦公室 健康導報 健康必讀 科教文匯 畜禽養殖 家庭xx 幸福寵物 廣告部 外聯部 編輯部 發行部 編輯部 發行部 編輯部 編輯部 發行部 編輯部 發行部 編輯部 發行部 發行部 從上圖可以看到,由若干份報刊雜志子統統構成的公司是一個完整的、層次分明的系統。其中,各報刊雜志相對獨立,而與廣告、外聯等部門又存在很強的聯系性,相關性。各個部門都有自己明確的權限,同時各份雜志報刊都有獨立的利益。這樣一來,在公司充分授權的情況下,各份報刊雜志在職人員的經濟利益便于報刊的經營業績掛鉤,廣告、外聯也與其本身的廣告贊助分額掛鉤,這樣便可很大限度的調動公司成員的工作積極性。公司的辦公室綜合調度、處理各單位的經營,這就大大減少了公司經營的成本,而對廣告、外聯的共享更可以增加公司的收入。當然,在管理的各種目的中,效益是最根本的目的,對于雜志社這個經濟實體來說亦是如此。對于經濟利益的追求也是雜志社發展的最根本動力。對我實習所在的《家庭xx》情感版雜志來說,國內還有好幾份類似的雜志,比如《知音》、《婚姻與家庭》、《愛人》等等。因此在這塊蛋糕上也存在著很激烈的競爭。眾所周知,《知音》、《婚姻與家庭》等雜志都是創辦了幾十年的老雜志,常年的經營已經使這些雜志有了很好的名聲和深厚的群眾基礎。而《家庭xx》情感版還處于上升期。本雜志的做法是,一方面提高雜志稿件的總體質量,我所在的編輯部不但從眾多的來稿中精挑細選真情、感人、文筆優美的稿件,還要經過各位編輯認真反復地編輯和校對。
而美編也一直努力地改進雜志的視覺效果。另一方面依托公司的客戶資源搞好發行工作。這也的確收到了很好的效益。 雜志社的管理工作對我影響頗深,而自我管理方面的實踐體會也讓我深有感觸。上班的時間是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九點到下午五點。雜志社的地址在朝陽區的.安貞橋附近,我必須擠以擁擠聞名中青院的300路車上下班。大約一個小時的路程。平時在學校,如果早上沒課總要睡個懶覺,很晚才起床。現在卻必須每天都要早早起床,早早去擠公交車。雖然九點鐘上班,時間看似來得及。但這必須忽略堵車的因素,我應該有更加充分的時間,以免吃到把自己搞得很狼狽。這對我的時間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僅是早上的起床時間。比如何時吃飯,何時睡覺都要有新的安排。周一到周五的上班,對自己洗衣服、運動等事項的時間也有很大的影響。平時的課表隨著學期的結束作廢,考試表也跟著作廢,我重新給自己安排了一個時間表。早上六點鐘起床,半小時洗漱、放松、整理,六點半吃早飯,七點鐘等公交車(等車大約十五分鐘,坐車一個小時),八點半左右到單位,十五分鐘清理辦公室衛生然后開始工作,十二點鐘吃午飯,午休半小時,一點半上班,五點下班,六點半吃晚飯,七點半跑步半小時,九點鐘上網兩小時,十一點睡覺。開始時雖然實習給自己帶來很大的興奮感,但是這種生活方式的突然改變給自己帶來很大的不適應。另外,周六周日的安排也有了新的改變。總體說來,由于上班的時間比較固定,所以時間的安排也比較固定;自己專心致志的進行自己的時間活動,沒有了那么多的社會、社團活動打亂自己的時間安排。 時間管理只是自我管理的一個方面。
雜志社實習報告4
能進自己早前就向往的媒體實習我感到十分幸運,這次的經歷也讓我收獲良多。在這里不敢說給大家介紹經驗,只是對自己實習到現階段以來的一點心得體會,希望可以獲得大家的共鳴和互勉。
實習不完全等于坐冷板凳,但坐冷板凳一定是實習的一部分
在沒有實習之前就有所耳聞:實習無非就是做做衛生端端水,如果進報社就是看報紙看新聞。這并不完全正確,首先,服務產業發展到現在,衛生已經不需要實習生代為操勞,其次,看新聞不僅是實習的事,每位編輯在開始一天的工作前也要瀏覽新聞,那不同的是什么呢?我想應該是做這些事時的角色定位和心態。比如看新聞,職業看的不是新聞,更不是寂寞,而是新聞后的新聞。我實習的媒體是雜志,因此更注重思考事件的角度與深度。
我們實習生,資歷淺經歷少,思維的厚度也夠不上老。再者,一個體制的固有狀態不可能被一個新來的實習生打破,因此剛開始做冷板凳也是必然的.過程。為此我也沒少心里不平衡過,但是當后來忙碌的時候反而回過來羨慕冷板凳時光了呢!呵呵。
新人第一次采訪,碰一鼻子灰反而是收獲
做采訪是家常便飯,不管是電話采訪、面談還是網絡采訪。我在這次的雜志社實習中并沒有經常涉及采訪,但多多少少還是有些經歷和體會。
首先是預約采訪,其實挺難的,因為我第一次幫老師預約采訪是聯系一家京城著名的高級健身中心,由于事先準備不足加上那邊的人員又特別盛氣凌人,(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健身房的人個個都是能說會道)幾次下來我已經失去了信心,大規模的企業部門間又存在斷層,我的電話時常就被一轉再轉,到后來我也不知道與我對話的人是什么部門什么職務了。第一次的預約采訪失敗告終,還好老師并沒有過多責怪我,而表現出一種師長特有的語重心長。
接著是外出采訪,次數也不多,但第一次印象十分深刻。為了不因“學生像”被怠慢而因此“扮演”一個成熟,我穿上了高跟鞋。又由于采訪地點距離估計錯誤,我一路走了過去,到了那邊就發現腳底兩個水泡。這個故事教育人們,出門采訪前一定要估算好需要移動的距離,不在雙腳支撐范圍之類就不要選擇步行,而所有會發生的可能性都要考慮到。
意外的收獲只給有準備的人
我進雜志社之初并沒有“帶的老師”這一說,這點可能比較報社、電視臺有所不同,因為周刊的性質所致,關注的事件沒有那么繁多和平白,編輯們有自己明確的分工,也都很少到單位,各自跑著各自的選題,每周選題會的那天是單位里上座率最高的時候。后來總編仁慈地給我介紹了一個老師,于是才有了一些可以做的工作。
但是,天上掉的機會往往是很罕見的,因此有時間多和編輯說說話就是機會垂青于你的前期保證了,當然不能在人家忙的不可開交的時候湊上去,那只會適得其反。
其次,“準備”不單單只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哦,踏實的專業能力和知識儲備才是老師器重你,放心你交給你任務的最終保證。
以上一點點經歷不夠借鑒,我也只是暑期實習生這個浩蕩人群中的一小份子,班級博客是同學、同志間的互相學習、交流感觸的好平臺,真心希望所有人都有所收獲、有所成長,這才是真是的快樂與充實,加油!
雜志社實習報告5
內容20xx年7月7日至8月7日,我在北京《家庭育兒》雜志情感版編輯部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社會實踐。相對來說,這是一次專業不對口的社會實踐,因為就編輯部的工作性質來說更適合中文專業的同學。而且當初我也正是因為懷著對中文的強烈興趣,自己找到雜志社的主編谷禾先生,以求鍛煉自己的交往能力和文字能力。我在編輯部的這一個月時間里,我跟隨身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的谷禾、艾龍、王淑紅三位老師看到、學到、體會到許多東西。不僅提高了自己的文字功底、寫作水平以及人際交往能力,也從這個專業不對口的實踐崗位上學到不少我們公共管理專業內的經驗與知識,對我來說真可謂受益匪淺。而這些是在書本上很難學到的。
《家庭育兒》雜志情感版與《健康必讀》、《科教文匯》、《畜禽養殖》、《幸福寵物》、《健康導報》同屬一家公司,各份雜志(報紙)都有自己獨立的編輯部與發行部,但是有統一的辦公室、廣告與外聯部門,受公司的統一領導。五報一刊雖然分屬天津市科學技術協會、中國醫藥促進會、中老年保健專業委員會三個實體,但是交由一家公司來辦可以大大地減少辦報成本,一定程度上共享客戶、代理、廣告等資源,提高運行效率,增加效益。簡單圖示如下:公司辦公室健康導報健康必讀科教文匯畜禽養殖家庭育兒幸福寵物廣告部外聯部編輯部發行部編輯部發行部編輯部編輯部發行部編輯部發行部編輯部發行部發行部從上圖可以看到,由若干份報刊雜志子統統構成的公司是一個完整的、層次分明的系統。其中,各報刊雜志相對獨立,而與廣告、外聯等部門又存在很強的聯系性,相關性。各個部門都有自己明確的權限,同時各份雜志報刊都有獨立的利益。這樣一來,在公司充分授權的情況下,各份報刊雜志在職人員的經濟利益便于報刊的經營業績掛鉤,廣告、外聯也與其本身的廣告贊助分額掛鉤,這樣便可很大限度的調動公司成員的工作積極性。公司的辦公室綜合調度、處理各單位的經營,這就大大減少了公司經營的成本,而對廣告、外聯的共享更可以增加公司的收入。當然,在管理的各種目的中,效益是最根本的目的,對于雜志社這個經濟實體來說亦是如此。對于經濟利益的追求也是雜志社發展的最根本動力。對我實習所在的《家庭育兒》情感版雜志來說,國內還有好幾份類似的雜志,比如《知音》、《婚姻與家庭》、《愛人》等等。因此在這塊蛋糕上也存在著很激烈的競爭。眾所周知,《知音》、《婚姻與家庭》等雜志都是創辦了幾十年的老雜志,常年的經營已經使這些雜志有了很好的名聲和深厚的群眾基礎。而《家庭育兒》情感版還處于上升期。本雜志的做法是,一方面提高雜志稿件的總體質量,我所在的編輯部不但從眾多的來稿中精挑細選真情、感人、文筆優美的稿件,還要經過各位編輯認真反復地編輯和校對。
而美編也一直努力地改進雜志的視覺效果。另一方面依托公司的客戶資源搞好發行工作。這也的確收到了很好的效益。雜志社的管理工作對我影響頗深,而自我管理方面的實踐體會也讓我深有感觸。上班的時間是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九點到下午五點。雜志社的地址在朝陽區的安貞橋附近,我必須擠以擁擠聞名中青院的300路車上下班。大約一個小時的路程。平時在學校,如果早上沒課總要睡個懶覺,很晚才起床。現在卻必須每天都要早早起床,早早去擠公交車。雖然九點鐘上班,時間看似來得及。但這必須忽略堵車的因素,我應該有更加充分的時間,以免吃到把自己搞得很狼狽。這對我的'時間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僅是早上的起床時間。比如何時吃飯,何時睡覺都要有新的安排。周一到周五的上班,對自己洗衣服、運動等事項的時間也有很大的影響。平時的課表隨著學期的結束作廢,考試表也跟著作廢,我重新給自己安排了一個時間表。早上六點鐘起床,半小時洗漱、放松、整理,六點半吃早飯,七點鐘等公交車(等車大約十五分鐘,坐車一個小時),八點半左右到單位,十五分鐘清理辦公室衛生然后開始工作,十二點鐘吃午飯,午休半小時,一點半上班,五點下班,六點半吃晚飯,七點半跑步半小時,九點鐘上網兩小時,十一點睡覺。開始時雖然實習給自己帶來很大的興奮感,但是這種生活方式的突然改變給自己帶來很大的不適應。另外,周六周日的安排也有了新的改變。總體說來,由于上班的時間比較固定,所以時間的安排也比較固定;自己專心致志的進行自己的時間活動,沒有了那么多的社會、社團活動打亂自己的時間安排。時間管理只是自我管理的一個方面。
雜志社實習報告6
《新聞與寫作》實習的一個多月時間里,除了幫著編輯部搬家和校對稿件之外,我一共做過兩次采訪,采訪對象分別是漫畫家方成和北京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徐滔。而我認為最大的收獲還應該是在這個過程中所得到的編輯部幾位老師的諄諄教導,在這段時間里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許多書本上不可能學到的東西,也真正明白了實踐的意義。
《新聞與寫作》有一個固定的采訪欄目叫“名人談充電”,采訪對象都是國內著名的新聞人,以對話形式了解他們在工作中的充電情況。一開始分派給我的采訪王志的任務就屬于這個欄目,但由于期間遇到了一些阻礙,所以采訪未能進行,我重新領到的任務是采訪北京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范長江新聞獎獲得者徐滔,主題仍然是談充電,由我和另外一位實習生負責,帶我們的老師是編輯王衛國老師。
對于這次采訪,可談的事情實在太多,我所得到的收獲也很多,其中主要是從王衛國老師身上學到的談話和采訪的技巧,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這對我一生都受用不盡。王老師大約五十多歲,曾是北京大學中文系學生,師從謝冕和嚴家炎教授,畢業后留校任教,后調到《北京日報》工作,現任《新聞與寫作》編輯,是該雜志水平最高的編輯之一。
為了做好這次采訪,我和搭檔作了充分的準備,在網上搜集到了幾乎所有關于徐滔的資料以及其他媒體采訪她的稿件,通過準備我們掌握了有關徐滔的基本情況。北京電視臺有一個王牌節目叫《法治進行時》,這個節目通過錄播破案現場深受北京老百姓,收視率非常高,徐滔就是這個節目的創辦人兼主持。說到這里不能不提到一件事情:XX年某夜,北京西站發生歹徒劫持人質事件,公安人員將其團團包圍,為了保護人質安全,局面一直僵持,后來犯罪分子提出要見媒體,于是公安人員找到了徐滔,結果徐滔憑借出色的口才對歹徒展開了心理征服戰,經過九個小時的鏖戰,她終于憑三寸不爛之舌配合公安人員將人質解救,將犯罪分子制服。節目播出后徐滔一舉成名,并獲得了范長江新聞獎。了解這些情況之后,我們開始列采訪提綱。
我們先請教王老師,他告訴我們,采訪時腦中要始終有一個框架,即:為什么要充電?怎樣充電?充電的結果怎樣?這三個問題雖然簡單,但采訪時絕對不能脫離這三個框架,否則就會離題千里。然而一開始,我們總也抓不住重點,不知道第一個問題應該從哪兒切入。采訪提綱一次次地列,又一次次地被王老師批評,總也不能令人滿意。當我們幾乎江郎才盡的時候,他拿著提綱問我們:“徐滔最引以為豪的事情是什么?”我們回答:“是XX年西客站解救挾持人質事件。”“你們為什么不提這件事?”“我們看到幾乎所有的媒體采訪徐滔時都會提到這件事,如果我們再提的話就會很俗氣,難以出新,所以有意將其避開”,王老師聽到后,一擺手,對我們說:“這么想是不對的,徐滔之所以是徐滔,就是因為她這種獨特的經歷,而她最得意的事情就是XX年西客站解救劫持人質事件,這是她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如果你們連這個都不提的話,怎么抓住徐滔的閃光點?也正因為這件事情最典型所以別人在采訪她時都會提到。我們不管他們提什么問題,我們可以從充電的角度和這件事結合起來提問題,而這就是我們要出新的地方,也是可以和她拉進距離,引起她談話欲望的地方。”一席話使我們茅塞頓開,于是經過短暫的思索,我們把第一個問題列為“徐滔您好,幾乎每個記者采訪您都會提到XX年北京西客站劫持人質案件中,您與犯罪嫌疑人面對面談判9個小時,并協助警方成功抓獲犯罪嫌疑人的那段經歷。我們想知道,當時您為什么能如此準確地把握犯罪分子的心理呢,您學習過犯罪心理學嗎?”,這個問題既抓住了徐滔的特點,又緊貼充電主題,得到了王老師的首肯。萬事開頭難,第一個問題提出來以后,其他問題很快就列了出來。后來采訪徐滔的時候,我記得她見到我們后說的第一句話說的就是:“你們這份提綱寫得很棒,很專業”,后面整個采訪也進行的很順利,很愉快。事后我想,能得到京城名記這樣的評價,那當時反復列提綱付出的努力也是值得的。
采訪的成功當然要歸功于王老師的指導,他經常對我們說,他作采訪的一個主要方式就是四個字“六經注我”,就是說在采訪前對某一個問題首先有自己的觀點和見解,采訪過程中只是引導著被采訪者來注釋自己已有的觀點。我明白要做到這點需要具有準確而獨到的洞察力,要有一眼看透事物本質的能力,王老師無疑具有這樣的能力,這是最令我佩服的.地方,也是要從他身上學習的最大的無形財產。王老師曾經給我們介紹說,央視許多大牌記者,諸如白巖松、王小丫、撒貝寧、王志等都和他 “認識”,可是他們卻從來沒見過面,所有的交流都是在電話里進行的。在和這些人第一次通電話時,王老師往往能一語道破出他們主持節目的最大特點和不足,這往往會使他們有如遇知己之感,因此對王老師約的采訪、派的記者很少拒絕,這也是我們這些實習生能采訪到這些大牌記者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采訪結束,回來就要整八月底的驕陽依然似火,暑期的背影已經漸漸遠去,當我轉身回眸時,才發現在那個剛剛逝去的夏日里仍然留有自己的身影。想起在《新聞與寫作》編輯部實習的日子,擠公交車、外出采訪、校對稿件,這一幕幕就像放電影似的在我的腦海中回蕩,細細梳理一下,才發現原來自己成長了許多。
一、初出茅廬
很早就聽說學校要求大二學生在暑假時要進行社會實踐活動,但一直不大以為然,直到這一天真的來臨時才發現自己無從著手,好像初學走路的嬰孩兒,不知道應該先邁哪一只腳,彷徨了好一陣子,也猶豫了好一陣子,仍然毫無頭緒。于是,我想起了向老師求助,首先找到宋琳老師,他是社會知名詩人,也一直從事編輯工作,當我斷斷續續地說明自己的意思時,宋老師很爽快地答應了,讓我等消息,自此我的一顆懸著的心終于平靜了下來。接下來就是等待,等待著宋老師的最終答復,又是一段忐忑不安的時光,不知道結果會怎樣。終于,宋老師告訴我,讓我去聯系《詩刊》雜志的某個編輯,到此時,我才真正看到一點屬于自己的光明,終于將社會這扇緊閉的大門撬開了一條縫隙。
幾乎與此同時,又有一條道路向我敞開。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圖書館期刊閱覽室里看到《新聞與寫作》雜志上有一則招收實習生的信息,隨手抄下電話號碼,便戰戰兢兢地給對方打了電話,電話通了,讓我兩天之后去面試。我如期而至,面試并不復雜,我的心里卻很緊張,說是面試其實也就是和主編聊天,在聊天中會看出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幸而編輯部的人都很隨和,面試很順利。但是在這之前有兩段小插曲令我至今記憶深刻,面試的時候,《新聞與寫作》編輯部還沒有搬到東單的新聞大廈,辦公地點仍然在和平西街那個很幽深的巷子里,由于事先沒有查清楚行車路線,所以在去的路上不斷地給對方打電話詢問地址,就這樣,原本不到一個小時就可以到的地方,花了兩個小時才找到,當編輯部主編指出這個問題時,羞的我滿臉通紅,初入社會便表現出如此的狀態,至今想來仍然覺得慚愧;另外一件事情是,由于出門匆忙,竟忘記攜帶身份證和學生證等證件,這個疏忽可是致命的,不過幸虧我帶著一些蓋有學校印章的獲獎證書,才不至于不能證明身份。后來主編對我說,對于這件事情,如果他們再嚴格一點兒的話,那我就不可能留下實習了。這次的面試經歷暴露了我的許多缺點,也得到了一些教訓,不過對于日后真正找工作來說卻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因此我心存感激。
從實習單位回來后,我就去中文系主任辦公室找了孟登迎老師,因為編輯部交給我一個采訪任務:采訪中央電視臺《面對面》節目主持人王志。對于這個采訪任務我誠惶誠恐,因為與名人尤其是名嘴面對面交流,對于我來說尚屬首次,所以想請孟老師給予指導,和孟老師交流了一個多小時,他從宏觀的文化層面教授我了如何把握住采訪重點,一席談話令我收獲甚豐。
《新聞與寫作》是隸屬于京報集團的黨辦新聞理論雜志,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正是這樣一份雜志卻能給一個初來乍到的實習生采訪央視名嘴的機會,一開始我是很驚訝的,不明白他們為什么會如此信任我們這些實習生,因為在這之前,其他實習生先后采訪過白巖松和撒貝寧。但是后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該編輯部實行激勵實習生的機制,他們信任大學生的能力,敢于放手把一些重要任務交給學生去做;對于我的話,可能是因為自己在學校院報做記者和編輯、在中文系葵社主辦《新聲》社刊的經歷以及一些校內文學比賽的獲獎證書起了作用。
聊完了采訪的事情,孟老師說可以推薦我去《青年文摘》實習一段時間,聽到這個信息我是非常高興的,因為像我們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很多都是捧著《青年文摘》長大的,這本雜志在全國非常有名,銷售量也很大,如果能去那兒實習的話,也是一件極有面子的事情,所以當時毫不猶豫便答應了。
就這樣,在兩周之前還一籌莫展的我,現在已經擁有了三個實習機會,然而,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現在我又面臨著如何選擇的問題。就社會知名度和刊物發行量來說,《詩刊》和《青年文摘》遠遠高于《新聞與寫作》,而且我是學中文的,平時也喜歡閱讀和創作一些詩歌,所以無論選擇《詩刊》還是《青年文摘》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我最終卻忍痛割愛,選擇了《新聞與寫作》,我之所以這樣選擇是有原因的:第一,這個單位完全是我自己聯系的,自己種的果子吃起來永遠都是最甜的,因為這個過程凝結了自己的辛苦和付出,所以不忍將其舍棄;第二,《新聞與寫作》編輯部的老師對我非常信任,能給我提供非常大的發揮空間,而這一點在其他單位是很難遇到的;第三,我想社會實踐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讓我們能夠接觸社會、深入社會,而做新聞無疑是最便捷、最直接的一種方式,我最初也就是抱著能夠接觸社會的想法去進行社會實踐的;第四,雖然我是學中文的,但是在院報的工作經歷使我對新聞產生了感情和興趣。在這些想法的基礎上,我選擇《新聞與寫作》。
二、良師益友
在《新理采訪錄音,整理過錄音的人都知道,那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耗時耗力,一個半小時的談話,一萬五千字的內容,至少要在電腦前連續工作四、五個小時才能完成。如果說這項工作是體力勞動的話,那么接下來整理初稿的工作就是要考驗腦力的時候了,一萬五千字的內容經過選擇、提煉,要整理出三千五百字的初稿,在這個過程中必須邏輯清晰,語言簡明,這對于一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提取問題能力、總結歸納能力還有語言文字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逼著你做出盡善盡美的文章。經過這樣一通程序下來后,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會倍感親切,而當看到自己付出的勞動終于變成鉛字時候,興奮地看了又看。
編輯部還有一位負責采寫工作的編輯叫劉建新,她是一位即將退休的老編輯了,在實習期間我也有幸跟著她參與采訪了著名漫畫家方成。按王老師的說法,劉建新老師的采訪方式也可以用四個概括,叫做“我注六經”,她為人和藹、循循善誘,往往第一個問題就能給人以親切感,拉近與被采訪者的距離,然后不斷通過自己的提問,使被采訪者說出更多想說的話,這在采訪方成的過程中明顯地表現了出來。和王老師的“六經注我”一樣,這是兩種不同的采訪方式。而我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能夠接觸并學習到這兩種風格迥異,但效果相同的采訪方式,著實受益匪淺。
主編郭洪新非常善于發現每個人的優點,做到人盡其職、物盡其用,并且非常具有創新意識,他能為每個人量身定做一些欄目,包括實習生,使每個人的長處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比如,因為我平時寫一些詩歌,所以他讓我管理網站上的“傳媒人詩苑”欄目,并且安排我為該編輯部寫刊歌的歌詞。這些都為我提供了非常大的發揮空間和學習空間,而他的這種管理理念也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和思考的。
總之,在這一個多月的實習過程中能結交這些良師益友是我最大的收獲,他們對待我的態度使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感恩的心,就像王衛國老師說的:“因為我們的孩子和你們年齡差不多,我們希望他們單位的老師能夠對他們好一點兒,反過來,我們就想要對你們好一點兒”。
三、滿載而歸
一個多月的社會實踐,時間不長,卻收獲頗豐,可以說是滿載而歸。雜志相對報紙雖說比較清閑,但卻可以在一個題目上不斷打磨,可以做得很精,將一塊璞玉磨成精美的玉器,在這個過程中自己的手藝也在不斷提高。當然,除了技術層面之外,更重要的是對社會、對自身又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1.學習真的很重要。以前常聽人說,經過一段時間的社會實踐,回到學校后最大的變化就是知道怎樣去學習了,也有了學習的動力和方向。對此我更是深有體會。記得有一次和王衛國老師聊天,談到了理論學習的問題,我們達成了一個共識:參加工作后,當一個人的工作水平達到了一個很難突破的階段時,起決定因素的往往是他的理論功底。對此我深信不疑,但是如何在大學生活剩下不到兩年的有限時間里最大程度地提高自己的理論思維我卻是比較迷茫的,因此我向孟登迎老師請教,他告訴我說,要想提高自己的理論思維并不一定要看多少理論方面的書,對于中文系的學生來說很容易找書來讀,但一定要讀經典,比如多讀一些文學名著,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試著對其進行闡釋,自然就會涉及到各種理論,這樣容易切入,也容易深入下去;至于要真正提高理論水準,上好美學課和哲學課至關重要;此外,我們周圍的現實生活中就有許多可供省察的事件,只要我們多觀察生活,并對此進行有益的思考,自覺運用學過的理論去解釋它,那么理論思維會很快得到提高。在老師的幫助下,我現在也更多的讀一些經典書籍,包括中華古籍、中外名著以及文藝、哲學理論方面的書,希望在有限的時間內可以盡最大可能的提高自己的水平。
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就明白了以前老師上課的時候苦口婆心對我們說的,要珍惜大學時光多讀書、讀好書之類的話,回想起來突然發現這真的是至理名言。當然,學習并不只是要學習理論,也不僅僅是在學校里才學習,走出校門后更需要學習;不僅僅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也要學習社會這本大書,提高自身修養,高標準、嚴要求,把自己塑造成能夠適應社會的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
2.試著在社會中尋找自己的位置。大學四年的過程就是我們不斷認識自己的過程,一個人只有在社會上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定位,才可以最大程度上發揮出他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相信自己,但既不能把自己想得過高,也不能低估自己的實力,這就要求我們不要囿于校園,要適當地走出去,走到社會這個大網絡中尋找屬于自己的那一個點。當然,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就找到自己的定位,但最起碼我們試過,只要邁出了第一步,以后就不會覺得陌生。此外,在社會實踐中,我們必須得批判地看待這個世界,社會上的許多事情和校園里是不一樣的,我們不應把它想得那么完滿,也不應想得過分惡劣,要學會公正地看待它,以我們自己的一顆平常心來體悟社會,體悟生活,為最終走向社會作好充分的思想和行動上的準備。
3.體會到生活不易,學會珍惜生活。實習單位的地點在東單,從學校到東單要轉乘一次公交車,至少要一個小時才可以到,當時是最炎熱的7、8月份,而且乘車時間往往是在上下班高峰期,所以擠公交車的日子真是苦不堪言。有了這樣的經歷便多少能體會到生活的不易,更懂得去珍惜生活。
【雜志社實習報告】相關文章:
雜志社實習報告05-08
雜志社的實習報告04-26
雜志社的實習報告04-26
雜志社的實習報告04-26
雜志社的實習報告04-26
雜志社的實習報告04-26
雜志社的實習報告04-26
雜志社的實習報告04-26
雜志社的實習報告04-26
雜志社的實習報告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