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隋朝歷史手抄報
手抄報是一種可傳閱、可觀賞、也可張貼的報紙的另一種形式。手抄報也是一種群眾性的宣傳工具。它就相當于縮小版的黑板報。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是隋朝歷史手抄報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隋朝歷史簡介
隋朝(公元581—618年)共統治中國三十八年,前后僅文帝、煬帝兩代,是我國歷史上存在較短的朝代之一。
隨著南北朝在政治、經濟上的逐步衰落,身為北周的輔政大臣的楊堅于公元581年2月迫使年輕的周靜帝讓位,自立為帝。因楊堅曾官居隋國公之職,故改國號為隋,年號開皇,建都長安,他就是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
楊堅登基后,果斷地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社會改革,鞏固了隋朝的統治,并于開皇八年(588年)12月攻占了南朝的最后一個朝代后陳的都城建業(今南京)宣布了南朝的滅亡。至此,長期分裂的中國又復統一。文帝在位二十四年,曾于6XX年改年號為仁壽。仁壽四年,六十三歲的楊堅卒于仁壽宮。(后世有記載稱楊堅是被其子楊廣指使心腹張衡入宮行刺而亡。)
文帝死后,翌日其子楊廣即位,年號大業,是為隋煬帝,他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即位后,就開始大興土木,為自己建造奢侈豪華的宮殿,開鑿大運河為自己享用。為了擴大其統治,他還不斷向外擴張。煬帝于大業十二年(612年)至大業十四年,三征遼東高麗(今朝鮮半島),但均告失利。連年征戰與煬帝暴政致使隋朝的國力大大削弱,人民的生活幾乎得不到保障。于是,全國各地人民紛紛揭竿而起,其中勢力較大的有:瓦崗山的翟讓,河北的竇建德,江淮地區的杜伏威等人。故而隋朝后期,煬帝不得不四處攘亂,但隋朝終究大勢已去。六一八年三月,隋將司馬德戡、和宇文化及乘“驍果軍”騷動的機會,于江都發動兵變,勒死了殘暴的隋煬帝。從而,結束了隋王朝短暫的統治。
隋是承前啟后的一個朝代,文帝與煬帝共在位三十八年。在這三十八年中,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均有所鞏固和發展。首先在政治方面,隋朝調整了中央與地方的統治機構,恢復了被廢除多年的三師、三公、九卿的舊制。確立了三省、六部新制,增強了中央集權統治。通過制定《隋律》穩定了社會秩序。另外,開設了科舉制度,為以后中國封建社會人才選拔方式提供了一個藍本。在經濟方面,文帝下令整頓戶籍,清查人口,繼而推行均田制,調整賦役。與此同時,為了恢復農業生產和加強漕運力量,于開皇四年(584年)開“廣通渠”引渭水直達潼關。后煬帝大業四年(611年)又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通黃河,自輝縣至涿郡,長達兩千余里,這就是現在所謂的京杭大運河。另外,由于隋朝以前連年的戰亂,各朝沒有統一的幣制和度量衡,這極大的影響了市場商品的交易與流通。因而,隋朝建立以后首先宣布禁用舊錢,統一發行合乎規格的“五銖錢”,嚴懲私鑄錢幣。同時,還規定了標準的銅斗鐵尺,頒行全國。這樣以來,為經濟的持續穩定地增長創造了良好條件。
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隋朝的自然科學與人文藝術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如著名天文學家劉焯制訂的《皇極歷》,他計算的歲差與現代計算出的準確值相差無幾。而在工程建筑方面,最突出的成就莫過于河北趙縣安濟橋的興建。這座由李春監造的石橋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空撞券橋”。他的興建比歐洲同類建筑泰克河上的塞雷橋早了近8XX年。隋代的繪畫、音樂、舞蹈等各方面也涌現出一大批杰出的代表人物,如畫家展子虔和他的《游春圖》等。
在短短三十幾年中,隋王朝恢復了幾個世紀以來因割據紛亂幾乎中斷的對外關系。通過“絲綢之路”的商業往來,促進了中國與西亞的相互交流,為后世盛唐打下了一定的基礎。隨著對外關系的改善和交流的發展,當時的地理學也有了較大的發展。煬帝下令撰寫的《區宇圖志》共1200卷,是一部圖文并茂的全國地理專著,在中國地理學發展史上占有相當的地位。
隋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也是最后一個兩世而亡的朝代。它與另一個兩世而亡的朝代秦相比,的確有許多相似之處。首先,隋與秦都是憑借強大的武力統一分裂多年的中國,而緊接著完成一系列改革,使經濟得以發展。與此同時,又對人民大施徭役,致使民不聊生,終于使政權毀于一旦。然而,也正是憑借此時國家對物資財富豐盈的積累,為后世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從而,帶來了隋之后中華民族引以為驕傲的盛唐文化。
拓展:
歷史隋朝知識
隋朝知識有那些?隋朝(581年-618年,一說619年或630年)是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王朝,因唐朝與隋朝的文化、制度、社會特點一脈相承,故史學家常將兩朝合稱為隋唐。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于楊堅,即隋文帝,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北周覆亡。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令宇文愷營建東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并于次年(606年)遷都洛陽。隋朝是五胡亂華后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大業十四年(618年)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619年王世充廢隋哀帝,隋朝滅亡,享國38年。為了鞏固統治,隋廷在政治、經濟、文化及外交等領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政治上確立了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并正式推行科舉制,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現象。外交方面,隋朝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臣服的厥等國皆深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國號/隋朝
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襲此封爵,楊堅的爵位是隨國公,依照慣例應將國號定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
唐初《九成宮醴泉銘》中,歐陽詢仍將這個朝代的國號寫大隨。
歷史/隋朝
大定元年(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于楊堅,即隋文帝,建國隋朝,定都大興城,隋文帝營建東都洛陽。隋朝是五胡亂華后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煬帝過度消耗國力,最后引發了隋末民變和貴族叛變,最終亡國。
大隋開國
北周雖然滅北齊后國力興盛,但是北周宣帝奢侈浮華,沉湎酒色,政治,還同時擁有五位皇后。外戚楊堅乘機將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漸由他掌握。大象二年(公元580年)6月8日北周宣帝病死,劉昉、鄭譯矯詔以楊堅為總知中外兵馬事,扶持年幼的北周靜帝宇文闡,以大丞相身份輔政。相州總管尉遲迥、鄖州總管司馬消難與益州總管王謙等人不滿楊堅專權,聯合叛變反抗楊堅。但被楊堅所派的韋孝寬、王誼與高颎等人平定。大定元年(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于楊堅,楊堅登基為帝,即隋文帝,建國隋,定都大興城(今西安),北周復亡。
南下滅陳
隋文帝意圖南滅南朝陳,采納高颎的策略:干擾南朝陳的農業生產,破壞陳國的軍事儲積,使陳國損失慘重,而又疲憊不堪。隋文帝于隋與突厥之戰勝利后,開皇七年十月廢除西梁國。隔年發動滅陳之戰,隋文帝命晉王楊廣為行軍元帥、秦王楊俊、河清公楊素為副帥、高颎為參謀、王韶為司馬,兵分八路攻陳。
楊素率水軍從巴東順長江東下,與荊州劉仁恩軍聯合占領延州(今長江西陵峽口、湖北枝江附近江中)等上游陳軍防御。由公安東援建康之中游陳軍也被楊俊軍阻于漢口一帶,為下游隋軍創造有利條件。下游隋軍主力乘陳朝歡度元會(即春節)之機分路渡江。行軍總管韓擒虎、賀若弼兩軍鉗擊建康,與宇文述軍包圍建康。開皇九年(公元589年)二月,隋軍進入建康城,俘陳后主,陳亡。開皇十年(公元590年)九月,隋派使臣韋洸等人安撫嶺南,冼夫人率眾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為隋地,隋朝統一天下。
開皇之治
開皇之治是隋文帝在位開皇年間時開創,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安定。隋文帝楊堅倡導節儉,節省政府內不少開支、廢除了不必要的雜稅并設置谷倉儲存食糧。楊堅成功地統一了歷經數百年嚴重分裂后的中國,從此中國在大多數的世紀里都保持著他所建立的政治統一。
政治方面,隋文帝統一中國后,一面躬行儉樸,一面采取了許多有利于鞏固政權的措施。由于他明白到”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久長者”之道理,所以由他輔政時開始,就提倡生活節儉,宮中的妃妾不作美飾,一般士人多用布帛,飾帶只用銅鐵骨角,不用金玉。文帝曾想用胡粉和織成的衣領,居然搜遍宮殿,都找不到。這種躬行節儉,使人民的負擔相應得到減輕,而且有利于各項措施的推行。
任用官員不限門第,唯才是舉,通過考試以取士。文帝本人又躬身節儉,整飭吏治,曾派人巡視河北五十二州,罷免貪官污吏二百余人,又裁汰地方冗員約十分之三。他還寬簡刑法,刪減前代的酷刑,制定隋律,使刑律簡要,“以輕代重,化死為生”。
經濟方面,仿北魏的均田制,實行均田法,定丁男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婦女則分露四十畝。又減免賦役,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如改成丁年齡為二十一歲,受田仍是十八歲,服役少三年。又改每歲三十日役為二十日,減調絹一匹(四丈)為二丈等。此外文帝下令重新編訂戶籍,以五家為保,五保為閭,四閭為族。開皇初有戶三百六十余萬,平陳得五十萬,后增至八百七十萬(唐朝最強盛的“開元之治”時期,全國有戶820萬,是唐朝的最高值)。為積谷防饑,故廣設倉庫,分官倉、義倉。
官倉作糧食轉運、儲積用,義倉則備救濟之需。文帝又致力建設,在原長安城東南營建新都大興城;開鑿廣通渠,自大興引渭水至潼關,以利關東漕運。
學術文化方面,文帝大力提倡文教,廣求圖書。他有鑒于長期戰亂,官書散佚,所以下詔求天下之書,凡獻一書縑一匹。經一、二年,圖書大備,整理后凡得三萬余卷。為廣置人才,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也促進了教育、文學的發展。為明全國教化,恢復華夏文化之正統,文帝下詔制訂禮樂,以提升國家的文化素質。
軍事方面,鑒于南北朝晚期,突厥借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時侵擾北周、北齊。故隋立國后,隋文帝便派兵攻打突厥,后來更采用離間分化策略,使突厥分為東西兩部,彼此交戰不已,隋則得以消除北顧之憂。
正由于上述措施的推行,隋在文帝統治的最初二十多年間,政治清明,人口增加,府庫充實,外患不生,社會呈現了一片繁榮,歷史稱為“開皇之治”。開皇時期,政治清明,國力強盛,是隋朝的極盛時期。
步入盛世
隋煬帝初期國力仍然興盛,隋煬帝營建洛陽,開鑿以洛陽為中心的隋唐大運河、修馳道與筑長城,帶動關中地區與南北各地區經濟與貿易發展;并對四周國家展開征討,擴張隋朝版圖。然而,由于隋煬帝急功好利,使得這些作為對社會反而造成破壞。
由于長安位處偏西,糧食供應困難。公元604年,隋煬帝派楊素、宇文愷于洛陽興建東都,以掌控關東與江南經濟,在洛口、回洛等地興建大糧倉以備荒年時所使用。由于每月要役使民丁兩百萬人,隋煬帝又注重宮城完善奢華,因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為了溝通江南經濟地區、關中政治地區與燕、趙、遼東等軍事地區的運輸與經濟發展,隋煬帝推動隋唐大運河的建造。大運河帶來許多好處:將中國重要水系連接起來,形成運輸網絡;帶動沿岸城市的發展,興起許多商業城市,其中江都(今揚州)更成為隋朝的經濟重心;促進各個地區的文化發展與民族融合,有人認為這使得中華文明成為有機體的整體文明。
然而,由于隋煬帝急促興建大運河,為人民帶來很多負擔。掘河的民夫,經久不息地勞動,加上疾病侵襲,死亡人數占全部一半以上。公元605年,隋煬帝開鑿通濟渠的同時,帶后宮、諸王、衛隊等大量人群沿運河巡視南方,沿途之上,花費許多資金,征調許多人民。公元607年,隋煬帝巡視北方時,征調北方人民經太行山開鑿馳道達并州,并向附屬的突厥啟民可汗要求突厥民眾協助開鑿馳道。早在隋文帝時期,在朔方、靈武等地修筑長城。608年隋煬帝出巡榆林時動員壯丁百余萬人,于榆林至紫河(今內蒙古、山西西北長城外的渾河)開筑長城以保護突厥啟民可汗。
在政治制度上,隋煬帝改革官制與租調制度,并開始設進士科,最終形成科舉制,這些都創新典章制度。大業前期是公認的隋朝全盛時期,即使《隋書》也將前七年和后七年分開來寫,以示區別。
群雄并起
隋煬帝多次發動戰爭勞民耗財,最終引起統治危機。公元611年,山東、河南大水成災,漂沒四十余郡,王薄率眾于長白山(山東章丘)發動民變,抵制隋煬帝三征高句麗,唱出著名的《無向遼東浪死歌》。當時民變范圍大多集中在山東地區,不久被隋軍鎮壓。公元613年,劉元進據吳郡,自稱天子,同年被滅。直到楊素的兒子楊玄感于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舉兵叛變,達官子弟紛紛參加,隋朝統治階級正式分裂,帶動全國各地紛紛叛亂。
河南地區有翟讓、李密的瓦崗叛軍。公元616年,翟讓在李密建議下,攻破要塞金堤關(河南滎陽東北),打下滎陽諸縣。公元617年,瓦崗軍又攻破距東都洛陽的糧食存庫興洛倉。由于李密擅長作戰,翟讓讓位給他。李密自封魏公,建國魏,以洛口為根據地。隨后占領回洛倉,直逼洛陽城下。然而內部糾紛猜忌使得李密殺翟讓等人,最后投降越王楊侗。
河北地區有竇建德的叛軍,公元616年,竇建德領導河北叛軍轉戰河北各地,占據冀州大部分地區,兩年后自封夏王,建國夏。
江淮地區以杜伏威、輔公祏較強。公元613年,兩人在齊郡(今山東)舉兵叛亂,隨后南下到江淮南地區發展。公元617年,占領高郵,切斷江都(今江蘇揚州)與北方的聯系。杜伏威自稱總管,以輔公祏為長史。
走向復亡
隋廷在此局勢下迅速的土崩瓦解。早在公元616年,隋煬帝命越王侗留守東都,自己率眾前往江都。他下令筑丹陽宮,準備遷都丹陽(今南京)。跟隨他的大臣衛士大多是關中人,不愿意長居江南,加上江都糧盡,人人北逃關中。公元618年4月11日,宇文化及、司馬德戡與裴虔通等人發動兵變,弒隋煬帝,擁立隋煬帝侄子楊浩為帝。
不久宇文化及又弒秦王浩自封許帝,建國許。
隔年被唐將李神通與夏王竇建德聯合剿滅。公元617年5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起兵,十一月占領長安,擁立隋煬帝第三個孫子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即隋恭帝。李淵自任大丞相,進封唐王。
公元618年6月12日,李淵逼迫隋恭帝禪位,公元618年6月18日,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為唐高祖。中原地區得知煬帝死訊后,公元618年6月22日,洛陽留守“七貴”擁立隋煬帝次孫越王侗為帝,即隋哀帝;公元619年5月23日,王世充廢隋哀帝,兩個月后弒之,隋朝亡。
公元620年,厥的處羅可汗派人迎接蕭后及隋煬帝的孫子楊政道來厥,立政道為隋王,把留在厥境內的中原人交給楊政道管治,建立“大隋”,史稱后隋,“有眾萬人,置百官,皆依隋制,居于定襄”。公元630年,唐朝出兵滅亡厥,另外分兵攻破定襄,后隋才滅亡。
衰亡原因
隋煬帝大業年間圍繞封爵勛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勢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來實施的“關中本位政策”,通過限制、削弱關隴集團的強大勢力和影響,以整飭吏政,加強中央集權,擴大統治的社會基礎。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盡成熟及過急的推進,未能與建立民生順遂、團結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結合起來,最終爆發嚴重的統治危機。
回顧歷史,隋末,天下地主武裝紛紛起兵造反,而以李唐政權為根據地的關中地區最多,關中地區集中了大量的地主階級上層人物,在地方上勢力強大,在社會上聲望卓著,在政治上輻射很廣。李淵在《授三秦豪杰等官教》一文寫到,“義旗濟河,關中響應,轅門輻輳,赴者如歸。五陵豪杰,三輔冠蓋,公卿將相之緒馀,俠少良家之子弟,從吾投刺,咸畏后時,扼腕連鑣,爭求立效”。說明了關中豪強的數量、質量很高,勢力強大,在受到朝廷的壓迫后,反心尤盛。所以,在統治集團變亂時期,這些豪強,借機起事,紛紛而起。
再看江淮到嶺南地區,這些地方原來都是南朝的統治地區,有眾多支持南朝的豪強地主,隋朝建立之后,它們大都成為隋朝的異己力量。所以,后來在南方地區爆發了大規模武裝反抗隋朝的叛亂,其時,陳之故境,大抵皆反。隋文帝雖然平定了這次大,但是采取的是鎮壓和妥協結合的方式,很多叛亂頭領后來成為了州郡的刺史、縣令,所以這股強大的勢力并沒有被根除,一旦天下有變,這些潛在的力量立即起兵反隋。
還有黃河中下游地區,即今河南、山東一帶地主起兵的數量也很多。中原矛盾素來復雜,妄起風波,舊號難治(三國時期,曹操為穩定河北曾經建都于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如此激化,隋政權的根基已經搖搖欲墜。于是,統治階級內部的,以李淵、楊玄感為代表的隋朝高官顯貴,以蕭銑、沈法興為代表的南朝殘余勢力,以劉武周等為代表的地方大族群起反隋,鋒鏑鼎沸,星離棋布。史家有論,稱割據為"土崩",叛亂為"瓦解",頃刻間土崩瓦解,也就不足為奇了。
由于隋煬帝耗費大量人力物資,又四處征討,過度耗費隋朝國力。其中以對高句麗的戰爭最劇,為隋朝帶來衰亡。605年隋將韋云起率突厥兵大敗契丹,基本解決北方外患。除了北方外,位于隴西青海一帶的吐谷渾汗國,也時常入侵隋朝。596年隋文帝派光化公主與吐谷渾和親以安撫之,608年隋煬帝派軍占領吐谷渾,史稱隋與吐谷渾之戰。隔年隋煬帝西巡張掖,置河源、西海、鄯善與且末四郡。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大臣紛紛朝見隋帝,各國商人云集張掖進行貿易。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與新羅是隋朝的藩屬國,他們希望能借助隋朝的力量制服高句麗。當時倭國正值改革派的圣德太子執政,他派遣隋使以學習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兩國之間雖然因帝王稱呼問題在外交上發生“禮儀之爭”,但并未嚴重影響雙方關系。隋朝征討高句麗,是因為高句麗意圖擴張勢力;而隋朝希望建立朝貢體制,高句麗不聽號令,于是雙方兵刃相見。隋朝總共對高句麗發動四次征戰,導致數百萬人喪生,引起國內人民對隋煬帝的強烈不滿。其中在第四次攻高句麗時爆發隋末民變,隋將相繼叛變,隋朝趨向滅亡。
【隋朝歷史手抄報】相關文章:
歷史的手抄報08-19
隋朝的統一教案05-19
圓明園歷史手抄報10-15
關于歷史手抄報08-25
歷史手抄報版圖08-19
近代歷史手抄報08-19
歷史的選擇手抄報08-25
黃河歷史手抄報08-25
歷史隋唐手抄報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