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說課稿設計
《想北平》說課稿
一、教材地位分析
《想北平》是高中語文第三冊“讀本”上的一篇散文,與之相對應的是課內文章——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同屬寫北平的寫景抒情散文。所以在指導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將二者比較。本文的老舍先生的抒情之作,作為生于斯長于斯的北平文人對故鄉深切的眷戀與熱愛在問中盡情展現,這里有動情的追憶,有對故都風物的信手描摹,抒發一個平民知識分子的鄉土之戀。文章篇幅不長,行文脈絡清晰,文字平實生動。高二學生完全可以在一課時披文入情,用已掌握的方法解讀文章。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學大綱”對散文的要求——在誦讀、抓住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領悟作者的感情,品味藝術化的語言及感受人文精神。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與學生的能力等級,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 把握大意,理解主旨;
(2) 學習本文“以情馭景”的寫法和對比手法;
(3) 品味本文平實生動的語言。
能力目標:
(1) 培養學生美讀和感悟的能力;
(2) 訓練學生找關鍵語句和領悟情感的能力。
情感目標:
感受作家對故都的深切眷戀之情。
德育目標:
滲透人文精神,培養對故土的熱愛之情。
三、教學重點難點及確立依據
文章通篇寫的`都是對北平的思念與眷戀。無論直抒胸臆,還是以情馭景,用動情的眼光看故都風物,處處閃耀著一個“情”字,處處可見絢麗動人的光彩。所以,深入領悟作者對北平的熱愛之情,學習作者以情馭景的寫作手法應該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為了更好的凸現老舍這篇散文的個性色彩,在教學中可以用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作比較閱讀。因此,分析兩篇文章在寫法上的異同,也應該設置為又一個教學重點。
四、重點難點的突破辦法
1、指導美讀。入情入境的朗讀有利于深入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鑒賞散文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整體感知時要朗讀,品味語言,分析藝術手法時也要朗讀。
2、對比分析。與課內散文《故都的秋》作情感上和手法上比較分析,是鑒賞本文的一個有效途徑,學生通過對比分析,更能見出本文的特色。既鞏固了以往的知識,又訓練了鑒賞抒情散文的方法的運用。
3、課堂協作討論。這一方法鼓勵學生自由發揮,培養其積極思考,探討問題的能力。通過對情感和藝術手法的討論,訓練了思維能力,也培養了語言表達能力。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六、教學程序
課前布置預習:
1、課前誦讀全文,自行解決字詞障礙,為課堂教學作準備;
2、思考: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寫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北平怎樣的特征?
課前預習的布置除了為課堂教學的順利完成作好準備,也讓學生明白本文學習的重點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數,課堂的討論,歸納才會更有效果。
(一)導入
情境導入法——“鄉情是一顆由甜蜜、溫馨、哀愁凝結成的珍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顰一笑,一離一合,總是那么讓人牽腸掛肚,讓人心底流過一股莫名的泉涌!”那么,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就是對故國之戀的最好詮釋。
這種導入方法可以引導學生快速入境,身臨其境地那股濃濃的眷戀之情,激起情感共鳴,引發學習興趣。這是感悟散文意境的第一步。
(二)指導美讀
誦讀的散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加強誦讀習慣的培養,也是對散文意境的體會的需要。在朗讀中投入感情,對后面領悟作者感情,品味語言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讓學生讀得抑揚頓挫,入情入境。安排兩名朗誦較好的學生完成。要求學生在聽讀過程中完成對文章主體的把握,布置以下思考題:
1、作者是土生土長的北平人,寫作此文時正羈旅青島,想念北平卻不得相見,這種“想”是一種動情帶淚的思念。文章是怎樣表達這種感情的?請找出相關的語句。
2、老舍心中最美的景物有很多,可他的筆下選取了哪些景物?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其特點,并思考為什么選取這些?
誦讀過后,安排學生小組討論,得出結論,舉薦一兩名學生回答。
學生很容易找到表達感情的句子,集中在2、3、8節,如“我真愛北平”“真愿成為詩人……像杜鵑似的啼出北平的俊偉。”“好,不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等等。這種情感是直抒胸臆,濃烈,一瀉而出,無須掩飾。這是游子對故鄉的摯著眷戀。
學生還可以在4——7節中概括寫景的重要內容,如通過與“四大歷史故都”(特別是巴黎)的對比,寫出北平整體環境的“復雜又有邊際”,院落布置的“勻調”,“花多菜多果子多”及接近大自然的特征。
這一步驟讓學生充分活動,自瀆自答,相互間協作討論,培養其團結協作精神和積極探討的學習能力。這樣就完成了教學目標中把握大意與初步感知作者感情。而且文章的層次也已經明確無疑。
(三)與《故都的秋》對比閱讀,分析情感與寫法上的異同。
《想北平》屬讀本上的延伸性閱讀,是對課內知識的鞏固。一加深對課內知識的理解,利用課內學習的方法獨立解決同題材文章;二開拓學生視野,增加文字積累。通過比較閱讀讓學生明白“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道理。也使本文的特點在比較中更加鮮明。
這一環節靈活,可讓學生充分獨立展示的思維過程,培養其思辯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化形象的感知為抽象的理性分析。這一過程允許學生暢所欲言,引導其學會歸納。
討論要點如下:
相同點:
(1) 都選取尋常景物,拋開風景名勝,表達一個文人的平民意識;
(2) 都運用了對比手法烘托故都風物;
(3) 都是景中含情,借景抒情。
不同點:
(1)對故都的熱愛程度不同,本文情更深。一個是地地道道的老北平,一個是南方人。一個是從血脈中流出的充滿血淚的“骨肉情”,一個是凄涼之景與凄清之情相吻合。
(2)切入點不同。《故都的秋》選取具有“清”“靜”“悲涼”特征的秋槐、秋蟬、秋果、秋雨等來寫,欣賞秋的姿態與色彩;本文則是信手拈來,選取“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及它們承載的情感。”所有景致“都積湊到一塊兒,每一件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
這一過程不僅完成了教學目標中藝術手法的分析,而且對于作者對北平的情感的體悟也更深厚了。“心有感于事物,敘事狀物以表心意。”這是散文創作的一般原理,在解讀語言文字中來感悟作者的情感。
(四)品味語言
鑒賞抒情散文,品味語言是基礎。體會情感,賞析藝術手法都要與品味語言始終相隨。在上步驟的分析中其實已經完成了部分語句的感悟。這里再單提出來,以使語言特色更加鮮明。
散文的美未必來自美景美物,重要的是要用動情的眼光看世界,于平淡細微處見絢麗動人的光彩。你認為本文哪幾處寫的具有“動人光彩”,找出來,品味其語言。
估計語段:
第2節——“我愛我的母親……”與北平之愛作類比;
第6節——“花多菜多果子多……韭菜葉上的泥點……進了城還帶一層白霜。”
第8節——“好,不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
這樣的文字鼓舞學生聲情并茂的誦讀,感悟,甚至背誦下來。學生大致可得出平實、生動,看似平常語卻那樣貼切、形象。這與作家深厚的文化底蘊及關心蒼生,為民請命的歷史使命密不可分的。所以,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五)、總結與拓展
回顧教學主要內容(情感、藝術手法與語言特色),再次突出重點難點。
結語:鄉情是一杯略帶苦味的“鄉色酒”,讓你忍不住呷啜又不能痛飲。久在異鄉,身在旅途之人常常為一句熟悉的家鄉話,一陣撲鼻的紅棗粥的香氣,一抹長滿了鄉思的老槐樹催得潸然淚下。無論在何時何地,一個人的心靈歸宿總是生你養你的那片熱土!
附:板書設計
脈絡 感情 手法
引子:我的北平(1) 整體感覺:安適 熱烈 類比
我愛北平(2-3)城市布置:勻調 眷戀 以情馭景
想北平
老舍 故都風俗畫(4-7) 花多菜多果子多 閑雅 對比烘托
結句:真想北平(8)
接近大自然 思念
板書設計理由:重點難點清楚,讓學生明白文章脈絡,寫景特點,感情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