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海燕》是語文版七年級(下)第一單元中的一篇文章。
在七年級上學期,已經接觸和學習過敘事、記人和寫景等三種類型的記敘文,七年級(下)第一單元的四篇文章均屬于狀物類記敘文,與七年級(上)學習過的另三種類型的記敘文共同構成比較完整的記敘文體系。
《海燕》在本單元中被安排在第2課。我個人認為,《海燕》在描寫上比《石榴》更細致,在情感表達上比《白鵝》更深刻,在寫法上比《鶴群》更“典范”,因此可以說,《海燕》是本單元意蘊最豐富的一篇文章,是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能力的好教材,是一篇值得仔細閱讀、品味和借鑒的精品文章。
2、教材的背景和主要內容
《海燕》寫于1927年。當時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迫害進步人士。作者鄭振鐸被迫遠走歐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國巴黎。途中見到海燕,引發綿綿鄉思,寫成這篇優美的詠物寄情散文。文章就是通過對小燕子這一可愛形象的描繪,抒發了作者濃濃的鄉愁,表達了他對祖國、對家鄉的無限眷戀和熱愛之情。
3、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因此,結合課文內容,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認知目標: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義,領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2)能力目標:學習本文詠物抒情(狀物)的表現手法。
(3)情感目標:品味語言,通過朗讀來體會并再現文中的優美意境。
需要說明的是,依據“三個維度”設計的這三個目標,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三個目標是互相融合的,只是目標的側重點不同而已。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根據七年級學生認知和思維能力的發展以及散文閱讀的基礎,結合本文的特點,確定本文的教學重點、難點如下:
重點:引導學生理解“鄉愁”的內蘊。
難點:感受本文的語言美,理解作者深刻的情感。
二、說學情
本人所任教班級的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訓練后,師生雙方的配合較為融洽,學生們已具有初步的整體感知課文和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對于像本文這樣有深厚意蘊的散文,學習時則容易出現“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明思想難”的現象。但大部分學生已養成根據教師的引導進行深入思考的習慣。因此在教學時要考慮讓學生多閱讀,重視引導學生多運用探究的方法去理解本文的內涵。
三、說教法學法
(1)教法:
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堂教學要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本著啟發式原則,通過多種具體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對課文基本內容的理解,可采用問答法;對作者深刻感情的把握,可采用討論法、分析法;對本文語言的品味,可采用點撥法和討論法。
(2)學法:
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最終還是要落到學生身上,因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程標準》),要重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喚起他們的切身感受。因此,學生課堂上的學法重點就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上。
學生在學習這篇課文時要反復朗讀和默讀,理清作品的`思路,領會文章的內涵,并對其表現手法有意識地加以學習和運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采用朗讀默讀法、圈點勾畫法、討論法、仿寫法等學習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教材第一單元的“單元說明”中指出,在學習狀物類記敘文時,“要把握作者筆下的事物的特征,并由此體會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同時要學習作者觀察、描摹事物的方法和優美生動的語言。” 因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采取的是“整體感知——品味賞析——拓展延伸”的教學思路,安排兩課時來完成教學。
(一)第一步——整體感知。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可以說,從整體上把握全文,幾乎是所有的課文學習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是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一個重要前提。本課的“整體感知”環節側重于理清文章的基本內容和作者的主要感情。主要教學步驟如下:
1、課前安排預習,通讀全文,疏通字詞。
(設計意圖:在課堂學習之前,初步感知文本,為課堂學習奠定基礎;而字詞的掌握和積累則為文本的學習掃除基本障礙。)
2、簡介寫作背景和作者。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了解文章的寫作時間以及作者的基本情況,創設情境幫助學生推測作者的寫作意圖。)
3、聽讀課文,明確文中描寫的對象,找出表現其活動背景以及表現它們各自的外形、飛翔和憩息狀態的詞句。
(設計意圖:這是“整體感知”部分的重要環節,目的是引導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事物的特征,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4、討論概括兩種小燕子的異同點,理解作者把海上小燕子“誤認”是故鄉小燕子的原因。
(設計意圖:讓學生認識到聯想的基礎是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深入理解文中小燕子的形象意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即“鄉愁”——完成教學目標一并突破重點。)
(二)第二步——品味賞析。
《海燕》是一篇散文,對于這類文學作品,《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只有整體的感知,還不足以體味文章所特有的內涵和意蘊。本課的“品味賞析”環節側重于文章中對小燕子的生動、細膩、傳神的刻畫,并簡單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特點。主要教學步驟如下:
1、分別默讀前后兩部分,深入探討這兩部分在描寫對象的特征、活動背景以及作者情感的抒發等方面的具體寫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理解狀物應該抓住事物的特征來寫,并把所寫事物的特點與自己的思想感情聯系起來,為以后的寫作實踐打好基礎。)
2、討論文章前后兩部分的寫法特點。
(設計意圖:這一內容重在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弄清故鄉的小燕子、海上的小燕子與作者的“鄉愁”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掌握解讀這類文章的一般方法——完成教學目標二。)
3、品讀第1段和第8段的語句,并以此帶動對全文優美生動語句的品析。(課外背誦第1段和第8段)
(設計意圖:本文的語言極有特色,不僅描寫生動、傳神,而且與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品味其中的語言,有助于提高學生鑒賞文學語言的能力,積累文學語言,得到審美的樂趣——完成教學目標三并突破難點。)
4、教師從內容和寫法上對全文進行簡要小結。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小結,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寫作方法,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總體印象和理解。
(三)第三步——拓展延伸。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語文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課程標準》)。這種“實踐能力”,不僅應該包括課內知識向課外知識的延伸,還應該包括知識向能力的轉化。本課的“拓展延伸”環節側重于同題文章的比較閱讀,并將詠物抒情這種表現手法的知識理解轉化為狀物類記敘文的寫作實踐能力。主要教學步驟如下:
1、將本文與高爾基的《海燕》進行比較閱讀,從海燕的特點、生活環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寫作方法等方面來比較兩篇文章的不同點。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理解,同一事物,在不同作者的筆下,會有不同的特點和表現方法,表達了不同的情感,以此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遷移能力。)
2、搜集課內外有關“鄉愁”的詩句。
(設計意圖:作為課外作業布置。一方面加深對作者感情的理解,另一方面鍛煉學生搜集和整理信息材料的能力。)
3、模仿《石榴》或《海燕》,寫一篇狀物短文。
(設計意圖:作為課外作業布置。本單元的寫作訓練是“寫一篇狀物的文章”。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為了把學生知識的學習轉化為寫作實踐的能力。)
(四)教學效果預測:
如果以三個教學目標來衡量教學效果的話,前兩個目標以七年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而言,是可以達到的(后期的單元檢測和寫作訓練也證實這兩個目標完成得較好);第三個目標對七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這個目標是貫穿初中三年的學習過程的,我個人認為,在本課學習中,學生能夠有所感悟即可認為是完成目標。
五、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著重體現條理性,反映本文的知識結構,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全文的思想內容和寫作方法。
【《海燕》說課稿】相關文章:
《海燕》的說課稿03-17
海燕說課稿07-24
《海燕》說課稿07-24
《海燕》說課稿07-08
海燕說課稿07-24
《海燕》說課稿01-27
《海燕》實用的說課稿06-14
《海燕》優秀說課稿04-04
海燕說課稿設計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