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說課稿
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說課稿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它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下面我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三部分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目標
平行四邊行的面積是在學生已掌握并能靈活運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行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會為學生學習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奠定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本節課是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發展,扎實其幾何知識學習的重要環節。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特點,充分考慮到五年級學生的思維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動手實踐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能力目標:讓學生經歷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轉化的思想方法。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體驗數學的價值。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探究并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并能正確運用。
教學難點: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轉化與等積變形。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及新課程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我準備采用以下幾種教法和學法:
1、利用多媒體創設生活情境,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思維的動機,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
2、動手實踐、主動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直觀到抽象,層層深入,遵循了概念教學的原則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現已有的表象,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觀察、分析、比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
3、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欲,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通過靈活多樣的練習,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4、聯系生活實際解決身邊的問題,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能更好地凸顯“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高效完成教學目標,我預設的教學程序分四大節進行: (下面我就分別從這四個方面說一說)
(一)創設情景,引出課題
為了跳出陳舊的數學課單純講知傳道的框架,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生活的快樂。在新課開始,我結合阿凡提的趣事設疑導入,根據學生的興趣特征設計了學生現有知識水平無法解決的生活實際問題。接著,促使學生積極動腦猜想,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板書)。
(二)動手實踐,探究新知
運用剪拼法,驗證猜想。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活動是認知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動手操作過程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索過程。學生只有具備了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才能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為分析和解決問題創造良好的條件。
由于前面在數格子時已經有同學提到用割補的方法來求面積,所以我順水推舟,讓學生動手操作,想辦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操作之后進行匯報,交流自己的驗證過程。匯報的時候,剪拼的方法有好多種,在這時,我及時拋給學生一個問題:“為什么要沿高剪開?”引發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思考。然后我又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圖形并比較,進而討論:拼出的長方形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相比什么變了,什么沒變?拼成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聯系?通過上面問題的思考,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公式的推導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時我順勢引導學生得出推導過程:將一個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后轉化為一個長方形,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拼成的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等于長方形的面積,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S=ah。接著讓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整個操作過程,使學生真正理解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這一環節的教學設計,我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倡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進而建構了學生頭腦中新的數學模型:轉化圖形——建立聯系——推導公式。整個過程是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提煉出來的,這樣完全把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體,把學習數學知識徹底轉化為數學活動,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分層訓練,理解內化
課堂練習是數學教學的主要環節之一,是學生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有效方法。新知需要及時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與內化。我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三個層次的練習題。
第一層:基本練習:課本例1。有利于學生加深對圖形的認識,正確分清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系。
第二層:綜合練習:你會球場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通過不同的高引起學生的混淆,在計算中讓學生明確只有找到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它相對應的高,才能準確求出它的面積。并且根據已求的面積和另一條高,可求出與這條高相對應的底。
第三層:擴展練習:比較幾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整個習題設計,雖然題量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小結,鞏固新知
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有利于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個系統的認識,充分提高歸納和總結能力。
以上教學環節,我力求體現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利用“轉化”的思維方法,“直觀”的教學手段,變教師的“講”為“導”,變學生被動地聽為主動地探索,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說課稿2
一、說教材
說課內容: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多邊形的面積》P79-82
小學數學關于幾何知識的安排,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進行的。本冊教材承擔著讓學生學會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的任務。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并能靈活運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形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初步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為長方形,并分析長方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關系,再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然后通過實例驗證,使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公式。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知道推導方法,為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做準備。由此可見,本節課是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扎實其幾何知識學習的重要環節。
(一)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特點,充分考慮到五年級學生的思維水平,我確立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動手實踐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過程與方法目標:讓學生經歷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體驗數學的價值。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并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并能正確運用
教學難點: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
(三)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平行四邊形紙片、剪刀、直尺.為實現以上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充分發揮現代技術的作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直觀的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1、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及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我打算主要采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交流的學習方式,通過課件演示和實踐操作,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得出結論,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2、反饋教學法
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性,在教學中,采用反饋教學法進行教學,給學生提供一個參與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形成和運用的機會,使學生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培養學生初步感知和運用轉化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操作、概括等行為來解決新問題,通過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
三、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就分別從四個方面說一說:
(一)、復習舊知,滲透轉化、創設情景,引出課題
新課開始,我先通過算學校花壇平面圖形的面積,以喚取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鞏固,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接著,我提出疑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如何計算呢?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板書)
(二)動手實踐,探究發現
1、數方格,引發猜想
通過數格子的方法,并填寫表格,從表格中學生很容易觀察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長方形的面積相等。當一個平行四邊形很大很大的時候,我們也采用數格子的方法來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這就引發學生思考,是否有其他的方法來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
2,學生獨立思考猜想,動手操作,嘗試用剪拼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驗證猜想。
讓學生動手操作,想辦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操作之后進行匯報,交流自己的驗證過程。后我又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圖形并比較,進而討論:拼出的長方形與原來平行四邊形什么變了,什么沒變?拼成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聯系?通過上面問題的思考,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公式的推導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時我順勢引導學生得出推導過程:將一個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后轉化為一個長方形,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拼成的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等于長方形的面積,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S=ah。
(三)、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例1:平行四邊形花壇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積是多少?引導學生寫完整整個解題過程。
(四)分層訓練,理解內化
對于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與內化。我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四個層次的練習題:
一練習:基本練習
二、綜合練習:
1、你會求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
通過不同的高引起學生的混淆,在計算中讓學生明確在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底要找出與它相對應的高,這樣才能準確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并且根據已求的面積和另一條高,求出與這條高相對應的底。
三、擴展練習:
1、82頁第2題,不同的量法,不同的算法,用兩種方法進行計算,進一步強調底和高相對應。同時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計算能力。
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雖然題量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課堂小結,鞏固新知
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
有利于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個系統的認識,充分提高歸納和總結能力。
四、說預設效果
這節課的設計,給學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聽、嘴說、腦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新知,并盡可能地從多角度來驗證結論,這使學生求異思維和創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訓練。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掌握學法,為學習提供一把釋疑解難的鑰匙。
教學是一門永遠有遺憾的藝術,雖然我也很努力地想上好這節課,但在教學中存在著很多問題,需要以后在教學中不斷改進。
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說課稿3
內容分析: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關于幾何初步知識的安排特點是:從一年級第一冊教材起逐步安排學生能夠接受的幾何初步知識,其中第六冊教材中安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第八冊教材中安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認識,清楚了其特征及底和高的概念。而本冊(第九冊)教材中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掌握上述內容的基礎上安排的。
所以若想使學生理解掌握好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必須以長方形的面積和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為基礎,運用遷移和同化理論,使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一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之中。另外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這一內容學習得如何,直接與學習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有著直接的關系。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方法),會運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2、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難點:
使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后,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關系。
教具學具:
1、用投影片對照教材上的方格紙上畫著的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插圖制成復合片演示教具。
2、剪成兩個底為40厘米,高為30厘米的平行四邊形硬紙片為教師演示教具;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平行四邊形紙片和一把剪刀。
針對上述內容的需要,可設計如下課堂教學環節:
一、復習遷移。
由已知到未知,即由舊知識引入新知識,引導學生進行類推,掌握新概念。這是教學抽象的數學知識的一種重要途徑。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這一內容,與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有著密切的聯系,適合用這一途徑進行教學。
具體做法如下:
1、板演:一長方形的長是40厘米,寬是30厘米,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2、出示準備好平行四邊形紙片,提問:這是什么圖形?(平行四邊形)什么叫平行四邊形?誰能指出它的底和高?(底40厘米,高30厘米)
3、比較板題中長方形與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誰大誰小?通過第1、2兩道題的復習,使學生清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并清楚了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及底和高的含義,為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打下了扎實的基矗通過第3題的練習,產生懸念,引起學生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動機與欲望,教師由此引出新課。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僅*肉眼觀察是不夠的,必須科學地計算出它們的面積才能正確比較。長方形的面積我們會求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略),進入第二個環節。
二、引導發現
1、通過數方格引導學生發現:當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相等時,它們的面積也相等。具體做法如下:
(1)出示復合幻燈片(方格網圖),從中取出一個小正方形,使學生明確,每一個小方格的邊長都是1厘米,面積是1平方厘米。
(2)在方格網圖中出示長方形,讓學生數一數,長、寬及面積各是多少?
(3)在方格網圖中出示平行四邊形,讓學生數一數,它的底、高及面積各是多少?(出現不滿一格的都按半格計算)
(4)觀察數出的數據,你發現了什么?(略)
(5)其它的長方形也能與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嗎?為什么?
2、借助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引導學生發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做法如下:
(1)引言:用數方格的方法求面積很不方便,因此我們有必要探索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一般方法,你們有信心完成嗎?
(2)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紙片,從平行四邊形的頂點向對邊做一條高,然后沿這條高線用剪刀剪開,將剪開后的兩部分拼成一個長方形。
(3)分組觀察思考:把剪拼后的長方形與原平行四邊形比較。
①面積是什么關系?為什么?
②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是什么關系?為什么?
③其它的平行四邊形也是這樣嗎?
(4)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5)公式用字母表示。這一步驟需要使學生清楚每個字母的含義,并且知道s=ah也可以寫s=ah、
(6)引導學生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首先讓學生看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回答:若想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知道哪些條件?然后讓學生比較新課開始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長方形面積的大小,解除懸念。再讓學生獨立思考書中的例題,在教師的扶持下,讓學生在黑板前和黑板下齊做,教師巡視指導,共同訂正。
三、鞏固深化
此環節可安排下列練習對所學內容進行鞏固與深化。
1、先說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再計算面積(教材中73頁做一做第1題)
2、計算每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材中74頁第2題)
3、教材中73頁做一做第2題。
4、教材中74頁第3題。也可結合實際情況增刪練習內容,以達到鞏固深化所學內容的目的。
四、課堂總結:
總結內容主要讓學生清楚: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教學內容: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80-83頁。幾何知識的初步認識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中,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貫穿始終的。本章教材承擔著讓學生學會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的任務,平行四邊關系面積的計算式本單元第一節課,是學生在掌握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知識的運用會為學生后面的幾何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本節課是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發展,扎實幾何知識學習的重要環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并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
過程與方法目標:能夠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公式的推導,向學生滲透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通過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對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認識。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式的推導和運用。
(2)教學難點:如何讓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后,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之間的底和高的關系。
二、說教法
這節課,我將采用“自主實踐,合作交流” 的教學方法,通過演示與實踐操作,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求知的學習狀態中展示個性。
本課的學法有:自主討論、小組合作、實際操作、觀察想象等學習方法,使學生親自探索,主動發現,讓他們學的輕松,學的快樂,學的愉快!
教具準備:平行四邊形卡片、長方形卡片、格子紙、剪刀等。
三、說教學過程
(一)結合生活設疑,激發情趣導入
在新課開始我將結合生活實際,用一個分地故事設疑導入,讓學生在一個生動的教學氛圍中開始探究活動。
從前,有個農民伯伯給兩個成年的兒子分地。他根據平日收成及地壟大小,把這塊地分給了大兒子,那塊地分給二兒子。但是,兩個兒子都認為分給自己的那塊地小,都說農民伯伯偏心。這可把農民伯伯氣壞了,可他又說不明白。只知道這兩塊地的壟數和收成是相同的,所以,農民伯伯就想找一個聰明人幫他解決這個問題。同學們,你們能幫助他嗎?
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自然引出了本節課所以研究的重點內容,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對主題進行思考。
(二)組織動手實踐,嘗試多維探究
我將以故事的問題為主線,進一步引導組織學生動手實踐,幫農民伯伯想辦法。
我首先先引導學生想辦法證明這兩塊地是一樣的。為此,我為同學們準備了兩張學具卡片,“假設這兩塊地就是大家手中的學具卡片,你們江怎么辦?可以小組討論。”這樣引導可以使學生不受任何束縛,開動腦筋,想盡一切辦法。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確定辦法的可信性。學生或許會想出許多的`辦法,如:數格子、重疊卡片對比法、剪割拼補法等等,不會是哪一種方法都是可貴的,因為這不是老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學生自己討論研究的結果,是課堂中生成的收獲。
最后在學生多種答案的基礎上,我將組織學生分組實踐各種方法,并要求說明實踐過程,要合情合理。學生在認真、細致的操作中會認識到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聯系。為下一步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做好充分準備!
(三)抓住重點環節,深入推導梳理
學生的認識是由淺入深的,通過動手實踐,他們已經知道:兩張卡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于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寬和高也相等。但這三者之間并沒有在學生思維中產生聯系。我抓住這個重點,組織學生深入推導。我是這樣做的,利用實踐割補法小組的匯報,引導學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么求呢?學生順勢就推導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公式的順勢推導都源于上一環節的實踐操作,這樣就水到渠成,突破教學重點,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到此,我并沒有停住,仍然借助農民伯伯分地的情境,給出兩個圖形的個體數據,讓學生利用公式計算,從而得出面積相等的確切答案,為農民伯伯徹底解決問題,農民伯伯開心地笑了。在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同時,學生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四)分層運用新知識,逐步理解內化
對新知識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內化的效果。我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聯系生活”的原則,安排了四組形式的練習。(基礎練習、趣味練習、實踐練習、提升練習)
基礎練習:
出示的幾個平行四邊形位置各不相同,這樣可使學生加深對平行四邊形相應底和高的認識,鞏固其面積計算方法的應用。
趣味練習:
趣味題的設計,進一步鞏固了平行四邊形面積方法的使用,同時開拓了學生對知識理解的視野。
實踐練習:教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道實踐練習,在學習加強知識運用的過程中,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快樂。
提升練習:
提升練習既考查了學生對理解知識的準確性和嚴密性,又考察了他們的想象力及空間觀念。
這四個層次的練習設計由淺入深,層層深入,能涵蓋本節課所有知識點,將練與趣融為一體,使學生在愉快中獲得知識,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可以說,本課的教學環環相扣,清晰有序,一定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課快要接近尾聲時,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系統完整的了解,我先請同學們說說這節課學到了什么知識?然后提出:你還能有折紙或是其他的辦法證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公式嗎?作為課后的操作作業,這樣就為學生提供多元思維的空間,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做到“曲終而有余音繞梁”。
四、說板書
我以條理清楚為原則,既體現了學習目標,又突出了學習的重點,能夠幫助學生更明了地理解這節課的知識點。特設計如下: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三角形形的面積 = 底 × 高
平行四邊的面積 = 底 × 高
S = ah
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平行四邊行面積的計算是蘇教版第九冊第二單元第一節。這節課的內容是在初步掌握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及平行四邊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平行四邊的面積是以長方形的面積計算為基礎的,把平行四邊轉化為長方形來計算面積。通過操作、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并在此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的面積的計算公式,并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的面積。這樣可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事物間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辨證觀念,培養學生的演繹推理,邏輯思維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為以后學習三角形、梯形、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的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平行四邊行的面積。
(2)能力目標: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初步認識轉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平行四邊時的應用,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和運用轉化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滲透事物間是相互聯系的和實踐第一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培養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加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4)情感和態度:經歷猜測,實驗驗證,作出結論的過程,增強肯于動腦又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3、教學重點與難點
因為計算物體的面積在曰常生活和生產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所以本節的重點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以及學生能正確熟練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的難點是如何運用遷移的思想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
二、說教法:
根據教材以及四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注意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
(2)情境教學法:讓每個學生都親自動手制作、演示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3)實踐探究法: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方法,啟發學生主動探索規律。
(4)滲透遷移的思想,把新知轉化成舊知解決。
三、說學法:
“教,是為了不教”,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加強學生動手操作,手腦并用;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方法,啟發學生探索規律;注重對公式產生的全過程進行探求;讓學生在提出猜想、驗證猜想、應用猜想等一環扣一環的情境中,學會觀察,學會表述,學會思維。
教學過程:
(一)形象導入,喚起感知
課件顯示(方格紙上的平行四邊形) 方格紙上畫的是什么圖形?其有哪些特征?誰能利用三角板作出平行四邊形的高?讓學生在自己準備的平行四邊形上作高,并強調直角三角板的一條邊與底邊重合,另一條通過頂點向底邊作垂線。為新課的教學作好準備。
(二)實驗操作,引導探究
1:觀察數格,提出猜想
課件顯示(P42的圖形)誰能利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強調平行四邊形在方格紙上不滿格的,該怎么數?通過剪拼,滲透轉化的思想,為后面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或正方形作鋪墊。那么誰來數一數長方形的面積,并比較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與平行四邊形的高,啟發學生說出底和長,高和寬分別相等,兩者的面積也相等。如果不用數格,如果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很大你能有更好的方法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提出猜想)
2:實驗操作,驗證猜想
在實際的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能用數格得到的,因此我們利用轉化的思想,通過學生的操作、探索,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已學過的長方形,從而把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化為計算長方形的面積。
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進行剪拼:
(1)先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高剪下左邊的直角三角形。
(2)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著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著底邊慢慢向右移動。
(3)移動一段后,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著直角三角形繼續沿著底邊慢慢向右移動,到兩個斜邊重合為止。
(4)讓學生把自已沿著高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按以上步驟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
3:觀察比較,推導公式
課件顯示(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并在讓學生在剪拼成的長方形邊上放一個原來的平行四邊形,引導學生結合自已轉化的圖形仔細觀察、比較。
(1)這個由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的長方形面積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比較,有沒有變化?為什么?
(2)這個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有什么樣的關系?高有什么樣的關系?
(3)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怎樣求?轉化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求?
(4)讓學生明確:任意一個平行四邊形都可以轉化為一個長方形,它的面積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它的長、寬分別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底、高相等。
溝通關系 因為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所以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以上的過程,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按“提出猜想(設疑激趣)——驗證猜想(轉化探索)——推導公式(分析應用)的過程,遵循了直觀——抽象——應用的教學原則,充分展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參與,探索嘗試,激發了其學習的積極性。)
(5)教學用字母表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教師板書:s=a×h,告知s和h讀音,并說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間乘號可以記作“· ”,寫成a·h,也可以省略不寫,所以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可以寫成s=a·h或s=ah
(三)、運用公式,解決問題
練習題的 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1、教學課本第44頁例題。
指導讀題后,引導學生思考:根據什么立式?得數應注意什么?然后讓學生獨立列式計算,教師巡回指導,集體訂正時指名說出是根據什么列式的。
2、完成第44頁做一做的題目
學生獨立練習,教師巡視指導,共同訂正。
完成本節課教學內容后,讓學生看書,質疑問難,及時解決問題,鞏固所學知識。
3、多層練習,內化新知。
為了適應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的需要,這節課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1)基礎練習。完成練習九的第1、2、3題。(第1題,鞏固新學的面積計算公式,三題底與高數值不同,圖形中高的位置各不相同,讓學生明確底與高必須一一對應。第3題,要求學生會根據底來找高,或根據高來找底,并能正確作高,與引入復習相互應,使整堂課前后呼應,連貫一致)
(2)聯系實際,補充練習。
(3)動手操作,發展練習:練習十七的第10題。
(這樣的練習,可以讓學生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同時滲透變與不變、聯系與發展的辯證思想。這樣,針對性強,形式多樣,難度適中的階梯練習,使學生的學習由“理解”上升為“掌握”,難度適中的階梯練習)
(四)歸納整理,全課總結。
教師啟發學生歸納總結本課學習的內容,目的是強化重點,形成認知結構。
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說課稿6
我說課的內容是新世紀版數學五年級上冊中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從以下幾方面來說明:
一、教材分析、學生分析
教材分析
幾何知識的初步認識貫穿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中,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呈現的。平行四邊行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并能靈活運用長方行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行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而且,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運用會為學生學習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奠定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本節課是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發展,扎實其幾何知識學習的重要環節。
學生分析
新課程沐浴下成長的五年級學生,在市級實驗校的靈活開放的課堂中,學生們善于獨立思考,樂于合作交流,課上表現極為活躍,語言表達能力較強,十分愿意發表獨立見解,有較好的學習數學的能力。本單元前幾節內容中,學生已經對數格子法、平移重合法、剪割拼補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讓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后,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系是一個難點,需要學生在探索活動中,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進行操作與觀察,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面圖形之間的變換關系,發展空間觀念。
教材處理
依據新課程對圖形與空間的教學要突出探究性活動的要求,體現《數學課程》的“過程性”目標,同時根據學生憶有的知識水平,我確立了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
重點: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難點:使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后,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系。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特點,以“學生的全域發展”作為標準,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個維度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
能力目標:通過對圖形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及評價方式
教學方式: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靠模仿與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和引導探究法,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在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為他們創建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
學習方式:數學學習活動充滿著觀察、操作、推理、比較、交流、實驗、模擬等探索性與挑戰性的活動,本課多次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組織學生認真觀察、分析和討論,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動手實踐、合作梳理來完成探究任務。
評價方式
1、恰當評價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學習狀況、學習態度的評價。
3、重視對學生探究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
4、評價主體多元化,采用自評、互評、師評相結合的方式。
四、教學手段
為了再現生活情境和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使抽象的數學知識更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眼前,采用多媒體課件來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形成過程與內在聯系。
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說課稿7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五年級上冊中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下面我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三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本冊書第五單元“多邊形的面積的計算”第一小節的內容。前面學過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特征及底和高的概念,幾何圖形的認識貫穿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中,并且是按照從易到難的順序呈現的。所以,要使學生理解掌握好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必須以長方形的面積和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為基礎,而且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運用會為學生學習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奠定良好的基礎。
2、學生分析:學生已經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些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但是小學生的空間想象力不夠豐富,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就要讓學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識,調動他們多種感官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
3、教學目標: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特點,以“學生的全域發展”作為標準,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
能力目標:通過對圖形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4、教學重點: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并能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5、教學難點: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6、教具準備:平行四邊形紙片,剪刀,直尺等。
二、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能動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本節課中,我采取多種手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本節課教法上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動手操作,把靜態知識轉化為動態,把抽象數學知識變為具體可操作的規律性知識,指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開展多次討論,使他們自主、快樂地解決問題。另外,我還力圖體現學生學法的轉變:從被動接受學習變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學習,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自己想辦法解決,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促使學生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我把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問題導入,設疑激趣
為了跳出陳舊的數學課單純講知傳道的框架,讓學生體會數學學習的快樂。在新課開始,除了復習以前學過的一些圖形的面積外,我還出示了一個不規則圖形,以怎么知道它的面積來設疑導入,激發學生積極探求知識奧秘的欲望,啟發學生設法把所研究的圖形轉化為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滲透轉化的方法。
2、數方格法,初步感知
用“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比較大小”這個問題,首先引導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嘗試。學生認真觀察后,完成表格,最后討論總結出: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長方形的寬和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并得出兩個圖形的面積相同。這一組簡單操作,實際上是組織學生從感性到理性認識長方形的長、寬與平行四邊形的底、高相同的內在聯系。學生在充足的時間里進行合作探究,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個性得到彰顯。匯報交流時,他們爭先恐后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氣憤異常活躍,民主、寬松、和諧、愉悅的氛圍自然形成,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3、抓住重點,深入推導
學生認知是由淺入深的,通過數方格,他們已經知道:兩個圖形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寬和高也相等。但這三個結論之間并沒有在學生思維中產生聯系,而這個聯系正是本節課的重難點,于是我啟發學生:“如果要求在實際生活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經常用數方格這種方法方便嗎?這就需要尋找一種更簡單的方法。那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該怎樣計算呢?”,引導學生討論,學生不受任何束縛,開動腦筋,最后共同得出可以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方法,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和創新意識,培養了他們自主探究的精神。
4、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學生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選取代表進行匯報交流,找準切入點,突破難點。利用從學生匯報中得來的信息,引導學生說出“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高剪開,通過平移的方法,拼成一個長方形”的轉化過程,和“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底,拼成的長方形的寬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高”這個關系。這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學生自己研究討論的結果,是課堂中生成的收獲。這一環節的安排,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概念,更為下一步推導面積公式積累了感性經驗。
5、電腦演示,總結新知
感性經驗的積累和實踐的結果,再加上電腦課件的演示,學生通過討論很容易達成共識,借此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并進行板書。整個新知識的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發現、比較、歸納,利用多媒體課件,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突破了難點,解決了關鍵,培養發展了學生能力。另外,在總結公式后,我還安排了一個“你知道嗎?”,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對平面圖形面積的推導和計算方法,豐富學生對我國數學史的認識。
6、分層運用,理解新知
對于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內化效果。我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如下幾道練習題:
基礎練習:出示例1,先讓學生口述計算過程,然后教師進行規范的板書。
提升練習:借助3道選擇題,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
發散練習:比較平行線間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設計一個為24平方米的平行四邊形的廣告牌,讓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進行邏輯推理,使學生明白等底等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以及面積相等形狀不同等。
整個習題設計部分,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7、全課小結,整理知識
讓學生回顧本節課,說一說自己的收獲,培養學生的知識概括能力,并借此板書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達到點題的效果。
這節課的設計,給學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聽、嘴說、腦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都能積極的參與教學活動,在實踐中理解新知,并盡可能地多角度來驗證結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求異思維和創新能力得到訓練。學生掌握了學法,也為學習提供了一把釋疑解難的鑰匙。
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說課稿8
我說課的內容是新世紀版數學五年級上冊中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從以下幾方面來說明:
一、教材分析、學生分析
教材分析
幾何知識的初步認識貫穿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中,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呈現的。平行四邊行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并能靈活運用長方行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行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而且,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運用會為學生學習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奠定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本節課是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發展,扎實其幾何知識學習的重要環節。
學生分析
新課程沐浴下成長的五年級學生,在市級實驗校的靈活開放的課堂中,學生們善于獨立思考,樂于合作交流,課上表現極為活躍,語言表達能力較強,十分愿意發表獨立見解,有較好的學習數學的能力。本單元前幾節內容中,學生已經對數格子法、平移重合法、剪割拼補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讓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后,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系是一個難點,需要學生在探索活動中,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進行操作與觀察,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面圖形之間的變換關系,發展空間觀念。
教材處理
依據新課程對圖形與空間的教學要突出探究性活動的要求,體現《數學課程》的“過程性”目標,同時根據學生憶有的知識水平,我確立了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
重點: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難點:使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后,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系。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特點,以“學生的全域發展”作為標準,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個維度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
能力目標:通過對圖形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及評價方式
教學方式: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靠模仿與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和引導探究法,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在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為他們創建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
學習方式:數學學習活動充滿著觀察、操作、推理、比較、交流、實驗、模擬等探索性與挑戰性的活動,本課多次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組織學生認真觀察、分析和討論,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動手實踐、合作梳理來完成探究任務。
評價方式
1、恰當評價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學習狀況、學習態度的評價。
3、重視對學生探究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
4、評價主體多元化,采用自評、互評、師評相結合的方式。
四、教學手段
為了再現生活情境和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使抽象的數學知識更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眼前,采用多媒體課件來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形成過程與內在聯系。
五、教學流程
為了能更好地凸顯“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高效完成教學目標,結合本班學生特點,設計如下環節。
(一)結合生活設疑 激發情趣導入
為了跳出陳舊的數學課單純講知傳道的框架,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生活的快樂。在新課伊始,我結合生活實際設疑導入,讓學生在一個生動的教學中開始探究活動。
上課前,我問孩子們,你們知道現在網絡上最受歡迎的是什么游戲嗎?因為多數孩子的家里有電腦并已上網,所以多數孩子說:“我知道,我爸爸媽媽天天吃完晚飯后都搶著斗地主,所以一定是斗地主。”聽了孩子們的回答,我說:“是啊,人們都喜歡和地主斗一斗智商,有的地主很狡詐,有的地主呢,也很笨,(課件)以前,有這樣一個笨地主,他給兩個成年兒子分地。長方形的這塊分給了大兒子,平行四邊形的這塊分給了二兒子。但是,兩個兒子都認為分給自己的那塊地小,都說老財主偏心。這可把老財主氣壞了,可他又說不明白。所以,老財主就想找一個聰明人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同學們,你們能幫幫他嗎?學生會躍躍欲試,議論紛紛。
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自然引出本課所要研究的重點內容,并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對主題的思考。在這樣一個濃厚的探究氛圍中,就為學生動腦加大了馬力,在學習新知豐富了情趣。巧妙的為后面的教學埋下伏筆。
(二)組織動手實踐 多維嘗試探究
依據學生對上述故事中的生活實際問題,感興趣這一可貴資源,我將以故事的問題為主線,進一步引導組織學生動手實踐,幫助老財主想辦法。
我首先引導學生想辦法證明這兩塊地是一樣大的。“假設這兩塊地就是大家手中的學具卡片,你們將怎么辦?”問題提出后,有的學生有了困難,這時我及時引導學生有問題可以到組內交流,討論。小組學習中,學生不受任何束縛,開動腦筋,各自想盡一切辦法來證明這兩塊地是一樣大的`,這樣不但達到大家參與,共同提高的學習效果,而且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匯報交流時,找準切入點,突破難點。利用從小組匯報中得來的信息,引導學生確定辦法的可行性。學生想出了很多辦法,如:數格子(學生有計算長方形面積的能力)、重疊卡片對比法,剪割拼補法等等。不論哪一種方法都是寶貴的,因為,這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學生自己研究討論的結果,是課堂中生成的收獲。
引導學生分析、驗證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重要的方法。所以,在學生匯報出多種答案時,我組織學生分組實踐各種辦法,并要求說明實踐過程,要88情合理E3學生在認真、細致的操作中認知到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系,即:(課件)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長方形的寬和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并得出兩塊地面積相同的答案。
這一組實踐操作,看上去是幫助老財主證明分地公平,實際上是組織學生從感性到理性認識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寬與高相同的內在聯系。學生在充足的時間里進行合作探究,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個性得到彰顯。匯報交流時,他們爭先恐后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民主、寬松、和諧、愉悅的氛圍自然形成,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同時,也為下一步推導平行四邊面積計算公式做好充分的準備。
(三)抓住重點環節,深入推導梳理
學生認知是由淺入深的,通過動手實踐,他們已經知道:兩個卡片面積相等,長方形的和平行四邊形底相等,寬和高也相等。但這三個結論之間并沒有在學生思維中產生聯系,而這個聯系正是本節課的重難點,于是,我組織學生深入推導:利用實踐割補法小組的匯報,引導學生思考:(課件)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那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又怎樣求呢?順勢學生就梳理出了(課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的文字公式及(課件)字母公式s=ah。公式的順利推導,都源于上一環節學生的實踐操作。這樣水到渠成,突破教學重難點,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到此,我并沒停住,仍然借助老財主分地的情境,(課件)給出兩個圖形的個體數據,讓學生利用公式計算,從而得出面積相等的確切答案,為老財主徹底解決問題,老財主開心的笑了。在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同時,學生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四)分層運用新知,逐步理解內化
對于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內化效果。我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如下幾道練習題:(課件)
1 、基礎練習:算出下面每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出示的幾個圖形底和高的數值都很簡單,但圖形位置各不相同,這樣可使學生加深對圖形的認識,正確分清平行四邊形底和高。
2 、提升練習:量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長度,并分別算出它們的面積。
在第一題的基礎上,增加了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的要求。使這兩道題也體現了“重實踐”這一理念。
3 、發散練習:下圖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嗎?為什么?在這條平行線之間,還可以畫出幾種形狀不一樣而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
此題需要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進行邏輯推理,使學生明白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只與底和高有關,與相鄰的兩邊組成的角度大小無關。
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雖然題量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教學預測
本節課中,給學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聽,嘴說,腦想的時間與空間,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從而牢固地掌握知識的要點。與此同時,他們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在整個活動中,大部分學生都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
七、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實踐中,完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在努力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環境中,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學到了知識。反思本節課,我有這樣幾點感悟:
1、 興趣比學會更重要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一語道出了興趣的重要性,這足以說明興趣是學生求知欲的強大動力。本節課伊始,我以“誰來幫地主分地”的故事導入,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學生們在興趣的引導下,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大家在學習過程中猜想,發現,驗證,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得到了快樂。有的孩子在課即將結束時說:數學真有趣!我愿意學數學!看,這不正是興趣的魅力所在嗎?
2、 過程比結果更精彩
整個活動過程,我本著“授人以魚 ,不如授人以漁”的思想,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數學活動機會,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老師引導,學生動手操作,遷移轉化,自己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僅掌握了知識,發展了能力,同時又體驗了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當孩子們一聲聲興奮地呼喊著:“老師,我發現了”的時候,他們的臉上溢滿了驚喜,我知道這正是課標中所倡導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3、 恰當鼓勵比超值嘉獎更有效
本節課教學中,我能注重發揮評價的作用,注重對學生學習狀態及過程的評價。教學中,我與學生同處一個平臺,真誠與學生交流,認真地傾聽,相互地接納和分享,及時地鼓勵學生,對于學生的某些正確回答,我并沒有夸他:“棒極了!”,“真聰明!”而是對他說:“你能答對,說明你是個善于思考的孩子,但老師相信你能想出更好的辦法。”孩子們聽到這樣的評價學習熱情更高漲了,思維題更活躍了,他們有些想法是我的預設中不曾有的,所以我想在學生思維停滯不前的時候,恰當的鼓勵比一味地:“你真棒”的超值嘉獎更有效。
教育是一門永遠有遺憾的藝術。本節課大部分內容是以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進行了學習的。但在整個上課過程中,我發現總有那么幾個孩子,在自主探究時,總是不是很投入,他們似乎也在想,也在做,但每次在合作交流前,他們都沒有自己的想法,而是在小組中去聽別人說,然后去附和別人的意見。課下我問他們為什么會這樣,他們說:“不用自己想,反正一會兒就合作了,聽聽別人是怎么想的就行了。”聽了他們的話,我一直在想,小組合作是有利于解決問題,集體的智慧更有利于學生的多向思維。然而,這種學習方式也有它自身的缺陷:削弱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使之產生一定的依賴性。如果一個人解決不了問題,那可以依靠集體。如果將來的社會需要你獨當一面的時候,你又如何去解決問題呢?因而,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在組織學生自主探究這方面再多下些功夫,“巧”下些功夫,讓孩子們在樂于獨立探究、會獨立探究的基礎上再去合作交流,這才是孩子們所需要的能力。
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說課稿9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課本第九冊“多邊形面積的計算”中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內容和地位:
教材的主要內容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本節課的學習,要求學生在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以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好這節課同時又是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圓的面積和立體圖形表面積計算的基礎。很顯然,這節課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2)材編寫的特征:
教材在編寫時注意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教材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為重點,先用數方格方法計算圖形的面積,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含義,為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提供感性材料。再是通過割補實驗,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為一個與它面積相等的長方形,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使學生明確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系,便于從已經學過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新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使學生明確面積計算公式的意義和來源。
(三)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
2、能力目標:通過對圖形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五)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并能正確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使學生理解平等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及過程。
利用知識遷移及剪、移、拼的實際操作來分解教學難點。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關鍵是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面積相等轉化問題的理解,主要找出平行四邊形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的關系,及面積始終不變的特點,歸納出長方形等積轉化成平行四邊形。
(六)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平行四邊形課件,學生準備任意大小的平行四邊形紙片、三角板、剪刀。
二、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本節課教法上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動手操作,把靜態知識轉化成動態,把抽象數學知識變為具體可操作的規律性知識。指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開展多次討論,使他們自主、快樂地解決問題。在本節課中,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合作完成;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教法的體現:(1)在導入部分我采用了創設生活情境,設疑引入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2)在探究過程中,我很重視學生動手操作,大膽放手,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熟悉的具體情境中,通過探究和體驗,感受新知;聯系生活經驗,構建新知;小組合作交流,擴展新知;創新活動設計,超越新知。
(二)說學法
堅持“發展為本”,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并在時間和空間諸方面為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怎樣有序觀察、怎樣操作、怎樣概括結論,通過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是學習數學的終結所在。讓學生感到數學的有趣和可學,我們還應注重將數學知識提升應用到生活中,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實際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教學教程分為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設疑引入
1 復習 我們前面學習了很多的平面圖形,老師這里有一些圖形大家認識一下。多媒體出示一組圖形,讓學生說一說各是什么圖形。并回答那些圖形的面積會計算。
2以校園風景圖為引入,綠色文明指示牌為的圖形為疑問,說說他們的面積,猜想,設疑。引發興趣。這樣設計,由生活中的問題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使學生完成了學習新知的心理準備DD成為一名探索者,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
(二)操作探索,推導公式
1、數方格法求面積(課件出示) 數完后,問問學生結果如何?你發現了什么?
這樣設計,讓學生掌握用數來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進一步證實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初步感知到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它的底和高有關系,并得知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和長方形的寬分別相等,它們的面積就相等。
2、轉換法
教師啟發談話,如果要求在實際生活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經常用數方格這種方法方便嗎?這就需要尋找一種更簡單的方法。我們已學過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不能根據已掌握的知識來解決新知,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
然后讓學生實踐操作,讓學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邊形,每四人一組,想一想,動一動,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個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呢?
學生動手若干分種,教師要注意巡視,可選擇做得對的小組派一名學生給全班演示,說說你們的想法。然后教師再重點的演示和完善的敘述平移(可能學生說得不準確)。
3、歸納:
提問:這個平行四邊形轉換成了什么圖形?它們的面積有變化沒有?拼成的這個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
得出結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用字母怎樣表示?S=ab
在這個環節中主要采用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通過動手操作、探索,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生探索精神,使學生獲得戰勝困難,探索成功的體驗,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這樣做完全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體現了活動化的數學學習過程,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三)實際應用:
1.計算停車場的面積。
2.變式練習。
3.拓展練習。
四)全課總結,質疑問難。
問學生: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
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對這節課的知識有一個全盤的認識,培養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
四、板書設計:
長方形面積 = 長 × 寬
平行四邊形面積 = 底 × 高
S=ah
課后反思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對學生的學習,必須賦予“真實性”的學習任務。這種“真實性”的學習任務可以驅動學生迅速產生學習的需要。基于這一認識,本課創設的問題情境是以校園風景圖為引入,綠色文明指示牌為的圖形為疑問,說說他們的面積,猜想,設疑。引發興趣。這樣設計,由生活中的問題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使學生完成了學習新知的心理準備DD成為一名探索者,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
在學生探索活動開始之前,教師沒有任何幫助,但正是這種沒有鋪墊的教學,學生真實的思維活動得到了體現,問題解決的策略不再像前述教學整齊劃一,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教學過程充滿了生命活力。實踐證明,學生完全具備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的成長并不需要教師“迫不及待”的幫助,他們需要經歷從混沌到清晰的過程、正確與錯誤的考驗,他們需要的是探索的時空、交流的機會和心理安全的、富有激勵性的學習氛圍,這些才是學生需要的幫助。
在操作探索,推導公式中。先啟發談話,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然后讓學生實踐操作,讓學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邊形,每四人一組,想一想,動一動,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個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呢?
學生動手若干分種,教師要注意巡視,選擇做得對的小組派一名學生給全班演示,說說你們的想法。然后教師再重點的演示和完善的敘述平移(可能學生說得不準確)。這樣讓學生憑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互評”的漸進過程進行充分的自主探究,在“親歷”和“體驗”中初步感悟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這樣設計,讓學生經歷從特殊問題到一般問題的過程,使得學生的數學學習做到重點突破,為后面進一步學習面積公式作好鋪墊。當然,在這個環節中不管是操作還是匯報,感覺還不夠到位。
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說課稿10
各位老師,下午好。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下面我將從七個方面闡述我對本節課的理解與設計,他們分別是說教材、說學情分析、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
一、說教材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并能靈活運用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初步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掌握公式。
二、說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受年齡的限制,他們的空間想象力還不夠豐富,需要在不斷的探索活動中,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進行操作與觀察,才能進一步理解平面圖形之間的變換關系,發展空間觀念。因此,我把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確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我確定本節課的目標是: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理解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方法和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抽象、概括、推導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讓學生經歷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滲透轉化的思想,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團結合作、主動探索的精神。
教學準備:
(1)教具:多媒體課件。
(2)學具:任意大小的平行四邊形紙片、三角板、剪刀。
四、說重點、難點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難點: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五、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因此,我結合學生的特點及本節課的內容,主要采用了“探究教學法、合作教學法”的教學方式。利用知識遷移及剪、移、拼的實際操作來分解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等面積轉化。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我設定了以下的學習方法“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在動手實踐中,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讓學生感知了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內容,有利于學生理解如何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從而突破重點和難點。
六、說教學過程
為了能高效完成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特點,我設定了如下的教學過程:
(一)巧設情境,質疑自探數學課堂中創設恰當的情境,能喚醒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因此,在課的開始我設計了一個小情境,校門口的三位同學想要比較兩個花壇的大小,其實就是比較它們的什么?讓學生幫助想辦法,學生想到了比面積,長方形面積是學生學過的,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學生還不會,這時就激發他們主動探索問題的欲望:怎樣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二)合作探索,遷移創造這一環節我分四步份完成,它們分別是:
1、質疑自探首先學生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可能有用平行四邊形的兩鄰邊相乘,也有可能用平行四邊形的底乘高)。老師提出,猜測并不代表結論。這個時候老師提示:三年級時我們是用什么方法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的,從而引出數方格的方法。課件出示方格圖并說明要求,學生獨立數方格填空。這樣設計,讓學生掌握用數來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進一步證實自己的猜想。
2、圖形轉換如果在實際生活中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用數方格這種方法方便嗎?這就需要尋找一種更簡單的方法。在這一環節,首先提出一個假設:是否可以把平行四邊形變成我們以前學過的圖形來計算?小組合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什么圖形?學生動手操作。通過讓學生親身經歷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一個長方形的全過程,為下一個環節建立聯系,推導公式起到了一個鋪墊的作用。
3、小組討論三個問題:
a.你是怎樣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
b.轉化后的長方形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有什么關系?
c.怎么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要求學生到臺前合作投影展示剪、移、拼的過程并敘述出自己的做法。在這個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將等積轉化的思想滲透開來,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同時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不僅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然后,通過多媒體的直觀演示,顯示平移的過程。
4、推導公式根據剛才得出的結論引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整個新知識的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發現、比較、歸納,利用多媒體課件,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突破了難點,培養發展了學生的能力。
(三)層層遞進,拓展深化對于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內化效果。我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如下幾道練習題: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雖然題量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
(四)總結全課,提高認識最后,問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有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嗎?師生共同概括小結,這樣會給學生一個系統、完整的印象,進一步深化了新知。
七、說板書。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已掌握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面積概念和面積單位,以及認識了平行四邊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運用轉化思想,在數方格法的基礎叟,用割補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為長方形,并分析長方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關系,再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然后通過實例驗證,使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公式。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知道推導方法,為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做準備。
2、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自己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溝通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內在聯系。
(2)通過操作,讓學生嘗試用轉化的思想方法解決新的問題。
(3)理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底和高有關,并會運用面積公式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3、教學重點: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
4、教學難點: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二、教法學法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一堂幾何初步知識課,為以后學習三角形面積和梯形面積的計算,提供了知識準備。本課的教學設計由直觀到抽象,層層深入。從動手操作 觀察思考 歸納概括 初步反饋,遵循了概念教學的原則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現已有的表象,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觀察、分析、比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正體現了概念教學的順序:動作感知 形成表象 抽象概念。
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觀察、比較,自己去探求,重視讓學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獲取知識,以思維訓練為主線,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互助合作,以全體學生為教育對象,整體提高,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教具逐個出示:
1、圖(1)是什么圖形? 它的面積怎樣算?現在量得長是7厘米,寬是4厘米,你知道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
2、長方形的面積可以直接用公式計算,那么圖(2)我們能直接用公式計算它的面積嗎?用什么辦法求它的面積?
學生獨立思考,討論后反饋。(教具演示把多的一塊剪下來,拼過去正好是一個長方形,再用長乘以寬就是它的面積)
3、剛才我們用割下來補過去的方法將圖(2)轉化成和原來圖形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再用長方形面積公式求出它的面積。現在誰能計算圖(3)的面積?
學生獨立計算后,反饋。你是怎么算的?為什么?(教具演示:把圖(3)右邊的三角形割下來補到左邊,轉化成一個長方形。)
(二)導入新課
圖(2)、圖(3)我們用割補的方法把它們轉化成學過的長方形就能算出它們的面積。(教具出示下圖)
你能想辦法求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出示課題。
(三)引導探究
1、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嘗試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師巡視,學生計算1號學具紙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誰能說一說,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多少?你是怎樣計算的?學生可能出現不同的答案。
到底怎樣思考才是正確的呢?充分運用你手頭的學具和有關工具(尺、剪刀等)來嘗試操作,然后列式計算(四人小組進行合作、交流)
反饋交流: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具演示“轉化過程”。 演示前先比較兩個全等的'平行四邊形,再將其中一個平行四邊形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高把圖形剪開,將左邊的三角形(或直角梯形)拼到右邊去,正好是個長方形,量出它的長是7厘米,寬是4厘米,面積是7×4=28平方厘米。
追問:為什么可以這樣算?
把平行四邊形割補成長方形,圖形的什么變了,什么沒有變?
比較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寬與原平行四邊形的底、高之間的關系。
2、操作實踐,驗證想法。
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能轉化成長方形?任意畫一個平行四邊形或任意取一個學具平行四邊形紙片,證明你的想法。(結論:由此看來,對于任何一個平行四邊形,要計算它的面積,我們都可以用割補的訪求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來計算它的面積)
3、觀察分析,歸納公式。
那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該怎樣計算呢?為什么?(學生討論)
結合回答,教具演示:因為割補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形變面積不變,我們發現,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底,寬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高,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底乘以高。
板書: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如果用字母S表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a表示它的底,h表示它的高,那么平等四邊形面積的字母公式是怎樣的?
(四)小結
1、面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個新問題,我們利用已有的“求長方形的面積知識”,通過轉化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2、現在,你們說說,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關鍵是找哪兩個條件?
(五)練習
1、計算下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練后講評)
2、計算下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3、有一塊平行四邊形草地,底18米,高10米。這塊草地的面積是多少?
4、口答下面每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底(厘米)
50
12
100
9
高(厘米)
40
8
36
4
面積(平方厘米)
(六)課堂小結
1、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有什么體會?
2、同學們的表現好在哪里?
*3機動練習:
計算下面圖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正確列式為( )。(單位:厘米)
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四單元第3課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認識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基礎上教學的。教材編寫時是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為重點的,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先讓學生借助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圖形的面積引發猜想,促使學生思考平行四邊形若也有面積公式算起來就會簡便實用,進而展開探究。通過剪拼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與它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從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整個安排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滲透轉化思想,為后面探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1)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通過操作、觀察、比較,讓學生經歷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數學活動,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體會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3.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并會運用公式計算。
4.教學難點
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找到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關系,從而順利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這節課,我將采用“自主實踐,合作交流” 的教學方法,通過實踐操作與演示,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求知的學習狀態中展示個性。
本課的學法有:自主討論、小組合作、實際操作、觀察想象等學習方法,使學生親自探索,主動發現,讓他們學的輕松,學的快樂,學的愉快!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故事情境,導入新課
在新課開始我將結合生活實際,用一個分地故事設疑導入,讓學生在一個生動的`教學氛圍中開始探究活動。
同學們,今天美羊羊也來到了我們教室,大家看大屏幕,他正在為羊村發生的一件事發愁呢!(播放)村長慢羊羊給懶羊羊和沸羊羊分青草地,懶羊羊分了一塊長方形地,沸羊羊分到了一塊平行四邊形地。可是兩只羊都覺得自己的地小,對方的地大,為此爭論不休。村長十分苦惱不知如何是好。同學們,你們覺得公平嗎?這個難題你能想辦法解決嗎?
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自然引出了本節課所以研究的重點內容,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對主題進行思考。
(二)組織動手實踐,嘗試多維探究
我將以故事的問題為主線,進一步引導組織學生動手實踐,幫美羊羊想辦法。
我首先先引導學生想辦法證明這兩塊地是一樣的。為此,我為同學們準備了兩張學具卡片,“假設這兩塊地就是大家手中的學具卡片,你們將怎么辦?可以小組討論。”這樣引導可以使學生不受任何束縛,開動腦筋,想盡一切辦法。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確定辦法的可信性。學生或許會想出許多的辦法,如:數格子、重疊卡片對比法、剪割拼補法等等,不管是哪一種方法都是可貴的,因為這不是老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學生自己討論研究的結果,是課堂中生成的收獲。
最后在學生多種答案的基礎上,我將組織學生分組實踐各種方法,并要求說明實踐過程,要合情合理。學生在認真、細致的操作中會認識到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聯系。為下一步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做好充分準備!
(三)抓住重點環節,深入推導梳理
學生的認識是由淺入深的,通過動手實踐,他們已經知道:兩張卡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于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寬和高也相等。但這三者之間并沒有在學生思維中產生聯系。我抓住這個重點,組織學生深入推導。我是這樣做的,利用實踐割補法小組的匯報,引導學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么求呢?學生順勢就推導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公式的順勢推導都源于上一環節的實踐操作,這樣就水到渠成,突破教學重點,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到此,我并沒有停住,仍然借助羊村分地的情境,給出兩個圖形的個體數據,讓學生利用公式計算,從而得出面積相等的確切答案,為農民伯伯徹底解決問題,農民伯伯開心地笑了。在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同時,學生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四)分層運用新知識,逐步理解內化
對新知識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內化的效果。我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聯系生活”的原則,安排了四組形式的練習。(基礎練習、趣味練習、實踐練習、提升練習)
這四個層次的練習設計由淺入深,層層深入,能涵蓋本節課所有知識點,將練與趣融為一體,使學生在愉快中獲得知識,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可以說,本課的教學環環相扣,清晰有序,一定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課快要接近尾聲時,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系統完整的了解,我先請同學們說說這節課學到了什么知識?然后提出:你還能有折紙或是其他的辦法證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公式嗎?作為課后的操作作業,這樣就為學生提供多元思維的空間,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做到“曲終而有余音繞梁”。
四、說板書設計
我以條理清楚為原則,既體現了學習目標,又突出了學習的重點,能夠幫助學生更明了地理解這節課的知識點。特設計如下: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割補法 轉化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說課稿13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會運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 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能夠運用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正確計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
教學難點:
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具學具:
1.用Flash對照教材上的插圖制成復合課件為教師的演示教具;
2.剪成一個長為40厘米,寬為30厘米的長方形和底為40厘米,高為30厘米的平行四邊形硬紙片為教師演示教具;
3、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平行四邊形紙片和一把剪刀。
教學環節
根據新課程理念,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我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可以積極的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從而妥善的將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完成好,我安排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 復習遷移
由已知到未知,即由舊知識引入新知識,引導學生進行類推,掌握新概念。這是教學抽象的數學知識的一種重要途徑。"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內容,與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有著密切的聯系,適合用這一途徑進行教學。
具體做法如下:
1.出示長方形教具:一長方形的長是40厘米,寬是30厘米,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2.出示平行四邊形紙片,提問:這是什么圖形?什么叫平行四邊形?誰能指出它的底和高?(底40厘米,高30厘米)
3.比較黑板上長方形與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誰大誰小?
在這里通過第1、2兩道題的復習,使學生清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并清楚了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及底和高的含義,為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打下了扎實的基礎。通過第3題的練習,產生懸念,引起學生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動機與欲望,教師由此引出新課。
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僅靠肉眼觀察是不夠的,必須科學地計算出它們的面積才能正確比較。長方形的面積我們會求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進入第二個環節。
二、 引導發現
在這里,我化抽象為具體,將書中的插圖整合到一起制成課件,便于學生觀察比較。
首先通過數方格引導學生發現:當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相等時,它們的面積也相等。
具體做法如下:
1、出示復合Flash課件,從中取出一個小正方形,使學生明確,每一個小方格的邊長都是1厘米,面積是1平方厘米。
2、讓學生觀察圖中出示長方形,讓學生數一數,長、寬及面積各是多少?
3、在圖中出示平行四邊形,讓學生數一數,它的底、高及面積各是多少?(出現不滿一格的都按半格計算)
4、觀察數出的數據,你發現了什么?
然后借助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引導學生發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具體做法如下:
1、引言:用數方格的方法求面積很不方便,因此我們有必要探索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一般方法,你們有信心完成嗎?
2、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紙片,從平行四邊形的頂點向對邊做一條高,然后沿這條高線用剪刀剪開,將剪開后的兩部分拼成一個長方形。
3、出示課件“平行四邊形到長方形的轉化過程,加強學生印象,輔助學生理解,讓學生分組觀察思考:把剪拼后的長方形與原平行四邊形比較。提問:①面積是什么關系?為什么?②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是什么關系?為什么?
4、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板書)
5、公式用字母表示。這一步驟需要使學生清楚每個字母的含義,并且知道S=a·h也可以寫成S=ah。(板書)
6、引導學生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首先讓學生看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回答:若想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知道哪些條件?然后讓學生比較新課開始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長方形面積的大小,解除懸念。再讓學生獨立思考書中的例題,在教師的扶持下,讓學生在黑板前和黑板下齊做,教師巡視指導,共同訂正。
三、鞏固深化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為學生設計了梯度練習,以對所學內容進行鞏固和深化,習題可以根據情況進行增刪。
1、 求下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單位:cm)(給出幾個平行四邊形圖形。)
2、在兩條平行線間畫出兩個平行四邊形試判斷甲和乙誰的面積大?談談你有什么發現?
3、鋪一塊底20米,高15米的平行四邊形草坪,每平方米草坪售價15元,鋪這塊草坪總共用多少元?
四、課堂總結
我總結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清楚: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五、板書設計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圖略
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
S=a·h或S=ah
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求者,教師的作用是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所以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創設更好的學習情境,實現發現學習。
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并能靈活運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形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初步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為長方形,再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使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公式。
二、說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動手實踐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讓學生經歷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利用剪、拼的實際操作來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這一環節關鍵是學生對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轉化問題的理解,通過“剪、拼”找出平行四邊形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的關系,及面積始終不變的特點,歸納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四、說教法、學法
我打算主要采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通過實踐操作,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得出結論。在教學過程中,我培養學生初步感知和運用轉化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操作、概括等行為來解決新問題,
五、說教學程序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憶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以喚取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創設情景,引出問題。
出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這對好朋友發生了爭論了,它們都說是自己的面積要大,你們認為誰的面積要大呢?你是怎么知道誰的面積大呢?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促使學生積極動腦猜想,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再通過合作交流,能想出各種方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
(三)動手實踐,探究發現
1、數方格,引出猜想。
設計意圖:通過數格子的方法,并填寫表格,從表格中學生很容易觀察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長方形的面積相等。
這時啟發學生猜想,是不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是底乘高呢?剛才我們用數格子的方法來計算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但這種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當一個平行四邊形很大很大的時候,我們也采用數格子的方法來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這就引發學生思考,是否有其他的方法來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
2,剪拼法,驗證猜想。
設計意圖:讓學生動手操作,想辦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
學生觀察這兩個圖形并比較,進而討論:拼出的長方形與原來平行四邊形什么變了,什么沒變?拼成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聯系?通過上面問題的思考,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公式的推導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時引導學生得出推導過程:將一個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后轉化為一個長方形,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拼成的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等于長方形的面積,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S=ah。接著我讓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整個操作過程,使學生真正理解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
3、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例1:平行四邊形花壇的底是8m,高是5m,它的面積是多少?學生寫完整整個解題過程。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了解學生對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應用與掌握程度
(四)分層訓練。
第一層:基本練習
第二層:拓展練習
設計意圖:對于新知需要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和內化。我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讓學生自己動手作高,并量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再計算面積,這個過程也體現了“重實踐”教學理念。
(五)課堂小結,鞏固新知
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
設計意圖: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個系統的認識,充分提高歸納和總結能力。
五:板書設計。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長方形的面積= 長?寬
↓ ↓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底?高
S = a×h= ah
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小學數學關于幾何知識的安排,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進行的。本冊教材承擔著讓學生學會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的任務。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并能靈活運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形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初步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為長方形,并分析長方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關系,再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使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公式。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知道推導方法,為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做準備。由此可見,本節課是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扎實其幾何知識學習的重要環節。
(一)教學目標:根據新課標要求及教材特點,充分考慮五年級學生思維水平,確立如下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過程與方法:經歷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培養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和探究知識的樂趣。
(二)教學重點:探究并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并能正確運用。
教學難點:通過轉化,發現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系,從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
關鍵點:通過實踐—理論—實踐來突破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重點。利用知識遷移及剪、移、拼的實際操作來分解教學難點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關鍵是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等積轉化問題的理解,通過“剪、移、拼”找出平行四邊形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的關系,及面積始終不變的特點,歸納出平行四邊形等積轉化成長方形。
(三)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剪刀、4種不同的平行四邊形、彩筆。為實現以上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充分發揮現代技術的作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直觀的材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學生分析:學生已經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些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但是小學生的空間想象力不夠豐富,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就要讓學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識,調動他們多種感官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
三、設計理念:《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而《小學生個性與特長發展實驗研究》這一課題旨在通過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張揚學生的個性,形成愛好,(轉自數學 吧 )使學生掌握學習策略,并最終能夠發展特長。因此,整節課我始終堅持構建和諧的課堂,注重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尊重學生的真實想法,關注學生真實的思維世界,整個教學過程師生在平等、民主、和諧中進行真誠的“對話”和“互動”,形成了思想與情感的真正交流,做到了“以人為本”,這樣師生彼此形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整個教學過程變成了一種動態的、生動的、發展的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另外,《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自主探索”是重要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是先讓學生明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什么與底和高有關系,再讓學生明確到底有什么關系,這樣,是在學生自己思維指向性基礎上的探索,也就是讓學生明確了“我要探索什么,我為什么探索”,避免了人為地提供探索的方向,真正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這樣,學生的自主探索既有利于教學的合理進展,又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獲得,同時還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做到了有效的探索。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
1、發展遷移原則:運用遷移規律,注意從舊到新、引導學生在整理舊知的基礎上學習新知,體現“溫故知新”的教學思想。
2、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針對幾何知識教學的特點、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及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我打算主要采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通過課件演示和實踐操作,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得出結論,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3、反饋教學法: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性,在教學中,采用反饋教學法進行教學,給學生提供一個參與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形成和運用的機會,使學生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學法: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僅是為了獲得知識,而更重要的是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本節課我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我培養學生初步感知和運用轉化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操作、概括等行為來解決新問題,通過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應該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尋”數學,在實踐操作中“做”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用”數學。
五、說教學程序
為了能更好地凸顯“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高效完成教學目標,我設計如下課堂教學環節:
整個教學過程大致是這樣一個教學流程:
1)通過“你發了哪些圖形?你會計算它們的面積嗎?”問題,鞏固和加深了對已學過的圖形的認識。再由解決“兩個花壇哪個大?”這個實際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2)初步感知用數一數的方法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局限性,從而激起學生進一步尋求簡單方法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3)引導學生觀察表中的數據,說說你發現了什么?由此你猜想到了什么?讓學生大膽猜想。通過細心地觀察、交流明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然后再探索驗證: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學生經歷著比較、分析、動手操作、觀察、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數學活動,體驗著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使學生在學會數學知識的同時,理解和經歷了“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
4)進行綜合性的練習,使學生體會“學以致用”。
5)最后讓學生談談在本節課對自己最滿意的地方,學生暢所欲言,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結束本課。
(一)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1、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讓學生猜一猜。
2、想辦法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
3、長方形的面積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算。揭示課題。
(二)動手實踐,探究歸納
1、嘗試把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
2、學生展示、交流
3、對比、總結、提煉
(三)分層訓練,理解內化: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四個層次的練習題。
(四)總結評價,升華提高
師生共談本節課的收獲,引導孩子用轉化的方法嘗試解決三角形、梯形的面積
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說課稿16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課本(試用)第八冊第三單元“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中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
(二)教材分析:[數學網更多小學數學說課稿]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教學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以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它同時又是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圓的面積和立體圖形表面積計算的基礎。教材在編寫時注意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教材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為重點,先用數方格方法計算圖形的面積,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含義,為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提供感性材料。再是通過割補實驗,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為一個與它面積相等的長方形,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使學生明確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系,便于從已經學過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新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使學生明確面積計算公式的意義和來源。在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的基礎上,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思維能力。使他們從“學會”到“會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教學中以長方形的面積公式為基礎,通過學生比一比、看一看、動一動、想一想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并來在實際生活中用一用。
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是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思維能力和發展空間觀念的重要途徑。本節教學中向學生滲透了平移旋轉的思想,為將來學習圖形的變換積累一些感性認識。
(三)學生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些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但是小學生的空間想象力不夠豐富,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就要讓學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識,調動他們多種感官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
(四)教學目標預設:
結合本節課所學知識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現擬定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長方形面積計算知識遷移,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并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
2.能力目標:在比一比、動一動中發展空間觀念;在看一看、想一想中初步感知等積轉化的思想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實踐――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實踐應用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方法教學,培養互相合作、交流、評價的意識。
4.情感目標:通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五)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點剖析:
通過實踐――理論――實踐來突破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重點。利用知識遷移及剪、移、拼的實際操作來分解教學難點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關鍵是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等積轉化問題的理解,通過“剪、移、拼”找出平行四邊形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的關系,及面積始終不變的特點,歸納出長方形等積轉化成平行四邊形。
(六)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平行四邊形課件,學生準備任意大小的平行四邊形紙片、三角板、剪刀。
二、說教法、學法
(一)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嘗試采取多種手段引導每一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是一切思維的起點。”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和技能無法直接解決問題,就會產生認知上的矛盾、內在的需要和學習的驅動力,從而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學習者能否主動建構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取決于原有的認知結構里是否具有清晰、可同化新知識的觀念,以及這些觀念的穩定情況,所以教師不僅應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知識結構,而且應從縱向考慮新舊知識是如何溝通聯系的。
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學習過程要增進學習者之間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完善對事物的理解,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提供者和灌輸者,應成為學生學習的高級伙伴或合作者。教師應重視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創設情境和組織學生合作與討論,使學生認識事物的各個方面,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建構新知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程要求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未來的社會既需要學生具有獲取知識的能力,也需要學生具有應用知識的能力,而知識也只有在能夠應用時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識。
(二)說教法
本節課教法上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動手操作,把靜態知識轉化成動態,把抽象數學知識變為具體可操作的規律性知識。指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開展多次討論,使他們自主、快樂地解決問題。
在本節課中,我還力圖體現出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從被動接受學習變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學習。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自己想辦法解決,并能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合作完成;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數學網更多小學數學說課稿]
在導入部分我采用了創設生活情境,設疑引入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
在探究過程中,我很重視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大膽放手,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熟悉的具體情境中,通過探究和體驗,感受新知;聯系生活經驗,構建新知;小組合作交流,擴展新知;創新活動設計,超越新知。
(三)說學法
堅持“發展為本”,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并在時間和空間諸方面為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索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怎樣有序觀察、怎樣操作、怎樣概括結論,通過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應該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尋”數學,在實踐操作中“做”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用”數學。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是學習數學的`終結所在。讓學生感到數學的有趣和可學,我們還應注重將數學知識提升應用到生活中,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實際能力,讓學生真正做到會學習、會創造、會生活的一代新人,讓數學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活動的、創造的課堂。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設疑引入
王林家和張強家各有一塊地,
4米4米
王林家 張強家
6米 6米
可是誰家的地面積能大些呢?他倆都想知道,同學們,你們愿意幫助他們嗎?大家先猜猜看?讓學生猜想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大小?為什么?主要是向學生暗示了當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長與底,寬與高分別相等時,它們的面積會相等,初步感知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底和高有關。王林家的地是長方形,我們能求出面積。而張強家的地是平行四邊形,怎樣來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
這樣設計,由生活中的問題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使學生完成了學習新知的心理準備――成為一名探索者,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
(二)操作探索,推導公式
1、數方格法求面積(課件出示)
給上面的二塊地的長、寬與底、高分別縮小100倍(變成了6厘米和4厘米)再加上網格,如上圖,(不滿一格按半格計算,每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數完后,你發現了什么?
這樣設計,讓學生掌握用數來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進一步證實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初步感知到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2、動手實踐,推導公式
①實踐操作
教師啟發談話,如果要求在實際生活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經常用數方格這種方法方便嗎?這就需要尋找一種更簡單的方法。那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到底與什么有關?再通過課件出示:當平行四邊形的高不變,它的面積隨著底邊的縮小而縮小,說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底有關;當平行四邊形的底不變,它的面積隨著高的縮小而縮小,也說明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高有關。我們已學過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不能根據已掌握的知識來解決新知,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然后讓學生實踐操作,想辦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要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再通過合作交流,能想出各種方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
(課件出示)
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拓展了學生思維的空間,這樣不僅強化平移轉化方法在實際中的應用,也大大提高了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注重了知識的獲得過程。
②歸納方法
提問:剪拼后的長方形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有什么關系?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為什么?用字母怎樣表示?
在這個環節中主要采用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通過動手操作、探索,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生探索精神,使學生獲得戰勝困難,探索成功的體驗,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這樣做完全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體現了活動化的數學學習過程,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3、學習例題
例 一塊平行四邊形的草地,底是18米,高是10米。這塊草地的面積是多少?
這道例題及時地鞏固了所學知識。
(三)鞏固練習,應用深化
1.現在我們不用數方格的方法,也能知道王林家和張強家地面積的大小了。并完成P71 試一試
2.完成P71練一練1、2
3.選擇正確的算式:
求出下圖的面積(單位:分米)
A.12×5( );B.12×10( ); C.10×6( ); D.5×6( )。
4.猜謎游戲:
有一個平行四邊形,它的面積是12平方分米,請你猜一猜它的底和高各應是多少分米?看誰猜出的答案最多。
并說明等以后學習了分數乒,還會有更多的答案。
5.思考題
用鐵絲圍一個右圖這樣的平行四邊形,至少需要用多長的鐵絲?
(單位:厘米)
(四)全課總結,質疑問難
讓學生說說本節課學到的知識,并說說是怎樣學到的,還有什么問題要與教師或同學們商討嗎?目的是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有一個系統的認識,培養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和質疑問難的能力。
附板書設計: 長方形面積= 長×寬
↓ ↓ ↓
平行四邊形面積。
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說課稿17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多邊形的面積的計算”第一小節的內容。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以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運用會為學生學習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奠定良好的基礎。教材在編寫時注意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教材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為重點,先用數方格方法計算圖形的面積,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含義,為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提供感性材料。再是通過割補實驗,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為一個與它面積相等的長方形,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使學生明確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系,便于從已經學過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新的圖形面積計算公式,使學生明確面積計算公式的意義和來源。
雖說學生已經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也已經有了“利用數方格推導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這一活動經驗。但是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是三年級的時候學的,四年級沒有涉及到圖形面積的計算,只是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如果在不看書的情況下,引入新課教學,學生很難想到用數方格的方法去求面積。所以學生已經淡忘了“數方格求面積”的這種方法。再加上小學生的空間想象力不夠豐富,這都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造成一定的困難。
為了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規律出發,讓學生在“復習舊知---大膽猜想---推理判斷---動手實踐---直觀驗證”的學習過程中,啟發學生用“轉化”的思想,動手操作,推導歸納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公式。充分發揮直觀教具教學在知識形成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從而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最終體會到知識的由來,引發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態度,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
一、復習舊知 鋪墊引入
布盧姆認為,在影響信息的所有變量中,認知前提占百分之五十。長方形面積計算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生長點,是認知的前提。為架起新舊知識之間的橋梁,我設計了幾個問題讓學生回憶長方形面積是怎么求的。想一想我們三年級的時候是怎么推導出公式來的。然后直接出示平行四邊形的圖形,讓學生思考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以怎么求,并由此導入新課。
二、主動探索 獲取新知
自主探究是新課程改革的最大亮點,也是課堂教學的難點。 它難在學生在探究之前對結果一無所知,必須先進行猜想,然后才能實驗驗證。
1、大膽猜想,展示自己觀點。直接向學生呈現問題:展開你的想象猜一猜,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該怎樣計算呢?并以此作為展開教學的依據引起學生探究的欲望,開展下面的探索活動。
2、推理判斷,展示真實思維。我采用了先證偽,再證真的`過程。(30+20)×2是不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大部分學生能夠判斷出這樣算出的是平行四邊形的周長,而不是面積。那么30×20也就是底邊乘鄰邊是不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學生根據已有知識經驗,平行四邊形一拉變成長方形,認為30×20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通過演示把平行四邊形拉成長方形,觀察發現拉成的長方形面積變大了,30×20是拉成的長方形面積,而不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接著追問:你從哪里看到面積變了,請你上來畫一畫,指一指。第二種猜想也被排除了。那30×12也就是底乘高可以嗎?為什么?這時學生看出了把右邊的三角形剪下來補在左邊,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底乘高對了。為了突破難點,這時我設計了一個疑問:剛才把平行四邊形拉成長方形,底乘鄰邊算出的不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現在也是變成長方形,底乘高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為什么就對了呢?至此錯誤得以澄清,正確算法得以掌握,割補轉化意識已形成。下面把平行四邊形割補轉化成長方形已順理成章了。
3、動手實踐,推導面積公式。 由于前面推理過程,這一環節我完全放手于學生。學生四人一組分工合作,動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來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為了突破第二個難點我設計了這樣的三個思考引導:(1)、拼出的長方形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比,面積變大了嗎?(2)、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3)、根據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 接著學生匯報,形成板書,最后介紹字母公式。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體驗了圖形的平移,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促使空間觀念進一步發展。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和概括能力。
4、湊數方格,直觀驗證結論。我尊重教材編寫意圖:讓學生經歷數方格的方法體驗湊數的過程。在得到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之后,我讓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驗證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通過方格直觀驗證,平行四邊形面積是底×高。
三、鞏固練習 學以致用
實踐是認識的源泉,也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為了能讓學生熟練掌握、靈活運用新知,練習設計由基本練習、判斷選擇、變式練習、拓展練習、動手實踐組成。
1、基本練習,計算不同形狀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通過練習,鞏固新知識,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
2、判斷選擇提升練習,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
3、變式練習 ,出示一塊近似平行四邊形的菜地,讓學生求出它的面積,學生首先必須把它想象成平行四邊形,然后提出要量出它的底和高,這時我就提供給他們兩組數據(底和高不對應)以引起學生的爭議,讓他們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最后形成共識: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要有相對應的底和高相乘。
4、拓展練習, 設計同底等高的多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判斷它們的面積是否相等。通過猜測、討論、交流、驗證得出同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不管它的形狀是什么樣的,它們的面積總是相等的。
5、動手實踐,讓學生測量自帶的平行四邊形并求出其面積。一方面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另一方面加深學生對平行四邊形計算公式的理解, 同時數學知識也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使學生明白,我們所學的數學是身邊的數學,是有趣、有用的數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整個習題設計,雖然題量不大,但涵蓋了本節課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學生思考、發展了學生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反思交流 拓展延伸
學生只有學會不斷的反思,才能夠不斷的進步,在課末我組織學生暢談在這節課中學到了什么?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什么體會?本節課的問題解決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還有別的方法嗎?本節課的學習對你的生活有什么影響?……最后我還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方法回去后嘗試著去探究三角形或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總之,本節課立足 “基本”,注重“過程”,努力為學生創設民主、和諧、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不斷創設問題情境,和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努力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條件和活動空間,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為一個不斷感受、體驗、探索、交流和應用數學的過程。始終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目的。
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說課稿18
各位評委,你們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準備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五部分完成說課。
一、說教材
(一)說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概念和面積單位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學生學了這部分內容,能為以后學習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打下基礎。因此,本節課在小學數學學習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理解與內容的分析,按照新課程標準中掌握4-6學段空間與圖形的要求,以及學生所具有的認知結構特征,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能應用公式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能力目標:理解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標: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三)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說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教學目標以及新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能力,我將本節課的
教學重點定為:能應用公式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定為: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并能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二、說學情
1.在學習今天的內容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以及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基礎之上學習的,有一定的知識積累。
2.五年級的學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強,對新鮮事物開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需要動手操作,理解知識需要具體的`實物作支持。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及新課程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我準備采用以下幾種教法和學法:
1.教學中,我將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思維的動機,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
2.動手實踐、主動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直觀到抽象,層層深入,遵循了概念教學的原則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現已有的表象,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觀察、分析、比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
3.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欲,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通過靈活多樣的練習,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4.聯系生活實際解決身邊的問題,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通過創設情境:小兔樂樂想從三快草地中(有正方形、長方形以及平行四邊形),找一塊面積最大的草地去吃草,卻不知道怎么計算哪塊土地的面積最大,請同學們幫助解決。學生利用以前的知識能夠計算出其中正方形和長方形草地的面積,不能計算出平行四邊形草地的面積。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復習了舊知識,還體現出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
(二)主動探究,獲取新知。
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嘗試用不同方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根據這些方法,展開其中的割補法,通過轉化-找關系-推導這一過程,讓學生經歷操作、觀察、分析、比較、推理、交流,自己根據長方形面積公式概括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這一環節的設計,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揮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三)練習應用,鞏固提高。
課后練習和一些變式的習題。
緊扣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設計多種形式的數學練習,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欲,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為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的空間。
(四)聯系生活,深化應用。
聯系生活,解決實際問題。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用學到的知識與解決實際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
(五)總結:
總結內容主要讓學生清楚:要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六)布置作業:
自編一道有關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應用題。富有實踐性和應用性,鼓勵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五、說板書設計:
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說課稿19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上冊中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一、說教材分析
平行四邊形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第九冊第五單元多邊形面積的計算第一小節的內容。幾何知識的初步認識貫穿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中,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呈現的。平行四邊行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并能靈活運用長方行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行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而且,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運用會為學生學習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奠定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本節課是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發展,扎實其幾何知識學習的重要環節。
二、說學生
新課程沐浴下成長的五年級學生,在靈活開放的課堂中,學生們善于獨立思考,樂于合作交流,課上表現極為活躍,語言表達能力較強,十分愿意發表獨立見解,有較好的學習數學的能力。本課學生對數格子法、剪割拼補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讓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后,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系是一個難點,需要學生在探索活動中,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進行操作與觀察,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面圖形之間的變換關系,發展空間觀念。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特點,以“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標準,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如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
能力目標:通過對圖形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依據新課程對圖形與空間的教學要突出探究性活動的要求,體現《數學課程》的“過程性”目標,同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我確立了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
重點: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難點:使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后,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系。
五、說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及評價方式
教學方式: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靠模仿與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和引導探究法,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在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為他們創建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
學習方式:數學學習活動充滿著觀察、操作、推理、比較、交流
模擬等探索性與挑戰性的活動,本課多次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組織學生認真觀察、分析和討論,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動手實踐、合作梳理來完成探究任務。
評價方式:
1、恰當評價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學習狀況、學習態度的評價。
3、重視對學生探究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
4、評價主體多元化,采用自評、互評、師評相結合的方式。
六、說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平行四邊形課件、長方形、三角形、梯形
學具:學生每人一個任意大小的平行四邊形紙片、剪刀
七、說教學流程
為了能更好地凸顯“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高效完成教學目標,結合本班學生特點,設計如下環節。
(一)結合數學源于生活,激發情趣導入
為了跳出陳舊的數學課單純講知傳道的框架,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生活的快樂。在新課開始時,我結合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學好數學的“四個學會”(學會觀察,發現問題;學會思考,分析問題;學會討論,解決問題;學會操作,驗證問題。)為導語,激發了學生積極探求知識奧秘的欲望。讓學生明白學習數學并不是在學習純碎的數學知識,而是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數學要與生活緊密聯系。這樣,使學生形成了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二)動手實踐,多維探究
我提出“怎樣比較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大小呢?”這個問題引發學生小組討論。小組學習中,學生不受任何束縛,開動腦筋,各自想盡一切辦法,這樣不但達到大家參與,共同提高的學習效果,而且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匯報交流時,找準切入點,突破難點。利用從小組匯報中得來的信息,引導學生確定辦法的可行性。學生想出了很多辦法,如:數方格(學生有計算長方形面積的能力)、剪割拼補法等等。不論哪一種方法都是寶貴的,因為,這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學生自己研究討論的結果,是課堂中生成的收獲。引導學生分析、驗證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重要的方法。所以,在學生匯報出多種答案時,我組織學生分組實踐各種辦法,并要求說明實踐過程,要合情合理,學生在認真、細致的操作中認知到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系,首先(課件出示數方格圖)要求認真觀察,然后填寫表格,最后討論總結出:即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長方形的寬和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并得出兩個圖形面積相同的答案。這一組實踐操作,實際上是組織學生從感性到理性認識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寬與高相同的內在聯系。學生在充足的時間里進行合作探究,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個性得到彰顯。匯報交流時,他們爭先恐后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民主、寬松、和諧、愉悅的氛圍自然形成,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同時,也為下一步推導平行四邊面積計算公式做好充分的準備。
(三)抓住重點環節,深入推導梳理
學生認知是由淺入深的,通過動手實踐,他們已經知道:兩個圖形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底相等,寬和高也相等。但這三個結論之間并沒有在學生思維中產生聯系,而這個聯系正是本節課的重難點,于是讓學生自主操作探索,探究新知
(1)實驗操作
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并選取小組代表把拼剪的圖形張貼在黑板上。學生操作方法如有誤,可用課件演示正確方法,使學生學會平移圖形的方法。這一環節的安排,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概念,更為下一步探究面積公式積累了感性經驗,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
(2)合作探究
通過感性經驗的積累和實踐的結果,討論:
a、是不是任何一個平行四邊形都能剪拼成長方形?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后它的面積有沒有變化?
b、拼成長方形的長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有什么關系?
c、拼成長方形的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有什么關系?小組通過討論達成共識,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
(課件展示板書)
整個新知識的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發現、比較、歸納,利用多媒體課件,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突破了難點,解決了關鍵,培養發展了學生能力。
(四)分層運用新知,逐步理解內化
對于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內化
效果。我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如下幾道練習題:
1、基礎練習:出示填空題、判斷題、選擇題,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
2、提升練習:出示例1及生活中的數學題。熟練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
3、發散練習:下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嗎?為什么?
此題需要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進行邏輯推理,使學生明白等地等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
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雖然題量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八、說本課總結
(課件出示)
全課總結時,我讓學生自己概括。培養了學生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
九、板書設計
(課件出示)
我是以本節課的重難點為標準進行板書設計的。有平行四邊形的文字公式、有字母公式,還有字母公式的幾種不同的寫法。
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說課稿20
一 、教材分析
平行四邊形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第九冊第五單元多邊形面積的計算第一小節的內容。幾何知識的初步認識貫穿在整個小學數學教案中,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呈現的。平行四邊行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并能靈活運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行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案的。而且,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運用會為學生學習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奠定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本節課是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發展,扎實其幾何知識學習的重要環節。
二、學生分析
新課程沐浴下成長的五年級學生,在靈活開放的課堂中,學生們善于獨立思考,樂于合作交流,課上表現極為活躍,語言表達能力較強,十分愿意發表獨立見解,有較好的學習數學的能力。本課學生對數格子法、剪割拼補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讓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后,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系是一個難點,需要學生在探索活動中,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進行操作與觀察,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面圖形之間的變換關系,發展空間觀念
三、教案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特點,以“學生的全域發展”作為標準,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如下教案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
能力目標:
通過對圖形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探索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教案重點難點
依據新課程對圖形與空間的教案要突出探究性活動的要求,體現《數學課程》的“過程性”目標,同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我確立了本節課教案的重難點
重點: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難點:使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后,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系。
五、教案方式、學習方式及評價方式
教案方式:
標準中指出:
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靠模仿與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采用了情境教案法和引導探究法,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在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為他們創建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
學習方式:
數學學習活動充滿著觀察、操作、推理、比較、交流 模擬等探索性與挑戰性的活動,本課多次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組織學生認真觀察、分析和討論,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動手實踐、合作梳理來完成探究任務。
評價方式:
1、恰當評價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學習狀況、學習態度的評價。
3、重視對學生探究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
4、評價主體多元化,采用自評、互評、師評相結合的方式。
六 、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平行四邊形課件長方形
學具學生每人一個任意大小的平行四邊形紙片剪刀
七、教案流程
為了能更好地凸顯“自主探究”的教案理念,高效完成教案目標,結合本班學生特點,設計如下環節。
(一)結合生活設疑 激發情趣導入
為了跳出陳舊的數學課單純講知傳道的框架,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生活的快樂。在新課伊始,我結合書上情境圖設疑導入,根據學生的興趣特征設計了學生在現有知識水平中無法解決的生活實際問題,從而激發了學生積極探求知識奧秘的欲望。在探索的過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不是在學習純粹的數學知識。而是再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玩中初步理解了抽象的問題,使課堂教案充滿活力。
(二)動手實踐,多維探究
首先(課件出示數方格圖)要求認真觀察,然后填寫表格,最后討論總結出:
即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長方形的寬和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并得出兩個圖形面積相同的答案。
這一組實踐操作,實際上是組織學生從感性到理性認識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寬與高相同的內在聯系。
學生在充足的時間里進行合作探究,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個性得到彰顯。匯報交流時,他們爭先恐后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民主、寬松、和諧、愉悅的氛圍自然形成,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同時,也為下一步推導平行四邊面積計算公式做好充分的準備。
(三)抓住重點環節,深入推導梳理
學生認知是由淺入深的,通過動手實踐,他們已經知道:兩個圖形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底相等,寬和高也相等。
【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說課稿】相關文章:
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說課稿07-29
小學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說課稿06-12
小學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說課稿02-09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數學說課稿02-20
小學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說課稿11-02
數學面積和面積單位說課稿04-18
小學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說課稿范文06-12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小學數學說課稿02-07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的數學說課稿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