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密度》說課稿推薦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整個科學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原因:①、密度是學生學習科學過程中遇到第一個重要物理概念。②、密度概念的教學中所包含的“用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是學習科學的重要方法之一,觀察和探究是建立許多物理概念的科學方法。③、從密度的定義,得出密度的單位,及其讀法和意義。總而言之,密度是科學的教與學的又一個的新開篇,為今后的學習方法、知識遷移設下重要的伏筆。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水的密度的意義,知道水的密度是水的一個重要的物理性質,記住4℃時純水的密度值。學會用天平、量筒測定水的密度。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訓練分析概念等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對水的密度概念的探索,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精神,提高科學素質。
3、教學重點
根據教材的內容確定為:水的密度概念
4、教學難點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規律,確定教學的難點為:密度是物質的特性與質量、體積無關。
二、學情分析
1、學生的前期知識
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一個重要的物理性質。密度本身有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學生一下子“蒙”的感覺,教師引導從學生對生活常識的感性認識,用實驗、分析的方法建立密度概念,認識用比值定義密度的方法。
2、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一學生的學習興趣表現的有些狹隘—僅限于一般的、直接的水平上。他們只滿足于新奇的實驗現象,希望看到鮮明、生動、不平常的實驗現象,并未產生探索這些實驗原因的需要,有的學生只對實驗的操作感興趣,卻忽略了對現象本質的認識,因此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實驗的教學功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試驗能力。
3、學生的思維品質
初中學生的思維認識過程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的階段。密度的教學內容恰好是學生的認知的轉折點,因此在教學中要由形象思維開始,展開教學內容,又要不失時機,適時的向抽象思維過度,進行分析概括等思維的訓練。
三、教法和學法確定
現代教學論認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教師以學生為前提,從教學目標為出發點,依據教材特點及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點、認識規律,遵循教材內容科學性和思想性確定本節教法。本節課采用實驗探究的`方法來形成科學的概念,學生的分組實驗在教師積極引導下,實驗研究發現水的一個重要的物理性質,在教學設計中充分強調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活動性。這樣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和熱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提高科學素質。
學法是教法的支撐點,沒有學法指導,就沒有學生主體地位,學生也不能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注重教法研究,更要重視學法指導。1、以啟發設疑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師引導下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進而自主學習。2、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過程中提高實驗能力。3、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四、教學程序設計
1、新課引入
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提出問題,從而引發思考,產生疑問,激發學習興趣。首先提問水和酒精如何區別?(指出判斷是利用它們的性質)接著又問水有哪些性質?最后點明課題: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水的又個重要特性“密度”。
2、新課教學
(1)指導水的密度探究實驗。教師啟發學生應該測的物理量,設計實驗步驟、實驗表格,指導學生用正確的方法多次測量水的體積和質量,并把數據填入表格中。
(2)實驗數據分析。數據分析是本節教學設計的重頭戲,要特別突出密度概念建立過程。在分析表格中實驗數據時,不要直接計算出質量跟體積的比值進行比較,通過質量與體積數據比較,水的質量隨著體積增大而增大,發現水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讓學生逐步認識到水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這比值是一定說明它與體積、質量無關,從而讓學生建立密度是水的一種特性概念。在建立概念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滲透比較的方法,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
(3)了解意義。在學生對密度定義明確、密度概念有所了解后,從實驗數據中討論,如果1立方厘米的水的質量是多少?這樣從密度定義得到了密度單位、讀法和意義,使學生易理解接受。并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推導密度之間的單位換算關系。
3、歸納小結,知識升華
通過學生課堂練習來評價反饋教學效果,又借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作業布置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鞏固,又是課堂練習的延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分層布置作業。
【《水的密度》說課稿】相關文章:
《水的密度》說課稿范文12-05
水銀密度和水的密度10-08
《密度》說課稿03-05
《密度》說課稿07-06
《水的密度》教學設計11-05
25度水的密度08-18
《密度》說課稿范文12-08
初中密度說課稿04-11
物理密度說課稿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