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的說課稿范文
一. 說教材
本文是高中語文第三冊讀本延伸篇目,是配合課文第四單元《故都的秋》的拓展讀物。
第三冊中的散文更側重于文學性的欣賞和個性化的解讀。而本文是“京派”作家話北京,在情感和風格上別有一番風味。
本文最大的特點就是老舍對北平的獨特的深情,文中自然流露的強烈的主觀色彩;以及老舍本身所具有的平民氣質。
基于這一點,本文的教學目標定為: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平凡生活的熱愛:
知識目標:課文中如何用襯托來體現對北平的感情;
能力目標:借文章解讀老舍的閑雅品性和平民意識;
教學重點:
1. 作者字里行間的表達中透出的強烈的主觀性;
2. 如何用襯托手法表現北平的妙處;
教學難點:
如何把握文中的主觀色彩、平民色彩?
二. 教法、學法
散文教其他文體更有主觀性、情感性,更宜用“體驗教學法”來組織課堂教學;而要體驗作者的情感,就要聯系作者生平,作品,堅持“知人論世”的原則;基于散文本身所具的語言美,在教和學的過程中,利用多種形式的朗讀來體悟語言的魅力,而朗讀本身也是培養語感的最佳途徑;教和學的過程中堅持“讓文本自己開口說話”,用作者的話解讀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多用討論,加強生生互動。
主要手段可概括為:
體驗性默讀
“知人論世”
多形式朗讀
用原句解讀
討論互動
三.教學過程
布置預習:
課文中哪幾節直接寫到了北平的特點?作者認為北平好在哪里?
1.導入: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如果把北京城看成一本古書,我們已經接觸了許多位讀者,從汪曾祺的“胡同”到史鐵生的“地壇”到郁達夫的“秋天”,每個人都對北京有自己的一番品讀,而今天我們有走進另一位“哈姆萊特”的世界,老舍話北京。
2.研讀課文4—6節,回答“怎樣寫”的問題
襯托手法
(厚此薄彼,可聯系《故都的秋》中以南襯北的手法)
巴黎熱鬧 —— 北平安靜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還差點事兒”
美國的橘子 —— 北京的玉李
3.回答“為什么會這么寫”的問題
設計討論題:
(1)你覺得老舍偏心嗎?(導向作者表達上的主觀性)
“據我看”、“比上北平還差點事兒”、“在我的經驗中”、“還不愧殺”這些“偏心”的語言都可以看出作者對北平的偏愛。
你怎么理解作者的偏心,(稍停)你能不能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解釋他的“偏心”?
1—3節,正是作者的解釋。
集體朗讀這一部分。
學生討論老舍的“偏心”
學生自由發言:
母不嫌子丑(第二段中以母親作類比 較易答到)
物我不分(第三段“……與我的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第四段“我的血里,我的性格與脾氣里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
可否用作者文中的原話簡潔概括?
因為這是“我的北平”,這就為作者的主觀作了最好的解釋。
(2)為什么獨選街道院落,小花小菜?(導向作者的平民主義)
“草花兒”是強調它的普通;
菜中強調“帶泥點的韭菜”;
“帶著白霜的”果子;
用文本來解讀作者的平民氣質:
“采菊東籬下”傳統文人的陶氏情結;
“像我這樣一個貧寒的人……”
作者的平民氣質源自于的作者自身定位和精神追求:平凡、談泊。
(引出作者介紹)
老舍,現代“京派”代表作家
《茶館》 以北京為背景的歷史畫卷,京味十足
《駱駝祥子》關注平民,關注底層 因此老舍被稱為“人民藝術家”
4.課堂小結:
老舍選取平凡細小事物,用主觀性的語言向我們敞開了一個平民知識分子閑雅、安然而熱烈的情懷
因為普通,所以眾口咸宜;因為入情,故而感人至深。
給我們的寫作啟示:
普通事物入題,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主觀感情,就稱得上好文章。正如上海的方仁工教授說的那種“你不講別人也知道,你講了別人也不知道”的文章就沒意思了。
5.布置作業:
選取某一細小的事物(景物),寫出自己的主觀色彩。字數:300字
一、教材分析
1、本專題針對的閱讀問題:
一部分中學生,面對有滋味的經典散文,知道好知道是美文,卻說不出好在哪里美在哪里。入寶山而空回。寂寞的經典之作,“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2、試圖提供的有效閱讀方法:文本研習、具體語句、題目、標點符號等的品讀
3、要達到的學習目標:得其味
4、所選文本:
“看似平常最奇崛”的《想北平》——“我的文章寫得那樣白,那樣俗,好象毫不費力,實際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
普通:語言平實如話,內容簡單明了
有滋味:深切的故園情思,對比寫景物特點的手法
5、學習者:有上述閱讀問題的高一學生
二、我分析之后的設計
1、教學難點:得其滋味
2、教學重點:品讀具體語句,進入文本情感世界
3、教學方式:
品讀具體語句:我真愛北平、我愛北平也近乎這個、這個愛幾乎是想說而說不出的
誦讀重點段落:4~7段
三個關鍵詞:母親、愛、幾乎
4、教學時數:2課時
5、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天冷送衣服的多是母親——母親總是和溫暖聯系在一起的
以自己和母親十幾年的相伴,給自己的母親一個概括性的定語
體貼的母親
溫暖的母親
給我安全感的母親。。。。。。
——引出第一個關鍵詞:母親
(二)進入文本:
問:老舍把北平看作母親,說他愛北平母親,那么,文中的母親可不可以用這些詞語形容?可以的請從原文找出依據。不可以的話,請告訴我們,文中的母親老舍用了什么詞語來形容?也要從原文中找出依據。
——目的:明確內容要點,概括景物特點,為情感的品讀打基礎。
動中有靜的“母親”
在人為中顯出自然的“母親”
花多菜多果子多的“母親”
——點:對比的寫法,突出景物特點,比直接寫更有表現力。
所以要誦讀,感受一個鮮明的“我”之景物。
品讀:讓景物特點活起來
小結:
“我”愛這樣的北平母親,給“我”閑適、安全、妥帖生活的“母親”。
“這個愛幾乎是想說而說不出的”
“幾乎”:找不到恰當的語言來負載
復雜的感情集合體,無法一下子全講出來
輕聲讀全文,尋找“愛”里包含的豐富情感。
有自豪
有依戀
有欣賞
有贊美
有喜愛
景物的描寫里浸潤著對故鄉、家園如此豐富復雜的情感,卻都濃縮在一個“愛”字里。
所以要誦讀,讓豐富深切的情感之花綻放美麗。
誦讀。讓情感綻放開來
(三)總結方法:
越經典越沒有匠氣,大雅若俗,越容易一讀而過,要做閱讀有心人,學會細嚼慢咽;
從具體語句深入,學會用自己的經歷、感受、思考泡出文字的滋味,必將體驗到滿口余香的閱讀樂趣。
回答千古一問:
有心之人品其文
用心之人得其味。
(四)作業:
閱讀同樣運用了對比手法寫景物的散文《故都的秋》。
(1)品味北京另一種美,體悟愛的別般滋味。
(2)完成文后題目。
6、板書設計: 想北平
老舍
愛
母親
幾乎
品讀:細嚼慢咽
誦讀:泡出滋味
————有心之人品其文,用心之人得其味
【《想北平》的說課稿】相關文章:
《想北平》說課稿06-02
《想北平》說課稿范文04-07
想北平教學說課稿09-24
《想北平》的說課稿范文(通用6篇)07-28
《想北平》老舍06-15
《想北平》老舍06-13
想北平的優秀教案04-20
《想北平》教學設計09-06
想北平閱讀理解05-03
語文《想北平》教案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