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文章《月球之謎》說課稿(通用12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文章《月球之謎》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文章《月球之謎》說課稿 篇1
設計意圖
體現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改變,體現課程與現代教育技術融合的教育理念。目前,傳統的教學設計中,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受到一定束縛,結合實際情況確定總體設計思路
月球之謎
教材說明:
《月球之謎》是新課程標準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的一篇科普性的文章。文章短小精悍,蘊含了豐富的科學知識,可讀性強,趣味性強。學生通過對這么主題活動的探究,進一步了解有關月球的知識,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以及積極探索的精神。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網絡自主學習,認識月球,了解月球,討論月球未解之謎。
2、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和探索精神。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分組卡片、主題網站、月光奏鳴曲、春江花月夜
學生準備:概念圖作品、學習網站、幻想畫、神話傳說
教學時間:50分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月亮自古以來,就于人們結下了不解之緣,它尤其受詩人們的鐘愛。那皎潔的月光,富有變化的月形,激起了詩人們多少懷念與感慨,同學們知道哪些關于月亮的詩歌?(師生背誦有關月亮的詩詞)
月亮在詩人們的描繪下是如此的美好,課前大家針對自己不同的特長和興趣分小組展開的對月球的探索,現在就來看看我們的成果。(分別展示概念圖、詩詞網站、幻想畫和神話傳說)我真為大家的聰明智慧所嘆服!
二、學習課文,解疑問答
1、自讀課文
現在就讓我們登上月球,去看看那是個怎樣的世界!打開課本大聲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指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疑惑?
3、小組活動:寫出人類探索月球未解之謎。教師準備紅、黃、綠、藍、紫、橙六色卡片四套,分別寫有1、2、3、4、5、6。由學生隨機抽取,按照數字相同的規律做在一組,每組發給1張白紙,然后按照順時針依次傳給其他同學,在規定的時間內,提出盡量多的問題,最后一名同學匯報,比賽哪個小組獲勝。
4、總結表達,讀懂了什么,講述疑惑,
三、網絡探究,自主學習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會永遠生活在搖籃里。人類選擇走出地球,那么第一站就自然而然的選擇了離我們最近的“未知”土地——月球。可能許多年后回首人類登月的歷史,我們會覺得我們現在所取得的成績很微薄,但是對人類進步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正如一位踏上月球的人所講:“雖然這只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讓我們一起登入主題網站,看看月球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世界?請特別關注人們探索月球之謎的歷程。
四、高智慧學習,小組討論
結合實例,從古至今,人類一直孜孜不倦的探索著宇宙星空的奧秘,不僅僅是月球,還有火星,銀河系等等,為什么會出現哥倫比亞事件?為什么今年美國對于火星的探索遇到困難的新聞牽動了全世界的關注?我們知道就是因為這樣一種探索的精神使得今天的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和進步,那么科學進步的含義僅此而已嗎?提出不完整的等式,科學進步=犧牲+探索+…+…+…+…啟發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填寫不等式。說出相應的理由
小組活動:按照形狀相同的規律劃分小組,小組討論填寫等式,然后按照顏色分組到別的小組討論,了解別人的想法,最后回到自己的小組,修改本組的觀點,紅色留下負責解釋本組的想法,全班匯報交流。
五、課堂小結
假如30年后你登上了月球,你準備去做什么?
六、教后反思
每次上過類似今天這種情況的網絡課,總是引發很多的思考和爭議,許多人關心的總是他與語文課的關系,把脫離語文教學目標和聽說讀寫能力作為強有力的駁斥論據,以前我也曾懵懂的認為我是不是脫離了目標,在走俏啊?在確定了這堂課的教學目標之后,我堅定了自己的信念,要體現課程與技術的整合,體現新課程的理念,體現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變革,體現多元智能學習,最終實現融合性學習,以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信息素養的形成為最有力的說明!
反思課堂教學設計,我認為教學策略的設計最為重要,同樣,我們教師在日常教學設計中應加強對教學策略的研究和探討,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課堂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一、問題策略的設計
這個主題活動,我始終貫穿著這樣幾個問題的設計,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一種思維的框架,那么將來無論做什么事情如果都能受到這種思維的啟發,相信這就是一種良好的思維習慣,繼而有利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你知道什么?關于月球的知識你了解多少,是對以前知識的一個積累和概括。
2、你想知道什么?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習慣。
3、你怎樣知道的?對于學習的方法和途徑的認識。
4、你學到了什么?總結學生經驗。
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注意層次性,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關鍵要設計好基本問題,基本問題的設計要體現高級思維的訓練,比如教師在設計“科學進步=探索+…+…”就是要培養學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經驗和具體事例從不同角度和層次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
二、活動策略的設計
有效的小組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集體的團隊精神和協作精神。通過兩次小組活動的開展,一次問題接龍,展現一個小組集體智慧的結晶,比賽哪個小組提出的問題多而且精彩有價值,使得每個學生的頭腦細胞活躍,富有創新意識,“月球上有傳染病毒嗎?”“月球和地球哪個的年壽高?”“月球的塵土具有殺菌的作用嗎?”另一個活動是小組討論填寫等式,然后到別的小組吸取經驗,回來補充自己的觀點,這個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表達、傾聽、再思維的能力,可以說選擇一種好的組織形式,對于提高課堂效率也是相當的重要。
三、評價策略的設計
這堂課中我認為比較失敗的就是沒有很好的體現評價的過程,無論是對于學生精彩的展示還是小組活動,教師的引導,教師的語言顯得有些干癟,吝嗇,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也是上好課重要標準,另外教師的情緒直接影響了教學的過程和效果。
語文文章《月球之謎》說課稿 篇2
說教材
《飛向月球》一課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十一冊中的一篇課文。它完整地記敘了宇航員第一次飛向月球并登上月球的經歷,告訴我們月球很有開發價值,激發人們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全文共7個自然段,可分為3段:第一段,寫了三名宇航員乘宇宙飛船飛向月球。第二段,寫兩名宇航員登上月球。第三段,寫人類發現月球很有開發價值。課文以“飛向月球”為重點,首先交代宇航員離開地球的時間和方法,接著寫了宇宙飛船脫離地球引力產生“失重”現象后宇航員們工作、吃飯和休息時的情形,最后寫飛船接近月球,兩名宇航員乘登月艙在月球上著陸。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4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4個字只識不寫。認識一個多音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先…再…然后…”寫一段話。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根據提示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3、憑借課文語言材料,了解宇航員飛向月球的經過和現代宇航事業的發展情況,激發熱愛科學、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1、讀懂課文(1———4)小節,即“飛向月球”部分。
2、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學準備
電腦、網絡教室。
說教法、學法
一、談話激趣法
學生學習需要激趣,所教的東西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才能促進他們的發展。教學伊始,我與學生談話討論楊利偉的太空之旅,把學生帶入他們感興趣的世界,營造了一個感興趣的“場”,使學生進入主動、專注的學習狀態。
二、自主查找法
隨著網絡的普及,課程資源越來越豐富,學生對知識的涉獵將更為廣泛,更為開闊,跨越課堂的界限。課堂上,引導學生自己查找楊利偉太空之旅的自拍錄象,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詳細資料。學生親自動手,對太空旅行的經歷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利用網絡查閱資料,篩選、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即拓展了知識,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合作探究法
整堂課的合作教學分為三個層次:合作欣賞,感受太空之旅;合作讀文,感悟語言;合作探究,有相同問題的同學一起查找資料。三種不同的合作方式,從朋友合作到組內合作到自由選擇合作,由點及面,由開放走向靈活,自始至終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發揮群體的創新力量,使每個孩子得到不同層次的幫助和發展,在個體的自己滿足中達成學習目標。
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激發興趣
1、教師談話:前階段,我國宇航事業中取得了一項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你知道是什么嗎?
2、如果楊利偉來到課堂,你想對他說什么,你想問他什么問題?
二、網絡查找 加深體驗
1、教師:接下來,就讓我們帶著問題一起進入精彩的網絡世界,找到楊利偉叔叔,去揭開太空之旅的神秘面紗,領略其中的奧妙吧!你還可以約上好朋友一起查找!
2、學生用“google”搜索器,輸入“楊利偉太空之旅視頻”觀看網上的自拍錄像、圖片和文字資料。
3、網絡中的太空之旅讓你知道了什么?(學生各抒己見)
三、學習課文 彰顯個性
1、教師:其實,早在1969年7月16日,美國三名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和柯林斯乘坐“阿波羅11號”飛船,成功飛向太空,并在月球上安全著陸,邁出了人類踏上月球的第一步。現在讓我們與航天英雄一起感受那驚心動魄的一刻……(出示課文)讀到喜歡的地方多讀幾遍。
2、讀課文,感悟語言材料。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讀課文的感受。
4、全班交流,指導朗讀重點句子。
四、課外拓展 解決疑問
1、教師:除了課文提供的信息,你還想了解人類第一次登月的哪些情況?
2、學生提出問題,找到與自己有同樣疑問的同學一起上網查找資料,進行整理。
3、全班交流自己的問題與答案。
語文文章《月球之謎》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1)月球的基本特征
(2)月相的變化與成因
(3)日食和月食的發生條件
(4)月相與潮汐的變化
2、地位作用
(1)本專題在單元中的地位作用
月球部分是第一篇宇宙與地球的第二個專題,是在學生完成專題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之后,即將學習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和地球的運動之前所進行的學習。作為宇宙空間中與地球距離最近的天體,月球對地球的影響不容忽視,在內容上,月球部分是繼太陽之后,第二個被如此詳細地介紹的部分。并且,目前,世界各國對月球的探索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在學習人類太空探索之前對月球進行全面學習也很有必要。總之,其重要性不容忽視。
(2)本專題在全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本專題在教材中的作用因其所在篇章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第一篇宇宙與地球,作為高中地理教材的開篇之作,讓學生對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有了詳細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再來進行地球環境的學習。而本專題在全書的意義在于通過了解月球,這個地球的伙伴,一個體積質量都遠遠不及地球的衛星,對地球上各種現象所產生的影響,讓學生養成一種地理視角,即環境的視角。這一點,對今后的地理學習意義重大。
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月球環境的基本特征
理解月相的成因,并能夠利用月相成因示意圖進行說明
知道日食月食的形成過程
了解潮汐與月相變化的關系,并學會閱讀月相與潮汐關系的示意圖
學會觀察月相,估算農歷日期
過程與方法:
1、通過使用相關軟件演示月相變化過程,演示日食月食過程
2、充分利用課本和地圖冊上的示意圖,鼓勵學生自學或指導學生閱讀
3、提供觀測表,并布置月相觀測任務
高一地理說課稿(月球)說課稿,標簽:地理說課稿模板,地理說課視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懂得月球作為地球唯一一顆天然衛星的重要意義;
使學生能夠用科學理論去解釋自然現象;
使學生明白人類探索月球、開發月球的重要性。
4、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月相的成因、日食與月食的發生條件、月相與潮汐
難點:月相的成因
二、學情分析
1、學生的知識基礎
在初中地理全球篇中,并沒有關于月球的內容,但是有關于地球公轉部分的學習,并且是C級要求,學生應該有關于公轉運動的知識基礎。然而,就月相成因分析而言,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2、學生的生活經驗基礎
我國古代的神話故事中有很多關于月亮的傳說,作為生活在中國的孩子,從小就對月亮有一種特殊的向往和神秘感。這就奠定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基礎。月相的變化是學生從生活中就可以感知的熟悉事物;潮汐的變化對于生活在東海岸邊的我們應該也不陌生;日食月食的現象,可結合發生在開學前的一次月食現象來進行。總之,學生對月球這一專題,還是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的。
三、教學方法
1、教學方法的選擇
根據本專題的內容構成,采用具體——抽象——具體的教學方式,先通過呈現出學生熟知的事物和現象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引出要學習的問題;之后用多媒體手段借助相關軟件幫助學生思考分析原因;最后再次回到現實生活中來,將學到的原理延伸出去。
不得不提的是,在教學中還貫穿了學生觀察月相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月相觀察表,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觀察記錄。這樣的教學方法既在實踐與應用中創設了學習的情景,又在實踐與應用中完成了課堂內涵的延展;同時使學生在實踐與應用中學會了自主學習。
在此過程中教師努力完成角色轉變,逐漸由一個知識的傳授者過渡到一個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指導者。
2、教學手段的選擇
針對本專題的內容特點,可以借助以下三種方式:
高一地理說課稿(月球)說課稿,標簽:地理說課稿模板,地理說課視頻,
A、 通過使用相關軟件演示各種過程
B、 引導學生利用課本與地圖冊上的原理圖來解釋問題
C、 讓學生結合原理來分析生活中的現象
D、 布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月相觀察表
3、教學媒體的選擇
電腦、投影儀
四、教學過程
本專題內容比較多,包括月球的基本特征、月相的變化與成因、日食月食的發生條件和月相與潮汐的變化四個方面。所以安排3個課時進行教學,因此下面對全部教學內容進行介紹分析。
月球的基本特征
月相的
變化與成因
日食月食的
發生條件
月相與潮汐
情景呈現
月球正面背面照片宇航員登月錄像
1、月相變化過程
2、古詩詞中對月亮的描述
日食月食的過程記錄
錢塘江大潮
原理剖析
1、解釋月球有正面背面之分的原因
2、借助月球的各項物理指標分析為何會發生月球上的這些現象
1、月相變化的根本原因分析
2、這些詩句中蘊含了有關月相的哪些問題?如何運用原理來解釋?
借助三球運動來分析日食、月食的成因,并找出規律
運用日地月相對位置變化分析大潮小潮成因
解決問題
月球上不同于地球的自然現象還有哪些?
從觀察記錄的第一手資料中你還發現了哪些規律或問題?
結合8月月食總結,在進行日食和月食觀測時還要注意哪些問題?
進一步歸納潮汐對我們現實生活的影響
教學內容一:月球的基本特征
[情景呈現1]
月球正面和月球背面的照片
[原理剖析]
月球為什么會有正面和背面之分,這與月球的運動有何關系?
[設計意圖]
讓學生由靜態的照片聯系到地月運動,并通過動手演示來找出月球公轉周期和自轉周期相同這個本質。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培養了學生認真的觀察習慣。
附:還可以借照片介紹月球上的地形。
[情景呈現2]
播放一段登月錄像
[原理剖析]
讓學生對錄像上看到的情景和地球進行對比,找出差異。并給出有關這段登月錄像的爭議,引發學生的思考。
[解決問題]
月球上不同于地球的自然現象還有哪些?這些現象和月球的哪些物理指標有關?
[設計意圖]
一方面培養學生勇于發現問題的科學態度,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從現象透視其本質的能力。
附:由此還可以回顧之前總結的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中,地球始終的質量和體積為生命存在所創造的條件。鞏固知識。
教學內容二:月相的變化與成因
[情景呈現1]
以動畫形式呈現出一個朔望月中月相變化的過程
[原理剖析]
思考1:我們看到的月亮實際上是月球哪一部分?
思考2:這一部分的形狀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3:月相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解決問題]
我們根據月相的變化周期朔望月制定了陰歷,那我國傳統的農歷和陰歷有什么區別?(課后解決)
[設計意圖]
讓學生知道歷法的由來,認識到我國古人的偉大智慧,從而建立起一種民族自豪感。
附:觀看完動畫之后還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上的月相圖,發現其中的問題,即觀察角度問題。
[情景呈現2]
提供中國古詩詞中有關月亮的語句,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等。
其中,可重點采用的是: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原理剖析]
這些詩句中蘊含了有關月相的哪些問題?如何利用月相成因來解釋這些問題?
[解決問題]
從觀察記錄的第一手資料中你還發現了哪些有關月相的規律或問題?
[設計意圖]
引用古詩詞一方面增強了課堂的藝術性,讓學生感受到了濃郁的人文氣息;另一方面,引出了一個深層的問題,關于月相的時間,盡管教學要求上沒有,但是對于學有余力的同學來說,可以為他們的課后自學提供方向。
要求學生對觀察結果進行總結和分析,培養了學生嚴密認真,有始有終的科學研究態度。總結觀察記錄的結果,難免會發現很多課堂上沒有提到和解釋的問題,也鍛煉了學生自學的能力。
教學內容三:日食月食的發生條件
[情景呈現]
日食與月食發生的過程照片
[原理剖析]
借助三球運動來分析日食、月食的成因
[解決問題1]
日食與月食分別發生在農歷的什么時間?是否每個朔望月都有日食和月食發生,為什么?
[設計意圖]
對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借助動畫讓學生來了解并不困難,但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和解決更深層次的問題對于學生的學能的培養更重要。
[解決問題2]
結合今年8月底月食觀測活動,談一談在進行日食和月食觀測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設計意圖]
這一問題設計的原因在于在教學細節中向學生滲透生命教育的內容,注意在觀察天文現象時的安全。
教學內容四:月相與潮汐
[情景呈現]
播放錢塘江大潮錄像
[原理剖析]
借助潮汐原理動畫
思考1:潮水漲落有何規律?
思考2:大潮小潮分別出現在農歷什么日期?為什么?
[解決問題]
進一步歸納潮汐對我們現實生活的其他影響
[設計意圖]
潮汐一部分在學習難度和深度上幾乎沒有要求,所以可以將探究潮汐成因的任務安排給學生課后完成,而對于潮汐和現實生活的關系一部分,可結合8月10日,上師大旅游學院教授賀寶根在崇明東灘進行水質考察時,突發潮汐為救學生而殉職一事,一方面對學生進行了道德教育,另一方面,也提醒學生在觀潮或海邊游玩中注意關注潮水漲落,保證生命安全。
還附上錢塘潮的錄像,給學生留下思考:為什么說錢塘潮:“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同時提醒學生觀潮時注意安全
五、課后反思
收獲:
補充的內容豐富,使用工具得當,學生興趣濃厚,教學效果比較滿意。
遺憾:
沒有機會和學生一起觀月食;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月相觀察后的第一手資料,只能等到觀察結束后再次總結。
語文文章《月球之謎》說課稿 篇4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七冊教材第二單元的 《飛上月球》第二課時, 下面我就從教材、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 難點、 教法與學法, 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板書幾個方面說課。
一、 說教材
《飛向月球》 記敘了1969年7月 16日, “阿波羅”‖號飛船飛向月球并登上月球的經過, 再現宇航員首次登上月球的喜悅和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
二、 教學目標:
1、憑借課文語言材料, 了解宇航員飛向月球的經過和現代宇航事業的發展情況,激發熱愛科學、 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
2、 能正確、 流利、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 教學重點、 難點
重點: 正確、 流利地朗讀課文, 了解宇航員飛向月球的經過。
難點: 感受飛行過程中的奇妙, 體會宇航員工作的艱辛。
四、 教法、
在教學過程中,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運用自學法、 討論法、 朗讀感悟法,讓學生自主學習、 合作探究、 積極參與, 激發潛能。
五、 教學過程:
(叫) 談話導入, 激活情感
以探討 《嫦娥奔月》 的故事為切口, 激活學生對月球的向往, 揭示本課任務,奔赴月球, 調動起學生學習的欲望, 從而以高度的熱情、 飽滿的精神投入到本課的學習之中。
(二) 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
本課沒有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 也沒有生動飽滿的人物形象, 純粹的讀課文可能會削減他們的興致, 因此在這一一環節中, 我為學生營造“飛向月球”的氛圍, 作了這樣的設計: 同學們, 為確保這次飛行的順利, 咱們得做如下準備: 1、 熟悉飛行路線一讀課文, 了解課文內容。 2、 掃除飛行障礙一運用工具書, 認識生字,理解不懂詞語,確保讀通課文。3、了解飛行準備一根據“飛向月球訓登上月球訓研究發現價值”將課文分段。 4、 準備飛行, 接受考驗一檢查自學情況。 以這一系列的設計, 引導學生自學課文, 從而使學生的學習富有挑戰, 讓學生進入角色。
(三) 讀文理解, 感悟道理
在一切準備工作就緒之后, 開始奔赴月球的旅行。
精讀課文1一4小節, 了解宇航員飛向月球的經過,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因此,在教學設計時, 提出了更具挑戰性、 激勵性的任務一此次飛行, 我們將選擇最優秀的宇航員, 并結合本班實際情況, 獎賞“智慧之星”, 使學生保持學習激情, 樂于去學。 在熟悉了飛行過程的基礎上, 引導學生去發現飛行過程的奇特現象, 讓他們去找一 找文中最感興趣的地方, 讀出令人發趣的味道, 通過找、 畫、 聽、 讀宇航員工作的句子, 從而感悟現代科學的進步, 宇航員工作的艱辛。
(四) 拓展文本, 延伸課堂
結合飛行過程, 讓學生談談此次飛行的感觸, 回顧“神舟五號”成功返回的激動時刻, 從而激發起學生熱愛科學、 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
(五) 知能訓練, 快樂作業
抓住課文中出現的“先…再…然后…”讓學生學會在記敘進行某一活動過程時能按一定的順序, 避免作業的枯燥乏味, 以這種方式讓學生自主選擇, 快樂作
六、 板書設計
揭求標題, 抓住本課重點, 將飛向月球的過程概括板書, 做到條理清晰, 深化課題, 讓學生能根據板書, 回顧中心, 把握本課的重點。
行: 奔月 睡: 沒有方向, 懸著
飛向月球 小心翼翼
登月
終于
返回: 標本, 照片, 元素
語文文章《月球之謎》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月球之謎》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第六冊第6組的第2篇講讀課文。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紹月球知識的文章,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著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后以“對神秘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
這篇課文在寫法上很有特色:第一段用優美的文字,渲染月光給人們留下的美好印象,不但突出了月亮本身的魅力,而且也和第二段中月面的荒涼形成對比;文章主體是介紹與月球相關的幾種難解之謎,其間巧妙地運用疑問句和感嘆句,強化了月球的神秘;結尾是開放式的,以“神秘”來概括上面列舉的幾種謎,與文題相呼應,同時激起讀者探索的愿望。
編選本文的意圖是,了解與月球相關的知識,展示月球神秘的魅力,激發學生探索月球和宇宙奧秘的興趣;同時積累一些描寫月亮的古詩句。
2、教學目標
(1)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掌握“夜幕、降臨、懸掛、曾經、奧秘、努力、登上、任何、一旦、估計、年齡、神秘、探索”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況,以及課文提到的和月球相關的未解之謎。
(3)培養學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問題的能力。
(4)積累一些與月亮有關的詩句。
3、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了解月球是個什么樣的世界,文中寫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謎。(2)教學難點:利用資料交流、古詩句積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導學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時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二、說教法和學法
《課標》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要使學生能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理解月球世界的奇異和月球上的不解之謎,充分開展朗讀才是前提。這節課,教師以讀為本,問題引入,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在朗讀中,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使學生的朗讀具有層次性。如月球上奇異景色的朗讀指導,幾個月球之謎的朗讀指導,使學生在具體的語境里感悟文本內容,拓展自如,打開宇宙這個奧妙無窮的寶庫。
三、說教學過程
《月球之謎》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紹月球知識的文章,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著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后以“對神秘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了解月球是個什么樣的世界,了解課文中所寫的月球之謎,是本文的重點。我設計了一下環節幫助學生把握課文內容: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創設情境,感悟月亮的文化內涵,積累詩句,體會古詩詞的韻味。采用展
示圖片、設疑激趣的方法導入新課,通過質疑,營造愉快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初讀課文,檢查自學。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使學生在自由讀的過
程中了解課文內容,充分體現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同時也激發學生想進一步探索月球奧秘的欲望。
3、自主探究,讀文感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利用直觀形象的多媒體課件資源,引導學生觀看錄象,整體感知。采用學生喜歡的小宇航員的形式為學生創設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欲望。閱讀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要給學生充分的朗讀時間,培養自主讀書的能力,在正確、流利的讀書的同時,獲得初步的理解和體驗,感受讀書的快樂。結合課文,引導學生學習課后資料袋里的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有利于對課文的理解。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中,培養對課文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最后對課文內容形成初步的自己理解。”針對這一理念,這一環節我采用“讀→找→議→誦”的學習方法,自學第3———6自然段。重點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初步探究月球之謎。
教學反思:
課堂亮點:
一、充分體現了信息技術與語文文本的巧妙整合。
在課堂教學中,我根據課文需要制作了非常有實效性的幻燈片,內容豐富,頁面漂亮,如月亮詩句的收集,幽靜的月色圖配著舒緩的《春江花月夜》的音樂片斷和1969年美國宇航員登月的片斷錄像。我在課堂里針對課文的需要進行合理的整合,讓信息技術有效的為文本服務,推進文本的發展。
二、正確把握了語文教育的特點,符合了語文學習的規律。
要把信息技術與文本進行巧妙的整合,使學生能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理解月球世界的奇異和月球上的不解之謎,充分開展朗讀才是前提。這節課,教師以讀為本,問題引入,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在朗讀中,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使學生的朗讀具有層次性。如月球上奇異景色的朗讀指導,幾個月球之謎的朗讀指導,使學生在具體的語境里感悟文本內容,拓展自如。
課堂缺憾:
當然本課也有不少不足之處,《月球之謎》這篇課文內容淺顯,可欣賞的優美句段不多,因此學生在讀文時顯得感情較單調,難以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氣氛略顯沉悶,學生對自己搜集的資料整理分類的能力不強,導致在課堂交流里,老師要加強引導,從而使課堂教學時間不夠。最能體現語文的工具性的一個環節——把掌握的知識通過宇航員的登月介紹或科學家的實驗介紹來練習說話,使課本知識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并能靈活運用。就因時間的不足而忍痛去除,使本課留下了遺憾。
語文文章《月球之謎》說課稿 篇6
【教材分析】
《月球之謎》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紹月球知識的文章,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著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后以 “對神秘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本文旨在讓學生了解月球相關的知識,展示月球神秘的魅力,激發學生探索月球和宇宙奧秘的興趣;同時積累一些描寫月亮的古詩句。
【教學目標分析】
1、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掌握“夜幕、降臨、懸掛、曾經、奧秘、探索”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況,以及課文提到的和月球相關的未解之謎。
3、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和探索精神。
4、積累一些與月亮有關的詩句。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
了解月球是個什么樣的世界,文中寫了月球哪些不解之謎。
難點:
利用資料交流、古詩句積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導學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時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教法學法設計】
1、教法:針對教學內容,我打算讓學生展開想象,進行形象思維訓練。從圖中理解體會,教師通過“教、扶、放”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以情景教學法、美讀感悟法、質疑問難法等方法激發興趣,使其樂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學法:讀讀、劃劃、議議、說說自讀自悟、美讀交流、入景體驗,升華情感。
【教具使用】
1、課文插圖,月球表面及能表現出月色皎潔、清幽的圖片,樂曲《春江花月夜》、《彎彎的月亮》。
2、有關月球奧秘的圖文資料。
3、學生收集的古詩詞中描寫月亮的名句。
4、媒體資源:教學演示課件《月球之謎》。
【教學過程】
導入課題,激發閱讀興趣
1、導語:茫茫太空,有著不可計數的星球。上一節課我們初步了解了太陽,今天,我們要走近地球的近鄰──月球。
2、(出示能反映月色皎潔、環境清幽的圖片)同學們,古往今來,人們仰望天上的一輪明月,總會激起無窮的疑問。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就曾問道“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今天,我們面對著這散發著冷冷清輝的明月,你有什么問題想問她嗎?(及時肯定鼓勵,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
3、嫦娥奔月、吳剛伐桂都是民間傳說。人們多想登上月球,去解開心中的疑問。1969年7月20日,美國的兩名宇航員首次登上月球,發現了更多的月球之謎(板書課題)。
4、點擊課件主頁中的登月圖片,觀看人類登上月球相關視頻。
聽范讀,整體感知,再自讀課文。
1、聽課文范讀。
2、提出自讀要求:
畫出生字新詞,練習把帶有生字新詞的句子讀正確、讀流利。
畫出課文中列舉的月球上有哪些難解之謎。
就你最感興趣的一個不解之謎,結合上節課搜集的資料和小練筆,在空白處寫一寫自己的猜想。
組內交流
1、小組長設計形式,檢查組內同學的生字、生詞認讀情況和課文朗讀情況。
2、組內同學交流所畫出的月球之謎。
3、討論大家都比較感興趣的關于月球之謎的猜想。
全班交流
1、各組選派代表或組員接讀的方式,向大家展示朗讀的正確、熟練程度,其他小組注意對生字詞的正音。
讀一讀:
懸掛 遐想 奧秘
努力 細菌 水藻
一項 估計 土壤
2、學生匯報
你在閱讀中發現了哪些月球之謎?
月球是從哪兒來的?上面有些什么東西?它跟地球一樣嗎?月球上的塵土有殺菌的本領嗎?為什么不同植物種進月球塵土里生長得不一樣?月球的年齡比地球大嗎?等等。
3、學生質疑
鼓勵學生依據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疑問。如,月球上為什么會有那樣奇異的景色?月球上的環形山是怎樣形成的?月球上真的沒有任何生命嗎?宇航員在月球上怎么行走?
合作學習,探究問題
1、對某一未解之謎感興趣的.同學結為一組,大家共同猜想謎底。
2、據老師提供的“資料袋”展開討論,組內成員分工,將討論結果記錄下來。
(教師提供的資料,供參考)
a、課后“資料袋”
(1)月球對物體的吸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所以地球上6公斤重的東西,到月球上只有1公斤了。在月球上,人只要稍微用力一蹬,就能躥起很高,如果在那兒跳遠或跳高,可以取得比在地球上好得多的成績。
(2)月球表面布滿了無數大大小小的環形山,一些杰出的科學家的名字被用來命名大的環形山,其中有四位中國古代天文學家,他們是石申、張衡、祖沖之、郭守敬。
b、月球起源之謎:
目前,人類關于月球的起源,一共提出了三種假說:月球被捕獲說,地月同源說和地球分裂說。到目前為止,三種假說都沒有取得強有力的證據,因此產生了第四種假說──“月球──宇宙飛船”說。
c、月球年齡之謎:根據從月球帶回的巖石標本,可以測定月球的年齡。經分析發現,與地球上90%年齡最大的巖石相比,月球巖石99%年齡更長。1973年,世界月球研討會上曾測定一塊月球巖石年齡為53億歲,而地球上最古老的巖石是37億歲。有些科學家提出,在地球形成之前,月球早已在星際空間形成了。
d、21~22世紀,人類將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將利用太陽能取暖,利用月球上發現的水生產蔬菜、糧食,建立各種生活設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務是開采氮-3,并運回地球,利用這一熱能源發電,供應全球所需電能。人類還將開發地球人拜訪月球村的旅游業。
3、舉行月球奧秘發布會。
a、各小組選派代表有感情朗讀本小組感興趣的月球之謎,力爭通過朗讀激起同學們強烈的好奇心。
b、派中心發言人有條理地說清本組對月球之謎的猜想。
c、聽了其他小組的發言,你們對月球又產生了哪些疑問?
4、想一想,說一說.
假如30年后你登上了月球,你準備去做什么?
積累古詩句,感悟文化內涵
古往今來,人們賦予月亮各種各樣的情感,有數不清的關于月亮的神話傳說、詩詞歌賦、音樂繪畫。下面,就讓我們在《春江花月夜》這首名曲中,把自己課前收集到的關于月亮的名句寫在黑板上。(學生書寫詩句)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月來滿地水,云起一天山。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峽深明月夜,江靜碧云天。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
結束語:
人類雖然登上了月球,但并沒全部揭開她神秘的面紗,月球上的無窮奧秘等著我們去探索。感興趣的同學課外可以通過閱讀書籍和上網查資料,去進一步了解月球。
【板書設計】
【教學時間設計】
l 導入課題,激發閱讀興趣。5分鐘
l 聽范讀,整體感知,再自讀課文。5分鐘
l 組內交流。9分鐘
l 全班交流。9分鐘
l 合作學習,探究問題。8分鐘
l 積累古詩句,感悟文化內涵。3分鐘
l 結束語 1分鐘
語文文章《月球之謎》說課稿 篇7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六個專題第二課《月球之謎》第一課時,本次說課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模式、教學設計幾個方面展開。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學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共八個專題,分別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愛護周圍環境,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豐富多彩的兒童生活,可貴的親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國際理解和友好,神話故事、傳說。而《月球之謎》一課就出自于第六單元神奇的科技世界。
“神奇的科技世界”這個單元,有導讀、三篇精讀課文、一篇略讀課文和一個語文園地。《太陽》是一篇科普短文,采用了列數字、打比方等說明方法,主要介紹太陽的常識:離地球有多遠,它有多大,多熱,說明太陽與人類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課文描寫了“我”的一次上網經歷,讓我在領略網絡魅力的同時,了解網絡的特點和作用,真切感受現代科技帶給人們的便利。《果園機器人》是一篇略讀課文,它同樣體現電腦的神奇,所寫的內容極為有趣。文章的敘述方式也很有特色,文中果園機器人各種特性的介紹,是隨果園生產需要的變化一步步體現出來的。《月球之謎》是本單元第二篇課文,文章短小精悍,蘊含了豐富的科學知識,可讀性強,趣味性強。全文緊扣“謎”來寫,可謂“謎”象叢生。開篇從“遐想”入手,引出一連串的問題,首寫“謎”。接著寫人們對月球的了解,以及開展的實驗,看似在“揭密”,其實,處處生“謎”,再寫“謎”。然后用一個自然段的省略號,留下無窮無盡的“謎”,三寫“謎”。 再看語文園地中安排的口語交際、作文、讀讀背背和寬帶網均與本組教材主題非常吻合。這種安排既可以讓學生獲得相關的科學知識,也能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
根據教材特點,結合課標要求,本單元的教學目標預定如下:
1、認讀19個生字,會寫42個生字,正確讀寫相關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在閱讀中有自己的體會和疑問;初步學習閱讀說明文,體會說明事物的一些方法。訓練閱讀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鼓勵學生留心科學技術的最新發展,增強探索和創造的意識,激發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這三個目標的設定,體現了新《課標》中對第二學段學生的閱讀要求:“1、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2、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在本單元教學目標這根指揮棒下,再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1、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掌握“夜幕、降臨、懸掛、曾經、奧秘、努力、登上、任何、一旦、年齡、神秘、探索”。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況,以及課文提到的和月球相關的未解之謎。3、培養學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問題的能力。4、積累一些與月亮有關的詩句。教學重點:了解月球是個怎么樣的世界,文中寫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謎。教學難點:利用資料交流、古詩句積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導學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時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二、學情分析
說完教材,再看學情,我將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進行分析。
第一、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早在一年級學生對科技專題文章就有所接觸, “一下‘我們身邊的科學’、二上‘熱愛科學’、二下‘走進科技的世界’”都單列一個單元,我們會發現學生對此類文章的閱讀興趣濃,有主動閱讀的欲望,這是本次學習的一個前提,再加上之前學生閱讀方法的習得和閱讀習慣的培養,學生也具備了一定的閱讀水平,這是本次學習的一個保障。但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在已有的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基礎上,在本學年段中還有更高的閱讀要求,即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這是本次學習的關鍵。
第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日常生活中從電視上、網絡上和書本中對月亮有淺顯的理解。
所以針對本班學生認知特點和本節課文本特點,我在設計閱讀教學時,側重于引導,讓孩子多讀,抓住關鍵詞語和句子,品味詞句在文中的作用,并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三、教學模式
為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確立了語文新授課的教學模式為:
1、單元導入、明確目標;
2、自學指導、合作交流;
3、大組匯報、教師點撥;
4、鞏固練習、拓展提高;
5、課堂小結、當堂達標。在落實模式的過程中并力圖在教學環節中體現 “三真、三實、一及時”的教學策略。三真即真思考、真合作、真理解;三實是指設計實、反饋實、檢測實;一及時是指評價要及時。
四、教學設計
通過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并根據我校語文新授課的模式要求,本節課設計以“謎”為主線,安排了五個教學環節:讀文導入,猜“謎”;整體感知,找“謎”;深度對話,品“謎”;言語實踐,問“謎”;總結延伸,探 “謎” 。其中深度對話、品“謎”和言語實踐,問“謎”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環節。下面具體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一)讀文導入
氣氛渲染,引發興趣。
(二)整體感知
在揭示課題之后,安排了一個課前導學單的檢測過程,列舉出學生認為最難讀的詞或最難寫的字或最難讀的句子進行指導學習。之后,出示讀文指導:讀準讀通課文;找找課文中介紹了月球上哪些謎?用序號標一標。學生通過整體感知,找出月球之“謎”,理清整篇課文的脈絡。這樣做是在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通過抓題眼,從整體了解課文大意,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三)深度對話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所以在設計這一環節時,力求從學生角度、文本角度、教師角度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全班展示來解決問題,做到以學定教,順學而教,創設真實有效的高效課堂。
例如,品已解之謎:請學生劃出描寫謎底的句子,讀一讀說感受, 這個環節沒有煩瑣的內容分析,只有簡單實在的語言實踐,在匯報交流過程中抓住“荒漠”與“奇異”二詞的教學,讓其成為聯系上下文理解詞意的方法教學的平臺,也為學生下一環節小組合作中抓住關鍵詞明白表情達意做好方法的指引。
再看,品未解之謎中的小組合作,合作前就對學生分組合作提出明確要求和建議,防止合作探究流于形式的有效手段,明確提出要解決的問題,確保學習的有效性。這再一次落實了我校教學模式之三真、三實、一評價。
(四)言語實踐
在一篇文本中,一種語言現象反復出現,這就該是引起我們重視的文本語言特色。這一課,課題是“謎”,課文中也展示了許許多多關于月球的疑問。其中,先寫關于月球的現象,再寫作者用“難道”“或者是”這些詞語對謎底進行的推測,這種寫法特別有意思。將文章內容用表格梳理,讓學生感受這有趣的表達方式,并抓住第三格只寫了現象,沒有對這一現象的推測這一空白,嘗試讓學生想一想,寫一寫。突出言語訓練的重點,助杖提出問題這一教學難點。
(五)課堂延伸
在這一環節中,將本節課的知識進行總結,通過總結知識、閱讀方法,課堂到這里給學生的不僅是奇異的驚訝,費解的驚奇,更多的是對探索欲望的激發。這樣設計不僅可以鼓勵學生留心科學技術的最新發展,還能增強探索和創造的意識,激發對自然科學的興趣。這種情感的習得,是通過深度對話,品謎而展開的,是通過言語實踐,問謎而伸展的, 真正體現了“大語文”觀。
語文文章《月球之謎》說課稿 篇8
說教材分析
《月球之謎》這是一篇介紹月球知識的文章,從晧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著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后以“對神秘的月球,人類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
說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中年級閱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結合課后練習的第二題我設以下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把握課文內容。
本課教學重點
掌握本課的生字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月球是個什么樣的世界;難點是了解文中寫了月球的哪些未解之謎。
說教學法
“高效課堂基本范式”旨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的教學模式,所以在施教的過程中,本人遵循其基本理念,以學生為主,通過學生自學、合作學習,教師引導相結合的學習的方式完成本次教學。
說教學過程
本課采用的“高效課堂基本范式”的教學模式施教。“高效課堂基本范式”的目標旨在改變老教師的教學觀念,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方式,還學生自主學習的時空,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一、激趣導入定標
我以兩句關于月亮的詩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月來滿地水,云起一天山。讓學生通過讀后說出這兩句詩說了哪一種事物,引出課題。之后根據課題質疑﹕月球到底是什么樣的,你們想知道嗎?這無形中幫助學生積累詩句,又為激發學生讀課文做好引子,可謂一舉兩得。
二、自學互動,適當點撥
“高效課堂基本范式”是把學生的自學互動和教師的適當點撥分兩個階段進行,我覺得這樣施教不利于教師點撥,因此我把兩者結合在一起實施。
有了問題的引領,學生自由地把課文朗讀了一遍,接著我出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又要求學生根據目標再自由讀或與同學合作讀課文,目的是通過多讀使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有了讀的鋪墊,對學生學習生字詞有了很大的幫助.所以接下來學習的生字詞對學生來說容易了一些。
學習生字詞我采用搶答的方式來學習,這樣做能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熱情。學習詞語時,我還引導學生理解詞義,造句,同時要求畫出詞語所在的位置,然后再要求學生把課文齊讀一遍,這樣不僅鞏固了學生學習生字詞,而且也為我檢測學生是否達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這個目標。
學生有了讀就會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認識,這為接下來的把握課文內容做好鋪墊。
所以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時,我結合課后練習設計兩個問題﹕月球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月球還有哪些沒有解開的謎?要求學生默讀課文畫出句子并通過合作完成,教師則巡視指導。
當學生匯報達到預定的教學效果后,我結合板書對課文進行總結,鞏固所學內容。
三、測評訓練
測評是檢測學生是否掌握本課的內容,我根據所授的內容設計以下教學練習。
根據課文內容,判斷下列說法的對錯(對的說yes,錯的說no.)
1、月球的表面全是水。()
2、月球上滿是塵土、巖石和環形山。()
3、人類已經登上過月球。()
4、研究結果表明,月球上可能出現過火山活動。()
語文文章《月球之謎》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月球之謎》是新課程標準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的一篇科普性文章。文章短小精悍,蘊含了豐富的科學知識,可讀性強,趣味性強。全文緊扣“謎”來寫,可謂“謎”象叢生。開篇從“遐想”入手,引出一連串的問題,首寫“謎”。接著寫人們對月球的了解,以及開展的實驗,看似在“揭密”,其實,處處生“謎”,再寫“謎”。然后用一個自然段的省略號,留下無窮無盡的“謎”,三寫“謎”。正因為如此,課文為讀者留下了無限的空間,讓讀者去遐想,去探索。因此,這是一篇激發學生探索熱情的好教材。編者在文尾提供了一個“資料袋”,不但介紹了月球上的引力,還介紹了月球上環形山的命名,以及有哪四位中國科學家的名字給這些山命了名,意在激發學生長大了去探索宇宙的奧秘。與此同時,課后第三題收錄了一些寫月亮的詩句,賦予了教材詩意的想象空間和豐富的人文內涵。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認識8個生字,學會14個生字。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以及課文提到的和月球有關的未解之謎。
(3)培養學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問題的能力。
(4)積累一些與月亮有關的詩句。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月球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文中寫了月球的哪些未解之謎?
教學難點:利用資料交流、古詩句積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導學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與奧秘,同時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二、說設計理念
探索奧秘是人類的天性,因為每個正常的人都有求知欲。從某種意義上說,“謎”是推動人不斷探索、不斷前進、不斷發展的動力。讓孩子們從小就心中有 “謎”,試圖去解開這些“謎”,這本身就是一個孕育發展和創造的過程。因此,本教學設計力圖通過語言文字的閱讀,把“謎”播種在孩子們的心田,使之成為持續學習和進步的動力。怎樣才能把“謎”播種在孩子們的心田里呢?語文課有語文的方式,那就是:引導孩子在與文本、文化和客觀世界的對話中,去敞亮,去點染。
三、說教學流程
一、遐想:從詩意的世界中走來
開課,讓學生“進入”宏大而有韻韻味的時空背景,是讀好課文的基礎。因此,可以制作一個關于月亮的短片,音樂與畫面同時作用于學生的感觀。在這樣的環境里來閱讀課文,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出示月亮的課件。導語:夜幕降臨,或圓或缺的月亮高高地懸掛在夜空,面對那皎潔的月光,不知有多少人遐想過。此時此刻,面對這樣一輪月亮,你想到了什么?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啟發學生多維度地去遐想,如:聯想到寫月亮的詩句;聯想到登月的情景;聯想到“嫦娥奔月”登神話故事;聯想到月球上的自然景觀……
2、總結學生對月亮的遐想,引出課題:月球之謎
3、釋題:“謎”是什么意思?與“迷”和“秘”的意思有什么不同?這個“謎”是課文的眼睛,閱讀時,我們抓住了它,就能很好地理解課文。
二、讀文:在品味語言中激活心靈
人類對于自身以外的知識的感知都浸潤在語言中。語言是我們存在的家,就像世界是我們居住的家一樣。在語文課上,要讓“謎”在孩子心田生根、發芽,就離不開對文本語言的品味。但這種品味是“兒童視覺”的品味,是兒童和文本和世界的對話。
語文文章《月球之謎》說課稿 篇10
一、講教材
1、教材簡析:
《月球之謎》是新課程標準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的一篇科普性文章。文章短小精悍,蘊含了豐富的科學知識,可讀性強,趣味性強。全文緊扣“謎”來寫,可謂“謎”象叢生。開篇從“遐想”入手,引出一連串的問題,首寫“謎”。接著寫人們對月球的了解,以及開展的實驗,看似在“揭密”,其實,處處生“謎”,用一個自然段的省略號,留下無窮無盡的“謎”。正因為如此,課文為讀者留下了無限的空間,讓讀者去遐想,去探索。因此,這是一篇激發學生探索熱情的好教材。
2、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認識8個生字,學會14個生字。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況,以及課文提到的和月球有關的未解之謎。
(3)培養學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問題的能力。
(4)積累一些與月亮有關的詩句。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月球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文中寫了月球的哪些未解之謎?
教學難點:利用資料交流、古詩句積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導學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與奧秘,同時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二、講教法:
1、創設情景法;
2、合作探究法:在探究中通過有效的小組活動的開展,展現一個小組集體智慧的結晶,培養了學生質疑的能力。
三、講學法:
1、情景激趣法;
2、朗讀感悟法;
3、發散訓練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每當夜幕降臨,一輪明月懸掛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潔的月光曾引起人們多少美好的遐想!它到底藏著多少秘密啊?古往今來,為了探索月球的奧秘,人類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1969年7月20日,美國兩名宇航員首次登上月球,發現了很多的——《月球之迷》。
2、揭示課題,板書
現在就讓我們跟隨這兩名宇航員乘坐“阿波羅”號宇宙飛船向月球出發,準備好了嗎?
(由課文第一段導入,既使學生對上節課的內容進行了回顧,同時也為新課起到了連接的作用。如此激趣導入新課,學生的聽覺、思維與想象都被調動起來。)
(二)自主探究,讀文感悟
1、學習第二自然段和資料袋
(1)(出示課件演示)看,這就是月球,當我們首次來到月球,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樣的景色?
(2)請大家找一找在課文的哪一個自然段?
(3)哪位宇航員來給我們匯報匯報你第一眼看到的景色?能不能用一個詞概括這是什么樣的景色呢?
(根據學生的認識水平,利用直觀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將學生帶入神秘的太空中,以小宇航員的形式為學生創設情境,激起學生學文的興趣。)
(4)月球上的景色奇異在哪兒呢?
你能把這奇異的景色讀一讀嗎?(個別)
讓我們把這奇異的景色告訴地球上的人們吧。(齊讀)
(閱讀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要給學生充分的朗讀時間,整體感知課文,交流收獲,培養自主讀書的能力,在正確、流利的讀書的同時,獲得初步的理解和體驗,體驗讀書的快樂。)
(5)我們原本以為月球上有美麗的嫦娥,潔白的玉兔,然而月球上的景色與我們的想象簡直太不一樣了,你們想看看
宇航員從月球上拍回的照片嗎?(出示課件)
你們看,宇航員在月球上行走,咦,他們是怎么走的呢?怎么會這樣呢?
結合課文引導學生學習課后資料袋里的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
2、學習月球的未解之謎
宇航員們把月球上的塵土和巖石帶回了地球作進一步的實驗和研究。
(1)請同學們小聲讀一讀3、4、5、6段,邊讀邊想科學家做了哪些實驗?(全班交流)
(2)在這三個實驗中,你最感興趣的是哪一個實驗呢?
(3)在小組內選擇一個你們共同感興趣的實驗,仔細讀一讀。說一說假如你們就是參與實驗的科學家,在做這個實驗過程中,發現了很多的現象,你們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呢?
(4)匯報交流。
(這一環節著眼于學生加強對課文的體驗和領悟,開闊視野,培養綜合素養。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中,培養對課文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最后對課文內容形成初步的自己理解。)
(5)課文的第七段出現了一個省略號,它想告訴我們什么呢?
(6)除了這些實驗給我們提出的沒有解開的謎,結合你們讀的月球的資料,你還想提出哪些謎呢?
(第斯多惠說過:“知識是不應該灌輸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在教學中以“知謎”、“探謎”為主線,進行探究性學習,激發學生探究科學、不斷質疑的興趣。在探究中通過有效的小組活動的開展,展現一個小組集體智慧的結晶,培養了學生質疑的能力。使得每個學生的頭腦細胞活躍,富有創新意識,其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不斷自主參與、自主學習,培養了濃厚的學習語文的興趣。)
3、發散思維,拓展練習
(1)假如20年后你登上了月球,你準備去做什么?(學生說)
(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為學生留下足夠的空間張揚個性、激揚靈性的服。)
(2)師生共同交流描寫月亮的古詩句(課件展示)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月來滿地水,云起一天山。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夏深明月夜,江靜碧云天。
(豐富自己的積累)
(3)課后收集一些感興趣的月球資料與大家交流。
(在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的同時,激發學生探索奧秘的興趣。)
4、總結全文
同學們和科學家們一樣都對月球有很大的興趣,有志氣有決心!我想不用多久月球肯定會被人類開發和利用。
用課文最后一句話來結束我們這節課:對神秘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齊讀)
五、講板書設計
塵土是否能殺菌?
22、月球之謎水藻為何鮮嫩青綠?
(十分奇異)
年齡是否比地球大?
語文文章《月球之謎》說課稿 篇11
一、教材分析
1、 教學內容
《地球的伙伴—月球》是根據《上海市中學地理課程標準(試行稿)》編寫的高中地理教材第一篇《宇宙與地球》中的專題2,內容主要包括有四個方面,分別是月球的概括介紹、月相變化、日食和月食以及月球與潮汐。后三個內容實際上就是與月球有關的典型的天文現象。
2、地位與作用
本專題是高中地理第一篇“宇宙與地球”的組成部分,是按照天體系統等級由大到小展開的,即:宇宙→太陽系→月球→地球。本專題設置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認識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談天”是為了“說地”。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月球的特殊環境特征及其成因;能運用“月相成因示意”圖說出月相變化規律;能通過觀測日食和月食錄像認識日食、月食的成因、條件及種類;了解潮汐的成因及其規律。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情景生成問題,討論、比較與地球不同的環境特征;通過演示月相Flash軟件,模擬月相的變化規律;通過觀看月食和日食的錄像,對比了解兩種天文奇觀。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月相實地觀察活動中,激發對月球的探究欲望,熏陶審美情趣,養成科學的態度和探究的精神;從身邊的事例說起,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濃厚興趣,學會對終生有用的知識;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索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月相變化規律及成因探究分析;日食和月食成因及出現條件探討;潮汐的成因及規律
難點:月相變化成因分析
四、學生情況分析
1、高中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雖然沒有專門的月球方面的知識,但作為常識,在很多學科都涉及過,如詩詞和散文中他們的知識和興趣會帶動整個課堂探究的氣氛。
2、學生學習情況分析:學習能力和態度都比較差。
五、教學方法
演示法、對比法、多媒體教學法、引導探究式教學法
引入新課(創設情境)
阿波羅登月錄像;“美國登月陰謀論”材料
六、教學流程
認識月球概況
觀看登月錄像及閱讀材料
歸納月球物理特征
肉眼觀察與圖片結合
認識月球地形(環形山、月海)
圖片與Flash演示結合
了解月球的同步自轉
展示學生看到月相情況
(課前準備)
探究月相(Flash動畫演示)
總結月相的位置、形狀、月出月落時間、夜晚見月情形、農歷時間(表格形式)
問題一:
為什么會產生月相
問題二:
月相如何周期性變化
問題三:
為什么上弦月亮面朝
西,下弦月亮面朝東
特殊天象:日食與月食
觀看日食、月食錄像及Flash演示
學生歸納原因、種類、發生條件
潮汐現象
觀看錢塘江大潮錄像
探討潮汐的成因及規律
Flash演示大潮與小潮
探討潮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七、教學過程
(一)月球
1、月球的自然環境
①首先觀看1969年美國“阿波羅”號登月錄像片段,接著讓學生閱讀20xx年提出“美國登月陰謀論”材料,然后提出問題:月球的自然環境到底與地球有何不同?這樣從影象材料導入新課,沖擊學生的視覺,肯定登月后又對其提出疑義,前后思維形成強烈反差,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從社會問題出發,體現了二期課改理念。
②學生合作探究討論月球與地球在自然環境方面的主要差異。
③教師適時進行引導,并與最后進行歸納總結
2、月球的同步自轉和公轉
①情境創設:從“阿波羅”號登月錄像片段提出問題:在剛才的錄像中有一個科學性錯誤,同學們發現了嗎?
②學生合作討論:在月球上是看不到地球升起和降落→月球的“同步自轉”
③教師提出問題:月球的同步自轉會給地球上的人看月球造成什么影響?
同時進行“月球同步自轉和公轉”Flash演示
④同學得出結論:地球上的人永遠只能見到月球的正面
(要學生能歸納出“公轉、自轉同向且同步”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需增加討論和演示啟發。)
(二)月相
①選擇四組學生在前一個星期內月相觀察記錄(整個過程主要在于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讓學生感覺到其實地理就在生活中,符合二期課改“關注貼近學生生活的地理”課程理念)
②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月有陰晴圓缺”?
③教師演示月相Flash動畫,并在演示過程中進行三大問題的講解(問題一:為什么會產生月相;問題二:月相如何周期性變化;問題三:為什么上弦月亮面朝西,下弦月亮面朝東)。在問題二的解決上進行學生參與,教師以新月為例啟發學生得出結論,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舉一反三學會分析其它月相的情況。(從靜態到動態有助于學生強化日、地、月位置和月相的關系,利于學生對月相成因的分析)
④學生在老師的分析講解下,自行完成表格填寫。(學生完成表格的過程是學生自己歸納總結能力的培養)
⑤Flash動畫演示月相周期與公轉周期的不同
⑥讓學生理解朔望月和恒星月的不同
⑦用詩句進行月相練習反饋學生掌握情況(在有關月相文學作品的分析活動中,初步形成文理相融的學習觀,體現地理學科的綜合性特點。)
(三)日食與月食
該內容如果要全面了解,知識點較多,設計到物理學科的知識如影子里的本影、偽本影等。對于本校學生來講有一定難度,所以講解只是在較淺的層面上
① 播放日食、月食錄像
(觀看難得一見的天文奇觀,沖擊學生的視覺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到地理就在自己的身邊)
② Flash演示日食、月食,理解其形成的過程(達到感官認知與抽象思維的結合)
③ 學生完成表格(通過對比,更容易本校學生的掌握)
④ 教師歸納總結,并解釋日食與月食發生的條件
⑤ 展示未來幾年可見天象的時間表(激發學生的興趣)
(四)月球與潮汐
①觀看錢塘江大潮錄像(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②探討潮汐的成因及規律
③Flash演示大潮與小潮
④教師提出問題:從演示動畫中又可看出哪些現象和規律?
⑤教師歸納總結,讓學生完成大潮、小潮的對比表格
⑥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潮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美國登月陰謀論”材料
20xx年7月中旬,墨西哥《永久周刊》科技版刊載了俄羅斯研究人員亞歷山大·戈爾多夫發表的題為《本世紀最大的偽造》的文章,對美國31年前拍攝的登月照片提出質疑。據美國一家權威的社會調查機構統計,竟有10%(約2500萬)的美國人認為:所謂阿波羅登月,是美國宇航局制造的一個大騙局。奇怪的是,迄今為止未看到美國官方對此有任何正式反應。現年69歲的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依然健在,為何不讓他出來澄清事實?是美國對此根本不屑一顧,還是確有難言之隱?各國新聞媒體頗有要對此進行一番調查采訪的勢頭。
由來
按照被普遍接受的觀念,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航天競賽中處于劣勢的美國人決心不惜一切代價,重振昔日科技和軍事領先的雄風。1961年,美國總統肯尼迪正式宣布,美國要在60年代末實現把人送上月球的目標。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阿波羅登月計劃”。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號”火箭載著“阿波羅11號”飛船從美國肯尼迪角發射場點火升空,開始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太空飛行。參加這次飛行的有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埃德溫·奧爾德林、邁克爾·科林斯。在美國東部時間下午4時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將左腳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這是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接著他用特制的70毫米照相機拍攝了奧爾德林降落月球的情形。他們在登月艙附近插上了一面美國國旗,為了使星條旗在無風的月面看上去也像迎風招展,他們通過一根彈簧狀金屬絲的作用,使它舒展開來。接著,宇航員們裝起了一臺“測震儀”、一臺“激光反射器”……在月面上他們共停留21小時18分鐘,采回22公斤月球土壤和巖石標本。7月25日清晨,“阿波羅11號”指令艙載著三名航天英雄平安濺落在太平洋中部海面,人類首次登月宣告圓滿結束。
質疑
但時隔30多年,戈爾多夫卻公開發表文章對美國拍攝的登月照片表示懷疑。他認為,所謂美國宇航員在月球上拍攝的所有照片和攝像記錄,都是在好萊塢攝影棚中制造的。他強調,他是在進行了認真的科學分析和認證后作出這一結論的。其主要理由如下:
1.沒有任何一幅影像畫面能在太空背景中見到星星;
2.圖像上物品留下影子的朝向是多方向的,而太陽光照射物品所形成的陰影應是一個方向的;
3.攝影記錄中那面插在月球上的星條旗在迎風飄揚,而月球上根本不可能有風把旗子吹得飄起來;
4.從攝影記錄片中看到宇航員在月球表面行走猶如在地面行走一樣,實際上月球上的重力要比地球上的重力小得多,因而人在月球上每邁一步就相當于人在地面上跨躍了5至6米長;
5.登月儀器在“月球表面移動”時,從輪子底下彈出的小石塊的落地速度也同地球發生同一現象的速度一樣,而在月球上這種速度應該比在地球上快6倍。
戈爾多夫表示,他質疑30多年前美國宇航員“拍攝”的登月照片和攝像記錄,并不是否定當年美國宇航員登月的壯舉。他認為,美國宇航員當時是接近了月球表面,但因技術原因未能踏上月球。由于當時美國急于向全世界表功,因而偽造了多幅登月照片和一部攝影記錄片,蒙蔽和欺騙了世人幾十年。他說,美國著名工程師拉爾夫·勒內、英國科學家戴維·佩里和馬里·貝爾特都對他的這一質疑表示贊同。
無獨有偶,自稱參與了阿波羅計劃工作的比爾·凱恩教授曾寫了一本名為《我們從未登上月球》的書,書中對阿波羅登月計劃也列舉了一些疑點,甚至認為:載有宇航員的火箭確實發射了,但目標不是月球,而是人跡罕至的南極,在那里指令艙彈出火箭,并被軍用飛機回收。隨后宇航員在地球上的實驗室內表演登月過程,最后進入指令艙,并被投入太平洋,完成整個所謂的登月過程。
“阿波羅登月計劃”是否是一場騙局的問題在美國引起了強烈反響。以著名物理學教授哈姆雷特為代表的人士肯定“騙局論”,他們認為阿波羅登月造假的依據有:
1.阿波羅登月照片純屬偽造
根據美國宇航局公布的資料計算,當時太陽光與月面間的入射角只有6-7度左右,但那張插上月球的星條旗的照片顯示,陽光入射角大約近30度。照片中出現的陰影夾角應該在“跨出第一步”后46小時才可能得到。
2.阿波羅登月錄像帶在地球上攝制
通過錄像分析,宇航員在月面的跳躍動作、高度與地面近似,而不符合月面行走特征。
3.月面根本沒有安裝激光反射器
根據美國某天文臺的數據可以計算得知,現在在地球上用激光接收器收到的反射光束強度只是反射器反射強度的1/200。其實,這個光束是由月亮本身反射的。也就是說,月球上根本沒有什么激光反射器。
4.阿波羅計劃進展速度可疑
美國直到1967年1月才研制出第一個“土星五號”,
1月27日
做首次發射試驗,不幸失火導致三名宇航員被熏死。隨后登月艙重新設計,硬件研制推遲18個月,怎么可能到1969年7月就一次登月成功呢?
5.對土星五號火箭和登月艙的質疑
現代航天飛機只能把20噸載荷送上低軌,而當年的土星五號卻能輕而易舉地把100噸以上載荷送上地球軌道,將幾十噸物體推出地球重力圈,為什么后來卻棄而不用,據說連圖紙都沒有保存下來?
6.溫度對攝影器材的影響
月面白天可達到
121°C
,據圖片看,相機是露在宇航服外而沒有采用保溫措施的。膠卷在
66°C
就會受熱卷曲失效,怎么拍得了照片?
這些人士認為,對以上這一切美國政府一直沒個交代,而知情者由于擔心生活和安全受到影響,甚至可能直接遭到了脅迫,至今對此沉默不言。但相信不久的將來,誕生于美蘇太空競賽年代的“登月騙局”定會水落石出。
反駁
不過,也有許多人認為“阿波羅”登月計劃不可能造假:
首先因為該計劃當時是在全球實況轉播的,近億人親眼看到。另外,宇航員還從月球帶回了一些實物,如巖石。
其次,美國政府不會拿信譽開玩笑。如果是一次騙局,他們根本不需要冒這么大的風險實況轉播,而只需事后發表一些照片即可。否則萬一有個閃失,美國政府要承擔很大后果,甚至會名譽掃地而一蹶不振。
第三,美國宇航局有成千上萬的科技、工程人員,絕大多數人都會持科學的態度,不會視嚴肅的科學問題為兒戲。如果登月計劃是一場騙局,不僅全體參與者的人格將受損,而且,讓幾萬人守著謊言過幾十年,實非易事。
語文文章《月球之謎》說課稿 篇12
各位老師、各位評委你們好!《飛向月球》是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課本第十一冊的第七篇課文,它完整地記敘了宇航員第一次飛向月球并登上月球的經過,告訴我們月球很有開發價值,激發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學生在專題站《飛向月球》的環境下,應該能較輕松地將宇宙飛船飛向月球的經過理清,了解了宇航員在失重后工作、吃飯和休息的情形,體會到他們工作艱難和認真負責的精神,目標能較好的得到達成。
本課時要學習“登上月球”和“登月收獲”兩部分,課文中相關的文字描述很少,較簡單地寫出了宇航員看到的情況和月球“很有開發價值”。幾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這幫小家伙在讀到“月球上沒有宮殿,也沒有嫦娥和玉免……”時肯定會想到其它一些關于月球的傳說,會產生諸如:除此之外還能看到些什么?月球有哪些開發價值?月球真的會成為人類的另一個家園嗎?等問題。對這些問題,作為老師總不能直接給學生一一作答吧,我們應該以何種方式繼續我們的教學活動呢?
一、網絡環境的設計與創設
這時我想到了“研究性學習”,它要求學生在開放的現實生活情境中,通過親身體驗進行解決問題的自覺學習,在我們的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定和確定研究專題,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研究,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這里,學生們從自身學習生活實踐出發,找到了他們感興趣的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有關月球的研究。
網絡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巨大的空間,研究性學習可以在網絡學習環境中找到實踐的支點,我何不引入現代網絡技術,實現信息技術和語文課程的整合呢?于是我針對此處的教學內容對網絡資源進行了整合,將課文提供的指導性研究主題擴展了專題站,它能為學生如何開展基于網絡的研究、實踐提供有效手段,有助于語文課堂拓展教學的展開。
根據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和學生學習生活的實際,我將該教時的能力目標定為:通過網絡環境下學生積極、主動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培養他們利用網絡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目標為:通過學習,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網上收集資料的樂趣、樂意主動參與發現問題、研究問題。
毫無疑問,通過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便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讓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提高在網上的研究性學習效率又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二、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流程
1、發現問題階段:
[主題定位]
上面講到學生生成了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一一去研究,顯然不切我們的教學實際。我們有必要對這些問題進行篩選、提煉,以引起學生對某一問題的注意。學生通過討論,本著興趣第一的原則,結果無外乎兩個研究主題:1、研究月球文化。2、研究月球的開發價值。此時,本堂課的研究目標已經動態生成。
2、研究問題階段:
[問題導向]
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任務驅動法),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是積極主動的。課題的動態生成為學生積極的知識探索、建構指明了方向,學生圍繞課題自主研究開去。
[自主研究]
專題站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搭建了一個平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能得到進一步的發揮,更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組織自己的學習活動。當然學生可折分課題研究一個子課題也可研究一個或多個課題,這便要量力而行了。
[信息查詢]
網上資料的收集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一環,學生通過對資料的分析、篩選、整理,為最終問題的解決作好了準備,同時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自主發展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現。
“教是為了不教”,我相機要對學生進行信息查詢的指導。使用網站導航、搜索引摯和瀏覽器提供的查找功能來查詢信息是比較好的幾個方法。本專題站高度集中本地資源,供學生參考使用;將用“page to page”的方法超鏈接的遠程資源下載到本站點下,學生通過超鏈接可以直接找到需要的資料,加快了收集資料的速度;集成“google”等泛資源,便于學生自己運用該搜索引擎直接上網收集資料。為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提高網上的研究性學習效率提供了支持。同時在教學中時刻提醒我們的學生注意研究目標,以使其不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
我在設計時還增加了搜索登記功能,使每個學生既是信息的獲取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提供者,這樣便形成了一個密切與研究目標相結合的信息庫,有效整合了網絡上的相關資源。
[探索思維]
學生上網查詢后,進行深層次的心理思考,選擇網絡信息中的要點,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總結,知識重組后提出自己的觀點,從而培養了其自主思維。同時他們的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發生相互作用,可以增長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如學生在研究月球文化的子課題——月球上的景觀時,對文中“高山聳立,巨石嶙岣”進行了擴充,指出月面的地形主要有:環形山、月海、月陸和山脈、月面輻射紋、月谷(月隙),并一一為大家作介紹。
[合作研究]
《決定》中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從合作學習策略的理論研究可以看出,無論是從動機的角度、認知的角度還是意義建構的角度,合作學習都是一種具有優越性的教學策略,能有力地彌補自主學習中存在的不足。
該環節我設計以下三個步驟:
(1)自愿組合成研究小組,解決未決課題。
(2)全班分成若干小組繼續研究上述動態生成的課題,可三個一群,五個一簇,成為志同道合的研究群體,從中感受到與他人合作的愉快。
(3)各組整理研究成果。
3、研討交流成果階段
[討論交流]
討論交流實質上是為了讓學生在較高的水平上思考,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首先,各研究小組展示階段性成果。可發表章,也可將文本、圖像、演示文稿等作品上傳到本研究性專題網站進行展示。
然后,在網站的“交流天地”、“專題討論”中討論,或對自己的成果補充內容或征求別人對你成果的意見,或對別人的成果提出異議。此時我的腦海里仿佛出現了這樣的一幕,一個學生認為“天狗吃月亮”是月亮的傳說,而另一個學生則認為“天狗吃月亮”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兩人爭論不休,面紅耳赤。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生對收集的資料進行了再度深層次的心理思考。結果有了,原來當時我們的科學還不發達,對一些現象還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現在科學已經搞清了其形成原因,它是一種自然現象,是由天體運動變化而形成的。
最后,進行多元化的評價。在此應以能力為主軸對學生進行評價,并可適當進行自己評價,生生互評,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
[意義建構]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這里也就是專題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有了前面幾個環節的順利實施,學生進一步修改了自己的成果,形成了階段性的看法。問題得到了圓滿的解決,知識真正通過意義方式獲得。
[拓寬延伸]
研究性專題網站不但可以直接用于課堂作多媒體教學手段,又可延伸到課外讓學生自學,成為教師課堂教案的延伸。學生在此可重新確定研究課題,繼續開展研究性學習。如:(1)地球為何適合人類居住?(2)火星又有何開發價值。等。
三、設計特色
我認為此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流程設計具有以下特色:
1、任務設計的真實性
基于網絡的小學生研究性學習提倡以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目標,學習的內容選擇真實性任務,真實性的任務可以整合多種知識和技能,有助于學習者用“真實”的方式應用知識,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意識到他們所學知識和技能與他們是相關的和有意義的,這也是維持學習動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由于在真實性任務中學生了解自己所要解決的問題,有主人翁感,任務本身又是整體性的,具有挑戰性,學生必須依*自己解決問題,而不僅僅是研究別人的解決方法,這樣他們就好象在真實世界中解決問題一樣,解決了問題就是獎勵,因此容易激發起內部動機。
2、以問題為中心展開研究性學習
在教學中,采用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性學習的途徑,選擇與學生學習生活經驗有關的問題,讓學生在教師的輔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收集資料、分析資料,表達交流成果的能力。教師引導呈現一個需要學習研究的問題,提供解決問題的依據,引導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語文文章《月球之謎》說課稿】相關文章:
語文文章《月球之謎》說課稿范文11-27
小學語文月球之謎說課稿08-04
小學語文《月球之謎》說課稿10-27
小學語文《月球之謎》說課稿12-11
《月球之謎》語文說課稿08-17
月球之謎說課稿07-13
《月球之謎》說課稿07-07
月球之謎的說課稿03-19
《月球之謎》說課稿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