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閑情記趣》的說課稿
教學分析:
清代文學家沈復的《閑情記趣》,是一篇帶有抒情性的回憶錄和記敘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動的筆觸、細膩的刻畫,記述了作者兒時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充滿童真童心的童趣圖,充分表現了少年兒童豐富的想象力和稚氣爛漫的情趣。
新課標強調“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生本對話,這要求課堂關注學生的感受,過渡語的設置,思路的引導是我說課的重點。
教學目標:
1、借助注釋和詞典以及老師的適當點撥,讀懂文章。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樂趣,體會作者純真的童心、豐富的想象力和稚氣爛漫的童趣。
3、感受觀察與想象、聯想的關系,體會暢想的樂趣。
重點:目標之1、2
難點:目標之3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曰:“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這里面的竹馬啊,就是小朋友騎在竹竿上充當大馬。這種想象,恐怕是童年才有的樂趣。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沈復的《童趣》,感受他童年的樂趣。
(二)過程
1.初讀課文,感知“童趣”。
這一環節主要是抓兩個層次的朗讀:預備層—掃清字詞障礙;
感知層—感受童趣。
2.細讀課文,理解“童趣”。
在前面熟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細讀課文,并通過討論交流,揣摩文章的.妙處,理解作者的童真、童趣。主要是抓三個環節:找“趣”—說“趣”—憶“趣。
要想讓學生理解文中的童趣,首先要先讓學生知道“趣”在哪里。具體地說就是要求學生仔細閱讀課文,找一找哪些語句寫得生動有趣,說一說你喜歡哪些句子。找出來之后在組內共同交流、討論,并進一步思考:作者的樂趣主要集中表現在哪幾件事上?
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可以找出,這三件趣事是:“夏蚊成鶴”、“神游山林”和“鞭驅蛤蟆”。(找趣)
然后多媒體展示圖片。讓學生根據圖片,復述文中的這三件趣事。(說趣)
說“趣”的目的在于指導學生由“分散性學習”過渡到“集中性學習”,通過繪聲繪色的描述領略作者超然物外的無限樂趣。
在學生興趣盎然時,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在你童年的記憶中,有哪些類似于作者“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試把你的童年趣事說給同學們聽聽。(憶趣)
目的是讓學生回憶自身的經歷,通過交流,進一步理解文中作者新奇、浪漫的童趣。
至此,學生通過找“趣”—說“趣”—憶“趣,理解文中作者的童真、童趣。但沒有真正領悟到作者富于想象、幻想的特點,因此我將進一步引導學生精讀課文,品出“趣”味從何而來。
3.精讀課文,品味“童趣”。
要求學生再讀課文,設計兩個問題讓學生討論,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突破難點。
討論:①很平常的事物,作者為什么會覺得新奇、有趣呢?
此時,我提示學生要注意抓關鍵的詞句進行思考,如“明察秋毫”、“必細察紋理”、“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以叢草為林……”等等,引導學生悟出:作者是通過仔細觀察,并展開豐富的聯想、想象,產生超然物外的樂趣,即觀察—聯想、想象。至此,學生明白“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②在生活中你有類似的體驗嗎?目的是讓學生聯系自身體驗,進一步領悟作者通過觀察,展開聯想、想象產生“物外之趣”的特點。
給學生充分的討論之后,投影一些生動活潑的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后展開想象,感受“神游其中”無窮的樂趣。
學生的聯想、想象可能很多,我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學生:我們的生活比圖片要豐富得多精彩得多,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感受,必然會有無窮的樂趣。這樣,學生品出“趣”之所在,“趣”之精華。
4.師生齊讀,讀出“趣”味。
目的是把學生對課文的感受推向高潮,讀出感情,讀出“趣”味,讀得“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三)課外延伸
(三)課外延伸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可以使學生舉一反三。”這篇觀察仔細、表達生動的敘事散文,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因此,我要求學生學習課文的寫法,寫一篇“觀察記趣”的短文,突出“物外之趣”。旨在使學生的學習向課外延伸,將讀、寫能力訓練結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課堂小結
童年,在每一個已經失去它的人的心中,都猶如一位遠在天際的天使。美麗而神奇,充滿趣味而令人向往。我常在想,是什么充當了童年這位天使那美麗的翅膀?今天,你找到答案了嗎?是的,童真和童心,觀察和想象,就是它的翅膀。
板書:童心和童真觀察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