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我愛的中國》說課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別了,我愛的中國》描述了作者鄭振鐸離開祖國時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抒發了強烈的愛國之情,表達了驅逐帝國主義、創建新中國的決心。
全文可分為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寫“我”將要離開祖國時,懷著依依惜別的深情向祖國和親友告別。第二段(第2—4自然段),寫“我”對帝國主義的仇恨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第三段(第5—9自然段),寫“我”出國的目的以及為建立獨立自主的新中國而戰斗的決心。
借助中心句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上本單元的閱讀訓練重點。本課中心句是“別了,我愛的中國,我全心愛著的中國”。這一中心句在文章中出現了三次,分別統領和歸結了全文的三段內容。第一段的第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起筆所作的抒情,他把對祖國的依戀之情和對親友的惜別之情,自然而巧妙地統一起來了,讀后令人產生身臨其境之際感。第二段在寫了沿途所見之后,以中心句作結,強烈地表達了作者關心祖國命運、熱愛祖國山河的深情。第三段又以中心句作結,集中地反映了“我”要驅逐侵略者、建設新中國的強烈愿望和堅強決心。反復出現的中心句與作者的所見所聞和所思所感緊密聯系起來,使三段的內容一層比一層深入,感情一層比一層強烈,較好地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二、學生分析
這一篇文章寫于新中國成立之前,現在的孩子根本無法體會身處那個年代的作者的'心情。那段歷史,對孩子們來說,的確是太遙遠了,這就有礙于學生更深入地解讀文本,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二,我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就不是很強,讓他們深入課本描寫的情境,把體會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聲有色地讀出來,就更難了
三、設計意圖
基于教材理解、對學生的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潛心會文,琢磨重點詞句,與文本、作者展開對話,感受作者的愛國之情 與報國之心。
2、有感情朗讀課文。那如何才能達到預定的目標呢?我決定在這課時的教學中,進行情感教學,讓學生在情感的包圍下,在體驗情感中完成本課書的學習。
1、品析詞句,學語知情
情感是深深地滲透在文章中的每一個詞語,每一個句子之中的,在品賞詞句教學時,要抓住文中關鍵詞句,講清深層內涵和蘊意,讓學生"披文入情",體會文章的"味",與作者感情共鳴。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抓幾個重點詞句進行品析,如這一句:不,那不是懸掛著我們的國旗,那是帝國主義的軍艦。還有作者的誓言等。
2、以情發聲,以聲傳情
教學語言不僅是教學信息的載體,也是傳達情感的媒介。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語言如果沒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動,就會蒼白無力,索然寡味,學生對知識的感觸就是遲鈍。"教師面對活潑好動,反應敏感的學生,使他們聽懂,愿意聽是一個起碼的條件,還需要運用情感的獨特作用。所以充滿感情色彩的教學語言,直接關系著師生之間情感交流及和諧狀態的形成。它具有一種吸引力,既可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學生的情感和教師、教材的內容形成共鳴的狀態,達到和諧的程度,它不僅可以讓學生從內容上去感受知識、作用于學生的感官,更作用于學生的心靈。因而在本課時教學中,我非常重視我的語言,對一些導語、過渡語,我都是充滿激情地在述說。
3、反復朗讀,讀中悟情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見,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是感知、理解的過程,也是培養語感的開始。在同一語言的反復熟讀中達到"成誦"的目的,這又是記憶、積累的過程。因而,閱讀教學中就應充分利用機會讓學生通過朗讀、默讀、復讀、賽讀、示范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讀中感悟,讀中抒情。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始終圍繞著中心點句開展教學,在學生層層深入體會作者感情時,引導他們一次次朗讀這一句中心句,營造了一唱三嘆的氛圍,使學生所感悟到的愛國情在一次次的朗讀聲中得到升華。
【《別了,我愛的中國》說課稿】相關文章:
幼兒園說課稿《別了,我愛的中國》09-24
別了我愛的中國的教學反思06-13
《別了我愛的中國》教學反思06-11
《別了,我愛的中國》教后記11-26
別了我愛的中國的教學設計12-14
《別了我愛的中國》教學設計12-06
《別了,我愛的中國》的教學反思03-28
《別了,我愛的中國》教學反思01-23
《別了,我愛的中國》教學設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