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的面積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為大家說課的內容是《圓的面積》。
《圓的面積》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探究活動(二)的教學內容,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是在學生會用“轉化思想”求平面圖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曲線圖形的面積計算。為學生探究圓柱、圓錐的表面積、體積奠定了良好基礎。但學生空間觀念有限,切實理解“化曲為直”的思想有困難。因此,我選擇多媒體教室環境教學,為學生提供直觀、形象的展示過程,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 理解和掌握圓的面積計算公式,能利用公式計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 通過觀察、操作、分析,推導出圓面積計算公式,發展空間觀念。
3. 通過公式推導滲透極限、轉化、化曲為直等數學思想,培養探索精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圍繞教學目標,我制定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和掌握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并會運用。
教學難點是:掌握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方法。
本節課我安排了三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 創設情境 引入課題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課的一開始,我便設計了一個“自動噴水頭澆灌農田”的場景,得到一個半徑是5米的圓。
利用信息技術來支撐這一環節,為學生提供直觀、形象的觀察材料,引發學生探究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興趣,巧妙地為后面的教學設下伏筆。這是我確定的第一個整合點。
第二環節 探究實踐 演示梳理
1、探究實踐 開創思維
新課標提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方法。”基于這一認識,并結合學生實際,我重視通過操作活動使學生體會 “化曲為直”的思想。在學生已經估算出圓面積是3r2 或 πr2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引發問題“圓怎樣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來計算面積?”引導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剪出一個圓形,再沿半徑把這個圓形平均分割成8等份和16等份進行擺拼,學生拼成的圖形有的接近的平行四邊形、有的接近其他平面圖形。經過小組合作交流,我們發現利用拼成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來推導圓面積計算公式更方便。
2、演示梳理 突破難點
為了便于學生觀察、分析,我利用課件展示圓的分割、轉化過程。
A、我先將一個圓平均分割成32等份,拼成一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
B、再與8等份、16等份、64等份的圖形比較。學生會發現圓平均分割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的平行四邊形,甚至長方形。
C、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當于圓周長的一半,高相當于圓的半徑。
D、那么我們利用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
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比較抽象,在常規教學條件下很難理解。我通過信息技術的動態演示,把整個推導過程變得直觀形象,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了極限、轉化、化曲為直的思想,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
E、接著我會再現數學場景,讓學生運用公式計算,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以上是我確定的第二個整合點。
(F、將圓分成的小塊拼成三角形或梯形也能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這個問題數學活動課上再去探究。)(略去)
第三環節 運用新知 理解內化
為了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圓的面積計算,我利用課件設計了有層次、有坡度、難易適中的練習活動。(課件)
利用信息技術出示練習題,使問題變得更加明顯、易懂、省時,使學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活動中去,這在常規教學條件下是無法做到的。這是我確定的第三個整合點。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我著力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信息技術為載體,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解決了在常規教學條件下不能很好的突出、突破的問題。將數學學科和信息技術進行整合,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圓的面積說課稿】相關文章:
說課稿-圓的面積05-20
《圓的面積》的說課稿06-19
《圓的面積》說課稿06-24
圓的面積說課稿01-21
有關圓的面積說課稿07-03
《圓的面積》優秀說課稿04-08
圓的面積優秀說課稿02-25
《圓的面積》說課稿范文06-19
圓的面積說課稿范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