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的說課稿范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的說課稿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的說課稿1
一、背景分析
1、學習任務分析:充要條件是中學數(shù)學中最重要的數(shù)學概念之一,它主要討論了命題的條件與結論之間的邏輯關系,目的是為今后的數(shù)學學習特別是數(shù)學推理的學習打下基礎。
在舊教材中,這節(jié)內容安排在《解析幾何》第二章“圓錐曲線”的第三節(jié)講授,而在新教材中,這節(jié)內容被安排在數(shù)學第一冊(上)第一章中“簡易邏輯”的第三節(jié)。除了教學位置的前移之外,新教材中與充要條件相關聯(lián)的知識體系也作了相應的擴充。在“充要條件”這節(jié)內容前,還安排了“邏輯聯(lián)結詞”和“四種命題”這二節(jié)內容作為必要的知識鋪墊,特別是“邏輯聯(lián)結詞”這部分內容是第一次進入中學數(shù)學教材,安排在充要條件之前講授,既可以使學生豐富并深化對命題的理解,也便于老師講透充要條件這一基本數(shù)學概念。
教學重點: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和充要條件三個概念的定義。
2、學生情況分析: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看,與舊教材相比,教學時間的前置,造成學生在學習充要條件這一概念時的知識儲備不夠豐富,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不夠充分,這也為教師的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新教材在第一章的小結與復習中,把學生的學習要求規(guī)定為“初步掌握充要條件”(注意:新教學大綱的教學目標是“掌握充要條件的意義”),這是比較切合教學實際的.由此可見,教師在充要條件這一內容的新授教學時,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而要在今后的教學中滾動式逐步深化,使之與學生的知識結構同步發(fā)展完善。
教學難點:“充要條件”這一節(jié)介紹了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和充要條件三個概念,由于這些概念比較抽象,中學生不易理解,用它們去解決具體問題則更為困難,因此”充要條件”的教學成為中學數(shù)學的難點之一,而必要條件的定義又是本節(jié)內容的難點.根據(jù)多年教學實踐,學生對”充分條件”的概念較易接受,而必要條件的概念都難以理解.對于“B=>A”,稱A是B的必要條件難于接受,A本是B推出的結論,怎么又變成條件了呢?對這學生難于理解。
教學關鍵:找出A、B,根據(jù)定義判斷A=>B與B=>A是否成立。教學中,要強調先找出A、B,否則,學生可能會對必要條件難以理解。
二、教學目標設計:
。ㄒ唬┲R目標:
1、正確理解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充要條件三個概念。
2、能利用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充要條件三個概念,熟練判斷四種命題間的關系。
3、在理解定義的基礎上,可以自覺地對定義進行轉化,轉化成推理關系及集合的包含關系。
。ǘ┠芰δ繕耍
1、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與類比能力:“會觀察”,通過大量的問題,會觀察其共性及個性。
2、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能力:“敢歸納”,敢于對一些事例,觀察后進行歸納,總結出一般規(guī)律。
3、培養(yǎng)學生的建構能力:“善建構”,通過反復的觀察分析和類比,對歸納出的結論,建構于自己的知識體系中。
。ㄈ┣楦心繕耍
1、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構造數(shù)學命題,發(fā)展體驗獲取知識的感受。
2、通過對命題的四種形式及充分條件,必要條件的相對性,培養(yǎng)同學們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通過“會觀察”,“敢歸納”,“善建構”,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勇于創(chuàng)新,多方位審視問題的創(chuàng)造技巧,敢于把錯誤的`思維過程及弱點暴露出來,并在問題面前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和不畏困難、勇于進取的精神。
三、教學結構設計:
數(shù)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生活本身又是一個巨大的數(shù)學課堂,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加強數(shù)學教學的實踐性,給數(shù)學找到生活的原型。我對本節(jié)課的數(shù)學知識結構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教學加工”,在教學方法上采用了“合作——探索”的開放式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體現(xiàn)“參與式”、“生活化”、“探索性”,保證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主動獲取,促進學生充分、和諧、自主、個性化的發(fā)展。
整體思路為: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引出課題 引導學生分析實例,給出定義 例題分析(采用開放式教學) 知識小結 擴展例題 練習反饋
整個教學設計的主要特色:(1)由生活事例引出課題;
。2)例1采用開放式教學模式;
。3)擴展例題2是分析生活中的名言名句,又將數(shù)學融入生活中。
努力做到:“教為不教,學為會學”;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
四、教學媒體設計:
本節(jié)課是概念課,要避免單一的下定義作練習模式,應該努力使課堂元素更為豐富。這節(jié)課,我借助了多媒體課件,配合教學,添加了一些與例題相匹配的圖片背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將學生的自編題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出來分析,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五、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引出課題:
考慮到高一學生學習這一章的知識儲備不足,為了讓學生更易接受這一節(jié)內容,我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提出本課的問題,并與學生共同利用原有的知識分析,事例中包括幾個問題,為后面定義的分析埋下伏筆。
我用的第一個事例是:“做一件襯衫,需用布料,到布店去買,問營業(yè)員應該買多少?他說買3米足夠了!边@樣,就產生了“3米布料”與“做一件襯衫夠不夠”的關系。用這個事件目的是為了第二部分引導學生得出充分條件的定義。這里要強調該事件包括:A:有3米布料;B:做一件襯衫夠了。
第二個事例是:“一人病重,呼吸困難,急診住院接氧氣!本彤a生了“氧氣”與“活命與否”的關系。用這個事件的目的是為了第二部分引導學生得出必要條件的定義。這里要強調該事件包括:A:接氧氣;B:活了。
用以上兩個生活中的事例來說明數(shù)學中應研究的概念、關系,會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有助于提高興趣和深入領會概念的內容,特別是它的必要性。
第二,引導學生分析實例,給出定義。
在第一部分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后,緊接著開展第二部分,引導學生分析實例,讓學生從事例中抽象出數(shù)學概念,得出本節(jié)課所要學習的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的定義。在引導過程中盡量放慢語速,結合事例幫助學生分析。
《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的說課稿2
一 教材分析:
學習數(shù)學需全面理解概念,正確地進行表述、判斷和推理,這就離不開對邏輯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更廣泛地說,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基本的邏輯知識也是認識問題,研究問題不可缺少的工具。作為高中數(shù)學起始章節(jié)的內容,充要條件在高中數(shù)學中地位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通過本課學習著重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如理解、判斷、推理、歸納等﹚的能力。針對教材依據(jù)《數(shù)學教學大綱》,結合《數(shù)學課程標準》,確定本課教學目標為:
(1) 使學生初步掌握充要條件;
。2) 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關于充要條件的判斷.
從學生學習角度觀察,雖有前面所學知識作鋪墊,但學生在學習了充要條件并應用所學內容判斷p是q的什么條件時,仍存在易混淆、思路不夠清晰等問題,針對如上情況,確定本課的教學難點: 關于充要條件的判斷。本課教學采用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理念,結合學生對本課學習好奇心強這一特點,采用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在輕松的教學氛圍中,通過師生間交流合作,引導學生樹立鍥而不舍、實事求是、一絲不茍的學習理念,同時培養(yǎng)學生對數(shù)學的學習興趣。
二 過程分析:
本課教學采取從基本入手,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的教學思想,設計了復習提問→引入新知 → 辨析 → 鞏固強化 → 拓展練習 → 鞏固提高 → 小結的教學流程。我將分別就以上各環(huán)節(jié)說明我的設計意圖:
首先復習兩個重要的概念:.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定義,及“p=>q”的含義,復習舊知的同時為新知的引入做鋪墊,配備練習由舊知做實例開門見山引入充要條件,學生易直觀理解本課所學內容,同時拋磚引玉為分散難點:充要條件的判斷做準備。
繼而講述充要條件的定義,并點明思路 :判斷p是q的什么條件,不僅要考查p=>q是否成立,即若p則q形式命題是否正確,還要考察q=>p是否成立,即若q則p形式命題是否正確。目的是理清并鞏固思路,具有突出重點、分散難點的作用。
為加強學生辨析能力,同時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體系,配備辨析題并引導學生總結:1) p=>q,但q=>p不成立,則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條件;2) q=>p,但p=>q不成立,則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條件;3)p=>q 且q=>p ,則p是q的充要條件;4)p=>q不成立且q=>p也不成立,則 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強調:判斷p是q的什么條件,不僅要考慮p=>q是否成立,同時還要考慮q=>p是否成立。且p是q的什么條件,以上四種情況必具其一。設計思想加強學生辨析及歸納能力同時進一步鞏固思路,達到強調重點、分散難點的作用。
由例一鞏固強化學生認知體系同時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歸納:當p、q分別以集合A、B出現(xiàn)時:
若A B但B不包含于A,即A 是B的真子集,則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條件
若A B 但A 不包含于B, 即B是A的真子集,則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條件
若A B且B A ,即A=B , 則p是q的充要條件
若A不包含于B,且B不包含于A ,則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繼而師生共同總結判斷p是q的什么條件的方法有:1 判斷p=>q及q=>p是否成立;2 集合觀點。以達到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學生認知體系目的。
通過拓展練習給學生自我發(fā)展空間,建立師生交流平臺并進一步鞏固完善學生認知體系(如舉反例在說明“a>b”是“a >b ”的充分條件是假命題時應用)同時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興趣。
經過復習提問→拓展練習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在簡單的例題和練習及輕松教學環(huán)境中學生基本掌握本課教學重點,解決本課難點,并有愿望探索更深層次問題時,配備鞏固提高題開闊學生視野,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開展師生對話,使學生明確舊知(如“若p則q”命題與其逆否命題“若┑q則┑p”同真假)在解決新問題中的應用,以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學生認知體系,并完成培優(yōu)工作。
通過小結這一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體系,進一步強調本課教學重點,最后布置作業(yè)督促學生練習,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為教師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情況作載體,從而進一步完善教學、補差、及課后反思等工作。
三 課后反思:
﹙1﹚本課學習是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其他知識作準備,隨著后續(xù)章節(jié)的學習,對邏輯知識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和深入,相應的對邏輯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水平也將越來越高,同時學生的認知是一循序漸進的過程,片面地強調求難,求偏均不能很好的完成本課教學任務,因此本課教學一定要從學生實際和教科書的具體內容出發(fā),提出恰如其分的教學要求,避免一步到位。
(2)依據(jù)《大綱》,本課內容教學約2課時,本章小結與復習約3課時。在約定課時內。不僅讓全體學生掌握基本的邏輯知識和思維,同時還要為同學們特別是中等及中上學生的后繼學習及其個體獨立深入研究搭橋鋪路,有意配備具有鞏固提高性質的三道題,不僅補充題型,擴展學生知識面,使學生認識到舊知與新知的聯(lián)系,同時點撥思路,引導學生思維縱深發(fā)展。解題難度不大,可能因剛接觸,少部分學生存在理解困難等問題,但隨學生后繼學習鞏固及學生認知規(guī)律特點 ,基本能達到本題最初設計意圖,因此,鞏固提高題有必要放入本課教學計劃中。經實踐,效果較好。
【《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的說課稿范文】相關文章:
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說課稿11-13
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的記憶口訣10-12
請示的必要條件及范文12-02
《老人與海鷗》優(yōu)秀說課稿范文04-27
請示的必要條件及結構寫法12-02
菱形的定義與性質說課稿11-11
分數(shù)與除法的關系說課稿11-04
圖形的變換與坐標說課稿11-02
《呼風喚雨的世紀》 說課稿與設計12-17
角的分類與畫法說課稿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