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說課稿(精選7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說課稿 1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每一部分都是以問題開始,通過實驗與觀察,得出結論,再與生活和自然相聯系。對于聲音的產生,教材通過學生熟悉的聲現象創造聲音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出聲音的產生等問題。接著通過實驗分析歸納出聲音產生的原因,反過來再用歸納出的結論解釋自然和生活中的現象,以進一步檢驗結論的可靠性。在聲音的傳播部分,通過真空不能傳聲的演示實驗,使學生認識到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進而通過實驗與分析,歸納出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和“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感悟到物理學的美,激發起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初步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觀察比較、歸納總結的能力和探究意識、創新意識。
二、學情分析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這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相聯,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現象之一,但學生對聲現象的認識大都屬于生活層面的感性認識。另外,由于初二學生剛剛接觸“科學探究”這種教學方法,實驗探究能力還沒有得到有效的培養,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對聲現象的感性認識,在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基礎上,使他們經歷提出問題、制定簡單的實驗方案、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評估等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培養他們提出問題以及對探究過程和探究結果進行分析、評估的能力,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初步探究物理規律的'能力,并最終將學生的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
2.通過學習活動,鍛煉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經歷“問題—思考—探究實驗—結論”的實踐過程,提高學生的主動探究的意識;
2.在分析實驗現象過程中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3.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聲音產生的原理和聲音傳播需要的介質;
難點:引導學生觀察、探究聲音傳播條件,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
五、教學方法
在教師的引導下創設教學情境,提出探究的問題,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并通過親自動手及分組實驗來進行論證,通過小組交流進行歸納總結,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主要用到的教學方法有:實驗探究法、討論法、觀察對比法、轉換法。
六、教學資源
音叉、小錘、鐵架臺、帶有細線的乒乓球、水杯、水、紙片、鼓(桌面)、白紙、鉛筆、長條桌、真空玻璃罩、抽氣機、電鈴、多媒體課件和動畫。
七、教學設計
(一)引入新課
問題引入:讓學生聆聽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聲音。
媒體播放:優美的鳥叫聲、動物大象的怒吼聲、潺潺的流水聲、電子琴聲和優雅的鋼琴聲等。
我們聽到的如此優美的樂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豐富多彩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又是怎樣傳播的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二)探究新知
1、聲音的產生
探究活動1:
(1)發出“啊——”的聲音,同時用手摸喉部;
(2)用桌面上的任何一種東西,想辦法讓它發聲;
(3)正在發聲的音叉與不發聲的音叉有什么不同。
提醒學生注意:
(1)你在聽到聲音的同時,看到了或感覺到了什么?
(2)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什么不同?
實驗器材:音叉、小錘、鐵架臺、帶有細線的乒乓球
通過實驗探究發現,發聲體的共同特點:都在振動。
如:鼓面振動——嘭嘭響
樹葉振動——嘩嘩響
物體的振動產生聲音。
(1)發聲的物體叫聲源。
(2)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3)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通過實驗分析歸納出聲音產生的原因,反過來再用歸納出的結論解釋自然和生活中的現象,以進一步檢驗結論的可靠性。
你能想辦法間接觀察發聲體非常微小的振動嗎?
實驗器材:水杯、水、紙片、鼓(桌面)、長條桌
例:桌面的振動可以通過觀察桌面紙屑的跳動或者桌面上水杯中水面的波動來間接觀察發聲體非常微小的振動,這就用到了轉換法。
2、聲音的傳播:
教師提問:在聲源發出聲音和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中,聲音經歷了怎樣的傳播過程?宇航員在月球上如何交談?
探究活動2:
真空可以傳聲嗎?
實驗器材:真空罩、抽氣機、電鈴
實驗步驟:
(1)把電鈴調至響振狀態,然后輕放于真空罩中,用抽氣機將空氣逐漸抽出,仔細聽鈴聲的變化和觀察電鈴的振動情況;
(2)去掉抽氣機,逐漸打開閥門,逐漸放入空氣,仔細聽鈴聲的變化和觀察電鈴的振動情況。
實驗現象與結論:
隨著空氣的抽出,鈴聲逐漸減弱;當真空罩內逐漸處于真空狀態時,雖然觀察到電鈴在振動,卻聽不到鈴聲;打開閥門放入空氣,鈴聲逐漸增強,由此可見真空不能傳聲。
聲音傳播的條件:有介質
(1)介質指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物質;
(2)固體、液體、氣體均能傳播聲音。
注意:真空不能傳聲。
教師提問:聲音在空氣中是怎樣傳播的呢?
教師引導:以擊鼓為例
鼓面的振動帶動周圍的空氣振動,形成了疏密相間的波動,向遠處傳播。這個過程跟水波的傳播相似。用一支鉛筆不斷輕點水面,水面就會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斷向遠處傳播。因此,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著,我們把它叫做聲波。
聲音傳播的形式——聲波
3.聲速
教師提出問題:平時我們說話時,一張口,立刻就能聽到聲音。那么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師繼續提問:
(1)百米比賽時,計時員是怎樣計時的呢?為什么?
(2)對著高墻或山崖喊話,能馬上聽到回聲嗎?
(3)雷電時,為什么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呢?
通過以上問題學生歸納: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也就是聲音是以一定的速度傳播的。
學生討論:在分析數據的過程中,發現了什么特點?
聲音傳播的速度:
(1)聲音在固體(金屬)中傳播最快,在氣體(空氣)中傳播最慢。
(2)v聲=340m/s(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3)聲音在同種介質中的傳播速度受溫度的影響。
(4)回聲:回聲到達耳朵比原聲晚0.1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聲和原聲分開。
(三)鞏固練習
1.下列關于聲音的產生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B.物體振動停止后,還會發出聲音
C.振動停止,聲音也消失
D.物體振動停止,有可能還在發聲
2.在敲大鐘時,停止對大鐘的撞擊后,大鐘還會“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A.“余音”是我們聽到的鐘聲的回聲
B.大鐘還在振動
C.鐘停止振動,空氣還在振動
D.人的聽覺發生“延長”
(四)課堂小結
1、基本知識
(1)聲源:正在發聲的物體叫聲源。
(2)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3)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
(4)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5)聲速
2、基本技能:
會用轉換法分析物理問題。
3、基本方法:
觀察法、對比法、轉換法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說課稿 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學生接觸初中物理的第一節,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學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于學生興趣的培養、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形成,探究意識、創新意識、交流合作精神等方面都有一定作用。通過本節課,將努力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
(二)教學內容及教材特點
全節共分兩個部分:聲音的產生,聲音的傳播和聲速。
具有如下特點:
1)重視與日常生活和生產應用的聯系。
2)重視科學探究活動。
3)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4)重視內容呈現的多樣化。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對教材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確定本課的三維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需要在介質中傳播,以及固體、液體、氣體都是能夠傳播聲音的介質。
3)知道聲速跟介質的種類和介質溫度有關。
2、過程與方法
1)運用觀察和實驗,來探究聲音產生的實質,以及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2)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科學抽象能力,使學生掌握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逐步養成自覺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學態度。
2)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學生主動和他人合作的精神。
4、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5、教學難點
組織指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確結論。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在數學、自然科學、生活閱歷方面,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物理素材和學習能力,并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好奇心、動手實驗的能力比較強,易于接受物理這門學科。但抽象思維能力較弱,要在教過程中有意識培養。
三、教法、學法分析
本節課教學,屬于知識探究性教學,在教師的導控下,創設教學情境,提出探究問題,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并通過采取分組實驗及演示實驗來進行論證。通過小組交流進行歸納總結,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具體方法:教師引導探究法,學生自主探究法,討論法,實驗法,觀察法,閱讀法。
四、教學準備
教具:氣球,蠟燭,錄音機,音叉,用線懸掛著的泡沫塑料小球。
學具:橡皮筋,小鼓,鋼尺,紙。
五、教學程序設計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自然界中豐富多彩的聲音實例,提出一系列與聲音有關的實際問題,引入新課。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真空鈴實驗”,“聲波的形成”,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2、運用學生分組探究聲音的產生實驗和教師演示聲音產生實驗,歸納“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的結論。在探究中,適時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的物體進行物理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能力,通過氣球、火焰在音箱旁的振動,體會放大微小振動的實驗方法。
3、運用科學探究方法,探究聲音的傳播。
首先,結合固體能否傳聲實驗,指導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初步感悟科學探究的幾個基本要素,然后學生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嘗試探究液體是否傳聲實驗,教師適時指導,使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漸漸養成科學探究的習慣,培養終身學習的愿望。
4、通過聲音的發生、傳播事例交流,聯系生產生活實際,讓學生感悟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聯系。培養學生平時收集資料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最后,學生總結本節內容,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本節是學生學習物理的第一節,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學生要多鼓勵,多引導,漸漸形成各方面的能力。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說課稿 3
聲音是人們在生活中交流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比較常見的物理現象。對本節課的教學設想,說明如下: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這節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人教版)八年級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也是學生正式學習物理知識的第一節,因此,這節課顯得非常重要。而“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就是第一章內容的基礎,只有先掌握了這節內容,才能夠學好后面的內容。因此教材比較注意科學地編排內容,它把理論聯系實際,還把物理知識融入到生活中去,通過身邊的例子把物理知識講得通俗易懂,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對物理有一種親切感,覺得物理就在他們身邊,從而充分地激發了學生繼續學習物理的興趣,還對后面的內容起到了啟下的作用。
2、教材結構分析
教材首先引入生活中的各種發聲現象,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的身邊,消除了學生對物理的陌生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興趣,通過科學探究試驗,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物體發聲的共同特征,以及了解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和聲速的概念,最后通過觀察、思考和總結,自己得出結論。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②知道聲音是靠介質來傳播的以及介質的種類。
③知道聲速以及聲速跟介質的種類和介質的溫度有關。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和實驗,讓學生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②在學習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初步的探究問題的方法,以及學會和別人交流與合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在教學中,通過觀察、實驗、合作與交流等活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養成自己去探究物理現象的習慣。
②培養了學生善于觀察、獨立思考、實事求是和歸納總結的能力,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4、教材的重點、難點
重點:學生要掌握本章后面的內容,就必須先了解三點關鍵性的知識,即:“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靠介質來傳播”以及“聲速跟介質的種類和介質的溫度有關”,所以,這三點關鍵性的知識就是本節課的重點。
難點:由于這節課是學生開始學習物理知識的第一節課,他們對物理知識都很陌生,而“聲音在介質中以波的形式傳播”對于學生來說非常抽象,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對學習“聲音在介質中以波的形式傳播”有很大的障礙,因此,將“聲音在介質中以波的形式傳播”作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具備的前置認知基礎:學生已經知道在生活中有聲音這一物理現象存在,但不是很了解。
2、學生已具備的前置技能基礎:因為學生才剛剛開始學習物理知識,所以他們對物理現象的觀察、探究和分析能力都非常的'薄弱,幾乎沒什么前置技能可言,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這些方面的引導。
3、學生的思維障礙:剛開始學習物理知識的學生,對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很難理解,如:真空、聲波以及聲速。這些概念對他們的思維構成了一定的障礙,所以在講解這些概念時,要特別注意引導方法。
三、教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我采取以下的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采用科學探究式和啟發式教學法。通過觀察、感受聲音的一些物理現象,提出問題,讓學生大膽猜想、質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通過科學探究實驗,使學生在學習中學會交流與合作,同時培養學生的仔細觀察、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最后由學生自己總結得出結論。
四、學法
學生通過觀察聲音的一些物理現象,思考聲音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傳播的,接著進行科學探究實驗,然后一起交流與合作,最后得出結論。學生從中不僅學會了通過觀察提出問題,還學會了科學探究的方法以及怎樣和他人交流與合作。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用一個課時完成,通過多媒體課件和科學探究實驗來完成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分為三大環節:新課引入、新課教學和小結。
1、觀看視頻動畫創設問題情景,引入新課
觀看各種聲音的視頻動畫,讓學生了解我們的世界是一個充滿了各種各樣美妙聲音的世界。
提問:聲音是怎樣產生和傳播的呢?
2、新課教學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這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之一。通過學生觀察、感受的自
主探究活動來認知聲音產生的機理,為此,我設計了三個小實驗。
(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備有:一個小鼓、一對鼓棒、鐵架臺、一個用細線吊著的乒乓球、音叉、音叉棒、音箱、鬧鐘和水槽等器材)
實驗1:用音叉棒敲擊音叉,觀察懸掛著的與音叉接觸的乒乓球的變化(乒乓球不停地跳動著),并用手觸摸音叉(感受振動)。
實驗2:用鼓棒敲打鼓面,用手觸摸鼓面,感受被敲打后的鼓面的變化(發聲時鼓面在振動)。
實驗3:教師吉他伴奏,讓學生唱一段歌曲,同時,學生用手觸摸自己的喉嚨,感受唱歌時喉嚨的振動并觀察吉他發聲時的特征(琴弦在振動)。
以上三個設計實驗,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產生質疑,再親身感受,從而找出聲音產生的共同特征,由此歸納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音是靠介質來傳播的
這是本節課教學重點之二。當學生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之后,提問:
那聲音是如何傳播的呢?(學生討論、猜想)
演示實驗:將響著的鬧鈴放在鐘罩座上,蓋上鐘罩,讓學生聽從鐘罩內發出的響聲,然后用抽氣機抽盡罩內的空氣,同時讓學生聆聽。
提問1:鬧鈴仍在響,但聽不到聲音,為什么?(答:因為罩內的空氣被抽掉了)
提問2:這說明了什么呢?(答:1、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2、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展示聲音在空氣中是怎樣傳播的視頻動畫。
提問3:宇航員在太空中是如何進行對話和交流的(學生討論、猜想)同時展示兩位在太空中工作的宇航員照片。
提問4:聲音在空氣中可以傳播,那在水中呢?(學生討論、猜想)
實驗1:要求學生將響著的鬧鐘用透明的塑料袋密封好,并使其完全淹沒在裝有適量水的水槽中,聆聽。
由學生從實驗中得出:聲音在水中也可以傳播。
提問5:聲音既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也可以在水中傳播,那聲音還可以在什么中傳播呢?
實驗2:兩人一組,用自制的“土電話”相互對話
實驗3:兩人一組,一學生在課桌的一端用手指輕輕來回劃動,另一同學把耳朵貼在課桌的另一端聆聽。
由學生歸納得出:聲音還可以在繩子、課桌中傳播。
教師歸納:聲音可以在氣體(空氣)、液體(水)和固體(繩子、課桌)中傳播,這些氣體、液體和固體在物理學中就叫做介質,即: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叫做介質,而聲音在真空中是不能傳播的,所以說聲音是靠介質來傳播的。
提問6:聲音既然是靠介質來傳播的,那它是以怎樣的形式傳播的呢?
展示形成聲波的圖片以及演示動畫來說明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這種波就叫做聲波。
提問7:人們如何保存聲音?
展示老式唱片、磁帶和CD光盤的圖片。
(3)聲速
提問1:站在遠處對著高墻或是山崖喊話,會發現什么現象呢?(答:有回聲)
提問2:這說明了什么?(答:說明了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
提問3:那站在遠近不同的地方對著高墻或是山崖喊話,聽到回聲的快慢相同嗎?(答:不同)
教師歸納:聲音的傳播是有快慢的。而在物理學中就用聲速來描述聲音傳播的快慢。聲速的大小就等于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它的符號為v,單位是m/s,也可以寫成ms-1,讀做米每秒。
展示課本上“小資料”中的表。
提問4:這個表說明了聲速的大小跟什么有關呢?(答:聲速的大小不僅跟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跟介質的溫度有關),這也是本節課教學重點之三。
提問5:在一般情況下,聲音在哪種介質中的聲速最大呢?(答:固體)其次呢?(答:液體)最后呢?(答:氣體)
教師歸納:也就是說,在一般情況下聲音在固體中傳播的速度最大,在氣體中傳播的速度最小,而在液體中傳播的速度介于這兩者之間。
鞏固練習:如果你將耳朵帖在長水管的一端,讓另外一個人敲一下長水管的另一端,你會聽到幾次聲音為什么
這道練習既鞏固了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也鍛煉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3、小結
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布置作業:回去后請您想出能測量聲速的辦法,看看如何才能更好地測量出比較準確的聲速,并說出自己的理由。(可以進行科學探究實驗,也可以查閱相關資料,還可以詢問他人。)
這道作業題主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查閱資料以及和他人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六、板書設計
略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說課稿 4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聲音部分第一節,同時也是這一部分的重點。“初步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條件”是新課標明確要求的,同時回聲現象也是學生們在生活中十分感興趣的問題。這一部分的素材剛好可以體現出讓學生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過程,在課堂教學模式上注重學生全員參與和全面活動,改進實驗配置與設計,增設多媒體輔助教學,注重效果反饋。在新課標下聲音處于運動和相互作用這一大部分中,它既屬于一種運動,同時在現象上也有它的獨立性。所以本節課無論從課標要求,還是學生自身發展要求上看都處在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
二、學生分析
他們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但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因為本節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而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細致設計探究與活動過程之后,學生的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
三、課程目標
1、知識技能: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認識真空不能傳聲,認識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了解回聲測距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能從給定的信息中獲取知識。
2、過程方法: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在觀察物理現象和學習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樹立民族自豪感。
四、重、難點
聲音的傳播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在回聲上還存在一些難點,用媒體可把抽象變具體形象。
五、教法與學法
對于本節課的三個知識點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與學:
1、對于“振動發聲”采用學生觀察,歸納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對于“聲音的傳播”,過去學生可能想得較少,所以采用先自讀,再以集體對話討論的形式凸現知識點。
3、對于“回聲問題”學生對現象已經非常熟悉,關鍵是對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體直觀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認識。
4、最后要說明的是針對本節課側重現象的特點,不準備設計課后練習,而是把學生對教材以外的現象的解釋作為一種練習,讓學的現象和練的現象渾然一體。把課堂最后時間作為知識的升華,讓學生帶著已有的知識去了解有關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內容,在體會中華民族古代的'燦爛文明同時,進一步把現象與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帶著思考結束本堂課。
六、教學過程
1、引入:播放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引出聲音的重要。
2、媒體引課:
3、從聲音的產生開始研究:(媒體展示)
活動⑴要求學生用手頭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制造一個聲音,再研究發聲的原因。(學生也可用教師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動⑵學生匯報結果,先演示實驗再說結論。
板書:發聲體都在振動
多媒體展示較新奇的發聲現象。
深入研究:敲響的鼓,用手按住。(現象,結論)
4、產生的聲音怎樣到人耳?
活動⑶學生讀教材聲音傳播部分
活動⑷學生提問題(其他學生作適當解釋)
媒體:學生試完成展示的小實驗
總結:人耳聽到的大多數聲音多數靠空氣傳播的
問:液體和固體可以傳聲嗎?
媒體展示實例。
活動⑸學生舉例
總結:聲音傳播需要介質(板書)解釋介質
問:固、液、氣都可以傳聲有什么不同?
明確:15℃時空氣傳聲速度340m/s
氣體傳聲最慢
問:如果沒有介質聲音會不會傳播?
媒體動畫:真空鈴。把抽象變具體形象。
5、媒體:聲音在空氣中怎樣傳播呢?變抽象為具體突破難點。
6、媒體:回聲現象
通過問題提出聽到回聲的條件
問題:船測水深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說課稿 5
一、教材分析:
(一)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第一章第一節內容。“聲現象”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盡管小學自然課中學過,但一般印象淡薄,需要進一步對“聲音的發生和傳播”的現象進行概括得出相關結論。本節也是后面聲現象知識的鋪墊。為了體現“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現象就在我們身邊”的新課程理念,教材中設計了一些探究實驗。由于初中生剛開始學物理,對實驗的觀察和概括能力不強,學習本節內容對于提高學生的觀察和概括能力,以及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操都有重要的意義。
(二)本節課教學的三維目標:
依據教材和學生情況,制定教學目標具體如下:
知識目標: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停止。
2.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3.知道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空氣中傳播速度大。
能力目標:
重視實驗,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認真、細致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及熱愛生活、
熱愛大自然的情操。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及確立依據
本節課的重點是聲音產生的原理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對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學生聯系生活會有一些膚淺的認識,而對于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速度不同,學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實驗探究聲音的傳播條件和不同介質中聲速不同是本節的一個關鍵。
本節課的難點是引導學生觀察、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以及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掌握學習物理的方法,如何滲透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如何開發非智力因素,在啟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本節課堂組織教學的過程應突出體現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最終實現本節教學的三維目標。
二、教法的選擇及依據
聲音的產生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是本節教學的兩個中心環節,我采用教師演示實驗、質疑、引導學生觀察并讓學生動手實驗等實驗探究的方法,啟發引導學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氣體、固體、液體都能傳聲,而真空不能傳聲。學生分組討論,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斷,設立懸念、激疑,在學生中營造各持己見、百家爭鳴的討論氛圍,然后以“信息平臺”、“信息快遞”等板塊形式向學生提供相關的知識信息,再讓學生分組討論提出的問題,學生結合提供的信息進行討論交流,肯定或者否定了自己原來的想法,最后再選出代表發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師的引導下總結歸納出問題的正確答案。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于這些問題正確觀點的認識,又通過這些觀點的形成過程,鍛煉學生的思維行為和合作交流的科學精神。因此本節教法我設計為實驗探究法、質疑誘導法、自學討論法相結合,組織學生獲取和掌握相關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學法分析
指導學生從實驗現象和日常生活經驗中歸納總結物理知識。初二學生才接觸物理,對物理實驗很感興趣,但缺乏描述和歸納總結實驗現象的能力。教師應注意培養他們這方面的能力。上課時讓學生自己描述看到的實驗現象,自己總結物理規律,在腦海中構建本節課要求掌握的知識點。
四、課堂教學秩序
(—)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注意,導入新課
注意是心靈的窗口,是學生有效學習新知識前的心理準備狀態。根據本節特定內容,我選擇在播放樂曲的同時配以簡短的解說:我們生活的世界有各種各樣的聲音,聲音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并提出疑問:同學們知道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嗎?你們想不想知道聲音又是如何傳播的呢?以此激發學生探求的心理,從而導入本節課內容。樂曲選擇了巴洛克風格的音樂,據說有利于大腦進入學習激發狀態。
(二)展示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學習活動效率
把教學目標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對學習充滿期待。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有了努力的方向,便于提高注意力,是提高學生學習活動效率的有效手段。教學目標用語清晰明了,可操作性強。
(三)新課教學
本節課有三個小標題,直接指出了本節學習的三個問題,分別是:一,聲的產生;二,聲音的傳播;三,聲速。還有部分內容用黑體字標出(例如:介質),為學生自主學習時抓住重點提供了方便。另外,必要的插圖,形象的展示了相關內容,為學生在學習中的想象活動提供了中介,也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進行。
一、聲音的'產生
(1)教師演示,學生動手實驗尋找發聲體的共同特征
教師播放敲鼓和琴弦振動的演示課件,同時讓學生思考: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振動停止還能聽到聲嗎?通過提出的問題使學生感悟到:實驗中要用到比較的方法,比較發聲時與不發聲時物體的區別。然后讓學生動手進行橡皮筋和直尺實驗,親自探究聲音的產生原因。學生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可以得出結論:物體振動產生聲音。同時教師以信息快遞的方式對學生得出的結論加以肯定。
二、聲音的傳播
(1)學生動手實驗感受固體可以傳聲
(2)教師講述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如:下雨天聽見打雷的聲音,在岸上聽見水下發出的聲音。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液體和氣體也能傳播聲音。
(3)真空不能傳播聲音:教師播放真空不能傳聲的課件,使學生認識到真空不能傳播聲音。教師進一步總結: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并以信息平臺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同時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釋書上的圖片:為什么在月球上宇航員要靠無線電通訊,做到學以致用。
(4)讓學生閱讀教材,知道聲音以波的形式向外傳播叫聲波,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三、聲速
(1)觀看視頻《射雕英雄傳》片段,讓學生討論并在老師的引導下得出結論:固體傳聲快
(2)閱讀書上“一些物質中的聲速”,知道聲音在15攝氏度的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米/秒,同時分析、比較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的傳播速度。
(3)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時直接顯示前面所學結論,目的是促成知識的保持,并提示學生用恰當的方法,利用時空順序輔助記憶。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認知策略”,并有利于學生形成認知結構,而結構化的知識更便于記憶、檢索和提取。
(五)達標檢測
檢測題圍繞重點設計,課前印發給學生。檢測能夠促進知識遷移,設計的原因前面已經提到,不再贅述。
(六)布置作業
作業設計體現和鞏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同時又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學習興趣。
整個教學程序這樣設計,但具體的課堂還要根據當時的情景,突發事件等不斷調整。本節課的整體設計思想,不僅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而且在教法設計上突出體現以學生為本,依靠學生的自學、探究、討論、交流、歸納、總結等形式來獲取和掌握知識,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使學生終身受益。總之要使學生在掌握知識和方法的同時,各方面有所提高,還要提高學習效率,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各種教法的作用,以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回顧總結和板書設計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3.聲速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說課稿 6
【教材分析】
一、本課題的地位和作用
聲音是人們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物理現象,本章講述的是一些與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有關的聲學初步知識。本章教材在整個初中階段物理知識中雖不是重點,但從新課程標準要求來看,本章教材對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信息意識、研究意識、創新意識和合作意識以及科學探究精神都有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課題研究的是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從知識和技能上應該掌握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和聲音的快慢三個問題。為了體現“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現象就在我們身邊”的新課程理念,教材中設計了一些探究實驗。
二、本節教學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知道聲速在固體中最大、氣體中最小。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傳播需要介質”和“真空罩中的鬧鐘”的實驗,鍛煉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識。
三、本節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聲音產生的原理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對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學生聯系生活會有一些膚淺的認識,而對于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速度不同,學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實驗探究聲音的傳播條件和不同介質中聲速不同是本節的一個關鍵。
本節課的難點是引導學生觀察、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所以本節課堂組織教學的過程應突出體現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最終實現本節教學的三維目標。
【教法設計】
聲音的產生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是本節教學的兩個中心環節,我采用教師演示實驗、質疑、引導學生觀察等實驗探究的方法,啟發引導學生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氣體、固體、液體都能傳聲,而真空不能傳聲。俗話說:“真理越辯越明”因此對于聲速、回聲的知識,我采用先提出問題,學生分組討論,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斷,設立懸念、激疑,在學生中營造各持己見、百家爭鳴的討論氛圍,然后以“信息平臺”、“信息快遞”等板塊形式向學生提供相關的.知識信息,再讓學生分組討論提出的問題,學生結合提供的信息進行討論交流,肯定或者否定了自己原來的想法,最后再選出代表發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師
的引導下總結歸納出問題的正確答案。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于這些問題正確觀點的認識,又通過這些觀點的形成過程,鍛煉學生的思維行為和合作交流的科學精神。因此本節教法我設計為實驗探究法、質疑誘導法、自學討論法相結合,組織學生獲取和掌握相關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器材準備】
本節教學中,實驗器材牽涉較多,要恰當合理正確地操作使用,增加直觀性和可信度,創設物理情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認真細致進行觀察,讓學生貼近生活,探索其中的奧秘。
真空鈴實驗裝置、鼓、鑼、音叉、共振音叉、懸掛有乒乓球的鐵架臺。
【教學過程設計】
一、新課導入
激發興趣
1.我等上課鈴響后,邊敲鑼邊走進教室。
2.利用PPT課件展現一些自然界中正在發聲的情景,這里可以在PPT中的錄制旁白里面把把這些聲音錄下來。(通過對自然界一些聲音的播放,使學生體會到我們生活在一個有聲的世界里,從而對聲音產生濃厚的研究興趣)
提出問題
啟發,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經常制造出一些聲音來,現在利用書桌上的東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聲音來。(學生利用書桌的東西制造出聲音)
提問:你對聲音有什么問題?(學生說出自己想知道的有關聲的問題和不懂的問題)
在黑板上列舉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
二、新課教學
(一)聲的產生
探究聲音產生的條件
1.問題啟發
(1)你能不能使正在發聲的物體停止發聲。
(2)觀察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何區別。
(3)正在發聲的物體有什么共同特征。
(4)發聲物體分別是什么。
學生思考:通過提出的問題使學生感悟到:實驗中要用到比較的方法,比較發聲時與不發聲時物體的區別。
2.探究實驗
實驗1用鋼鋸條、橡皮筋、喉頭進行發聲實驗
(教師指導觀察學生實驗,尤其強調將發聲與不發聲時進行比較;指導學生回答以上問題)
學生開始實驗1討論答案:物體發聲時振動,不發聲時不振動。
實驗2用音叉、鼓做實驗
問題(1)你觀察這次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的區別像實驗1一樣明顯嗎?
(2)怎樣使不明顯的現象變明顯呢?緊挨著音叉。
啟發學生(可用風吹草動,風吹樹葉動)是否可利用它對別的物體產生的效果來顯示呢?
學生回答:可以在鼓上放一些輕小的物體(如紙屑)緊挨著音叉放一乒乓球。
學生改進實驗再做,并同樣回答前面的問題。
歸納:在物理的研究中經常用到變抽象為具體,變細微為顯箸的研究方法。
實驗3用瓶子、小絨球做實驗
吹瓶子口,聽聲音。
問1:這個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學生猜想可能是空氣的振動產生的。
問2:假如空氣在振動,你能看見嗎?怎么辦?
學生實驗分工,一人吹,一人觀察小球,然后交換進行。
問3: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呢?
歸納:氣體振動可以產生。
實驗4利用水產生聲音,并注意觀察水面的振動情況。
學生進行實驗并歸納總結。
總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二)聲音的傳播
問:去年,我國航天員_______駕駛的“________”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在宇宙中航行5天的時間,并與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進行了交談。聽到這一令人激動和振奮的好消息后,我禁不住要問大家:
你們知道在宇宙中,宇航員之間是通過什么進行交談的嗎?他們為什么不能直接進行交談?
聲音在傳播的時候有什么條件呢?
學生討論列舉生活中哪些物質可以傳播聲音。
空氣、玻璃、金屬、墻壁、水等。
生活中的物理
1.在課堂上,在座的各位都能聽到老師講課的聲音,同學們之間討論問題時彼此能聽到對方說話的聲音,說明了________的傳聲。
2.古代的偵察兵用一個鐵筒插入地下,耳朵貼著鐵筒就能知道很遠處隊伍行進時的步伐聲和馬蹄聲,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嗎?
3.在電視上,我們經常看到多名花樣游泳運動員在水中做著非常整齊一致的動作,你知道他們是怎樣做到整齊一致嗎?說明什么問題?
提出問題
宇航員在宇宙中為什么不能直接進行交談呢?
實驗探究
演示“真空罩中的鬧鐘”實驗,探究真空能否傳播聲音。引導學生回答課前提出的問題。(做這個實驗時,一定要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實驗中的現象。)
總結:
氣體、固體、液體都____傳聲,而真空____傳聲。能傳播聲音的物質叫____。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放映水波的傳播。
我現在拿一張紙,它沒有發出聲音,問:怎樣才能讓它發出聲音呢?
教師揮動手中的紙,引起紙的振動,紙發出了聲音。
問:紙的振動會影響到周圍的空氣嗎?
問:水滴使水面振動,以水波的形式傳播,振動的紙發出聲音,在空氣中以什么形式傳播呢?
我們可不可以用水波類比一下呢?從而引入了聲波。聲音在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的。
問:一根裝滿水的很長的鋼管,在一端敲擊一次,在另一端能聽到幾次敲擊聲?同學們猜想一下,相互討論交流自己的意見。(提示:有幾種介質)
(三)聲速
學生活動:閱讀小資料。
學生討論交流,歸納總結規律。
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聲音的傳播還會受到溫度的影響,學生討論交流,歸納總結規律.
總結:
1.常溫時,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_________。
2.常溫時聲音在_________中傳播速度最大,在________中傳播速度最小。(填固體、液體、氣體)
通過對聲速的學習,評議剛才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進一步問:3次敲擊聲分別是沿著什么物質傳來的?
(四)回聲現象
提出問題
在空曠的房間里說話,為什么比在野外說話要響亮的多?
學生討論,交流意見。
老師說明:聲音在傳播的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會被反射回來(使原來的聲音得到了加強),這種現象叫回聲。
五、回顧總結和板書設計
1.聲音的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3.聲速
關鍵詞:振動、介質、340m/s
六、作業設計
作業設計為兩道題,第一題是讓學生聯系生活列舉氣體、固體、液體傳聲以及回聲的實例,引導和強化學生“物理來源于生活”的學習意識。為了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第二題設計為實踐活動題,讓學生兩個人一組,以細繩(棉線、棉繩、金屬絲)、紙杯(塑料杯、易拉罐、飲料桶)等為原料,制作一個土電話,兩個人一組實驗,驗證固體能傳聲。要求學生寫出實驗報告。
作業設計體現和鞏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同時又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和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本節課的整體設計思想,不僅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而且在教法設計上突出體現以學生為本,依靠學生的自學、探究、討論、交流、歸納、總結等形式來獲取和掌握知識,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使學生終身受益。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說課稿 7
一、說教材
首先來說一說我對教材的理解。
聲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物理現象,本章講述的是一些與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有關的聲學初步知識。本章教材在整個初中階段物理知識中雖不是重點,但從新課程標準要求來看,本章教材對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合作意識以及科學探究精神等都有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課題研究的是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從知識和技能上應該掌握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和聲速三個問題。為了體現“從物理走向生活”和“物理現象就在我們身邊”的新課程理念,教材中設計了一些探究性實驗。
二、說學情
(過渡語)合理的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因此要切實做好學情分析,了解學生。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聲的產生和傳播的物理原理比較抽象,不易為學生所認識,八年級學生對事物的認知還是以具體的、形象的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分析歸納能力等相對薄弱,因此在教學中可通過一些簡單的、現象明顯的實驗,來演示聲的產生與傳播過程,使學生了解聲的產生和傳播條件。另外,學生在這之前已經學習過速度,這對學生學習本節課“聲速”部分是十分有益的。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語)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傳播需要介質”等實驗,鍛煉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識。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語)明確了教學目標,本課的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我的教學重難點是:
【重點】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難點】引導學生觀察、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語)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于此,我將引導學生采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本節教法學法我設計為實驗探究法、質疑誘導法、自學討論法相結合,組織學生獲取和掌握相關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六、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是我的教學過程部分,也是我本次說課的核心,我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了導入、新課、鞏固提高和小結作業四個部分,我會按照課堂教學的實施順序來進行闡述。
首先是導入環節:
利用課件展現一些自然界中正在發聲的情景,并提出問題:現在利用書桌上的東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聲音來?
【意圖:通過對自然界一些聲音的播放,使學生體會到我們生活在一個有聲的世界里,從而對聲音產生濃厚的研究興趣,再通過學生自己“產生”聲音,從而引出接下來我們所要學習的內容:聲音的產生。】
第二部分是新課講授環節。
本節課主要包含兩個內容:聲音的產生和聲音的傳播。接下來我會帶著學生一一進行學習。
(一)聲音的產生:探究聲音產生的條件
教師先提出如下問題:
(1)你能不能使正在發聲的物體停止發聲。
(2)觀察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何區別。
(3)正在發聲的物體有什么共同特征。
【意圖:問題啟發,引發學生的思考。通過提出的問題使學生感悟到:實驗中要用到比較的方法,比較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的區別。】
接下來進行探究性實驗:一根橡皮筋,一把鋼尺,試著使它們發出聲音。(教師指導觀察學生實驗,尤其強調將發聲與不發聲時進行比較;指導學生回答以上問題)。接下來舉出一些生活中發聲的實例,讓學生歸納:聲音產生的條件是什么?
【意圖:在物理的研究中經常用到變抽象為具體,變細微為顯著的研究方法。通過演示實驗,一方面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分析總結的能力。】
最后進行總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二)聲音的傳播
首先提出問題:航天員在太空中,有時需要到飛船外工作。當航天員在太空艙外時,他們之間的交流必須要用電子通信設備,這是為什么?但在太空艙內時,航天員的交流可以直接對話,這又是因為什么原因?
【意圖:問題啟發,引發學生的思考和學習興趣,引出我們所要學習的內容。】
實驗探究
活動——聽一聽:“真空鈴”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實驗中的現象,回答提出的問題。
自主學習“聲波”部分。
【意圖:學生的自主分析和討論過程可以加深他們對聲音理解,并且鍛煉他們的分析和總結能力,激發探索的熱情】
總結:氣體、固體、液體都能傳聲,而真空不能傳聲。能傳播聲音的物質叫介質。
至此,新課講授的環節就結束了,接下來進入到了鞏固提高環節: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聲速”部分,自主學習,總結相關規律和知識。
【意圖: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
最后是小結作業環節:
小結:讓學生說一說本節課的收獲,整理學到的知識。
作業:閱讀p30“科學世界”——我們是怎么聽到聲音的。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說課稿】相關文章: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說課稿02-17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03-08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03-08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06-19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02-27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教學反思05-14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教學反思04-20
《聲音是產生》說課稿02-28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物理教案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