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級上冊生物《細菌》說課稿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八年級上冊生物說課稿范文(精選12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上冊生物說課稿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上冊生物說課稿 1
一、說教材
(一)說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本節的內容為北師大版八年級生物上冊第6單元《生命的延續》中第20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的第4節《性別和性別決定》。性別是一種特殊的性狀,在學生中總是存在著一種神秘感,自然成為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本節內容可以滿足學生對于性別決定和性別遺傳知識的需求。
另外,社會上一些人仍存在著重男輕女思想,母親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員冷落和責備的現象并不少見。通過本節的學習,使學生科學地理解和正確地對待生男生女問題,同時,生男生女的原理的分析又是對上一節《性狀的遺傳有一定的規律性》中遺傳圖解的鞏固,因此,本節內容對確定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說三維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根據《生物課程標準》要求:解釋人的性別決定。并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以XY型為例理解性別決定的`知識,說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應用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研究生物學問題的方法,解釋生男生女及機會均等;
3、情感目標: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及人口教育。并能用科學態度看待生男生女問題,同時樹立"生男生女一樣好"、"男女平等"的思想。
(三)教學重點、難點及確定依據
1、重點:人類性別決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性別和性別決定》屬于生物的遺傳和變異范疇,我確定教學重點的依據是: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符合課改理念。在前面學習中,學生已經了解了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知道了遺傳的物質基礎,本節課重在從人類性染色體的水平分析人類性別遺傳的規律,另外基于社會上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傾向,把生男生女的責任推于女性,導致了許多悲劇的產生。這與人們生活關系密切,也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必要通過教學了解科學真相。
2、難點: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生理上,一對夫婦生男生女的機率如何,在知識聯系上屬于斷層,突如其來,而且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因此確立為難點,教學中通過學生的游戲活動來突破這個難點。
(四)說課程資源的開發及有機整合:教具(乒乓球(白色35個,黃色35個))媒體組合應用——游戲活動——生男生女的`原理動畫,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有趣。
二、說學法
(一)學情分析:
(1)心理和生理特征:從年齡特征來看,初二學生平均年齡15歲,對什么事情都很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不喜歡死記硬背枯燥的知識。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老師注重正確引導學生思維,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方法去分析問題、得出結論。
(2)知識現狀:本節是在初二年上期快結束時學習的,學生對生物知識已經有所了解,學習積極性相對有所降低,為此,在教學中抓住這一特點,積極采用形象生動的、形式多樣的學習方法和學生廣泛的、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知識障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認知水平的差異會產生不同層次的學習成果和不同的學習體會,在生男生女的原理中機率是相等的,對個別學生可能會造成認知上的困難,在綜合運用上需要老師進行適當的引導。
(二)心理調節的方法指導:
調節學生的心理,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目的在于使學生愿學、樂學、主動學、會學。我設計了激發學生參與的學習的情景,通過學生做游戲的活動形式來激發學生渴求知識,真正體驗"在學習中游戲,在活動中學習"的新理念。
(三)知識建構的方法指導:
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知識建構的方法的指導。根據學生的特點,我采用讀圖分析、游戲等活動,引導學生觀察男女性染色體對比圖,生男生女遺傳圖解分析,并通過讓學生參與游戲加深生男生女原理的理解。掌握性別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生男生女取決于從父親中的生殖細胞中所提供的染色體,從而培養學生看圖、讀圖能力和生理空間概念。
三、說教學方法
基于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形象直觀地展現給學生。設計學生游戲活動,激發學生的興奮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既有利于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又有利于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的提高。
八年級上冊生物說課稿 2
一、說教材
《生物入侵者》這篇介紹的是關于生物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可能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知識,是一篇事理說明文。
本文說明事理層次分明,步步深入。開頭引出說明對象,然后具體介紹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再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然后寫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度,以及世界各國對此采取的相應的措施。首先引出話題,接著擺出現象,再探討因果,最后討論對策。這是按邏輯順序進行說明的。
本文是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4 篇課文,屬于自讀課文。對于本文的教學,應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指導學生自讀,幫助他們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的說明技巧。教師只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我結合本文課型和單元教學目標,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詞語,理解運用。
2、了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學習篩選信息。
3、多種方式讀文。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整體把握內容,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賞析文中形象化的`語言和嚴謹的語言,體會其表達效果。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對生物入侵,增強防范意識,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2、培養關注身邊生活的科學意識。
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兒。我把教學重點定在的說明方法和修辭手法以及它們的表達作用上。另外還有理清的說明順序;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也是教學中要關注的。
二、說學情
學生已經有了一個多單元閱讀說明文的經驗,對說明文有了一定了解和知識積累。大部分學生明了說明文學習的精髓,即說明對象、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及說明文語言科學準確的特點。如何結合本文內容,準確的表述,靈活的應用,還需要教師課堂指導。此外,學習說明文比較枯燥乏味,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投入到本文的學習中來,適時激趣顯得很重要。
三、說教學與學法
教學千法,朗讀為本。我設計了學生大聲讀文,感知課文內容;默讀文,梳理課文脈絡;瀏覽文,篩選課文中的科學知識及弄清主旨;跳讀文,賞析批注,品讀;齊讀有文字疑惑的段落,思考完善。
我力求通過本課的教學為學生打開一扇學習科普作品的窗。“知識之窗”“科學之窗”“語言之窗”板塊活動,教給學生學習科普作品的方法。
更重要的還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態度。在了解課文介紹的科學知識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四個問題:
1、生物入侵有哪些危害?
2、“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3、生物學界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態度有何不同?作者傾向于哪一種?你又贊同哪一種呢?
4、生物入侵能有效避免嗎?這四個問題由淺入深,由能從課文中直接找到答案過渡到結合文有自己的思考。學生心浮氣躁,總不愿靜下心來讀文,給點臺階,留點思考,制點波折,不失時機地有效地引導學生細致地讀文。課外“生物入侵者”的舉例,旨在培養關注身邊生活的科學意識和品味語言后學以致用的習慣。值得商榷的文字的品析,無外乎是引導學生勤于思考,善于發現,勇于質疑。
四、說教學過程
(一)圖片演示,談話引入
水葫蘆入侵歷程引入課題,穿插“侵”字教學。
(二)初讀感知,梳理文脈
1、學生大聲讀文。
談讀后初步感受,引導積累基礎知識。
2、梳理脈絡。
3、理清的說明順序。
(三)理解課文,闡釋主題
1、出示問題,學生讀文、思考、討論問題。
了解生態環境和生物入侵知識。
2、明確作者寫文意圖。
(四)賞析語言,適時拓展
1、賞析語言:從說明方法、生動的語言、嚴謹的語言品味表達效果。
2、你還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
3、你覺得文中解釋生物入侵者的語句嚴密嗎?
五、說教學預期
我希望我的課堂輕松、民主、和諧,教學環節中“知識之窗”“科學之窗”“語言之窗”,總有調動絕大多數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窗口”。《生物入侵者》的教學,可以沒有議論文的犀利,卻也有嚴謹;可以沒有抒情散文的激情,卻也有獨特的體驗。周五下午第三節課學生歸心似箭,有些躁動不安,我在這節課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不夠,本可上得更流暢一些。學生在結合課文談如何避免生物入侵、賞析“逃出藩籬,嘯聚山林”時,有精彩的發言,是課堂的亮點。遺憾的是課堂后一段時間把握不夠好,從嚴謹的角度來評判文中第一段解釋生物入侵者的語句,本期待著學生有更好的表現,可惜這一環節沒能有效完成
八年級上冊生物說課稿 3
一、說教材
《生物入侵者》選自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4篇課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介紹的是關于生物通過非自然途徑可能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知識,“生物入侵者”標題生動形象,引起讀者注意,文章開頭引出說明對象,然后是介紹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再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然后寫出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度,以及世界各國對此采取的相應措施,這是通過邏輯順序來說明的。思路清楚、層次分明。
根據新課標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結合本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一)知識與能力:1、了解與生物入侵相關的生態知識;2、理清說明順序,概括說明要點;3、體會文中說明方法表達效果。
(二)過程與方法:1、閱讀課文,篩選主要信息;2、在掌握“生物入侵者”概念的基礎上,明確說明順序,討論說明方法,品析說明語言。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多媒體課件介紹我國生物入侵的嚴峻形勢,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1、理清說明順序;2、把握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如何看待生物入侵這種現象。
二、說學情
對教材進行分析并且了解教學目標之后,就不難理解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因此,根據我了解本班學生的認知程度和思維能力,我覺得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回答問題等方面有條不紊,學生發揮了主體作用,體現了本班學生的素質很高,完成了我設計的'教學目標。
三、說教法
教有常法、但無定法,重在得法、貴在用法,教學不僅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怎樣堅持“以人為本”和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原則,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方法,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課堂呈現出一種自我合作探究的氛圍,使教學互動起來,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我采用了朗讀法,多媒演示法、合作交流法。
朗讀法:教學千法、朗讀為本。要想獲取文中的信息,必須通過朗讀對課文的感知來了解。
演示法:本文有許多生物入侵者學生沒見過,通過演示圖片,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生物入侵者對人類的危害。
合作交流法:學生可把疑難問題解決,通過探究發現一些真理,獲取更多的知識。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幾個人在一起交流,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說學法
這節課中主要以自學與合作探究這兩種方式為主,在上課前,同學們已預習了本課的內容,生字詞的音、形、義,我也調查一下學生對說明文的相關知識,在這節課,我沒有檢查文中的生字詞,我重點安排學生獨立勾畫文中每段的中心句,說明順序及說明方法的好處或作用,讓他們在自學的基礎上合作探究一些答題技巧和方法,這樣一來,既提高了他們的自學能力,也提高了他們合作探究的意識,還提高了他們閱讀此類文章的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一、欣賞圖片、激情導入;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怎樣理解“入侵”和“生物入侵者”?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本文除了告訴我們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還講了哪些內容?(在找出各段的中心句的基礎上進行歸納)
三、把握內容,理清順序;
學生瀏覽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文中寫了哪些生物入侵者?它們有什么危害?
2、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徑分別是什么?
3、本文采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說說這樣安排的好處。
四、合作交流、探究方法;
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并說明它們的表達效果。
1)通過圈點勾畫,在文中找出相關的說明方法。
2)可用 文中“ ”這句話運用了 的說明方法 說明了 的特點。
五、跳讀課文、賞析語言
1、文中哪些詞、句子用得好?
2、文中有些字詞可否刪掉,為什么?
六.質疑問難,領悟主旨 。
1.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師生共同解答 。
2.師提出問題突破文中的難點。
3.師生共同探究本文的主旨。
七、展開辯論,表明觀點。
針對“生物入侵者”的危害,生物學家和生態學界的人士持不同的態度,你贊同誰的觀點?
1,學生分甲,乙兩組展開討論。
2.師生點評,歸納小結學生的態度和觀點。
八,拓展延伸、鏈接生活
1、生物入侵者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聽說過或看到過?說說他們有沒有給人們帶來危害。
2、怎樣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現象。
九、課堂小結,結束新課
讓我們共同努力抵抗“生物入侵” !
讓我們用心關愛我們的大自然。
十、說預期效果
本節課按照我的教學設計,我認為教學目標達到,從教學實踐看,學生的概括能力較好,歸納能力也很強,教學環節的展開還算流暢,今后在教學中需要加強的是:留給學生質疑的機會,把文本挖掘更透徹些。
八年級上冊生物說課稿 4
一、說教材:分四個方面
(一)首先是教材地位分析
本節內容是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細菌和真菌》的第二節,本章教材的引入是從細菌和真菌的分布開始的,是在學生學習了植物和動物以及生態系統的組成之后進行的教學,為后面真菌的學習作了鋪墊,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二)其次是教材內容
雖然學生對某些細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對細菌的繁殖、結構特點、營養方式的知識,缺乏認識,難以理解。因此,教學內容是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呈現的,從學生最熟悉的環境啟發他們進入微觀的環境中去。教材在本節以科學探究的過程為脈絡安排內容,講述細菌的發現過程,引導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結構特征,側重引導學生自己通過與動植物細胞進行比較,來歸納出細菌的主要特征,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中獲得基礎知識,發展相關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學習本節課是為后面討論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起了鋪墊的作用。
(三)再是課程標準:生物課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提高生物科學的核心素養,而生物科學的核心素養是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這是生物科學的最終目標,《細菌》是初中生物課程標準十大一級主題下的第八個一級主題生物多樣性的內容,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調查和資料的收集、處理、交流等活動,幫助學生領悟各類生物和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并積極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活動,在二級主題《生物的多樣性》中,課程標準是這樣要求的:描述病毒和細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四)最后是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以上內容,把課程目標轉化為課時目標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描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2)關注細菌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2。能力目標
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嘗試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
3。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認同飯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細菌形態結構的特點;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
難點:細菌的生殖及分布廣泛的原因。
二、說學生
初二學生已經具備了植物、動物、細胞結構和生態系統方面的知識,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細菌的發現史、形態結構較為陌生。因此,展示一些常見的細菌圖片,制作多媒體動畫效果,讓他們對細菌有一個感性認識。為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運用直觀性原則,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面向全體學生,以問題為導向,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挑戰,學生才能主動參與,使全體學生能保持較大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己描述現象,表達總結,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說教法
本節課采用自主學習、直觀教學、比較、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方法來實施這節課的教學;制作多媒體,插入相關圖片、動畫演示等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教學更加形象、直觀。
四、說學法:
遵循先學后教的原則,先讓學生自學課本,找出疑難問題,然后逐步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從而歸納知識要點,得出結論,突破重難點。
五、說教法過程及策略
(一)新課導入:
從生活實例出發,提問:在你吃飯前,媽媽總是先讓你洗手去,這是為什么呢?你的課桌上、書上、鋼筆上有細菌嗎?通過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細菌并不陌生,其實自己時時刻刻在與細菌打交道,進而提出問題“細菌是一類什么樣的生物?”“你了解細菌嗎?”引起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新課教學
教師提出學習要求,在學生自學期間,教師巡視指導個別學生,發現學生中出現的問題,大概了解學生自學情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細菌的發現:從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入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問:細菌從哪里的啊?是誰先發現了它們?(列文虎克、巴斯德)巴斯德是怎樣從實驗中總結細菌是本來就存在的呢?(鵝頸瓶實驗),引起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然后讓學生討論,讀了這個故事,你對科學的發現有什么新的認識?通過交流使學生情感得到升華。
2、細菌的形態和結構:這部分是本節的重點。由于細菌個體微小,只有用高倍鏡或電鏡才能看到。所以,在這里設計用多媒體展示電鏡下三種不同形態細菌的圖片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歸類總結,再根據細菌的不同形態具體舉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例子,如大腸桿菌、肺炎球菌等。接下來提出三個問題,首先提出“細菌的結構有什么特點?”,在上呈現細菌結構模式圖,讓學生一一指認對應的結構名稱,以加深學生對細菌結構的認識,培養他們的觀察、表達能力,讓學生建立直觀的認識,最終總結出細菌的結構特點。第二個問題是“細菌的結構與動、植物細胞有什么不同點?”在這部分把三種細胞的結構圖放在一張幻燈片中讓學生們比較,并培養他們總結歸納的能力,通過比較討論也解決了第三個問題“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分析比較推理的能力,又突破了本節難點。
3、細菌的生殖:這里除了呈現細菌分裂生殖的電鏡照片,還插入了細菌的生殖過程的視頻,并在這部分設計完成書中的技能訓練,通過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解決了本節的難點,讓他們知道細菌生殖速度之快,從而認同飯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使學生對細菌生殖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接著再介紹芽孢的形成,強調芽孢是休眠體,不是生殖細胞,然后討論:為什么細菌的分布十分廣泛?學生討論完后教師總結:
(1)進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數量多。
(2)能形成休眠體芽孢,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而且還能四處飄散,落在適宜的環境中,又能萌發成細菌。
(3)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極易被各種媒介攜帶,之后再設計學以致用—走進生活這個環節,以問題為導向,設計三個問題,用細菌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也起到檢測目標、評價、教學一致性是否達成的作用。
(1)自然界中,為什么不會有大量的動植物遺體堆積?
(2)為什么食品放在冰冷的地方可以保存較長時間?
(3)外科醫生在手術前,都要對手術器械進行消毒,是以殺死細菌為標準進行消毒的嗎?
(三)課堂小結,達標檢測
學生積極參與歸納、總結,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接著進行練習鞏固,檢測基礎知識學習情況,最后讓學生聯系現實生活,做到學以致用,體現生物學價值。
八年級上冊生物說課稿 5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為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22章第3節《動物的主要類群》第2課時,本課時主要內容主要如下:一是通過觀察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的圖片或標本,認識這四個動物類群主要特點;二是通過學生自行上網搜索、圖書館查找相關資料,了解四個動物類群與人類的關系,形成正確的生物觀,認同保護環境,愛護動物,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理念。
通過本節的教學,學生應形成如下概念:
1、環節動物是指具有“身體呈蠕蟲狀,細長而柔軟,分成許多體節,多為蠕動爬行”等特征的動物。
2、軟體動物是指具有“身體柔軟,分為頭、足、內臟團三部分,體外有外套膜”等特征的動物。
3、節肢動物是指具有“全身被有堅硬的外骨骼,身體一般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體節伸屈自如,每個體節幾乎都有一對分節的附肢,有發達的腦、靈敏的感覺器官和獨特的呼吸器官”等特征的動物。
4、棘皮動物是指具有“身體扁平,體表有棘”等特征的動物。
5、動物是生物圈中一個重要成分,人類應該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動物資源。
本節內容與其他章節的聯系如下:
1、與生物多樣性的知識相聯系;
2、與生物進化的知識相聯系;
3、與生物圈中的動物相聯系;
4、與珍稀動物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知識相聯系。
學情分析
本節教學內容所涉及到的動物類群中的動物,同學們在生活當中接觸的比較多,對于他們的形態特征、和人類的關系都有一定的認識,但還存在著表述不正確、不科學、不完善問題。這些都需要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來構建正確的概念,形成正確的、科學、完整的認識。因本節所涉及到的動物類群多,生物學術語多,術語之間的相似性大,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的支持與幫助。但是,因為本節的教學內容能夠極大的豐富同學們對生物種類的認知,學生還是有相當大的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舉例說明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等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征;
2、舉例說出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等動物類群與人類的關系;
3、舉例說明節肢動物是動物界中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分布最廣的一個類群。
能力目標
1、通過上網搜索、圖書館查找動物類群的圖片及和人類的關系,培養學生的收集、觀察、歸納的能力;
2、通過活動“觀察昆蟲標本”培養觀察、討論、交流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對比動物類群的特征,認同生物進化的觀點;
2、了解動物與人類的關系,形成保護環境、愛護動物、合理開發與利用動物的資源的觀點;
3、了解動物與人類的關系,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教學重、難點分析
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1、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等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征;
2、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3、觀察昆蟲標本。
教學難點
1、觀察昆蟲的標本;
2、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等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征;
3、形成進化的觀點。
設計理念
1、注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通過學生、教師所收集的圖片、視頻、文字資料、觀察“昆蟲標本”活動等,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同學的觀察、交流、歸納的能力,形成對動物類群基本特征的認識;
2、設置問題串,引導同學們的思考。如:圖片能夠進行怎樣的分類;每一種動物的有何特征;同一類動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這類動物與另一類動物在特征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這些相同點與不同點,在進化的規律是有何體現;
3、注重教材的作用。學生歸納完動物類群的特征后,引導同學們閱讀教材,領會表述的科學性、嚴密性;
4、注重概念的運用與小結。在同學們學習相應的知識后,精選練習進行反饋、小結,強化同學們對概念的認識。
教學準備
1、上課前,要求同學們通過網絡或圖書館收集與要學習的動物類群有關的資料。重點為能反應動物類群形態特征、該動物類群與人類關系的圖片、視頻或文字資料;
2、為彌補教材的不足,教師要事先收集與教材內容有關的資料,如: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類群在傳播人類傳染病方面的危害性等。
教學流程
一、復習引入
1、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的概念,并舉例說明;
2、原生動物、腔腸動物、扇形動物等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征。
二、情景創設,激趣
教師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與教學內容有聯系的動物圖片,要求同學們進行觀察、分類;
三、分組合作學習、小組間交流
1、要求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對老師提供的圖片進行觀察并分類的同時,結合學生自己所搜集的圖片來說明分類的依據;
2、各小組由代表來陳述自己小組的分類結果,并回答其他小組的質疑;
3、教師引導同學們進行小結歸納各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征、分布環境,提煉出概念關鍵詞(概念的本質屬性);
4、依據同學們的學習所得,提出針對性的問題(正例、反例),檢驗同學們對概念的理解。
四、與教材對話,回歸教材
1、提煉出各個動物類群的關鍵詞后,教師再引導同學們仔細閱讀教材,體會表述的科學性、嚴密性;
2、引導學生列表對比四個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征,并用進化的觀點加以解釋說明。
五、練習鞏固
精選練習題,檢測同學們對于動物類群主要特征的理解、掌握情況。
六、知識拓展、深化情感
1、學生小組展示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等動物類群與人類的關系,并說明其中的利和弊;
2、教師視學生展示情況適當補充自己所收集的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與人類關系的資料,進一步強化同學對這些動物類群與人類關系利與弊認識,促進學生形成辯證的觀點,認同保護環境、愛護動物、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動物資源。
七、課堂小結
引導同學構建本節內容的概念圖。
教學預設
1、學生討論、質疑的環節應要注意控制時間,最好在課前對同學們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解,對掌握比較好的小組要心中有數;
2、學生在對比四個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征并用進行的觀點進行解釋,會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師要視學生情況進行適當的復習及引導;
3、學生對于教材中所列的與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征不是很相符的動物,會存在疑問,教師應當從生物適應環境方面加以解釋。
八年級上冊生物說課稿 6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講的是免疫的基礎知識。學習免疫知識,對于增強自身抵抗力,預防疾病等具有重要意義。掌握了這部分知識對于學生增進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幫助。
1.本節內容的特點和地位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傳染病的基礎上進行探究的,這樣能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免疫和傳染病之間的關系,進一步了解增進身體健康,預防疾病的重要性。這節課的學習又為下一章《用藥和急救》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這節課在本單元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說出人體三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
(2)說出非特異性免疫、特異性免疫的概念和抗原、抗體的概念;
(3)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學生分析說明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溶入對學生進行科學史觀的教育,使其感受到人們對某一個問題的認識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認知水平上,這需要對科學不懈的努力與追求,從而培養學生對科學不斷追求與探索的能力。
3.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內容由人體的三道防線、免疫的分類二大部分組成,其中第三道防線的內容是整個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一是因為學生對免疫的基礎知識比較生疏;二是因為這節內容基本概念多,有的概念學生較難理解。對此,教師應結合學生已學過的知識,利用教材中的實例:天花病毒進入人體后,人體的變化及結果來說明抗原、抗體及特異性免疫等這幾個基本概念來突破這節課的難點。
4.教學準備
教師:預防接種證。
學生:調查自己或他人打預防針的情況、預防接種證。
二、說教學方法
1.說教法
運用多媒體進行直觀教學和啟發式教學。通過一些直觀手段和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
2.說學法
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觀察圖片和分析資料相結合,掌握人體三道防線的組成、功能、作用特點。
三、說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感冒流行的季節里,有的同學能始終很健康的學習、生活,而有的同學卻未能幸免,為什么?吃同樣的魚、蝦等食物,多數人安然無恙,有的人卻出現全身發癢、起泡等過敏癥狀,這又是為什么?有的'病人因腎臟功能衰竭而急需腎移植時,必須找到一個與之相“匹配”的腎臟,腎移植才有可能成功,這又是為什么?要了解這些,首先從人體的三道防線講起。
師生活動主干線:
一、人體的三道防線
資料分析一:
有人曾經做過這樣的試驗:把一種致病的鏈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潔皮膚上,2小時以后再檢查,發現90%以上的鏈球菌都被消滅了。
問題一:為什么涂在清潔皮膚上的病菌會很快死亡?這說明皮膚具有什么作用?
教師出示“皮膚的保護作用”的圖片及FLASH動畫和呼吸道黏膜上纖毛的清掃作用的圖片,引導學生歸納第一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
資料分析二:
當病菌侵入人體內時,吞噬細胞(一種具有吞噬能力的細胞)會趕到病菌入侵部位,將病菌包圍、吞噬、消滅。
問題二:病菌在什么情況下能夠侵入人體內?人體的哪些組織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細胞?
出示溶菌酶的作用的圖片及FLASH動畫和吞噬細胞的作用的圖片及FLASH動畫,引導學生歸納第二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
你說我說:生活中常見狗、牛用自己的舌頭舔傷口,這是怎么回事?
試一試,我能行:
組成人體的第一、二道防線對病原體的作用有何特點?
師生共同小節:這兩道防線的共同特點是人人生來都有,對多種病原體起作用,是非特異性免疫。
資料分析三:
當水痘流行時,已經提前接種過水痘疫苗的人會安然無恙;而沒有接種疫苗或沒有出過水痘的人則往往患病。
問題三:為什么接種過水痘疫苗或出過水痘的人能夠抵抗水痘病毒的侵襲呢?
讓學生閱讀課本,自己總結第三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然后出示圖片,幫助學生理解第三道防線組成及天花病毒侵染人體的過程,并總結出抗體、抗原的概念,最后引導學生歸納第三道防線的作用特點和特異性免疫的概念。
我來試一試:組成人體的第三道防線與前兩道防線的作用特點相同嗎?有何獨特的特點?
非特異性免
特異性免疫
作用范圍
多種病原體都有防御作用
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
形成時間
生來就有的
后天逐漸形成的
特性
非專一性
專一性
八年級上冊生物說課稿 7
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描述出細菌的形態結構特點
2、能說出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
(二)技能目標
1、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推理等思維能力和設計探究實驗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對細菌正反兩面方面作用(有害和有益)的學習,正確認識細菌與人類的關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分析
細菌是生物界中一類重要的生物,了解細菌有利于更好地認識生物世界。教材通過細菌發現的過程,闡明了科學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這一觀點。通過介紹巴斯德實驗,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細菌的個體很小,觀察它的形態需要在高倍顯微鏡和電鏡下才能觀察到,教材通過《觀察與思考》讓學生了解了細菌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相比較,細菌突出的特征是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此外,細菌沒有葉綠體,這就決定了細菌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細菌靠分裂生殖,細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點,使其幾乎無處不在。通過生活實例,讓學生了解細菌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及與人類的關系。
2.教學重點:細菌的結構特點和營養方式;細菌和人類的關系。3.教學難點:細菌的營養方式,探究實驗方案的設計。
教法設想
1.直觀教學法:通過課件的直觀教學手段,創設生物微觀世界,激起學生的感性認識,獲得生動的表象,促進對知識比較全面、比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的教學方法。
2.目標導向法:圍繞教學目標,步步激疑啟思,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程序發現問題,使學生逐層探索獲取知識。
3.推理法:培養學生學會辨證推理得出結論的方法和能力。使學生學習透過事物表象,思考、分析、研究事物內涵的方法。
學法指導
1.討論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問題、解決疑難。通過討論,學生可以集思廣益、互相啟發,加深理解,提高認識,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習熱情,培養對問題的鉆研精神和訓練語言表達的能力。
2.觀察法:指導學生觀察的方法和步驟;創設問題情景,使學生帶著問題認真觀察、發現問題、解決疑難,培養學生形成敏銳的觀察力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學生養成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3.比較法:通過分析細菌與其他生物之間的異同和內在聯系,使學生對細菌生命現象的認識和理解比單純的觀察更進一步。
教學過程
導入
觀察:(展示腐爛水果的圖片)你熟悉這種情形嗎?你能解釋其原因嗎?討論交流:細菌,一個同學們都很熟悉的字眼,但你對它了解嗎?根據你的生活經驗,談談對細菌的一些認識。
細菌是如何發現的呢?
閱讀課文:請你閱讀書本P58-P59的相關內容,從中你可以獲取哪些重要信息?細菌的發現
1、細菌的發現:17世紀后葉列文虎克
2、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提出巴氏消毒法)
你知道常州的品牌牛奶嗎?紅梅牛奶,它是利用什么樣的消毒方法嗎?引出巴氏消毒法,并作簡單介紹。
通過閱讀,你對于科學的發現有什么新的.認識?
1、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
2、巴斯德的故事告訴我們,平時只要細心觀察,認真思考,勇于實踐,就能發現自然界的奧秘。
從生物學的角度,細菌有什么樣的形態結構呢?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觀察:展示細菌的形態圖,了解細菌的三種形態。細菌的形態不同,但基本結構相同,細菌的結構怎樣呢?
觀察:展示細菌結構圖片。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并與動植物細胞進行比較。總結細菌的結構的特點。
根據細菌的結構,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是怎樣的?引出細菌的營養方式細菌的營養方式異養(腐生和寄生)細菌的生殖
我們熟悉的植物是怎樣繁殖的?(種子和孢子),那細菌又是怎樣繁殖的呢?觀察:課件展示①細菌的生殖過程,學生說出生殖的特點:二分裂引導學生完成技能訓練,學生談啟示
討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經常看到這樣一些現象,你能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嗎?
1、炎熱的夏天,食物容易腐敗,但放在冰箱里的食物為什么就可以保持較長的時間呢?
2、為什么曬干的香菇、木耳比新鮮的更容易保存?
3、在我國秦朝修建長城時,建造者的食物之一是存放在罐子里用鹽腌制的蔬菜,你能說出腌制蔬菜,為什么能保存較長時間的道理嗎?
從生活實例出發,引導學生分析,在此基礎上得出細菌的生存和繁殖需要一定的條件。(水分、有機物和適宜的溫度)
這兩天,我們已感受到天氣的寒冷,那細菌是怎樣度過這寒冷的環境的呢?引出芽孢結構
觀察:展示芽孢的形成過程和遇到適宜條件萌發過程。強調芽孢是細菌的一種休眠體。從生殖特點和芽孢結構,引導學生思考細菌與它的分布廣泛相適應的特點。
細菌和人類的關系
通過你的細菌的了解,你認為細菌對人類有利還是有弊呢?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呢?
1、學生交流
2、視頻播放:視覺強化,讓學生對細菌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讓學生感受細菌對人類既有益又有害,且利大于弊。
學以致用:
某商家最近推出了一種能強力殺菌的品牌香皂,想請你對該香皂的殺菌效果做實驗鑒定。你打算如何來設計這個探究實驗?提示:
1、你的假設
2、實驗材料
3、你的探究方案
八年級上冊生物說課稿 8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內容
《生物進化的原因》是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下冊教材第七單元第三章最后一節,是生物進化的核心內容。本課的教學,一是讓學生理解遺傳和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內因,環境的變化是生物進化的外在動力;二是了解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基本內容。對本課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進化論關點。
(二)本節課教學目標的確立
1、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得出遺傳和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環境改變是生物進化的外在動力。(目的是讓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學會歸納知識,掌握知識。)
2、通過環境改變會影響生物生存、繁殖、進化的事實,讓學生認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談自己的觀點和做法。(目的是向學生滲透環保教育,促進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全面發展。)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確立
1.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選擇學說,形成生物進化的基本觀點。
(理由是生物進化的原因是生物進化的核心內容,學習這一內容,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進化論關點。這兩個過程都較復雜抽象,需要教師的高效指導,需要同學間的分工合作,默契配合。)
二、說學情
本節是生物進化原因的第二課時,在第一課時學生已經探究了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了解生物進化的原因,知道了關于遺傳、變異、可遺傳的變異、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生物的進化歷程等生物知識,并親手做過了許多生物探究實驗,形成了合作交流的良好學習習慣,為學好本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說教學方法
教法:我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情景,通過生動逼真的圖片和有聲有色的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圖代文的.學習方式會使學生在民主愉悅的氛圍中增長知識體會學習的快樂
四、說教學程序
(一)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資料。
教師:多媒體課件
(二)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1、生活問題,引入新課
師問:談一談你感冒的經歷。學生說很多,當有的學生說到以前感冒用的藥現在用不起作用時(師出示2問題引入新課)要想解決這個問題讓我們共同走進本節課的學習、板書課題。
2、新課自主探究活動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圖片3--7。學生在欣賞美麗的圖片時師問:圖片中的動物與它所生活的環境有怎樣的關系?(適應環境是一種保護色)。對動物的生存有什么好處?生答出具有保護作用(出示8)。動物的保護色只是動物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個方面,還有哪些?請同學看視頻讓學生在視頻中感悟到警戒色、擬態和釋放氣味等.你能舉出生活中的例子嗎?生舉例子9-16如:毒蛇和有毒的蘑菇顏色比較鮮艷。師啟發生問:那么這種顏色是適應環境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有的學生說是,有的說不是,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引出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
3、概述自然選擇學說的基本內容
知識點:提出人是達爾文,出處是《物種起源》,基本內容主要包括過度繁殖、生存競爭、遺傳和變異、適者生存。
師生活動:教師要求概述自然選擇學說的基本內容。學生主動閱讀課文,各自主動提出看法,進行意見交流,教師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利用圖片17-19,指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簡要概括,幫助學生理解概述自然選擇學說的基本內容。之后,老師出示圖片20-21,指導學生用自然選擇學說解釋長頸鹿的進化歷程。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閱讀課文、分析圖片和歸納問題的能力,并通過合作交流分析,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學習,提高能力。
4、總結通過學習你認為自然選擇學說的內容是什么?引導學生總結出示22-25
5、智能訓練
1)用達爾文學說解釋狼的兇猛、善跑、狡猾的特性的形成過程出示26
2)用農藥消滅害蟲,開始時,效果顯著,但過一段時間后,藥效明顯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農藥使這些害蟲產生了抗藥性嗎?出示27-28
設計意圖: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自然選擇學說,學會運用
6、滲透環保教育
通過對本節課學習,我們知道,生物生活環境的改變將會對生物的生存、繁衍和進化產生影響,我們人類也是生物,離不開生活環境。現在,由于人類生產和活動的原因,已經造成地球生態環境日趨惡化,你認為我們有必要保護地球生態環境嗎?為什么?如果你認為必須保護,那該做什么?請談談你的看法。
師生活動:學生積極思考回答老師的提問。老師要鼓勵學生積極開放性的回答,只要回答有理就行。
設計意圖:向學生滲透環保意識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7、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出示課前的問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目的是培養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八年級上冊生物說課稿 9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要說的課題是八年級生物第六單元第二章第一節《生態系統的組成》。我將從這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二、學情分析
三、教學目標
四、教學重難點
五、教法與學法
六、教學過程
一、教材分析:
前后聯系:本節課中的內容與第二節《食物鏈和食物網》的內容密切相關,可以說掌握了本節課的內容是學好下節課的基礎。
重要地位:整個第六單元都要求向學生滲透生物與環境關系的認識,進一步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因此,這節課也是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基礎課。
二、學情分析
基礎:學生已經學過了生物圈及各類生物的知識的
優勢:學生經過了近一年半時間的生物學習,再加上農村學生平時對生活環境的認識和了解,應該說對于這節課內容的學習相對容易些
現狀:缺乏自主探究及分析歸納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生態系統的概念,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
2、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嘗試解釋生態系統的各組成成分的作用及相互關系
能力目標
1、能根據圖片、視頻等資料進行觀察及分析有關問題。
2、在討論交流中培養觀察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同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加深對生物與環境關系的認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說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2、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
難點:
1、解釋生態系統的.各組成成分的作用及相互聯系。
2、認同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下面說一下我是怎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
突出重點:生態系統的成分及作用是學習重點。通過讓學生觀察和分析兩幅森林生態系統中的常見圖片,創設教學情景,建立生態系統的概念。教學中利用圖片或討論加以辨析,幫助學生理解容易混淆的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加深對生態系統概念的理解。第二部分“生態系統的成分”安排了一個討論活動,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實例讓學生分析,如池塘生態系統的圖片,在學生討論分析的基礎上,深入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總結出各組成成分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突出了重點。教學中采用“分角色、說聯系”的課堂活動,加深了學生對生態系統各成分的關系的理解,從而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五、教法與學法
教法:
分析法:指導學生根據圖片分析生態系統的組成
討論法:組織學生對各種生態系統成分進行討論
歸納法:師生共同總結生態系統各成分之間的關系
學法:
合作探究
分析歸納
六、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二)自主探究互動交流
(三)歸納總結鞏固升華
(四)拓展延伸反饋達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讓學生觀察優美的圖片,要求學生在觀察時想象在這些環境中可能聽到、看到哪些生物,說出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導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板書)生態系統
在一定地域里,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小至一塊草
地、一個校園,大至整個海洋、整個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生態系統。然后讓學生舉幾個生態系統的例子,加深他們對生態系統的認識。生態系統有很多種,每種生物都有它自己的生活環境,對于生活在池塘里的小魚、小蝦來說,池塘是一個生態系統,對于生活在森林里的小鳥來說,森林是一個生態系統。除此之外,你們還知道哪些生態系統?
生:(討論)農田生態系統,河流生態系統,草地生態系統…
師:那你們有沒有想過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什么生態系統?
生:(討論)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
思考:下列是否構成生態系統?
1、一片森林是生態系統嗎?
2、一片森林中的生物是生態系統嗎?
3、一個池塘中的水是生態系統嗎?
(二)自主探究互動交流
學習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生態系統是由哪些成分組成的呢?
(板書)生態系統的成分
讓學生觀察分析池塘生態系統圖,討論,并回答問題:在這個池塘生態系統中有哪些生物?要維持這些生物的生存必須滿足哪些條件?說出這些生物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各生物之間有無聯系?有怎樣的聯系?
(板書)學生分組討論、分析歸納,總結生態系統組成成分。
生態系統:
非生物成分:陽光、溫度、空氣、水份、土壤
生物成分: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微生物)
在生態系統中,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并且貯存在體內,所以它扮演的是生產者;動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機物,只能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所以扮演的是消費者:細菌和真菌能使動物體和植物體分解,它扮演的是分解者。
用箭頭表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的關系,并說明理由。讓學生板書、講解,給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板書)生產者
消費者
分解者
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關系可以用這個圖解來表示。從圖上可以看出無論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最終都要被分解者分解,而分解以后的物質又被生產者利用,這說明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
角色扮演。讓學生扮演生態系統的各個成分,說出自己在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加深學生對生態系統成分的理解,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想象等能力。
(三)歸納總結鞏固升華
通過這一節的學習,學生懂得了一些關于生態系統的問題,知道了生態系統的成分及相互作用。通過本節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小組內交流。
(四)拓展延伸反饋達標
課外拓展
課后活動的設計注重對課堂的延伸。通過搜集環境污染的資料,培養學生搜集處理
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加深對目前的環境污染現狀的了解,激起學生的社會責任。
板書設計:
第一節生態系統的組成
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內,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的整體。
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生態系統的組成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水、土壤等
八年級上冊生物說課稿 10
一、說選題
1、開發主題的思考
發酵食品是人們餐桌上常見的食品,隨著養生科學越來越提到日程上,發酵食品所蘊含的健康能量逐漸為人們所認識。現在的青少年面對豐富多彩的食品世界,是否還會制作這些古老的發酵食品?是否了解這些手工制作的發酵食品?是否還會想上輩人上上輩人那樣,經常在餐桌上給這些健康食品留一席之地呢?我校開發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健康食品系列之一——發酵食品就在這樣的思考下開展起來了。
2、重難點及課時安排
本活動的重點首先是讓學生認識到,經過了發酵這樣一個變化的過程,很多的營養成分是其他食物不具有的,從而對發酵食品感興趣,進而嘗試制作。其次,在制作過程中要學會運用科學方法進行觀察、記錄,進而引起學生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等產生興趣,使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領各科知識,增進思考,融通各學科領域的目標得到充分體現。再次,通過發酵食品的作用原理,鼓勵學生動腦筋開發出新的發酵食品,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小組劃分、資料搜集整理、交流等需要3~4課時;制作、觀察、交流、改善發酵食品既勞動與技術部分需要4~5課時,設計調查問卷,了解周圍群體對發酵食品的認識,倡導健康飲食知識、理念,既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部分需要2~3課時。
二、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利用圖書館、閱覽室、網絡等資源了解發酵食品的特點和制作方法,觀察、記錄食品原料在發酵過程中發生的物理、化學變化,獲得科學研究的`初步體驗。
2、過程與方法:學會制作1~2種食品,并能夠自主設計發酵設施,并在實踐中不斷改良。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周圍人對食品的要求,聆聽他人的意見,并運用所學知識,提供幫助,增強自己的服務能力。
三、說學情
本屆初二學生即將在生物課當中學習食品的發酵原理以及簡單的發酵技術,所以可以和生物學科相結合,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在網絡、圖書、資料室等查找更多關于發酵食品的資料,有利于為進一步勞動與技術實踐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且初二年級已經開始接觸到物理學科,對物理變化并不陌生,綜合實踐活動課可以在學科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拓展學生的動手能力,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發酵使得食品原料從一種形態變化到另一種形態,產生了神奇的化學變化,對學生升入初三學好化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問題是初二學科增加,負擔較重,進行實踐活動的時間不夠充裕,而且99%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被精心照顧和呵護已經習以為常,在勞動與技術活動中會出現只停留在理論,不愿意動手的情況。
不同班級甚至同一班級的不同學生會出現理解能力、動手能力、合作能力的差距,這些都會給活動的順利進行造成一定的問題,不過也因此會生成很多新課題。
四、說教法
1、研究性學習部分:信息爆炸的時代,查找資料編的相對容易得多了,但同時也帶來一個問題,大量雷同及相關性不強的信息也混雜其中,干擾著活動的效率,而且資料也流于表面和膚淺,想要在深入一些查找起來就困難了。這一階段應該指導學生如何快速篩選資料,如何分工合作以及匯總交流地方法。
2、勞動與技術部分:制作發酵食品時,有很多條件需要人工控制,比如溫度,時間,衛生等,如果僅僅依靠自然條件就會影響發酵效果。人工控制的方式也有很多,運用古老方式或借助現代工具,不同食品的發酵要求也不同,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選擇。各小組分頭制作,再匯總交流,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更多發酵方法,逐漸養成合作學習和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3、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調查周圍人對發酵食品的看法和認識,根據自己的研究設計調查問卷,設計宣傳蘭內容,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定期為家人制作幾樣發酵食品,并根據發酵原理動腦筋開發出新的發酵食品,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4、信息技術部分:鼓勵學生向專業人士學習,把自己拍攝的過程照片制作成幻燈,有能力的學生還可以和喜歡漫畫的同學共同合作把發酵的過程制作成FLASH,把自己對發酵的理解傳達給他人。
五、說教學流程
1、活動設計
確定活動目標后,設計了三個活動部分:《認識發酵食品》、《制作發酵食品》、《共享發酵食品》。
《認識發酵食品》是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了解發酵食品的特點、種類、所使用的菌種、所需溫度、營養價值、制作方法等。
《制作發酵食品》是讓學生根據資料或專業人士的經驗介紹,嘗試制作1~2樣發酵食品,并能在制作過程中進行觀察、記錄,不斷嘗試,直到成功。
《共享發酵食品》是通過調查、交談等方式了解人們對發酵食品的看法和要求,據此不斷挖掘發酵食品的新做法,能用自己掌握的知識為家人及周邊需要的人服務。
2、活動實施
《認識發酵食品》:
a、分小組,并分工。
b、小組整理交流資料,選出兩位同學在班級共享信息。
c、評價:資料搜集狀況、整理狀況、交流表現等。
《制作發酵食品》:
a、根據資料準備工具及原料
b、分別制作:酸奶、米酒、饅頭、泡菜。
c、交流制作體會,學習他人經驗,調整自己的實踐活動
《共享發酵食品》:
a、為家人制作一次酸奶或饅頭,體驗家務勞動,感謝家人平日對自己的照顧。
b、設計調查問卷,能通過交談等方式了解人們對發酵食品的認識及應用情況。
c、根據發酵的原理機制,嘗試創作新“作品”。
3、活動評價
每個階段都要及時進行活動評價,階段評價和整體評價相結合,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優點,也讓他們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問題。取長補短。
八年級上冊生物說課稿 1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章教材分別介紹細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教學內容是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呈現。教材在本節以科學探究的過程為脈絡安排內容,講述細菌的發現過程,提供了多幅關于細菌的突破圖片,引導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結構特征,側重引導學生自己去通過與動植物細胞進行比較,來歸納出細菌的主要特征。細菌是單細胞的生物,所以必須以前面學過的動植物細胞的知識為基礎,細菌的個體微小,需要借助顯微鏡,又必須有顯微鏡的知識,而學習了細菌的形態、結構、營養和生殖方式才能為理解細菌在生物圈的作用打下基礎,因此本節課起到了續前輔后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依據: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及學生實際。
(1)知識目標
①讓學生掌握細菌的主要特征;
②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
(2)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通過比較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思考,學會理論聯系實際。(3)德育目標
①通過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②通過對細菌繁殖速度的認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三)重難點分析
由于細菌的個體很小,用肉眼難以觀察;細菌靠分裂生殖,快速繁殖以及芽孢的形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學生可能會感到比較抽象,不易理解。由此確立本節課的重難點是:
(1)重點:①細菌形態和結構的特點;
②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
(2)難點:①巴斯德實驗的理解;
②細菌的生殖及分布廣泛的原因。
二、教學分析
(一)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知識水平,思維和學習能力也得到一定發展,但形象思維仍占優勢,注意力容易轉移,而且學生對細菌的發展史較陌生,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直觀性原則,用不同層次的問題面向有差距的同學,不失時機地作出鼓勵的肯定,使全體學生能保持較大的學習興趣,從而努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力。
(二)教學設計
本節課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中,應通過閱讀細菌的發現史,讓學生了解顯微鏡的出現加快了人類對微觀世界認識的進程,進而認識技術對科學發展的推動作用;同時通過介紹巴斯德的科學研究過程,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慎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
在觀察細菌的形態和結構時,教師可以有目的地介紹一些與學生有關的細菌,如肺炎球菌、大腸桿菌等。在進行觀察與思考活動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區別,描述出細菌的基本結構特。同時要讓學生在討論中交流對“細菌營養方式”的推測。在學生已經了解了細菌是通過分裂完成生殖后,教師可以利用技能訓練的內容,加深學生對“細菌個體小但數量很多”這個說法的認識,認識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重要性。
三、教法與學法
(一)教法
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本節課采用問題探究的形式,結合觀察討論法和比較歸納法進行啟發式教學。
過程制作多媒體課件,插入相關圖片、視頻和動畫演示等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教學更加形象、直觀。
(二)學法
(1)通過學生對“細菌的發現”的閱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在上述教法的指導下,利用一環扣一環的問題啟發學生,引導學生發現知識,歸納知識結構,思考分析,得出結論,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掌握學習重難點;
(3)分組討論,通過伙伴式實踐活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教師則積極引導,及時評價,體現了新課標對師生角色重新定位的要求.(4)對一些開放性的課題鼓勵學生多從網上搜集資料,開闊視野。
四、教法過程
(一)新課導入:細菌在地球上出現的時間比人類還早,但我們對細菌的認識卻很晚,設疑“細菌是一類什么樣的生物?”引起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
(二)新課教學:
1、細菌的發現:從學生閱讀本資料入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注意小結,引起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在制作課件時這里我突出了兩個知識點,列文·虎克發現細菌和巴斯德的“鵝頸瓶”實驗,介紹時我分別使用了圖片和動畫演示實驗,不僅體現課件的科學性,也幫助同學們了解認識細菌的發現過程,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2、細菌的形態和結構:這部分是本節的重點。由于細菌個體微小,只有用高倍鏡或電鏡才能看到。所以,我在這里設計電鏡下三種不同形態細菌的圖片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歸類總結,我再就不同形態具體舉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例子,如大腸桿菌、肺炎球菌等。接下來我提出了三個問題,首先提出“細菌的結構有什么特點?”,在課件上呈現細菌結構模式圖,讓學生一一指認對應的結構名稱,以加深學生對細菌結構的認識,培養他們的觀察、表達能力。還對模式圖中鞭毛和莢膜鏈接了視頻,讓學生建立更直觀、立體的認識,最終總結出細菌的結構特點。第二個問題是“細菌的結構與動、植物細胞有什么不同點?”在這部分我把三種細胞的結構圖放在一張幻燈片中讓學生們比較,并培養他們總結歸納的能力,分別填寫比較表格。通過比較討論也解決了第三個問題“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突破本節難點。
3、細菌的生殖:這里呈現細菌分裂生殖的電鏡照片,并在這部分設計完成了書中的技能訓練,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解決了本書的難點,讓他們知道細菌生殖速度之快,從而認同飯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使學生對細菌生殖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接著再介紹芽孢的形成,強調芽孢是休眠體,結合前面所學,就使學生們對細菌的哪些特點讓它們分布如此廣泛這個問題迎刃而解。
(三)鞏固練習:
在授課部分完成后就要對學生課堂所學及時鞏固、練習、評價。在這里我出了些練習題在課堂中完成鞏固練習,體現了課件的實效性;另外安排一道開放性題目課后分組完成,既能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又能鍛煉思維,體現知識與社會、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使學有所用。
五、板書設計
第二節細菌
一、細菌的發現
1、列文·虎克:發現細菌
2、巴斯德(微生物之父):證明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
二、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1、形態:桿狀、球狀、螺旋狀
2、結構:
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集中區特殊結構:莢膜(保護)、鞭毛(運動)
3、營養方式:異養(寄生、腐生、共生)
三、細菌的生殖——分裂生殖芽孢:細菌的休眠體
六、課后反思
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優勢,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課堂中,愉快地“享受”學習。
八年級上冊生物說課稿 12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第四節。第四章按照從無脊椎動物到脊椎動物的順序介紹了動物的主要類群。教材前三節為無脊椎動物,后四節為脊椎動物,在介紹脊椎動物時又按照進化的順序,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復雜依次向學生展示,而魚是脊椎動物中種類的一個類群,教材把它設為脊椎動物的第一節,對于學生走入脊椎動物的學習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因此在教材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教學目標:
八年級學生大多處在一個比較活潑好動的年齡階段,他們的好奇心強,思維活躍,想象豐富,但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不喜歡老師的空洞說教。結合本節課的具體內容,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制訂了如下的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多種多樣的魚,能大致說出常見魚類名稱。
2.概述魚的主要特征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3.識記無脊椎動物與脊椎動物的概念。
能力目標:嘗試用觀察和實驗方法研究魚。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形成魚類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及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基本生物學觀點。
2.形成愛護動物、熱愛自然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
八年級學生對于魚都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他們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都還處在一個比較直觀的層面,所以我將魚的主要特征,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作為本節的重點,通過“觀察與思考”活動,認識魚的呼吸特點作為本節課的難點。在學生理解掌握重點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其愛鳥,護鳥的情感和孝敬父母的道德觀念,以及科學探索精神和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本節課的重難點設置如下:
教學重點
1 、魚的主要特征
2 、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教學難點
魚的呼吸特點
二、教學方法
為了較好的達到學習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結合本節課的實際特點,以及學生的基本情況,我選擇以創設情境法 ,直觀演示法 ,小組討論法 和提問法 相結合,用多媒體的展示來激發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鼓勵并引導他們自主學習。為了讓學生成為學習上真正的主人。所以在本節課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的時候,我將著重強調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總結、自己檢測多種學習方法相結合,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三、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過程比較注重條理清晰、結構緊湊。各項活動的安排比較注重交流、溝通和互動,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主動性。
我把本節課設置為三個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趣味認知,層層深入;隨堂檢測,及時反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一個良好的課堂導入是激發學生對新知識學習興趣比較關鍵的環節,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我以一件與大家息息相關的事例引入,成功吸引了學生的興趣
今年7月的一天中午,家住武漢的周女士吃飯時被魚刺卡住,由于處理不當,2天后她開始胸口疼痛,還發燒,甚至出現休克。之后被家人緊急送往醫院,胃鏡檢查發現,其食道刺入的魚刺長約2cm,刺的周圍血肉模糊。因出血嚴重,周女士最終不治身亡。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注意到很多看似平常的細節,那么我的問題是:魚刺屬于魚的什么結構?
2、趣味認知,層層深入
基于學生的回答,我會有多媒體展示魚的骨骼圖片
提出問題:魚的刺是如何連接成一個整體的?
引領學生仔細觀察、回答:魚刺通過一條縱穿全身的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而連接成一個整體的。同時回顧之前學過的.動物它們都是無脊椎動物。
在學生有了這感性樣認識之后我們就能總結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概念。
自然界里還有很多種脊椎動物,請同學們舉例。通過列舉實例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強化對脊椎動物概念的理解,也有助于進一步認識無脊椎動物。
下面我們以魚為代表學習脊椎動物
推動思考的手段是問題,激發興趣的方法是體驗。結合觀察與思考我將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體驗實驗過程。
看----觀察魚的外形特點。
摸----觸摸魚的體表以及魚鱗,感受魚體表的粘滑。
抓----動手抓一下,感受魚在水中游泳時的力量。
我提出的問題是:
魚的外形有什么特點?對魚的水生生活有什么意義?
用手摸魚的體表,有什么感覺。談談你的看法。
(3)觀察魚的運動。魚只靠鰭進行運動,這說法全面嗎?
(4) 水流入魚口后,從什么地方流出?流 入的水和 流出的水,溶解的氣體成分有哪些變化?
(5)魚鰓的哪些特點對它在水中呼吸至關重要?分析魚兒離不開水的原因。
【八年級上冊生物說課稿】相關文章:
八年級上冊生物《細菌》說課稿02-26
八年級生物魚說課稿02-26
生物說課稿10-04
生物的說課稿05-25
生物說課稿12-04
生物說課稿07-23
生物說課稿01-10
八年級生物下冊《生物進化的原因》說課稿06-08
八年級上冊生物反思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