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說課稿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分析:
學生在一年級(下冊)已經直觀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礎上繼續學習這兩種平面圖形,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內容、線索,并明確活動的目的。要求學生通過數、折、量、比等方法,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和角的特點。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初步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空間觀念和交流能力。
2、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操作等活動,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斷一個圖形或物體的某一個面是不是長方形或正方形。
2)通過觀察、測量、比較等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
3、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特征。教學難點:正方形和長方形特征的歸納總結。
二、說教法:
素質教育的要求是“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根據小學生好奇好動的特點以及本節課的內容特征,我采取多種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起學生積極思維的動機,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去學習。我設計了小信鴿送信遇到難題,請小朋友幫幫他。讓學生產生迫不及待地要求獲取新知的情感。
(2)實踐參與,促進知識能力均衡發展通過操作、實驗等方式,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引導學生比較、分析、猜測,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操作是一個手、眼、腦等多種器官協作的活動。我請學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動腦筋,想辦法研究長方形邊和角的特征。在這個過程中,手的活動促使了腦的發展,腦使手的動作更加靈活,而手腦并用能使人的思維得到均衡發展。
三、說學法:
在合理選擇教法的同時,要注重學生學法的指導使學生不僅學會,還要會學,本節指導學生以下幾種學法:
1、在“自主探究”中學習數學
“探究”是新課改的一個主題詞,所謂探究,是對問題做出猜想、假設、預測、收集數據、證明的過程。這是一個活動過程也是學生的思維過程,對兒童的發展來說是最重要的。從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掌握到根據特征來判斷長方形和正方形,正是一個不斷探索實踐的過程,所以“自主探索”的學習方法是很適合的。在本節課中,我引導學生利用手中材料中的一種或幾種,動腦筋,想辦法,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邊和角的特點以及長方形與正方形之間共同點與不同點等等,內容一步一步推進,使學生逐步掌握了探究這類問題的一些方法。
2、在主動“觸摸”中學習數學
讓學生多實踐、多操作,在此基礎上去感悟知識,主動獲取知識。這是本節課的一大特點。在教學中多次讓學生運用數一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發現長方形邊和角的特征。讓學生在“觸摸”中掌握知識,學會學習方法,領悟知識內在的奧秘,更有助于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內驅力。
3、在“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
學習數學的過程不只是計算的過程,還要能夠在推理、思考的過程中學會交流,進行體驗。課中我安排學生6人一組,想出能證明長方形邊和角特征的辦法,活動后讓學生及時反饋自己的發現,表述自己獨到的見解。交流是信息共享的過程,也是嘗試的過程,通過合作交流,學生互相幫助,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探索新知;互相取長補短,有利于提高學習的效果,和他們的積極主動性。
四、教學程序設計
根據上面的分析,結合本班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年齡特征,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分以下幾個環節進行:
(一)創設情境
1、老師出示多媒體:“請小朋友們來看!勤勞的小信鴿準備將這些信送到哪兒去呢?哪些信送到長方形的家?哪些信送到正方形的家?6號信呢?小信鴿多著急呀!為什么既不是長方形也不是正方形?學習了今天這節課,大家就明白了!”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從學生喜歡的情景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急于探索的情感。
2、舉例:“小朋友們,我們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是長方形?哪些物體的表面又是正方形的呢?”
通過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讓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3、揭題:接下來就很自然的引入課題——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
(二)探索特征
探究長方形的特征:老師拿出長方形和正方形,讓學生們猜猜它們有什么特點。同桌交流后,學生自由發言,進行反饋。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長方形、正方形周長是本冊教材圖形與幾何中的教學內容之一。本課教材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前一課經歷了許多測量實踐活動了解周長的一般意義;了解了規則圖形和不規則圖形周長求法的基礎上的教學。學生通過自主探索,驗證猜想,合作交流,推導出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學好這一內容將為今后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其它圖形的周長以及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認識了周長,能夠先進行度量,再計算圖形周長。學生個性差異大,課堂學習過程中自控力不強,學生排斥對話式的教學方式。因此,課堂教學中,我采用多種教學形式、方法,多樣的互動環節,讓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判斷、做出選擇。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擬定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與技能
1、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能熟練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2、會解決有關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的簡單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操作活動,推導出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逐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知數學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數學的價值。
2、對日常生活和周圍環境中的數學現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創設情景中,培養嚴謹求真、刻苦鉆研的學科精神。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分析,我確立了如下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會推導、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難點:能靈活運用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二、說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基于本節課的特點,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規律出發,為了更好的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化解難點,我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操作發現
(2)巧設疑問,體現兩“主”
(3)運用遷移,深化提高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教無定法,貴在擇法”,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將指導學生學會觀察、比較、歸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情境導入、探索新知、實踐應用、反饋總結。
(一)情境導入(3分鐘)
我以學生熟悉的龜兔賽跑的故事情境引入,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提出學習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以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這是數學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二)探索新知(20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為了突出教材的重點,明了分析教材的難點,在探索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過程中,我設計了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總結歸納這三個環節。
1.首先讓學生回憶長方形的特點,學生很容易得就得出長方形的對邊相等這一特點,然后利用周長的定義,讓學生獨立算出小兔子所走的路程,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在自主探索后,再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并進行匯報,學生會得出以下3種算法,6+4+6+4=20,6×2+4×2=20;(6+4)×2=20,結合多媒體演示引導學生概括出長方形周長的3個計算公式
長方形周長=長+寬+長+寬
長方形周長=長×2+寬×2
長方形周長=(長+寬)×2
3.讓學生通過比較,發現第三種計算公式是最簡便的。在此基礎上,反問:要求長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么?考查學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接下來是探索正方形周長公式,有了前面探索長方形周長的鋪墊,本環節我完全放手給學生。由于正方形的四條邊長度相等,所以學生很容易得出:
5+5+5+5=20;5×4=20,通過比較學生很容易看出第二種算法簡便,重點讓學生說出5和4分別代表什么,從而得出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三)實踐應用(15分鐘)
針對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有層次、有針對性地設計了填一填、選一選、判一判等多種形式的練習,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新知。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進行拓展練習,深化教學內容,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四)反饋總結(2分鐘)
讓學生自己說說本節課的收獲,既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回顧與整理,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表達和自我評價的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對此我設計了如下板書,能夠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說課稿】相關文章: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說課稿11-16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說課稿11-16
《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說課件05-18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復習課教學設計03-02
長方形 正方形面積的計算11-16
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11-16
小學數學長方形的周長說課稿(精選6篇)04-07
三年級上冊《矛和盾的集合》說課稿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