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課稿匯總八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說課稿 篇1
教師說課要點(說案)
1. 課程定位
(1)課程性質
高職院校在突出專業技術培養的同時,應該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重視音樂教育。因為校園的音樂活動必不可少,有的專業課程還與音樂有關,如《音頻編輯與處理》課,需要學習音樂基礎知識。所以有必要開設音樂課程,使音樂教育在解決有關課程的學習需要時,成為校園文化的一個亮點。
(2)課程作用
《樂理基礎》是數字媒體設計系多媒體制作專業開設的一門職業技能課程, 本課程主要介紹音樂的基礎理論知識(包括怎樣識五線譜、簡譜和視唱),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為今后從事相關媒體的音頻制作、編輯等工作奠定必要的音樂基礎。
(3)本課程與先修課程、后繼課程的銜接
《樂理基礎》職業技能課(必修課);后繼課程《音頻編輯與處理》
2.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們掌握了一定的音樂知識,為學習《音頻編輯與處理》的課程打好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
(2) 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們學習了音樂,懂得了音樂,基本掌握了音樂基礎知識,能夠參加學校組織的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音樂活動。在專業學習的需要與生活中學以致用,以音樂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個人文化素養。
教學進程安排
課程教學總體安排:總學時36,周學時2×18(周);其中授課34學時;
考試(筆試)2學時。
考核方式:進行卷面(80%)與視唱(20%)的考試方式,評定學生的成績。
3. 教學內容
內容的組織與選取
第一部分(6課時)音符、休止符(簡譜、五線譜) ;視唱基礎 。
第二部分(7課時)各種常用記號—演奏法的記號、速度與力度、裝飾音記號、
音樂表情術語。
第三部分(6課時)節拍與節奏以及各種拍子和拍子的應用。
第四部分(7課時)音程與和弦(三和弦、七和弦);以及和弦的應用。 第五部分(8課時)調式(五聲、六聲、七聲調式)、大小調。定調與調的標
志、音樂欣賞與合唱指揮
教材選取
1、教科書:
《實用簡譜與五線譜入門》邵春良/編著 藍天出版社
2、主要教學參考資料
《基本樂理簡明教程》 作者:李重光 人民音樂出版社
《簡譜樂理知識》 作者:李重光 人民音樂出版社
3、教學與實踐
學習本課程,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如果學生已具有一定的音樂基礎,就可超出課程以外教學,加深教學程度,擴大教學范圍。
講解為視頻編配音樂(三大配樂手法):音畫統一(同步-情景類);音畫并行(平行-敘述類);音畫對立(反向-情感類)。
4. 教學方法和手段
(1)教學方法:采用講課與多媒體教學手段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課堂講授、
師生互動和視唱訓練,通過視頻播放版書,加深教學環節,使學生更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效率。
(2) 教學手段: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講課)與多媒體投影機、PPT(幻燈機)和練習視唱的實踐相結合,課堂上師生問答進行互動。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進行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3)作業:布置課后作業,下節課講評。
(4)課程對象:數字多媒體制作專業。
教學模式設計
基本材料與用具:
1、升降黑板、粉筆。
2、多媒體投影機、PPT機(幻燈機)等。
5. 教學隊伍
學校課程教學團隊(專兼職)
6.教學效果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具有一定的音樂基礎知識,使學生們能夠欣賞音樂、鑒賞音樂,在學習《音頻編輯與處理》課時,能夠較好地把握對音樂的運用,將來在從事相關的職業時,能學以致用、勝任工作。
謝 謝!
說課稿 篇2
第一、說教材。
本單元選取的文章都是有關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藝術家等為人類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的人物的生動感人、廣為流傳的事跡。《孫權勸學》講的是孫權勸說東吳大將呂蒙認真學習的故事,選自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文章簡練生動,用語不多,但能在寥寥數語中描摹出人物說話時的口吻、情態和心理,人物個性鮮明,躍然紙上,堪稱人物語言描寫的精品之作。同時文章宣揚了一種謙虛好學,重視閱讀的昂揚向上的思想,具有極強的教育價值。
第二、說教學設想。
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想體現一種新的文言文教學思路。新課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應該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堅持“吟誦為本、注重基礎、品味探究、適當運用”的十六字方針。“吟誦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點,讓“讀”貫穿課堂始終,激發學生興趣,還文言文課堂書聲朗朗的本來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讀必須讀出“古味古韻”。本課中我將通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朗讀把對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注重基礎”,即關注學生文言文學習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通過掃清字詞障礙,增強文言文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當古漢語來教,而把文言文當美文來學,讓學生增強文學欣賞能力。“適當運用”,即讓學生能根據文章的情節、內容、人物性格等信息進行合理的想象、推理,進行擴寫、補寫、續寫(不是說讓學生學寫文言文),對文本進行創造性閱讀。本文作者為了突出“孫權勸學”,對材料進行了剪輯處理,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為學生的創造性閱讀提供了條件。
其次,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主的體驗、探究,讓學生自主的與文本、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對話。整個課堂,教師預設大致程序,許多具體內容教師可根據課堂生成靈活駕馭和調控。
第三、說教學目標。
“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這是新課程標準對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它在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強調初中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文言文教學作為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與現代文教學共同承擔起這一重任,只不過側重點可有所不同。《孫權勸學》作為一篇精練的文言文,是讓學生積累文言知識,培養閱讀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其簡練生動的筆墨,個性鮮明的對話,極富特色。從教材的編排體系來看,把它放在七年級下冊的第三單元中,緊扣住單元教學中對學生學習名人的品格,態度與精神這一要求,同時新教材將文言文分散在每一單元中,也有利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與積累文言知識,提高自己的文言閱讀能力。有鑒于此,我把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并積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詞語,掌握并能運用文中的成語。
2、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熟讀課文,做到能當堂背誦。
2、品味人物對話的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并能進行創造性閱讀。
過程與方法目標:
1、朗讀體驗。讓“讀”貫穿課堂始終,讓學生在讀中體驗故事情節、人物個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師生同讀同講的方式。(在師生、生生交流中,達到知識互補和提高,有助于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虛心接受正確意見,不斷追求進步,努力讀書學習的精神。
第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教師由三國演義說起,引出呂蒙,激發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教師在介紹時采用說書的方式(用半文半白語言),激活學生的興奮點。
二、辨讀課文,對照注釋讀準字音、節奏。
1、學生自由讀,對照注釋讀通課文。培養學生看注釋的習慣。
2、單個學生表演讀,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點評。通過“生生對話”、“師生對話”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把握課文的朗讀要求。對難句的朗讀老師要抓住契機調動學生進行探究,不可輕易放過。在此環節中,教師充分發揮激發引導作用,讓學生聲情并茂,搖頭晃腦,拿腔拿調的讀,讀出古韻古味。
三、教師范讀,學生點評。
教師聲情并茂的吟誦把學生帶入當時的情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體驗。同時讓學生給老師的朗讀挑刺,學生的熱情和探究的興趣可被充分激發。
四、析讀課文,理解文義。
采用文白互讀的方式,一學生讀原文,另一學生用白話文進行解說。解說時要力求語言生動流暢,再現原文神韻。這樣可避免傳統逐字逐句翻譯的機械和刻板,既可培養學生的文言理解力,又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力。
在文白互讀的過程中,教師、學生及時進行點評,加深學生對重點文言詞匯的理解。同時,通過投影對常用文言詞匯進行疏通檢測。
五、分角色演讀,品味人物個性化語言。
學生扮演孫權、呂蒙、魯肅,模仿三人的地位、身份、口吻、情態、語氣等進行角色朗讀,揣摩品味人物個性化的語言。學生演讀的時候引導他們細細品味,用“------寫出了-----”的句式品味文章語言。這樣,學生在自主的體驗探究中就可以輕松的突破本課重點,學習并掌握富有情趣的對話描寫。
六、創造閱讀。
接受美學認為,讀者對文本的閱讀不應是被動的,而應參與到對文本的再創作活動之中。文中有多處空白,為學生的創造性閱讀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蒙辭以軍中多務”,一句話省略了許多未說的內容;“蒙乃始就學”,如何學,本文沒說,盡可以讓學生去想象;“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呂蒙究竟談了些什么讓魯肅大驚?這些內容盡可以讓學生去想象、去補充。學生在補充時可文言可白話,可文白夾雜,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
七、聯想鏈接,精神內化。
本文給了我們什么啟示,請用一句俗語或名言或古詩文名句進行解釋。
八、吟誦課文。
學生能背則背,不能背就讀,課堂在課文的吟誦聲中結束。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六冊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初步會看鐘表、掌握了時、分、秒時間單位的知識。年、月、日是較大的時間單位,理解一年或一個月的時間有多長需要借助一定的想象力。教學時利用學生收集近幾年的年歷組織學生進行一系列的活動。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閏年。
2、學會正確判斷某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記住每個月以及平年、閏年各有多少天。
3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聯系生活實際,熟悉運用年、月、日的知識。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2、教學難點:發現并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
四、教法:
在本節課之前,我首先要每個學生準備了一張年歷(近幾年的)。教學中為了鞏固所學知識,讓學生邊學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我通過小組交流的方法讓學生全面、全程得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重復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五、學法:
通過學生觀察年歷卡,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熟悉運用年月日的知識,應用擴展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平年、閏年的理解,滲透珍惜時間的教育。引導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基礎上,了解時間單位間的互化,達到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及應用。
六、教學過程:
1、復習遷移,感悟新知。
教學開始用提問的方式復習“時分秒”,用投影展示四幅主題圖,采用互問互答的形式,給學生更大的思維空間和創造學習的機會,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加深對年月日知識的理解。
2、直觀講解,探求新知。
(1)讓學生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年歷卡。先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年歷卡看看一年有幾個月?有哪幾個月有31天?有哪幾個月有30天?你的年歷卡是哪一年的?
(2)在你們的年歷卡上除了一個月是31天的和一個月是30天的還有那個月沒有說?是幾月?
(3)告訴學生習慣把31天一個月的稱為大月,30天一個月的稱為小月,把二月稱為“特殊月”,有些同學的年歷二月是28天,也有些同學的年歷二月是29天,那么我們把二月是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二月是29天的那一年叫閏年。
(4)學生知道了一年有12個月,以及各月的天數后,分組計算出平年全年的天數和閏年全年的天數。討論匯報,然后教師依照學生的口答板書計算過程。
(5)師生共同小結平年、閏年的交替規律,懂得為什么有平年、閏年之分。
(6)介紹兒歌記憶法: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平年二月二十八,閏年二月二十九。(向學生介紹“臘”指十二月,“冬”指十一月)
3、應用規律,鞏固延伸。
4、課堂總結。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滕王閣序》是高中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美的真諦。《滕王閣序》膾炙人口,描寫了滕王閣壯美的圖景,宴游的歡樂,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慨嘆。學習本課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領悟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地位、作用,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和學生的學情,我確定我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掌握“故、盡、屬、且、以”等重點詞和特殊句式;了解駢文的特點,理解文中運用的典故,背誦全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
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體會文章優美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體味山川美景,欣賞千古名句,感受美,欣賞美。
三、說教學重難點
依據教材的特點、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式,欣賞滕王閣的景美,體味《滕王閣序》句美。背誦全文。
難點:理解文中運用的典故,體會文章優美的語言;
四、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重視學生主動地去建構知識。據此,我確定了以下的教法學法。
1、恰當地利用學案、多媒體、營造氣氛,擴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
2、紙上得來終覺淺,圈點勾畫法,不動筆墨不讀書。
3、誦讀法,重視誦讀教學,加強對誦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度略讀和瀏覽,在讀中學。
4、自主合作加探究,眼耳口腦手并用。
5、討論法,師生、生生互動中實現思想火花的碰撞。
五、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營造課堂氣氛,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我設計導入如下:
出示“中國古代四大名樓”的圖片,請學生列舉相關文句,明確四大名樓因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揚天下。導入學習讓滕王閣名揚天下的、初唐詩人王勃一揮而成的《滕王閣序》。
(二)簡介作者出示《滕王閣序》摹本和滕王閣的精美圖片,同時簡介作者和駢體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完成教學目標(1)中對駢文特點的了解。
(三) 整體感知,朗讀全文
通過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和斷句規律,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教指導師誦讀,這一環節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四) 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
“襟三江而帶五湖”應掌握以下詞:襟、帶:都是意動用法。
此環節還可讓學生找出難句、典故,相互討論,推舉一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教師點撥,學生參與,手腦并用。 通過此環節來突破重點難點。
(五)小結并布置作業
對小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況進行總結,布置作業:(1)熟讀課文,把握全文框架(2)歸納文中文言知識。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通過反復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處,為下節課鑒賞評價奠定基礎。
第二課時
(一) 學生齊讀課文,檢查字詞句的掌握情況。
(二) 分析課文,理清思路
由學生說出全文框架,教師根據回答板書全篇思路,引導學生根據板書嘗試背誦,這是對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的再落實。
(三)欣賞品味(引導學生探討賞析)
1、都督閻公聞報:“星分翼軫,地接衡蘆”之句時,為什么要沉吟不語?(此問在于讓學生對本文寫景有個初步感知:明朗開闊)
2、對滕王閣景物描寫都在那幾個自然段?賞析二三兩段。
(1)這兩段都描繪了哪些景?這些景有什么特點?
(2)你最欣賞其中那些詩句?講講原因?
(3)你認為那些詩句寫得好?用散文式的語言改寫出來。
(訓練學生的篩選信息和語言書面表達的能力,同時解決重點突破難點,使讀者與作者感情上達到一種共鳴,感受文章的景美。)
3、重點賞析幾個名句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老師帶領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來描繪一幅“落霞”圖。加強學生的想象力訓練。
4、小結:
第二三段都寫了什么景? 體現什么特點? (運用總結歸納法讓學生對本文的景美特點有一個更深的了解。)
(四)寫作特點總結
通過總結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指導學生的寫作實踐。
(五)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對課文知識進行梳理,便于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作業:(1)背誦全文(2)完成學案練習。
六、說教學觀念
在本課中,我設計了一系列學生活動,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重點、理解難點,育人為本,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七、說板書
好的板書有“微型教案”之稱,這節課我采用提綱式的板書設計,以簡潔的文字,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難點。
說課稿 篇5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全等三角形》,內容選自滬科版數學教材八年級(上)第十四章第一節。
我設計的說課共分四個方面:
一、教材的分析與處理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從本課開始,將向學生重點滲透圖形變換的數學思想,使學生初步掌握推理論證的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教材通過一個思考活動,使學生體會將一個三角形進行變換后形成的新圖形與原圖形是全等形。我將此內容進行了加深和拓展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全等三角形的相關概念,性質,能夠準確地辨認全等三角形中的對應元素,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
過程與方法: 經歷圖形的平移,翻折,旋轉等變換的過程,體會探索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合作交流,增強團隊意識,體驗成功的喜悅。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全等三角形相關概念,性質及全等三角形對應元素的尋找。
難點:能夠準確地辨認全等三角形中的對應元素
二,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教學方法:本節課主要采用探究體驗式創新教學法。
教學手段: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效率。
三,教學過程設計
環節一 激情 引趣
拼圖游戲:
通過動手拼圖,學生能夠發現這幾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從而得到全等形的定義。此環節的設計,利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展開數學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環節二 實踐 感悟
活動一
打開你手中的材料袋,找出其中的全等形,并說明理由。要求 同桌合作完成學生親身體驗兩個圖形完全重合的過程,能夠發現①與⑩,②與⑥,⑦與⒁⑿與⒀分別能夠完全重合,而對于④與⑥,⑧與⒀教師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驗證,通過再次驗證,能夠發現④與⑥,⑧與⒀是分別不能完全重合。
通過動手實踐,使學生更加明確了全等形的判別條件, 培養了學生嚴謹求實的學習態度。
在此基礎上,自然引出全等三角形,從而引出課題。
并通過觀察兩個三角形的變換過程,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對應元素,并由教師介紹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進一步提出:這兩個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和對應角分別存在怎樣的數量關系呢
由此得到全等三角形的性質,接著由師生共同得出全等三角形性質的符號語言:
∵△ABC≌△DEF
∴ AB= DE, BC=EF, AC= DF
∠A=∠D, ∠B=∠E , ∠C=∠F
此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在做中發現,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決,使學生經歷,感受,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了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動手的意識和習慣,切實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環節三 探究 說理
活動二
利用兩個全等三角形學具,先保持完全重合狀態,再使一個三角形不動,將另一個三角形進行平移,翻折 ,旋轉,探究以下圖形的形成過程。
要求 四人為一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進行。
在討論過程中,教師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到小組中,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探究進程并給予適當點撥。
各個小組在黑板上演示圖形的形成過程。
有以下幾種:
個別學生發現第三個圖形有另一種形成過程,此時教師尊重學生的富有個性的學習表現,及時捕捉問題的癥結所在,進行巧妙地引導,鼓勵,問疑,由此教學變得更加生動與鮮活,獲得了更大的教學生成效果學生在匯報的過程中,展示不同的形成過程。接著用微機再現圖形形成的過程,并使學生了解利用兩個全等三角形學具還可以形成一些其他的圖形,拓拓寬學生的視野,有利于學生認識數學的本質與作用,并從中體會到數學的美,這樣設計,學生能夠體驗和感悟圖形之間的聯系和運動變換的過程中所體現的美,并為尋找全等三角形的對應元素作好準備,接著利用這幾組圖形尋找全等三角形的對應元素, 并體會尋找對應元素的方法。
學生從運動變化的角度發現:
重合的邊是對應邊,重合的角是對應角。例:
也會從邊,角的特點來找:
如:全等三角形中 例:
有公共邊的,公共邊是對應邊;
有公共角的,公共角是對應角;
有對頂角的,對頂角是對應角。
一對最長(短)的邊是對應邊;
一對最大(小)的角是對應角。
對應邊所夾的角是對應角;
對應角所對的邊是對應邊。
無論從哪個角度,教師都對學生的成果給與充分的肯定,為將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使學生對全等三角形對應元素的方法進行分類和總結,從而得到特殊圖形尋找對應元素的方法。
此難點的突破,力求發揮自主學習的優越性,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在生生互動氛圍中使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得到發展。
環節四 應用 拓展
為了使學生能夠結合基本圖形,靈活地運用本節課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我設計了一組不同層次的習題,力爭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1、△ABC≌△ADC,AB和AD,BC和DC是對應邊,則______。(填數量關系)
2、△ABC≌△EDC,B和D,A和E是對應點,則_____。(填數量關系)
3、△ABC≌△EFD,∠ACB和∠EDF是對應角,AB與EF是對應邊,則圖中相等的邊有_______。
學生能夠敘述發現的結論,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 從中體會到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性質是證明角相等,線段相等的主要途徑,通過以上問題的解決,使學生抓住問題的實質,從而達到鞏固雙基,舉一反三的目的。
環節五 體驗 收獲
此環節采用師生互動,共同反思,總結,補充的方式進行。小結如下:
學習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探索流程圖
環節六 拓展 延伸
為讓學生更好的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理念,布置了研究性作業,利用兩個全等三角形,進行平移,翻折,旋轉,結合得到特殊位置的圖形,嘗試尋找對應元素。
四、教法特點以及預期效果分析
1、教法特點
本節課采用研究體驗式創新教學法,輔之以其它教學法,在探索新知過程中設計兩個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猜想,驗證,推理,交流等數學活動,促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逐漸完善已有的認知體系。
2、預期效果分析
在學生體會全等形的定義時,學生可能說的不夠準確,對于這些說法,教師不急于評價,而是用具有啟發性的語言進行引導,由學生相互訂正,補充得出:形狀大小完全相同;
在學生表述全等三角形對應元素的尋找方法時, 可能有表達的不是很準確的地方,此時由學生相互補充,完善,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考慮到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學生的要求不要過高,要充分地尊重學生,增強學生探究的欲望,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臺;在學生匯報圖形形成的過程中, 對于復雜圖形的形成過程,學生可能有表達不準或理解有誤的地方, 此時通過生生質疑的方式加以解決,如果學生解決不了,此時我將利用微機或教具演示來消除學生的各種思維障礙。
本節課為學生提供觀察,嘗試,探索和發現的機會,從而形成學生主動參與。
說課稿 篇6
教村分析
《找對稱》是一個科學類的數學活動,主要讓幼兒理解"對稱"的含義。此教學教師并不采用直接講授的教學方式,而是用看一看、折一折、找一找、做一做的幾個環節,引導幼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在教學中,出現了一些列的問題,如,在讓孩子們找三角形、花朵、蝴蝶這三張圖片左右兩邊的不同點時,我提出了一個帶有誤導性的問題:"找一找兩邊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因此,幼兒就從細微之處找不同,找到了線條不直、圓圈不圓之類,沒有一個幼兒從方向上去觀察,我也就只能提醒著他們"三角形的角一個在左邊,一個在右邊。不過,這樣說也不是很清晰,為了突出方向,就畫了方向明顯的圖案,讓幼兒看得更清楚。還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通過各位老師的研討及商量,對問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而得到了解決。在設計活動中,采取了由易到難過程,在設計教案中,剛開始從認識簡單圖形,讓幼兒通過"折一折"的方法,來了解對稱的圖形,接著是"找一找"的環節,即對"對稱"含義的理解后的初次應用,讓幼兒在認識簡單圖形對稱的基礎上,來找一找對稱的有趣圖案。大多數幼兒對"對稱"已理解,也能找到相同的另一半,但還有極少幼兒有些模糊而出現錯誤,因此就在他們的錯誤中提出問題并及時幫他們解決了問題,使幼兒更加理解了對稱的意思。為了增加一點趣味性,最后是一個"找一找"的環節,主要是讓幼兒鞏固"對稱"的理解,從而更多的發現物體的對稱性,由于第一研幼兒操作下來,對于飛機的圖案,幼兒材料書上畫的飛機跟現實生活中的飛機有所差異,因此,不能直接看出它是對稱圖案,必須通過實際去聯系,幼兒很難理解,后來,我就在第二研中,想到了這個問題,于是,就把對稱的飛機形象的畫出來,當做例題講解,但在幼兒操作時仍沒有好的效果,一直認為是不對稱圖形,因而,對我的教學帶來了困惑,令我不知所措。
還有一些地方就是:問題設計不妥,帶來了誤導或多或少的耽誤了教學活動的時間。對于數學自己本身了解的不夠透徹,教學活動準備前,沒有認真去研究一些細微的地方和復雜的圖案,給教學帶來了困難,同時,有些地方出現一筆帶過的現象,而造成了幼兒的不易理解。
一課二研活動,對于課前的準備如教師對教案的熟悉,教師的回應能力,還有教具等都需要認真準備,可以說這個過程是痛苦的。但二研之后,雖然有些地方還存在一些漏洞或不足的地方,但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不免會令自己感到開心。
設計意圖:
從幼兒經驗需求的補助與點撥方面來說,處于大班下學期的幼兒,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已經不僅僅趨于單一的數字或者是簡單的加減法這一模式來套用,他們需求的是多元化數學知識的吸收與灌輸,所以在本次大班數學活動的內容選擇上,我選用了數學中"對稱"這一知識點對大班幼兒在入學前做一簡單的數學知識的點撥,沒有過多的要求大班幼兒可以完全掌握這一知識點,但至少希望通過本次活動可以讓他們對數學中"對稱"這一知識點不再陌生。
活動目標:
一、學習"對稱"這一數學知識點,大志了解"對稱"這一含義。
二、操作體驗中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學會裁剪簡單的對稱圖形。
活動難點:俠義理解"對稱"的含義,在操作體驗的過程中運用其知識點,把學以至用放在幼兒的教學課堂。
活動重點:廣義理解"對稱",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體驗其學習的樂趣。
活動流程:
一、"玩"對稱,體驗特征
二、"剪"對稱,操作體驗
1.說一說
定義:什么叫對稱?(指圖形或物體兩對的兩邊的各部分,在大小,形狀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對應的關系)
2.看一看
3.剪一剪
三"找一找"對稱,提高認識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東西也是對稱的。
說課稿 篇7
教材分析:
《望廬山瀑布》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語文下冊的一首古詩。詩的前兩句從大處著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簾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致地描寫瀑布。“飛流”表現瀑布凌空而出,噴涌飛瀉。“直下”既寫出巖壁的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極力夸張,寫山的高峻。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夸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學情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大膽且獨立,喜歡讀書和表演,但語言的表達能力、品讀能力和理解水平欠佳。這首古詩雖然語言瑯瑯上口,便于記誦,也可能多數同學已會背,但是古詩的意境不容易理解,因此體會詩的意境,是低年級古詩教學中的難點。在教學時借助白板課件展示圖片、音頻、視頻等資源,并適時進行點撥,力求達到最佳效果。注意要求不宜過高,只要能說出詩意即可。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會望、廬、爐、疑、銀五個生字,了解詩句內容,初步體會詩的意境,并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過程與方法:在教學中,通過學生自主合作、展示交流學習生字,發揮電子白板功能,利用白板資源庫進一步理解字詞,利用音頻、視頻展示廬山瀑布的美景,幫助學生體會詩的意境。
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能體會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激發學生熱愛古詩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愛美情趣。
教學內容與過程:
教學內容:
本節的教學內容大體可分為兩部分,一是生字詞教學,二是理解古詩的意思和意境。為凸顯生活化、情景化的原則,我注意一下兩點:
1、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生字詞。
2、創設理解情景,通過展示廬山風景圖,瀑布等音視頻資源,為學生創設理解古詩的情景。
教法:
一、新舊聯系、激發興趣。教學新詩不直接揭示課題,我讓學生先背誦古詩,學生在情致盎然的氣氛中學習新詩。
二、以點帶面,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古詩意思。比如通過讓學生理解“日”、“生”兩個詞,進而理解“日照香爐生紫煙”這句詩的意思。
學法:
在開展自主高效課堂活動中,我始終注重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法的培養。本課教學中,學生在組長的有序組織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當中去,通過任務分配——個體自學——組內交流——代表展示——集體評價等步驟開展學習活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以詩引入
背誦一些自己知道的古詩,談話引出詩仙李白,白板出示關于李白的資料、了解詩人李白的生平。
二、揭示課題,理解題眼
抓住關鍵詞“望”進行解題,電子白板展示廬山風景圖,播放瀑布視頻,使學生在腦海中初步形成一個具體的瀑布表象,從而拉近與文本的距離。
三、自主合作、多元識字
本環節通過開展3種學習活動,讓學生初讀全詩,自主、合作、展示識記生字。培養學生學習識字的能力和記字的方法。
四、品讀詩句,以悟升情
本教學環節通過小組評議,借助白板插入范讀的flash動畫等形式,培養學生朗誦古詩的能力以及正確朗誦詩歌的技巧。通過小組相互解疑,理解詩意。感受瀑布的磅礴氣勢。在體會詩人情感的同時,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五、賞讀積累,課外延伸
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是無限度的,對此在教學內容的最后,我選擇了葉圣陶先生的詩《瀑布》供學生欣賞,即積淀了語言素材,又讓他們體會閱讀的快樂,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電子白板的應用
本節課中電子白板課件的設計與運用,我主要選取以下四個切入點進行說明:
1、我出示了廬山風景圖和瀑布視頻,使學生了解廬山和氣勢磅礴的瀑布景觀,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為將要理解詩句和品味詩句意境做鋪墊。
2、在本課5個生字的學習中,“疑”的字形及字義是其中的一個難點,為突破這一難點,我利用了白板資源庫中語文的字典功能對音、形、意進行有效解決。
3、古詩的朗讀在注重停頓、重音等要點的同時,還要注意其韻律和節奏,我用flash動畫出示音、圖兼備的范讀課件。更為直觀的對學生進行范讀指導,在仿讀中提升了學生的朗讀修養。課件中每一幅動畫都對應一句古詩,在動態的展示中朗讀古詩,又為理解詩句體會意境打下了基礎。
4、在教學中我突出白板獨特的優勢,適時開展師生互動,在理解廬山瀑布的雄壯與美麗后,學生代表利用熒光筆畫出詩句中對應的關鍵詞。培養學生使用電子白板的能力和意識。
評價和反思
電子白板集傳統的黑板、多媒體、投影儀等多功能能于一身,在教學實踐中所顯現出來的則是開發、互動、對話、共享。而這些理念正是課程改革所倡導的。結合小學低年級兒童的實際,我想就要突出展示的生動性、對話的多元性。要體現出師與生、生與生、師生與媒體資源的對話。做為一種媒體,我認為在語文學科使用電子白板可凸顯在,激趣解疑、突破重難點、拓展認知空間、動態展示生成等方面有效利用。
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所選篇目都是描寫大自然的。色彩斑斕的大自然,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悅。這些作品不但描繪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蘊涵著作者真摯而濃烈的情感。學習這些文章,使學生從中既能得到語文的滋養,又能得到美的陶冶,從而激發熱愛美,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李漢榮的《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品位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學習文章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作者詩意的繪景。
二、學生心理分析:
初一學生對自然景物的美的感觸多停留在較感性膚淺的層面上,特別是如何通過文字來表達景物的美及領略景物描寫中所蘊涵的感情方面,理解還不夠深刻。因此,通過教學讓學生理解景物之美以及景中蘊情的寫法,是教師教學中應注重的。
三、教學目標:
積極貫徹語文新課程標準理念,力求在課堂上實現學生與老師、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溝通和交流,以學生為主體,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1、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湛藍、清澈、唱和、玄奧、德高望重、津津樂道”等詞語;
(2)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作者把進山看風景說成是“山中訪友”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標:
(1)鑒賞本文新奇豐富的想象美;
(2)學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課文充滿詩意的畫面。
(3)初步培養學生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3、德育目標:體味作者所表達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四、重點和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品位賞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感受文中的童心童趣。
難點: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大膽描述自己的感悟。
五、教具準備:
投影儀、幻燈片
六、教法與學法
教法:
1、朗讀法,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文中意境及蘊涵的感情;
2、點撥法,在學生自主學習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只作適當點撥。
學法:
初步嘗試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本模式為:自讀課文――提問――討論――自答――教師補充
七、教學程序:
1、速讀全文,標示生字詞,整體感知課文;
2、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推薦喜愛的語句和段落,簡略說明喜歡理由;教師隨機進行朗讀指導;
3、問題研討:
(一)、你覺得學習本文還有哪些問題不曾弄懂?(字詞句的含義,篇章結構、寫作方法等方面均可)
過程:
(1)確定四人小組,自選組長,由組長組織交流,所提問題能互答則互答。
(2)每組推薦一個問題,寫在紙片上,交給老師。
(3)教師把問題稍作歸納,引導學生自答,教師補充自己的看法。
(二)以“我學會了-------------”為話題,寫出本文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學習?(內容、結構、語言、寫作手法、修辭等)
過程:
(1)引導學生細細品位欣賞,并寫在研讀隨寫卡上;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放在投影儀上展示)
4、教師作為平等一員發表自己的看法。
5、布置作業:繼續完成問題研討(二),要求學生把自己學習本文的收獲記錄下來,進行“反省”訓練,提高學生的反省認知水平,以達到自我認識、自我調整、自我提高的目的。強調“四自”,即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
《山中訪友》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所選篇目都是描寫大自然的。色彩斑斕的大自然,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悅。這些作品不但描繪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蘊涵著作者真摯而濃烈的情感。學習這些文章,使學生從中既能得到語文的滋養,又能得到美的陶冶,從而激發熱愛美,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李漢榮的《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品位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學習文章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作者詩意的繪景。
二、學生心理分析:
初一學生對自然景物的美的感觸多停留在較感性膚淺的層面上,特別是如何通過文字來表達景物的美及領略景物描寫中所蘊涵的感情方面,理解還不夠深刻。因此,通過教學讓學生理解景物之美以及景中蘊情的寫法,是教師教學中應注重的。
三、教學目標:
積極貫徹語文新課程標準理念,力求在課堂上實現學生與老師、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溝通和交流,以學生為主體,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1、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湛藍、清澈、唱和、玄奧、德高望重、津津樂道”等詞語;
(2)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作者把進山看風景說成是“山中訪友”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標:
(1)鑒賞本文新奇豐富的想象美;
(2)學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課文充滿詩意的畫面。
(3)初步培養學生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3、德育目標:體味作者所表達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四、重點和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品位賞析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感受文中的童心童趣。
難點: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大膽描述自己的感悟。
五、教具準備:
投影儀、幻燈片
六、教法與學法
教法:
1、朗讀法,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文中意境及蘊涵的感情;
2、點撥法,在學生自主學習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只作適當點撥。
學法:
初步嘗試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本模式為:自讀課文――提問――討論――自答――教師補充
七、教學程序:
1、速讀全文,標示生字詞,整體感知課文;
2、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推薦喜愛的語句和段落,簡略說明喜歡理由;教師隨機進行朗讀指導;
3、問題研討:
(一)、你覺得學習本文還有哪些問題不曾弄懂?(字詞句的含義,篇章結構、寫作方法等方面均可)
過程:
(1)確定四人小組,自選組長,由組長組織交流,所提問題能互答則互答。
(2)每組推薦一個問題,寫在紙片上,交給老師。
(3)教師把問題稍作歸納,引導學生自答,教師補充自己的看法。
(二)以“我學會了-------------”為話題,寫出本文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學習?(內容、結構、語言、寫作手法、修辭等)
過程:
(1)引導學生細細品位欣賞,并寫在研讀隨寫卡上;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放在投影儀上展示)
4、教師作為平等一員發表自己的看法。
5、布置作業:繼續完成問題研討(二),要求學生把自己學習本文的收獲記錄下來,進行“反省”訓練,提高學生的反省認知水平,以達到自我認識、自我調整、自我提高的目的。強調“四自”,即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