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數學說課稿范文匯編八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數學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數學說課稿 篇1
一、 教材分析
《認識幾分之一》是蘇教版數學上冊第十單元認識分數第一課時的內容。在對平均分概念理解的基礎上,從整數過渡到分數,對于學生來說不僅擴展了知識面,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分數知識奠定了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結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制定三個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它們互相依存,共同促進學生的發展。
1、使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圖形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它的幾分之一;
2、使學生初步學會聯系分數的含義,并借助直觀的手段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3、使學生在認識分數的活動中,進一步豐富數學活動的經驗,培養觀察、操作、思考和表達交流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1、在平均分的活動中,體會幾分之一的意義。
2、會正確讀寫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3、會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四、教學具準備:每人一張長方形紙和兩張圓紙片,水彩筆,小黑板。
五、教法學法
1、圍繞教材內容,要求準備好必要的教學具,根據知識點呈現的特點,采取直觀教學。
2、以活動為主線,以動促思。
三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喜歡動手,教學中讓學生分一分,折一折,看一看,涂一涂,說一說,使學生多方位參與活動,努力做到一切活動都圍繞學生展開,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
3、鼓勵學生多做,多想,多說,發展學生合作意識和創造能力。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結合教材的場景圖,以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為出發點,讓學生經歷分一分等活動,在理解平均分的基本概念的基礎上,拓展到分數概念。
〈二)學習新知
1、學生在經歷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等活動,初步感知了二分之一。教學分數各部分名稱,我沒有直接告知,我以填空的形式展現,激發了學生求知欲望。
2、學生在認識二分之一后,進一步探究如何認識幾分之一的知識,強化了寫法和讀法。明確分母表示什么,分子表示什么,更加理解了分數的意義。
3、比較分數的大小。
我用活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直觀教學,讓學生發現,明確幾分之一的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分母越大,分數越小。
〈三〉課題練習
以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為原則,突出題目難度的層次性,促進每個學生都能得應有的發展。題型展示靈活多變,使每個學生都會想學樂學。
〈1)搶答,激活學生思維。
〈2)利用分數說一句話,突出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3)知識拓展,通過不平均分,轉化等圖形,進一步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
〈四)總結提高
結合板書進行質疑,明確本節課的應知應會,并補寫課題,進一步點明重點。
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分析
《跳繩》這節課是本冊書第五單元第4課時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的基礎上出現的。這節課主要是和學生一起探究“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教材著眼于“跳繩”這個游戲來貫穿新知,而這個游戲恰恰是學生比較喜歡的。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兒童好玩、好奇、好勝的天性利用本班學生進行跳繩比賽來導入新課,讓學生感到親切、生動、有趣。并讓學生在學習中經歷探索運算方法的過程,體驗算法多樣化。通過估計運算的結果,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
二、說教學內容
北師大數學第二冊63頁第五單元跳繩(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
三、說教學理念
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探索并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的計算方法,進一步體會算法多樣化;初步發展學生的估算意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發展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看圖尋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自主探索的能力。通過和鄰居說一說的方法,尋求多種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個性思維,并讓學生在學習中經歷探索運算方法的過程,增強自信心。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識。
能力目標:通過豎式的書寫,培養學生認真、仔細、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利用遷移規律,引導學生抽象概括筆算減法的計算過程,以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競爭意識以及團結協作精神。
教學重點:
探索計算方法掌握算理。
教學難點:
理解并掌握算理。
四、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
通過跳繩比賽,活躍氣氛: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一分鐘能跳多少下?
(二)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課前,我們進行了激烈的跳繩比賽,跳繩不僅能鍛煉身體,還藏著許多的數學問題呢!這是我們班三個小朋友跳繩比賽時的照片和成績表。(多媒體出示)
(三)探究新知
1、根據這個表格,你能找到哪些數學信息?
2、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減法數學問題?繼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并限制提問范圍,因為要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單只是讓學生面對情境提出問題,更深入的是在活動中進行質疑、交流,限制提問范圍,避免偏離主題的現象,節省出更多的時間來保證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有效的互動。
我們先來解決“小東比小紅多跳多少下?”這個問題。(多媒體出示)
3、分析題意,列式:能不能用一個式子來表示?
4、估算:這個算式等于多少呢?我們先來估一估:滲透一些估算方法,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
過渡:到底哪一個才是正確的,現在請小朋友們動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來計算呢?(獨立思考)
5、討論算法:請你們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組內與同伴交流交流,待會兒,再看看哪一組的算法多!(學生討論,老師巡視引導)
6、交流算法:演示計數器,指名擺小棒,重點強調筆算,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退位減法的豎式計算方法和算理,板書口 算的方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算法多樣化。
7、優化列豎式:多數同學用到了列豎式的方法,看來列豎式確實 是一種既簡單又方便的算法,同桌兩個互相說一說列豎式時應注意什么?讓學生體會算法多樣化的同時,計算方法也需要優化。
(四)鞏固練習
1、利用所學的知識,用列豎式的方法解決 課本63頁的試一試。
2、接受老師的考驗:100-48
(五)課堂總結
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旋轉與平移》是西師版數學三年級上期第三單元的內容,旋轉與平移這兩種現象是生活中出現得比較多的一種幾何現象。課程標準不要求對這兩個概念進行定義,更不需要學生去背誦一些結論性語句,只要求學生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去感知這些現象,獲得對這些現象的直觀了解,為初中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二)說學生
三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見到過許多的旋轉與平移現象,在他們的頭腦中已有一些旋轉與平移的意識,只是沒有很清晰認識,因為抓不住這些現象的本質特征,對于好多現象的判斷還有些模糊,受他們生活的局限性,好多現象沒有見到過,難以想象。
(三)說目標
基于上述,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結合生活中的實例,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
2、能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生活中的常見的平移和旋轉現象。
技能目標:能夠判斷生活中的旋轉和平移現象。
數學思考:在認識旋轉和平移現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情感目標:能積極參與對旋轉與平移現象的探究活動,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對身邊與旋轉和平移有關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判斷生活中的旋轉平移現象。
難點:1、對沒轉到一周的旋轉現象的判斷,如蕩秋千。
2、建立學生的空間觀念。
(五)說教學方法
1、觀察法;2、探究式教學法;3、理論聯系實際
(六)教學過程:
本節課安排了五個層次,分別是玩一玩、學一學、說一說,做一做、練一練
1、玩一玩
我是這樣引入的,老師在這周末進了趟城,看到了一些好玩的東西,你們想知道嗎?通過這樣的語言,一下將學生吸引住,從而出示課件,旋轉木馬、纜車、摩天輪、電梯讓學生認識。在認識的基礎上,觀察他們是怎樣在動,讓他們動起手來比一比。根據這些物體的運動進行分類,一類旋轉,一類平移,初步感知旋轉現象和平移現象。
2、學一學
將學生帶到一個花園,讓他們觀察哪些是旋轉現象,哪些是平移現象,讓學生尋找,找了之后,點擊出實物運動,如找出了鏍陀是旋轉現象,就點出旋轉的螺陀,讓學生通過對實物的觀察,抽象出旋轉:圍繞著一個中心轉動。平移:直直地移動,得出旋轉與平移這兩種現象的本質特征。
3、說一說
找出了旋轉與平移的特征之后,再讓學生舉出生活中見到的旋轉現象和平移現象,說的過程中,注意學生對現象描述的準確性,比如,學生很可能將風扇葉子的轉動說成風扇葉子,在這些地方要指導他們說正確。
4、做一做
讓學生利用桌子、凳子、文具、書本或自己的身體做一做,旋轉現象或平移現象,學生在做的過程中,老師注意觀察,將做好的找出來,叫到講臺上,讓他們表演并讓他們說出哪是什么現象,下邊的學生判斷正確與錯誤。
學生做完后,老師用線拴住一顆扣子旋轉,讓學生判斷,而后,不做完一圈,作蕩秋千狀,又問學生,這是什么現象?為什么?緊接著推門問:門的運動屬于什么現象。為什么。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老師總結:像剛才的扣子運動和門運動,它們也都是圍繞中心轉動,盡管沒有做到一圈,但是仍然性于旋轉現象在這里,通過老師的做,很自然清晰地突破了難點。
5、練一練
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來完成課后的習題,第一題,由于書上配有圖,判斷起來要簡單一些,讓學生觀察之后,便問答,然后點出實物運動核對,第二題,在旋轉現象后面畫O,平移現象后面畫口,學生在完成作業時容易將符號搞錯,因此,讓學生回答,讀題之后,你覺得完成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什么,從而將這一點加以強調,然后由學生獨立完成。師巡視,而后評講,點出實物運動加以核對,并問:蕩秋千和開推接窗,為什么性于旋轉現象?對這一難點加以強調。
最后讓學生回答:本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將剛才學到的知識技能加以整理。
(七)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
旋轉與平移
旋轉現象 平移現象
圍繞一個中心轉動 直直地移動
(八)本節課要注意的幾個地方
1、語言要富有激情,要簡潔,不要啰嗦。
2、學生很可能要說出一些錯誤的旋轉與平移現象,要注意引導他們運用旋轉、平移的特征,去加以判斷。
3、學生們在做一做時,課堂容易混亂,老師要注意加以組織。
4、老師要注意因勢利導。
數學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方根”是省編教材初中數學第三冊第十章“實數”的第一節內容。由于實際計算中需要引入無理數,使數的范圍從有理數擴充到了實數,完成了初中階段數的擴展。運算方面,在乘方的基礎上以引入了開方運算,使代數運算得以完善。因此,本節課是今后學習根式運算、方程、函數等知識的重要基礎。
2、教學目標:(依據教材和大綱確定)
⑴、使學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了解平方與開平方的關系。
⑵、學會平方根的表示法和求非負數的平方根。
⑶、通過上述知識的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第一”的觀點;體驗數學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的思想。
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3、教學重點、難點與關鍵:
重點:平方根的概念。
難點:平方根的概念和表示。
關鍵:求平方根(即開平方)運算要靠它的逆運算平方來進行。
二、教學方法和手段:
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初二學生的認知特點,采用邊啟發、邊分析、層層設疑、講練結合的教學方式。同時,利用媒體形象直觀地展示引例、例題及練習。幫助學生理解概念,活躍課堂氣氛,增大教學密度,提高教學效率。
三、學法指導:
學生通過動手、動口、動腦等活動;主動探索,發現問題;互動合作、解決問題;歸納概括、形成能力。增強數學應用意識、協作學習意識,養成及時歸納總結的良好學習習慣,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
四、教學程序:
教學環節教學程序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1、出示引例1:(投影片顯示)
一艘輪船由A碼頭出發,朝正東方向行駛3千米至C處,然后朝正北方向行駛2千米至B處,問A、B相距多少千米?
2、提出問題:⑴已知一個數要求這個數的平方,該如何求?
⑵已知一個數的平方,要求這個數,又該如何求?
⑶符合這樣條件的數有幾個?該如何表示? (依據己有的知識經驗估計學生會回答------正方形的面積是邊長的平方。)
思考,探索問題解決的途徑。
復習己學知識
復習乘方運算法則。
培養學生逆向思維能力。
誘發學生尋找解題途徑。
交流對話
探索新知引例2:(投影片顯示)
已知一個正方形的面積等于4c2,求它的邊長。
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思考。
強調指出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邊長的值。
總結:
已知某數的平方要求這個數,用式子來表示就應是:已知x2=a,求x的值。這和我們一開始提出的問題,求一個已知數的平方正好相反。要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就須在數學上引進一個新的概念――平方根。
引導學生舉例。
簡要介紹數的產生與發展。思考、發現:
逆用乘方運算。深入探究,如設一邊長為xc,依題意有x2=4,∵22=4,(-2)2=4
∴滿足x2=4的x的值可以是2,也可以是-2,但正方形的邊長不能是負數,∴x=2即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是2c。
歸納總結得出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個數的平方等于a,那么這個數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二次方根)。
理解并會表示平方根
舉例。
了解培養學生用逆向思維的觀點去分析問題,發現問題中蘊涵著的一些相互聯系的量(面積與邊長),再通過設未知數,從而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方程與乘方運算問題,體驗問題解決的思想方法。
使學生養成及時歸納總結的良好學習習慣
鞏固平方根概念
突出教學重點
向學生滲透“實踐第一”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課堂練習
比較探究
歸納總結教材第87頁練習,個別口答。
通過練習,引導學生比較探究,尋找規律,得出法則(用投影片顯示)。
強調正數有兩個平方根,決不能丟掉任何一個。若丟掉了一個,都是錯誤的。
平方根的表示法。(強調,特別注意的是 ≠± ,其中a是非負數。)
開平方的定義。
求一個數的平方根就是開平方運算,要靠它的逆運算平方運算來進行。獨立思考完成。
共同校對,矯正。
得出法則:一個正數有正、負兩個平方根,它們互為相反數;零的平方根是零;負數沒有平方根。
共同校對,矯正,使語言精練準確。
理解,掌握。使學生及時鞏固用平方根的概念來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類比能力;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讓學生明確平方與開平方是互為逆運算關系。
例題分析
反饋調控
形成能力出示例一:下列各數有沒有平方根?若有,求出它的平方根;若沒有,請說明理由。
⑴36 ⑵ 0.16 ⑶ (-4)2 ⑷ -32 ⑸ 0 ⑹ ⑺ -|a|-4 ⑻ 2
引導學生分析比較:⑴、要判斷一個數有沒有平方根,就要看它是不是負數,若是負數就沒有平方根,不是負數就有平方根。⑵求平方根時,要注意利用平方根的定義來求。
板書解題過程:……
指出:在解具體問題時,要靈活運用法則;帶分數開平方時,要先把帶分數化成假分數結合平方根的概念與法則,探索思路方法,口述解題思路。
掌握解題過程的書寫格式。 培養分析比較能力。
領會解決問題的思路。
滲透比較思想,讓學生體驗數學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的思想。
梳理概括
形成結構師生一起討論得出(投影片顯示):1、一個正數有正、負兩個平方根,它們互為相反數;零的平方根是零;負數沒有平方根。
2、正數a的平方根的表示方法為± 。
3、帶分數開平方時,要先把帶分數化成假分數。
師生一起討論得出
突破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應用新知
體驗成功出示練習(投影片顯示):
1、判斷正誤,并且改錯:(用投影片顯示題目)
⑴100的平方根是10
⑵非負數一定有平方根
⑶9 的平方根是±3
⑷2的平方根是±
2、教材第89頁練習2、3、4
巡視、小組輔導
選取小組代表回答,給予積極的評價,并強調注意點:正數有兩個平方根,決不能丟掉任何一個。若丟掉了一個,都是錯誤的。②正確表示平方根。
③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適用的方法。
小組討論,互相質疑,校對,矯正。共同完成。
書寫練習4的解題過程。
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使學生及時鞏固用平方根的定義和法則解決問題的方法,規范解題格式。同時使學生注意解題的關鍵。
變式練習
擴展新知
深入探究
問題遷移出示練習(投影片顯示)
1、什么數的平方根是它的本身?
2、求下列各式中x的值:
⑴ x2=25 ⑵ 2x2-32=0
⑶ 4(x+2)2-81=0
(這里估計學生會聯想到引例2解決過類問題)巡視、小組輔導。
投影有代表性的學生的解答過程,給予積極的評價。閱讀題目
先獨立思考后分小組討論,發現,質疑,達成共識。
書寫解題過程。
使學生再深入探索平方根的定義與法則,培養學生的轉化思想、發散思維和合作精神。
規范書寫解題過程。
知識整理
形成系統提問:
① 這節課學習了用什么知識解決哪類問題?②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是什么?應注意哪些問題?
③并學到了哪些思考問題的方法?④介紹開方最早見于我國的《九章算術》,比國外早一千多年。
出示“想一想”: ( )2 = ? (- )2 =?
(從知識、能力等方面)對所學內容加以概括,相互討論,回答,補充,共同整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形成知識系統,為今后繼續學習實數性質的應用打下基礎。
愛國主義教育。
加深學生對平方根概念及其表示法的理解。
布置作業 鞏固提高⑴完成作業本上的題目。
⑵興趣題:已知某數的平方根是x+2和3x-14,求這個數。課后結合自身水平獨立完成相應的習題:
⑴基礎一般的學生完成作業本。
⑵基礎稍好的學生完成作業本和興趣題。讓學生鞏固所學內容并進行自我評價,但考慮學生基礎的差異性,故進行分層次要求。
五、板書設計
10.1平方根
投影學生練習
……例一:
解:(板演詳細解題過程)……平方根概念:……開平方概念:……法則:……
六、設計說明:
㈠、指導思想:
依據學生已有的基礎及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遵循現代教學思想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注意數學思想方法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個人品質;使學生體驗數學的“實踐第一”和數學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的思想。
㈡、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使學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了解平方與開平方的關系;理解并學會平方根的概念和表示。),結合教材內容及學生實際,從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確定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
㈢、關于教法和學法
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及情感教學,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用實例和生活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節學習情緒,讓學生在乘方運算及其逆運算及平方根性質法則的比較中主動發現問題;應用數學思想方法分析討論,解決問題;在練習訓練中提高解題能力,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同時,采用媒體輔助教學,增大教學密度,更好地揭示了問題的本質,突破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㈣、關于教學程序的設計
在教學程序設計上,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突出以下幾個注重:
①注重目標控制,面向全體學生,啟發式與探究式教學。
②注重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體驗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
③注重師生間、同學間的互動協作,共同提高。
④注重知能統一,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方法,靈活運用。
數學說課稿 篇5
一、 說教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所講的是小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 章第 節的內容,這 部分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 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對 的應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為學習 奠定了基礎,又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本節課非常重要。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以及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認識……、掌握……
能力目標:能熟練運用 ,通過對 的探究,培養學生 的能力。
情感目標:樹立 思想,培養 興趣。
(三)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二、 說教法
根據三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具體形象思維占主要地位的心理特點,以及現有的認知水平,從而采用情境教學法,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情境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教學方法,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對 的獨立思考,并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三、 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根據課堂的主要內容給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如故事情境,游戲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自主探索,動手實踐,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改變過去"教師教、學生聽"的傳統模式。
四、 說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講故事(做游戲、實物直觀、模像直觀、多媒體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從而引入今天的新課——
(二) 自主探究、得出新知
通過以下幾個環節,讓學生自主探究 ,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逐步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1)……
(2)……
(3)……
在我的引導下,讓學生自主總結,得出本節課的重點
(三) 鞏固練習、學以致用
(1)出示課本例題,讓學生先自己練習,再討論分析,分析學生的解題思路,并對出現的典型問題加以指正,引起學生警覺。
(2)結合課本內容,創設現實情境,讓學生理解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能真正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理解生活中的問題。
例:……
(四) 總結結論、強化認識
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總結今天所學的知識點 ,若學生總結的不夠完善,教師再加以補充,強化對知識的認知。
(五) 布置作業
在使全體學生掌握本節知識的基礎上,針對性的分層次布置作業,使基礎差的學生得到訓練和進步,并使學有余力的學生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六) 板書設計
五、 說教學評價
把師評、互評、自評相結合,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學習熱情的評價,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總之本節課,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其掌握所學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并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意識和參與合作意識,實現了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真正實現知識與能力的提高。
數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八冊P100例1、2。
2.教材所處的地位
小數的性質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是在學習了“小數的意義”的基礎上深入學習小數有關知識的開始。掌握小數的'性質,不但可以加深對小數意義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數四則計算的基礎。根據小數的性質可以把末尾有零的小數化簡,也可以不改變小數的大小,把一個數改寫成指定位數的小數。
3、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掌握小數性質的含義是教學的重點,理解小數性質歸納的過程是教學的難點。
4、教學目標:
(1)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數的性質,提高學生運用知識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
(2)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教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究性和挑戰性,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以主動參與數學活動。
(3)在教學中滲透事物是普遍聯系和相互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二、教法
根據教學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我采用了:
1、情景教學法。讓學生在情景里親自動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不過如此簡單,享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2、游戲教學法。即是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做中學、玩中學”的體現。因為小學生學習活動不再是教師的“說教”,應該更多的時間是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這樣的教學,更能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3、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
三、學法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主要培養了學生以下學習方法:
1、指導學生觀察圖畫,共同討論,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在游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
3、培養學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學習方式。
四、說教學程序
(一)情景導入激趣揭題
(課件出示)唐僧師徒一起去西天取經,有一天,他們口渴了,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給三個徒弟吃,事先他把甘蔗分別裝進三個袋子里,上面標注著長度:0.
l米、0.10米、0.100米,饞嘴的八戒搶先一步說:“我的肚子大,我吃長的。”說著拿回了注有“0.100米”的袋子。沙和尚好不服氣,上前對師傅說:“八戒好吃懶做,長的應該讓給大師兄悟空吃。”悟空笑了笑說:“兩位徒弟別吵了,無論哪個袋子都一樣呀!”唐僧聽了悟空的話,微笑著點了點頭。
同學們,你們知道為什么師傅對悟空的話點頭微笑呢?這是因為大師兄悟空掌握了小數很重要的性質,學習了這節課,我們就知道其中的奧秘了”。(板書:小數的性質)
這樣的設汁,旨在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貫穿在小學生喜聞樂道的故事中,引發起學主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求知欲望的火花,從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為主動探究新知識聚集動力。
(二)探索新知
1.
同學們,剛才悟空說無論哪個袋子都一樣,是不是這樣呢?下面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米尺和已有的知識來驗證一下,好嗎?各小組合作研究。
師巡視并引導學生觀察米尺圖各小組匯報:
A、0.1米是幾分之幾米(1/10米)?用整數表示就是多少分米?(l分米)
B、0.10米是幾個幾分之1米?(10個1/100米)1/100米用整數表示是幾厘米(1厘米)?10個1/100米就是多少厘米?(10厘米)
C、0.100米就是幾個幾分之1米(100個1/1000米)?1/1000米用整數表示是幾毫米(1毫米)?那么100個1/1000米就是多少毫米?(100毫米)
結合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0.1米是1/10米,就是1分米
0.10米是10個1/100米,就是10厘米
0.100米就是10個1/1000米,就是100毫米
因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l米=0.10米=0.100米
這樣,學生根據小數的意義,從“0.l米、0.10米、0.100米”出發研究問題。在問題得以解決的過程中,學生鍛煉了運用已有知識解答新問題的能力,培養了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這樣教學,也正是使本節課牢牢地扎根于小數意義的基礎上,是小數意義的運用,而不是簡單的重復,因而是有意義學習。
接著教師指著“0.l米=0.10米=
0.100米"這個等式,并標上思考符號“→”,先讓學生從左往右觀察、比較,你們發現了什么?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小數的大小不變)。再標出思考箭頭“→”,讓學生從右往左觀察,發現什么規律,補充板書小數的末尾去掉“0”。
這樣教學,把靜態的知識結論轉化為動態的求知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對所學的內容理解深刻,記憶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時,還培養了學生歸納概括事物本質屬性的能力。
2.
為了進一步證明小數性質的可*性出示例2:比較0.30和0.3的大小。放手給學生自己研究,發給各小組平均分成100個小格子的正方形各兩個。
匯報交流:
(1)左圖把1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幾份?陰影分用分數怎樣表示?用小數怎樣表示?
(2)右圖把同樣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幾份?陰影部分用分數怎樣表示?用小數怎樣表示?
(3)從左圖到右圖有什么變了,什么沒變?(份數變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陰影面積的大小沒變)
(4)怎樣比較0.30和0.3的大小?(0.30是30個1/100,0.3是3個1/10,
因為10個1/100是1個1/10,30個1/100也就是3個1/10,所以兩個小數的大小相等)。
這樣使學生的思維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通過兩道例題,讓學生進一步掌握規律,全面概括出小數的性質。
3.呼應課始,揭示奧秘:由于悟空掌握了小數的性質,所以他面對兩位師弟的爭執說:“無論哪一袋都一樣”。
4.聯系生活,再現新知:還有同學們在商場看到貨物的標價為2.50元、3.00元,這樣寫,不但沒有改變小數的大小,而且讓顧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幾元幾角幾分。
(三)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這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這一階段是學生鞏固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發展智力的重要過程。在這一階段,特別是抓住學生的求勝心理進行了練習、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確保學習任務的圓滿完成。
1、判斷下面小數哪些0去掉是對的,哪些0去掉是錯的?
8.0808.0880.0080.80800
2.判斷下面各組兩個數是否相等?為什么?
0.25和0.25000.25和0.20xx.7和0.07
3和3003和3.00
3.第2題:把相等的數用線連起來,先在書上填好后,再提問找朋友。一個同學在第一欄里按順序報數,其他同學準備當朋友。
4.閉眼聽判:
“小數點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大小不變”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
這樣設計、讓學生對新知識的各種誤解進行辨析、判斷,使得所學知識真正轉化為能力。
(四)全課小結
1.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2.你對自己或同學有什么評價?
以上是我對小數的性質的簡單的設想,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批評、指正。
數學說課稿 篇7
我說課的題目是《集合》。
《集合》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
一.教材分析(首先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教材的地位和內容)
集合與函數的內容歷來是高中數學課程的傳統內容,也是后繼學習的基礎。作為現代數學基礎的集合論,它是一個具有獨特地位的數學分支。高中數學課程是將集合作為一種語言來學習,它是刻畫函數概念的基礎知識和必備工具。
二、教學目標(接下來我們分析一下本節的教學目標,新《課程標準》制定的學習目標是)
(1)、學習目標
了解集合的含義與表示,理解集合間的關系和運算,感受集合語言的意義和作用。
(2)過程與方法
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探索出結論,并能有
條理的闡述自己的觀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概念的引入,讓學生感受從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律;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本節的重點和難點是什么)
重點 :(本節的重點應該是)使學生了解集合的含義與表示,理解集合間的關系和運算,會用集合語言表達數學對象或數學內容)
難點 :(在本節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可能遇到的難點是)
(1)(要)區別較多的新概念及相應的新符號;
(2)(如何)選擇恰當的方法來準確表示具體的集合;
四.教法分析
1、以學生為中心,重點采用了問題探究和啟發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2、從實例、到類比、到推廣的問題探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
習能力啟發,引導學生得出概念,深化概念.
3、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節省時間,增大信息量,增強直觀形象性.
五.說教學過程(下面我以集合的含義與表示為例談一談我的教學設計) (那么整個教學流程分這么幾塊)
“集合的含義與表示”的教學流程:
1問題引入
上體育課時,體育老師喊:高一**班同學集合!聽到口令,咱班全體同學便會從四面八方聚集到體育老師身邊,而那些不是咱班的學生便會自動走開。這樣一來,體育來說的一聲“集合”就把“某些特指的對象集在一起”了。
數學中的“集合”和體育老師的“集合”是一個概念嗎?
2構建新知(那么構建新知的時候,主要圍繞著以下幾點展開)
(1) 集合的含義
數學中的“集合”和體育老師的集合并不是同一概念。體育老師所說的“集合”是動詞,而數學中的集合是名詞。同學們在體育老師的集合號令下形成的整體就是數學中集合的涵義。
師:一般的,某些特定的對象集在一起就成為集合,也簡稱集,例如”我校籃球隊的隊員“圖書館里所有的書”。同學們能不能再接著舉出些集合的例子呢? (自由發言,教師復述其中正確的舉例并板書出來)
(1)我們班所有女生
(2)所有偶數
(3)四大洋
······
(2) 集合與元素的關系
師:元素與集合的關系有“屬于∈”及“不屬于?
如A={2,4,8,16},則4∈A,8∈A,32( )A.(請學生填充)。
注:1、集合通常用大寫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寫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2、“∈”的開口方向,不能把a∈A顛倒過來寫。
(3) 集合的表示法
常用的有列舉法和描述法。
列舉法是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舉出來的方法。
描述法是用確定的條件表示某些對象是否屬于這個集合的方法。
常見數集的專用符號
N:非負整數集(自然數集).
Q:有理數集
R:全體實數的集合
``````
3典例精析
例1, 判斷下列對象是否能組成一個集合,并說明理由
1身材高大的人
2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
3所有的數學難題
4滿足的實數所組成的集合
(在這里我要重點講的是第四個問題,有的同學會認為x^2<0的實數解不存在,所以這樣的集合沒有。事實上這樣的回答是錯誤的,因為不存在元素的集合應該叫做空集。
例2(對于例題2也同學們容易錯的題,這里主要是圍繞集合中的元素應該具有互異性展開,因為它具有互譯性,所以這個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
已知集合{a,b,c}中的三個元素可構成某一三角形的三邊長,那么此三角形一定不是()
A直角三角形B 銳角三角形C鈍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例3 課本P3例1 例4 課本P4例2
例2, 例4主要是圍繞著集合的描述方法展開。對于這四道題的設計,我們主要
是圍繞著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展開。通過對于例題的解析,加深對各個知識點的理解。
4歸納小結,布置作業
歸納小結:
1、集合的概念
2“集合中的元素必須是互異的”應理解為:對于給定的集合,它的任何兩個元素都是不同的.
3、常見數集的專用符號.
設計意圖:讓學生養成在學習之后,能養成做總結的習慣,有利于新知識的構建。 布置作業:
一、課本P7,習題1.1 1
二、1、預習內容,課本P5—P6
數學說課稿 篇8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是八年級數學下冊第四章《相似圖形》的最后一節內容。在學生學習完相似圖形等知識后,利用它們認知位似圖形,這一節是第四章學習的綜合運用,強調學生對相似概念的更深刻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位似圖形概念。因此說這既是一節新課,也是一節復習課,理解位似圖形時要用到前面所學的相似知識如相似比等,并且這節的學習也為后面的課題學習《制作視力表》打好了知識基礎。
2.教學目標:在本節的教學目標設計中,我從以下四個層次說明,第一,在識記上要求學生能認識位似圖形,找出哪些圖形是位似圖形;第二,在理解上要求學生能從對圖形的觀察中得出位似圖形的一般特點,自已歸納出位似圖形、位似中心、位似比的定義;第三,在掌握上要求學生能作出一個圖形的位似圖形,并利用這種方法將一個圖形放大或縮小;第四,在應用上要求學生能利用圖形的相似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并在有關的學習和運用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進一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良好習慣。
3.教材內容:本節課首先向學生展示一組形狀相同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中的圖形,尋找圖形的特點,并由學生總結出來,由此理解本節中的位似圖形、位似中心、位似比的概念。再通過做一做,讓學生判斷是否位似圖形,根據總結出的定義找出位似中心,并動手度量,理解位似圖形中的位似比。最后引導學生完成想一想中的動手任務,即作出符合條件的位似圖形。教學中重點在于引導學生理解位似圖形的性質,難點在于作出規定位似比的位似圖形,關鍵是學生對位似比這個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在圖中找出兩個位似圖形的位似比。
教法學法:
根據八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本節教學中主要由學生自主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并分小組進行交流討論。教師主要任務是設置教學情景,并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地觀察活動,有選擇性地進行動手操作指導,部分地參與學生分組討論和交流。課堂上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引導作用。
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知
情景設置:一組從一個鏡頭放出的圖片,大小不一,形狀相同,按順序排列,動畫演示從放映機中放映圖片的效果;在第一張圖片上標出點A,在第二張圖片上相應的位置標出點B,鏡頭標為點P,圖形編號依次是①、②、③。
教師提示:讓學生連接A、B并延長,看能不能經過點P?然后在圖①上換一個位置標點,再在圖②上標相應點再試一次看能否經過點P?
設計思路:為了讓學生通過觀察認識到這些圖形首先是相似圖形,特別是每個圖形的對應點所在的直線都經過同一個點,為學生總結出位似的定義打下基礎。另外學生在演示后自己動手再找一處類似的點,在另一張圖中找它的對應點,并連接起來延長,自己實踐這一過程體會位似中心的含義。在得到位似圖形定義的同時,也讓學生思考:如果沒有畫出圖上的P點,怎么把它找出來?即如何確定位似圖形的位似中心P點的位置。在對定義的敘述中并不強求學生能一次完整地說出來,可以在全班范圍內交流各組結論,達成共識,這樣對概念的理解會更深刻。
二、做一做
這部分安排了三個圖形,先讓學生判斷這三個圖形中哪些是位似圖形,哪些不是,并說明理由(根據剛才總結出的位似圖形定義)從而更進一步加深對位似的理解。
情景設置:三組圖形,其中第一、三兩組是位似圖形,第二組不是。
教師提示:肉眼觀察圖形,然后試著找一下位似圖形的位似中心(也就是對應點都經過的那個點),讓學生明白位似圖形首先是相似圖形,并求出它們的相似比來,再度量出任意一對對應點到位似中心的距離,把這個值同相似比對比。從而得到結論:位似圖形上任意一對對應點到位似中心的距離之比等于位似比。
設計思路:目的在于通過學生自己觀察,動手畫圖、計算得出位似圖形的這一性質,在這個做一做中,學生用到的知識包括幾何繪圖,求線段的比,相似比概念以及位似中心、位似比的概念。在這個過程中主要由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學生代表闡述結果。這里學生易犯的錯誤主要是對應點的選取,如果是多邊形,可提示學生沿多邊形的邊依次選擇點,并作好標記。
三、想一想
回顧本章第三節中用橡皮筋放大圖形的方法,即相似圖形的畫法。讓學生復習畫法,實際上這樣放大后,兩個圖形是位似圖形。然后仿照這種做法,給學生一個圓形放大,使放大后的圖形與原圖形的位似比分別是3和4。
情景設置:課件演示橡皮筋放大圖形的過程。
教師提示:先認識這種做法的合理性,鞏固這種放大圖形的方法,進一步理解位似的概念。再讓學生動手實際做一次,由學生代表來說明自己小組的做法及為什么這樣做。特別是說清如何使位似比分別是3和4。
設計思路:目的在于讓學生應用所學的位似知識來完成放大圖形的工作,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良好習慣。在實際操作前先由教師實物演示用橡皮筋放大圖形的過程,讓學生復習這一操作,再自己實踐。在復習操作時讓學生用所學知識說明這種操作的合理性。
四、隨堂練習
綜合運用本節中學習的位似圖形知識完成放大和縮小圖形的任務。
情景設置:三角形ABC,任意在三角形外取一點O,連接AO、BO、CO,取其中點D、E、F。
教師提示:結定條件學生畫出圖形,連接D、E、F得到的三角形即是將原三角形縮小一半后的新三角形,請學生說明為什么是原來三角形的一半。再讓學生思考如何放大原三角形,強調位似比即對應線段的比。完成后讓學生說明自己做法的合理性,再次強化對位似相關概念的理解。
設計思路:安排這組練習的目的在于利用學習的位似知識解決一個簡單的實際問題:放大與縮小圖形。
五、小結
通過本節課中對位似圖形的觀察,學生得出位似圖形的有關概念,通過做一做加深對位似中心,位似比的理解,并會求位似比,知道位似比即是位似圖形上任意一對對應點到位似中心的距離之比。通過想一想復習了相似比知識,掌握放大和縮小圖形的方法。最后通過練習應用位似知識來完成放大和縮小的實際操作,加深對位似知識的理解。
六、作業
習題4.12
第一題利用位似性質說明平行關系,綜合運用位似、相似、線段的比、平行線的判定等知識,這也是本節知識的一個重要應用。
第二題利用本節中學習的作位似圖形的方法放大一個已知圖形,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板書設計:
見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