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說課稿模板匯編七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優秀的說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說課稿 篇1
一、教學設計理念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并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課例我讓學生自己動手來折圓紙片、同學之間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圓的一些特征。這樣的組織教學,使整節課充滿了“做數學”的過程,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展現。
現代信息技術是為教學服務的,其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學生學習背景,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本課例的教學設計還著力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經歷體驗的過程,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數學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P55—58頁的內容。
本單元教材教學圓的認識、圓的周長和面積、軸對稱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了一些常見平面圖形的認識,有關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以及在低年級直觀認識圓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知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知識,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
《圓的認識》是這一單元的第一節課,是這一單元中較為重要的教學內容。本課時的教學是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面積的重要基礎,同時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
三、學生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更應當關注數學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的應用,使他們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而且學數學是有用的、必要的,從而愿意并且想學數學。對于本節課教學的圓學生在生活中有大量的接觸,有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基礎,同時學生具備了很強的動手操作能力,有較強的交流與表達的愿望,使課堂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成為可能。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征。
2、過程與方法:經歷觀察、合作、探究、游戲等活動認識圓各部分的名稱;通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發現圓的特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和動手實踐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美以及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了解數學傳統文化知識,感受圓的美、生活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五、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征,讓學生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教學難點:同圓或等圓中的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六、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在本年段的教學建議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創設一個自主性、研究性、協作性的教學環境,構建一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師生關系,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協作學習。
七、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圓規,三角板,課件。
學生準備:圓規,尺子,白紙,圓片等。
八、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看賽車比賽嗎?當你們看著運動員騎著自行車在賽道上飛奔的時候,什么感覺?老師也準備參加賽車比賽,還專門設計了三款自行車,可是選擇其中哪輛車去參加自行車比賽呢?出示三輛自行車圖(第一輛橢圓形輪子、第二輛正方形輪子、第三輛圓形輪子)
學生討論回答:選擇第三輛車
師:為什么大家都選擇了第三輛車子呢?
生:因為第三輛車子的輪子是圓形的,騎得快。
師:為什么車子的輪子都做成圓形的?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這堂課我們就一起來走進圓的世界,去探索有關圓的知識。
(板書課題——認識圓)
【設計意圖: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課,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學生積累豐富的感性認知材料,為探究新知打好鋪墊。】
(二)、自主探索,獲得新知
1.感知圓。
在我們的生活中,除了車輪是圓的以外,在周圍的物體上哪里還有圓?
學生舉例: ①硬幣的邊是圓的;②圓桌的邊也是圓的;③有些鐘表的外形象也是圓的……
師:(出示課件)如果我們沿著這些物體的外沿畫下來,就得到了一個圓,圓和咱們原來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四邊形相比有什么不同?
三角形和四邊形都是由什么圍成的?(線段)我們就把它們叫做平面上的直線圖形。而圓是什么圍成的?(曲線)所以,我們就把圓叫做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設計意圖:學生初步認識圓的基礎上,采取讓學生舉實例的方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圓的表象認識。既注意了新舊知識的銜接,又注意了學生的思維特點,為進一步認識圓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初步感知圓的特征。】
2.探究圓。
(1)認識圓心
先把圓對折、打開,換個方向,再對折,再打開……這樣反復折幾次,折過若干次后,你發現了什么?(在圓內出現了許多折痕)
仔細觀察一下,這些折痕總在圓的什么地方相交?(圓的中心一點)
教師指出:我們把圓中心的這一點叫做圓心.圓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教師板書:圓心O
【教學設計】借助直觀、形象的教具,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2)認識半徑
用尺子量一量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看一看,可以發現什么?
(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教師指出:我們把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教師在圓內畫出一條半徑,并板書:半徑r)
在同一個圓里可以畫多少條半徑?
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嗎?
教師板書:在同一個圓里有無數條半徑,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
(3)認識直徑
我們把圓對折時,每條折痕都從圓的什么地方通過?兩端都在圓的什么地方?
指出:我們把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直徑一般用字母d來表示.(教師在圓內畫出一條直徑,并板書:直徑d)
在同一個圓里可以畫出多少條直徑?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個圓里的幾條直徑,看一看,所有直徑的長度都相等嗎?
教師板書:在同一個圓里有無數條直徑,所有直徑的長度都相等.
(4)小結:在同一個圓里有無數條半徑,所有半徑的長度都相等;有無數條直徑,所有直徑的長度也都相等.
(5)半徑和直徑的關系
討論:在同一個圓里,直徑的長度與半徑的長度又有什么關系呢?
生1:同一個圓里直徑是半徑的2倍,或者說半徑是直徑的一半,我們是通過量來的。
生2:同一個圓里直徑是半徑的2倍,或者說半徑是直徑的1/2。我們是這樣想出來的:
圓心把直徑分成了相等的兩部分,每一部分是半徑,所以說直徑是半徑的2倍,或者說半徑是直徑的1/2。
師:你們回答都對。(板書:d=2r或r= d/2)
練習:對口令,看看誰的反應快。(已知直徑求半徑,以及已知半徑求直徑。)
【設計意圖】讓學生能夠直觀、形象、深刻、準確地理解有關圓的數學名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通過讓學生操作的形式來突出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并讓學生體驗自主探索獲得成功的喜悅的情感過程。
3.畫圓
出示課件,同學們請看看這幾個圓一樣大嗎?他們各自在什么位置?為什么?(發現半徑不一樣)(半徑決定圓的大小)(發現圓心決定圓的位置)
(1).學生畫圓(要求:先用瓶蓋畫圓,但要畫比其大的和小的圓就不行了,不方便)
(2).畫各種大小的圓怎么辦(思考用圓規怎么畫,學生先說,然后小組探索用圓規畫圓要注意那些方面)
(3).教師示范畫圓.
① 圓規兩腳間的距離也就是什么? ② 針尖固定的這一點也就是什么?③ 注意旋轉的技巧。 強調:畫圓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不能改變,有針尖的一腳不能移動,旋轉時要把重心放在有針尖的一腳.
概括三點: ① 按要求確定圓規兩腳間的距離,也就是定半徑。 ② 把裝有針尖的一腳固定在一點上,也就是定圓心。 ③ 最后按一定的技巧旋轉一周。 這樣就可畫出一個圓。
(4).歸納板書:1.定半徑;2.定圓心;3.旋轉一周.
(三)、鞏固練習
我們就用剛才的發現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1. 用圓規畫出半徑是2厘米的一個圓,并用字母O、r、d分別標出它的圓心、半徑、和直徑。
2.說一說車輪為什么都做成圓的?車軸應裝在什么位置?
(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
3. 草地上的木樁上拴了一頭小牛,想一想,這頭小牛吃草的最大范圍會是一個什么形狀呢?(圓)
如果小牛吃了一圈的草,但還沒有吃飽呢,你能幫幫它嗎?(把繩子放長一點)
同學們想想,繩子在這里相當于圓的什么?(半徑)
繩子變長了,圓也變大了,你能說說圓的大小由什么決定的嗎?(半徑)
如果這頭小牛還沒有吃飽,除了放長繩子外,你還可以怎么樣幫它?學生思考,回答:移動木樁
同學們想想,木樁在這里相當于什么?(圓心)
木樁移動了,圓的位置也變化了,看來圓的位置是由什么決定的?(圓心)
4.畫出各種大小、不同顏色的圓,組合出一幅美麗的圖畫。
【設計意圖】及時進行趣味性練習,有利于鞏固新知,培養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運用于生活,體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設計意圖】收獲包括知識、能力、方法、情感等全方位的體會,表揚激勵,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九.板書設計
圓的認識
圓心O 半徑r 直徑d
d=2r或r= d/2
板書設計簡明,力求突出重點,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十、教學評價
圓的認識”是數學課程標準中“空間與圖形”領域內容的一部分,這些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對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是很有幫助的。
教學“圓的認識”這一內容時,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來感知圓各部分的名稱以及特征,并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在設計這節課時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讓學生自主探索
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始終將學生自主探索的理念貫穿其中。例如:讓學生小組合作、觀察、探究圓的半徑和直徑的特點等。在各個探究活動中力求使學生嶄露出他們的個性和潛在的創新意識,使他們的創新能力在探究中展露本色和活力。
2、注意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例如: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圓形的;車輪為什么做成圓形的等,都注意了密切聯系生活實際。
3、以學生為本
在對圓的概念的要求上,并沒有強加給學生圓的科學概念,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進行學習,在頭腦中自然形成圓的概念。正如加涅所認為的:概念能通過定義,也可以通過直接觀察得到。當一個人能區別概念的例子和非例子時,就學會了概念。在本課教學中給學生訂出的這一切實可行的目標正是新課標中人本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
說課稿 篇2
一、 教材分析:
《燕子媽媽笑了》是是一個童話小故事,講了燕子媽媽要小燕子到菜園去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樣。在媽媽的耐心啟發下,小燕子到菜園去看了三次,終于知道了冬瓜和茄子不同的特點,小燕子媽媽很高興。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不僅可以學到觀察事物的方法,還應該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認真”乃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能力和品質。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在觀察、實驗、體驗中自已去獲取,去探究,聯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并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說中提升認識,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 學生狀況分析:
我們班的學生雖然只是一年級,但是在平時的語文課上就呈現出思維活躍,見解獨特、個性體驗豐富等特點,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濃厚,好讀、好問、好想、好說,再加上學生又具備了一定的合作學習的能力,因此,。這節課中,我既給學生創造單獨讀書、獨立思考的機會,也實施一定方式的師生合作、生生合作,促進學生對課文的感悟。此外,根據低年級學生模仿能力強,喜歡表演的特點,我決定在學習結束前,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依據自己的個性體悟,自由發揮進行表演。
三、 教學目標的闡述、研究的依據與落實目標的設想: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是要既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又注重培養和提高包括品德修養、審美情趣、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等在內的人文素養。”因此,依據課標以及學生發展的需要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認識本課 15 個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 能力目標:學會觀察事物的方法,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
3.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認真的良好習慣。
根據本節課的目標,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體會燕子媽媽為什么笑了?因此我設計了,在觀察中了解冬瓜、茄子的外形特征,使學生知道如何觀察一種事物;在閱讀中使學生知道無論做什么事都要認真;在表演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應以識字為主,旨在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因此我確立的教學重點是:隨文認識識字條中的 14 個字,并練習運用多種識字方法識字。學生的年齡比較小,他們的思維也正處于培養發展階段,邏輯思維能力較弱,因此我確立的教學難點是學會觀察事物的方法,養成做事認真的好習慣。
四、 教材,學法評價手段確定的依據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這一課改目標,在教學中我采用多種游戲方式,使學生在快樂中識字,掌握多種識字方法。并且運用觀察、表演等多種形式,選擇了以全體學生參與,教師適當引導為主的教學方式,采用先觀察后讀,在觀察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口語表達的能力,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提高探究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 教學流程預案:
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這節課我安排了以下環節:
㈠引導觀察,導入新課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這樣的理念:在教學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開放式教學,充分挖掘語文教育的人文內涵,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在這種教育理念的指導
下,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 ( 認知方式、情感表現特點等 ) 在教學伊始從激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充分利用實物,創設了形象、生動、輕松、愉悅、民主的課堂學習氛圍,使學生產生想學、要學、樂學的動機。上課時,我對學生說:“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兩種蔬菜,你們想知道它們是什么呢?”這時,我拿出了冬瓜和茄子,我讓學生仔細觀察,看看他們有什么區別呢?然后,適時告訴學生做任何事都要認真。從而引出單元主題——認真。單元主題引出后,我這樣問:同學們觀察的這么仔細,那小燕子是怎么觀察的呢?你們想不想知道?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燕子媽媽笑了》。(板書課題)這樣充分引起了學生探究的興趣,不知不覺中將學生引入到課文內容中來。
㈡閱讀課文,隨文識字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教師要創設識字學習的情境,直觀、形象的圖片能有效引起學生的注意并激起其參與意識,游戲和競爭的學習方式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學習形式,能夠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的識字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然后運用多種游戲方式,讓學生學習生字。我設計的游戲有:請學生當小老師組詞讀,開火車讀,做猜字游戲,開展小競賽:比一比誰的記字方法最好,(把自己記字的好方法說給同學聽),接著我又設計了收獲游戲 , 把所有的背面帶有生字的“冬瓜”、“茄子”的圖片貼在黑板上的“菜園”里。這時我說了句,“請我們班的‘小燕子'們到‘菜園'里采摘吧!要求讀出后面的字或詞(如果是字用這個字組個詞,再說一句話。如果是詞用這個詞說句話)字、詞有:大小 躺 掛 細毛 小刺 青 紫,并讓學生把這些字、詞分類,并說出自己的理由。為了理解“躺”和“掛”,使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性,教學中我讓學生親自動手到前面來擺一擺,這是理解和感悟的過程。“收獲游戲”的環節,我通過創設“豐收的菜園”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生在享受“豐收”喜悅的同時,也融入也鞏固練習,學生的學習成了一種享受,這是本課教學中生生互動的一個興奮點。最后我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生字過關,如果全認會了請 用你們喜歡的方法互相獎勵。這樣通過生與生之間的互相評價,使學習在交流中達到了檢查教學效果的目的。
㈢深入讀書,深化明理
低年級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起步階段,《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目標中十分強調語言的積累,閱讀教學要以讀書為主,以讀代講。同時還要激發學生的
讀書興趣,以提高讀書的效果。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在邊讀邊思中,在相互討論中,在小組交流中,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熏陶。因此,我在教學中運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同桌讀、小組讀、師生分角色讀。教學中我還進行句式訓練(引導學生用:小燕子發現了什么?我發現了什么?的句式練習說話。這時我要求學生大膽說,我指導學生說完整、通順的句子。)句式訓練的內容,打通了課內和課外的聯系,使文本和學生的經驗溝通,豐富了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用自己的話說課文的內容,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
㈣表演想象,學以致用
表演是學生喜歡的形式,能使學生創造性地組織語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同學生一起表演,師生互動,體現了民主平等,課堂氣氛活躍、熱烈。學生的學習是個性化的行為,不能以教師的理解代替學生的理解,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因此在這一環節我先請同學們在小組內表演,然后在班組中匯報表演,表演時我接受了學生的邀請,扮演了燕子媽媽。這樣課堂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們十分興奮,這時我抓住時機,問 “小燕子三次到菜園觀察冬瓜和茄子結果不同說明了什么?”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已見,這樣就充分尊重學生的感悟和理解。為了讓學生發散思維,我讓學生展開想象:燕子媽媽會對小燕子說些什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從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為了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我讓學生說一說我們觀察事物的方法還有哪些?學生說得非常好,有的說:“可以用眼睛看。”、“可以用手摸。”、“可以用耳朵聽。”“可以用鼻子聞。”、還有的說:“可以用嘴嘗。”等等。這時我總結,無論采取哪種方法觀察事物都要認真、有耐心。
㈤布置作業
回家觀察一種蔬菜或水果的大小、顏色和形狀,注意要認真,講給爸爸、媽媽聽。
《燕子媽媽笑了》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注重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語文學習情境,課堂中學生學得主動、快樂,課堂中的許多游戲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了知識,能力得到了提高。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以下幾方面比較滿意:
1. 隨文識字環節時,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年齡、認知特點,設計了當小老師、猜字游戲、收獲園等識字游戲,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寓教于樂,達到了學習的最佳境界。
2. 閱讀教學時,我以讀為主,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去感悟、體驗和積累。
3. 為學生提供了觀察和表演的機會,放手讓學生參與,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本節課雖然上的較成功,但不足之處不容忽視,不足之處是學生在做“收獲游戲”時,對詞語的分類這一部分掌握的不好,他們只能分類,但說不出這樣分的理由。我就應及時引導,結合兒童的語言,用具體實例進行闡述,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盡量的提高自己在教學中的應辯能力。
說課稿 篇3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二單元的第六課《項鏈》作者法國作家莫泊桑。
一、說教材
<一>、確定本課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語文第四冊以文學作品的鑒賞為主,小說的鑒賞占全書的50%。該冊雖只選入了三篇外國小說,但這三篇各有千秋,且在文學史占有顯著的地位,《裝在套子里的人》以其典型的形象,幽默的語言見長巴爾扎克的《守財奴》以其傳神的細節,描寫,典型的吝嗇鬼聞名;而莫泊桑的這篇《項鏈》以其精巧的構思,出色的心理描寫、意味十足的結尾被廣泛傳誦。學習本文,可以讓我們進一步體味作為短篇小說巨匠的莫泊桑作品的魅力;學習本文,可以為學習《陳奐生上城》打下基礎;學習本文,可以形成完整的小說鑒賞體系;學習本文,還可以讓我們領略到外國小說的無窮魅力。
<二>、確定教學目標
1、確定依據
1)鑒賞小說可以從小說的人物形象、小說的語言、小說的主題、小說的結構及小說的描寫技巧等方面著手。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對小說的主題、小說的結構及小說的描寫技巧進行鑒賞。
2)本文的特色:本文構思特別精巧,作者為主人公設計了一個由逆境到順境,然后再墜入了逆境的曲折經歷,安排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節。這些出人意料的情節,一次又一次的擺布著瑪蒂爾德的命運,開著瑪蒂爾德的人生玩笑;演繹著瑪蒂爾德的命運悲劇。瑪蒂爾德的心理,瑪蒂爾德的性格,瑪蒂爾德的命運均在這曲折的情節中實現。
鑒于上述原因,我將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a、知識目標
1、掌握本文的生僻字詞
2、分析小說的情節,初看人物思想和品質。
3、分析深刻、細膩的心理描寫,評價人物的性格特征,進而發掘人物的精神世界。
4、整體閱讀小說,客觀、全面瑪蒂爾德評價形象。
b、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抓住線索,快速梳理小說情節的能力。
2、培養學生多角度審視小說人物的能力。
3、培養學生仿照原文風格寫作的能力。
c、德育目標
體味人在物質與精神世界中的執迷和追求,以及這種追求在現實的限制下的無奈、荒誕與虛幻。以及由此產生的人的本性的堅持和女扭曲。從瑪蒂爾德身上吸取和發揚人性中善的力量。
<三>、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
對瑪蒂爾德的解讀,傳統的理解,人們常常從單純的階級論出發,忽略了從人性的角度去詮釋這一人物,所以,如何引導學生鑒賞和評價瑪蒂爾德這樣既有虛榮心又有誠實、堅強、善良品質德復雜人物,是本課重點,也是本文德難點。
二、說教法
鑒于學生已在英語課中接觸過該文,對文章內容有大體的了解。故我將本文的教學模式定格為:經典段落指導品讀——爭議問題學生討論——疑難問題教師點撥。
這種教學模式既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又可以讓他們在參與中提高自身的鑒賞水平。
三、說學法
品讀法——仿寫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學生復述《失街亭》的波瀾曲折的故事情節。
教師介紹對莫泊桑作品的情節的相關評價。
<二>、品讀本文情節和心理描寫
導入新課后,要求學生抓住項鏈這一線索,在項鏈前分別添加6個不同的字來概括本文情節,再由學生找出情節中的高潮部分,最后由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原文分析:本文是如何體現“處處出人意料,處處又合乎情理”的情節特點的。
賞讀情節后,要求學生按照情節找出描寫瑪蒂爾德心理德句子,并加以概括,再據此指導學生初步探討瑪蒂爾德的性格。
<三>、重點難點的突破:
1、仿寫:
兩個話題中選擇一個,要求突現人物的心理及性格。
a、如果沒有那份請柬。
b、“啊!假的”
2、結合課后題對瑪蒂爾德定位,并要求從原文找出依據,同組討論后,選派代表發言。
3、形象對比分析:將瑪蒂爾德與簡愛對比分析。引導學生發現瑪蒂爾德追求德不合理性。
4、引導學生對瑪蒂爾德德的肯定評價。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a、俗語說:“人無完人,金無赤足”
b、多面人周樸園。
<四>、作業
續寫該文,注意盡量模仿原著的寫作風格。
五、板書設計:
情節————心理————形象
羨項鏈——痛苦不堪愛慕
項借項鏈——忐忑不安虛榮瑪
失項鏈——驚慌失措堅強蒂
鏈賠項鏈——悲苦不堪誠實爾
還項鏈——輕松欣慰善良德
識項鏈——當頭一棒
說課稿 篇4
1. 教材的內容分析
“物質的量”及相關概念是高中階段學生學習的重要化學概念,物質的量作為聯系物質宏觀數量和微觀粒子數量的橋梁,為學生定量認識物質組成和化學反應提供了新的視角。同時,“物質的量”及相關概念是屬于“工具性”概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當中會不斷使用。
《課程標準》關于此部分的內容標準要求為“認識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基本單位,能用于進行簡單的化學計算,體會定量研究的方法對研究和學習化學的重要作用”。對于這些“工具性”的概念,《課程標準》淡化了對于概念本身的理解和相關關系的推導,著重強調了對這些概念的應用。
2. 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初中的學習,學生已經熟知通過質量、體積來計量宏觀物質,也熟知宏觀物質由原子、分子、離子等微粒組成。但是學生是將宏觀的質量、體積和微觀的粒子數目孤立起來看待的,缺乏宏觀與微觀聯系的橋梁。同時,學生對定量認識全部是基于“質量”進行的。因而“物質的量”單元教學重點應該讓學生建立起宏觀與微觀相聯系的橋梁,并且從物質的量的角度出發,建構討論物質的組成和化學反應以及溶液組成的新話語體系。
“物質的量”及相關概念本身比較抽象,學生學習難度較大。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將“物質的量”與生活中的其他“堆量”作類比,引導學生認識引入物質的量的重要意義,并且著重對這些概念進行應用。
3. 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摩爾是物質的是的基本單位,了解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之間的關系,了解 摩爾質量的概念,了解提出摩爾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涵義
2、了解物質的量、摩爾質量、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系,能用于進行簡單的化學計算。 過程與方法:
1、初步培養學生演繹推理、歸納推理、邏輯推理和運用化學知識進行計算的能力 2、通過物質的量這一聯系微觀粒子與宏觀質量的物理量的學習,引導學生以化學的眼光、從微觀的角度地認識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認識到宏觀和微觀的相互轉化是研究化學的科學方法之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概念的透徹理解,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體會定量研究的方法對研究和學習化學的重要作用。
4. 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物質的量及其單位的涵義;摩爾質量的概念和有關摩爾質量的計算 教學難點:物質的量及其單位
5. 教學流程簡單介紹
6. 板書設計
一、物質的量
1涵義:物質的量是一個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數目粒子的集體。 2符號:n
3單位:摩爾 mol 二、阿伏伽德羅常數:
1 定義:0.012Kg C-12中所含的原子數。 2 符號:NA
23-1
3 近似值:6.02×10mol
4 與物質的量n和微粒數N的關系式:n=N/NA
三、摩爾質量:
1、定義:單位物質的量的物質所具有的質量,符號為M 2、、公式:M=
m-1
單位 g·mol n
3、有關摩爾質量的相關計算
7. 教學反思
這樣一節課,能夠做到練習實際,讓學生體會到“從生活到化學,從化學到社會”,但是在整個設計中還存在不夠完善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會不斷完善。
說課稿 篇5
親愛的老師們,下午好!
所有為拼音教學貢獻自己光和熱的老師,都值得我們深深敬仰。
非常榮幸為大家呈現人教版第一冊第二部分漢語拼音的第三課《b p f》。圍繞著教材解讀、學情分析、教學過程這三個方面,我將進行簡單的闡述。旨在拋磚引玉,不當之處,敬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教材解讀
1、教材分析
本課配有字母音節相對應的圖片10張。這些插圖色彩鮮明,形象直觀,準確地揭示了教學內容。圖1—4揭示了聲母b、p、、f的發音和字形。圖5提示了拼音方法,滲透拼音和音節的概念,這是學習拼讀的開始。圖6—9揭示了b和a的四聲發音方法,這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圖10是在學生掌握拼讀基礎上進行的擴展練習,同時認讀“爸、媽、我”三個字。
2、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的具體要求,結合單元的訓練重點,本課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設計意圖:皮亞杰指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盡可能多的東西教給學生,取得盡可能大的效果,而首先在于教給學生怎樣學習,學習發現自己,事實證明,憑借學生的已有經驗,讓他們自己去嘗試,就能讓他們體驗品嘗成功的快樂,同時樹立起學好拼音的信心。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的腦力活動中,擺在第一位的不是背書,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也就是進行生動的創造。拼音教學中,我們應還學生思考的時間,給學生練習的時間,這樣的話,他們得到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自信心,創造力和拼讀能力。在拼音教學的過程中,采取游戲,競賽,P等方式進行拼讀練習,能讓學生始終在興致盎然中學拼音。)
二、 練習拼讀,鞏固運用
1、指導看圖,展開聯想
2、戴帽拼讀,賦予意義:bā:圖上畫著誰?卡片上的數字是幾?bá:一起玩拔蘿卜的游戲,在游戲中反復練習讀準bá的音。bǎ:想象說:誰在打靶?bà:用bà組詞或說句子。
(設計意圖:聲母、韻母是記錄漢語拼音音素的符號,就其本身而言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單靠死記硬背早晚會讓學生失去興趣。所以,在教學中啟發學生用聲母、韻母說詞造句,賦予字母以意義,是幫助學生記住發音的好辦法。注重扶放結合。關注學生課堂上拼讀能力的提升。當音節有了意義,便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讓學生聯系實踐組詞,級激活了已有的知識儲備,又拓寬了知識面,使拼音教學與說好普通話相結合。
三、 拼讀認字,課堂小結
1、指導觀察,說話訓練(圖上有誰,他們在哪里,在干什么)
2、圖文結合,隨圖識字
3、練習說話,作業布置,課堂小結
自本課起,開始認字。讓孩子們憑借已掌握的音節讀詞認字,豐富了拼音教學的內容,較早地發揮拼音幫助識字的功能,有助于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成就感。認字的要求只是認識,不要做過細的字形分析,即能讀正確,結合詞句知道字的大致意思,整體認記即可,不要求書寫。當然,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說一說是怎么記住漢字的,在哪里見過這個字。其實,本課的三個生字極其常用,學生多讀幾遍就能夠辨認,重點是借助拼音規范讀音。如,“媽”應該讀第一聲,“爸爸、媽媽”第二個字要讀輕聲。教學中通過看圖指導說話,認讀三個詞,借助音節讀準字音,從讀詞到認字,再到離開音節熟讀生字,了解三個人之間的關系,并找尋語言知識點,進行簡單的選詞說話訓練,最后,通過連線進行檢測,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
(設計意圖:將學生所學的漢語拼音與已有的生活經驗相結合,有助于在頭腦中建立起一座抽象的漢語拼音符號與具體事物之間的橋梁,保護孩子剛剛萌發的學習興趣與自信心,從而更好完成學習漢語拼音的任務。)
簡單的教學設計,樸素的教育理念,望孩子們在課堂上擁有實實在在的拼讀時間和練習機會。
說課稿 篇6
《不等式的基本性質》它是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今天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這五個方面談談我對這節課處理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本節內容不等式,它是刻畫現實世界中量與量之間關系的有效數學模型,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所以對不等式的學習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同時,不等式的基本性質也為學生以后順利學習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有關內容的理論基礎,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的內容兼顧我校八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關系,了解不等式的意義。
2.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質。
過程與方法:經歷不等式的基本性質的探索過程,初步體會不等式與等式的異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經歷由具體實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過程,進一步符號感與數學化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不等式概念及其基本性質
難點:不等式基本性質3
教法與學法:
1. 教學理念: “ 人人學有用的數學”
2. 教學方法:觀察法、引導發現法、討論法.
3. 教學手段:多媒體應用教學
4. 學法指導:嘗試,猜想,歸納,總結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下面我將具體的教學過程闡述一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我將用一個公園買門票如何才劃算的例子導入課題。
世紀公園的票價是:每人5元;一次購票滿30張,每張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團員去世紀公園進行活動。當領隊王小華準備好了零錢到售票處買27張票時,愛動腦筋的李敏同學喊住了王小華,提議買30張票。但有的同學不明白,明明我們只有27個人,買30張票,豈不是“浪費”嗎?
(此處學生是很容易得出買30張門票需要4X30=120(元), 買27張門票需要5X27=135(元),由于120〈135,所以買30張門票比買27張還要劃算。由此建立了一個數與數之間的不等關系式)
緊接著進一步提問:若人數是x時,又當如何買票劃算?
二、探求新知,講授新課
引例列出了數與數之間的不等關系和含有未知量120<5x的不等關系。那么在不等式概念提出之前,先讓學生回顧等式的概念,“類比”等式的概念,嘗試著去總結歸納出不等式的概念。使學生從一個低起點,通過獲得成功的體驗和克服困難的經歷,增進應用數學的自信心,為下面的學習調動了積極。
接下來我用一組例題來鞏固一下對不等式概念的認知,把表示不等量關系的常用關鍵詞提出。
(1)a是負數;
(2)a是非負數;
(3) a與b的和小于5;
(4) x與2的差大于-1;
(5) x的4倍不大于7;
(6) 的一半不小于3
關鍵詞:非負數,非正數,不大于,不小于,不超過,至少
回到引入課題時的門票問題120<5x,我們希望知道X的取植范圍,則須學習不等式的性質,通過性質的學習解決X的取植
難點突破:通過上面三組算式,學生已經嘗試著歸納出不等式的三條基本性質了。不等式性質3是本節的難點。在不等式性質3用數探討出以后,換一個角度讓學生想一想,是否能在數軸上任取兩個點,用相反數的相關知識挖掘一下,乘以或除以一個負數時,任意兩個數比較是否性質3都成立。通過“數形結合”的思想,使數的取值從特殊化到一般化,從對具體數的感知完成到字母代替數的升華。讓學生用實例對一些數學猜想作出檢驗,從而增加猜想的可信程度。同時,讓學生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反饋練習:用一個小練習鞏固三條性質。
如果a>b,那么
(1) a-3 b-3 (2) 2a 2b (3) -3a -3b
提出疑問,我們討論性質2,3是好象遺忘了一個數0。
引出讓學生歸納,等式與不等式的區別與聯系
三、拓展訓練
根據不等式基本性質,將下列不等式化為“<”或“>”的形式
(1)x-1<3 (2)6x<5x-2 (3)x/3<5 -4x="">3
再次回到開頭的門票問題,讓學生解出相應的x的取值范圍
四、小結
1.新知識
一個數學概念;兩種數學思想;三條基本性質
2.與舊知識的聯系
等式性質與不等式性質的異同
五、作業的布置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的看法,希望各位專家指正。謝謝!
“讓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教學的全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第七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課文以“桂花雨”為題,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全文共六個自然段,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自然段開篇明旨,寫作者小時候最喜歡桂花,因為它的香氣迷人。第二到第四自然段寫童年的“搖花樂”第五到第六自然段,寫母親愛家鄉的金桂,同時點題,寫“我”愛童年的“搖花樂”。
作者以童年時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純真的童趣、淳樸的情感。文章語言清新,情感豐富而真摯。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好好體會。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文的內容,從四年級學生的知識、能力現狀出發,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學會本課九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能聯系生活實際,談對課后練習4中重點句的閱讀感受。
3、情感目標:體會作者表達的濃濃思鄉之情。
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從搖花樂中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和對家鄉的懷念。難點是體會母親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達的感情。
二、說教學過程
本文的教學,我準備分兩個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
本課時主要讓學生讀通課文、讀懂課文,了解課文的內容,弄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在學文的過程中學習掌握本文的九個生字,以及課后第三題中的詞語。
1、激趣導入。用導語“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會給人以永久的回憶這節課。”引起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學習這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文章。
出示課題讀題后,讓學生針對課題提出自己的疑問來,有利于他們更好的投入課文的學習。
2、初讀課文,感知內容。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組織與同學交流,把課文讀得更好,并將自己得疑問和同學互相探討。
3、檢查初讀情況,學習字詞。老師請個別學生讀各段,相機正音,指導學生正確讀字、句、段。
4、指導弄清各自然段的內容,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第二課時:
精讀課文,理解內容,想象作者描寫的景象,感受作者小時候搖桂花的樂趣,體會文中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以及作者和母親濃濃的熱愛家鄉,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授
這個復習,主要是復習學過的字詞,特別是課后要求掌握的八個詞語,還要復習課文的敘述內容,幫助學生再次理清課文的思路,以便更好地來理解課文。
(二)細讀課文,探究解疑
1、第一部分的教學,主要圍繞“小時候,我最喜歡桂花”這句句子,讀讀這個部分,想想為什么愛桂花,從中,也能讓學生認識到桂花樹的特點。
2、重點是學習第二部分,要理解搖桂花的樂趣。
在學生讀了這一部分后,引導討論:為什么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這得從全家人的活動,以及桂花的用途中去體會。
(1)找出每個人的做法,分角色讀讀,有利于認識父母及作者不同的性格,體會內心共同的喜悅。
(2)交流各人做了什么,說了什么。并指導感情朗讀。重點理解我搖桂花時的動作和話語,母親小心翼翼的動作,和父親隨口吟誦的那首詩,體會一家人對桂子豐收的喜悅。
(3)聯系實際,了解桂花的作用。
(4)對這部分的內容做個總結,談談
從哪些地方體會到了搖桂花的樂趣。并進一步進行朗讀。
3、在總結第二部分后,學生對作者懷念童年時光的感情是不難理解的。所以,第三部分中,重點應指導學生理解母親的這段話:“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
要認識到,此時的母親已經遠離故鄉,當母親看到外地的桂花時,說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可以看到母親在想念家鄉了,不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實在是太思念家鄉,太熱愛家鄉,家鄉的什么都是最好的。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我班有好多學生也跟著父母遠離了家鄉,應該理解“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這句話。),理解到母親的這種濃濃的思鄉之情。
(三)課堂總結,深切體會
通過總結課文的內容,感情朗讀全文,進一步復習課文,深切體會文中透露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深化認識
童年是多姿多彩的,像作者一樣,學生一定也有印象深刻的事。這里,進行一個拓展練習,引導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沒有不能忘懷的人和事?如果有,說給大家聽聽。并將此練習作為本課的一項作業——小練筆。
三、說板書
1、喜歡桂花
2、桂花雨
3、思念家鄉,懷念童年
4、“搖花樂”
這課的板書力求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簡單明了。
【【精品】說課稿模板匯編七篇】相關文章:
《珍珠鳥》說課稿模板【精品】12-17
【精品】學期學習計劃模板匯編七篇01-30
【精品】專業求職信模板匯編七篇02-06
【精品】畢業生自薦信模板匯編七篇02-22
牧場之國精品說課稿11-08
初中地理說課稿模板《北京》說課稿12-29
【精品】關于說課稿11篇02-23
夢圓飛天精品說課稿11-05
【精品】節水作文匯編七篇02-07
【精品】友情作文匯編七篇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