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說課稿(通用14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數學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
各位領導和教師,大家好!我說課的資料是蘇教版必修1第1章第3節第一課時《交集、并集》,下頭我想談談我對這節課的教學構想:
一、教材分析:
與傳統的教材處理不一樣,本章在學生經過觀察具體集合得到集合的補集的概念后,上升到數學內部,將"補"理解為集合間的一種"運算".在此基礎上,經過實例,使學生感受和掌握集合之間的另外兩種運算—交和并。設計的思路從具體到理論,再回到具體,螺旋上升。集合作為一種數學語言,在后續的學習中是一種重要的工具。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針對具體問題,引導學生恰當使用自然語言、圖形語言和集合語言來描述相應的數學資料。有了集合的語言,能夠更清晰的表達我們的思想。所以,集合是整個數學的基礎,在以后的學習中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
基于以上的分析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理解交集與并集的概念;掌握有關集合的術語和符號,并會用它們正確表示一些簡單的集合。能用Venn圖表示集合之間的關系;掌握兩個集合的交集、并集的求法。
2、經過對交集、并集概念的學習,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的本事,使學生認識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
3、經過對集合符號語言的學習,培養學生符號表達本事,培養嚴謹的學習作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針對以上的分析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交集與并集的概念,一些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的求法上。而把如何引導學生經過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出交集與并集的概念作為本節的教學難點。
四、教法、學法:
針對我們師范學校學生的特點,我本著低起點、高要求、循序漸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進取性的原則,采用"五環節教學法".同時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下頭我重點說一說教學過程
五、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問題情境
經過實例:學校舉辦了排球賽,08小教(2)56名同學中有12名同學參賽,之后又舉辦了田徑賽,這個班有20名同學參賽。已知兩項都參賽的有6名同學。兩項比賽中,這個班共有多少名同學沒有參加過比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思考后回答,然后教師加以引導,讓學生的回答到達這樣三個層次:
層次一:發現要求沒有參加比賽的人數,首先應當算出參加比賽的人數,并且明白參加比賽的人數是12+20-6,而不是12+20,因為有6人既參加排球賽又參加田徑賽。
層次二:教師引導學生利用集合的觀點再來研究這個問題。先設
利用Venn圖來表示集合A,B,C.發現集合A,B的公共部分就是集合C.
層次三:引導學生發現集合C的元素的構成與集合A,B的元素的關系。學生能夠發現集合C中的元素是由既參加排球比賽又參加田徑比賽的同學構成的,更進一步集合C的元素是由既屬于集合A的元素又屬于集合B的元素構成的。
經過對三個層次的探究和分析讓學生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
第二環節:最終抽象、歸納出交集的文字敘述的定義。
定義給出后,讓學生利用數學符號語言寫出的集合表示。充分體現使用集合語言,能夠簡潔、準確地表達數學的一些資料。
第三環節:經過兩個例子鞏固定義。
例1是較為簡單的不用動筆,同學直接口答即可;例2是必須動筆計算的,并且還要經過數軸輔助解決,充分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經過這兩個例子的解決,使學生不僅僅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也體現出了數學的思想方法,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第四環節:最終對交集進行再認識,并利用Venn圖歸納、總結出交集的性質。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只是引導著,學生是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成為在教師引導下的"再創造"過程。應當準備預案。
第五環節:經過綜合性較強的例子進一步鞏固定義和性質。
這樣的五個環節不僅僅充分研究到學生的認知規律,并且為學生和教師的進取活動供給了空間和可能。更印證了低起點、高要求、循序漸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進取性的原則。
交集的定義、性質研究清楚之后,并集的定義、性質就順理成章了,仿照交集的研究方法去研究。這樣不僅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并且學會了探究問題的方法。
交集、并集的定義、性質研究完了以后,設計"感受理解、思考運用、拓展探究"三個不一樣層次的練習題進行檢測本節課的學習效果,同時要研究到不一樣水平,不一樣興趣學生的學習需要。
小結應先由學生總結,然后教師強調兩點:一是交集與并集的區別與聯系;二是對本節課進行科學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結果,又要關注它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情感態度的變化,關注學生個性與潛能的發展,關注學生數學地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的評價,以及在過程中華表現出來的與人合作的態度,表達與交流的意識和探索精神。
作業、板書設計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資料,多謝大家!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奇偶性是人教A版第一章集合與函數概念的第3節函數的基本性質的第2小節。
奇偶性是函數的一條重要性質,教材從學生熟悉的及入手,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注重信息技術的應用,比較系統地介紹了函數的奇偶性。從知識結構看,它既是函數概念的拓展和深化,又是后續研究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冪函數、三角函數的基礎。所以,本節課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2、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認知基礎看,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了軸對稱圖形和中心對稱圖形,并且有了必須數量的簡單函數的儲備。同時,剛剛學習了函數單調性,已經積累了研究函數的基本方法與初步經驗。
從學生的思維發展看,高一學生思維本事正在由形象經驗型向抽象理論型轉變,能夠用假設、推理來思考和解決問題、
3、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以及新課標理念,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確定一些簡單函數的奇偶性。
2)能運用函數奇偶性的代數特征和幾何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經歷奇偶性概念的構成過程,提高觀察抽象本事以及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本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經過自主探索,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感受數學的對稱美。
從課堂反應看,基本上到達了預期效果。
4、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函數奇偶性的概念和幾何意義。
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雖然函數奇偶性這一節知識點并不是很難理解,但知識點掌握不全面的學生容易出現下頭的錯誤。他們往往流于表面形式,只根據奇偶性的定義檢驗成立即可,而忽視了研究函數定義域的問題。所以,在介紹奇、偶函數的定義時,必須要揭示定義的隱含條件,從正反兩方面講清定義的內涵和外延。所以,我把函數的奇偶性概念設計為本節課的重點。在這個問題上我除了注意概念的講解,還特意安排了一道例題,來加強本節課重點問題的講解。
難點:奇偶性概念的數學化提煉過程。
由于,學生看待問題還是靜止的、片面的,抽象概括本事比較薄弱,這對建構奇偶性的概念造成了必須的困難。所以我把奇偶性概念的數學化提煉過程設計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1、教法
根據本節教材資料和編排特點,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采用以引導發現法為主,直觀演示法、類比法為輔。教學中,精心設計一個又一個帶有啟發性和思考性的問題,創設問題情景,誘導學生思考,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探索問題的進取狀態,從而培養思維本事。從課堂反應看,基本上到達了預期效果。
2、學法
讓學生在觀察一歸納一檢驗一應用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構成的過程,從而使學生掌握知識。
三、教學過程
具體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交流的過程,共分六個環節:設疑導入、觀圖激趣;指導觀察、構成概念;學生探索、領會定義;知識應用,鞏固提高;總結反饋;分層作業,學以致用。下頭我對這六個環節進行說明。
(一)設疑導入、觀圖激趣
由于本節資料相對獨立,專題性較強,所以我采用了開門見山導入方式,直接點明要學的資料,使學生的思維迅速定向,到達開始就明確目標突出重點的效果。
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對稱美。再讓學生觀察幾個特殊函數圖象。經過讓學生觀察圖片導入新課,既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為學習新知識作好鋪墊。
(二)指導觀察、構成概念
在這一環節中共設計了2個探究活動。
探究1、2數學中對稱的形式也很多,這節課我們就以函數和=︱x︱以及和為例展開探究。這個探究主要是經過學生的自主探究來實現的,由于有圖片的鋪墊,絕大多數學生很快就說出函數圖象關于Y軸(原點)對稱。之后學生填表,從數值角度研究圖象的這種特征,體此刻自變量與函數值之間有何規律引導學生先把它們具體化,再用數學符號表示。借助課件演示(令比較得出等式,再令,得到)讓學生發現兩個函數的對稱性反應到函數值上具有的特性,然后經過解析式給出嚴格證明,進一步說明這個特性對定義域內任意一個都成立。最終給出偶函數(奇函數)定義(板書)。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把對圖形規律的感性認識,轉化成數量的規律性,從而上升到了理性認識,切實經歷了一次從特殊歸納出一般的過程體驗。
(三)學生探索、領會定義
探究3下列函數圖象具有奇偶性嗎?
設計意圖:深化對奇偶性概念的理解。強調:函數具有奇偶性的前提條件是--定義域關于原點對稱。(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四)知識應用,鞏固提高
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4道題
例1確定下列函數的奇偶性
選例1的第(1)及(3)小題板書來示范解題步驟,其他小題讓學生在下頭完成。
例1設計意圖是歸納出確定奇偶性的步驟:
(1)先求定義域,看是否關于原點對稱;
(2)再確定f(-x)=-f(x)還是f(-x)=f(x)。
例2確定下列函數的奇偶性:
例3確定下列函數的奇偶性:
例2、3設計意圖是探究一個函數奇偶性的可能情景有幾種類型?
例4(1)確定函數的奇偶性。
(2)如圖給出函數圖象的一部分,你能根據函數的奇偶性畫出它在y軸左邊的圖象嗎?
例4設計意圖加強函數奇偶性的幾何意義的應用。
在這個過程中,我重點關注了學生的推理過程的表述。經過這些問題的解決,學生對函數的奇偶性認識、理解和應用都能提升很大一個高度,到達當堂消化吸收的效果。
(五)總結反饋
在以上課堂實錄中充分展示了教法、學法中的互動模式,問題貫穿于探究過程的始終,切實體現了啟發式、問題式教學法的特色。
在本節課的最終對知識點進行了簡單回顧,并引導學生總結出本節課應積累的解題經驗。知識在于積累,而學習數學更在于知識的應用經驗的積累。所以提高知識的應用本事、增強錯誤的預見本事是提高數學綜合本事的很重要的策略。
(六)分層作業,學以致用
必做題:課本第36頁練習第1-2題。
選做題:課本第39頁習題1、3A組第6題。
思考題:課本第39頁習題1、3B組第3題。
設計意圖: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人差異,加強作業的針對性,對學生進行分層作業,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進一步到達不一樣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一樣的發展。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從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來看
《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是數列這一章中的一個重要資料,它不僅僅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如儲蓄、分期付款的有關計算等等,并且公式推導過程中所滲透的類比、化歸、分類討論、整體變換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學生今后學習和工作中必備的數學素養.
2.從學生認知角度看
從學生的思維特點看,很容易把本節資料與等差數列前n項和從公式的構成、特點等方面進行類比,這是進取因素,應因勢利導.不利因素是:本節公式的推導與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有著本質的不一樣,這對學生的思維是一個突破,另外,對于q=1這一特殊情景,學生往往容易忽視,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過程中容易出錯.
3.學情分析
教學對象是剛進入高中的學生,雖然具有必須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本事,邏輯思維本事也初步構成,但由于年齡的原因,思維盡管活躍、敏捷,卻缺乏冷靜、深刻,所以片面、不嚴謹.
4.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公式的推導、公式的特點和公式的運用.
教學難點:公式的推導方法和公式的靈活運用.
公式推導所使用的“錯位相減法”是高中數學數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蘊含了重要的數學思想,所以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并掌握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過程、公式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能初步應用公式解決與之有關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過對公式推導方法的探索與發現,向學生滲透特殊到一般、類比與轉化、分類討論等數學思想,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等邏輯思維本事和逆向思維的本事.
情感與態度價值觀:
經過對公式推導方法的探索與發現,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滲透事物之間等價轉化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說過程
學生是認知的主體,設計教學過程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盡可能地讓學生去經歷知識的構成與發展過程,結合本節課的特點,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在古印度,有個名叫西薩的人,發明了國際象棋,當時的印度國王大為贊賞,對他說:我能夠滿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薩說:請給我棋盤的64個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麥,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兩倍,直至第64格.國王令宮廷數學家計算,結果出來后,國王大吃一驚.為什么呢
設計意圖:設計這個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課題的同時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習的進取性.故事資料緊扣本節課的主題與重點.
此時我問:同學們,你們明白西薩要的是多少粒小麥嗎引導學生寫出麥粒總數.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會動手算了起來,他們想到用計算器依次算出各項的值,然后再求和.這時我對他們的這種思路給予肯定.
設計意圖: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受課堂時間限制,教師舍不得花時間讓學生去做所謂的“無用功”,急急忙忙地拋出“錯位相減法”,這樣做有悖學生的認知規律:求和就想到相加,這是合乎邏輯順理成章的事,教師為什么不相加而立刻相減呢在整個教學關鍵處學生難以轉過彎來,因而在教學中應舍得花時間營造知識構成過程的氛圍,突破學生學習的障礙.同時,構成繁難的情境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迫使學生急于尋求解決問題的新方法,為后面的教學埋下伏筆.
2.師生互動,探究問題
在肯定他們的思路后,我之后問:1,2,22,…,263是什么數列有何特征應歸結為什么數學問題呢
探討1:,記為(1)式,注意觀察每一項的特征,有何聯系(學生會發現,后一項都是前一項的2倍)
探討2:如果我們把每一項都乘以2,就變成了它的后一項,(1)式兩邊同乘以2則有,記為(2)式.比較(1)(2)兩式,你有什么發現
設計意圖:留出時間讓學生充分地比較,等比數列前n項和的公式推導關鍵是變“加”為“減”,在教師看來這是“天經地義”的,但在學生看來卻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教學中應著力在這兒做文章,從而抓住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本事的良好契機.
經過比較、研究,學生發現:(1)、(2)兩式有許多相同的項,把兩式相減,相同的項就消去了,得到:.教師指出:這就是錯位相減法,并要求學生縱觀全過程,反思:為什么(1)式兩邊要同乘以2呢
設計意圖:經過繁難的計算之苦后,突然發現上述解法,不禁驚呼:真是太簡潔了!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體驗,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3.類比聯想,解決問題
這時我再順勢引導學生將結論一般化,
那里,讓學生自主完成,并喊一名學生上黑板,然后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
設計意圖: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從特殊到一般,從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讓學生自我探究公式,從而體驗到學習的愉快和成就感.
對不對那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數列中的公比能不能為1q=1時是什么數列此時sn=(那里引導學生對q進行分類討論,得出公式,同時為后面的例題教學打下基礎.)
再次追問:結合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an=a1qn-1,如何把sn用a1、an、q表示出來(引導學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
設計意圖:經過反問精講,一方面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完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使學生由簡單地模仿和理解,變為對知識的主動認識,從而進一步提高分析、類比和綜合的本事.這一環節十分重要,盡管時間有時比較少,甚至僅僅幾句話,然而卻有畫龍點睛之妙用.
4.討論交流,延伸拓展
(略)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編寫意圖
《對數函數》出此刻職業高中數學第一冊第四章第四節。函數是高中數學的核心,對數函數是函數的重要分支,對數函數的知識在數學和其他許多學科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學生已經學習了對數、反函數以及指數函數等資料,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對數函數"這節教材,指出對數函數和指數函數互為反函數,反映了兩個變量的相互關系,蘊含了函數與方程的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是以后數學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資料。
2、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依據教學大綱和學生獲得知識、培養本事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對數函數的概念、掌握對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2)本事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綜合歸納、數形結合的本事。
(3)德育目標:培養學生對待知識的科學態度、勇于探索和創新的精神。
(4)情感目標:在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中,促進師生的情感交流。
3、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
重點:對數函數的概念、圖象和性質;
難點:利用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得到對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關鍵:抓住對數函數是指數函數的反函數這一要領。
二、說教法
大部分學生數學基礎較差,理解本事,運算本事,思維本事等方面參差不齊;同時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不強,學習進取性不高。針對這種情景,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實例出發啟發指數函數的定義,在概念理解上,用步步設問、課堂討論來加深理解。在對數函數圖像的畫法上,我借助多媒體,演示作圖過程及圖像變化的動畫過程,從而使學生直接地理解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取性,很好地突破難點和提高教學效率。
三、說學法
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注重調動學生進取思考、主動探索,盡可能地增加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我進行了以下學法指導:
(1)對照比較學習法:學習對數函數,處處與指數函數相對照。
(2)探究式學習法:學生經過分析、探索、得出對數函數的定義。
(3)自主性學習法:經過實驗畫出函數圖象、觀察圖象自得其性質。
(4)反饋練習法:檢驗知識的應用情景,找出未掌握的資料及其差距。
這樣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各種本事。
四、說教學程序
1、復習導入
(1)復習提問:什么是對數?如何求反函數?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如何?學生回答,并利用課件展示一下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設計意圖:設計的提問既與本節資料有密切關系,又有利于引入新課,為學生理解新知識清除了障礙,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本事。
(2)導言:指數函數有沒有反函數?如果有,如何求指數函數的反函數?它的反函數是什么?
設計意圖:這樣的導言可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學生渴望明白問題的答案。
2、認定目標(出示教學目標)
3、導學達標
按"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安排師生互動活動。
(1)對數函數的概念
引導學生從對數式與指數式的關系及反函數的概念進行分析并推導出,指數函數有反函數,并且y=ax(a》0且a≠1)的反函數是y=logax,見課件。把函數y=logax叫做對數函數,其中a》0且a≠1.從而引出對數函數的概念,展示課件。
設計意圖:對數函數的概念比較抽象,利用已經學過的知識逐步分析,這樣引出對數函數的概念過渡自然,學生易于理解。因為對數函數是指數函數的反函數,讓學生比較它們的定義域、值域、對應法則及圖象間的關系,培養學生參與意識,經過比較充分體現指數函數及對數函數的內在聯系。
(2)對數函數的圖象
提問:同指數函數一樣,在學習了函數的定義之后,我們要畫函數的圖象,應如何畫對數函數的圖象呢?讓學生思考并回答,用描點法畫圖。教師肯定,我們每學習一種新的函數都能夠根據函數的解析式,列表、描點畫圖。再研究一下,我們還能夠用什么方法畫出對數函數的圖象呢?
讓學生回答,畫出指數函數關于直線y=x對稱的圖象,就是對數函數的圖象。
教師總結:我們畫對數函數的圖象,既可用描點法,也可用圖象變換法,下邊我們利用兩種方法畫對數函數的圖象。
方法一(描點法)首先列出x,y(y=log2x,y=logx)值的對應表,因為對數函數的定義域為x》0,所以可取x=···1,2,4,8···,請計算對應的y值,然后在坐標系內描點、畫出它們的圖象。
方法二(圖象變換法)因為對數函數和指數函數互為反函數,圖象關于直線y=x對稱,所以只要畫出y=ax的圖象關于直線y=x對稱的曲線,就能夠得到y=logax.的圖象。學生動手做實驗,先描出y=2x的圖象,畫出它關于直線y=x對稱的曲線,它就是y=log2x的圖象;類似的從y=()x的圖象畫出y=logx的圖象,再出示課件,教師加以解釋。
設計意圖:用這種對稱變換的方法畫函數的圖象,能夠加深和鞏固學生對互為反函數的兩個函數之間的認識,便于將對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與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對照,但使用描點法畫函數圖象更為方便,兩種方法可同時進行,分析畫法之后,可讓學生自由選擇畫法。這樣能夠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進取性。
(3)對數函數的性質
在理解對數函數定義的基礎上,掌握對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是本節的重點,關鍵在于抓住對數函數是指數函數的反函數這一要領,講對數函數的性質,可先在同一坐標系內畫出上述兩個對數函數的圖象,根據圖象讓學生列表分析它們的圖象特征和性質,然后出示課件,教師補充。作了以上分析之后,再分a》1與0《a《1兩種情景列出對數函數圖象和性質表,()體現了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方法。出示課件并進行詳細講解,把對數函數圖象和性質列成一個表以便讓學生比較著記憶。
設計意圖:這種講法既嚴謹又直觀易懂,還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本事有幫忙,學生易于理解易于掌握,并且利用表格,能夠突破難點。
由于對數函數和指數函數互為反函數,它們的定義域與值域正好互換,為了揭示這兩種函數之間的內在聯系,列出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對照表(見課件)
設計意圖:經過比較對照的方法,學生更好地掌握兩個函數的定義、圖象和性質,認識兩個函數的內在聯系,提高學生對函數思想方法的認識和應用意識。
4、鞏固達標(見課件)
這一訓練是為了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本事,經過這個環節學生能夠加深對本節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并從講解過程中找出所涉及的知識點,予以總結。充分體現"數形結合"和"分類討論"的思想。
5、反饋練習(見課件)
習題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反饋過程,教師能夠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景。
6、歸納總結(見課件)
引導學生對主要知識進行回顧,使學生對本節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所以,從三方面進行總結:對數函數的概念、對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比較對數值大小的方法。
7、課外作業:
(1)完成P782、3題
(2)當底數a》1與0《a《1時,底數不一樣,對數函數圖象有什么持點?
五、說板書
板書設計為表格式(見課件),這樣的板書簡明清楚,重點突出,加深學生對圖象和性質的理解和掌握,便于記憶,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教師:
大家好,我是x場的x號考生。今日,我說課的資料是xxx
對于本節課,我將從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么教來闡述本次說課。
一、說教材
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正弦函數的性質是選自北師大版高中數學必修四第一章三角函數第五節正弦函數的性質與圖象5.3正弦函數的性質的資料,主要資料便是正弦函數的性質,教材經過作圖、觀察、誘導公式等方法得出正弦函數y=sinx的性質。并且教材突出了正弦函數圖象的重要性,能夠幫忙學生更深刻的認識、理解、記憶正弦函數的性質。
二、說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應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
高中的學生掌握了必須的基礎知識,思維較敏捷,動手本事較強,但理解本事、自主學習本事較缺乏。基于此,本節課注重引導學生動腦思考,更富有啟發性。并且學生的自尊心較強,所以對學生的評價注重先揚后抑,鼓勵學生多多發言,還能夠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會用正弦函數圖象研究和理解正弦函數的性質,能熟練運用正弦函數的性質解決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經過正弦函數的圖象,探索正弦函數的性質,提升邏輯思考、歸納總結的本事。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經過本節的學習體驗數學的嚴謹性,養成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嚴謹認真的良好思維習慣和不斷探求新知識的精神。
四、說教學重難點
本著新課程標準,吃透教材,了解學生特點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由正弦函數的圖象得到正弦函數的性質。
(二)教學難點
正弦函數的周期性和單調性。
五、說教法和學法
此刻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本節課我將采用講授法、探究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我在教學過程中異常重視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中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到會學,成為真正學習的主人。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進取性、主動性。
(一)新課導入
首先是導入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我將采用復習的導入方法。
我會讓學生回憶正弦函數的概念,以及上節課所學的正弦函數圖象,讓學生根據圖象思考正弦函數有哪些性質從而引出課題——《正弦函數的性質》。
這樣設計能夠讓學生對前面的知識進行充分的回顧,為本節課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二)新知探索
接下來是新課講授環節,在這一環節我將采用講解法、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
讓學生自我經過五點作圖法畫出正弦函數的圖象,并在大屏幕上展示正弦函數的標準圖象。
學生一邊看投影,一邊思考如下問題:
(1)正弦函數的定義域是什么
(2)正弦函數的值域是什么
(3)正弦函數的最值情景如何
(4)正弦函數的周期
(5)正弦函數的奇偶性
(6)正弦函數的遞增區間
給學生十分鐘的時間小組討論,之后小組代表發言,師生共同總結。
1.定義域:y=sinx定義域為R
2.值域:引導學生回憶單位圓中的正弦函數線,發現值域為[-1,1]
3.最值:根據值域的確定得到在何處取得最值以及函數的正負性。
4.周期性:經過觀察圖象引導學生發現正弦函數的圖象是有規律不斷重復出現的,讓學生思考后發現是每隔2π重復出現一次,得出y=sinx的最小正周期是2π。之后經過誘導公式證明。
5.奇偶性:在剛才經過誘導公式證明后順勢提出公式,總結得到正弦函數是奇函數。
6.單調性:最終讓學生根據剛才所得到的結論自我嘗試總結正弦函數的單調性。
在探究完正弦函數性質后,利用單位圓和正弦函數圖象理解和記憶正弦函數的性質,這樣的安排能夠讓學生及時鞏固正弦函數的性質,并且還能夠結合之前所學的單位圓,三角函數線等知識,讓學生感受到知識間的聯系。
(三)課堂練習
第三環節是鞏固環節,多媒體出示書上例題2:用五點法畫出函數的簡圖,并根據圖象討論它的性質。
經過這樣的練習,既鞏固了學生學過的知識,又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理解、分析、推理的本事,趣味的知識在學生們的積極主動的探索中顯得更有味道。
(四)小結作業
最終一個環節為小結作業環節,關于課堂小結,我打算讓學生自我來總結。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又能夠提高學生的總結概括本事,讓我在第一時間得到學習反饋,及時加以疏導。
在作業布置上,我讓學生思考余弦函數的圖象與性質是什么樣的。
經過比較靈活的題目呈現,能夠讓學生結合本節課的知識進而思考后續的知識。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遵循簡介明了突出重點部分,以下是我的板書設計:
(略)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資料是在學生學習了"事件的可能性的基礎上來學習如何預測不確定事件(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用概率預測隨機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在日常生活、自然、科技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學習本單元知識,無論是今后繼續深造(高中學習概率的乘法定理)還是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都是十分必要的。概率的概念比較抽象,概率的定義學生較難理解。
在教材的處理上,采取小單元教學,本節課安排讓學生了解求隨機事件概率的兩種方法,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比較系統地理解概率的意義及求概率的方法,為下頭學習求比較復雜的情景的概率打下基礎。
2、重點與難點。
重點:對概率意義的理解,經過多次重復實驗,用頻率預測概率的方法,以及用列舉法求概率的方法。
難點:對概率意義的理解和用列舉法求概率過程中在各種可能性相同條件下某一事件可能發生的總數及總的結果數的分析。
二、目的分析:
知識與技能:掌握用頻率預測概率和用列舉法求概率方法。
過程與方法:組織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導學生觀察試驗和統計的結果,進而進行分析、歸納、總結,了解并感受概率的定義的過程,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視角觀察客觀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客觀世界,以數學的語言描述客觀世界。
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經歷觀察、分析、歸納、確認等數學活動,感受數學活動充滿了探索性與創造性,感受量變與質變的對立統一規律,同時為概率的精準、新穎、獨特的思維方法所震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增強對數學價值觀的認識。
三、教法、學法分析: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觀察分析、歸納總結,讓學生經歷知識(概率定義計算公式)的產生和發展過程,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掌握數學,并能應用數學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和指導者,精心設計教學情境,有序組織學生活動,讓課堂充滿生機活力,體現"教"為"學"服務這一宗旨。
四、教學過程分析:
1、引導學生探究
精心設計問題一,學生經過對問題一的探究,一方面復習前面學過的"確定事件和不確定事件"的知識,為學好本節資料理清知識障礙,二是讓學生明確為什么要學習概率(如何預測隨機事件可能性發生大小)。引導學生對問題二的探究與觀察實驗數據,使學生了解概率這一重要概念的實際背景,感受并相信隨機事件的發生中存在著統計規律性,感受數學規律的真實的發現過程。
2、歸納概括
學生從試驗中得到的統計數字及概率呈現穩定在某一數值附近這一規律,讓學生明確概率定義的由來。
引導學生重新對問題一和問題二的探究,分析某事件發生的各種可能性在全部可能發生結果中所占比例,得到用列舉法求概率的公式,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維,邏輯分析,既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本事,又讓學生明確用列舉法求概率這一簡便快捷方法的合理性。
3、舉例應用
⑴引導學生對教材書例題、問題一、問題二中問題的進一步分析與探究,讓學生掌握用列舉法求概率的方法。
⑵引導學生對練習中的問題思考與探究,鞏固對概率公式的應用及加深對概率意義的理解。
深化發展
⑴設置3個小題目,引導學生歸納、分析、總結,加深對知識與方法的理解,并學會靈活運用。
⑵讓學生設計活動資料,對知識進行升華和拓展,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本事。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7
一、說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基于這一理念,我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從學生感興趣的素材,設計新穎的導入與例題教學,給數學課富予新的生命力。課堂中力求構建一種自主探究、和諧合作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關統計圖的認識,小學階段主要認識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考慮到扇形統計圖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標準》把它作為必學內容安排在本單元。本單元是在前面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通過熟悉的事例使學生體會到扇形統計圖的實用價值。
(二)教學目標
1、聯系生活情境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2、能讀懂扇形統計圖,從中獲取有效的信息。
3、讓學生在觀察、比較、討論和交流中體會扇形統計圖反映的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三)教學重點:
1、能讀懂扇形統計圖,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并能從中獲取有效信息。
2、認識折線統計圖,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四)教學難點:
1、能從扇形統計圖中獲得有用信息,并做出合理推斷。
2、能根據統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的分析。
二、學情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是在學生已有統計經驗的基礎上,學習新知的。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知道他們的特點,并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在此基礎上,通過新舊知識對比,自然生成新知識點。
三、設計理念和教法分析
1、本堂課力爭做到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由“傳授知識”轉向“引導探索”,“教師是組織者、領導者。”將課堂設置問題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參與知識的構建。
2、運用探究法。探究學習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出現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活動、多思考,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引導學生獲取信息并合作交流。
四、說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時,我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數學,使學生體會到觀察、概括、想象、遷移等數學學習方法,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五、說教學程序
本課分成創設情境,感知特點——分析數據,理解特征——嘗試制圖,看圖分析——實踐應用,全課總結四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新
1、復習舊知
提問:我們學習過哪些統計方法?其中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各有什么特點?
2、引入新課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新知識教學分二步教學:第一步整體感知,看懂統計圖,理解特征,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在教學中,以知識遷移的方式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互相合作,進一步了解統計圖的特征。
第二步實踐應用環節。在教學中,精心地選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統計知識與生活建立緊密的聯系。根據統計圖回答問題,是讓學生運用到剛才學習到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并鞏固剛才所學的知識,為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及自己解決問題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同時,讓學生感悟由于數據變化帶來的啟示,并能合理地進行推理與判斷
三、課堂總結
四、布置作業。
五、板書設計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8
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
很高興參加這次說課活動。這對我來說也是一次難得的學習和鍛煉的機會,感謝各位老師在百忙之中來此予以指導。希望各位評委和老師們對我的說課內容提出寶貴意見。
我說課的內容是《平面向量》的教學,所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訂本—必修)《數學》第一冊下,教學內容為第96頁至98頁第五章第一節。本校是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學生基礎相對較好。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也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
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過程的設計四個方面來匯報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向量是近代數學中重要和基本的概念之一,有著深刻的幾何背景,是解決幾何問題的有力工具。向量概念引入后,全等和平行(平移),相似,垂直,勾股定理等就可以轉化為向量的加(減)法,數乘向量,數量積運算(運算率),從而把圖形的基本性質轉化為向量的運算體系。向量是溝通代數,幾何與三角函數的一種工具,有著極其豐富的實際背景,在數學和物理學科中具有廣泛的應用。
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是在學生了解了物理學中的有關力,位移等矢量的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向量的深入學習。為學習向量的知識體系奠定了知識和方法基礎。
(2)教學結構的調整
課本在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一課時,首先從小船航行的距離和方向兩個要素出發,抽象出向量的概念,并重點說明了向量與數量的區別。然后介紹了向量的幾何表示,向量的長度,零向量,單位向量,平行向量,共線向量,相等向量等基本概念。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些基本概念,同時深化其認知過程和探究過程。在教學中我將教學的順序做如下的調整:將本節教學中認知過程的教學內容適當集中,以突出這節課的主題;例題,習題部分主要由學生依照概念自行分析,獨立完成。
(3)重點,難點,關鍵
由于本節課是本章內容的第一節課,是學生學習本章的基礎。為了本章后面知識的學習,首先必須掌握向量的概念,要抓住向量的本質:大小與方向。所以向量,相等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幾何表示是這節課的重點。本節課是為高一后半學期學生設計的,盡管此時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和習慣,但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多數學生對向量的認識還比較單一,僅僅考慮其大小,忽略其方向,這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比較高,所以我認為向量概念也是這節課的難點。而解決這一難點的關鍵是多用復雜的幾何圖形中相等的有向線段讓學生進行辨認,加深對向量的理解。
二說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新大綱對本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身心發展的合理需要,我從三個方面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理解向量,零向量,單位向量,共線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的概念,會用字母表示向量,能讀寫已知圖中的向量。會根據圖形判定向量是否平行,共線,相等。
(2)能力訓練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歸納、類比、聯想等發現規律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共同活動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三說教學方法的選擇
Ⅰ教學方法
本節課我采用了”啟發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突出以下兩點:
(1)由教材的特點確立類比思維為教學的主線。
從教材內容看平面向量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都與物理學中的有向線段,矢量的概念類似。因此在教學中運用類比作為思維的主線進行教學。讓學生充分體會數學知識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以及發生與發展的過程。
(2)由學生的特點確立自主探索式的學習方法
通常學生對于概念課學起來很枯燥,不感興趣,因此要考慮學生的情感需要,找一些學生感興趣的題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欲望,希望得到老師和其他同學的認可,要多表揚,多肯定來激勵他們的學習熱情。考慮到我校學生的基礎較好,思維較為活躍,對自主探索式的學習方法也有一定的認識,所以在教學中我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進行自主探究。將學生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討論等探索活動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Ⅱ教學手段
本節課中,除使用常規的教學手段外,我還使用了多媒體投影儀和計算機來輔助教學。多媒體投影為師生的交流和討論提供了平臺;計算機演示的作圖過程則有助于滲透數形結合思想,更易于對概念的理解和難點的突破。
四教學過程的設計
Ⅰ知識引入階段———提出學習課題,明確學習目標
(1)創設情境——引入概念
數學學習應該與學生的生活融合起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讓他們在生活中去發現數學、探究數學、認識并掌握數學。
由生活中具體的向量的實例引入:大海中船只的航線,中國象棋中”馬”,”象”的走法等。這些符合高中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的特點,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觀察歸納——形成概念
由實例得出有向線段的概念,有向線段的三個要素:起點,方向,長度。明確知道了有向線段的起點,方向和長度,它的終點就唯一確定。再有目的的進行設計,引導學生概括總結出本課新的知識點:向量的概念及其幾何表示。
(3)討論研究——深化概念
在得到概念后進行歸納,深化,之后向學生提出以下三個問題:
①向量的要素是什么?
②向量之間能否比較大小?
③向量與數量的區別是什么?
同時指出這就是本節課我們要研究和學習的主題。
Ⅱ知識探索階段———探索平面向量的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等概念
(1)總結反思——提高認識
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平行向量,也即共線向量,并且規定0與任一向量平行.長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相等向量,規定零向量與零向量相等.平行向量不一定相等,但相等向量一定是平行向量,即向量平行是向量相等的必要條件。
(2)即時訓練—鞏固新知
為了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化理解,從而達到鞏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設計了一組即時訓練題,通過學生的觀察嘗試,討論研究,教師引導來鞏固新知識。
[練習1]判斷下列命題是否正確,若不正確,請簡述理由.
①向量與是共線向量,則A、B、C、D四點必在一直線上;
②單位向量都相等;
③任一向量與它的相反向量不相等;
④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的充要條件是=;
⑤模為0是一個向量方向不確定的充要條件;
⑥共線的向量,若起點不同,則終點一定不同.
[練習2]下列命題正確的是( )
A.a與b共線,b與c共線,則a與c也共線
B.任意兩個相等的非零向量的始點與終點是一平行四邊形的四頂點
C.向量a與b不共線,則a與b都是非零向量
D.有相同起點的兩個非零向量不平行
Ⅲ知識應用階段————共線向量,相等向量等概念的初步應用
在本階段的教學中,我采用的是課本上一道典型的例題:在一個復雜圖形中觀察,辨認平行,相等的有向線段。選用本題的目的是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討論等探索活動,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對難點的突破。
例如圖所示,設O是正六邊形ABCDEF的中心,分別寫出圖中與向量相等的向量。(同時思考:向量與相等么?向量與相等么?)
具體教學安排如下:
(1)分析解決問題
先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包括向量的概念,:向量相等的概念。抓住相等向量概念的實質:兩個向量只有當它們的模相等,同時方向又相同時,才能稱它們相等。進而進行正確的辨認,直至最終解決問題。
(2)歸納解題方法
主要引導學生歸納以下兩個問題:①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它只與零向量相等;②兩個向量只要它們的模相等,方向相同就是相等向量。一個向量只要不改變它的大小和方向,是可以任意平行移動的,既向量是自由的。
Ⅳ學習,小結階段———歸納知識方法,布置課后作業
本階段通過學習小結進行課堂教學的反饋,組織和指導學生歸納知識,技能,方法的一般規律,為后續學習打好基礎。
具體的教學安排如下:
(1)知識,方法小結在知識層面上我首先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提醒學生要抓住向量的本質:大小與方向,對它們進行類比,加深對每個概念的理解。
在方法層面上我將帶領學生回顧探索過程中用到的思維方法和數學方法如:
類比,數形結合,等價轉化等進行強調。
(2)布置課后作業
閱讀教材96至97頁內容,整理課堂筆記,習題5.1第1,2,3題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9
各位老師: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條件語句》,內容選自于新課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二節,課時安排為一個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教學過程分析等四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算法的概念、程序框圖與算法的基本邏輯結構、輸入語句、輸出語句和賦值語句,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這一節課主要的內容為條件語句表示方法、結構以及用法。條件語句與程序圖中的條件結構相對應,它是五種基本算法語句中的一種,。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將更加了解算法語句,并能用更全面的眼光看待前面學過的語句,并為以后的學習作好必要的準備。本節課對學生算法語言能力、有條理的思考與清晰地表達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綜合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條件語句的表示方法、結構和用法;用條件語句表示算法。
難點:理解條件語句的表示方法、結構和用法。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⑴正確理解條件語句的概念,并掌握其結構。
⑵會應用條件語句編寫程序。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⑴通過實例,發展對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與步驟進行分析的能力。
⑵通過模仿,操作、探索、經歷設計算法、設計框圖、編寫程序以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發展應用算法的能力。
⑶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條件語句,感受算法的重要意義。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⑴能通過具體實例,感受和體會算法思想在解決具體問題中的意義,進一步體會算法思想的重要性,體驗算法的有效性,增進對數學的了解,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情感,增強學習數學的樂趣。
⑵通過感受和認識現代信息技術在解決數學問題中的重要作用和威力,形成自覺地將數學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結合的思想。
⑶在編寫程序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養成扎實嚴謹的科學態度。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
1.教學方法:根據本節內容邏輯性強,學生不易理解的特點,本節教學采用啟發式教學,輔以觀察法、發現法、練習法、講解法。采用這種方法的原因是學生的邏輯能力不是很強,只能通過對實例的認真領會及一定的練習才能掌握本節知識。
2.教學手段:運用計算機、圖形計算器輔助教學
四、教學過程分析
1.創設情境(約4分鐘)
首先,我要求學生們編寫程序,輸入一元二次方程
的系數,輸出它的實數根。這樣可以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因為要解決這一問題,根據我們之前所學的三種算法語句是無法解決的,這樣就引出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內容。
2.探究新知(約8分鐘)
為了引入概念,我首先給出了一個基本的應用條件語句能夠解決的例題:
例1 編寫一個程序,求實數x的絕對值。
整個過程由師生共同分析完成。老師要引導學生分析、研究例題中的兩個程序,既要讓學生們看到已知的三種語句,更要注意到未知的語句,即條件語句。總結上述例題的程序可得出條件語句的兩種一般格式,接下來由師生共同對這兩種格式進行研究.
3.知識應用(約15分鐘)
此環節有兩個例題
例2 編寫程序,寫出輸入兩個數a和b,將較大的數打印出來
例3 編寫程序,使任意輸入的3個整數按從大到小的順序輸出.
先把解決問題的思路用程序框圖表示出來,然后再根據程序框圖給出的算法步驟,逐步把算法用對應的程序語句表達出來。(程序框圖先由學生討論,再統一,然后利用圖形計算器演示,學生會驚喜的發現:自己也是個編程高手了!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4.練習鞏固(約4分鐘)
課本第30頁第3題
練習可鞏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可在練習中發現問題,使問題得到及時的解決。
5.課堂小結(約5分鐘)
條件語句的步驟、結構及功能.
知識性內容的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盡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
6.布置作業
課本練習第3、4題
[設計意圖]課后作業的布置是為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以及實際接受情況,并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對作業實施分層設置,分必做和選做,利于拓展學生的自主發展的空間。
7.板書設計
1.2.2條件語句
1、條件語句的一般格式
(1)IF-THEN-ELSE語句
格式: 框圖:
(2)IF-THEN語句
格式: 框圖:
2、小結
(1)
(2)
(3)
2、例1 引例
例2 例4
例3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0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叫周婷婷,來自湖南科技大學。我說課的題目是《算法的概念》,內容選自于新課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一節,課時安排為兩個課時,本節課內容為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分析等五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技術發展很快的社會,算法進入高中數學正是反映了時代的需要,它是當今社會必備的基礎知識,算法的學習是使用計算機處理問題前的'一個必要的步驟,它可以讓學生們知道如何利用現代技術解決問題。又由于算法的具體實現上可以和信息技術相結合。因此,算法的學習十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和實踐能力。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初步理解算法的定義,體會算法思想,能夠用自然語言描述算法
難點:把自然語言轉化為算法語言。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了解算法的含義,體會算法的思想;能夠用自然語言描述解決具體問題的算法;理解正確的算法應滿足的要求。
2.能力目標:讓學生感悟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由具體到抽象,再有抽象到具體,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對計算機的算法語言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明確算法的要求,認識到計算機是人類征服自然的一有力工具,進一步提高探索、認識世界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分析
采用"問題探究式"教學法,以多媒體為輔助手段,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論證、邏輯思維能力。
四、學情分析
算法這部分的使用性很強,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雖然是新引入的章節,但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學生比較容易掌握本節課的內容。
五、教學過程分析
1.創設情景:我首先向學生們展示章頭圖,介紹圖中的后景是取自宋朝數學家朱世杰的數學作品《四元玉鑒》,告訴學生們章頭圖正是體現了中國古代數學與現代計算機科學的聯系,它們的基礎都是"算法".
「設計意圖」是為了充分挖掘章頭圖的教學價值,體現
1)算法概念的由來;
2)我們將要學習的算法與計算機有關;
3)展示中國古代數學的成就;
4)激發學生學習算法的興趣。從而順其自然的過渡到本節課要討論的話題。(約4分鐘)
2.引入新課:在這一環節我首先和學生們一起回顧如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并引導他們歸納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求解步驟,從而讓學生經歷算法分析的基本過程,培養思維的條理性,引導學生關注更具一般性解法,形成解法向算法過渡的準備,為建立算法概念打下基礎。緊接著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復習回顧解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步驟,引導學生分析解題過程的結構,寫出求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的算法,并把它編成程序,讓學生輸入數據,體驗計算機直接給出方程組的解。目的是讓學生明白算法是用來解決某一類問題的,從而提高學生對算法的普遍適用性的認識,為建立算法的概念做好鋪墊。
之后,我就向學生們提出問題:到底什么是算法?如何用語言來表達算法的涵義?這里讓學生們根據剛剛的探索交流、思考并回答,然后老師進行歸納,得出算法的基本概念,并幫助學生認識算法的概念,指出有窮性,確定性,可行性。這樣可以讓學生們真正參與到算法概念的形成過程中來,體會算法思想。(約8分鐘)
3.例題講解:在這一環節我安排了兩道例題,以幫助學生們能更好地理解算法的基本概念,并應用到實際解決問題中去,而不只是單純的對數學思想的領悟。
這兩道例題均選自課本的例1和例2.
例1是讓我們設定一個程序以判斷一個數是否為質數。質數是我們之前已經學習的內容,為了能更順利地完成解題過程,這里有必要引導學生們回顧一下質數應滿足的條件,然后再根據這個來探索解題步驟。通過例1讓學生認識到求解結構中存在"重復".為導出一般問題的算法創造條件,也為學習算法的自然語言表示提供前提。告訴學生們本算法就是用自然語言的形式描述的。并且設計算法一定要做到以下要求:
(1)寫出的算法必須能解決一類問題,并且能夠重復使用。
(2)要使算法盡量簡單、步驟盡量少。
(3)要保證算法正確,且計算機能夠執行。
在例1的基礎上我們繼續研究例2,例2是要求我們設計一個利用二分法來求解方程的近似根的程序。我們首先要對算法作分析,回顧用二分法求解方程近似根的過程,然后設計出解題步驟。二分法是算法中的經典問題,具有明顯的順序和可操作的特點。因此通過例2可以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算法的邏輯結構,領會算法的思想,體會算法的的特征。同時也可以鞏固用自然語言描述算法,提高用自然語言描述算法的表達水平。另外,借助例題加強學生對算法概念的理解,體會算法具有程序性、有限性、構造性、精確性、指向性的特點,算法以問題為載體,泛泛而談沒有意義。(約20分鐘)
4.課堂小結:
(1)算法的概念和算法的基本特征
(2)算法的描述方法,算法可以用自然語言描述。
(3)能利用算法的思想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并能寫出一此簡單問題的算法課堂小結是一堂課內容的概括和總結,有利于學生把握本節課的重點,對所學知識有一個系統整體的認識。(約6分鐘)
5.布置作業:課本練習1、2題
課后作業的布置是為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以及實際接受情況,并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對作業實施分層設置,分必做和選做,利于拓展學生的自主發展的空間。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1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 版 A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節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第一課時。
(一) 教材分析
本節課選自必修2第三章(解析幾何的第一章)第一節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第一課時,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解析幾何的重要概念;是刻畫直線傾斜程度的幾何要素與代數表示;學生在原有的對直線的有關性質及平面向量的相關知識理解的基礎上,重新以解析法的方式來研究直線相關性質,而本節課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是直線的重要的幾何性質,是研究直線的方程形式,直線的位置關系等的思維的起點;另外,本節課也初步向學生滲透解析幾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因此,本課有著開啟全章、滲透方法,承前啟后的作用。
(二)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 教學 對象是高二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天性活潑,求知欲強,并且學習主動,在知識儲備上 知道兩點確定一條直線, 知道點與坐標的關系,實現了最簡單的形與數的轉化;了解刻畫傾斜程度可用角和正切值;具備了一定的數形結合的能力和分類討論的思想。但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還沒有形成自覺地把數學問題抽象化的能力。所以在教學設計時需 從 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進行探究學習,盡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經歷概念的形成、 鞏固 和應用過程。
(三)教學目標
1. 理解直線的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理解直線的傾斜角的唯一性和斜率的存在性;
2. 掌握過兩點的直線斜率的計算公式 ;
3. 通過經 歷從具體實例抽象出數學概念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4 . 通過斜率概念的建立以及斜率公式的構建,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學
生嚴謹求簡的數學精神。
重點:斜率的概念,用代數方法刻畫直線斜率的過程,過兩點的直線斜率的計算公式。
難點: 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的概念的形成 ,斜率公式的構建。
(四)教法和學法
課堂教學應有利于學生的數學素質的形成與發展,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的情景,激發學生主動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有效的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發展學生個性思維品質,這是本節課的教學原則。 根據這樣的教學原則,考慮到學生首次接觸解析幾何的內容及研究方法,所以我采用 設置問題串 的形式 , 啟發引導 學生 類比、聯想,產生知識遷移 ;通過 幾何畫板演示實驗、探索交流 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 觀察、實驗,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由此循序漸進 , 使學生很自然達到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 五) 教學過程
環節 1.指明研究方向 (3min)
平面上的點可以用坐標表示,也就是幾何問題代數化。那么我們生活中見到的很多優美的曲線能否用數來刻畫呢?
簡介17 世紀法國數學家笛卡爾和費馬的數學史 。
【設計意圖】 使學生對解析幾何的歷史以及它的研究方向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由此引入課題(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
環節2.活動探究(13min)
【設計意圖】 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后掌握傾斜角和斜率兩個概念,體會概念的產生是自然的,并不是硬性規定的。
(探究活動一:傾斜角概念的得出)
問題1. 如圖,對于平面直角坐標系內過兩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過一點P的位置能確定嗎?如圖,這些不同直線的區別在哪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發現過定點的不同直線,其傾斜程度不同。從而發現過直線上一點和直線的傾斜程度也能確定一條直線。
問題2. 在直角坐標系中,任何一條直線與x軸都有一個相對傾斜程度,可以用一個什么樣的幾何量來反映一條直線與x軸的相對傾斜程度呢?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探索描述直線的傾斜程度的幾何要素, 由此引出傾斜角的概念:直線L與x軸相交,我們取x軸為基準,x軸正向與直線L向上的方向之間所成的角α叫做直線L的傾斜角。
問題3. 依據傾斜角的定義,小組合作探究傾斜角的范圍是多少?
(探究活動二:斜率概念的得出)
問題4. 日常生活中,還有沒有表示傾斜程度的量?
問題5 . 如果使用“傾斜角”的概念,坡度實際就是 傾斜角的正切值,由此你認為還可以用怎樣的量來刻畫直線的傾斜程度?
由學生已知坡度中“前進量”不能為0 ,補充 傾斜角 是90゜的直線 沒有斜率
【設計意圖】 遷移、類比得出 我們把 一條直線的 傾斜角 的正切值叫做 這條 直線的 斜率 , 讓學生感受數學概念來源于生活,并體驗從直觀到抽象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歸納、聯想的能力。
環節 3.過程體驗(斜率公式的發現)(10min)
問題6. 兩點能確定一條直線,那么兩點能確定一條直線的斜率么?
先由每名學生各自舉出兩個特殊的點。例如A(1,2)、B(3,4),獨立研究如何由這兩點求斜率,再通過學生相互討論,師生共同交流提煉出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進而把這種方法遷移到一般化的問題上來。得出斜率公式k=y2y1。
為了深化對公式的理解,完善對公式的認識,我設計了如下三個思考問題:
思考1:如果直線AB//x軸,上述結論還適用嗎?
思考2:如果直線AB//y軸,上述結論還適用嗎?
思考3:交換A、B位置,對比值有影響嗎?
在學生充分思考、討論的基礎上,借助信息技術工具,一方面計算 的 值,另一方面計算傾斜角的正切值。讓學生親自操作幾何畫板,改變直線的傾斜程度,動態演示可以把教科書第84頁圖3.1-4所示的各種情況都展示出來,形象直觀,可使學生更好的把握斜率公式。
環節4. 操作建構(10min)
第一部分( 教材例一 ) : 如圖,已知A(3,2),B(-4,1),C(0,-1), 求 直線AB,BC,CA的斜率,并判斷傾斜角是銳角還是鈍角。
學生獨立完成后,請三位學生作答,師生共同評析,明確斜率公式的運用,強調可以從形的角度直接判斷直線的傾斜角是銳角還是鈍角,也可由直線的斜率的正負判斷。
第二部分 ( 教材例二 ) :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畫出經過原 點且斜率分別為1,-1,2及-3的直線
本題要求學生畫圖,目的是加強數形結合,我將請兩位同學上臺板演,其余同學在練習本上完成,因為直線經過原點,所以只要在找出另外一點就可確定,再推導斜率公式時,學生已經知道,斜率k的值與直線上P1,P2的位置無關,因此,由已知直線的斜率畫直線時,可以再找出一個特殊點即可。
環節 5.小結作業(4min)
1、本節課你學到了哪些新的概念?他們之間有什么樣 的關系?
2、怎樣求出已知兩點的直線的斜率?
3 、本節課你還有哪些問題?
兩點 直線 傾斜角 斜率
一點一方向
作業: 必做題: P.86 第1,2,題
選做題: P.90 探究與發現:魔法師的地毯
以上五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以明線和暗線雙線滲透。并注意調動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注意教師適時的點撥引導,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得以 體現。能夠較好的實現教學目標,也使課標理念能夠很好的得到落實。
(六) 板書設計
3.1.1 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
1定義: 傾斜角 學生板演
斜率
2.斜率k與傾斜角之間的關系
3.斜率公式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2
一、說教材
1.內容分析:本節課是“反比例函數”的第一節課,是繼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之后,二次函數之前的又一類型函數,本節課主要通過豐富的生活事例,讓學生歸納出反比例函數的概念,并進一步體會函數是刻畫變量之間關系的數學模型,從中體會函數的模型思想。因此本節課重點是理解和領悟反比例函數的概念,所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有:類比,轉化,建模。
2.學情分析:對八年級學生來說,雖然他們已經對函數,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的概念、圖象、性質以及應用有所掌握,但他們面對新的一次函數時,還可能存在一些思維障礙,如學生不能準確地找出變量之間的自變量和因變量,以及如何從事例中領悟和總結出反比例函數的概念,因此,本節課的難點是理解和領悟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人對《數學課程標準》的理解與分析,考慮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我把本課的目標定為:
1.從現實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討論兩個變量之間的相依關系,加深對函數概念的理解。
2.經歷抽象反比例函數概念的過程,領會反比例函數的意義,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三、說教法
本節課從知識結構呈現的角度看,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我建立了“創設情境→建立模型→解釋知識→應用知識”的學習模式,這種模式清晰地再現了知識的生成與發展的過程,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于是,從教學內容的性質出發,我設計了如下的課堂結構:創設出電流、行程等情境問題讓學生發現新知,把上述問題進行類比,導出概念,獲得新知,最后總結評價、內化新知。
四、說學法
我認為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成函數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指導學生通過類比、轉化、直觀形象的觀察與演示,親身經歷函數模型的轉化過程,為學生攻克難點創造條件,同時考慮到本課的重點是反比例函數概念的教學,也考慮到概念教學要從大量實際出發,通過事例幫助完成定義。
好學教育:
因此,我采用了“問題式探究法”的教法,利用多媒體設置豐富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的思維由問題開始,到問題深化,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并隨著問題的深入而跳躍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3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
大家好!
我是盧龍縣木井中學數學教師xx,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人教A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必修5第一章第一節的第一課時《正弦定理》,依據新課程標準對教材的要求,結合我對教材的理解,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我的設計和構思。
一、教材分析
“解三角形”既是高中數學的基本內容,又有較強的應用性,在這次課程改革中,被保留下來,并獨立成為一章。這部分內容從知識體系上看,應屬于三角函數這一章,從研究方法上看,也可以歸屬于向量應用的一方面。從某種意義講,這部分內容是用代數方法解決幾何問題的典型內容之一。而本課“正弦定理”,作為單元的起始課,是在學生已有的三角函數及向量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對三角形邊角關系作量化探究,發現并掌握正弦定理(重要的解三角形工具),通過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讓學生從“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建模過程中,體驗 “觀察——猜想——證明——應用”這一思維方法,養成大膽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質和勇于求真的精神。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的力量,進一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和“用數學”的意識。
二、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學校是我縣一所農村普通中學,大多數學生基礎薄弱,對“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的應用意識和技能還不高。但是,大多數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較高,比較喜歡數學,尤其是象本節課這樣與實際生活聯系比較緊密的內容,相信學生能夠積極配合,有比較不錯的表現。
三、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在創設的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發現正弦定理的內容,推證正弦定理及簡單運用正弦定理解決一些簡單的解三角形問題。
過程與方法:學生參與解題方案的探索,嘗試應用觀察——猜想——證明——應用”等思想方法,尋求最佳解決方案,從而引發學生對現實世界的一些數學模型進行思考。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合情合理探索數學規律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平面幾何、三角形函數、正弦定理、向量的數量積等知識間的聯系來體現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與辯證統一。同時,通過實際問題的探討、解決,讓學生體驗學習成就感,增強數學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鍛煉探究精神。樹立“數學與我有關,數學是有用的,我要用數學,我能用數學”的理念。
2、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正弦定理的發現與證明;正弦定理的簡單應用。
教學難點:正弦定理證明及應用。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
為了更好的達成上面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本節課我準備采用“問題教學法”,即由教師以問題為主線組織教學,利用多媒體和實物投影儀等教學手段來激發興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效率,并引導學生采取自主探究與相互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參與到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去,從中體驗成功與失敗,從而逐步建立完善的認知結構。
五、教學過程
為了很好地完成我所確定的教學目標,順利地解決重點,突破難點,同時本著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時代的原則,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問題1:寧靜的夜晚,明月高懸,當你仰望夜空,欣賞這美好夜色的時候,會不會想要知道:那遙不可及的月亮離我們究竟有多遠呢?
1671年兩個法國天文學家首次測出了地月之間的距離大約為 385400km,你知道他們當時是怎樣測出這個距離的嗎?
問題2:在現在的高科技時代,要想知道某座山的高度,沒必要親自去量,只需水平飛行的飛機從山頂一過便可測出,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還有,交通警察是怎樣測出正在公路上行駛的汽車的速度呢?要想解決這些問題, 其實并不難,只要你學好本章內容即可掌握其原理。(板書課題《解三角形》)
[設計說明]引用教材本章引言,制造知識與問題的沖突,激發學生學習本章知識的興趣。
(二)特殊入手,發現規律
問題3:在初中,我們已經學習了《銳角三角函數和解直角三角形》這一章,老師想試試你的實力,請你根據初中知識,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在Rt⊿ABC中sinA= ,sinB= ,sinC= ,由此,你能把這個直角三角形中的所有的邊和角用一個表達式表示出來嗎?
引導啟發學生發現特殊情形下的正弦定理
(三)類比歸納,嚴格證明
問題4:本題屬于初中問題,而且比較簡單,不夠刺激,現在如果我為難為難你,讓你也當一回老師,如果有個學生把條件中的Rt⊿ABC不小心寫成了銳角⊿ABC,其它沒有變,你說這個結論還成立嗎?
[設計說明]此時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如果感覺自己解決有困難,學生也可以前后桌或同桌結組研究,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證明這個結論,在巡視的過程中讓不同方法的學生上黑板展示,如果沒有用向量的學生,教師引導提示學生能否用向量完成證明。
問題5:好根據剛才我們的研究,說明這一結論在直角三角形和銳角三角形中都成立,于是,我們是否有了更為大膽的猜想,把條件中的銳角⊿ABC改為角鈍角⊿ABC,其它不變,這個結論仍然成立?我們光說成立不行,必須有能力進行嚴格的理論證明,你有這個能力嗎?下面我希望你能用實力告訴我,開始。(啟發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加以研究證明,尤其是向量法,在下節余弦定理的證明中還要用,因此務必啟發學生用向量法完成證明。)
[設計說明] 放手給學生實踐的機會和時間,使學生真正的參與到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去,讓學生在學數學的實踐中去感悟和提高數學的思維方法和思維習慣。同時,考慮到有部分同學基礎較差,考個人或小組可能無法完成探究任務,教師在學生動手的同時,通過巡查,讓提前證明出結論的同學上黑板完成,這樣做一方面肯定了先完成的同學的先進性,鍛煉了上黑板同學的解題過程的書寫規范性,同時,也讓從無從下手的同學有個參考,不至于閑呆著浪費時間。
問題6:由此,你能否得到一個更一般的結論?你能用比較精煉的語言把它概括一下嗎?好,這就是我們這節課研究的主要內容,大名鼎鼎的正弦定理(此時板書課題并用紅色粉筆標示出正弦定理內容)
教師講解:告訴大家,其實這個大名鼎鼎的正弦定理是由伊朗著名的天文學家阿布爾─威發﹝940-998﹞首先發現與證明的。中亞細亞人阿爾比魯尼﹝973-1048﹞給三角形的正弦定理作出了一個證明。也有說正弦定理的證明是13世紀的阿塞拜疆人納速拉丁在系統整理前人成就的基礎上得出的。不管怎樣,我們說在1000年以前,人們就發現了這個充滿著數學美的結論,不能不說也是人類數學史上的一個奇跡。老師希望21世紀的你能在今后的學習中也研究出一個被后人景仰的某某定理來,到那時我也就成了數學家的老師了。當然,老師的希望能否變成現實,就要看大家的了。
[設計說明] 通過本段內容的講解,滲透一些數學史的內容,對學生不僅有數學美得熏陶,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熱情。
(四)強化理解,簡單應用
下面請大家看我們的教材2-3頁到例題1上邊,并自學解三角形定義。
[設計說明] 讓學生看看書,放慢節奏,有利于學生消化和吸收剛才的內容,同時教師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對個別學困生進行輔導,以減少掉隊的同學數量,同時培養學生養成自覺看書的好習慣。
我們學習了正弦定理之后,你覺得它有什么應用?在三角形中他能解決那些問題呢? 我們先小試牛刀,來一個簡單的問題:
問題7:(教材例題1)⊿ABC中,已知A=30,B=75,a=40cm,解三角形。
(本題簡單,找兩位同學上黑板完成,其他同學在底下練習本上完成,同學可以小聲音討論,完成后教師根據學生實踐中發現的問題給予必要的講評)
[設計說明] 充分給學生自己動手的時間和機會,由于本題是唯一解,為將來學生感悟什么情況下三角形有唯一解創造條件。
強化練習
讓全體同學限時完成教材4頁練習第一題,找兩位同學上黑板。
問題8:(教材例題2)在⊿ABC中a=20cm,b=28cm,A=30,解三角形。
[設計說明]例題2較難,目的是使學生明確,利用正弦定理有兩種可能,同時,引導學生對比例題1研究,在什么情況下解三角形有唯一解?為什么?對學有余力的同學鼓勵他們自學探究與發現教材8頁得內容:《解三角形的進一步討論》
(五)小結歸納,深化拓展
1、正弦定理
2、正弦定理的證明方法
3、正弦定理的應用
4、涉及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設計說明]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收獲的同時,引導學生學會自己總結,讓學生進一步回顧和體會知識的形成、發展、完善的過程。
(六)布置作業,鞏固提高
1、教材10頁習題1.1A組第1題。
2、學有余力的同學探究10頁B組第1題,體會正弦定理的其他證明方法。
證明:設三角形外接圓的半徑是R,則a=2RsinA,b=2RsinB, c=2RsinC
[設計說明] 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梯度的作業,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有利于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的貫徹。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4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函數的單調性》,我將從四個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節課主要對函數單調性的學習;
(2)它是在學習函數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同時又為基本初等函數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所以他在教材中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可以看看這一課題的前后章節來寫)
(3)它是歷年高考的熱點、難點問題
(根據具體的課題改變就行了,如果不是熱點難點問題就刪掉)
2、 教材重、難點
重點:函數單調性的定義
難點:函數單調性的證明
重難點突破: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認真觀察思考,并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辦法來實現重難點突破。(這個必須要有)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函數單調性的定義
(2)函數單調性的證明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全面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以及了解由簡單到復雜,由特殊到一般的化歸思想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識
(這樣的教學目標設計更注重教學過程和情感體驗,立足教學目標多元化)
三、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只有方法得當才會有效。新課程標準之處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教學過程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本著這一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開放式探究法、啟發式引導法、小組合作討論法、反饋式評價法
2、學法分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只是。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題,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狀態和參與度是影響教學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學法選擇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觀察發現法、合作交流法、歸納總結法。
(前三部分用時控制在三分鐘以內,可適當刪減)
四、教學過程
1、以舊引新,導入新知
通過課前小研究讓學生自行繪制出一次函數f(x)=x和二次函數f(x)=x^2的圖像,并觀察函數圖象的特點,總結歸納。通過課上小組討論歸納,引導學生發現,教師總結:一次函數f(x)=x的圖像在定義域是直線上升的,而二次函數f(x)=x^2的圖像是一個曲線,在(-∞,0)上是下降的,而在(0,+∞)上是上升的。(適當添加手勢,這樣看起來更自然)
2、創設問題,探索新知
緊接著提出問題,你能用二次函數f(x)=x^2表達式來描述函數在(-∞,0)的圖像?教師總結,并板書,揭示函數單調性的定義,并注意強調可以利用作差法來判斷這個函數的單調性。
讓學生模仿剛才的表述法來描述二次函數f(x)=x^2在(0,+∞)的圖像,并找個別同學起來作答,規范學生的數學用語。
讓學生自主學習函數單調區間的定義,為接下來例題學習打好基礎。
3、 例題講解,學以致用
例1主要是對函數單調區間的鞏固運用,通過觀察函數定義在(—5,5)的圖像來找出函數的單調區間。這一例題主要以學生個別回答為主,學生回答之后通過互評來糾正答案,檢查學生對函數單調區間的掌握。強調單調區間一般寫成半開半閉的形式
例題講解之后可讓學生自行完成課后練習4,以學生集體回答的方式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2是將函數單調性運用到其他領域,通過函數單調性來證明物理學的波意爾定理。這是歷年高考的熱點跟難點問題,這一例題要采用教師板演的方式,來對例題進行證明,以規范總結證明步驟。一設二差三化簡四比較,注意要把f(x1)-f(x2)化簡成和差積商的形式,再比較與0的大小。
學生在熟悉證明步驟之后,做課后練習3,并以小組為單位找部分同學上臺板演,其他同學在下面自行完成,并通過自評、互評檢查證明步驟。
4、歸納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函數單調性的定義及證明過程,并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識。
5、作業布置
為了讓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我將采用分層布置作業的方式:一組 習題1.3A組1、2、3 ,二組 習題1.3A組2、3、B組1、2
6、板書設計
我力求簡潔明了地概括本節課的學習要點,讓學生一目了然。
(這部分最重要用時六到七分鐘,其中定義講解跟例題講解一定要說明學生的活動)
五、教學評價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跟主動性,及時吸收反饋信息,并通過學生的自評、互評,讓內部動機和外界刺激協調作用,促進其數學素養不斷提高。
【高中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數學的說課稿02-19
高中數學經典說課稿02-19
高中數學免費說課稿09-30
高中數學統計說課稿02-18
高中數學向量說課稿02-18
高中數學數列說課稿02-18
高中數學集合的說課稿02-19
高中數學獲獎說課稿02-18
高中數學章節說課稿07-19
高中數學經典說課稿范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