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利利恰利》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恰利利恰利》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恰利利恰利》說課稿1
歌曲《恰利利恰利》是一首歡快的印度尼西亞民歌,表現了莊稼人的勞動熱情。旋律中貫穿著歡躍的舞蹈節奏,雖然連續八次出現相同的節奏型,卻毫無單調冗長之感,反而使人感到意猶未盡。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注重了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引領他們吸收豐富的音樂營養,進行美的熏陶。
首先,律動導入,營造氣氛,通過《掀起你的蓋頭來》的音樂律動,學生消除緊張氣氛,很快融入到音樂學習中來。
第二,二聲部輪唱是這首歌曲的難點部分,所以我設計了一個情景,就是印尼小朋友歡迎中國小朋友的一個對歌視唱,這樣就把難點化簡為易,學生也樂于接受,從而很快解決了難點。
第三:學唱歌曲,邊歌邊舞啟發學生模仿莊稼人勞動的動作來體驗勞動的辛苦,感悟曲情,實踐音樂,豐富想象,鼓勵創新,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第四:創編襯詞快樂升華,我設計了一個為勞動人們加油的環節,可以在歌詞中加入襯詞,也可以用身體打擊樂進行打擊,還可以為他們唱歌跳舞等等,這樣學生學習興趣非常濃厚,從而使課堂氣氛達到高潮。學生也深切體會到:創作并非大家的專利,我們小學生同樣能行!至于運用新理念去實施音樂教學,就再也不是強人所難的事了。
《恰利利恰利》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歌曲《恰利利恰利》是一首歡快的印度尼西亞民歌,表現了莊稼人的勞動熱情。旋律中貫穿著歡躍的舞蹈節奏,雖然連續八次出現相同的節奏型,卻毫無單調冗長之感,反而使人感到意猶未盡,更具鄉土氣息。
二、學習者特征分析
本節課學習者是四年級學生。該班學生音樂基礎薄弱,不少同學把學會唱歌作為音樂課的主要目標,甚至唯一目標。其它音樂素養如:欣賞、律動、演奏、創編、體驗、感悟等被忽視。為此在每節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應注重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引領他們吸收豐富的音樂營養,進行美的熏陶。
三、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恰利利恰利》,讓學生體驗勞動的艱辛以及收獲成果時的喜悅,懂得珍惜勞動成果,熱愛大自然。
2.體驗印度尼西亞的音樂風格、情趣,對表現鄉村生活的音樂產生興趣。
3.準確、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能發揮想象力,模仿人們在田間勞動時的動作、表情,創編動作表演。
4.欣賞《霍拉舞曲》,了解有關霍拉舞的知識。
四、教學重點:
體驗這首鄉村音樂所表現的喜悅情感;啟發創編音樂。
五、教學思路設計
本節課教學流程設為四大塊,即:創設情境采金秋;走進情境唱金秋;融入情境舞金秋;采集音源創金秋。
首先,創設情境,引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音樂世界。我將這么去創設情境:同學們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嗎?喜歡這個季節嗎?為什么?重點圍繞“為什么”讓學生暢所欲言,引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去發現秋天的美、秋天的豐收。接下來再引:那就讓我們去《采金秋》(即復習舊歌)、唱金秋、舞金秋吧。從而引領學生走進音樂世界。
第二環節,走進情境,唱金秋(即學新歌)
怎樣才能唱出歌曲的美好的情感?第一,引導學生學會聽。播放出色的錄音范唱,讓優美旋律撥動學生的心弦。聽后讓學生說出心里話——音樂感受。還可設計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回答:你覺得歌曲反映了怎樣的情緒?這樣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欣賞音樂,感悟音樂的能力。第二,寓教于樂,把枯燥的音樂知識融入豐富多彩的游戲中,讓學生在游戲中獲得音樂知識,形成音樂能力。如:為了掌握二四拍的強弱規律,我設計啟發學生創編不同拍法,或擊掌——拍肩,或跺腳——捂膝,或與他人合作等等。第三,模唱、跟唱、評唱、唱準確。多角度、多形式的學唱歌曲,切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合作的能力。
第三環節,融入情境,舞金秋
啟發學生模仿莊稼人勞動的動作來體驗勞動的辛苦,感悟曲情,實踐音樂,豐富想象,鼓勵創新,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第四環節,采集音源,創金秋
“生活即音樂”,這對小學生來說,本屬陌然、遙遠,然而當教師引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田野,去采集音源時,學生覺得“生活即音樂”竟是那么親近,那么真實!這一環節我是這么設計的:看到田野一片繁忙豐收的景象,天上飛翔的鳥兒,一定為他們歌唱。同學們,假如你就是小鳥,會怎么唱?還有誰會歌唱?那就讓我們唱響一首田園交響曲吧!這樣,通過引領學生采集音源,然后按節奏編創,形成多聲部后模唱。學生會深切體會到:創作并非大家的`專利,我們小學生同樣能行!至于運用新理念去實施音樂教學,就再也不是強人所難的事了。
《恰利利恰利》說課稿3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課題叫《恰利利恰利》。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歌曲《恰利利恰利》是蘇教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采金秋”中的一首,這是一首印度尼西亞的民歌,歌詞形象地描繪了莊稼人在田間勞動時的熱情景象。歌曲有兩部分組成(齊唱+合唱),表現了莊稼人的勞動熱情,旋律中貫穿著歡躍的舞蹈節奏。雖然連續八次出現相同的節奏型,卻毫無單調冗長之感,反而使人感到意猶未盡,更具鄉土氣息。
(二)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第二課時,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能認識到的勞動的重要性,要熱愛勞動,感受勞動所帶來的樂趣.也為本單元后面的學習作了鋪墊。可見,本課在這單元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處于十分關鍵的地位。
(三)學情分析:
由于小孩子的天性是好玩、好動、好奇,他們的認知活動都是以興趣和好奇為載體的。因此,創造音樂課堂的愉快情境尤為重要。針對以上情況,我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四)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感受勞動所帶來的樂趣,以及勞動時的一些形象特征.
2、“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用自然歡快的聲音表現歌曲的情緒,學習簡單的二部合唱,并能嘗試用不同的形式處理歌曲.
3、“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自主、合作、探究”這一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啟發學生積極自主地體驗音樂。
(五)教學重、難點
根據《音樂新課標》確立的階段目標和中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以下重點:
1、教學重點:學生能用自然和諧的聲音演唱歌曲。
針對四年級學生自我感知能力欠缺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難點:
2、教學難點:二聲部的演唱、創設勞動場景。
二、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必須靠教師的啟發、指導,“教”為“學”服務。只有充分發揮學科特點,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教學時應考慮學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在學習時保持主動、愉快的心境。基于以上原因,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興趣引入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的開始,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引導學生一起喊一喊“號子”導入新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2、情境創設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創設一定的場景,以引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在本課中我創設了喊一喊勞動號子在地里勞動的情境,提高了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
3、視覺圖象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聯系生活實際,幫助學生學習和感受本課內容。如:我在導入歌曲時,帶領學生一起觀看印度尼西亞的風光、地里位置以及人們勞動的場景,學生感受印度尼西亞的民歌風格做鋪墊。又如:在歌曲中合唱教學部分,我把它創設成是人們在勞動中的一唱一和,激發學生的興趣。
4、引導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層層遞進,幫助學生了解思考什么樣的聲音、情緒適合體現這首歌曲,進一步體驗音樂情感的直覺性,體現了積極的師生、生生互動,營造了輕松、自由、平等的課堂氣氛。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5、積極評價法:音樂課程標準指出:“評價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以學生自評、互評、師評等多種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并用眼神、笑容、給予學生適時的鼓勵。
(二)、說學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給學生如何學習的啟示。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線”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確定如下學法:
1、聽唱法: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離開了“聽”,音樂就不存在了。我讓學生從聽入手,逐步鍛煉他們的自學能力,音樂鑒賞力,總之,只有自己學會了,才是素質教育的目的。在本課中,我讓學生聽歌曲范唱、教師范唱,來提高學生的聽力和對音樂的感知、鑒賞能力。
2、自主學習法:新課程提倡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學習和處理歌曲這個教學過程中,我充分滲透了這一教學理念,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來教學歌曲,不僅為學生創設了寬松、民主的氛圍,還增強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自信。
3、創造法: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讓學生敢想敢試。如:我在處理歌曲時,引導學生自己創編聲勢動作,充分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意識。
三、教學過程設計
本堂課我針對教學目標,為這堂課的每個環節都作了精心設計,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使技能訓練滲透于藝術感受中,貫穿于音樂實踐中。下面我對課的流程作簡單的陳述。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課開始,我引導學生看勞動的圖片和學生一起喊著勞動號子做著聲勢動作,一下子與學生拉近了距離。接著和學生進行聊天式的問答,請學生說一說勞動場面,用勞動號子為音樂伴奏,創設了印度尼西亞人民勞動的場景引導學生進行簡單的模仿。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形成一種積極參與的精神狀態,從而為新課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聆聽歌曲,體驗感受
1、欣賞歌曲,初步感受
教學要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從直觀入手,使學生如臨其境,可見可聞,產生真切感,我利用學生好奇,愛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點,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將歌曲的內容通過多媒體用畫面的形式呈現于學生眼前,畫音結合,使學生很快進入歌曲的審美情境中,喚起他們的形象思維提高想象能力。在這里,我讓學生以了解人們勞動情景為過渡,播放歌曲,引導學生對歌曲進行初步欣賞。引導學生欣賞印尼勞動場景,初步了解印尼。
2、按節奏朗讀,動手動口
為了讓學生能輕松愉快地學會《恰利利恰利》這首歌,首先給他們創設這樣的情境:太陽出來了,莊稼人扛著鋤頭下地了……激發學生有節奏的朗讀歌詞,并加上拍手的動作。因為這首歌曲歌詞比較拗口,因此要指導學生的咬字與吐字,還有很多襯詞處,我用提問的方式:歌詞中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嗎?提出問題(學生)——解決問題(教師),能夠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印尼勞動人民及民歌。師生一起按節奏拍手朗讀歌詞,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并讓學生在熟悉歌詞的同時再次感受了歌曲的特點。
3、聽范唱,再次感受
在學生熟悉歌詞的基礎上,再次聽范唱,要求學生邊聽邊模仿簡單的勞動動作。并在聽之前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快樂的)以及歌曲可以分為幾個樂段(二段)?
4、教師范唱,學生模唱歌曲
當學生感知歌曲情緒后,教師用這種快樂的情緒演唱歌曲第一部分,引導學生用“嘣”輕聲哼唱,使學生再次獲得審美體驗。
(三)學唱歌曲,情緒表達
1、學唱歌詞:
在這個環節中,我采用玩游戲“我唱你變”的方式進行教唱,如:教師用“嘣”唱第一段歌詞的第一句,學生把它變成第一句歌詞來唱。這樣,既打破了傳統的跟唱法,又使新課標的合作理念得到了充分體現,提高了學生學唱歌曲的興趣。
2、聽范唱,區別不同
再次聆聽,讓學生說一說前后兩段的不同(演唱形式:齊唱——合唱)
3、合唱部分
師:這一部分與我們前面所學的什么地方相似?(勞動號子)
師講解:前面號子是一起喊的,這里是要分兩個聲部合唱的。勞動的人們累了在一起唱唱歌、喊喊號子,一唱一和多開心啊!引導學生一唱一和學習,用游戲的方式,師生合作分別學唱高低聲部
生——低師——低
師——高生——高
(指導力度變化,高聲部——回聲效果)
4、完整演唱歌曲
唱出勞動者歡快的情緒,指導聲音:輕而有力的
5、讓學生自己說一說覺得比較難的地方,并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
在這里,我用讓學生自己說出覺得比較難唱的地方,老師再逐一進行練習,從而讓學生在歌曲學唱中學得更為自主。
6、歌曲處理
通過以上環節的教學,接下來進入處理歌曲環節,在這里我采用引導法、自主學習法、創造法等方法來處理歌曲,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歌曲的體驗中,對歌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準確地表達了歌曲情感,達到寓思想教育于音樂教育之中。在這個環節中,我通過適當處加上聲勢動作以及采用齊唱、合唱、接龍唱、加入襯詞的不同演唱形式對歌曲進行處理,使學生能用明朗的情緒來表現歌曲情緒,從而突出了本課的重點,解決了本課的難點。
(四)、拓展思維
1、講解印度尼西亞民族樂器“安格隆”
出示圖片,講解安格隆的材料、音色、演奏方法,讓學生能夠了解不同國家的不同樂器,拓展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興趣
2、播放《勞動最光榮》,在學生聆聽歌曲的同時滲透思想教育,讓學生知道,只有付出辛勤的勞動,才能收獲希望,做任何事情都要不怕辛勞。
最后,在《恰利利恰利》的音樂聲中走出教室。
本方案的設計,力求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著眼于學生的主動發展,通過充分的音樂實踐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音樂素養。從目標的提出、到過程的安排、學習方法的確定、乃至學習成果的呈現,都讓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實踐性、更濃的創造性。當然,措施付諸實施,還需要老師的愛心和慧心,教學永無止境,我相信,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此,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恰利利恰利》說課稿】相關文章:
科技發展利大作文10-23
《利州南渡》 溫庭筠04-24
溫庭筠 《利州南渡》03-28
溫庭筠《利州南渡》02-21
《利州南渡》溫庭筠11-23
掎摭利病成語解釋05-13
龍利魚是什么魚08-25
小田鼠波利的冬天12-22
溫庭筠《利州南渡》鑒賞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