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內能說課稿(精選7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內能說課稿(精選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物理內能說課稿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系。
知道熱傳遞過程中,物體吸收(放出)熱量,溫度升高(降低),內能改變。
了解熱量的概念,熱量的單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體內能增加和減少的一些事例。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找到改變物體內能的多種方法。
通過演示實驗說明做功可以使物體內能增加和減少。
通過學生查找資料,了解地球的“溫室效應”。
通過探究,使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通過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并使學生通過實驗理解做功與內能變化的關系。
鼓勵學生自己查找資料,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探究改變物體內能的多種方法、
教學難點:
內能與溫度有關
教學方法:
轉換研究法、實例歸納法
教學用具:
冷水、熱水、溫水各一杯、墨水、空氣壓縮演示儀、硝化棉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分子動理論告訴我們,分子永不停息地無規則運動著。那么公司也同一切運動物體具有動能一樣,也具有動能。分子動理論還告訴我們:分子之間有相互作用力。這又使分子具有勢能。
二、新課教學
1、物體的內能: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物體內部的每一個分子都在運動,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單個分子的動能和勢能,不是物體的內能。內能是指物體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內能也不同于機械能。物體的動能跟物體的速度有關,物體的重力勢能跟物體被舉起的高度有關。一個鋼球是否運動,是否被舉高,這只能影響鋼球的機械能,并不是能改變鋼球內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勢能。那么物體的內能跟什么有關呢?
2、內能的變化:物體內能既然是物體內部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那么當分子運動加劇時,物體的內能也就增大。上節課我們曾進過:物體的溫度升高,其內部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加劇。科學的論斷,必須要有證據,在物理學中,通常是用實驗來證實論斷的。今天我們同樣用實驗來證實上面的論斷。
實驗演示:取三只燒杯,分別倒入冷水、溫水和熱水,然后分別向三只杯內緩慢地滴入幾滴墨汁,觀察比較三只杯內墨擴散的快慢。
實驗結果表明:溫度越高,擴散過程越快。擴散得快,說明分子無規則運動的速度大,即分子無規則運動激烈。
因此:物體的內能跟溫度有關。溫度升高時,物體的內能增加。溫度降低時,物體的內能減小。正是由于內能跟溫度有關,人們常常把物體的內能叫做熱能,把物體內部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叫做熱運動。
3、一切物體都有內能。這是因為物體內的分子永不停息地無規則運動著。熾熱的鐵水,溫度很高,分子運動激烈,它具有內能。冰冷的冰塊,溫度雖低,其內部分子仍在做無規則運動,它也具有內能。
(4)內能和機械能
通過機械能和內能的對比,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內能概念。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動的木塊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塊有勢能,也有動能棗統稱為機械能。機械能與整個物體的機械運動情況有關。
木塊內部的分子做無規則運動,且分子間有作用力,木塊有內能。內能與物體內部分子的勢運動和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有關。
4、物體的內能改變的兩種方式
(1)列舉鋸木頭和用砂輪磨刀具,鋸條、木頭和刀具溫度升高,說明克服摩擦力做功,可以使物體的內能增加。如果外力對物體做功全部用于物體內能改變的情況下,外力做多少功,物體的內能就改變多少。如功的單位是焦耳,內能的單位也是焦耳。
演示壓縮空氣,硝化棉燃燒。說明外力壓縮空氣過程,對氣體做功,使氣體的內能增加,溫度升高到棉花的燃點而使其燃燒。
以上實例說明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2)在爐灶上燒熱水,火爐烤熱周圍物體,這些物體溫度升高內能增加。這些實例說明依靠熱傳遞方式也可以使物體的內能改變。物體吸收熱量,內能增加。物體放出熱量,物體的內能減少。熱量的單位是焦耳。
所以做功和熱傳遞是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
三、小結略。
四、布置作業:課后“動手動腦學物理”。
初中物理內能說課稿2
一、說教材
(過渡句: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內能》選自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級全一冊第十三章第二節,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為內能的概念、影響物體內能的因素和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之前學習的分子熱運動為本節課的開展做了一定的鋪墊,所以本節課是前面所學內容——分子熱運動的延伸,而且本章之后的內容都是圍繞內能展開的。故本節內容在這里起著十分重要的過渡作用。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接下來談談我對學情的分析)
本節課所面對的是九年級的學生,他們對事物的認識處于由感性向理性發展階段,感性認識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認識中還存在一定困難。為此,本課應注意適應學生好奇心、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以感性知識為依托,通過理性分析和判斷,獲取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利用多媒體圖片為學生創設情景,增強直觀性和形象性,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從而達到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并學好本節內容。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新課標要求教學目標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學會、會學、樂學三個維度,所以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系;知道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培養觀察和分析能力,并通過實驗理解做功和內能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分析、類比的方法研究問題,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激發主動學習的興趣。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本節課的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
【重點】
對內能、熱量概念的理解,對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的理解。
【難點】
內能概念的建立。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并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
本節課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演示實驗法、小組合作法等。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句:要想合理的呈現以上教學思路,就要求教師要制定合理的教學過程。接下來我重點闡述我的教學過程)
首先是導入環節:我會先給大家播放蒸汽機車工作的視頻,并解釋工作原理。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水蒸氣可以帶動火車前進,為了解釋原因,進而引出課題《內能》。
【設計意圖:之所以采用這樣的方式導入課堂,不但創設了情景、讓學生產生疑問和猜想,觸發思維的興奮點,更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可以引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和動機,為學生打開探究之門,幫助學生很快進入學習高潮。】
其次是新課講授環節。
本環節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內能概念的建立。我會先提問學生什么是動能,什么是勢能,學生回顧之前的知識可以快速回答出,這也可以幫助建立內能的概念打好基礎。接著我會出示運動著的足球和彈簧被拉伸的圖片,并提示構成物質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熱運動,提問學生組成物質的分子是否具有動能,分子之間是否具有勢能兩個問題。學生很容易理解分子具有動能,通過類比彈簧的例子在交流探討后也會得出分子之間具有勢能。從而引出“分子動能”、“分子勢能”以及內能的概念。接著,我會讓學生回顧機械能的概念,思考內能和機械能的區別、內能的大小和什么有關,有著怎樣的關系。學生結合教材及生活經驗不難得出問題的答案。
【設計意圖:通過層層設問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推進過程能很好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同時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也是大有益處的。這樣設計不僅能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也能通過學生的仔細觀察加深印象,有利于對新知識的理解和吸收。】
之后是第二部分的內容:物體內能的改變。
我會先給學生列舉燒熱的工件在冷水中冷卻的例子,結合例子講解這個過程發生了熱傳遞。溫度改變使得物體的內能發生了改變。從而由學生總結出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在此問題上學生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通過這樣的提問即可以引導學生養成善于觀察、思考、交流合作的科學素養,更是為引出改變物體內能的途徑做好鋪墊。明確了改變物體內能的第一種方式之后,我會給學生展示兩組圖片,分別是冬天搓手取暖和滑滑梯的圖片,讓學生思考還有沒有其余可以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在學生思考的同時,我會給學生完成兩個演示實驗,第一個是壓縮空氣引火儀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第二個是空氣推動塞子的實驗,觀察瓶內變化。學生通過觀察以及對實驗現象的分析能總結出是因為做功改變了物體的內能。這樣就可以得出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能夠幫助學生更直觀的感知實驗現象,并可以鍛煉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同時,也做到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也能體現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真正做到將課堂還給學生。】
然后是拓展提升環節:
在此環節,我會讓學生結合本節課知識,用物體內能改變的方式說明“炙手可熱”和“鉆木取火”的含義。
【設計意圖:這個問題的設置不僅可以讓學生將課堂知識得以鞏固,加深了對內能的理解,及時的鞏固與練習也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是小結作業環節:
對于課堂小結,我打算讓學生自己來總結,這樣可以讓學生對課堂內容及時加以回顧,同時也能使我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加以疏導。之后我會留下這樣一個作業,課后查一查什么是溫室效應,并思考內能與人類生產生活的聯系。這不僅能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拓展能力,也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思考,真正體現了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七、說板書設計
(過渡句:最后說一說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注重直觀系統的設計,知識點逐層排布,重難點明顯,容易讓學生抓住本節課的核心。)
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在實際教學時,師生互動間會產生許多信息和創新的火花,教師要機智的將有價值的信息和問題作為焦點來組織教學,巧妙的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化,保護學生的創新思維,實現教學有效性,使物理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最終實現生生奮發的目標。以上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老師的耐心聆聽。
初中物理內能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學習動能、勢能、機械能的基礎上引入的,在教材內容的選擇上比較注重聯系生活、社會實際能使學生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發展科學的探究興趣,從而使其產生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為下一節“內能與機械能的相互轉化”打下基礎.
2.教材內容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學習的內容是內能和熱量,重點是內能、熱量的概念;確定的依據是教材的知識體系和物理的有用觀,由于教材知識比較抽象加之學生相關知識甚少,所以確立的教學知識難點是內能、溫度與內能之間的`關系.
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內能概念,知道任何一個物體都具有內能.
(2)知道溫度與內能之間的關系.
(3)知道熱傳遞是改變物體內能的一種方式,是內能的轉移.
(4)了解熱量概念,知道熱量的單位,會正確使用“熱量”這一術語.
(5)會進行關于物體吸熱、放熱的計算.
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用類比方法體驗內能的概念,經歷用實驗觀察及推理方法得出溫度與內能之間關系的過程;探究熱量計算公式;自己舉例說明熱傳遞改變物體內能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并用相關知識解釋一些現象.
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具有初步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以感性知識為基礎,利用類比的方法來認識“什么是內能”,初步領略力學現象、熱學現象的美好與和諧,對自然現象有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樂于從生活走向物理;培養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有將自己的見解公開并與他人交流的欲望,敢于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勇于用所學知識去分析、挖掘出現的本質規律,且應用于日常實際中.
二、學生分析
學生對分子動理論已有初步認識,但由于知識比較抽象,即感性認識稍顯匱乏,因此在理性認識建立的過程中存在困難,為此我注意迎合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以感性知識為依托,通過多媒體課件、實驗、推理、類比獲取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對于熱量概念,學生相對比較好理解.
根據學生實際,結合本節課的內容和性質,精心恰當地選擇資源.一是由多媒體課件、《小兒百科全書》等組成文本資源;二是自制教具,利用類比的思維方法,把微觀世界宏觀化;三是為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擴充實驗;四是利用數學知識探究物理公式;五是在生與生、師與生的交流合作中及時發現問題,促成動態教學資源的生成.
三、教法學法
教與學是一個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機
整體,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特點,準備采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實驗、探究、講授等多種教法學法,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分析、類比、推理完成教學任務.
四、過程設計
1.新課引入
回憶童年時代的玩具:回力玩具汽車的運動,其動能是從彈性勢能轉化而來的,而真正的汽車開動時,它的動能從何而來?學生自然想到汽車行駛要使用汽油等燃料,再通過提問:“那么這種燃料燃燒所產生的能叫什么能呢?”(用非常淺顯形象的語言自然將學生引入學習的過程)
2.新課教學
(1)內能
回顧分子動理論: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分子間有空隙;分子一直處在永不停息運動中;分子之間存在引力和斥力.
多媒體展示情景一:物體內部的分子始終處于無規則的運動中
師:運動的物體具有動能,那么處于熱運動的分子是否具有動能呢?
師生總結:如同運動著的物體具有動能一樣,作無規則運動的分子具有動能,即分子動能.
師:受到地球吸引的物體若被舉高,具有重力勢能,分子與分子之間也有相互作用力,分子
之間是否也具有勢能呢?
演示實驗一:將分子間的相互作用類似地看成分子間由一根彈簧相連接,改變分子模型間的距離,彈簧發生形變,具有彈性勢能,推知分子間存在勢能,即分子勢能. 內能:物體內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
初中物理內能說課稿4
內能說課稿
1、 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的授課中,已給學生講解了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以及分子動理論的初步知識。這節內容主要是起到將前面知識點總結概括,為以后接下來的能量守恒以及能量之間的相互轉化做好鋪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
掌握物體的內能。知道熱傳遞、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②過程與方法
通過運用多媒體課件以及課堂小實驗的方法向學生生動形象的介紹本節知識點。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本節內容與生活聯系緊密,培養學生對物理學科的興趣,增強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3.教學重點:
讓學生理解內能的定義以及內能改變的實質。
4.教學難點:
知識點較多,對知識點的分離規劃講解,使學生對知識點的清晰認識掌握。
5.教學關鍵:
對內能的定義形象化使學生印象深刻以及生動講解改變內能的方法。
6.教法學法:
(1)開始上課時將教學重點一一列出,讓學生對本堂課教學重點有清醒的認識達到突出重點的作用。
(2)放慢語速,在不同知識點之間稍許停頓。在利用板書把知識點一一列出,使學生對知識點有層次感,突破難點。
(3)利用課堂小實驗以及多媒體課件的方法。使知識點形象化,達到抓住關鍵的目的。
教學過程的設計及操作程序
1動能和勢能的概念
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做動能;
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勢能
物體由于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叫做彈性勢能。
2、分子動理論的初步知識
物體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
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
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力。
2、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新課導入:
利用火柴的點燃以及擠擰水瓶等課堂小實驗來引入新課
2、 講授新課
我們將利用(啟發式)講授法,(啟發式)談話法兩個方法相結合的
方法使學生獲得新知識 復習鞏固舊知識,掌握物理現象,獲取感性知識。
3、歸納小結
1.什么叫內能
物體內部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勢能的總和,叫物體的內能。
2、溫度跟內能的關系
一個物體溫度升高時,它的內能就增加;一個物體溫度降低時,它的內能就減少。
3、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
(1)熱傳遞實質:內能的轉移(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
(2)做功實質:內能與機械能(或其它能)的轉化
(3)熱傳遞和做功改變物體的內能是等效的.
5.最后將布置課堂習題以及課后作業讓學生鞏固知識點
初中物理內能說課稿5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系;知道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
2.通過演示實驗、分組討論等方式,提高觀察、分析和總結的能力。
3.通過本節的學習,提高學習的興趣,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內能的概念以及改變內能的兩種途徑。
【難點】利用內能知識解釋相關的物理現象。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蒸汽機車工作的視頻,請學生與同桌交流分析,嘗試說出蒸汽機的工作原理,并進行補充。
接著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水蒸氣可以帶動火車前進,其能量來自于哪里。進而引出課題《物體的內能》。
環節二:新課講授
1.物體的內能
教師首先提問學生什么是動能,什么是勢能,學生通過回顧之前的知識后可以快速給出結果。
接著教師多媒體出示運動著的足球和彈簧被拉伸的圖片,提示學生構成物質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熱運動,進而提問學生組成物質的分子是否也具有動能,分子之間是否也具有勢能兩個問題。學生根據分子在不停的做熱運動的知識,得出分子具有動能。通過類比彈簧的例子在交流探討后得出分子之間具有勢能。從而教師總結得出“分子動能”、“分子勢能”以及內能的概念。
之后展示等質量的熱水和冷水、通電前后的燈絲等例子,幫助學生理解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且如果體積變化不大,同一物體的溫度越高,內能越大。
2.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途徑
首先演示硝化棉燃燒的實驗,并引導學生分析燃燒原因。再讓學生自己動手反復彎折一根鐵絲數十次后感受彎折處的溫度變化。學生通過觀察以及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總結出是因為做功改變了物體的內能。
接著請學生結合生活事例思考還有沒有其它可以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教師展示一些事例幫助學生分析。例如燒菜時鍋熱的燙手、棉被被曬熱及暖風機使室溫升高等。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總結出熱傳遞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環節三:鞏固提高
用物體內能改變的方式說明“炙手可熱”和“鉆木取火”的含義,并重新理解課前蒸汽機車的工作原理。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請學生自己來總結。
布置作業:課后查一查什么是溫室效應,思考內能與人類生產生活之間的聯系。
四、板書設計
初中物理內能說課稿6
教學目的
1.了解組成物質的分子具有動能及勢能,并且了解分子平均動能和分子勢能都與哪些因素有關。
2.理解物體的內能以及物體內能由物體的狀態所決定。
教學重點
物體的內能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是本章教學的一個重點。學生只有正確理解物體的內能才能理解做功和熱傳遞及物體內能的變化關系。
教學難點
分子勢能。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什么樣的能是勢能?彈性勢能的大小與彈簧的形變關系怎樣?
二、新課教學
1.分子動能。
(1)組成物質的分子總在不停地運動著,所以運動著的分子具有動能,叫做分子動能。
(2)啟發性提問:根據你對布朗運動實驗的觀察,分子運動有什么樣的特點?
應答:分子運動是雜亂無章的,在同一時刻,同一物體內的分子運動方向不相同,分子的運動速率也不相同。
教師分析分子速率分布特點——在同一時刻有的分子速率大,有的分子速率小,從大量分子總體來看,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是少數,大多數分子是中等大小的速率。
教帥進一步指出:由于分子速率不同,所以每個分子的動能也不同。對于熱現象的研究來說,每個分子的動能是毫無意義的,而有意義的是物體內所有分子動能的平均值,此平均值叫做分子的平均動能。
(3)要學生討論研究。
用分子動理論的觀點,分析冷、熱水的區別。
討論結論應是:組成冷、熱水的大量分子的速率各不相同,則其動能也各不相同,但就冷水總體來說分子的平均動能小于熱水的分子平均動能。
教師指出:由此可見,溫度是物體分子平均動能的標志。
2.分子勢能。
(1)根據復習提問的回答(地面上的物體與地球之間有相互作用力;發生了形變的彈簧各部分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力,因此在它們的相對位置發生變化時,它們之間便具有勢能)說明分子間也存在著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由它們相對位置所決定的能,稱之為分子勢能。
(2)分子勢能與分子間距離的關系。
提問:分子力與分子間距離有什么關系?
應答:當r=r0時,F=0,r<r0時,F為斥力,r>r0時,F為引力。
教師指出:由于分子間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好象彈簧形變有伸長或壓縮兩種情況,因此分子勢能與分子間距離也分兩種情況。
①當r>r0時,F為引力,分子勢能隨著r的增大而增加。此種情況與彈簧被拉長彈性勢能的增加很相似。
②當r< p="">
小結:分子勢能隨著分子間距離變化而變化,而組成物體的大量分子間距離若增大(減小)則宏觀表現為物體體積增大(減小)。可見分子勢能跟物體體積有關。
(3)物體的內能。
教師指出:物體里所有的分子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由此可知一切物體都具有內能。
①物體的內能是由它的狀態決定的(狀態是指溫度、體積、物態等)。
提問:對于質量相等、溫度都是100℃的水和水蒸氣來說它們的內能相同嗎?
應答,質量相等意味著它們的分子數相同,溫度相等意味著它們的平均動能相同,但由于水蒸氣分子間平均距離比水分子間平均距離大得多,分子勢能也大得多,因而質量相等的水蒸氣的內能比水大。
②物體的狀態發生變化時,物體的內能也隨著變化。
舉例說明:當水沸騰時,水的溫度保持不變,所供給的大量能用于把分子拉開,增大了分子勢能,因而增大了物體的內能,當水汽凝結時,分子動能沒有明顯變化,但分子靠得更緊密了,分子勢能便減小了,因此物體的內能減小了。
③物體的內能是不同于機械能的另一種形式的能。
a.靜止在地面上的物體以地球為參照物,物體的機械能等于0,但物體內部的分子仍然在不停地運動著和相互作用著,物體的內能永遠不能為0。
b.物體在具有一定的內能時,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機械能。如飛行的子彈。
C.不能把物體的機械能和物體的內能混淆。只要物體的溫度、體積、物態不變,不論物體的機械能怎樣變化其內能仍保持不變。反之,盡管物體的內能在變化,它的機械能可以保持不變。
(4)學生討論題:
①靜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木箱具有什么能?若木箱沿光滑水平地面加速運動,木箱具有什么能?此時木箱的內能與靜止時相比較變化了沒有?
②質量相等而溫度不相等的兩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較大的內能?溫度相同而質量不等的兩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較大的內能?
最后總結一下本課要點。
1.了解內能的概念,能簡單描述溫度和內能的關系。
2.知道做功和熱傳遞都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3.了解熱量的概念,知道熱量的單位是焦耳。
重點目標
1.內能、熱量概念的建立.
2.改變物體內能的途徑.難點目標內能、熱量概念的建立.
導入示標涼爽的秋夜,仰望星空時,會突然發現一顆流星在夜色中劃過,并留下一條美麗的弧線.流星是怎樣形成的呢?
目標三導學做思一:物體的內能
問題1:組成物質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熱運動,分子應具有什么能?物體的分子之間有引力和斥力,且分子之間有間隔,分子應具有什么能?什么叫物體的內能?你能說出它的單位嗎?機械能和內能有什么區別嗎?
小結:物體內所有分子由于熱運動而具有的動能,以及分子之間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它的單位是焦耳,簡稱焦,符號為J.機械能是宏觀的,能看得到的,內能是微觀的,是看不到的.
問題2:把紅墨水滴入裝滿水的燒杯里,過一段時間,整杯水變為紅色,這種現象說明了什么?當紅墨水分別滴入熱水和冷水中時,發現熱水變色比冷水快,這又說明了什么?
小結:溫度高的物體分子運動劇烈,內能大.所以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
問題3:小明說:“熾熱的鐵水溫度很高,具有內能;冰冷的冰塊溫度很低,不具有內能.”小剛說:“熾熱的鐵水溫度高,內能大;冰冷的冰山溫度低,內能小.”你認為他們的說法正確嗎?說出理由.
小結:一切物體都具有內能.物體的內能還與質量有關.
問題3:處理例1和變式練習1
例1:【解析】物體內所有分子熱運動的動能與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溫度越高,物體內能越大溫度相同的同種物質,分子個數越多,分子熱運動的動能與分子勢物體內能越大
問題1:如右圖所示,在一個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團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往下壓,你能觀察到什么現象(棉花燃燒),該實驗說明了什么?你再將一根鐵絲反復彎折數十次,用手接觸彎折處,有什么感覺,該實驗又說明了什么?
小結: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問題2:做飯時,鐵鍋為什么能燙手?放在陽光下的被子,為什么能被曬得暖乎乎?
小結:熱傳遞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問題3:處理例2和變式練習2
例2:【解析】來回拉繩子,繩子與管壁之間克服摩擦做功,使管內的酒精內能增大,溫度升高;當把塞子沖出時,管內的酒精蒸氣對塞子做功,將內能轉化成機械能.正確的答案為A選項.
答案:A
變式練習
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改變內能的途徑有做功和熱傳遞兩種方法,選項ABD是做功改變物體的內能,選項C是通過熱傳遞的方式改變物體的內能.
答案:C
學做思三:熱量
問題1:什么叫熱量?它的單位是什么?它用什么字母表示?
小結:物體通過熱傳遞方式所改變的內能稱為熱量,它的單位是J,它用字母Q表示.
問題2:在熱傳遞現象中,高溫物體和低溫物體的溫度、內能和熱量如何變化?
小結:在熱傳遞過程中,高溫物體放出熱量,溫度降低,內能減小;低溫物體吸收熱量,溫度升高,內能增大.所以熱傳遞過程中傳遞的是熱量,改變了物體的內能,表現在物體溫度的變化.
初中物理內能說課稿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知道內能的兩個作用.
能力目標
能列舉生產和生活中應用內能的實例.
情感目標
感受到內能的利用和科技發展的聯系.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提出問題入手,引入了內能是怎樣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內能來加熱,列舉實例說明了很多利用內能的例子,又重點分析了利用內能取暖的發展過程,并聯系環境保護等分析了這個發展過程.
教材直接談到利用內能還可以做功,用實驗證明了內能能夠做功,并分析了這個實驗,能表現出熱機中能量轉化的基本過程,又闡明了利用這個實驗的原理可以制造出熱機,并說明了熱機的發明及其改進對現代工業的影響.
教法建議
本節教學要聯系大量的科技資料,“利用內能來加熱”比較直觀,可以讓學生從提供的資料中分析,并從某個方面上敘述內能利用的發展情況,例如分析課本上提到的“用內能來取暖”的發展情況.本內容的教學要注意緊密結合實際情況,學習生產生活中有益的利用內能的方法,對于不合理的利用要能提出建議.
“利用內能來做功”要注意實驗教學,從實驗中觀察現象,分析產生現象的原因,并聯系實際思考實驗的作用和意義,教師可以提供大量的資料,學生從中分析和學習如何利用內能做功的,并從材料中體驗到科技的發展.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內能的利用
【重難點】內能的兩個應用:利用內能來加熱和利用內能來做功.從實驗中分析能量的轉化和聯系實際的應用.
【教學過程設計】
一.課程引入
方法1、聯系上一節的內容,知道了人類利用燃料燃燒獲得大量的內能,那么人們是如何利用這些內能的呢?可以提供資料,學生閱讀,知道內能的一個重要的應用是用來加熱.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讓學生分析社區生活中哪些方面利用了內能,這說明內能的一個重要應用是用來加熱.
二.利用內能來加熱
方法1、教師提供關于取暖的資料,學生分析取暖的發展過程,說明從火爐取暖到鍋爐集體供暖再到熱電站供暖的優點: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和改善了環境衛生.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可以讓學生做調查和利用信息學習,教師提出課題,學生自行設計方案,并再此基礎上設計實施方案,做評估和實驗,得出一些結論.教師可提供的方案可以是:調查社區供暖;查閱世界上先進的供暖方法.
三.利用內能來做功
方法1、實驗教學,做好水蒸氣推開活塞的實驗,學生從實驗中學習如下問題:觀察實驗的現象;分析活塞退出的原因;思考實驗過程中能量的轉化;實驗說明了什么;從實驗中能受到什么啟示.在此基礎上介紹利用內能做功制造了熱機,說明工業化社會的出現有賴于熱機的發明和改進.
方法2、對于基礎較好的班級,用上面的方法1進行實驗,然后可以提供資料或學生查找資料,從利用內能來做功開始,到應用,到科技的發展,使學生體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內能的利用
一.利用內能來加熱
本質:能量(內能)的轉移.
二.利用內能來做功
1.實驗:水蒸氣推開活塞.
2.熱機:利用內能做功的機器.
3.能量轉化: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4.熱機的應用.
探究活動
實驗探究:蔬菜大棚中內能的利用
【課題】蔬菜大棚中內容的利用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調查蔬菜大棚中內能的利用,并對其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議.
【備注】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探究活動范例:城市供熱
活動內容
調查及認識城市供熱.
活動目的
1、培養學生調查研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能力和關注社會的意識及創新決策能力.
活動準備
1、復習與熱相關的內能及能量的相互轉化的知識.
2、分成四個小組,制定調查方案.
活動過程
1、分組調查階段
①學生個人調查自家使用供熱設備及燃料情況.
②一、二小組學生調查學校廚房及教師家供熱方式.
③三、四小組學生調查蘄春縣醫院的供熱方式.
2、課堂討論階段
在學生課外觀察、實驗及調查的基礎上進行課堂交流、討論.
①介紹內能的利用:利用內能做功(內燃機)和利用內能加熱.
②教師適當引導學生小結供熱方式:
·燃燒燃料供熱
燃料種類包括煤、石油(汽油、柴油)、天然氣、酒精、炭、柴、草、沼氣(介紹沼氣使用好處)燃燒后能量轉化是燃料化學能轉化為內能.
·電能供熱
供熱用電器種類包括電爐、電飯煲、電熱毯、電取暖器、電熱拖鞋、宇航員穿的電熱保溫裝置等.(介紹電能供熱好處是熱效率高、無污染、操作簡便)其能量轉化是由電能轉化為內能.
獲得電能的方式有哪些?
化學能(火力發電站);水能(葛州壩水力發電站、三峽工程等);風能(沿海島嶼和草原牧區的風車田);核能(原子反應堆,介紹:浙江秦山、廣東大亞灣核電站、韓國、日本最近核電站因事故關閉,俄羅斯因“千年蟲”與美國聯合核查核電站,土耳其準備建核電站招標開始等,培養學生關注科技對社會的影響,形成社會意識.)
·光能供熱
轉換裝置包括太陽灶、太陽爐、太陽能熱水器(介紹其結構及其宣傳口號“一次投資終身受益的綠色能源”.介紹東南亞地區對太陽能利用的政策.(介紹光能供熱優點是無污染的天然能源)其能量轉化是由光能轉化為內能.
③匯報對集中供熱情況調查的結果
城市、農村各2名學生介紹自家供熱方式.
引導分析分散供熱缺點:效率低、能源消耗大、廢氣廢渣污染環境.
二小組學生代表分別介紹學校、醫院供熱方式.
學校鍋爐產生熱水、熱氣來蒸飯,利用余熱給教師、學生提供開水、熱水,學校教師沒有人使用煤.
學生計算:學校利用余熱供開水0.10元/瓶;一個蜂窩煤0.18元,能燒三瓶開水,每瓶攤0.06元,水費0.02元/瓶,煤爐一般只能使用3個月,每瓶攤成本0.04元,實際家內燃煤供開水費用達0.12元/瓶.另外,燃煤處鐵制品、鋁制品、電器銹蝕嚴重,老化快.
縣醫院內,鍋爐燃煤產生熱氣,通過管道輸送至廚房、各科室提供開水、熱水,供手術室、婦產科等科室取暖.通過分析,學生認為集中供熱是供熱的較好方式.
④介紹集中供熱:
集中供熱指在城市一較大區域內,利用集中熱源,向該區域內工廠及民用建筑供應生產、生活用熱.用大型或較大型的高效鍋爐取代分散的小鍋爐,使鍋爐熱效率達80%~90%以上.集中供熱發達國家有俄羅斯(1985年蘇聯集中供熱普及率70%)、德國(集中供熱普及率90%)、北歐、東歐.
熱電聯產(CHP):采用蒸汽輪機驅動發電機發電,廢氣用來對現有鍋爐裝置補充加熱.火力發電效率30%~35%,供熱、發電聯合的CHP總效率達80%.
3、供熱對環境的影響
大氣污染:煤燃燒生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形成被稱“空中死神”的酸雨、酸霧.煤氣等燃料生成了“溫室效應”的罪惡魁首的二氧化碳.柴燃燒破壞森林,使生態環境惡化.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
能源危機是世界問題,保護生態環境,使用綠色能源——太陽能和先進的供熱技術如熱電聯產等提高熱效率,節約能源是每一個公民的義務.
4、作業
各小組以調查為基礎寫一篇小論文《我家的供熱》
活動小結
供熱涉及能源、內能、熱傳遞、熱效率等內容,學生常熟視無睹,通過本次教學活動,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留心生活的意識大大增強,比如不僅僅就事物的單方面來思考問題,而是多層次、多角度來分析問題.考慮實用性的同時,考慮它的經濟價值等.
【初中物理內能說課稿(精選7篇)】相關文章:
《杠桿》-初中物理-說課稿12-17
《物體的顏色》初中物理說課稿【精選】03-25
初中初二物理說課稿01-14
初中物理《功》優秀說課稿模板12-27
初中物理壓強實驗說課稿(通用6篇)05-11
《物體的顏色》物理說課稿【精選】03-24
高二物理說課稿02-17
物體的顏色中學物理說課稿【精選】03-25
初二物理說課稿范文01-17
高中物理說課稿大全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