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生物說課稿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生物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生物說課稿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知幾種鳥形態結構上的區別;
2。探究鳥類適于空中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
3。歸納鳥的主要特征;
4。了解鳥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二)能力目標:
通過合作探究“鳥類適于飛行的特點”的過程,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觀察和思考的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勵學生對生物的探索精神,培養學生樹立愛護鳥類、熱愛大自然的意識。
2重點難點
二、教學重點
1。鳥類的主要特征;
2。鳥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三、教學難點
1.認同鳥的身體結構與功能相統一、鳥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通過探究,認識鳥適于飛行的特點。
3教學過程
八年級生物說課稿2
一、教學目標
1、說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
2、解釋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的原因。
3、能用科學的態度看待生男生女的問題。
二、教學重點
學生通過分析男女染色體圖片,闡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
三、教學難點
從實際生活、實踐過程和理論上三方面論證生男生女機會均等。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展示孕婦圖片,這是一個懷孕的婦女,她生男孩還是女孩?那么,生男生女到底是由什么決定呢?這與遺傳有關嗎?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人的性別遺傳》。
二、講授新課
(一)男女染色體的差別
1、出示男女人體細胞的染色體排序圖,這是男女人體細胞的染色體排序圖,請同學們思考:在男性和女性的各23對染色體中,哪一對有差別?這對染色體的差別可能與什么有關?
2、同學們猜對了,請閱讀教材麥克郎和威爾遜及斯特蒂文特的研究,你能找到那些有用的信息?(①1902年,美國細胞學家麥克郎發現男性染色體。②1905年,美國細胞學家威爾遜及斯特蒂文特進一步區分性染色體,即男性XY,女性XX)
3、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經整理后的男女成對染色體排序圖,同時思考38頁書中的討論題:
①、在男性和女性的各23對染色體中,哪一對被稱為性染色體?
②、兩圖中,哪幅圖顯示的是男性的染色體?哪幅是女性的染色體?
③、圖中哪條染色體是Y染色體?它與X染色體在形態上的主要區別是什么?
④、想一想,就性染色體來說,在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細胞中,應該有幾條性染色體?男性有幾種精子,女性有幾種卵細胞?分別是什么?
4、請描述出男女體細胞中染色體的組成
男性:22對常染色體+XY(性染色體)
女性:22對常染色體+XX(性染色體)
5、請描述出男女生殖細胞中染色體的組成
精子:22條常染色體+X或者22條染色體+Y
卵細胞:22條常染色體+X
6、同學們想一下,當含X染色體的精子與卵細胞相遇時,結合形成的受精卵是什么樣的呢?發育成男性還是女性?那含Y染色體的精子呢?(XX,女性;XY,男性)
7、社會上把生女孩的責任都算在女性頭上,對嗎?為什么?(不對,因為女性的性染色體為X和X,男性的性染色體為X和Y。女性產生的卵細胞僅含X,男性產生的精子含X或Y染色體,當卵細胞X與精子Y結合的受精卵為XY時,受精卵發育為男孩;當卵細胞X與精子X結合為受精卵XX時,該受精卵發育為女孩。受精時精子與卵細胞的結合是隨機的,所以這種說法不科學)
設疑:不同的精子與卵細胞結合的機會如何呢?
八年級生物說課稿3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要說的課題是八年級生物第六單元第二章第一節《生態系統的組成》。我將從這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二、學情分析
三、教學目標
四、教學重難點
五、教法與學法
六、教學過程
一、教材分析:
前后聯系:本節課中的內容與第二節《食物鏈和食物網》的內容密切相關,可以說掌握了本節課的內容是學好下節課的基礎。
重要地位:整個第六單元都要求向學生滲透生物與環境關系的認識,進一步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因此,這節課也是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基礎課。
二、學情分析
基礎:學生已經學過了生物圈及各類生物的知識的
優勢:學生經過了近一年半時間的生物學習,再加上農村學生平時對生活環境的認識和了解,應該說對于這節課內容的學習相對容易些
現狀:缺乏自主探究及分析歸納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生態系統的概念,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
2、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嘗試解釋生態系統的各組成成分的作用及相互關系
能力目標
1、能根據圖片、視頻等資料進行觀察及分析有關問題。
2、在討論交流中培養觀察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同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加深對生物與環境關系的認識,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說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2、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
難點:
1、解釋生態系統的各組成成分的作用及相互聯系。
2、認同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下面說一下我是怎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
突出重點:生態系統的成分及作用是學習重點。通過讓學生觀察和分析兩幅森林生態系統中的常見圖片,創設教學情景,建立生態系統的概念。教學中利用圖片或討論加以辨析,幫助學生理解容易混淆的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加深對生態系統概念的理解。第二部分“生態系統的成分”安排了一個討論活動,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實例讓學生分析,如池塘生態系統的圖片,在學生討論分析的基礎上,深入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總結出各組成成分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突出了重點。教學中采用“分角色、說聯系”的課堂活動,加深了學生對生態系統各成分的關系的理解,從而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五、教法與學法
教法:
分析法:指導學生根據圖片分析生態系統的組成
討論法:組織學生對各種生態系統成分進行討論
歸納法:師生共同總結生態系統各成分之間的關系
學法:
合作探究
分析歸納
六、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二)自主探究互動交流
(三)歸納總結鞏固升華
(四)拓展延伸反饋達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讓學生觀察優美的圖片,要求學生在觀察時想象在這些環境中可能聽到、看到哪些生物,說出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導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板書)生態系統
在一定地域里,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小至一塊草
地、一個校園,大至整個海洋、整個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生態系統。然后讓學生舉幾個生態系統的例子,加深他們對生態系統的認識。生態系統有很多種,每種生物都有它自己的生活環境,對于生活在池塘里的小魚、小蝦來說,池塘是一個生態系統,對于生活在森林里的小鳥來說,森林是一個生態系統。除此之外,你們還知道哪些生態系統?
生:(討論)農田生態系統,河流生態系統,草地生態系統…
師:那你們有沒有想過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什么生態系統?
生:(討論)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
思考:下列是否構成生態系統?
1、一片森林是生態系統嗎?
2、一片森林中的生物是生態系統嗎?
3、一個池塘中的水是生態系統嗎?
(二)自主探究互動交流
學習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生態系統是由哪些成分組成的呢?
(板書)生態系統的成分
讓學生觀察分析池塘生態系統圖,討論,并回答問題:在這個池塘生態系統中有哪些生物?要維持這些生物的生存必須滿足哪些條件?說出這些生物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各生物之間有無聯系?有怎樣的聯系?
(板書)學生分組討論、分析歸納,總結生態系統組成成分。
生態系統:
非生物成分:陽光、溫度、空氣、水份、土壤
生物成分:生產者(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微生物)
在生態系統中,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并且貯存在體內,所以它扮演的是生產者;動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機物,只能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所以扮演的是消費者:細菌和真菌能使動物體和植物體分解,它扮演的是分解者。
用箭頭表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的關系,并說明理由。讓學生板書、講解,給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板書)生產者
消費者
分解者
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關系可以用這個圖解來表示。從圖上可以看出無論是生產者還是消費者最終都要被分解者分解,而分解以后的物質又被生產者利用,這說明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
角色扮演。讓學生扮演生態系統的各個成分,說出自己在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加深學生對生態系統成分的理解,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想象等能力。
(三)歸納總結鞏固升華
通過這一節的學習,學生懂得了一些關于生態系統的問題,知道了生態系統的成分及相互作用。通過本節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小組內交流。
(四)拓展延伸反饋達標
課外拓展
課后活動的設計注重對課堂的延伸。通過搜集環境污染的資料,培養學生搜集處理
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加深對目前的環境污染現狀的了解,激起學生的社會責任。
板書設計:
第一節生態系統的組成
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內,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的整體。
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生態系統的組成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水、土壤等
八年級生物說課稿4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為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22章第3節《動物的主要類群》第2課時,本課時主要內容主要如下:一是通過觀察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的圖片或標本,認識這四個動物類群主要特點;二是通過學生自行上網搜索、圖書館查找相關資料,了解四個動物類群與人類的關系,形成正確的生物觀,認同保護環境,愛護動物,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理念。
通過本節的教學,學生應形成如下概念:
1、環節動物是指具有“身體呈蠕蟲狀,細長而柔軟,分成許多體節,多為蠕動爬行”等特征的動物。
2、軟體動物是指具有“身體柔軟,分為頭、足、內臟團三部分,體外有外套膜”等特征的動物。
3、節肢動物是指具有“全身被有堅硬的外骨骼,身體一般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體節伸屈自如,每個體節幾乎都有一對分節的附肢,有發達的腦、靈敏的感覺器官和獨特的呼吸器官”等特征的動物。
4、棘皮動物是指具有“身體扁平,體表有棘”等特征的動物。
5、動物是生物圈中一個重要成分,人類應該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動物資源。
本節內容與其他章節的聯系如下:
1、與生物多樣性的知識相聯系;
2、與生物進化的知識相聯系;
3、與生物圈中的動物相聯系;
4、與珍稀動物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知識相聯系。
學情分析
本節教學內容所涉及到的動物類群中的動物,同學們在生活當中接觸的比較多,對于他們的形態特征、和人類的關系都有一定的認識,但還存在著表述不正確、不科學、不完善問題。這些都需要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來構建正確的概念,形成正確的、科學、完整的認識。因本節所涉及到的動物類群多,生物學術語多,術語之間的相似性大,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的支持與幫助。但是,因為本節的教學內容能夠極大的豐富同學們對生物種類的認知,學生還是有相當大的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舉例說明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等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征;
2、舉例說出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等動物類群與人類的關系;
3、舉例說明節肢動物是動物界中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分布最廣的一個類群。
能力目標
1、通過上網搜索、圖書館查找動物類群的圖片及和人類的關系,培養學生的收集、觀察、歸納的能力;
2、通過活動“觀察昆蟲標本”培養觀察、討論、交流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對比動物類群的特征,認同生物進化的觀點;
2、了解動物與人類的關系,形成保護環境、愛護動物、合理開發與利用動物的資源的觀點;
3、了解動物與人類的關系,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教學重、難點分析
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1、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等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征;
2、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3、觀察昆蟲標本。
教學難點
1、觀察昆蟲的標本;
2、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等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征;
3、形成進化的觀點。
設計理念
1、注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通過學生、教師所收集的圖片、視頻、文字資料、觀察“昆蟲標本”活動等,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同學的觀察、交流、歸納的能力,形成對動物類群基本特征的認識;
2、設置問題串,引導同學們的思考。如:圖片能夠進行怎樣的分類;每一種動物的有何特征;同一類動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這類動物與另一類動物在特征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這些相同點與不同點,在進化的規律是有何體現;
3、注重教材的作用。學生歸納完動物類群的特征后,引導同學們閱讀教材,領會表述的科學性、嚴密性;
4、注重概念的運用與小結。在同學們學習相應的知識后,精選練習進行反饋、小結,強化同學們對概念的認識。
教學準備
1、上課前,要求同學們通過網絡或圖書館收集與要學習的動物類群有關的資料。重點為能反應動物類群形態特征、該動物類群與人類關系的圖片、視頻或文字資料;
2、為彌補教材的不足,教師要事先收集與教材內容有關的資料,如: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類群在傳播人類傳染病方面的危害性等。
教學流程
一、復習引入
1、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的概念,并舉例說明;
2、原生動物、腔腸動物、扇形動物等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征。
二、情景創設,激趣
教師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與教學內容有聯系的動物圖片,要求同學們進行觀察、分類;
三、分組合作學習、小組間交流
1、要求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對老師提供的圖片進行觀察并分類的同時,結合學生自己所搜集的圖片來說明分類的依據;
2、各小組由代表來陳述自己小組的分類結果,并回答其他小組的質疑;
3、教師引導同學們進行小結歸納各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征、分布環境,提煉出概念關鍵詞(概念的本質屬性);
4、依據同學們的學習所得,提出針對性的問題(正例、反例),檢驗同學們對概念的理解。
四、與教材對話,回歸教材
1、提煉出各個動物類群的關鍵詞后,教師再引導同學們仔細閱讀教材,體會表述的科學性、嚴密性;
2、引導學生列表對比四個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征,并用進化的觀點加以解釋說明。
五、練習鞏固
精選練習題,檢測同學們對于動物類群主要特征的理解、掌握情況。
六、知識拓展、深化情感
1、學生小組展示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等動物類群與人類的關系,并說明其中的利和弊;
2、教師視學生展示情況適當補充自己所收集的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與人類關系的資料,進一步強化同學對這些動物類群與人類關系利與弊認識,促進學生形成辯證的觀點,認同保護環境、愛護動物、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動物資源。
七、課堂小結
引導同學構建本節內容的概念圖。
教學預設
1、學生討論、質疑的環節應要注意控制時間,最好在課前對同學們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解,對掌握比較好的小組要心中有數;
2、學生在對比四個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征并用進行的觀點進行解釋,會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師要視學生情況進行適當的復習及引導;
3、學生對于教材中所列的與動物類群的主要特征不是很相符的動物,會存在疑問,教師應當從生物適應環境方面加以解釋。
八年級生物說課稿5
一、說教材:分四個方面
(一)首先是教材地位分析
本節內容是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細菌和真菌》的第二節,本章教材的引入是從細菌和真菌的分布開始的,是在學生學習了植物和動物以及生態系統的組成之后進行的教學,為后面真菌的學習作了鋪墊,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二)其次是教材內容
雖然學生對某些細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對細菌的繁殖、結構特點、營養方式的知識,缺乏認識,難以理解。因此,教學內容是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呈現的,從學生最熟悉的環境啟發他們進入微觀的環境中去。教材在本節以科學探究的過程為脈絡安排內容,講述細菌的發現過程,引導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結構特征,側重引導學生自己通過與動植物細胞進行比較,來歸納出細菌的主要特征,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中獲得基礎知識,發展相關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學習本節課是為后面討論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起了鋪墊的作用。
(三)再是課程標準:
生物課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提高生物科學的核心素養,而生物科學的核心素養是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這是生物科學的最終目標,《細菌》是初中生物課程標準十大一級主題下的第八個一級主題生物多樣性的內容,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調查和資料的收集、處理、交流等活動,幫助學生領悟各類生物和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并積極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活動,在二級主題《生物的多樣性》中,課程標準是這樣要求的:描述病毒和細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四)最后是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以上內容,把課程目標轉化為課時目標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描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2)關注細菌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2.能力目標
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嘗試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
3.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認同飯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細菌形態結構的特點;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
難點:細菌的生殖及分布廣泛的原因。
二、說學生
初二學生已經具備了植物、動物、細胞結構和生態系統方面的知識,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細菌的發現史、形態結構較為陌生。因此,展示一些常見的細菌圖片,制作多媒體動畫效果,讓他們對細菌有一個感性認識。為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運用直觀性原則,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面向全體學生,以問題為導向,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挑戰,學生才能主動參與,使全體學生能保持較大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己描述現象,表達總結,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說教法
本節課采用自主學習、直觀教學、比較、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方法來實施這節課的教學;制作多媒體,插入相關圖片、動畫演示等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教學更加形象、直觀。
四、說學法:
遵循先學后教的原則,先讓學生自學課本,找出疑難問題,然后逐步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從而歸納知識要點,得出結論,突破重難點。
五、說教法過程及策略
(一)新課導入:
從生活實例出發,提問:在你吃飯前,媽媽總是先讓你洗手去,這是為什么呢?你的課桌上、書上、鋼筆上有細菌嗎?通過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細菌并不陌生,其實自己時時刻刻在與細菌打交道,進而提出問題“細菌是一類什么樣的生物?”“你了解細菌嗎?”引起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二)新課教學
教師提出學習要求,在學生自學期間,教師巡視指導個別學生,發現學生中出現的問題,大概了解學生自學情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細菌的發現:從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入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問:細菌從哪里的啊?是誰先發現了它們?(列文虎克、巴斯德)巴斯德是怎樣從實驗中總結細菌是本來就存在的呢?(鵝頸瓶實驗),引起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然后讓學生討論,讀了這個故事,你對科學的發現有什么新的認識?通過交流使學生情感得到升華。
2、細菌的形態和結構:這部分是本節的重點。由于細菌個體微小,只有用高倍鏡或電鏡才能看到。所以,在這里設計用多媒體展示電鏡下三種不同形態細菌的圖片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歸類總結,再根據細菌的不同形態具體舉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例子,如大腸桿菌、肺炎球菌等。接下來提出三個問題,首先提出“細菌的結構有什么特點?”,在上呈現細菌結構模式圖,讓學生一一指認對應的結構名稱,以加深學生對細菌結構的認識,培養他們的觀察、表達能力,讓學生建立直觀的認識,最終總結出細菌的結構特點。第二個問題是“細菌的結構與動、植物細胞有什么不同點?”在這部分把三種細胞的結構圖放在一張幻燈片中讓學生們比較,并培養他們總結歸納的能力,通過比較討論也解決了第三個問題“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分析比較推理的能力,又突破了本節難點。
3、細菌的生殖:這里除了呈現細菌分裂生殖的電鏡照片,還插入了細菌的生殖過程的視頻,并在這部分設計完成書中的技能訓練,通過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解決了本節的難點,讓他們知道細菌生殖速度之快,從而認同飯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使學生對細菌生殖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接著再介紹芽孢的形成,強調芽孢是休眠體,不是生殖細胞,然后討論:為什么細菌的分布十分廣泛?學生討論完后教師總結:
(1)進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數量多。
(2)能形成休眠體芽孢,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而且還能四處飄散,落在適宜的環境中,又能萌發成細菌。
(3)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極易被各種媒介攜帶,之后再設計學以致用-走進生活這個環節,以問題為導向,設計三個問題,用細菌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也起到檢測目標、評價、教學一致性是否達成的作用。
(1)自然界中,為什么不會有大量的動植物遺體堆積?
(2)為什么食品放在冰冷的地方可以保存較長時間?
(3)外科醫生在手術前,都要對手術器械進行消毒,是以殺死細菌為標準進行消毒的嗎?
(三)課堂小結,達標檢測
學生積極參與歸納、總結,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接著進行練習鞏固,檢測基礎知識學習情況,最后讓學生聯系現實生活,做到學以致用,體現生物學價值。
六、說板書設計
1、細菌的發現
荷蘭人—列文虎克—顯微鏡
法國人—巴斯德—微生物學之父
2、細菌的形態結構
(1)形態:球狀桿狀螺旋狀
(2)結構
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集中區
特殊結構:莢膜(保護)、鞭毛(運動)
(3)營養方式:異養
3、細菌的生殖
方式:分裂生殖
芽孢:細菌的休眠體
八年級生物說課稿6
一、說教材
《生物入侵者》選自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4篇課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介紹的是關于生物通過非自然途徑可能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知識,“生物入侵者”標題生動形象,引起讀者注意,文章開頭引出說明對象,然后是介紹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再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然后寫出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度,以及世界各國對此采取的相應措施,這是通過邏輯順序來說明的。思路清楚、層次分明。
根據新課標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結合本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一)知識與能力:1、了解與生物入侵相關的生態知識;2、理清說明順序,概括說明要點;3、體會文中說明方法表達效果。(二)過程與方法:1、閱讀課文,篩選主要信息;2、在掌握“生物入侵者”概念的基礎上,明確說明順序,討論說明方法,品析說明語言。(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多媒體課件介紹我國生物入侵的嚴峻形勢,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1、理清說明順序;2、把握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如何看待生物入侵這種現象。
二、說學情
對教材進行分析并且了解教學目標之后,就不難理解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因此,根據我了解本班學生的認知程度和思維能力,我覺得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回答問題等方面有條不紊,學生發揮了主體作用,體現了本班學生的素質很高,完成了我設計的教學目標。
三、說教法
教有常法、但無定法,重在得法、貴在用法,教學不僅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怎樣堅持“以人為本”和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原則,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方法,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課堂呈現出一種自我合作探究的氛圍,使教學互動起來,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我采用了朗讀法,多媒演示法、合作交流法。
朗讀法:教學千法、朗讀為本。要想獲取文中的信息,必須通過朗讀對課文的感知來了解。
演示法:本文有許多生物入侵者學生沒見過,通過演示圖片,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生物入侵者對人類的危害。
合作交流法:學生可把疑難問題解決,通過探究發現一些真理,獲取更多的知識。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幾個人在一起交流,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說學法
這節課中主要以自學與合作探究這兩種方式為主,在上課前,同學們已預習了本課的內容,生字詞的音、形、義,我也調查一下學生對說明文的相關知識,在這節課,我沒有檢查文中的生字詞,我重點安排學生獨立勾畫文中每段的中心句,說明順序及說明方法的好處或作用,讓他們在自學的基礎上合作探究一些答題技巧和方法,這樣一來,既提高了他們的自學能力,也提高了他們合作探究的意識,還提高了他們閱讀此類文章的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一、欣賞圖片、激情導入;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怎樣理解“入侵”和“生物入侵者”?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本文除了告訴我們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還講了哪些內容?(在找出各段的中心句的基礎上進行歸納)
三、把握內容,理清順序;
學生瀏覽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文中寫了哪些生物入侵者?它們有什么危害?
2、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徑分別是什么?
3、本文采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說說這樣安排的好處。
四、合作交流、探究方法;
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并說明它們的表達效果。
1)通過圈點勾畫,在文中找出相關的說明方法。
2)可用文中“ ”這句話運用了的說明方法說明了的特點。
五、跳讀課文、賞析語言
1、文中哪些詞、句子用得好?
2、文中有些字詞可否刪掉,為什么?
六.質疑問難,領悟主旨。
1.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師生共同解答。
2.師提出問題突破文中的難點。
3.師生共同探究本文的主旨。
七、展開辯論,表明觀點。
針對“生物入侵者”的危害,生物學家和生態學界的人士持不同的態度,你贊同誰的觀點?
1,學生分甲,乙兩組展開討論。
2.師生點評,歸納小結學生的態度和觀點。
八,拓展延伸、鏈接生活
1、生物入侵者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聽說過或看到過?說說他們有沒有給人們帶來危害。
2、怎樣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現象。
九、課堂小結,結束新課
讓我們共同努力抵抗“生物入侵”!
讓我們用心關愛我們的大自然。
十、說預期效果
本節課按照我的教學設計,我認為教學目標達到,從教學實踐看,學生的概括能力較好,歸納能力也很強,教學環節的展開還算流暢,今后在教學中需要加強的是:留給學生質疑的機會,把文本挖掘更透徹些。
八年級生物說課稿7
一,教材簡介:
本微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生物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生物》的第一章《動物的主要類群》的第四節《魚》的內容,此微課選取的是在學生學習“魚的外形與運動”之后進行的環節。微課著重呈現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學習“魚的呼吸”,學生如何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
二,設計理念:
我在設計這一堂課時,主要從八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新事物容易產生興趣的特點出發,通過圖片、動畫、視頻等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魚的呼吸”重點問題,通過學生觀察魚的呼吸圖片、視頻、動畫,讓學生理解魚的呼吸過程,完善構建的知識框架。
設計特色是力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同時讓學生學會用所學生物學知識解釋生活實際問題。教學過程充分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特點,啟發引導學生在多思考、多觀察、多參與的過程中主動地去獲取知識,體驗過程、感悟方法,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的好奇心比較強,同時表現欲望也很強烈,但是學生的各種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需要教師的指導。因此,本節課我主要采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問題導學的方法,幫助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收獲多種能力。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魚的呼吸特點。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與思考”活動,認識魚的呼吸特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的意識及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魚的呼吸特點
教學難點:魚的呼吸特點。
六,教學用具
投影儀幻燈片有關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物質交換資料。
七,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
獨立思考,自主探究
一,魚的呼吸
1,魚的呼吸過程?
2,鰓是魚的呼吸器官
提出問題:
水流入魚口后,從什么地方流出?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氣體成分有哪些變化?
魚鰓的哪些特點對它在水中呼吸至關重要?魚離開水后,很快死亡,原因是什么?
通過投影顯示以上內容。
教師從中引導,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攻破難點。
播放視頻:觀察魚鰓及魚的呼吸。組織學生活動:觀察魚的呼吸使學生明確:流出魚體的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增多。進而明確魚的口和鰓蓋后緣交替張合主要是在進行呼吸。
提出問題:想一想,鰓為什么是鮮紅色的鰓絲為什么既多又細?
展示魚鰓的圖片,魚的呼吸動畫
指導學生觀察并歸納總結魚鰓適于水中呼吸的兩個重要特點:
第一,鰓鮮紅色,毛細血管豐富,利于氣體交換。
第二,鰓絲既多又細,在水中完全展開,擴大與水的接觸面積。
看書22頁自學有關魚的知識,思考。
觀看魚的呼吸視頻,思考,回答。
明確魚進行氣體交換的器官是鰓。
觀看魚鰓的圖片,魚的呼吸動畫,思考,回答。
問題導學,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建構新知識。
視頻輔助學習,突破教學難點。
問題導學,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建構新知識。培養學生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動畫演示,化難為易。理解鰓的呼吸功能。
效果檢測,引領提升
二,練習
展示有梯度的課堂練習。
組織學生回答與評價。
完成練習
對所學知識加以運用和深化
歸納總結,深化認知
總結拓展
提出問題:這節課你最大的收獲或體會是什么?
指導交流與評價。
交流,分享學習收獲和體會
學會總結,表達與分享
板書
設計
魚的呼吸
1,魚的呼吸過程
2,鰓是魚的呼吸器官
教學反思
該課例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性差異,采用問題導學、自主探究模式,呈現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學習,學生如何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的過程,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針對八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心強的特點,充分發揮多媒體在學科中的運用,通過圖片、視頻、動畫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圖片、視頻、動畫多媒體手段,學生更加容易理解魚的呼吸過程,發展了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符合新課標倡導的探究性實驗的理念;事實證明,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八年級生物說課稿8
教學準備
準備相關圖片、視頻、PPT和實驗材料(活體家鴿,剖開的帶內臟的家鴿,新鮮雞腿骨,制作紙飛機的紙),課前將學生分組,抽簽探究內容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
教學過程
六、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人類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能像鳥一樣自由自在地飛翔。有些鳥能在南、北半球之間遷飛往返,有些鳥竟能飛越珠穆朗瑪峰!它們為什么具有這么強的飛行能力呢?鳥類又是如何飛翔的?引發學生的思考,同時指出本節的學習內容,進入新課的學習。
教學活動一:多種多樣的鳥
自主閱讀教材第30—31頁“觀察與思考”,請學生觀察圖中涉及的五種鳥類
(1)比較不同的鳥類在形態結構上的異同,初步認識鳥的多樣性;
(2)分析并嘗試推測鳥喙的特征與鳥的食性之間的關系,鳥足的特征與鳥的生活環境有什么關系,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認同生物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3)提出問題:上述這些鳥除了有各自適應的環境不同這一特點外,還有什么共同特點?引發學生思考鳥類的主要特征,進入第二個問題的學習。
教學活動二:鳥的主要特征
思考:(演示)兩張同樣大小的紙,一張折成飛機形狀,一張揉成一個團兒,用同樣的力擲出去,哪個飛行時間更長?說明飛行可能和什么因素有關?兩個同樣大小的紙飛機,一個用力擲出去,一個讓它自由落體,哪個飛行時間更長?說明飛行可能和什么因素有關呢?兩個大小一樣的飛機,一個用紙折成,一個用木頭做成,用同樣大小的力擲出去,哪個飛行的時間更長?這又說明飛行可能和什么因素有關?通過上面的三個實驗,我們發現飛行可能與形狀、動力、重量等諸多因素有關,下面我們一起來探究鳥類到底有哪些特點使它有利于飛行。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探究,參照提示分配探究內容,制定計劃。六個小組抽簽選擇三個方面的探究內容:鳥的外部形態、內部結構(骨骼和肌肉)和生理特征(消化和呼吸等)。各小組按照探究內容,利用自己準備的和教師提供的相應材料進行探究。教師深入各個小組,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結論,確立本課程的基礎知識,做好課堂探究記錄。
各小組選派代表交流匯報探究結果,教師點評并利用多媒體課件糾錯、強調和補充。
(1)探究第一方面內容的小組自主或由教師逐步引導介紹以下方面的探究情況:①觀察鳥的形態是怎樣的?這與他們的飛行生活有什么關系?②鳥類的體表被覆蓋著什么?有何意義?③將鳥的翅膀展開,你們能識別出與飛行有關的羽毛嗎?他們在結構上和排列上有何特點?④鳥的翅膀呈什么形態?這與飛行有什么關系?
(2)探究第二方面內容的小組自主或由教師逐步引導介紹以下方面的探究情況:①摸一摸家鴿全身的肌肉,再通過解剖和觀察,指出哪個部位的肌肉最發達?推測一下原因②鳥類的胸部的骨骼有什么特點?它的作用是什么?③觀察雞的腿骨、翅骨的橫截面,思考長骨的特點④總結鳥類骨骼的特點,這樣對鳥類有什么好處?
(3)探究第三方面內容的小組自主或由教師逐步引導介紹以下方面的探究情況:①根據提供的資料,介紹鳥類的食量和消化與飛行相適應的特點②鳥類在空中飛行時需要的氧氣量很大,那么它的呼吸系統有怎樣的特點才能滿足這么多氧氣的需求量呢?探究活動小組的學生在匯報時要介紹如何通過吹氣的實驗發現氣囊,氣囊如何輔助肺呼吸,介紹鳥類的呼吸系統與飛行相適應的特點。③通過比較鳥與人的心臟大小及心搏次數,得出鳥類的循環系統與飛行相適應的特點④其它與飛行相適應的生理特點,如有喙無齒,發達的視覺,恒定的體溫等。
以課堂小結的形式,讓學生根據上述的探究活動歸納總結:鳥類有哪些適于飛行的特點?鳥會飛對于鳥的生活有什么意義?在這些特點中哪些是鳥類所特有的?從而概括出鳥類的主要特征。
教學活動三:鳥與人類的關系
教師從課本上給的圖片為例子,拋磚引玉讓學生再談談鳥類的作用,并最終引導學生形成愛護鳥類,保護大自然的思想態度價值觀,理解鳥和人應該和諧相處。
活動2【活動】反思
教學反思
閃光點:
1、準確把握課標的要求,將“學生為主體”作為整個教學的重中之重。學生以自主學習為主,整體授課過程中,學生活動占了大部分時間,教師積極調控學生的各種活動,深入各個小組進行指導、啟發。
2、將“鳥適于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這一探究活動內容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在課堂上讓各小組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并展示交流,培養學生的生物素養。
3、注重學生在知識結構的獲得過程中的多種能力培養。如課前資料的查找,培養學生適收集和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觀察家鴿的外形、羽毛和骨骼,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解剖胸肌,向氣囊吹起實驗,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小組探究匯報交流結果,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交流能力。
不足點:
1、當探究問題時,學生討論過于激烈,要注意控制課堂上的紀律及時間;
2、有的語言需要推敲,口頭語稍多。
八年級生物說課稿9
一、教材的`地位
本單元貫徹了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構建框架的思路,力求引導學生在生物圈這個大的背景下思考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問題。這部分內容不僅與上冊教材有密切的聯系,而且又是本冊的開頭,因此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問題是一個重大的科學問題,容易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又是人類科學與偽科學斗爭的一個過程,因此探索這個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通過本節的學習,我們知道:人類是由于環境的改變,經過極其艱苦、漫長的過程,通過勞動才進化來的。因而啟發我們必須以積極的態度去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形成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積極態度;同時也應意識到人既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又是自然界的強者,人類已強大到能夠影響生物圈的面貌,為此我們應該處理好與生物圈的關系。從以上可知,本節教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必須認真上好。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能說出人類與現代類人猿共同起源于森林古猿。
2、知道人類是由于環境的變化,在與自然環境的艱苦斗爭過程中逐漸進化來的。
3、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自身形態、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二>、能力目標:
1、通過指導學生課前收集有關人類的起源和進化的資料等,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獲取信息的能力。
2、通過對人類的起源和進化的探究,打開學生思路,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比較問題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以科學的態度認識人類的起源和進化問題,樹立人類進化與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培養學生樹立珍愛生命、熱愛勞動、愛惜我們的家園——生物圈及人類應當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
3、培養學生探索科學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民族自豪感。
4、培養學生善于與人合作的良好品質。
<四>、方法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比較法來找出事物的異同點。
2、培養學生運用證據、事實來說明觀點的科學方法。
3、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和解決問題。
4、培養學生運用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來學習生物學。
上述教學目標中,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體現了顯性教育價值,而方法目標和品格目標則體現了隱性教育價值。
三、教學重、難點:
1、人類不僅依賴于生物圈的資源和環境,而且影響和改變著生物圈,因此要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愛惜我們的家園——生物圈。
2、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并且是在與自然環境的斗爭中逐漸進化來的,要珍愛生命。
3、培養學生分析資料(如圖片、化石等)、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討論問題、語言表達等能力。
四、關鍵點:
1、處理好本節教材承上啟下的關系。
2、注意能力的培養和情感的教育。
3、處理好基本觀點及學術界中的爭論的關系。
4、要注意強調環境的變化與生物的起源和進化的關系。
Ⅱ、說教法:
新教材的指導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學生的實際,因此本人根據本節教材的特點和學生情況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法。
1、精心整合教材。
本節教材中的資料豐富,但提出的問題中有一些不能緊扣教學目標,且由于時間的關系也不能一一討論,所以我對此進行了適當調整。如人與類人猿的數量問題讓學生課前去查找資料并放在進化發展中去講。而與教學目標無多大關系的四種現代類人猿的分布問題課堂就省略不講,布置學生課外時間去完成。另外有一些與本節教材關系密切的問題,如導言,因為關系到這冊教材如何與上冊銜接,而且還關系到我們該如何思考人類與地球關系的情感教育問題,因而花了較多時間,作為情感教育的重點來講。同時這節課的教學設計還注意與本單元第七章呼應,做到扣緊單元主題。
2、把握好這節教材中有關科學的基本觀點及開放性的關系。
這節教材內容豐富,資料多,但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且許多問題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對這樣懸而未解的問題,我們要在眾多的爭論中給出科學的基本觀點,即生物是進化來的(即達爾文的進化論),而非由神創造的(即神創論)。但由于歷史久遠,且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因此存在著不同的學術觀點,這是正常的。由此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
3、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及情感教育。
本節教材的知識目標不是很多,但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通過多種方式,如觀察思考、技能訓練、資料分析、信息查詢、閱讀討論等活動,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從而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及發散性思維。另外情感教育也是本節教材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是開始的導言,還是人類的起源和進化內容中的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及教材的最后部分等,都涉及到情感教育問題,因此要注意這方面的啟迪教育。
4、應用好多媒體這個重要的現代化教學手段。
本節教材不僅資料多,且由于起源及進化的過程距離現代的生活極為遙遠,因而難度大,所以必須借助多媒體手段,達到高效、簡潔、直觀的效果,還可以引發學生的想象力,另外情感教育更是需要錄相片段來展示說明,才能更加形象生動。如將東非大裂谷這部分內容,先通過閱讀文字資料,再觀察圖片,這樣起到非常形象直觀的效果。
總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多種方法的有機結合,才能達到的效果。
Ⅲ、說學法: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組成雙邊活動,在新教材中,更注重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教會學生學習。本人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指導。
1、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學習。
有關人類的起源和進化的觀點雖然有多種爭論,但歸根結底人是從古猿進化而來的,而絕不是如神創論中所說的人是由神創造而來的;另外生物的進化是由于環境的改變而引起的,且是經過極其漫長的過程;觀點要通過證據、事實來說明??總之,課文這方面的例子很多,要注意引導學生用科學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
2、善于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不同的問題。
本節內容涉及的問題較多,因此要根據不同的問題,要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如分析人與現代類人猿的相似之處、人類的起源及發展過程中人發生了哪些變化等問題,要用觀察比較法;而研究人的起源和發展的知識則要通過分析資料、地質考察、尋找證據、觀察閱讀、思考討論等方法。
3、重視對課文的閱讀和理解。
本節教材的篇幅不大,但內容豐富且高度概括。本節前后有近8面的內容,不僅資料圖片多,且活動也多,初看起來很繁雜。因此在注重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及學生能力培養的同時,還要注意知識的梳理,這樣才能對整節內容有一個清晰的輪廓。而通過閱讀理解課文就是一個極好的方式。
八年級生物說課稿10
一、教材簡析
《生物的變異》是初中新教材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下冊第二章第5節。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第4節〈人的性別遺傳〉。而本節內容是上節內容的延續篇,遺傳物質的穩定性和延續性決定了生物的遺傳,而遺傳物質的可變性又使生物可以發生變異,而且遺傳物質的變化引起的生物性狀的的改變是可以傳遞給后代的。特別提出生物的性狀既受基因的控制,又受環境的影響,使學生對性狀與基因的關系和遺傳與變異問題的理解更加全面,為下一章《生物的進化》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識生物性狀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
2、舉例說出可遺傳的變異和不遺傳的變異。并能說出引起兩種變異的原因。
3、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既受遺傳物質的控制又受環境的影響。
能力目標:
1、初步體驗調查生物變異的方法,提高處理調查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能力。
2、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調查結果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生物變異的事例,增強學生對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護意識,培養學生們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熱愛科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舉例說出引起兩種變異的原因。
2、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既受遺傳物質的控制又受環境的影響。
教學難點:
1、舉例說出引起兩種變異的原因。
2、變異在農業中的應用。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教法
前面幾節書已經對遺傳方面的知識有了系統的講述,加上本節書有大量的素材供學生去探究、討論和思考,在新課標理念下,首先要充分利用課本的資源,鼓勵學生進行探究、討論,對各種現象加以理智的分析,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機會,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
其次,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教師加以適當的引導,起到畫龍點睛的功效。根據本節書的特點,在教學方法上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老師的主導地位,通過適宜的情感激勵,促使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形成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良好教學氛圍。所以我采用的教學策略是:
1、創設情景讓學生舉例說出自己身邊生物變異的事例,并結合教材,得出生物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結論。
2、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設計和實施,明確生物產生變異的原因除了跟遺傳物質基礎的不同有關,還與環境因素有關,進一步延伸到由于影響到遺傳物質基礎的變異可以遺傳,單純由環境引起的變異不能遺傳。
3、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通過教材介紹的人工選種、雜交育種以及輻射育種的三種育種途徑,通過身邊的事例(肉雞、蛋雞、觀賞雞)的例證,使學生從感性知識開始,理解有關育種選種知識和意義,了解不同育種、選種方法的特點。
五、學法
學習本課的對象是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學生的思想活躍,易舉一反三。學生可在課前先根據前面的內容的復習,掌握“基因控制生物性狀”“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基因的顯性和隱性”“人的性別遺傳”等內容。課前,學生先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預習,對自己不理解的內容做標記,提出自己的問題。在課堂上,學生可在老師的指導之下,理論聯系實際地學習,參與探究和討論,充分地參與課堂活動,使自己成為課堂的主人。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強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運用科學方法解釋生命科學的有關問題。
最后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過程
過程教學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完成目標情況
導入(投影片)棉花的短果枝和長果枝水稻的短桿和長桿家鴿羽毛的灰紅色與白色各種菊花的花朵形狀果蠅的紅眼與白眼?上述相對形狀的產生原因?根據投影片的內容思考并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給予鼓勵性的評價結論:生物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板書)探究一種變異現象
探究:花生果實大小的變異
實驗小結知識延伸
參考課本的探究實驗,根據自己設計的探究方案實施探究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結合實驗的結果統計,分析、思考后回答學生歸納根據老師的提問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疑問總結:因為環境因素的影響,其體內的遺傳物質基礎沒變,應該接近小型,反之則接近大型1、巡視、指導2、討論題(投影)從花生果實在不同長度范圍內的數量分布,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如果小花生種在肥沃土中,大花生種在貧瘠土中,結果怎樣?依據是什么?從大花生選擇飽滿粒大的種子種下去,所收獲的種子都是大的嗎?為什么?小結:通過探究花生子粒的大小,使我們明白,生物的變異首先決定于遺傳物質基礎的不同,同時也受環境的影響(板書)1、一粒小品種花生種子在肥沃的土壤中形成“大”種子,再種下去,那么他的后代的平均值是怎樣的?結論:變異是由于遺傳物質基礎的改變或環境因素的影響產生的,遺傳物質基礎發生改變的變異可以遺傳,單純由環境因素引起的變異,如果沒有影響到遺傳物質基礎,就不會遺傳給后代。學生在掌握知識之余鍛煉了綜合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能力學生基本能總結出其中關鍵過渡袁隆平與雜交水稻。
簡介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和意義。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華民族創造過無數的輝煌,許多優良品種來源于中國(水稻、家豬等)。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吸引學生去學習培育新品種的知識。
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
1、高產奶牛的培育
2、高產抗倒伏小麥的培育
3、太空椒的選擇培育學生分組討論并合作完成書上的內容,進行小組間的交流學生代表歸納其中的科學道理根據學生的回答加以總結:
1.由于遺傳物質的變異,不同品種或同一品種的奶牛控制產奶量的基因組成可以不同,通過人工選擇可以將產奶量高的奶牛選擇出來(含有控制高產奶量的遺傳物質),通過繁育,后代還會出現各種變異,再從中選擇、繁育,數代后奶牛不但能夠保持高產奶量,甚至會有不斷增加的趨勢。
2.通過雜交,低產抗倒伏小麥把抗倒伏的基因傳給了高產不抗倒伏的小麥,抗倒伏基因與高產基因組合到一起。
3.太空椒是在太空條件下,引起基因發生改變而培育成的新品種。
課堂小結
學生談本節課的學習心得:變異是由于遺傳物質基礎的改變或環境因素的影響產生的,遺傳物質基礎發生改變的變異可以遺傳,單純由環境因素引起的變異,如果沒有影響到遺傳物質基礎,就不會遺傳給后代。人類利用生物的遺傳變異原理選育適合人類需求的新品種,但是我們在創造新的生物品種和物種時,也要按照自然規律辦事。
七、布置作業
P45練習1、2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我的說課講完了希望各位評委老師對本堂說課提出寶貴意見。
謝謝!
八年級生物說課稿11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第四節。第四章按照從無脊椎動物到脊椎動物的順序介紹了動物的主要類群。教材前三節為無脊椎動物,后四節為脊椎動物,在介紹脊椎動物時又按照進化的順序,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復雜依次向學生展示,而魚是脊椎動物中種類的一個類群,教材把它設為脊椎動物的第一節,對于學生走入脊椎動物的學習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因此在教材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教學目標:
八年級學生大多處在一個比較活潑好動的年齡階段,他們的好奇心強,思維活躍,想象豐富,但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不喜歡老師的空洞說教。結合本節課的具體內容,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制訂了如下的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多種多樣的魚,能大致說出常見魚類名稱。
2.概述魚的主要特征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3.識記無脊椎動物與脊椎動物的概念。
能力目標:嘗試用觀察和實驗方法研究魚。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形成魚類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及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基本生物學觀點。
2.形成愛護動物、熱愛自然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
八年級學生對于魚都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他們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都還處在一個比較直觀的層面,所以我將魚的主要特征,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作為本節的重點,通過“觀察與思考”活動,認識魚的呼吸特點作為本節課的難點。在學生理解掌握重點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其愛鳥,護鳥的情感和孝敬父母的道德觀念,以及科學探索精神和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本節課的重難點設置如下:
教學重點
1 、魚的主要特征
2 、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教學難點
魚的呼吸特點
二:教學方法
為了較好的達到學習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結合本節課的實際特點,以及學生的基本情況,我選擇以創設情境法,直觀演示法,小組討論法和提問法相結合,用多媒體的展示來激發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鼓勵并引導他們自主學習。為了讓學生成為學習上真正的主人。所以在本節課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的時候,我將著重強調觀察思考、分析討論、歸納總結、自我檢測多種學習方法相結合,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三、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過程比較注重條理清晰、結構緊湊。各項活動的安排比較注重交流、溝通和互動,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主動性。
我把本節課設置為三個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趣味認知,層層深入;隨堂檢測,及時反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一個良好的課堂導入是激發學生對新知識學習興趣比較關鍵的環節,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我以一件與大家息息相關的事例引入,成功吸引了學生的興趣
今年7月的一天中午,家住武漢的周女士吃飯時被魚刺卡住,由于處理不當,2天后她開始胸口疼痛,還發燒,甚至出現休克。之后被家人緊急送往醫院,胃鏡檢查發現,其食道刺入的魚刺長約2cm,刺的周圍血肉模糊。因出血嚴重,周女士最終不治身亡。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注意到很多看似平常的細節,那么我的問題是:魚刺屬于魚的什么結構?
2、趣味認知,層層深入
基于學生的回答,我會有多媒體展示魚的骨骼圖片
提出問題:魚的刺是如何連接成一個整體的?
引領學生仔細觀察、回答:魚刺通過一條縱穿全身的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而連接成一個整體的。同時回顧之前學過的動物它們都是無脊椎動物。
在學生有了這感性樣認識之后我們就能總結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概念。
自然界里還有很多種脊椎動物,請同學們舉例。通過列舉實例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強化對脊椎動物概念的理解,也有助于進一步認識無脊椎動物。
下面我們以魚為代表學習脊椎動物
推動思考的手段是問題,激發興趣的方法是體驗。結合觀察與思考我將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體驗實驗過程。
看——觀察魚的外形特點。
摸——觸摸魚的體表以及魚鱗,感受魚體表的粘滑。
抓——動手抓一下,感受魚在水中游泳時的力量。
我提出的問題是:
魚的外形有什么特點?對魚的水生生活有什么意義?
用手摸魚的體表,有什么感覺。談談你的看法。
(3)觀察魚的運動。魚只靠鰭進行運動,這說法全面嗎?
(4)水流入魚口后,從什么地方流出?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氣體成分有哪些變化?
(5)魚鰓的哪些特點對它在水中呼吸至關重要?分析魚兒離不開水的原因。
八年級生物說課稿12
一、說選題
1、開發主題的思考
發酵食品是人們餐桌上常見的食品,隨著養生科學越來越提到日程上,發酵食品所蘊含的健康能量逐漸為人們所認識。現在的青少年面對豐富多彩的食品世界,是否還會制作這些古老的發酵食品?是否了解這些手工制作的發酵食品?是否還會想上輩人上上輩人那樣,經常在餐桌上給這些健康食品留一席之地呢?我校開發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健康食品系列之一——發酵食品就在這樣的思考下開展起來了。
2、重難點及課時安排
本活動的重點首先是讓學生認識到,經過了發酵這樣一個變化的過程,很多的營養成分是其他食物不具有的,從而對發酵食品感興趣,進而嘗試制作。其次,在制作過程中要學會運用科學方法進行觀察、記錄,進而引起學生對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等產生興趣,使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領各科知識,增進思考,融通各學科領域的目標得到充分體現。再次,通過發酵食品的作用原理,鼓勵學生動腦筋開發出新的發酵食品,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小組劃分、資料搜集整理、交流等需要3~4課時;制作、觀察、交流、改善發酵食品既勞動與技術部分需要4~5課時,設計調查問卷,了解周圍群體對發酵食品的認識,倡導健康飲食知識、理念,既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部分需要2~3課時。
二、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利用圖書館、閱覽室、網絡等資源了解發酵食品的特點和制作方法,觀察、記錄食品原料在發酵過程中發生的物理、化學變化,獲得科學研究的初步體驗。
2、過程與方法:學會制作1~2種食品,并能夠自主設計發酵設施,并在實踐中不斷改良。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周圍人對食品的要求,聆聽他人的意見,并運用所學知識,提供幫助,增強自己的服務能力。
三、說學情
本屆初二學生即將在生物課當中學習食品的發酵原理以及簡單的發酵技術,所以可以和生物學科相結合,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在網絡、圖書、資料室等查找更多關于發酵食品的資料,有利于為進一步勞動與技術實踐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且初二年級已經開始接觸到物理學科,對物理變化并不陌生,綜合實踐活動課可以在學科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拓展學生的動手能力,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發酵使得食品原料從一種形態變化到另一種形態,產生了神奇的化學變化,對學生升入初三學好化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問題是初二學科增加,負擔較重,進行實踐活動的時間不夠充裕,而且99%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被精心照顧和呵護已經習以為常,在勞動與技術活動中會出現只停留在理論,不愿意動手的情況。
不同班級甚至同一班級的不同學生會出現理解能力、動手能力、合作能力的差距,這些都會給活動的順利進行造成一定的問題,不過也因此會生成很多新課題。
四、說教法
1、研究性學習部分:信息爆炸的時代,查找資料編的相對容易得多了,但同時也帶來一個問題,大量雷同及相關性不強的信息也混雜其中,干擾著活動的效率,而且資料也流于表面和膚淺,想要在深入一些查找起來就困難了。這一階段應該指導學生如何快速篩選資料,如何分工合作以及匯總交流地方法。
2、勞動與技術部分:制作發酵食品時,有很多條件需要人工控制,比如溫度,時間,衛生等,如果僅僅依靠自然條件就會影響發酵效果。人工控制的方式也有很多,運用古老方式或借助現代工具,不同食品的發酵要求也不同,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選擇。各小組分頭制作,再匯總交流,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更多發酵方法,逐漸養成合作學習和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3、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調查周圍人對發酵食品的看法和認識,根據自己的研究設計調查問卷,設計宣傳蘭內容,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定期為家人制作幾樣發酵食品,并根據發酵原理動腦筋開發出新的發酵食品,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4、信息技術部分:鼓勵學生向專業人士學習,把自己拍攝的過程照片制作成幻燈,有能力的學生還可以和喜歡漫畫的同學共同合作把發酵的過程制作成FLASH,把自己對發酵的理解傳達給他人。
五、說教學流程
1、活動設計
確定活動目標后,設計了三個活動部分:《認識發酵食品》、《制作發酵食品》、《共享發酵食品》。
《認識發酵食品》是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了解發酵食品的特點、種類、所使用的菌種、所需溫度、營養價值、制作方法等。
《制作發酵食品》是讓學生根據資料或專業人士的經驗介紹,嘗試制作1~2樣發酵食品,并能在制作過程中進行觀察、記錄,不斷嘗試,直到成功。
《共享發酵食品》是通過調查、交談等方式了解人們對發酵食品的看法和要求,據此不斷挖掘發酵食品的新做法,能用自己掌握的知識為家人及周邊需要的人服務。
2、活動實施
《認識發酵食品》:
a、分小組,并分工。
b、小組整理交流資料,選出兩位同學在班級共享信息。
c、評價:資料搜集狀況、整理狀況、交流表現等。
《制作發酵食品》:
a、根據資料準備工具及原料
b、分別制作:酸奶、米酒、饅頭、泡菜。
c、交流制作體會,學習他人經驗,調整自己的實踐活動
《共享發酵食品》:
a、為家人制作一次酸奶或饅頭,體驗家務勞動,感謝家人平日對自己的照顧。
b、設計調查問卷,能通過交談等方式了解人們對發酵食品的認識及應用情況。
c、根據發酵的原理機制,嘗試創作新“作品”。
3、活動評價
每個階段都要及時進行活動評價,階段評價和整體評價相結合,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優點,也讓他們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問題。取長補短。
八年級生物說課稿13
一、說教材(分析課程標準——體現教學目標)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開花是綠色開花植物一生中的重要時期,也是綠色開花植物的重要生理活動。識別花的結構,獲得這個基本事實是學生理解花的功能——傳種接代所必需的,是學生了解植物生殖的基礎,也是識別植物種類的重要依據。
本節內容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對花的結構的完整認識,讓學生明白花的各部分的生理作用,進而理解花的功能,植物開花的意義。同時,在活動中了解廈門當地常見花卉的花期是學生應該具有的常識。通過兩項學生活動的開展,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本節內容是在前面幾節營養生長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生殖生長的知識,也與后面植物的果實和種子形成有直接的關系。還為第八章校園綠化設計提供依據。因本節內容較多,又有兩項重要的學生活動,因而安排兩課時完成教學,第一課時完成“花的結構”,第二課時完成“開花”。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識別花的基本結構,說出花各部分的主要功能,舉例說出當地常見花卉的花期。
2、能力目標:正確解剖并觀察花的各部分結構并繪圖;討論并編制當地常見花卉的“花歷”表,設計校園美化方案及花期的調控,逐步培養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生活、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收集和處理材料能力;發展提出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培養學生欣賞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3、情感目標:關注我國及當地常見花卉的有關知識,愛護花草樹木,熱愛自然,培養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實事求是、積極探索的科學態度。
(三)教材的重難點及關鍵點:
1、重點:識別花的基本結構,說出花的各部分的主要功能,舉例說出當地常見花卉的花期,進行自我評價及相互評價。
2、難點:認真完成花的結構的“觀察活動”并正確完成表格,正確說出花的各部分的主要功能,討論并編制當地常見花卉的“花歷”表,進行恰當的自我評價及相互評價。
3、關鍵點:準備充足的適宜觀察活動的花,兩項學生活動,組織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對學生活動的教學評價及正確運用評價的導向作用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
二、說學法(分析學情)
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創造條件讓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的學習富有個性化,逐步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愿望與能力,提高終身學習能力,這樣學生才能樂學、原學、想學、會學。
初一學生因年齡特點、知識水平及心理特征的原因,他們容易接受新事物,好奇爭勝,富有想象力,活潑好動,記憶力強,有強烈的求知欲。但理論知識不夠,抽象思維能力較差,概括、分析能力不足等等。因而,教師要根據他們的學情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在教學實踐中,實事求是地引導學生采用具體的學習方法,不斷的提高各項能力。本節內容主要引導學生以下的學習方法。
1、觀察法:觀察花的外部形態,識別花的結構,進而留心觀察身邊的大自然。
2、動手操作實驗法:通過對花的解剖、繪圖、編制“花歷”表及設計校園美化方案等,培養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實驗技能。
3、評價法:學生對填表及編制“花歷”表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運用評價的導向作用促使學生主動發展。
4、小組合作學習法:通過小組內成員的通力合作完成以上活動來培養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及團結協作的精神。
5、收集、處理、利用信息材料法:收集有關廈門常見的花卉資料,合作學習小組完成以“花”為主題的手抄報,編制當地常見花卉的“花歷”表及設計校園美化方案。
6、此外,花期調控及在實踐生產中的運用可以培養理論聯系實際法,開花一段安排學生自學、設計問題、學生解答,可以培養自學、質疑、答疑的學習方法。
以上學習方法的引導,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成為課堂的主體,自主地學習。
三、說教法(選擇教學方法,采用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學生雖然已有一些花的故有知識,但較片面,缺乏客觀性、系統性。根據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思維習慣和心理特點,以及學情、學生學習方法的分析,本節主要采用“導學式”教學模式,并結合探究式教學。以學生為課堂活動的主體,教師起導演、配合作用,組織學生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思維,展開討論,教師配合學生的活動來達到教學目標。
2、教學手段:課前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當地常見花卉的有關資料,完成手抄報。采集充足的典型兩性花,鼓勵學生自帶花卉(強調愛護花木)。制作多媒體課件,準備解剖觀察實驗用具。組織學生合作小組觀察活動,按從外到內順序正確解剖,認識結構并繪圖、填表、討論、交流以及進行教學評價。
根據提供的參考資料及學生自己收集的資料,小組討論并編制“花歷”表,設計美化校園方案,進行交流及評價。以及采用自學、質疑、答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等手段。在教學過程中,配合多媒體電腦課件的運用及實物投影儀的使用。精選練習對教學內容進行鞏固與引申,滿足不同水平層次學生的需要。欣賞中國“十大名花”,提高審美水平。學生活動時設置陶冶情操的背景音樂。
3、教學評價:本節教學內容充分注意教學評價的運用,運用評價的導向作用促使學生主動發展。在學生“花的結構”填表及“花歷”表編制后,采用學生自我評價、小組相互評價和教師直接評價,以及教師根據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態度的評價等,充分發揮這些評價在教學中的正面導向作用,積極引導學生真正改變學習方式,提高終身學習的能力。
(注意調控:學生活動過程的評價激勵機制;花的附屬結構;溫室花卉與自然界花卉花期有差異;不常見的花等。事先有所準備,并安排適量的彈性時間。)
八年級生物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生物入侵者》這篇介紹的是關于生物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可能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知識,是一篇事理說明文。
本文說明事理層次分明,步步深入。開頭引出說明對象,然后具體介紹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再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然后寫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度,以及世界各國對此采取的相應的措施。首先引出話題,接著擺出現象,再探討因果,最后討論對策。這是按邏輯順序進行說明的。
本文是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4 篇課文,屬于自讀課文。對于本文的教學,應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指導學生自讀,幫助他們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的說明技巧。教師只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我結合本文課型和單元教學目標,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詞語,理解運用。
2、了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學習篩選信息。
3、多種方式讀文。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整體把握內容,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賞析文中形象化的語言和嚴謹的語言,體會其表達效果。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對生物入侵,增強防范意識,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2、培養關注身邊生活的科學意識。
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兒。我把教學重點定在的說明方法和修辭手法以及它們的表達作用上。另外還有理清的說明順序;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也是教學中要關注的。
二、說學情
學生已經有了一個多單元閱讀說明文的經驗,對說明文有了一定了解和知識積累。大部分學生明了說明文學習的精髓,即說明對象、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及說明文語言科學準確的特點。如何結合本文內容,準確的表述,靈活的應用,還需要教師課堂指導。此外,學習說明文比較枯燥乏味,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投入到本文的學習中來,適時激趣顯得很重要。
三、說教學與學法
教學千法,朗讀為本。我設計了學生大聲讀文,感知課文內容;默讀文,梳理課文脈絡;瀏覽文,篩選課文中的科學知識及弄清主旨;跳讀文,賞析批注,品讀;齊讀有文字疑惑的段落,思考完善。
我力求通過本課的教學為學生打開一扇學習科普作品的窗。“知識之窗”“科學之窗”“語言之窗”板塊活動,教給學生學習科普作品的方法。
更重要的還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態度。在了解課文介紹的科學知識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四個問題:
1、生物入侵有哪些危害?
2、“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3、生物學界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態度有何不同?作者傾向于哪一種?你又贊同哪一種呢?
4、生物入侵能有效避免嗎?這四個問題由淺入深,由能從課文中直接找到答案過渡到結合文有自已的思考。學生心浮氣躁,總不愿靜下心來讀文,給點臺階,留點思考,制點波折,不失時機地有效地引導學生細致地讀文。課外“生物入侵者”的舉例,旨在培養關注身邊生活的科學意識和品味語言后學以致用的習慣。值得商榷的文字的品析,無外乎是引導學生勤于思考,善于發現,勇于質疑。
四、說教學過程
(一)圖片演示,談話引入
水葫蘆入侵歷程引入課題,穿插“侵”字教學。
(二)初讀感知,梳理文脈
1、學生大聲讀文。
談讀后初步感受,引導積累基礎知識。
2、梳理脈絡。
3、理清的說明順序。
(三)理解課文,闡釋主題
1、出示問題,學生讀文、思考、討論問題。
了解生態環境和生物入侵知識。
2、明確作者寫文意圖。
(四)賞析語言,適時拓展
1、賞析語言:從說明方法、生動的語言、嚴謹的語言品味表達效果。
2、你還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
3、你覺得文中解釋生物入侵者的語句嚴密嗎?
五、說教學預期
我希望我的課堂輕松、民主、和諧,教學環節中“知識之窗”“科學之窗”“語言之窗”,總有調動絕大多數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窗口”。《生物入侵者》的教學,可以沒有議論文的犀利,卻也有嚴謹;可以沒有抒情散文的激情,卻也有獨特的體驗。周五下午第三節課學生歸心似箭,有些躁動不安,我在這節課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不夠,本可上得更流暢一些。學生在結合課文談如何避免生物入侵、賞析“逃出藩籬,嘯聚山林”時,有精彩的發言,是課堂的亮點。遺憾的是課堂后一段時間把握不夠好,從嚴謹的角度來評判文中第一段解釋生物入侵者的語句,本期待著學生有更好的表現,可惜這一環節沒能有效完成
【八年級生物說課稿】相關文章:
八年級生物生物的進化說課稿03-31
八年級生物說課稿03-21
八年級生物說課稿03-16
八年級生物魚說課稿03-21
八年級上冊生物說課稿03-21
人教版八年級生物說課稿03-20
八年級下生物說課稿03-21
八年級生物鳥說課稿03-21
人教版生物八年級上冊說課稿 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說課稿11-03
生物說課稿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