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流動的組織血液說課稿(通用11篇)
作為一名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流動的組織血液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流動的組織血液說課稿 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人從生物圈中獲取食物和氧氣,并把體內產生的廢物排出到生物圈中,都必須通過循環系統的運輸。血液是循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循環系統的基礎。
2、教材內容:本課教學包括:血液的組成及功能;血漿的成分和功能;三種血細胞的特點及功能;有關人造血液、造血干細胞的研究。
3、重點難點分析及確定的依據:分析教學內容,與老教材不同的是,降低了知識難度,減少了過多的專業術語,避免學生學習過細過難的生理學知識。所以我把重點難點放在以下幾方面:
教學重點:
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血液在心臟和血管組成的密閉的管道系統里循環流動,帶動著物質的運輸,保障各項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掌握這部分內容是為學習“血液循環”奠定基礎。
教學難點:
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圖片,嘗試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血紅蛋白的特性
借助顯微鏡來觀察人血的涂片,可以讓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血液,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加強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
4、學情分析:
學生對血液既熟悉又陌生。雖有流血、驗血的經歷,但對血液含有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有什么作用,還知之甚少。
5、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A、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B、使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嘗試識別紅細胞和白細胞;
C、了解有關人造血液、造血干細胞的知識。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運用顯微鏡觀察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科學的實驗態度;激勵學生將來從事醫學研究,解決醫學難題,造福人類。
二、教法學法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如果把掌握知識的過程比喻為建造一座大樓房,那么教師應提供給學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磚頭、石灰等,把這一切堆砌的工作應當由學生去做。為了充分體現教師是引導著,學生是主體,我在這堂課的設計過程中運用先學后教、合作探究、問題探究等教學手段,運用啟發式,討論式,問題激趣式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整個課堂活動,即發揮了集體的作用,也能讓同學們在活動中學會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1、熱點問題引入法:
通過“白血病”這一熱點,引出什么是血液?血液由哪些功能?如果出現異常會有什么嚴重后果,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
2、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利用多媒體,真實形象的展示血液,并安排指導學生實驗,給與學生表現的空間,活動的空間,自由探究的空間,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學生操作能力,獲取及處理信息等各方面的能力。
3、讀圖分析小組合作學習:
通過讀圖析圖,獲取信息,讓學生認識顯微鏡下的血細胞,進一步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來鞏固問題、深入問題。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學生參與整個課堂及課下活動,既發揮了集團軍的作用,同學們也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人合作和交流。
4、模擬轉換角色法:
通過角色的互換,進一步體驗血液及各種成分的功能,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并能加深鞏固基礎知識,激發學生興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教學程序分六個步驟
1、熱點問題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有關白血病的有關報道,由學生說出對白血病的認識與看法,引出學生對血液的興趣。教師出示幾組圖片,明確血液在人體中的重要地位,激發學生進一步認識探究血液的積極性。
2、讀圖實驗自主探究
首先,教師出示血液分層圖,血常規化驗單,血漿成分示意圖提出下列問題:
a、試管中的血液分為幾層?各層呈什么顏色?各層的比例大致是多少?
b、綜合上面的資料,你認為血液可能由那幾部分組成的?常規化驗單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別應在什么層次?
c、血漿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d、為什么把血液稱為“流動的組織”?
指導學生實驗: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紅細胞和白細胞,并且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對照顯微鏡下的血細胞的圖片回答問題:
a、你所觀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數量最多的細胞具有什么特點?這是什么細胞?
b、你是怎樣區別紅細胞和白細胞的?
c、為什么看不見血小板?利用你認識我嗎這個活動鞏固新知,激發學生興趣。
然后,教師播放一段有關血紅蛋白的影片,血紅蛋白的特性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把難點易化
3、角色互換知識再現
通過我是小醫生、角色互換等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與競爭意識,并能解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使知識得以再現。
4、鞏固小結自我評價
通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網絡圖表,加深鞏固基礎知識,形成網絡體系,增加整體記憶。
5、前沿科技思想升華
指導學生閱讀有關“人造血液”和“造血干細胞和干細胞研究”,激勵學生致力于科學研究,造福人類,實現學生思想的升華。
流動的組織血液說課稿 2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級生物下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大氣中的氧進入人體后,怎樣才能運送到全身各處的組織細胞中被利用?組織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廢物又怎樣運走?學生在學習了人的營養和呼吸之后,順理成章的就要學習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而本課是本章的基礎,了解了本節的內容,不但有利于學生對血液循環系統形成完整、清晰的認識,還為后面學習第四節中的輸血、獻血做了鋪墊。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初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血樣標本,解讀血常規化驗單,知道血液的組成。
(2)通過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觀看課件,了解血漿和血細胞的形態、數量和主要功能。
(3)通過使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圍繞問題的提出,通過學生之間的分析與交流,來獲取知識和技能,體驗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
(2)在分析與討論的過程中,初步學會收集信息,解讀數據、交流表達等科學研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認識,形成正確的血液觀。
(2)培養學生樂于探索生命的奧秘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著人教版七年級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血液的成分及主要功能
教學難點
用顯微鏡觀察葉綠體
1、顯微鏡下分辨血細胞,理解血液屬于組織。
2、運用所學的血液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相關問題。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
血液對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說學生熟悉血液,是因為每個學生幾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驗血的經歷,對血液的顏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認識,還可以從報刊、雜志、電視和廣播中獲取有關血液的信息;說學生對血液陌生,是因為學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種成分各有什么功能。
我們都知道生物是一門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考慮到我校初一學生的.現狀,在教學中我充分貫徹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并在活動中得到認知和體驗。同時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基于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視頻錄像、圖片及FLASH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實驗法:
通過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自學能力和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
針對教材提出的問題和一些實際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于本節內容與生活的關系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一些直觀的感受,因此,實際教學中要注意詳略得當、突出重點。關于血漿,教師只需做簡單的介紹。需要指出的是,水占了整個血漿的絕大部分,這既與血漿的功能密切相關又可以為后面介紹無償鮮血作鋪墊。關于血細胞,教材的意圖是讓學生先通過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從感性上認識紅細胞、白細胞的形態及數量,然后從理性的角度進行學習,這樣做可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積極開動腦筋和主動求知的學習熱情。在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教師介紹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時,應該特別注意與生活實際中的一些問題相聯系,如貧血、發生物觀察人血涂片炎和傷口處血液逐漸凝固等,這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會”向“會學”轉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觀察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總結反思法等。
最后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
首先,播放有關血液循環的視頻錄像,利用有聲圖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所學內容初步感知。緊接著教師通過提問,溫故引新,導出章節標題。
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前收集的血液化顯微鏡下的愛情驗單,通過討論嘗試說出對化驗單的初步解讀(教師注意用幻燈片突出顯示需要學生注意的部分——RBC、WBC、PLT、Hb,并對縮寫字母略作解釋,從而深入雙語教學的成分)。
2、推進新課
(1)觀察血液分層現象
用課前準備好的新鮮雞血代替書上的血圖片(更直觀,不照搬教材)
設問:樣品分為幾層,為什么會出現分層現象什么會出現分層現象?樣品血分幾層?各層是什么顏色?它們分別是血液的什么成分?(不要求學生立即給出給出正確答案,教師可適時予以點評)
(2)血漿的成分及功能
通過血液分層現象觀察到的最上層過渡,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教材血漿成分示意圖,并提問:血漿包括哪些成分?請推斷血漿的功能(培養識圖能力和分析能力)
(3)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教師進行思路引導:
血液的其他組成部分又分別起什么作用?血細胞很“微小”,用什么來“明察秋毫”?(學生表達出“顯微鏡”一詞),簡單回顧顯微鏡使用步驟后,教師巡視、指導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培養自主學習、局部合作的精神)。實驗結束后,學生描述觀察結果(教師通過幻燈片展示人血涂片,引導學生進一步明辨紅細胞和白細胞,并解釋血小板在光學顯微鏡下看不見的原因)
(4)紅細胞
展示電鏡下的紅細胞圖片并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相應內容,找出紅細胞的形態特點及功能。之后通過發問:“紅細胞為什么能運輸氧?”引導學生描述血紅蛋白的特性。
(5)白細胞
播放白細胞吞噬細菌的視頻錄像,引導學生歸納出白細胞的特點和功能(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揭示抽象的生理過程)
(6)血小板
幻燈片顯示思考題:當皮膚劃破流血體視顯微鏡之后,一會兒血就會自然止住,這是怎么回事?(學生會初步說出與血小板有關)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課本相應內容的基礎上總結出血小板的特點和功能。
(7)血細胞的概念圖
教師引導學生繪制血細胞的概念圖,并適時予以引導(落實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綜合概括能力)。
(8)解讀血常規化驗單
屏幕顯示兩份化驗單,并引導學生分析化驗單中有哪些項目異常。
幻燈片展示問題:如果一個人的化驗報告單上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含量都低于正常值,會有什么癥狀?在飲食中應注意什么?教師引導學生嘗試用本節及之前所學內容作答(學以致用)。
3、評價反饋
大屏幕顯示思考題:
中國足球隊在備戰世界杯亞洲區預選賽時,在眾多條件優越的地點中,最終選擇昆明為集訓地。你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這對運動員的身體機能會產生什么影響?教師從地理環境和紅細胞功能方面適當引導(即學即練,即學即用)
4、板書設計
教學中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同時解決進行多媒體教學不便于學生筆記的難題。
附:教學反思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倡導教師評價要以自評為主。沒有反思就沒有進步,通過反思能知道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得與失,這也是一個再學習的過程。
首先,本節教學注重了新課的導入和教學情景的創設。本人采用了溫故“引”新法,巧妙導入了章節標題。而視頻的觀看和化驗單的觀察,更是讓學生對血液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學生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情景中去遇見“困難”、碰到“問題”,才能“觸景生情”,進而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其次,結合了多媒體關于吞噬的話語的優勢和生物學的實踐本性。將多媒體引進課堂是為了更好的輔助教學,但多媒體只是工具而不是內容,再完善的多媒體課件也替代不了學生的動手操作和親身體驗。本節課將教材資料分析中的血液分層現象改為演示實驗的內容,使學生對血液的成分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又通過分組實驗,學生親自觀察人血涂片標本,使其對血細胞的成分和特點有了深入的認識。在兩個實驗的基礎上,我還通過FLASH和圖片等形式,幫助學生全面、準確的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從而較好的解決了教學重點與難點。
再次,“學以致用”,讓理論知識服務于實踐,也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通過重新解讀化驗單和“爭當小教練”兩個課堂實踐活動,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也體現了生物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更激發了學習興趣。
最后,利用概念圖總結本節內容。概念圖是在新課改后引入生物教學的一種重要工具,它可以幫助學生全面、系統而又簡潔的理清某一章節的知識體系,它的構建過程也是學生對所學知識再學習、再理解和升華的過程。在高中教學中,概念圖已廣泛使用,但由于初中生認知水平所限,初中生物教學還很少使用概念圖。本節課讓學生嘗試畫出概念圖,總結血液的成分及功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也算是創新之所在吧。
當然,本節教學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由于課堂時間較緊,學生討論時間不充足,內容的講解也有些平鋪直敘,重難點不夠突出;教學中未安排學生自評、組評或師評等。
流動的組織血液說課稿 3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級生物下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通過呼吸吸進氧進入人體后,怎樣才能運送到全身各處的組織細胞?被組織細胞利用?組織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廢物又怎樣運走?順理成章的就要學習《人體內物質的運輸》。而本節課是本章的基礎,同時為后面學習血液循環、
輸血、獻血做了鋪墊。所以本節課從內容上來說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學生
學生對血液既熟悉又陌生。說學生熟悉血液是因為他們對血液的顏色有感性認識,有過流血、驗血的經歷。說學生對血液陌生,是因為學生不知道血液里有哪些成分,以及各種成分各有什么作用。這些知道的卻很少。所以根據學生的這種情況、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生能夠描述血液的組成成分和各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過血漿和三種血細胞的功能歸納出血液的功能。
2.通過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觀看課件,了解血漿和血細胞的形態、數量和主要功能。
能力目標:
1.通過課件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解讀血常規化驗單,進一步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了解血液對人體有很重要的作用,形成正確的血液觀。
教學重點:掌握血液的成分及其主要功能。
教學難點:運用所學的血液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相關問題
三.說教法學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課堂上我采用了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通過合作學習、問題探究等教學手段,讓學生積極參與整個課堂教學活動。生物課是一門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以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貫徹始終,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在活動中得到認知和體驗,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解決生活實際的問題,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本節課分三個層面——血液的組成、血漿和血細胞。對于血漿,教師作簡單的介紹。讓學生了解血漿的組成,并猜想血漿的功能。對于血細胞,通過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從感性上認識紅細胞、白細胞的形態及數量,然后從理性的角度進行學習,在進行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每一次的引入教師都采用了“你有過……的經歷嗎”讓學生在進行思考的同時,想到這里也有秘密?通過師生互動,了解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并在學生的基礎上還注意與生活實際中的一些問題相聯系,如貧血、發炎和傷口處血液逐漸凝固等,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所學的基礎知識得到了應用。
四.說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
教師通過提問,溫故引新,導入新課。
2.探究學習新課
1)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化驗單,對化驗單初步解讀。
2)觀察血液分層現象,得到血液的組成。
3)學習血漿的組成及主要功能時,先讓學生猜想:血漿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從成分上再猜想它的'功能又是什么?通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得到結論。這樣做: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猜一猜、想一想,并在得到教師的肯定后學生會有成功的喜悅。
4)在學習血細胞的組成及主要功能時,以這樣的問題引入:“你有過……的經歷嗎?”學生感到親切自然,聯系自己的親身體會,在學習中得到答案。在每一個小環節的后面又通過讓學生“當醫生”“調查”等,使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學以致用”,讓理論知識服務于實踐,也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5)最后通過比較血細胞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3.通過練習,復習鞏固所學的知識。
本節教學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由于課堂時間較緊,學生討論時間不充足,內容的講解也有些平鋪直敘。
流動的組織血液說課稿 4
一、說教材
如果把設計一堂課比作一次美味佳肴,那么教材就是材料之源,因此我們一定要對它有深刻的理解,接下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課選自冀少版初中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二章第一節第一課。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血液的組成和功能,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為后面學習血型和血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本節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說學情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有清晰明了的掌握,下面我來談談我所面對的學生情況。
我所面臨的是八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閱歷淺,但是他們好奇心強,求知欲強,喜歡新鮮的事物,喜歡直觀的教學方式。他們在生活中難免會有磕碰,對血液有初步的認識,但是對于具體的構成和功能知之甚少,因此本節課我會盡量多采用多媒體演示,多用直觀的方式展開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
三、說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以及學生情況,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識別血細胞的種類及其主要功能。
2.通過對紅細胞顏色和形狀的分析,總結并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3.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體會血液對生命的重要作用,形成珍愛生命的良好品質。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血液的組成和主要功能。
難點:形成紅細胞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出本節課重難點。
本節課我將采用小組討論法、問答法、講授法展開教學。
六、說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首先我會利用多媒體播放這樣一個視頻:因為意外事故失血過多造成生命垂危的病人,通過及時輸血轉危為安。之后提問:為什么通過輸血就能夠恢復?學生可能回答血液對人非常重要。我會繼續追問:為什么血液對于人體這么重要?血液有哪些重要的.功能?引入課題——《血液》。
在導入環節我之所以這樣設計,是想通過生活中的現象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幫助學生建立起生物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二)新課教學
1.血液的成分
首先我會展示抗凝劑的血液分層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在血液分層示意圖中,大體可以分成哪幾個部分?在血細胞的顯微結構示意圖中,能找到幾種細胞?通過這樣一系列引導性提問幫助學生熟悉血液的組成成分。
之后由我總結血液的組成,并詳細介紹血細胞的構成和血漿的主要成分。
接著我會提問:血細胞各部分又會有哪些特殊的功能?由此過渡到第二個知識點:血細胞的功能。
2.血細胞的功能
對于這部分知識,我會在多媒體上播放電子顯微鏡下的人血涂片,提問:紅細胞的形態特點和數量?通過這樣的問題帶領學生總結出紅細胞的特點:數量最多,顏色紅、個頭小、兩面凹的圓餅狀。之后我會進一步的追問:紅細胞特殊的形態特點會與紅細胞的功能之間存在特殊的聯系嗎?之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通過小組討論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在交流討論之間也能加深對該部分知識的印象。之后結合學生的回答,得出紅細胞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之后出示白細胞消滅病原體的圖片和血小板發揮作用的視頻,由學生自主思考白細胞和血小板各自的形態特點與功能。有了之前紅細胞結構與功能活動的鋪墊,學生在該部分能夠獨立完成知識點的總結,并且在該部分也將課堂交還給了學生,符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
3.血漿的作用
考慮到課程的時間安排,血漿該部分的內容我將采取教師直接講解,這樣既節省了時間,也能全面的將血漿的作用闡述清楚,方便學生記憶。當然在最后也會解釋血液對于人體的重要性,首尾呼應,從而完成新課的講授。
(三)鞏固提升
提問:血漿的成分可能有哪些?這樣設計是為了開拓學生的思維,并進一步強調血液對于人體的重要性。
(四)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布置作業
課下查閱資料,思考:血清和血漿的區別?下節課一起分享。這樣的設計可以勾起他們的好奇心,并將課堂交還給學生,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七、說板書設計
最后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本節課我采用了提綱式的板書,旨在清晰明了地幫助學生明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血液的組成和功能,便于理解和學習,這就是我的板書。
流動的組織血液說課稿 5
一、說教材
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中的第三節的第二課時的內容,課時安排為一課時。在學習了血管、血液和心臟等知識的前提下,講述了人體血液循環的相關知識,人體需要的氧氣和養料必須及時運來,并把產生的二氧化碳廢物運走。人體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而這些都必須通過血液循環來實現。因此,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學情
七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但抽象思維略顯不足。在課堂上他們好表現,不喜歡老師的空洞說教。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學習主動性,有一定的求知欲望,有一定的探究問題的興趣。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師生互動,讓學生能夠發展自己、完善自己。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對于教學目標多元化的要求,我將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概述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
2.區分動脈血和靜脈血,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環途徑中發生的變化。
3.了解血液循環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自學,養成自主學習、自我探究能力。
2.通過歸納總結,養成比較、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有關知識,認識到生命的奇妙,建立科學的價值觀。
(過渡語)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確定我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為: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
【難點】
區分動脈血和靜脈血,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環途徑中發生的變化。
五、說教學方法
情境設置法、啟發法、分組探究法、歸納總結法
(過渡語)接下來,我重點講解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疑,思之始,學之端。”先請同學們看扁鵲切脈圖片(進行愛國思想教育)→學習測量脈搏(親身體驗中華醫學傳統)→提出疑問“心臟為什么在不停地跳動?”,導出新課。探究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這樣置學生于知與不知的矛盾中,使學生注意力開始集中,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新問題的解決過程。)通過準備大量的圖片,為學生探究設置情境,既符合新課標的理念,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環節二:新課教學
1.動畫展示血液循環途徑
教學光盤展示體循環途徑和和肺循環途徑(必要時多放幾遍,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境),總結兩條循環的路線圖→設置探究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問題1:兩條循環途徑的交匯點在哪里?
問題2:兩條循環途徑的相同點和區別點?學生仔細觀察總結出的循環途徑。思考,尋找規律。
2.動手繪制循環圖
找出規律后進行實戰演練,親手繪制循環圖。課堂游戲《找朋友》思維升華,突出重點。新課標中提出:要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素質教育、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在實現知識目標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之終身受益。
3.觀看血液成分變化
循環途徑中血液成分的變化。觀察課前準備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學生探究思考,得出動脈血和靜脈血的定義。再觀察血液循環圖片,學生尋找出循環途經中動脈血和靜脈血的發生變化關鍵部位,設置懸疑,“為什么在這些部位血液成分會發生改變?”。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血液的變化”的教學光盤,完成活動“錦上添花”和課堂游戲《小小旅行家》。
4.探究血液循環的意義
設置探究問題“探究血液循環的意義”。啟發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以舊為新,有抽象的知識到具體的實際問題,再有具體到抽象,循序漸進的完成整個知識點的教學,使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并使學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環節三:總結與收獲
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不僅局限在教材中。設置課堂拓展延伸活動:冠脈循環,為心臟提供營養,發生障礙時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同時,為了檢測學生是否能夠學以致用,多媒體展示以下練習題:
1.下列血管中流靜脈血的是()
A.肺靜脈B.上腔靜脈C.主動脈D.肺動脈
【答案】B。
2.小明得了支氣管炎,醫生給他輸液,消炎藥從手部靜脈打入,怎樣到達支氣管的發炎部位?
答:消炎藥——各級靜脈——上腔靜脈—右心房—參與肺循環—左心房—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支氣管發炎部位。以習題反饋知識要點,掌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本著簡單、清晰、明了的原則。據此,板書設計如下:
第4章人體內的物質運輸
第3節血液的循環途徑
流動的組織血液說課稿 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的第三節第一課時的內容。本節教學主要講述了心臟的結構和功能,知識點和難點較多,是這一學期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本節教學通過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培養學生的科學觀;通過對心臟的結構探究,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并認同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通過積極參與小組活動,體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這節內容為學習“血液循環”奠定了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夠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科學觀。
(2)能力目標通過對心臟的實驗探究,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明確體育鍛煉對心臟的影響,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
3.教學重點
(1)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2)心臟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4.教學難點通過對心臟各腔室壁、瓣膜的觀察,而推測出其各自的功能,更好的理解心臟作為“泵”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且好動,他們有很強的求知欲,想要了解自己的身體結構。他們通過日常生活經驗已經對心臟有一定的認識,但心臟的結構及其功能的知識比較缺乏。而這部分知識又比較抽象,因此,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多運用多種手段將教學內容形象直觀化。
三、教法學法
1、教學方法:
直觀教學法、分析討論法、談話法等方法相結合
2、學法指導:
閱讀分析、討論、探究、合作學習
四、教學設計思路
關于把心臟比喻成“泵”,可以用發動機或抽水機等進行類比,進而說明心臟作為“泵”的作用。在心臟結構和功能的教學過程中,要準備充足的新鮮的豬心以及人的心臟模型并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思考。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思考,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主動獲得有關心臟結構的知識并理解它們的功能,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強化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教師在課前把豬心解剖好,盡量露出四個腔,以利于學生觀察和用手觸摸心房和心室壁。在學生活動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根據心房和心室壁的厚薄以及有關瓣膜等的結構特點來推測各自的功能。
五、教學過程
(一)類比分析,導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出示爬坡的汽車、抽水的水泵和倒立的人體圖片。學生觀察圖片,分析比較,踴躍發表自己的見解,達成共識:心臟是人體內輸送血液的泵。司空見慣的相似的生活現象,使學生聯想到發動機、水泵和心臟具有相似的功能,有效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迅速指向特定的教學目標——心臟。“心臟為什么是人體內輸送血液的泵?”自然萌生的問題,引發了學生探究心臟奧妙的好奇心。
(二)(二)主動探究,獲取新知
1.1.心臟的位置
組織學生快速做30秒原地高抬腿運動,引導學生用手感覺心臟的變化,根據感覺說出心臟在人體中的'具體位置,最后多媒體出示“人體體腔解剖圖”。學生對“心臟在人體中的位置”具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是卻很難用生物學學術語言準確表達。現場做運動,能夠使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體驗學習和表達交流,自主構建“心臟在人體中的準確位置”知識。出示人體體腔解剖圖,更加直觀、清晰,有效地強化了學生對心臟位置的認識。
2.心臟的形態、大小和方位的區分
引導學生分組觀察新鮮的豬的心臟實物標本:描述心臟的形態,猜測人的心臟大小,鼓勵學生想辦法擺出心臟在人體中的準確位置,學會區分心臟的前后、上下和左右的方法。最后利用多媒體出示“人體心臟的外部形態”圖強化學生的認識。學生第一次觀察心臟實物標本,興致非常高,標本的直觀性能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構建“心臟的形態、大小”知識。學生在嘗試著擺出心臟在人體中的位置時,發現必須先區分心臟的各個方位,于是學生主動進行“區分心臟方位”的學習,充分體現了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在操作過程中,學生能發現問題并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不同程度地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3.3.心臟的功能
引導學生觀察心臟的結構組成,回憶肌肉組織的特性,推斷心臟的功能,學生感受到了新知不新,學會用舊知去同化新知。通過分析心臟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指導生活實踐,明白合理參加體育鍛煉對心臟產生的積極意義。
4.心臟的結構
(1)學生分組進行觀察、參照書中圖辨認心臟的四個腔,及與心臟的四個腔相連的血管,在紙上畫出心臟四腔及相連血管簡圖,各個小組進行展示,學生在動手動腦、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得了不同的學習體驗,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自主構建心臟的內部結構的有關知識。然后運用課件進一步強化,有助于學生對這一重要知識識記得更深。
(2)觀察房室瓣和動脈瓣
A.觀察房室瓣和動脈瓣的位置
引導學生觀察房室瓣和動脈瓣,說出其位置、猜測其作用,
B.實驗探究房室瓣和動脈瓣的作用
學生分組合作進行實驗探究:分別選擇不同的血管向內注水,觀察水從哪條血管流出。④各小組描述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推測水(血液)在心臟中的流動途徑,進一步理解心臟的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5.心臟的工作過程
出示心臟工作動態課件:
引導學生分步觀察心臟每跳動一次經歷的過程,提示學生注意每一個過程中心房、心室、房室瓣和動脈瓣的變化及血液流動方向。用多媒體演示心臟的工作過程,使知識變得動態、真實,給學生的進一步探索研究提供了感性材料。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描述,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了解了心臟的工作過程。
(三)歸納總結延伸拓展
學生表達交流自己在本節課中的收獲。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知識拓展,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后,又帶著問題走出課堂。
流動的組織血液說課稿 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小學科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有三大領域: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本節課所講的心臟與血液循環屬于生命世界這一領域。本單元前兩課已經研究了呼吸與心跳之間的關聯關系,呼吸和肺之間的關系,本課重點研究血液循環系統,幫助學生理解血液在全身不停的流動,在流動過程中帶給身體各部分所需的氧氣和養料,帶回二氧化碳和廢料,明白血液循環對人體的重要性,知道其循環不息的動力來自于心臟有規則的搏動,進而認識到保護心臟的重要性和心臟保健的常識。因此,本課的教學無論在知識上、能力上還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對學生的培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的: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及本課教學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依據課程標準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過程與方法:能準確地測量自己的脈搏和心跳;學習心臟與血液循環的相關知識。
科學知識:知道心臟的形態與功能;認識血液循環器官及其作用;知道心臟在血液循環系統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意識到健康飲食、堅持體育鍛煉有利于心臟的健康。
3、教學重點:測量心跳與脈搏并發現兩者之間的關聯,知道心臟在血液循環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了解血液在人體內循環的路徑。
二、教學方法、學習方法
因為本課概念繁多,知識點密集,加上認識的對象在人體內部,無法直接觀察,學生感知起來非常困難。但是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喜歡動手操作,因此本課采用先從謎語入手來認識心臟,再讓學生握拳結合視頻模擬心臟的跳動,感知心臟在不斷地跳動。接著讓學生認識心臟跳動的作用。用小塑料瓶在水盆里有節奏地擠壓水瓶,水會進出,通過這樣的模擬實驗讓學生明白心臟就像泵,推動血液在遍布全身的`血管里循環流動。然后讓學生認識靜脈血和動脈血。
在學生找到自己的脈搏之后,我就指導學生開展小組活動,測量脈搏和心跳。明白一分鐘心跳和脈搏的次數相同。接著通過視頻讓學生認識血液循環的意義。
在學生明白心臟非常重要之后,要求學生關愛自己的心臟,讓學生說說有哪些損害心臟。最后播放視頻讓學生了解一些心臟保護的知識。
在全課中學生動手實驗與研究學習相結合,為學生拓展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提供依托,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動手動腦的機會,全員、全程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借助于電教教學手段主動探究,自主完成所學知識的建構。
以上是我對這堂課主要設計,在課堂中還有許多,還望各位領導和同行提出寶貴建議。謝謝!
流動的組織血液說課稿 8
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生物學下冊第四章第三節一一《輸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臟》下面,就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程序等方面說說本課的教學設想。
一、教材分析:
人體體內物質的運輸是依靠人體循環系統來完成的。人體循環系統包括血液循環系統和淋巴循環系統兩部分。血液循環系統由心臟,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組成。其中心臟是推動血液在體內循環流動的動力結構,所以本節的重點是心臟的結構和功能。這節課的內容為學習血液循環奠定了知識基礎,因此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知識目標:
1、了解人體心臟的位置。
2、理解人體心臟的活動規律。
3、掌握人體心臟的結構特點,以及與其相連的血管。
(二)能力目標:
(1)識圖能力的培養,通過觀察,識別人體心臟的外形圖,解剖圖和圖示的方位,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
(2)觀察能力的培養,通過指導學生觀察新鮮的豬心臟,觀看課件的有關內容,使學生掌握觀察心臟結構的方法和步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3)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總結心臟瓣膜與心臟內血液流動的關系,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思想教育:通過有關內容的學習,說明體育鍛煉對心臟的有利影響,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心臟潛力,增強體質。
(四)教學重點分析:人體心臟結構和與其相連的血管關系復雜,它們共同構成血液流動的管道,心臟是促使血液在這個管道中流動的重要動力器官,掌握這部分知識為下一節血液循環奠定了基礎。因此,心臟的結構及其相連的血管是本節課的重點。
(五)教學難點分析:血液在心臟內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動,即從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能倒流,這是由于心臟內具有瓣膜,心臟瓣膜只能朝一個方向開啟,從而控制血液在心臟內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動。而且,心臟瓣膜的位置及其開啟、關閉與心臟內血流方向的關系是比較抽象和復雜,是學生較難理解和掌握的。那么如何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呢?
二、說教法
1、自學導思法。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2、直觀教學法。通過觀察新鮮的豬心臟,媒體動畫演示,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逐步將學生從感性的認識引導到理性認識,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三、說學法
1、指導觀察新鮮的豬心臟,圖片和媒體動畫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隨著老師的設問,學生自學教材,主動思考,小組討論,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發現并掌握知識內在的聯系,總結出生物學的“統一”原理,并學會運用這種原理指導學習。
下面通過教學程序來談談教法、學法的具體運用。
四、教學程序
首先,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課件展示,學生觀察課件內容,老師舉例說明汽車開動要用發動機,抽水要用水泵,人體內血液流動也需要動力,這就是心臟。設問:那么心臟有什么樣的結構和功能使它能起到動力作用呢?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從而引入新課。
其次,新知識傳授(約35分鐘)
1、學生活動:要求學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感受自己的心臟搏動,初步了解心臟的位置。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胸腔透視圖,心臟的位置。展示人體心臟外形圖,觀察心臟的形態,識別人體心臟的各個方位。
2、識別心臟的各個方位后,通過觀察豬心臟的掛圖結合課件,講授心臟的結構。首先指導學生觀察,比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再引導學生回憶所學的人體四種基本組織,同時設問:從心臟壁的厚薄來看,心房與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心室與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讓學生講出心臟的組成及心臟壁的厚薄。然后結合人體心臟解剖的課件,分部觀察人體心臟的四個腔,使學生明確左心房與左心室相通,右心房與右心室相通,左右兩邊不相通。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繼續觀察新鮮的豬心臟,找出與心臟相連的幾條大血管。同時教師邊講邊畫出心臟結構簡易黑板圖,肯定左心房連通肺靜脈,左心室連通主動脈,右心房連通上、下腔靜脈,右心室連通肺動脈。最后用課件展示心臟解剖圖,要求學生寫出心臟四腔及連通的大血管加以鞏固。這樣,由分解到綜合最后形成整體概念,重點突出,使學生能較好地掌握人體心臟的結構。
3、在學生掌握心臟的結構及其相連血管知識的基礎上,講授心臟瓣膜的位置及其開啟關閉與心臟內血流方向的.關系,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難點,為突破難點,我準備利用多媒體手段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首先指導學生閱讀課文68頁,通過指導閱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然后,課件展示人體心臟瓣膜縱剖放大圖,指導學生觀察人體心臟瓣膜的位置與開關方向;緊接著課件展示人體心臟瓣膜橫剖面放大圖引導學生觀察心臟瓣膜的分布及組成。設問:心房與心室之間,心室與動脈之間有什么特殊的結構?通過觀察與提問使學生明白心臟中有房室瓣和動脈瓣,房室瓣位于心房與心室之間,只能朝向心室開,動脈瓣位于心室與動脈之間,只能朝向動脈開。在此基礎上,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心臟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課件展示血液在心臟內流動的動畫圖,顯示血液在心臟內流動的方向與心臟瓣膜開閉的關系,同時設問:同學們,從圖中我們看到血液在心臟中是如何流動的?心臟瓣膜在血液流動中起什么作用?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從而歸納出瓣膜的開閉與血液流動的關系:即心臟瓣膜能控制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動,也就是只能從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能
倒流。這樣通過多層次,多方向的反復觀察和教學,難點被逐一突破。
4、通過以上的學習,教師接著可提問:“人體心臟的功能是什么?”從而歸納出人體心臟的功能是推動血液在血管中循環流動。然后又問:“體育鍛煉和適宜體力勞動對心臟有何好處?”對學生進行衛生保健的教育。
最后是課堂小結:課件展示心臟解剖放大圖,結合板書設計,請學生自己歸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板書是對教學內容的總結概括,我的板書設計見附表,這種板書設計突出重點,突出了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簡潔明快,體現了板書設計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導性與藝術性。
附板書設計:
第三節輸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臟
左心房一一連通肺靜脈
1、心臟的結構和功能左心室一一連通主動脈
右心房一一連通上下腔靜脈
右心室一一連通肺動脈
2、防止血液倒流的結構房室瓣一位于心房與心室之間
動脈瓣一位于心室與動脈之間
五、教學思想
下面我簡要地說明一下這節課教學設計的優點,以及理論依據。
1、注重生物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充分利用模型、實物、特別是現代多媒體教學等直觀手段,動與靜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形象生動,突出重點,易化難點。
2、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原則:
教學設計中有大量的學生活動,充分給予學生表現的空間、活動的空間、思維的空間,通過啟發式教學,逐步引導學生觀察和思維,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
流動的組織血液說課稿 9
一、說教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下冊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要求是:讓學生了解心臟的構造以及人體血液流動的循環模式和流動的動力。
本節內容緊接著上兩節的課程內容設計的,血液是人體內物質運輸的載體,管道是血管,那么輸送的動力是什么呢,就是我們這節課探討的問題。學生自己能夠感受到心臟的跳動,進而就能大概知道它位于身體的位置,那它是什么構造呢?其實他們并不清楚,我們可以通過實物或模型的觀察,讓學生對心臟的構成有個直觀的認識;繼而啟發學生心臟是如何推動血液流動的,可以通過插圖或模型來詳細查看,來了解人體整個血液循環的模式。
(過渡:教學的基本前提是為了學生而進行的教學,其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因此需要我們充分的了解學生的特點。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二、說學情
初一年級的學生對人的身體構造有一定的認識,但還不夠清楚,本節的心臟結構和血液循環路徑比較復雜,過程抽象,對于初學者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的設置問題,來啟發和釋疑,另外充分利用實物、模型教具等教學資源,為學生清晰地展示,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個深刻的記憶,這樣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開展。
(過渡: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和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我確定了本課時如下的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描述心臟的結構特點和功能;闡述心臟結構和功能的`相適應原理;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能區分動、靜脈血。
【過程與方法】
利用實物、模型以及課件來認識心臟的結構,以及結構與功能的相適應特點;通過視頻、課件等學習,對血液循環途徑獲得直觀的感知;通過磁性教具的運用,學生深入思考,分析血液在循環過程中的成分變化,區分動、靜脈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課程的學習,體驗生命的存在,并有意識地將所學知識落實到鍛煉身體、保護心臟、預防心臟病的行動上來,形成珍愛生命的意識。
(過渡: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心臟的結構與功能;血液循環的途徑。
【難點】
體循環與肺循環的途徑及其相互協同的關系;血液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變化。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解決重點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同時考慮到初中學生的認知現狀,本堂課中主要采用模型建構法教法、情景教學法、觀察法和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下面詳細闡述我的說課重點—教學過程,整個教學過程共分為四個環節。
(一)新課導入
首先提出問題:人們用哪些體征指標判斷一個人還活著,[設疑]。接著創設情景:分別感受平靜狀態下和劇烈運動之后心跳的頻率;進而引發學生的思考:自己對心臟已有的認知及想要繼續探究的內容。
因為心臟的結構認知是這節課的重點,通過這樣的設計可以激發學生探究心臟結構的興趣,并引起學生對心臟功能(為血液循環提供動力)的求知欲。
(二)新課講授
根據教學內容,我將本環節分為3部分。
第一部分:觀察心臟的外形,識記結構。
【板書】
通過觀察心臟樣本的外形,辨別前后,真實感知心臟壁的厚薄。并通過播放視頻,讓學生模仿學習解剖心臟,觀察并記憶心臟的各部分構造。在教師的引導下分組討論心臟的結構和功能的關系。
經過以上的步驟,學生分清心臟四腔的大致位置,并通過互相討論了解結構和功能的相適應原則,從而突破本節的重點;整個過程沿著觀察模型—解剖心臟—提出問題—互相討論的路線進行,學生之間互相討論,并親自接觸心臟和解剖心臟,增加了在課堂上的參與性,加深了對心臟結構的認識。
在形成一定的知識基礎上,再來學習第二部分:心臟的功能。
第二部分:探究心臟的功能。
首先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心臟的功能,學生歸納:心臟是血液在血管內流動的動力來源,心臟就像一個輸送血液的泵。
接下來通過電動模型來演示心臟收縮舒張時心房心室的變化,幫助學生理解心臟是如何邊工作邊休息的,同時進行學法指導:以一種活動替代另一種活動是一種積極的休息方式。此外結合教材第62頁圖4-39,理解心臟的工作休息模式,并讓學生描述心臟的工作過程。
通過以上的探究學習,讓學生深入認識心臟的功能,也為第三部分的講授提供支持:為血液循環提供動力。
第三部分:血液循環的途徑。
【板書】
通過播放血液循環途徑的短片,讓學生對循環有個整體的認識;另外讓學生再通過自制的磁性教具分別擺出血液循環的體循環和肺循環途徑,再結合前面學過的心臟內部的血液流動,將體循環和肺循環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循環的整體。另外教師提出動、靜脈血的概念,提示學生兩者的區別主要是含氧量的不同,并通過課件或視頻來展現二者顏色的不同,然后讓學生用不同顏色來標出在血液循環中兩者的不同途徑,進而完善血液循環圖,加深學生對血液循環的認識與理解。
通過對血液循環的學習,讓學生對心臟的結構及功能有了很好的認識,明白結構與功能的相適應性,從而同時解決了本節的重點與難點。
(三)鞏固提高
接下來,通過互相問答和做習題進行知識的鞏固;另外進行課外拓展:健康的心臟對生命有重要的意義;血液循環的異常對疾病的影響。
(四)小結作業
課程最后我采用提問的方式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歸納和梳理,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更加系統全面的認識。同時讓學生課后制作一幅血液循環示意圖,下節課進行展示。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重點難點突出,能系統的展示本節的內容,讓學生一目了然。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流動的組織血液說課稿 10
一、說教材
《血液循環》是七年級下冊第4單元第9章第2節的內容,屬于“課程標準”十大一級主題之一——生物圈中的人的內容。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已經學習了血漿、血細胞、血型等知識,為本節課繼續學習血管、心臟的結構和功能、體循環和肺循環以及血壓和脈搏等知識做了鋪墊。而本節課的知識是“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這部分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可以增加生活中的常識和一些急救知識。
二、說學情
七年級的學生在經驗儲備上,對血液循環的直觀感受極少;在知識儲備上,上節課剛剛學習了心臟的結構和功能部分的內容,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但是對血液是循環流動的認識模糊;在個性方面,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喜歡參加課堂活動,但是由注意力不集中。
三、說教學目標
1、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簡述體循環和肺循環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區分動脈血與靜脈血。
2、通過觀察圖片、小組討論和活動,提高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與歸納概括能力。
3、感受心臟的工作量,增進學生愛護心臟、珍惜生命的情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設為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教學難點為體循環和肺循環的血液變化以及兩者的關系。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將采用直觀教學法、模型建構法、討論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對新知的學習興趣。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所以我采用的學習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觀察歸納法。
六、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首先是導入環節,采用多媒體的方式導入。展示流感季節人們打吊瓶的圖片,并提問:同學們都打過吊瓶吧?當我們扁桃體發炎時,打吊瓶醫生會將針頭刺入我們的靜脈,那吊瓶中的'藥物是如何到達支氣管發炎的部位的呢?引發學生疑問,引入本課。
這樣的導入通過圖片吸引學生興趣,通過生活實例并設置疑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學習動機,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2、新課展開
根據教學內容,我將本環節分為2部分。
第一部分:體循環和肺循環。
先讓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然后分組就“人體內的血液循環途徑是怎樣的?”這一問題進行討論。接下來,我把寫有心臟不同結構名稱的紙片放在幾個信封中,發給各個小組,請學生們用粘貼剪貼圖的方式,完成“血液循環圖”。之后我先在黑板左右各貼一張心臟結構示意圖或畫一幅心臟結構的板圖,然后再請兩組學生根據信封中紙條上的文字,按照教材中“體循環”和“肺循環”的內容,由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把紙條上寫的文字,貼在黑板上圖的適當位置,并用連線表示血液循環過程。這時我會讓兩個小組開展比賽,看哪組貼得準確、表示清楚、用時最短。在同學們結束活動之后,我會總結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過程,體循環: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肺循環:右心室→肺動脈→肺部的毛細血管網→肺靜脈→左心房。之后,我會結合血液循環的完整動畫來強調體循環和肺循環二者之間的關系:同時進行、彼此聯系著,共同組成了一條完整的血液循環途徑。
這樣的設計,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形成自學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游戲的方式可讓同學們在輕松的環境下學會知識,順利突出教學重點。
第二部分:血液成分的變化。
組織學生繼續觀看血液循環的視頻,引導學生觀察血液顏色的變化,并記錄。之后請學生代表回答。我會在黑板的血液循環模式圖上做相應的顏色標注,繼續提問:在上述兩條循環途徑中,血液的成分發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組織學生討論,并請學生代表發言,預設學生能說出當血液由左心室流經主動脈時以及血液由肺毛細血管網流經肺靜脈進入左心房時血液顏色為深紅色,血液流經上下腔靜脈進入右心房以及血液由右心室流經肺動脈時血液顏色為淡紅色。
接著,我會對學生的回答作出過程性的評價,并結合板書講解動靜脈血之間的轉換,即:在體循環路徑中的毛細血管網處,紅細胞所攜帶的氧通過毛細血管壁進入組織,組織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進入血液,血液由含氧豐富的動脈血變成含氧少的靜脈血;在肺循環路徑中的毛細血管網處,肺泡內的氧進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肺泡,血液由含氧少的靜脈血變成含氧豐富的動脈血。通過這兩條循環途徑,血液將肺泡內的氧氣運輸給組織細胞利用,并將組織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到肺泡。
最后,展示動脈血、靜脈血標本,區分動脈血、靜脈血的顏色,設疑:動脈血管里流的一定是動脈血嗎?靜脈血管里流的一定是靜脈血嗎?通過這個問題,消除學生的知識誤區,讓學生學會區分靜脈血和動脈血。
為了鞏固本節知識點,我會利用多媒體展示導入時的問題:吊瓶中的藥物是如何到達支氣管發炎的部位的呢?引導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作答,預設學生能說出:消炎藥→各級靜脈→上腔靜脈→右心房→經肺循環→左心房→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支氣管發炎部位。
這樣的設計一方面解決導入時的問題,達到前后呼應的效果,另一方面通過這樣的問題,也能檢驗學生本節課所學。
3、小結作業
課堂的最后,我會與學生共同總結本節所學,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并布置如下作業:畫出體循環和肺循環的簡圖,標明其中動、靜脈血。
七、說板書設計
流動的組織血液說課稿 1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血液循環途徑》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中的第三節的第二課時內容,課時安排為一課時,在學習了血管,血液,心臟等知識的前提下,講述人體血液循環的相關知識,人體需要的氧氣和養料必須及時運來,并把產生的二氧化碳廢物運走,人體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而這些都必須通過血液循環來實現。因此,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材中用整頁篇幅特意安排了一幅人體血液循環模式圖,形象地表現了血液在封閉式的管道系統中的循環流動,學生能否讀懂這幅圖,標志著是否掌握了本節知識。教材中還設計了兩個討論和兩道課堂練習,都從不同的層面體現了本節知識的重點與難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
教學難點:
1.正確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環途徑的變化。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正確概述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
2.區分動脈血和靜脈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環途徑中發生地變化。
3.了解血液循環的意義
(二)能力目標:
1.通過組織學生自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探究能力;
2.通過歸納總結,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
3.通過多媒體的輔助,訓練學生細致觀察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有關知識,認識到生命的奇妙,樹立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引導學生熱愛科學,建立科學的價值觀。
【確定依據】根據生物課程標準的要求,重點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培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法和學法】
【確定依據】1、學情:七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但抽象思維略顯不足,在課堂上,他們好表現,不喜歡老師的空洞說教,拒絕老師將思想強加給他們。
2、生物新課程標準。
(一)說教法
1)導課:情景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突破重點與難點:1、啟發式——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2、直觀式——多媒體演示。
3、探究式——發現問題,尋求規律。
(二)說學法——1)分組探究法。
2)歸納總結法。
3)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
4)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游戲鞏固。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學生:1)直尺、水彩筆、課本。
2)閱讀科學家的故事——血液循環的發現。
教師:1)血液循環教學光盤。
2)一杯凝固的血液。
3)血液循環中各結構頭飾。
4)代表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氣球。
5)《血液循環》學案
(二)導入新課:(大約5分鐘)
“疑,思之始,學之端。”先請同學們看扁鵲切脈圖片(進行愛國思想教育)→學習測量脈搏(親身體驗中華醫學傳統)→提出疑問“心臟為什么在不停地跳動?”→導出新課→探究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這樣置學生于知與不知的矛盾中,使學生注意力開始集中,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新問題的解決過程。)
【設想依據】教師準備大量的圖片,為學生探究設置情境,既符合新課標的理念,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突出重點: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大約10分鐘)
教學光盤展示體循環途徑和和肺循環途徑(必要時多放幾遍,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境)→總結兩條循環的路線圖→設置探究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問題1:兩條循環途徑的交匯點在哪里?問題2:兩條循環途徑的相同點和區別點?→學生仔細觀察總結出的循環途徑→思考,尋找規律→找出規律后進行實戰演練,親手繪制循環圖→課堂游戲《找朋友》→思維升華,突出重點。
【實施依據】新課標中提出:要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素質教育、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在實現知識目標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之終身受益。
(四)突破難點:在循環途徑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大約13分鐘)
觀察課前準備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學生探究思考→得出動脈血和靜脈血的定義→再觀察血液循環圖片→學生尋找出循環途經中動脈血和靜脈血的發生變化關鍵部位→設置懸疑,“為什么在這些部位血液成分會發生改變?”→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血液的變化”的教學光盤→完成活動“錦上添花”和課堂游戲《小小旅行家》→設置探究問題“探究血液循環的意義”
【實施依據】啟發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以舊為新,有抽象的知識到具體的實際問題,再有具體到抽象,循序漸進的完成整個知識點的教學,使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并使學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五)重點和難點的.延伸:血液循環的意義。(大約5分鐘)
學生歸納總結→探究“血液循環的意義”→實現重點和難點的延伸。
(六)、課堂拓展延伸:冠脈循環,為心臟提供營養,發生障礙時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2分鐘)
(七)、課堂知識反饋(大約3分鐘)
1、下列血管中流靜脈血的是(B)
A肺靜脈B上腔靜脈C主動脈D肺動脈
2、小明得了支氣管炎,醫生給他輸液,消炎藥從手部靜脈打入,怎樣到達支氣管的發炎部位?
答:消炎藥——各級靜脈——上腔靜脈—右心房—參與肺循環—左心房—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支氣管發炎部位。
【設置依據】以習題反饋知識要點,掌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
(八)、課外活動(大約2分鐘):
1、小組探究活動:血壓受什么因素影響?
2、關愛家人活動:了解自己和家人的血型。(為下節課作準備)。
【設置依據】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性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學會使用多種途徑尤其是網絡資源來獲取新知識,并使課本知識得以充分的延伸。
五、【板書設計】
標題:人體的血液循環
(一)、血液循環途徑:
1、體循環: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全身毛細血管-上下腔靜脈-右心房。
血液變化:動脈血變為靜脈血,血液顏色由鮮紅變為暗紅。
2、肺循環: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
血液變化:靜脈血變為動脈血,血液顏色由暗紅變為鮮紅。
(二)、血液循環的意義:為全身各部分的細胞帶來氧氣和養料,帶走細胞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以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為出發點,通過循序漸進地引導,理論聯系實際的講解讓學生發現生活處處有科學、處處用科學,并運用探究式、啟發式、直觀式等多種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為他們創設思維的空間,思想的時間,并適時穿插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和有趣的課堂游戲,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課堂知識,還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但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應該更加關注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以實現共同進步。在此僅作拋磚引玉,還希望各位專家和老師多加指導,謝謝。
【流動的組織血液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中生物《流動的組織——血液》說課稿范文01-10
初中生物《流動的組織——血液》說課稿(通用11篇)10-29
流動的顏色美術說課稿(精選3篇)05-18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說課稿03-19
血液教學反思02-27
筆尖下的血液散文09-24
探索血液的奧秘作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