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數學說課稿推薦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數學說課稿推薦,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推薦1
一、說教材
(一)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14章第2節第2課時,就是課本115到116頁的內容。在許多方面與正比例函數的圖象和性質有著緊密聯系,是本章中的重點。本節課安排在正比例函數的圖象與一次函數的概念之后。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一次函數圖象的畫法和一次函數的性質。它既是正比例函數的圖象和性質的拓展,又是今后繼續學習“用函數觀點看方程(組)與不等式”的基礎,在本章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教學內容還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形結合”這一數學思想方法的很好素材。作為一種數學模型,一次函數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
(二)說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理解直線y=kx+b與y=kx之間的位置關系;
2、會利用兩個合適的點畫出一次函數的圖象;
3、掌握一次函數的性質.
數學思考:
1、通過研究圖象,經歷知識的歸納、探究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概括、推理的能力;
2、通過一次函數的圖象總結函數的性質,體驗數形結合法的應用,培養推理及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
1、通過畫函數圖象并借助圖象研究函數的性質,體驗數與形的內在聯系,感受函數圖象的簡潔美;
2、在探究一次函數的圖象和性質的活動中,通過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問題,滲透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探究精神。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一次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教學難點:由一次函數的圖象歸納得出一次函數的性質及對性質的理解。
二、說教法學法
1、教學方法
依據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讓教最大限度的服務與學。因此我選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自學體驗法——利用學生描點作圖經歷體驗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一步歸納總結。
目的: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
2、直觀教學法——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
目的:通過圖片和材料的展示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把抽象的知識直觀的展現在學生面前,逐步將他們的感性認識引領到理性的思考。
2、學法指導
做為一名合格的老師,不止局限于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如何去學。本著這樣的原則,課上指導學生采用以下學習方法。
1、應用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閱讀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2、指導學生觀察圖象,分析材料。培養觀察總結能力。
三、說教學程序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活動1:觀察:
展示學生作圖作品(書P28例2),強調列表及圖象上的點的對應關系。
課前一兩分鐘對學生上交的作圖作品進行快速篩選,進量多選出一部分,課上多肯定多表揚多鼓勵。再從中選取一兩幅優秀的作品上課為示例。
目的有四:
1、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都具有強烈的表現自我的心理。大部分學生盼望在課上教師能展示自己的作品,這樣將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作圖會比平時更規范更準確;也可以說完成了變教師課上被動講為學生課外主動學習的過程,這樣以來學生的所獲更多,印象更深;
2、課上展示學生作品本身就是對學生完成作業情況的肯定,這又恰好給予了學生足夠的成功感和榮譽感,這便增加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樂意學習數學,激發了學習熱情,聽課更加專心。
3、學生經歷畫圖象進而感悟它的形狀及與正比例函數圖象的異同,為后面的發現規律作了準備。
4、令教師對學生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能更好地把握課堂。
(二)嘗試探索、體驗新知:
活動1、觀察探索:
比較兩個函數圖象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第一步;根據你的觀察結果回答問題。(書中原問題1、2、3)
目的:這樣在學生已經知道正比例函數的圖象是一條直線的基礎上,通過對應描點法來畫出了圖象,讓學生通過操作體驗感悟兩者之間的關系,問題變得直觀形象,學生們非常容易地完成平移。
第二步:在學生作出的兩條平行直線中,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正比例函數圖象的交點情況,引用兩點法(兩點確定線);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發現“直線y=--6x+5與坐標軸交點”并思考:一次函數y=--6x+5又如何作出圖象?
目的:這樣通過啟發學生視覺見到的兩點,即與坐標軸的交點{(0,b),和(-b/k,0)兩點};此交點的求法(學生易從填表中的數據發現),再反之引導學生抓住這兩點畫圖象。就此題體驗一次函數圖象的兩點確定;同時也教會了學生用兩點法畫一次函數圖象。
活動2:知識再體驗:在同一直角坐標系中畫出四個K值不同的一次函數圖象,并觀察分析。
目的:進一步鞏固兩點作圖法,為探究一次函數的性質作準備。
活動3:展示“上下坡”材料,解決象限問題。(多媒體展示)
目的:讓學生觸發漫畫中“上下坡”的情景,引導思考k、b對圖象的影響——設置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同時學生對這種直觀的知識易接受,易理解,記憶深刻。從而突出了重點,攻破了難點。
活動4:師生互動(師生角色互換),提高拓展。(多媒體展出內容)
目的:通過這種師生互動角色轉換形式,不但能盡快烘起課堂氣憤,而且復習了本課的重點內容,對一次函數的性質理解的更透徹。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推薦2
教學目標
根據這一教學內容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與作用,以及新課標的要求“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結合教材,根據學生的知識現狀和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知道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2.能判斷三條線段的長度能否組成三角形。
過程與方法:
1.在學生探索三角形三邊規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能力。
2.在學生探索發現規律后,培養學生自主總結得出結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鼓勵學生探索發現,培養學生小問題大鉆研的精神。
2、在數學中很注重結論的嚴謹性,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
本節課的重點、難點:使學生理解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教法學法
在教法上采用實驗法、以及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的形式,并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讓學生動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組討論、合作學習,老師恰當點撥,適時引導,多媒體課件及時驗證結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發展為本,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在學法指導上,我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激發他們主動探索。借鑒杜威“做中學”的思想,將學生分成5人學習小組,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讓學生在猜想、質疑、驗證、探究、測量、實踐操作、問題解決等過程中,經歷想一想,猜一猜,畫一畫,比一比等活動,努力營造協作互動、自主探究的課堂教學氛圍,將課堂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得以發展。
教學過程
1、聯系生活,提出問題。
出示情景圖,找出圖中的三角形。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讓數學生活化。學生聯系生活說說見到過的三角形,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系,生活數學化。從整體上初步感知三角形,再抽象出圖形讓學生認識,教師并介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幫助學生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讓學生思考:三角形是由三條邊組成的,那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三角形呢?
2、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小學生好奇、好動,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教師要千方百計為學生提供操作的機會,手腦并用,化抽象為具體,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在動手操作中激發出創新的潛能,體驗到發現的樂趣、成功的愉悅。
第一層次是動手操作,發現問題;為每組同學準備好的4根小棒(10厘米、8厘米、5厘米、2厘米),任選其中的3根圍一圍。并設計“從中你有什么發現?”為學生自主學習搭建一個平臺,讓學生在更自由、更廣闊的空間中去合作、探索和發現。學生在小組的合作與探究中發現不是任何三根棒都能搭出三角形的。事實推翻了學生頭腦中以前的錯誤認知,激起了思維的矛盾,使學生不得不重新認識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系。這種重新認識是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系認識上的第一層次。
第二層次是小組合作,探究規律;我抓住契機巧妙設疑:任意選擇三根小棒,為什么有的能圍成一個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
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提出活動二的要求:給你兩根小棒,一根10厘米,一根8厘米,你還能配多長的小棒和它們組成三角形?兩人合作把小棒的長度量出來,比一比誰配的小棒最短?誰配的小棒最長?課堂上,學生小組的合作交流、形成頭腦風暴,我有充分的時間去關注學生的動態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學生的情況,及時點撥。然后組織學生交流,交流時適時運用幾何畫板演示驗證。從而使學生知道第三條邊的長度是有一定范圍的,這種初步認識是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系認識上的第二層次,也是學生思維發展必然經歷的一個階段。
第三層次是推廣驗證,得出結論。第一步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長度,用語言敘述三角形的三邊關系;第二步全班交流,教師引導學生把結論寫規范。重點幫助學生理解“任意”兩字,我這樣引導學生思考:剛才活動一中10厘米、8厘米、2厘米不能圍成三角形,那10厘米和8厘米的和也大于2厘米的,為什么不能圍成三角形?你認為對于三角形三邊關系,怎樣表達更嚴密?最后學生終于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對“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學生對三角形三邊之間關系的認識得到了深化。這種深化的認識和理解是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系認識上的第三層次。
3、深化認知,拓展應用。
基礎練習在線測試,然后實時反饋測試情況。這部分的練習鞏固了基本的知識點,強化教學重點和難點,提高學生對組成三角形的規律的認識,掌握更好的判斷方法——較短兩條線段之和大于第三條線段,便可構成三角形。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推薦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數學八年級上冊第十一章第1節《全等三角形》.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全等三角形是八年級上冊人教版數學教材第十一章第一節的教學內容。本節課是“全等三角形”的開篇,是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學習其它圖形的基礎之一。本章是在學過了線段、角、相交線、平行線以及三角形的有關知識以及在七年級教材中的一些簡單的說理內容之后來學習,為學習全等三角形奠定了基礎。通過本章的學習,可以豐富和加深學生對已學圖形的認識,同時為學習其它圖形知識打好基礎。
二、教學的目標和要求:
本節教材在編排上意在通過全等圖案引入新課教學,在新課教學中又由直觀演示圖形的平移、翻折、旋轉過渡,學生容易接受。根據課程標準,確定本節課的目標。
1.知識目標:
(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質,能用符號正確地表示兩個三角形全等;
(3)能熟練找出兩個全等三角形的對應角,對應邊。
2.能力目標:
(1)通過全等三角形有關概念的學習,提高學生數學概念的辨析能力;
(2)通過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對應元素,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對應美激發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過自主學習的發展體驗獲取數學知識的感受,培養學生勇于創新,多方位審視問題的創造技巧。
三、教學重點:
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質。
四、教學難點:
正確判斷兩個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邊,對應角。
五、說教法
教學生觀察、歸納的方法
為了適應學生的認識思維發展水平,有序的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得出結論,讓學生通過觀察——認識——實踐——再認識,完成認識上的飛躍。
六、說學法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難于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對應頂點、對應邊、對應角。教師要做到教法與指導學習的學法有機統一。學生用學具操作體會,最終完成學習過程,達到教學目標。
1、看聽結合,形成表象。看教師演示,聽教師講解,形成表象。
2、手腦結合,自主探究,學生為主體,充分使用學具,動手操作體會全等三角形。
七、教學用具:
剪刀,直尺,三角板
八、教學過程:
首先,展示教材上的圖案以及制作的一些圖案,引導學生讀圖,激發學生興趣,從圖中去發現有形狀與大小完全相同的圖形。直觀感知全等形的概念。再讓學生思考發現生活中有哪些全等形。
然后,教師安排學生自己動手在一張白紙上任意畫上一個三角形,再把兩張紙小心的重疊在一起,并固定,然后小心地用剪刀剪出兩個三角形,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直觀感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并給出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然后,教師隨即演示一個三角形經平移,翻折,旋轉后構成的兩個三角形全等。通過教具演示讓學生體會對應頂點、對應邊、對應角的概念。從實踐中感知:一個圖形經過平移,翻折,旋轉,位置變化了,但形狀,大小都沒有變。,即平移,翻折,旋轉前后的圖形全等。
然后,讓學生給剛才剪出的兩個三角形標上字母,并任意放置,與同桌交流,其一:任何時候兩個三角形能夠完全重合在一起嗎?其二:此時它們的頂點,邊,角,有什么特點?學生通過操作交流,從而更深刻理解對應角,對應邊,對應點的概念以及關系。
再次,通過學生對全等三角形紙板的觀察,小組討論,合作交流,觀察對應邊、對應角有何關系,從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性質。
其次,對學生進行隨堂練習,深化知識。練習內容為兩個全等三角形,任意擺放,找出它的對應邊,對應角,對應頂點。并用符與表示出兩個全等三角形。
最后,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知道了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學會了用全等符號表示全等三角形,會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質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九、作業布置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推薦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分式的基本性質”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十一章第一節“分式”的重點內容之一,它是后面分式變形、通分、約分及四則運算的理論基礎,掌握本節內容對于學好本章及以后學習方程、函數等問題具有關鍵作用。
2、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理解并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分式的基本性質進行分式化簡、變形.
3、教材的處理
學習是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的接受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意義。學習的過程是自我生成的過程,是由內向外的生長,其基礎是學生原有知識與經驗。
本節課中,學生原有的知識是分數的基本性質,因此我首先引導學生通過分數的基本性質,這就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分數的基本性質用類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質。讓學生自我構建新知識。通過例題的講解,讓學生初步理解“性質”的運用,再通過不同類型的練習,使其掌握“性質”的運用.最后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進行小結,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合理、更完善。
二、目標分析: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的目的就是應從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使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為此,我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四個方面確定了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1)了解分式的基本性質
2)能靈活運用分式的基本性質進行分式變形
2、數學思考:通過類比分數的基本性質,探索分式的基本性質,初步掌握類比的思想方法。
3、解決問題:通過探索分數的基本性質,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
4、情感態度:通過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合作交流意識與探索精神。
三、教法分析
1、教學方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在新課程理念下,獲得數學知識的過程比獲得知識更為重要。基于本節課的特點,課堂教學采用了“問題—觀察—思考—提高”的步驟,使學生初步體驗到數學是一個充滿著觀察、思考、歸納、類比和猜測的探索過程。
2、學法指導
現代新教育理念認為,學習數學不應只是單調刻板,簡單模仿,機械背誦與操練,而應該采用設置現實問題情境,有意義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來引發學習者的興趣。,本節課采用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交流,觀察發現,師生互動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會主動探究,主動總結,主動提高,突出學生是學習主體,他們在感知識知識的過程中無疑提高了探索、發現、實踐、總結的能力。
3、教學手段
我所采用的教學手段是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程序分析
活動1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教師提出問題,下列分數是否相等?可以進行變形的依據是什么?需要注意的是什么?類比分數的基本性質,你能猜想出分工有什么性質嗎?學生思考、交流,回答問題。
在活動中教師要關注:
(1)學生對學過的知識是否掌握得較好;
(2)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索是否有深厚的興趣。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例子,引導學生回憶分數的基本性質,再用類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質。這樣安排,首先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為學習分式的基本性質做好鋪墊。體現了學生的學習是在原有知識上自我生成的過程。
活動2類比聯想,探究交流
教師提出問題:如何用語言和式子表示分式的基本性質?學生獨立思考、分組討論、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用語言和式子表示分式的基本性質,體現了學生的學習是在原有知識上自我生成的過程。這樣安排,學生的知識不是從老師那里直接復制或灌輸到頭腦中來的,而是讓學生自己去類比發現、過程讓學生自己去感受、結論讓學生自己去總結,實現了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新知的目的。
活動3例題分析運用新知
教師提出問題進行分式變形。學生先獨立思考問題,然后分小組討論。教師參與并指導學生的數學活動,鼓勵學生勇于探索、實踐,靈活運用分式基本性質進行分式的恒等變形。
在活動中教師要關注:
(1)學生能否緊扣“性質”進行分析思考;
(2)學生能否逐步領會分式的恒等變形依據。
(3)學生是否能認真聽取他人的意見。
活動4練習鞏固拓展訓練
教師出示問題訓練單。學生先獨立思考完成,并安排三名同學板演。教師巡視,注意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在活動中教師要關注:
(1)大部分學生能否準確、熟練完成任務;
(2)學生能否用數學語言表述發現的規律;
(3)學生在運算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是否積極。
設計意圖:通過思考問題,鼓勵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地參與到對數學問題的討論中來,勇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善于理解他人的見解,在交流中獲益。第二個問題指明了分式的變號法則。
活動5 小結評價布置作業
學生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整理知識、理順思維。
在活動中教師要關注:
(1)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是否理解;
(2)學生能否從獲取新知的過程中領悟到其中的數學方法。
設計意圖:學生對學習情況進行反思,主要包括:對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行反思;對學習活動涉及的思想方法進行反思;對解題思路、過程和語言表述進行反思等。幫助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和失敗的感受,積累學習經驗。對所學內容進一步系統化,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合理,更完善。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推薦5
一、學生起點分析
學生已經學完三角形的內角和,對內角和的問題有了一定的認識,加上八年級的學生好奇心、求知欲強,互相評價、互相提問的積極性高、因此對于學習本節內容的知識條件已經成熟,學生參加探索活動的熱情已經具備,所以把這節課設計成一節探索活動課是切實可行的。
二、教學任務分析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第六節《探索多邊形內角和與外角和》的第一課時、本節內容是七年級上冊多邊形相關知識的延展和升華,并且在探索學習過程中又與三角形相聯系,從三角形的內角和到多邊形的內角和環環相扣,前面的知識為后邊的知識做了鋪墊,聯系性比較強,特別是教材中設計了現實情境,“想一想”,“議一議”等內容,體現了課改的精神、在編寫意圖上,編者強調使學生經歷探索、猜想、歸納等過程,回歸多邊形的幾何特征,而不是硬背公式,發展了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多邊形內角和定理,進一步了解轉化的數學思想
【過程與方法】經歷質疑、猜想、歸納等活動,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在探索中學會與人合作,學會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體驗猜想得到證實的成功喜悅和成就感,在解題中感受生活中數學的存在,體驗數學充滿著探索和創造。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多邊形內角和定理的探索和應用。
【教學難點】多邊形定義的理解。多邊形內角和公式的推導。轉化的數學思維方法的滲透。
三、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課分成七個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現實情境,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第二環節:概念形成。
第三環節:實驗探究。
第四環節:思維升華。
第五環節:能力拓展。
第六環節:課時小結。
第七環節:布置作業。
第一環節創設現實情境,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1、多媒體展示蜂窩,教師結合圖片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多邊形。
2、工人師傅鋸桌面:一個四邊形的桌面,用鋸子鋸掉一個角,還剩幾個角?
目的:
1、通過現實情境的展示,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起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2、把學生的注意力自然的引入研究方向,為課題的研究做鋪墊。
第二環節概念形成
1、借助多媒體顯示一多邊形,學生類比三角形的有關知識對多邊形定義、并表示出相應的元素。
2、教師再給出嚴格規范的定義,特別借助學具說明“在平面內”的必要性、此外,說明正多邊形的定義以及多邊形可分為凸多邊形和凹多邊形。
目的:
1、對于邊角這些能在圖形中識別而又不要求學生掌握的描述性定義,采取學生類比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來歸納,滲透類比的數學思想。
2、借助于自制的直觀教具,說明多邊形定義中“在平面內”這一條件,易于學生理解,化解了難點。
第三環節實驗探究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展開探究活動)
提出問題: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那么多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呢?從四邊形開始研究。
活動一:利用四邊形探索四邊形內角和
要求:先獨立思考再小組合作交流完成)
(師巡視,了解學生探索進程并適當點撥)
(生思考后交流,把不同的方案在紙上完成)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推薦6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基礎知識和初步推論證明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擔負著訓練學生學會分析證明思路的任務,在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的性質是今后論證兩角相等的的依據之一,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三條主要線段重合的性質是今后論證兩條線段相等、兩個角相等及兩條直線垂直的重要依據,因此在教材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質定理,能運用它們進行有關的論證和計算。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性質定理之間的聯系。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對命題的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滲透幾何證題的基本思想方法:分析法和綜合法。情感與態度:引導學生進行規律的再發現,培養學生勇于實踐、大膽探索的精神。加強學生數學應用意識。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難點: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性質的運用四、說教法與學法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精神,因此本堂課我采取了“開放型的探究式”教學模式,從問題提出到問題解決都竭力把參與認知過程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全面參與、全員參與、全程參與,真正確立其主體地位。而教師只是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及時地給以引導、點撥、糾正。五、說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在其原有認知基礎上的主動建構,因此我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將教學過程分為以下五個環節:
一、回顧與思考電腦展示人字型屋頂的圖像,提問:
1、屋頂設計成了何種幾何圖形?
2、我們都知道它是一種特殊的三角形,那么它特殊在哪里呢?(兩腰相等,是軸對稱圖形)
3、它的對稱軸是哪一條呢?由日常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引出課題,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的能力。同時創造豐富的舊知環境,有利于幫助學生找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特別是問題3,其實就是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性質的伏筆。除了這些特殊點,等腰三角形還有其它特殊性質嗎?這節課我們就要一起來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由此引出課題)現代教學論認為,在正式進行發現過程前要讓學生對探索的目標、意義認識得十分明確,做好探索的物質準備和精神準備。
二、觀察與表達
1、觀察猜想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等腰三角形,與教師一起按照要求,把兩腰疊在一起,觀察一下你有什么發現。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等腰三角形ABC疊合情況,請學生思考你能得出哪些結論。
2、得出定理學生回答發現后,教師給予指導,用規范的數學語言進行逐條歸納,得出兩個性質定理:
定理1: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
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和高線互相重合。
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猜想,體驗知識的發生、發現過程,變灌注知識為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學習內容不再以定論的形式呈現,而是以問題形式間接呈現;學習的心理機制不再是僅僅是同化,而是順應。
三、了解與探究
3、探索定理
一、(A組口答,B組獨立解答)
A組:
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兩個銳角各等于幾度?
2、若等腰三角形頂角為40度,則它的頂角為幾度?
3、若等腰三角形底角為40度,則它的底角為幾度?
B組:
1、若等腰三角形一個內角為40度,則它的其余各角為幾度?
2、若等腰三角形一個內角為120度,則它的其余各角為幾度?
3、一個內角為60度,則它的其余各角為幾度?(A組口答,B組獨立解答)由此引出推論:等邊三角形各個角都相等,且各個角都等于60°。
二、根據性質2填空:
(1)∵AB=AC,AD⊥BC,
∴
(2)∵AB=AC,BD=CD,
∴
(3)∵AB=AC,∠1=∠2,
∴
為了對定理進行進一步探索,設計了以下練習:練習一的整體設計遵循低起點、小分階、大容量、高密度的原則,其目的是要學生掌握應用等腰三角形性質定理1與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求角的度數的規律,但教師不是直接將規律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自己發現規律,使學生獲得從問題中探索共同屬性的思維能力。從認知結構看,利用三線合一性質來證明角相等、線段相等或垂直與學生原有認知結構聯系較少,需要建構新的認知結構,是一種“順應”過程,對學生來說有一定困難,因此設計了下面一組填空題,幫助學生進行建構活動。同時,提醒學生注意性質應用應以等腰三角形為前提,為例2的教學作了輔墊,起到分散難點的作用。
四、應用與提高應用舉例:
如圖,某房屋的頂角∠BAC=120°,過屋頂A的立柱AD⊥BC,屋椽AB=AC,求頂架上的∠B,∠C,∠CAD的度數。
例1:求證等腰三角形兩底角平分線相等AEDBC由于這是個用文字語言敘述的的幾何命題,師生共同商討,將解題過程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①根據命題畫出相應的圖形,并標出字母
②通過分析題設結論,將命題翻譯為幾何符號語言,寫出已知與求證。
③探索證法在尋求證法時啟發學生從“已知”、“求證”兩方面出發進行思考。
從已知出發:
a:由AB=AC聯想到什么
b:BD、CE是△ABC的角平分線聯想到什么
c:由a、b聯想到什么
d:由a、b、c聯想到什么
e:由d聯想到什么
從求證出發:證明兩條線段相等通常用什么方法?(全等三角形)。這兩條線段分別在哪兩個三角形中?這兩個三角形全等嗎?如何證明?本課從居民建筑人字梁結構中抽象出幾何問題,通過探索實踐活動得出結論,在這里,再將得到的結論應用到實踐中,從而解決了人字梁結構中的實際問題。這樣既有前后呼應,又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思想,有利于加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證明”的教學所關注的是,對證明基本方法和證明過程的體驗,而不是追求所證命題的數量、證明的技巧。因此在例1教學中,有意讓學生來確定學習任務與步驟,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分析法和綜合法是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因此在這里要求學生從兩方面都能夠思考問題。但這對于剛接觸論證幾何不久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由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聯想。
本題是通過三角形全等來證明兩條角平分線相等,而這對全等三角形可是△ABD和△ACE也可是△BCE和△CBD分別用到了公共邊和公共角這兩對元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將充分利用這一點,組織學生探索證明的不同思路,并進行適當的比較和討論,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四、應用與提高例2:已知:如圖,△AOBDCO’ABC中,AB=AC,O是△ABC內一點,且OB=OC,AO的延長線交BC與D.
求證:BD=CD,AD⊥BC
思考:(1)本題的結論有何特
殊之處?——證明兩個結論
(2)你準備如何得出這兩個結論?——分別認證或同時證明
(3)哪一種簡捷?利用什么性質?
在此基礎上請學生按照例1的思考方法自己尋找解題思路,可以在小組間進行討論。
變式拓展:
(1)如圖,在例2中若點O是△ABC外一點,AO連線交BC于D,如何求證?
(2)若點O在BC上呢?
經過例1的學習,學生已有一定推理基礎,因此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證題思路,從而學到新的研究數學學習的方法,并逐漸內化為自己的經驗。同時也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在這里有意通過變式讓學生經歷圖形變換過程,并使他們感受到在一定條件下,圖形變換不會改變圖形的實質,最后將點O移到BC上,使學生體驗了從一般到特殊的過程。想一想:記一塊等腰直角三角尺的底邊中點為,再從頂點懸掛一個鉛錘,把這塊三角尺放在房梁上,如果懸線通過點M就能確定房梁是水平的,為什么?通過想一想進一步突出重點與難點,也有利于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五、心得與體會
通過今天這堂課的研究,我明確了,我的收獲與感受有,我還有疑惑之處是。請學生按這一模式進行小結,培養學生學習-總結-學習-反思的良好習慣,同時通過自我的評價來獲得成功的快樂,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六、作業(1)作業本上相應的作業。(2)已知:D、E在△ABC的邊BC上,AB=AC,AD=AE,求證:BD=CE(1)進一步鞏固和提高所學知識(2)及時反饋、查漏補缺(3)體現層次性與開放性六、說評價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推薦7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下冊第40至43頁的內容及相關練習題。
2、教材簡析
“三角形分類”是新課程教材中“空間與圖形”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學生在學習此內容之前,已經學習了三角形的認識,能夠在物體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學習了角的知識,認識了常見的角,為學生學習三角形的特征從角和邊的不同角度對三角形進行分類做好了有力的知識支撐。三角形是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切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學好這部分內容,為學習其他多邊形積累了知識經驗,為進一步學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年齡特點,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學習活動,發現三角形和邊的特征會給三角形的分類,理解并掌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征。
(2)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
(3)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自己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
4、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根據《三角形分類》這一知識的地位和作用,本課設計的“觀察、操作、比較、小組討論”等教學環節都是為了使學生能根據角的特點給三角形分類,因此這是教學重點。根據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年齡特點,如何引導學生歸納出各種三角形的特征,這是學生掌握本課知識的一個質的飛躍。因而,“能理解并掌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征”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5、教學準備
三角板、多媒體課件、學生用表格等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以直觀教學為主,運用觀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等多種方法,結合教材,讓學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說一說”的自主探索過程中發揮學生相互之間的作用,讓學生自己在動腦、動手、動口中促進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自學能力。在教學中,首先把握新舊知識的銜接點,利用教材6個三角形組成的圖案,讓學生說說自己對三角形的認識,引出課題“三角形的分類”。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交流,尋找三角形分類的方法,最后讓學生說說自己歸類的依據,歸納出各種三角形的特征,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了以下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由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引入課題,即為學生接受新知識做好鋪墊,也讓學生明確學習內容直奔放主題。
(二)動手操作,探討三角形分類方法
1、根據角的特點,對三角形進行分類。
新課標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把學習變成人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
我設計了如下環節:
(1)學生先是獨立思考、獨立操作,獨立探索分類。(事先給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學袋:一張表格)
①學生根據表格對這個三角形進行觀察,再填表。填完表格,再對表格中的數據進行觀察,就能容易地進行分類。
②把分類的結果填在表中。
小組交流
學生在小組內分別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說說自己的分類依據。
(3)展示學生代表作品,學生互評。
(4)師小結歸納(邊把分類依據板書出來)
(5)鼓勵學生給自己分類的三角形取個名字。
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學習的主人,體驗勞動成果的喜悅心情,增強學習的信心。
(6)引導學生對三類的三角形進行比較,得出相同點:每個三角形至少有兩個銳角。
(三)指導完成課堂活動及練習十一第1至3題。主要目的是鞏固復習更好引領后進生掌握按角對三角形分類。
(四)全課總結
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體現了新課標評價的多樣性,還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發展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意在突出重點,解決知識難點,有學生分類的作品展示,有教師板書的知識點。教學內容一目了然,也便于學生觀察、比較。
(六)作業設計。
目的加強鞏固,能更好的掌握本課知識點。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推薦8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冊第一單元的第4課時。
2、教材分析:
隨著科學技術和數學本身的發展,統計學已成為現代數學方法的一個重要部分和應用數學的重要領域。大到科學研究,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統計無處不在。新《數學課程標準》中也將統計與概率安排為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統計觀念。本單元正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統計的初步知識的。本課則是在學生初步認識統計后進行教學的,它包含兩部分,即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較復雜的平均數問題)。
3、教學重、難點:
平均數是統計工作中常用的一種特征數,它能反映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廣泛。所以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是教學的重點。而本課的平均數又和過去學過的平均數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數據的總和與全部數據的個數之間的對應關系就是教學的難點。
4、教學目標
在學生計算出平均數的基礎上應充分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概念所蘊含的豐富、深刻的統計與概率的背景,幫助他們認識到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與廣泛應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運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發展。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定為:
知識目標: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算術平均數的方法。
能力目標: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并根據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和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小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品質,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
二、說教法:
求平均數作為一類應用題,若教學內容脫離生活實際,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積極創設真實的、源于生活的問題情境,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活動為主線,以創新為主旨,采用多媒體教學等有效手段,以引導法為主,輔之以直觀演示法、設疑激趣法、討論法,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
三、說學法:
在學法指導上,努力營造平等、民主、和諧、安全的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分析等活動,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主動探究,去發現、構建數學知識。通過小組合作中的互相討論交流,讓學生從中學會與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意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還要讓學生進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評價,以提高解決問題和綜合概括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老師從各組的假期作業調查報告學會理財中得知以下一些數據:
第一組11人,在春節共收到利是11000元,
第二組12人,在春節共收到利是9960元,
第三組10人,在春節共收到利是7990元。
從這組數據,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學生提出如下問題:
(1)第一組(第二組、第二組)平均每人在春節收到利是多少元?
(2)平均每組在春節收到利是多少元?
(3)平均每人在春節收到利是多少元?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數學化的過程,它對于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思考問題有著實際的意義。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從而對數學知識產生親切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的興趣。]
(二)解決問題,思維沖突。
學生提出了他們感興趣的問題,讓他們逐解答:
(1)1100011=1000(元)
996012=830(元)
799010=799(元)
學生的認識剛剛獲得平衡,老師又用某一學生的解答引出沖突,第二個問題有以下三種不同的答案:
(2)法1、(11000+9960+7990)3=9650(元)
法2、(1000+830+799)3=876(元)
法3、1000+830+799=2629(元)
誰的對呢?
學生懸念頓生,思維處于欲罷不能的憤悱狀態,迫使他們自覺產生思維碰撞,多角度思考問題,鼓勵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從而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一般方法。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為探索活動提供了動力,明確了方向,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發了他們的探究欲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推薦9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三角形內角和》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三角形的特性》以及《三角形三邊關系》、《三角形的分類》之后進行的,在此之后則是《圖形的拼組》,它是三角形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掌握多邊形內角和及解決其他實際問題的基礎,因此,學習、掌握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一規律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教學現狀的思考,我從知識與技能、教學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擬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通過“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的小組活動的方法,探索發現驗證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并能應用這一知識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2、通過把三角形的內角和轉化為平角進行探究實驗,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3、通過數學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因為學生已經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類,熟悉了鈍角、銳角、平角這些角的知識。對于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學生并不陌生,也有提前預習的習慣,學生幾乎都能回答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要了解的是“內角”的概念,如何驗證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因此本節課我提出的教學的重點是: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二、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主要是通過教師的精心引導和點撥,學生在小組中合作探索,通過量一量、折一折、撕一撕、畫一畫,選擇不同的一種或者幾種方法來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因為《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結合有關內容的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操作、猜想,培養學生初步的思維能力”。四年級學生經過第一學段以及本單元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三角形的分類,比較熟悉平角等有關知識;具備了初步的動手操作、主動探究的能力,他們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本節課,我將重點引導學生從“猜測――驗證”展開學習活動,讓學生感受這種重要的數學思維方式。
三、說教學過程
我以引入、猜測、證實、深化和應用五個活動環節為主線,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學習進行數學的思考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一)引入
呈現情境:出示多個已學的平面圖形,讓學生認識什么是“內角”。(把圖形中相鄰兩邊的夾角稱為內角)長方形有幾個內角?(四個)它的內角有什么特點?(都是直角)這四個內角的和是多少?(360°)三角形有幾個內角呢?從而引入課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整體感知三角形內角和的知識,這樣的教學,將三角形內角和置于平面圖形內角和的大背景中,拓展了三角形內角和的數學知識背景,滲透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有效地避免了新知識的“橫空出現”。
(二)猜測
提出問題:長方形內角和是360°,那么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呢?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提出合理猜測: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三)驗證
(1)量:請學生每人畫一個自己喜歡的三角形,接著用量角器量一量,然后把這三個內角的度數加起來算一算,看看得出的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
(2)撕拼:利用平角是180°這一特點,啟發學生能否也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撕下來拼在一起,成為一個平角?請學生同桌合作,從學具中選出一個三角形,撕下來拼一拼。
(3)折拼: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都向內折,把這三個內角拼組成一個平角,一個平角是180°,所以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4)畫:根據長方形的內角和來驗證三角形內角和是180°。
一個長方形有4個直角,每個直角90°,那么長方形的內角和就是360°,每個長方形都可以平均分成兩個直角三角形,每個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就是180°。從長方形的內角和聯想到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設計意圖:利用已經學過的知識構建新的數學知識,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新的知識,而且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在探索三角形內角和規律的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將三角形內角和與平角、長方形四個內角的和等知識聯系起來,并使學生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和新知識的生長點上把握好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整個探索過程中,學生積極思考并大膽發言,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充分發揮。
(四)深化
質疑: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它們的內角和會是一樣嗎?
觀察:(指著黑板上兩個大小不同但三個角對應相等的三角形并說明原因,三角形變大了,但角的大小沒有變。)
結論:角的兩條邊長了,但角的大小不變。因為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實驗:教師先在黑板上固定小棒,然后用活動角與小棒組成一個三角形,教師手拿活動角的頂點處,往下壓,形成一個新的三角形,活動角在變大,而另外兩個角在變小。這樣多次變化,活動角越來越大,而另外兩個角越來越小。最后,當活動角的兩條邊與小棒重合時,
結論:活動角就是一個平角180°,另外兩個角都是0°。
設計意圖:小學生由于年齡小,容易受圖形或物體的外在形式的影響。教師主要是引導學生與角的有關知識聯系起來,通過讓學生觀察利用“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的舊知識來理解說明。
對于利用精巧的小教具的演示,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想象,充分感受三角形三個角之間的聯系和變化,感悟三角形內角和不變的原因。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推薦10
各位評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說的課題是義務教育人教版初中八年級十七章第一節“反比例函數”。我將從如下步驟進行。
一、說教材
1.內容分析:本節課是“反比例函數”的第一節課,是繼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之后,二次函數之前的又一類型函數,本節課主要通過豐富的生活事例,讓學生歸納出反比例函數的概念,并進一步體會函數是刻畫變量之間關系的數學模型,從中體會函數的模型思想。因此本節課重點是理解和領悟反比例函數的概念,所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有:類比,轉化,建模。
2.學情分析:對八年級學生來說,雖然他們已經對函數,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的概念、圖象、性質以及應用有所掌握,但他們面對新的一次函數時,還可能存在一些思維障礙,如學生不能準確地找出變量之間的自變量和因變量,以及如何從事例中領悟和總結出反比例函數的概念,因此,本節課的難點是理解和領悟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人對《數學課程標準》的理解與分析,考慮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我把本課的目標定為:
1.從現實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討論兩個變量之間的相依關系,加深對函數概念的'理解。
2.經歷抽象反比例函數概念的過程,領會反比例函數的意義,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三、說教法
本節課從知識結構呈現的角度看,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我建立了“創設情境→建立模型→解釋知識→應用知識”的學習模式,這種模式清晰地再現了知識的生成與發展的過程,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于是,從教學內容的性質出發,我設計了如下的課堂結構:創設出電流、行程等情境問題讓學生發現新知,把上述問題進行類比,導出概念,獲得新知,最后總結評價、內化新知。
四、說學法
我認為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成函數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指導學生通過類比、轉化、直觀形象的觀察與演示,親身經歷函數模型的轉化過程,為學生攻克難點創造條件,同時考慮到本課的重點是反比例函數概念的教學,也考慮到概念教學要從大量實際出發,通過事例幫助完成定義。因此,我采用了“問題式探究法”的教法,利用多媒體設置豐富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的思維由問題開始,到問題深化,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并隨著問題的深入而跳躍。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發現新知
首先提出問題
問題1:小明同學用50元錢買學習用品,單價y(元)與數量x(件)之間的關系式是什么?
【設計意圖及教法說明】
在課開頭,我認為以一個簡單的數字問題引入,目的是讓學生在很快的時間里說出顯而易見的答案,便于增強學生學好本課的自信心,使他們能愉快地進行新知的學習。
問題2:我們知道,電流I、電阻R、電壓U之間滿足關系式U=IR,當U=220V,
(1)你能用含有R的代數式表示I嗎?
(2)利用寫出的關系式完成下表。
R/Ω 20 40 60 80 100
I/A
當R越來越大時,I怎樣變化?當R越來越小呢?
(3)變量I是R的函數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及教法說明】
因為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問題2是一個與物理有關的數學問題,這樣設計便于使學生把數學知識和物理知識相聯系,增加學科的相通性,另外通過本題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在情境中體會變量之間的關系,問題2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再同桌交流,最后小組討論并匯報,此問題中的(1)(2)問題比較簡單,學生可以獨立完成,但對于問題(3),老師要給適當的指導。
問題2的深化:舞臺燈光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將陽光燦爛的晴日變成濃云密布的陰天,或由黑夜變成白晝,這樣的效果是通過什么來實現的?
【設計意圖及教法說明】
學生可以根據問題2以及學過的物理知識來解釋這個問題,這樣既增強學生學習新知的積極性,又達到了解決問題的目的。
問題3:京滬高速公路全長約為1262km,汽車沿京滬高速公路從上海駛往北京,汽車行完全程所需時間t(h)與行駛的平均速度v(km/h)之間有怎樣的關系?變量t是v的函數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及教法說明】
問題3是一個行程問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同桌討論,最后列出正確的函數關系式,進一步體會函數是刻畫變量之間關系的數學模型,為形成反比例函數的概念打基礎。
(二)合作探究,獲得新知
1.出示問題
想一想,你還能舉出類似的例子嗎?
【設計意圖及教法說明】
這個環節目的在于讓學生親身經歷觀察、思考、抽象、概括、補充、完善的過程,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說明他們的新發現,培養他們的歸納能力和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良好學習習慣,在這期間教師就是他們的合作者、引路人,邊聽、邊問、邊指導,初步形成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2.啟發學生建構新知
反比例函數的定義:一般地,如果兩個變量x、y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示成y=k/x(k為常數,k≠0)的形式,那么稱y是x的反比例函數。
反比例函數自變量不能為0!
反比例函數的一般形式:y= k/x(k為常數,k≠0)
反比例函數的變式形式:k=yx,x=k/y(k為常數,k≠0)
【設計意圖及教法說明】
這種從不同的問題情境中抽象出相同的數學模型,再進行抽象得出概念的過程,并非教師所強加,而是學生通過自己分析走向概念,突破本節課的難點,使學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在活動中得以提升,體現類比、轉化、建模等數學思想,把本節課推向高潮。
(三)反饋練習,應用新知
根據學生認知的差異性,我設計了基礎過關和拓展訓練兩類練習題。
1.基礎過關
(1)下列函數的表達式中,x表示自變量,那么哪些是反比例函數?每一個反比例函數相應的k的值是多少?
①y=x/5 ②y=6x-1 ③y=-3x-2 ④xy=2
【設計意圖及教法說明】
此題較簡單,以口答的形式進行,設計的目的是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和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并告誡學生判斷一個函數是否是反比例函數不能單從形式上判斷,一定要嚴謹認真,同時也完成了隨堂練習1。
(2)做一做
①一個矩形的面積為20cm2,相鄰的兩條邊長分別是xcm和ycm,那么變量y是變量x的函數嗎?是反比例函數嗎?為什么?
②某村有耕地346.2公頃,人口數量n逐年發生變化,那么該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積m(公頃/人)是全村人口數n的函數嗎?是反比例函數嗎?為什么?
③y是x的反比例函數,下表給出了x和y的一些值:
a.寫出這個反比例函數的表達式;
b.根據函數表達式完成下表。
表略。
【設計意圖及教法說明】
通過三個實際問題的解決,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2.能力拓展
(1)你能舉個反比例函數的實例嗎?與同學進行交流。
(2)y=5xm是反比例函數,求m的值。
【設計意圖及教法說明】
問題(1)是一個開放性的題,既解決了隨堂練習2,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問題(2)能助于學生抓住關鍵點,澄清易錯點(反比例函數中k≠0),并且加強了新舊知識的聯系。
(四)歸納總結,反思提高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問題?與同伴進行討論。
(如:你學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你發現了什么?還有什么困惑?應注意什么?還想知道什么?)
【設計意圖及教法說明】通過問題式的小結,讓學生再次歸納、總結本節課的重點,彌補教學中的不足。
(五)推薦作業,分層落實
必做題:課本第134頁習題1、2題。
選做題:已知y與2x成反比例,且當x=2時,y=-1,求:
(1)y與x的函數關系式。
(2)當x=4時,y的值。
(3)當y=4時,x的值。
【設計意圖及教法說明】作業以推薦的形式進行,必做題體現了對新課標下“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能獲得必要的數學”的落實,選做題體現了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推薦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是“華東師大版八年級數學(上)”第十三章第三節第一課時的內容。本節先課利用軸對稱的知識來探索發現等腰三角形的有關性質,然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識證明這些性質。學習過程中運用的“操作——觀察——發現——猜想——論證——應用”的方法是探究數學知識的常用方法。同時“等邊對等角”和“三線合一”的性質是又是接下來學習等邊三角形知識以及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基礎知識,更是今后論證兩個角相等、兩條線段相等、兩條線垂直的重要依據。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2、教材的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目標: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有關概念和相關性質,能運用它們解決等腰三角形的邊、角計算問題。
②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實踐、觀察、同組間學生以及小組與小組間的合作與交流,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情感與態度目標:
通過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樂于助人的品質。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等腰三角形“等邊對等角”和“三線合一”性質的探究和應用。難點:等腰三角形性質的推理證明。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上期學生學習幾何知識有了初步的抽象思維感知,有一定的形象直觀思維能力,能進行簡單的推理論證。但其運用數學思維的廣闊性、緊密性、靈活性比較欠缺,在學習過程中要加強引導和培養。
三、教法與手段
根據本課內容特點和初二學生思維活動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將采用“操作——觀察——發現——猜想——論證——應用”的教學法,利用分組活動,組間合作與交流從而達到對“等邊對等角”和“三線合一”的性質的探究的層層深入。另外,我還將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呈現更直觀的形象,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四、學法設計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的抽象結論,應以觀察、實驗為前提,幾何教學應該把實驗方法與邏輯分析結合起來。結合這一理念在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時我將采用學生實驗操作、小組合作、觀察發現、師生互動、學生互動的學習方式。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①復習提問:向同學們出示幾張精美的建筑物圖片,引入等腰三角形。
(設計意圖:感知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緊密,培養觀察力,感受身邊處處有數學。)
②等腰三角形的相關概念:
1.定義: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邊: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兩條邊叫做腰,另一條邊叫做底邊。
角:等腰三角形中,兩腰的夾角叫做頂角,腰和底邊的夾角叫做底角。
③設問:等腰三角形具有哪些特殊的性質呢?(引入新課)
(二)實驗探索、得出猜想:
①動動手:讓同學們用剪刀在長方形紙片上剪下等腰三角形,每個人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狀可以不一樣,把紙片對折,讓兩腰重合在一起,你能發現什么現象?“比一比”看誰思考的結論最多。
(設計意圖:以六人小組為單位學生親自操作實驗,填寫導學案。通過組內合作與交流,集思廣益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在小組內表達自己的發現。)
②得出猜想:可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觀察、思考、交流、可能得到的結論:
(1)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
(2)∠B=∠C
(3)BD=CD,AD為底邊上的中線
(4)∠ADB=∠ADC=90°,AD為底邊上的高線(5)∠BAD=∠CAD,AD為頂角平分線
(設計意圖:以小組為單位派代表發言即組間交流補充,引導歸納提煉,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感受新知,建立新的知識體系,為進一步探索做準備。)
(三)證明猜想、形成定理:
1、結論(2)∠B=∠C你能用一個命題表達這一結論并論證它的正確性嗎?
(1)語言總結:等腰三角形的兩底角相等。(簡寫成“等邊對等角”)
(2)怎樣論證這個一命題的正確性呢?
①為證∠B=∠C,需要添加輔助線構造以∠B、∠C為元素的兩個全等三角形。
②探討添加輔助線的方法,讓學生選擇一種輔助線并完成證明過程。
設計說明:以上過程分小組討論,在探索過程中鼓勵學生尋求不同(作高、中線、角平分線)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利用展臺展示各小組不同的證明方法,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3)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質1:等腰三角形的兩底角相等。(簡寫成“等邊對等角”)
2、結論(3)(4)(5)你也能用一個命題表達這一結論并論證它的正確性嗎?
(1)結合性質一的證明鼓勵學生證明總結的命題
(2)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質2:等腰三角形的頂角的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底邊上的高互相重合。
(3)“三線合一”的幾何表達:
如圖,在△ABC中,AB=AC,點D在BC上
①(1)如果∠BAD=∠CAD,那么AD⊥BC,BD=CD
②(2)如果BD=CD,那么∠BAD=∠CAD,AD⊥BC(為了方便記憶可以說成“知一求二!”)
③(3)如果AD⊥BC,那么∠BAD=∠CAD,BD=CD
2.設計意圖:充分調動各組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采用各小組競爭的方式,參照性質1的探索完成本性質的探索與證明。通過本性質的探索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獲,讓每個學生的能力都得到提升。
(四)實例剖析、鞏固新知:
1、例1:已知:在△ABC中,AB=AC,∠B=80°,求∠C和∠A的度數
2、例2:在△ABC中,AB=AC,點D是BC的中點,∠B=30
(1)求∠ADC的度數
(2)求∠BAD的度數
此題的目的在于等腰三角形“等邊對等角”和“三線合一”性質的綜合運用,以及怎么書寫解答題,強調“三線合一”的表達過程。
解:(1)∵AB=AC,D是BC邊上的中點(已知)
∴AD⊥BC,∠BAD=∠CAD(等腰三角形的“三線合一”)
∴∠ADC=∠ADB=90°(垂直的定義)
(2)∵∠BAD+∠B+∠ADB=180°(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
∴∠BAD=180°-∠B-∠ADB
=180°-30°-90°=60°
(設計意圖:設計例題1鞏固等腰三角形“等邊對等角的性質”的理解,讓學生學以致用,獲得成就感,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而例題2主要是體會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性質的運用。這兩個例題作為課本上的例題是基礎新知的鞏固,要求能正確的寫出解題過程。)
(五)課堂練習、總結所得:
1、先完成課后81頁練習1、2、3、4題
(設計意圖:作為課本上的練習題的完成達到檢測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幫助學生查漏補缺,鞏固基礎知識。)
2、學以致用:
(設計意圖:讓書生體會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
如圖,是西安半坡博物館屋頂的截面圖,已經知道它的兩邊AB和AC是相等的建筑工人師傅對這個建筑物做出了兩個判斷:
①工人師傅在測量了∠B為37°以后,并沒有測量∠C,就說∠C的度數也是37°。
②工人師傅要加固屋頂,他們通過測量找到了橫梁BC的中點D,然后在AD兩點之間釘上一根木樁,他們認為木樁是垂直橫梁的。
請同學們想想,工人師傅的說法對嗎?請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等腰三角形性質的理解和運用;從數學回到實際生活,自然地滲透數學作用于實際問題的思想。
3、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覺得在等腰三角形的學習中要注意哪些問題?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回顧,歸納,鞏固所學知識。
(六)作業布置、深化提高:
1、課本P84:習題13.31、2、3;(必做題)
2、(思維發散)選做題
已知:如圖△ABC中,AB=AC,CE⊥AEE1于E,CE=BCB2
求證:∠ACE=∠BC
六、板書設計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推薦12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梯形,這節課我主要從教材背景分析、教學目標設計、學情分析、教學手段及方法、教學程序設計、教學評價設計、板書設計等幾方面來完成我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關于梯形,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十九章第三節的內容。本課知識是對前面所學的平行四邊形、矩形、三角形知識的發展、鞏固和應用。梯形是中學階段幾何知識的重要內容。這節課主要是訓練學生的證明思路,通過添加輔助線的方法對等腰梯形的性質進行證明和應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學到數學轉化的思想方法。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對整章節教學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分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擬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探索并掌握梯形的有關概念和基本性質,進一步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質定理,并能通過邏輯推理進行證明。
能運用梯形的有關概念概念和性質進行簡單的計算和證明,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體驗添加鋪助線對證明的必要性使學生初步掌握等腰梯形中常用輔助線的添加方法和應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⑴使學生在探究梯形相關的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質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說理意識;
⑵在解決等腰梯形的應用問題的過程中,嘗試多樣化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們體會數學活動充滿著思考與創造的樂趣,體驗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愉悅;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
1、等腰梯形的性質
2、通過實際操作研究梯形的基本輔助線作法。
(二)難點:靈活添加輔助線,把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原因是解決梯形問題往往要轉化成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來處理,經常需要添加輔助線,對于剛剛接觸梯形的學生難免會有無從下手的感覺,往往會有題目一講就明白但自己不會分析解答的情況發生。
富有趣味的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環節設置、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在課堂上師生雙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多角度的教學評價設計,都將為明確體現本節課重點、突破難點服務、
三、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我采用“引、動、導、探”教學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發自內心的愿意和老師一起探究本節課的數學知識、方法,我采用了啟發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老師的引領關注下,學生能夠適時適量的進行自主探究,從而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體結構上力求突出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猜想、論證、小結等環節,這也正是數學發現的過程,并且把形象思維、直覺思維、邏輯思維的訓練與培養結合起來。正如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在方法上應該是“行”為先,“知”為后。
四、學習方法
初二的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新課標》中要求的“初步的空間觀念”《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為了充分體現《新課標》的要求,本節課采用“做、思、問、辯、議”的學習法、正如波利亞所說的:“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自己去發現”。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學會用類比的方法發現做輔助線的規律。采用啟發、誘導的方法來指導學生“會學”,引導學生反思、小結的思想方法。指導學生“善學”,增強學習的樂趣和信心。
五、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完平面圖形的軸對稱變換及平移、旋轉后。初步掌握了通過圖形的變化認識圖形的性質。但對于現階段的初中生思維來說學生的思維還依賴于具體形象、易模仿的特點,因此邏輯思維能力還需加強。
六、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常用畫圖、剪紙工具,矩形紙片,平行四邊形紙片,橫條紙。
七、教學程序設計
(一)課堂結構設計:
情境引發
活動探索、研究發現
深化建構
遷移應用
梯形
系統概括
布置作業、拓展思維
(二)教學過程設計
在前三個環節都是以剪紙為主線:俗語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掌握梯形概念的基礎上,下面我們主要研究等腰梯形的性質、讓學生拿出一張事先準備好的矩形紙片,提出問題:你能用一剪刀剪出一個等腰梯形嗎?通過探究學生將這樣折疊,剪裁、學生在剪裁的過程中會發現:等腰梯形是軸對稱圖形;對稱軸是等腰梯形上下底中點的連線;同時還會發現等腰梯形邊、角對稱性之間的一些數量關系、將猜想結論用文字語言表述,即得到命題1:等腰梯形同一底邊上的兩個角相等、通過對本章前兩節的學習,學生對研究四邊形性質的程序較為熟悉,知道從四邊形的邊、角、對角線、對稱性這幾方面入手、通過觀察等腰梯形,猜想其對角線間的數量關系,學生會說相等,教師用幾何畫板進行驗證,發現剛剛的猜想是正確的、將猜想結論用文字語言表述,即得到命題2: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
這樣一環扣一環的完成教學目標,并解決本節課的兩個重點。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如《新課標》中所說的“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沒有一味的照本宣科,而是讓學生們在操作中發現,在操作中探究,在操作中升華,借助于優美的課件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舞臺,以自己的行動實踐了一句話“教是為了不教”
在第四個環節遷移運用里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在這里我設計了“練一練,議一議,試一試,想一想”四個環節。
由學生獨立完成,用實物展臺展示學生解答過程,集體評價、完善,規范學生的解題過程、并著重解決梯形的輔助線問題,由學生歸納、補充、完善,在黑板的主板面——中間位置逐一列出。
設計意圖:解決梯形問題的策略很多,在這里我沒有單純的就輔助線來研究輔助線而是把知識點蘊含在習題中,再歸納總結。華應龍老師說:最好的課堂,本質上是一種“有助于啟動和啟發思維的酵母”。我就想通過這樣做使學生的思維自然而然的過渡到本節課的難點上,這樣設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通過一題解決一類問題、順利的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在第五個環節系統概括里我沒有采用傳統的學生或老師小結的方式而是以探究課題的方式出現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個作為探究課題:
1、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區別和聯系;
2、我看等腰梯形的特殊性;
3、解決梯形的常用方法。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將探究結果以文章的形式呈現。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這三個題目就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無論學生選擇哪一個,在瀏覽、思考、準備、生成的過程中即達到了概括的目的又發展了學生的能力。
在第六個環節在作業內容的設計上,我改變了傳統的以鞏固知識為目的的單一的作業形式,留的兩項作業都是考察學生能力的
1、拓展性作業:在平行四邊形(矩形)紙片上畫一條裁剪直線,將該紙片裁剪成兩部分,并把這兩部分重新拼成如下圖形:
(1)等腰梯形
(2)直角梯形、(要求:所拼成的圖形互不重疊且不留空隙)
2、發揮想象,以梯形為基礎圖案設計通鋼三中第九屆運動會的會徽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即是學生樂于接受的又突出體現實踐性、探究性、發展性,使學生所學知識得以升華,在設計會徽時還可以適當的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同時為下節課的學習埋下伏筆、
八、四點說明
1、板書設計分為三個部分:(左)梯形定義和性質;(中)梯形五種輔助線的作法及圖形;(右)大屏幕。這堂課的板書力求做到形象直觀,適當運用彩粉筆,突出重難點,便于學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題,回顧中心的作用。
2、時間的大體安排
情境引發大約3分鐘,活動探索、研究發現,大約15分鐘,深化建構約8分鐘,遷移運用大約13分鐘,系統概括及布置作業6分鐘。
3、教學反思需要課后填寫
4、整個設計要突出體現的特色
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實踐驗證,讓學生自己設計,學生能說的我不說,學生能做到的我不做,努力做到“教是因為需要教”
九、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對學生的評價是多角度的,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學習積極性、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數學素養、克服困難的鉆研精神等多方面對其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進行評價;課后通過作業練習將這種評價延續、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程度發現閃光點,及時予以肯定,同時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給與指導和幫助,從而為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也是激發學生學習潛能的有效手段、同伴間的互動可以使學生虛心求學、互相促進。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推薦13
內容提要:本節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十九章第三節第一課時的的內容。梯形是中學階段幾何知識的重要內容,這節課主要是訓練學生的證明思路,通過添加輔助線的方法對等腰梯形的性質進行證明和應用,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更好的領會數學轉化的思想方法。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對整章節教學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學好梯形會有舉一反三、以一當十的作用。
正文: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梯形,這節課我主要從教材背景分析、教學目標設計、學情分析、教學手段及方法、教學程序設計、教學評價設計、板書設計等幾方面來完成我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關于梯形,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十九章第三節的內容。本課知識是對前面所學的平行四邊形、矩形、三角形知識的發展、鞏固和應用。梯形是中學階段幾何知識的重要內容。這節課主要是訓練學生的證明思路,通過添加輔助線的方法對等腰梯形的性質進行證明和應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學到數學轉化的思想方法。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對整章節教學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分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擬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探索并掌握梯形的有關概念和基本性質,進一步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質定理,并能通過邏輯推理進行證明。
能運用梯形的有關概念概念和性質進行簡單的計算和證明,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體驗添加鋪助線對證明的必要性使學生初步掌握等腰梯形中常用輔助線的添加方法和應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⑴使學生在探究梯形相關的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質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說理意識;
⑵在解決等腰梯形的應用問題的過程中,嘗試多樣化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們體會數學活動充滿著思考與創造的樂趣,體驗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愉悅;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
1。等腰梯形的性質
2。通過實際操作研究梯形的基本輔助線作法。
(二)難點:靈活添加輔助線,把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原因是解決梯形問題往往要轉化成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來處理,經常需要添加輔助線,對于剛剛接觸梯形的學生難免會有無從下手的感覺,往往會有題目一講就明白但自己不會分析解答的情況發生。
富有趣味的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環節設置、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在課堂上師生雙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多角度的教學評價設計,都將為明確體現本節課重點、突破難點服務。
三、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我采用“引、動、導、探”教學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發自內心的愿意和老師一起探究本節課的數學知識、方法,我采用了啟發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老師的引領關注下,學生能夠適時適量的進行自主探究,從而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體結構上力求突出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猜想、論證、小結等環節,這也正是數學發現的過程,并且把形象思維、直覺思維、邏輯思維的訓練與培養結合起來。正如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在方法上應該是“行”為先,“知”為后。
四、學習方法
初二的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新課標》中要求的“初步的空間觀念”《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為了充分體現《新課標》的要求,本節課采用“做、思、問、辯、議”的學習法。正如波利亞所說的:“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自己去發現”。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學會用類比的方法發現做輔助線的規律。采用啟發、誘導的方法來指導學生“會學”,引導學生反思、小結的思想方法。指導學生“善學”,增強學習的樂趣和信心。
五、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完平面圖形的軸對稱變換及平移、旋轉后。初步掌握了通過圖形的變化認識圖形的性質。但對于現階段的初中生思維來說學生的思維還依賴于具體形象、易模仿的特點,因此邏輯思維能力還需加強。
六、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常用畫圖、剪紙工具,矩形紙片,平行四邊形紙片,橫條紙。
七、教學程序設計
(一)課堂結構設計:
情境引發
活動探索。研究發現
深化建構
遷移應用
梯形
系統概括
布置作業。拓展思維
(二)教學過程設計
在前三個環節都是以剪紙為主線:俗語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掌握梯形概念的基礎上,下面我們主要研究等腰梯形的性質。讓學生拿出一張事先準備好的矩形紙片,提出問題:你能用一剪刀剪出一個等腰梯形嗎?通過探究學生將這樣折疊,剪裁。學生在剪裁的過程中會發現:等腰梯形是軸對稱圖形;對稱軸是等腰梯形上下底中點的連線;同時還會發現等腰梯形邊、角對稱性之間的一些數量關系。將猜想結論用文字語言表述,即得到命題1:等腰梯形同一底邊上的兩個角相等。通過對本章前兩節的學習,學生對研究四邊形性質的程序較為熟悉,知道從四邊形的邊、角、對角線、對稱性這幾方面入手。通過觀察等腰梯形,猜想其對角線間的數量關系,學生會說相等,教師用幾何畫板進行驗證,發現剛剛的猜想是正確的。將猜想結論用文字語言表述,即得到命題2: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
這樣一環扣一環的完成教學目標,并解決本節課的兩個重點。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如《新課標》中所說的“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沒有一味的照本宣科,而是讓學生們在操作中發現,在操作中探究,在操作中升華,借助于優美的課件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舞臺,以自己的行動實踐了一句話“教是為了不教”
在第四個環節遷移運用里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在這里我設計了“練一練,議一議,試一試,想一想”四個環節。
由學生獨立完成,用實物展臺展示學生解答過程,集體評價、完善,規范學生的解題過程。并著重解決梯形的輔助線問題,由學生歸納、補充、完善,在黑板的主板面——中間位置逐一列出。
設計意圖:解決梯形問題的策略很多,在這里我沒有單純的就輔助線來研究輔助線而是把知識點蘊含在習題中,再歸納總結。華應龍老師說:最好的課堂,本質上是一種“有助于啟動和啟發思維的酵母”。我就想通過這樣做使學生的思維自然而然的過渡到本節課的難點上,這樣設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通過一題解決一類問題。順利的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在第五個環節系統概括里我沒有采用傳統的學生或老師小結的方式而是以探究課題的方式出現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個作為探究課題:
1、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區別和聯系;
2、我看等腰梯形的特殊性;
3、解決梯形的常用方法。
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將探究結果以文章的形式呈現。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這三個題目就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無論學生選擇哪一個,在瀏覽、思考、準備、生成的過程中即達到了概括的目的又發展了學生的能力。
在第六個環節在作業內容的設計上,我改變了傳統的以鞏固知識為目的的單一的作業形式,留的兩項作業都是考察學生能力的
1、拓展性作業:在平行四邊形(矩形)紙片上畫一條裁剪直線,將該紙片裁剪成兩部分,并把這兩部分重新拼成如下圖形:
(1)等腰梯形
(2)直角梯形。(要求:所拼成的圖形互不重疊且不留空隙)
2、發揮想象,以梯形為基礎圖案設計通鋼三中第九屆運動會的會徽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即是學生樂于接受的又突出體現實踐性、探究性、發展性,使學生所學知識得以升華,在設計會徽時還可以適當的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同時為下節課的學習埋下伏筆。
八、四點說明
1、板書設計分為三個部分:
(左)梯形定義和性質;
(中)梯形五種輔助線的作法及圖形;
(右)大屏幕。這堂課的板書力求做到形象直觀,適當運用彩粉筆,突出重難點,便于學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題,回顧中心的作用。
2、時間的大體安排
情境引發大約3分鐘,活動探索、研究發現,大約15分鐘,深化建構約8分鐘,遷移運用大約13分鐘,系統概括及布置作業6分鐘。
3、教學反思需要課后填寫
4、整個設計要突出體現的特色
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實踐驗證,讓學生自己設計,學生能說的我不說,學生能做到的我不做,努力做到“教是因為需要教”
九、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對學生的評價是多角度的,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學習積極性、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數學素養、克服困難的鉆研精神等多方面對其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進行評價;課后通過作業練習將這種評價延續。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程度發現閃光點,及時予以肯定,同時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給與指導和幫助,從而為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也是激發學生學習潛能的有效手段。同伴間的互動可以使學生虛心求學、互相促進。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八年級數學的說課稿06-16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06-10
八年級數學下冊的說課稿06-10
八年級數學《菱形》說課稿11-05
八年級數學《除法》說課稿09-01
八年級數學的優秀說課稿01-17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11-21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01-13
八年級數學菱形說課稿08-06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