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數學三年級下冊《搭配的學問》說課稿一等獎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三年級下冊《搭配的學問》說課稿一等獎,歡迎閱讀與收藏。
數學三年級下冊《搭配的學問》說課稿一等獎1
大家好。我叫xxx,來自xxxx。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噸的認識》。
一.說新課標
噸的認識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質量單位千克和克,對質量單位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習本課知識,應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一噸重的觀念,會進行質量單位的簡單計算,為日后解答應用題和解決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說教材
1、教學內容: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一單元測量的認識的第三課時“噸的認識”。
2、教材所處地位和作用本單元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過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質量單位千克和克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單元中繼續學習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質量單位噸,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計量單位的認識。通過這一單元的教學常用的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就學全了,可以使學生對這兩種計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噸的認識”之所以安排后講,是按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分別編排的。教材所展現的知識結構,層次清楚,由易到難,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3、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通過不同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使學生建立對噸的認識,認識噸與其他重量單位間的關系,并能比較熟練到進行簡單化的計算。 過程方法目標: 培養學生利用遷移和對比來掌握知識的學習方法,并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教學情景的創設,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家鄉、立志建設家鄉的教育。
4、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建立對噸的認識,認識噸與其他重量單位間的關系,并能比較熟練到進行簡單的化的計算。
2、培養學生利用遷移和對比來掌握知識的學習方法,并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
三、說教法
根據概念教學的特點,為了更好的突出本節的重點,突破難點,我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及心理發展的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的教法是:
1、情景教學法,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提取一些具體感性的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知覺動腦、動手、動口,去感知和體驗知識。
2、運用新舊知識遷移法,啟發引導學生層層深入,促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中獲取新識。
3、開放式教學法,營造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研究問題,積極發言和敢于質疑。
四、說學法
1、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從生活實際的體驗中學會觀察、推理和空間想象。
2、學會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整理、反思的學習方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設備一套,課件,學生自帶實物若干。
學情分析: “噸”這個質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為了幫助學生對質量單位“噸”有具體感性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結合生活實踐進行學習;噸與千克的單位換算同千米與米的換算推理過程相同,這部分知識主要由學生自己嘗試完成,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推理能力。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展示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曹沖稱象”的故事吧?(媒體出示曹沖稱象的照片)曹沖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他稱出了大象的重量之后卻遇到了一個新的問題: 媒體播放曹沖的問題:同學們,我是曹沖,我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后,發現二年級學過的重量單位用起來很麻煩,你能幫幫我嗎? 生討論應該使用什么來做單位。
師:看來噸與我們平常所使用的重量單位有所不同,它和我們以往學過的千克和克有什么關系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噸。
2、 出示課題:噸的認識 通過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共同認識重量單位“噸” 第二環節,講授新課這一環節,分兩步驟來進行
二.通過自學舉例,初步認識噸
我首先提出,你還想知道有關噸的哪些知識?由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激起探求新知的興趣。
然后教師出示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好的問題,由學生自學閱讀教材,并就自己感興趣的和看不懂的地方與小組同學交流一下,培養學習能力和合作意識。
接著,請學生說說通過自學,你學會了什么,鍛煉學生歸納概括能力,自然導入質量單位間的換算。學生會找出“1000千克就是1噸”,在這里我設計了2個問題:
1.1噸=1000千克這個式子可以怎么讀?還能怎么讀?讓學生明確單位間可以互相換算。
2看看這個式子,你能給同學們提出數學問題嗎?鼓勵學生自己開動腦筋,自己出題來進行單位換算的,主張自己提問,自己解決,進一步培養了學習能力,這樣對噸與千克之間的換算,學生會掌握得更牢固,而且也使新舊知識自然銜接起來,形成完整認知結構。
完成這句話的教學后,再讓學生提出還有哪句話重要,圍繞“計量較量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作單位”這句話,我設計了2個問題:
1、聯系生活實際,找一找生活活中有什么物品用噸作單位?
2、出示教師收集的有關資料。
在這一步驟中,我針對“噸”這一概念在學生日常生活中很難直接接觸到,不容易形成表象的實際情況,采用自學.舉例.自問自答的方式,幫助學生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并且開拓了學生的視野。
數學三年級下冊《搭配的學問》說課稿一等獎2
一、說教材
《搭配中的學問》是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是在二年級簡單排列組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初步滲透的一節實踐活動課。這個主題實踐活動的目的是聯系學生生活、訓練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擺一擺、列算式等活動,體驗搭配的不重復、不遺漏特點。
2、使學生運用多種搭配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鼓勵學生解題方法的多樣化。
3、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現生活中的搭配美。
三、教學重點:
掌握多種搭配方法,滲透有序思考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不重復、不遺漏的搭配原則,運用多種搭配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四、說教法、學法
學法:通過觀察、操作、展示、交流、總結方法等過程,讓學生經歷從具體的擺一擺、連一連提升為更簡便列算式的過程。
教法:運用直觀的教學手段,結合白板操作軟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各種感官協同活動,做到在觀察中思維,在思維中操作。教師在演示、列式的基礎上,及時抽象方法,再比較對照,從中進一步強化所學的新知識。
五、說教學過程: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規劃,共設計四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境、感知搭配
2、借助活動、體驗搭配
3、運用知識、拓展搭配
4、反思總結、拓展延伸
1、創設情境、感知搭配: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讓三年級的同學投入到數學活動中的關鍵是調動起他們的興趣,創造一個學生樂于參與的活動情境。聯系學生的`生活,我創設了兩個情境。
情景一:通過想跟全班每個孩子擊掌,來提出思考:老師如何擊掌能夠看出跟哪些同學擊過,哪些同學沒擊過?原來可以一行一行擊掌,或者一列一列的擊,這樣擊的好處是有順序、不會重復也不會漏下誰。(設計的意圖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搭配的不重復、不遺漏特點。)
情景二:數學城堡有一把密碼鎖,一共有四個數,要求組成所有不重復兩位數。采用的方法是讓全班同學在算術本上書寫。找一名同學上前進行拖拽。(設計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回顧以前學過排列的舊知識,為學習新知識進行鋪墊。)
2、借助活動、體驗搭配:
(1)活動:
城堡里主人是小女孩,她要帶我們去游樂園看一看。去之前希望咱們幫她搭配一件漂亮的衣服。出示2件上衣,3件下裝。注意的是,在操作搭配前一定要問問學生“我們穿衣搭配講究的是什么:1件上衣搭配1一件下裝。”
(2)動手操作:
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好的2件上衣,3件下衣的圖片,讓學生搭配一共有多少種穿法,并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下來。
(設計意圖:教師給學生充分的操作空間,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為下面的教學做鋪墊。)
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除了操作實物擺一擺,也可以在圖片上進行連線。
(3)交流展示:
學生上前操作,(可以選擇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就會發現他搭配的有重復而且還有遺漏,讓學生去糾正學生,可以加深對知識的鞏固。
同時激發學生思考,如何擺能夠避免出現錯誤呢?原來可以選擇先固定1件上衣,再去搭配下裝,這樣就會避免出現重復和遺漏的情況。最后總結出搭配的兩個特點:不重復、不遺漏(板書特點)
討論:2件上衣、3件下裝能夠搭配出多少種不同的穿法?(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有的學生仔細觀察,通過數一數,數出6種搭配穿法;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發現1件上衣可以有三種搭配,而我們有2件上衣,所以可以通過列算式:加法:3+3=6;乘法:3×2=6。
原來,搭配不僅可以動手擺一擺、連一連,還可以通過列算式。
3、運用知識、拓展搭配:
練習是數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使學生形成知識的橋梁,也是考察目標達成度的手段,因此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練習。
練習1:從正門出發經過猴山到達游樂場有幾種線路可以選?(指名回答,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搭配方法。)
練習2:有男運動員5名,女運動員8名,要選一名男運動員搭配一名女運動員參加乒乓球混雙比賽,恭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搶答方式回答,不僅要求準確還要求速度。鼓勵學生選取列算式的方法。)
練習3:想走出城堡,最多試幾次能夠打開大門?(同座討論,與之前導入題目相比,問題的問話形式和難度上都有所提高。)
練習4:午餐搭配:2種飲料、3種主食、3種菜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吃法?(小組交流,課下溝通,屬于提升題。)
3、反思總結、拓展延伸:
今天玩得真高興啊,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說一說你的收獲吧!(指名回答),鼓勵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搭配美!
數學三年級下冊《搭配的學問》說課稿一等獎3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叫xxx,來自xxxx。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噸的認識》。
一.說新課標
噸的認識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質量單位千克和克,對質量單位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習本課知識,應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一噸重的觀念,會進行質量單位的簡單計算,為日后解答應用題和解決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說教材
1、教學內容: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一單元測量的認識的第三課時“噸的認識”。
2、教材所處地位和作用本單元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過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質量單位千克和克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單元中繼續學習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質量單位噸,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計量單位的認識。通過這一單元的教學常用的`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就學全了,可以使學生對這兩種計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噸的認識”之所以安排后講,是按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分別編排的。教材所展現的知識結構,層次清楚,由易到難,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3、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通過不同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使學生建立對噸的認識,認識噸與其他重量單位間的關系,并能比較熟練到進行簡單化的計算。 過程方法目標: 培養學生利用遷移和對比來掌握知識的學習方法,并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教學情景的創設,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家鄉、立志建設家鄉的教育。
4、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建立對噸的認識,認識噸與其他重量單位間的關系,并能比較熟練到進行簡單的化的計算。
2、培養學生利用遷移和對比來掌握知識的學習方法,并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
三、說教法
根據概念教學的特點,為了更好的突出本節的重點,突破難點,我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及心理發展的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的教法是:
1、情景教學法,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提取一些具體感性的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知覺動腦、動手、動口,去感知和體驗知識。
2、運用新舊知識遷移法,啟發引導學生層層深入,促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中獲取新識。
3、開放式教學法,營造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研究問題,積極發言和敢于質疑。
四、說學法
1、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從生活實際的體驗中學會觀察、推理和空間想象。
2、學會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整理、反思的學習方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設備一套,課件,學生自帶實物若干。
學情分析: “噸”這個質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為了幫助學生對質量單位“噸”有具體感性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結合生活實踐進行學習;噸與千克的單位換算同千米與米的換算推理過程相同,這部分知識主要由學生自己嘗試完成,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推理能力。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展示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曹沖稱象”的故事吧?(媒體出示曹沖稱象的照片)曹沖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他稱出了大象的重量之后卻遇到了一個新的問題: 媒體播放曹沖的問題:同學們,我是曹沖,我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后,發現二年級學過的重量單位用起來很麻煩,你能幫幫我嗎? 生討論應該使用什么來做單位。
師:看來噸與我們平常所使用的重量單位有所不同,它和我們以往學過的千克和克有什么關系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噸。
2、 出示課題:噸的認識 通過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共同認識重量單位“噸” 第二環節,講授新課這一環節,分兩步驟來進行
一.通過自學舉例,初步認識噸
我首先提出,你還想知道有關噸的哪些知識?由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激起探求新知的興趣。
然后教師出示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好的問題,由學生自學閱讀教材,并就自己感興趣的和看不懂的地方與小組同學交流一下,培養學習能力和合作意識。
接著,請學生說說通過自學,你學會了什么,鍛煉學生歸納概括能力,自然導入質量單位間的換算。學生會找出“1000千克就是1噸”,在這里我設計了2個問題:
1.1噸=1000千克這個式子可以怎么讀?還能怎么讀?讓學生明確單位間可以互相換算。
2看看這個式子,你能給同學們提出數學問題嗎?鼓勵學生自己開動腦筋,自己出題來進行單位換算的,主張自己提問,自己解決,進一步培養了學習能力,這樣對噸與千克之間的換算,學生會掌握得更牢固,而且也使新舊知識自然銜接起來,形成完整認知結構。
完成這句話的教學后,再讓學生提出還有哪句話重要,圍繞“計量較量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作單位”這句話,我設計了2個問題:
1、聯系生活實際,找一找生活活中有什么物品用噸作單位?
2、出示教師收集的有關資料。
在這一步驟中,我針對“噸”這一概念在學生日常生活中很難直接接觸到,不容易形成表象的實際情況,采用自學.舉例.自問自答的方式,幫助學生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并且開拓了學生的視野。
數學三年級下冊《搭配的學問》說課稿一等獎4
一、說教材
"噸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第六冊第四單元"千米和噸的認識"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為一課時。在此之前,浙教版小學數學第三冊出現了千克的教學,第四冊出現了克的教學的內容安排。"噸的認識"這一內容是在千克和克的基礎上對重量單位的進一步學習。在小學階段,重量單位的學習到噸為止。對于"噸"這個重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所以教材通過裝貨物的卡車、火車皮這樣一組圖畫,讓學生初步感知這些物品都很重,不能用以前學過的重量單位來表示,自然地引出了更大的重量單位"噸".接著通過計算10袋大米的重量,教學1000千克是1噸一例,讓學生實際感受到這個很大的重量單位。最后學生通過"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噸與千克之間的簡單換算。教材作到了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內容的安排是合理的,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根據教材的編排、大綱要求和學生認知特點,本課的教學目標我確定為以下兩點:
1、本課的知士標是,學生能夠認識質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概念。知道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質量單位之間的簡單化聚。
2、本課的技能目標是,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計的能力,能在生活中解決相應的問題。
由于噸是較大的計量單位,學生往往只是眼見,卻未必有真實的感受,因此,教學重點是建立1噸的概念,難點是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計的能力。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成為本節課的突破口。
二、說教法和學法
再來說說學生的情況。本課題教學前,學生對重量單位千克和克有了較深的認識,并能夠準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通過本課題教學,學生對重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這不僅勝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為以后學習別的知識打下基礎。根據學生的情況,我進行了一系列的構想,采用了一系列新課標下所提倡的教法和學法。
本課的學法主要體現在小組合作學習。在開放題的`設計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并且鞏固新知,能真正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勇于作答,既有利于學生鞏固新知,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性思維的培養。
本課題的教法主要體現為以下兩點:
1.加大學生主體參與的力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在親身感受中推算,盡可能創設學生參與的情境,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通過觀察、思考、分析討論、實踐活動等方法,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
2.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采取創設情境引導探究式的教法。用學生所熟悉的事物提出問題,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同時也會有一種急于解決問題的愿望,并有利于課程的開展。
三、說教學設計
教學程序分4個環節進行: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該環節主要是復習與新知有密切聯系的舊知,自然導入新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設計如下:
(1)、課件出示水果貿易市場的畫面。
"一個蘋果重450————,一箱蘋果重15————-(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估計一輛裝滿蘋果的大卡車中這一車蘋果的質量為3————。(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2)、從實物中認識噸。(幻燈片展示裝貨物的卡車、火車皮這兩幅畫)
教師引導學生:圖上的噸或t是什么意思呢?
(3)、揭示"噸"的概念
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體的質量,通常用噸(t)作單位。
(4)、揭示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1噸=1000千克"
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從數量上初步感知噸的重量,并反饋有多少同學已經知道"噸".并從生活實際中引入噸的概念,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在生活可以隨時發現數學。
2、實物體驗,聯系生活
本環節逐步由抽象到具體,主要是讓學生加深認識,拓展思維,以直觀形象的物體讓學生充分感知噸這個計量單位所表示的數量是非常重的,為下一步教學奠定基礎。
(1)、出示實物:一袋50千克的大米和4個5千克的鉛球
教師請學生抬大米,掂鉛球。引導學生:1噸的重量要幾袋這樣的大米啊?20袋這樣的大米你們還抬得動嗎?鉛球同上過程
(2)、同桌互相說出自己的體重,并互相背一背,來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教師引導:1噸的重量相當于幾個我們這樣的同學?
(3)、聯系生活舉例
這一環節的設計,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充分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積極參與學習,并親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學生建立1噸重的觀念,突破難點。把噸這個重量單位用于生活,強化噸的概念的構建。
3、單位化聚,練習鞏固
(1)、 出示例題:5噸=( )千克 5噸680千克=( )千克
20xx千克=( )噸 2450千克=( )噸( )千克
(2)、開放題:一箱蘋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啞鈴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一頭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 )個( )的重量是1噸。
小組討論,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
4,質疑問難,總結全課
讓學生自己說說這節課主要有什么收獲?
數學三年級下冊《搭配的學問》說課稿一等獎5
“噸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第六冊第三單元“千米和噸的認識”第三節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為一課時。
一、說教材
本課題教學前,學生對重量單位千克和克有了較深的認識,并能夠準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通過本課題教學,使學生對重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這不僅勝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為以后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教材所展現的知識結構,層次清楚,由易到難,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先通過兩幅插圖說明噸在實際中的應用,然后結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噸的觀念,揭示了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1噸=1000千克。接著教材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推算體重幫助學生哇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最后學生通過“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噸與千克之間的簡單換算。
本課題的目標: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初步建立某些1噸重物體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掌握重量單位噸與千克間的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課題的教學重點是初步建立1噸的重量觀念,這也是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課題的教法與學法擬體現以下兩點:
1.加大主體參與的力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在親身感受中推算,盡可能創設學生參與的情境,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
2.幫助組建認知結構
學生的認知結構由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教學中,通過復習的填空練習、新知教學中的嘗試練習、鞏固階段的綜合填空練習,向學生展示了一個有序的'、完整的知識結構,從而幫助學生組建起關于重量單位及其換算的認知結構。
三、說教學程序 ’
第一課時。
教具:投影片、圖片、小黑板。
1.新課導人
(1).填空。 ’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6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請學生說出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3)請學生說出老師的體重約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們以前學過的重量單位,它們用來計量較輕物品的重量,當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時就要用“噸”作單位。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噸的認識”。教師板書:噸的認識。
以舊引新,過渡自然,便于學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課展開
第一層次,教學噸的認識。
(1)利用投影出示課本中的直觀放大圖,引導學生說出兩幅圖的圖意。
(2)教師提問:汽車的載重量是多少?火車車皮的載重量是多少?計量這類較重物品用什么作單位?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噸作單位。
(3)再請學生說一說在哪里看見過用噸作計量單位的標志。
這一層次的教學設計圍繞教學內容和小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在教學中先演示、提問,再小結,讓學生充分感知噸這個計量單位,為下一步教學奠定基礎。
第二層次,認識千克和噸的關系。
(1)先出示問題: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課本的直觀放大圖,并將圖片逐一貼出。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數數(100千克100千克地數),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噸。
1000千克就是1噸,1噸等于多少千克?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1噸:1000千克。
(2)同桌同學互相說出自己的體重,并互相背一背,來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
教師提問:我們班乎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是多少千克?是幾噸?(40個同學的體重是1000千克,是1噸。) .
這一層次的設計,充分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積極參與學習,并親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學生建立1噸重的觀念,突破難點。
第三層次,教學千克與噸的換算。
(1)出示:6噸=( )千克,5000千克=( )噸,讓學生試做。
啟發學生想出:因為1噸是1000千克,6噸就是6個1000千克,所以6噸是6000千克;5000千克里面有5個1000千克,所以 5000千克就是5噸。
(2)完成課本中的“做一做”。 —這一層次的設計,整個過程讓學生試著立完成,給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3.鞏固練習 。
(1)填出適合的單位。 ·
一筐蘋果重25( ) 一個乒乓球重3( )
一袋化肥重50( ) 一只大象重6( )
一輛貨車載重4( ) 一支粉筆重5( )
(2)匹配連線。
5000千克 2噸
8噸 6千克
20xx千克 8000千克
6000克 5噸
(3)計算:1280千克-1噸 6噸+50千克
72噸-23噸 93噸50千克-93噸
(4)完成練習十九第2~5題。(做在課本上)
練習形式多樣化,既有利于學生鞏固新知,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全課小結
(略)
數學三年級下冊《搭配的學問》說課稿一等獎6
一、教材的解讀
1、對教材的理解(“解決問題”)
低段要求:學會從圖、文中發現信息,并提出問題,借助加、減、乘、除法的意義,(常用綜合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中段要求:能選擇相關的信息數據,用乘除兩步計算來解決問題,從中滲透分析法。
三年級“解決問題”的教學,將為今后學習較復雜的解決問題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現在的學習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2、例題的定位
從例2表面呈現的形式來看:左邊呈現的是分步計算;右邊呈現的是綜合計算。在教學時,不能定位為“單純”地教學由分步到綜合,也不能定位為“單純”地教學“解題方法的多樣化”,這節課的教學應該定位是用連除、乘除兩步計算來解決實際問題。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知識:
①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
②知道乘、除法的意義。
③會用表內乘法、除法以及加減法解決一、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2、本課任務:找準問題,收集并選擇相關的信息,用連除、乘除兩步計算來解決實際問題。
三、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教學目標:
1、會用連除、乘除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2、讓學生經歷發現、提出、解決問題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3、通過解決具體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在猜想與驗證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會用連除、乘除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在解決問題中說清算理。
四、研究過程的打磨
1、(復習學生已有知識對新課的學習有一定作用)課前是否復習?
最初設計:用補充信息或補充問題的方式,復習用乘法或除法一步計算解決問題。
問題:學生感覺枯燥;與例1的聯系不夠緊密。
解決辦法:
1、繼續創設運動會的場景,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突出了例1與例2的連續性,讓學生感受知識間的聯系。
2、把舊知的復習揉合到新課中,既省時又讓學生清晰感受到新舊知識間的區別。
如:①一共有多少個小圈?②每個大圈有多少人?這2題的解決是舊知,同時也是新知學習的思維步驟,是為解決“③每個小圈有多少人?”作鋪墊。
2、例題如何呈現?
最初研討:
方案1:整體呈現學生找信息較難。
方案2:分步呈現有利于學生觀察;體現出知識的層次性。
問題:
學生找信息時,總想數出一小圈的人數。
解決辦法:
讓學生找出一眼能看出并能確定的信息。
如:把主題圖分步呈現:先出示2大圈的人,每大圈有5小圈;再出示“有60人表演”的信息。讓學生觀察、找信息。
3、如何放手,讓學生自主學會用連除解決兩步計算的問題?
試教時:宋老師與我們組的老師同時感覺全過程“扶”得多,“放”得少;教學形式與手段單一;雖關注了說思路,但對“找中間問題”的`思維訓練給學生的時間與空間都不夠。
解決辦法:(分4步完成)
1、利用2個信息,解決一步的問題,并列式計算;
2、要解決這個問題必用到哪2個信息?再列式計算。(滲透“分析法”解決一步的問題)
3、“要知道每個小圈有多少人?”又該怎么解決呢?請你們試著做一做并同桌交流。(學生嘗試列式計算)
4、(反饋)學生上臺寫出結果,并說出每一步解決的是什么問題?
4、如何有效體現解題策略多樣化?
試教時:老師對每個問題、每種方法平均使用力量,甚至把不好說出道理的方法:60÷5÷2=6(人)多次有意地呈現出來,學生只有挖空心思地去說理,這樣人為地增加了難度。
解決辦法:
1、以基礎方法為主(連除),其他方法為輔。
2、以面向大多學生實際水平為主,兼顧部分優生為輔。
3、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學生沒有提到的其他方法,則不用展示。
5、練習形式與手段的選擇:
這節課中的練習題有一定的難度:如:求“平均每輛車每次運多少千克?”,而圖中“2輛車”屬隱含信息。
試教時:老師為降低難度,就把3種方法的算式直接都呈現出來,再讓學生說每種方法每一步的思路,形式單一,而且學生對第一步到底該解決什么問題是模糊的。
解決辦法:
1、明確問題后,引導學生分析、理解“每輛車每次”的含義(圖中“2輛車”屬隱含信息),然后讓學生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
2、變形式、手段進行同類題型的練習,抓好切入點:
如:(我會連)
①平均每天售出多少張票?2×3
②一共演出了多少場?954÷2÷3
③平均每場售出多少張票?954÷2
教師抓好切入點:
1、“954÷2÷3中的2表示什么?3呢?”
2、“平均每場售出多少張票?為什么用兩步計算?”
五、聽后反思
體會:
1、課件的精美,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精神飽滿;
2、教師親和的語氣、瀟灑的神態、特地教學風格,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氣氛活躍;
3、教師能做到換位思考:精彩的設計,導致學生說理的清晰;
4、教師“扶”“放”到位,能給學生充足的思考與表達時間與空間,因而學生學得輕松;
5、教師能靈活駕馭課堂,不拘泥教學設計。
六、個人建議:
1、教師評價語如果更豐富、及時,學生參與率一定會更高。
2、對學生回答的問題做到及時反扣,也許效果更好。
數學三年級下冊《搭配的學問》說課稿一等獎7
一、教學內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小數的初步認識》例2。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結合具體情境加深對小數內在含義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比較小數的大小。
(二)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經歷比較的過程,學會比較一位小數的大小。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合作交流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經歷比較的過程,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小數比較大小策略的多樣性。
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30組小數卡片;等
學生準備:練習本、白紙3張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部分
游戲:抓硬幣,理解各個數字的意義
1、要求:請兩名同學抓一把硬幣并用小數表示出所抓的錢數。
2、想要知道誰抓的錢數多,其實就是在比較這兩個小數的大小,今天咱們就一起來找一找一位小數比較大小的方法。
(二)新課部分
1、教學例2
A、提問:大家都很喜歡體育運動吧,如果讓你參加運動會,你想報什么體育項目?(引出4名同學的跳高成績,讓大家當裁判)
B、出示4名同學的跳高成績,指名讀小數
C、先自己比較,用自己的方法將四名同學的成績排出名次。
D、小組合作探究找到一位小數比較大小的方法。
①換算單位進行比較
②比較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
D、匯報總結,并在軟尺上進行驗證。
2、鞏固練習
A、出示習題(先出示有單位的`、帶幾何圖例的,再出示單的小數比較)訂正時請孩子說出自己比較的方法。
B、寫數游戲
寫一個比0。1大比9。9小的數
C、拍賣游戲
老師規范的寫一個一位小數,請6名同學給評分(10分制),然后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其余4個小數按從大到小排列。
D、抽數游戲(男女生比賽)
①先放在小數部分
②一起摸兩張,自己決定怎么放
(三)課堂小結
今天的數學課開心嗎?關于小數的知抒有什么想跟大家分享的?
數學三年級下冊《搭配的學問》說課稿一等獎8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一冊《數的初步認識》,課本第7、8頁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能夠正確地數出數量是1、2的物體的個數,會讀、會寫數字1和2,數學教案-數的初步認識。
2.使學生掌握2的組成,初步認識“>”符號。
3.結合插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教具、學具準備:主題畫掛圖、實物圖片、計數器、畫好四字格的小黑板等。
學生準備學具:小棒、2個小圓形等。
教學過程:
一、課堂常規教育:檢查學生課前的準備工作。
二、新課
教師:上節課小朋友們和老師一起認識了數學知識,我們知道了數學知識呀非常的有用,小朋友們也興致勃勃的告訴老師說要把數學知識學好,但是怎樣才能把數學知識學好呢?那首先呢就應該從數字的認識學起,從今天開始我們就要學習認數、寫數、還有許多新知識。我們來比一比看誰聽得最認真,最會動腦筋,學得最好。
1。1的認識。
(l)數數量是1的物體。
小朋友們在上課之前老師要為小朋友介紹一位新朋友:
①出示主題畫掛圖或讓學生打開書,看有一個小朋友正在學習的一頁。告訴學生:這個小朋友呀蘭蘭,她可是一個乖孩子喲,今天她就要和咱們一起來學習,小朋友們愿不愿意和餓她比一比看誰最會學習了。
②提問:
“數一數這幅圖里有幾個小朋友?小朋友坐的姿勢和拿筆的姿勢好不好?有幾張桌子?幾把椅子?”
“還有哪些東西的數量是1?”
②出示小鹿圈,提問:
“誰能告訴大家這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在小鹿圈的`外面畫一個圈。
“圈里有幾只小鹿?”
③出示計數器。教師在計數器上撥一個珠子,提問:
“我撥了幾個珠子?”
④學生操作。提問:
“請你在自己的桌子上擺出1根小棒。”
“請你舉起1枝鉛筆。”
教師小結:剛才我們看到圖上有1個小朋友正在學習,還有1張桌子,1把椅子,1本書,1個鉛筆盒,1枝筆,田里有1只小鹿,在計數器上撥了1個珠子,這些人或物的數量都是幾呢?(讓學生齊答)教師肯定學生的回答,然后說,咱們能把這些人和物體數出來,還能用計算器把她們的個數撥出來,但是咱們用什么來把它表示出來呢?(可以讓學生自己先動腦筋想一想,說一說)然后老師引出數字“1”。
(2)認數字1
教師指著黑板上的1字,然后解釋:這個“1”呀,是一個數字,它的名字呢就叫“1”用數字“1”呀就可以把咱們剛才數的那些物體數量表示出來了。再讓學生看教科書第7頁中間的1字,告訴學生這些都是1字。
(3)寫數字1
老師:小朋友們已經認識這個數字“1”了,但是你們會寫嗎?不會寫也沒關系只要愿意來試一試的都可以上來,現在老師就把黑板讓給小朋友們。(學生寫的“1”也許會存在大小、長短不一的情況,根據這種情況,老師可以說:學生寫的“1”小朋友們還是挺不錯的,都很聰明,老師還沒教小朋友們,小朋友們就會寫了,但是你們發現沒有,你們的“1”有的長有的短,大小不一,這樣看起來是不是很不規墳?那怎么辦呢?老師引出田字格)。
指導學生在四字格里寫1。告訴學生1要寫在田字格的左邊格里,再邊講邊示范1的寫法:從左半格靠近虛線的地方起筆,向左稍斜一些,寫到左下邊止筆。筆跡要寫直。
讓學生舉起右手,伸出食指,按照1的筆順帶領學生書空兩遍。
讓學生在教科書第7頁下面的寫字練習格里,按虛線描數字1、教師注意巡視,予以指導。
2.2的認識。
(1)數數量是2的物體。
①出示主題畫掛圖或讓學生打開書,找到有兩個小朋友在玩飛機模型的一頁。提問:
“誰能說一說這幅圖畫的是什么?你們喜歡飛機模型嗎?”
“圖上有幾個小朋友?還有哪些東西的數量是2?”
②出示小鴨圖,提問:“這里有幾只小鴨?”
③提問:“誰還能說一說,在咱們的生活周圍,你見過的數量是2的還有哪些東西?”
教師小結:我們看到圖上有2個小朋友,2架飛機模型,2只小鳥,還有2只小鴨子,人有2只手,自行車有2個車輪等等,小學數學教案《數學教案-數的初步認識》。怎樣用數字表示呢?
(2)認數字2。
教師在黑板上寫“2”然后出示準備好的寫有2的數字卡片,引導學生認識數字“2”。
教師指黑板上的“2”字,解釋這就是數字“2”,用它就可以表示數量是2的物體了。
提問:“誰能說一說“2”的字形像什么?”(先讓學生自己發現,然后再指出2的字形像鴨子,幫助學生記憶。)
(3)寫數字2。
教師在田字格內示范2的寫法。
讓學生舉起右手,伸出食指,按照教師在黑板上寫好的2字的筆順,帶領學生進行書空練習,再在桌子上空寫兩遍,讓學生把2的筆順練熟。
指導學生在四字格內寫2。教師要把起筆、拐彎、止筆處—一演示清楚,讓學生在教科書第8頁下邊第一行的字格里描寫數字2,教師行間巡視,及時指導。
(4)教學1和2的順序。
①出示計數器。教師在計數器上撥1個珠子,提問。
“這是幾個珠子?”學生回答后,教師再撥上1個珠子,并提問:
“現在有幾個珠子?”
教師說明:l個珠子再添上1個珠子就是2個珠子。
②讓學生自己動手擺小圓形(或其它實物圖)。教師邊說要求邊指導學生擺,先擺1個,再擺1個。提問:
“先擺1個小圓形,又添上1個小圓形,現在有幾個小圓形?”學生回答后,教師說明2是由1添上1得到的。
③教師在黑板貼上畫有一只小鴨的圖片,
提問:“這里有幾只小鴨?”學生回答后,教師在圖的下面寫1。
在上面那一只小鴨旁邊再貼上一只小鴨圖,提問:“現在這里有幾?”學生回答后,教師再在只小鴨圖下面寫 2。
教師:現在1和2排好隊了,你能說出1的后面一個數是幾嗎?2的前面一個數呢?讓學生自主觀察,學習。
(5)比較1和2的大小。
教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水果——蘋果(老師可以說小朋友們,看到了老師手里的水果了吧你們想不想嘗一嘗呢,那只要小朋友門一會兒積極的動腦筋,老師下課后就把她作為獎品,給那些最會動腦筋的小朋友)。
然后先在左手拿2蘋果,提問:這是幾個蘋果?學生回答后肯定學生的回答并在黑板上寫上一個數字2,再在右手拿1個蘋果,提問:這是幾個蘋果?也肯定學生的回答,在2的右邊寫上1。
提問:2個蘋果和1個蘋果相比,誰多?學生回答后,教師肯定2比1多。
教師:2比1多,平常我們就說2大于1。2大于1怎樣寫又好寫又清楚呢?在2和1的中間畫一個符號,開口朝著 2,教師邊講邊板書“2>l”,并帶領學生讀兩遍“2大于1”。
三.鞏固練習
教師:今天我們學習了1和2。
把預先準備好的圖片貼在黑板上,讓學生自愿到講臺上來,在圖片的下面的小括號里,寫上圖片上物體數量(1或2)
出示數字卡片1和2,分別讓學生讀一讀。
提問:“2和1比,誰大?”外出示卡片“2>1”,提問:“它表示2大于幾?”
讓學生在教科書第8頁下面四字格里練習寫1和2,先描,后立寫,對于寫得好的給予表揚。
四.本節課的總結:
引導學生回憶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在教師的引導下一步一步的將知識串聯起來,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完整的知識系統。最后,給學生提出要求,讓他們在課后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字1和2,可以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下去收集資料看哪一組收集的最多。
數學三年級下冊《搭配的學問》說課稿一等獎9
一、說教材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教材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五課時《噸的認識》,本課是學生對重量單位千克和克有了較深的認識,并能夠準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通過本課題教學,使學生對重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這不僅勝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為以后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根據該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初步建立某些1噸重物體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區分質量單位,靈活選用質量單位,會進行噸與千克間的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發展空間想象力。
4、加強數感訓練,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本課題的教學重點是初步建立1噸的重量觀念,這也是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課題的教法與學法擬體現以下兩點:
1.加大主體參與的力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在親身感受中學到知識,盡可能創設學生參與的情境,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
2.幫助組建認知結構
學生的認知結構由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教學中,通過討論交流、上網查找、親身體驗、嘗試練習、向學生展示了一個有序的、完整的知識結構,從而幫助學生組建起關于重量單位及其換算的認知結構。
三、說課前準備
根據知識的特點以及課堂需要讓學生課前準備:上網查資料、向父母了解家里每月用水量、親自去稱自己的體重。
教師準備好教學軟件。一袋大米、一桶水。
四、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課前放動畫片《曹沖稱象》,學生興趣一下子高漲,結合課前上網查找的資料,學生簡單介紹了大象的有關知識,征對學生談到象的體重,引出單位“噸”。教師提問:關于這個陌生的單位名稱,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學生積極發言,從而產生認知,由此引出本課課題《噸的認識》,過渡自然,為學習新知作好了鋪墊孕伏,學生在充滿興趣與求知欲的前提下進入學習,便于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我安排了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體會1噸的概念。
(1)結合三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將噸擬人化,利用課件出示噸的自我介紹,讓學生與噸交朋友,出示噸的展示圖:課件演示100千克一袋的水泥10袋、50千克一袋的大米20袋,25千克一袋的面粉40袋。讓學生形象直觀感知1000千克就是1噸的概念。
(2)然后,安排學生討論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噸作單位,體現合作學習同伴互助的教育思想。如有的學生回答到家里每月的用水量是用噸作單位,教師適時進行節約水的教育。然后課件歸納,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就在我們生活之中。
第二環節,感知1噸的重量。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迫切需要提倡“體驗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通過拎一拎10千克水的重量、抱一抱25千克大米的重量以及全體學生跳一跳等實際活動,從抽象到表象,幫助學生建立1噸重的觀念,體會到噸是很大的質量單位。體驗學習的過程,同時,在學習過程中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如,學生一起搬米時,教師點撥,讓學生體會團結就是力量的合作精神,體驗合作的樂趣。
第三環節,教學千克與噸的換算。
(1)教學例題。
學生在前面千克和克的換算中已有了一定基礎,因此,在教學這一例題時,避免教師太多的講解,而是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思維的培養,采用啟發式教學,如3噸=()千克,學生可能會想到因為1噸是1000千克,3噸就是3個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教師問:你有其它的思考方法嗎?學生答到:高級單位轉化成低級單位用進率1000去乘。從而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解決問題,體現方法的多樣性。
(2)完成“試一試”。
這個過程讓學生試著立完成,給學生動腦、動口的機會,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第四環節,拓展認識時空。
借助課件向學生展示了圖片與文字,如,恐龍圖、大象圖、不同時期的計算機圖,既開闊了眼界,也增長了知識。以此設計了三道題目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考考自己的伙伴,學生在自主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拓展了認識,然后留有幾分鐘時間,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點擊網頁查找資料進行知識的延伸,加深了印象,充分體現網絡學習模式。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練習題的`形式多樣化,有趣味性,并聯系生活,既有利于學生鞏固新知,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選擇題:配有形象的圖片,選擇正確的重量填在括號里,加強數感訓練,發展學生空間想象力。
(2)、改錯題:聯系生活實際,帶有濃厚的趣味性,讓學生找出日記里錯誤的單位名稱,對所學的長度單位、時間單位和質量單位是一個整合,從而加深了學生對單位名稱的印象,正確靈活選用單位名稱。讓學生能夠感覺到生活中有數學。學生通過在電腦上答題,然后遙控輔導,體現網絡教學的思想。(3)拓展訓練
課件出示,動物過橋的圖片,以故事引入并產生問題:動物們能同時過橋嗎?為什么?教師提出開放性問題:你認為有哪些過橋的方法?學生討論交流,表達自己的觀點,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然后匯報,體現團結合作精神。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師問:孩子們今天這堂課你有哪些收獲?讓學生回顧知識,并讓學課后有什么想與王老師交流的,可以通過網絡發電子郵件,也可以進入論壇天地,去自由翱翔,把自已所學、所獲、所思、寫成數學日記。在不久的將來,數學之星一定會從你們中間冉冉升起。
然后點擊輕松一刻,電腦里放出mtv兒歌,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歌聲中結束40分鐘的學習,體現了愉快教學、成功教學的思想。
數學三年級下冊《搭配的學問》說課稿一等獎10
1、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人教版三年級下冊88—89頁的內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熟練地掌握了億以內的四則運算、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本課內容包括認識一位小數和它的讀、寫法。認識一位小數是小數的初步認識中最基礎的知識,它的學習,不僅為學生準確清晰地理解小數的含義,也為今后系統地學習小數的知識打下初步基礎。同時,小數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較廣泛,利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能來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二)學情分析
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對小數并不是全然不知,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有所接觸,但由于小數是十進分數的特殊表現形式,其意義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學生要深刻理解小數的意義,還有一定的困難。針對這一現狀,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找出生活與數學知識的契合點,利用小數與分數之間的聯系,重視直觀、引導、注重啟發,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景了解小數的含義,會讀、寫簡單的小數。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各種具體的生活情境的創設,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數的發展,感受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他們熱愛數學的情感。
二、教學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小數的讀法和寫法。
教學難點:(1)理解小數的意義。
(2)使學生知道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
突破點:結合日常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小數,認識小數,并結合日常生活中的長度單位和元、角、分,掌握小數表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的方法。
3、教法學法:
教法:按照《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學習數學的實際,選擇了創設情境法、談話啟發法、發現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
學法:在學法方面,新課標倡導學生主動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方式。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因此讓學生用觀察法、小組討論法、遷移類推法主動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
四、教學準備:
教師方面:多媒體課件、幾種常見的實物圖片
學生方面:1。測量自己身高,并以幾米幾厘米的形式記錄下來。
2。搜集生活中的小數。
五、教學過程分析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多媒體課件出示逛超市購物的情景,出示各類商品的價格。讓學生把這些數分成兩類。通過讓學生看一看,再分一分的形式,引出生活中的小數,揭示出本節課的課題:《初步認識小數》。讓學生發現和挖掘身邊的數學,體現學習數學的現實意義,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2、聯系經驗,學習讀寫
從剛才的情景得出的數中,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兩組數,比一比它們之間有什么不一樣,表示商品的價格的小數有什么特點?學生先分組討論,然后再匯報。后教師小結這樣的數叫小數,中間都有一個小圓點,叫做小數點。小數點前面是整數部分;小數點后面是小數部分。
接著指名學生讀,學生之間相互補充、糾正。然后同桌互相讀,最后教師引導學生讀,并多讓幾個學生起來讀一讀。引導學生發現整數部分的數和小數部分的數在讀法上不同,整數部分跟我們平時讀的一樣,是幾就讀幾是幾十就是幾十。小數部分與整數部分讀法不同,只要按從左往右的順序是幾就讀幾。學習寫小數,師示范寫,學生學著寫。讓學生注意小數點的位置和寫法。
3、理解生活中的小數的實際含義
(1)以“元”為單位的小數的意義。由于學生平時逛超市的購物經驗,所以孩子們對小數尤其是表示價格的小數并不陌生。所以通過課件展示商品價格,放手讓學生試著填寫價格表,再說說自己收集的商品價格表示多少,最后引導學生知道小數點左邊的數表示“元”,右邊第一位表示“角”,右邊第二位表示“分”。讓學生產生對以“元”為單位的小數意義的感受。以“元”為單位的小數與分數之間的聯系也是放手通過“做一做”形式讓學生自己去感知。
(2)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意義。由于1分米、1厘米用分數表示是幾分之幾米是在第五冊已經學過的`知識,不是本課的重點,把分數寫成小數是一種規定,不需要孩子們去探究。因此本環節在教學用“米”作單位的一位小數時采取接受性的學習方式,而在教學用“米”作單位的兩位小數時采取探究性的學習方式,通過一步一步引導,讓學生明白小數點左邊表示“米”,右邊第一位表示“分米”,右邊第二位表示“厘米”。學生就會很快明白小數在長度單位中的實際含義,以及初步感知小數與分數的聯系。
4、實踐應用,鞏固提高
為了使課內的練習起到促進掌握知識,鍛淋力的雙重效果,我在組織練習的時候注意了以下兩點:一是練習的形式多樣,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練習的難度逐步加深,不斷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1)找找身邊的小數。讓學生體會到小數無處不在,激發了學生學習小數的興趣。
(2)出示小數卡片,讓學生讀出上面的小數。進一步鞏固并加深學生對小數的讀寫的認識。
(3)你能用米作單位的小數來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的身高嗎?猜老師的身高,既十固小數讀法與意義,同時也培養學生的數感,形式活潑,吸引學生。
5、總結評價,促進發展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如果滿分為10分,你給自己打多少分?用我們今天學的小數給自己打一個合適的分數。
用小數的形式評價自己的學習行為,既關注了學生情感的需求,讓學生體會到學會知識的快樂,又激發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求知欲。
六、教學感悟
本課在教學中,充分的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通過立思考,小組合作探究,自主地建構起小數與分數的聯系,讓學生經歷比較、舉例、驗證、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認識了小數,明白了小數的含義。通過讀、想、議、說等活動,使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中參與了學習過程,為學生營造了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對于難點知識,教師積極有效地引導學生去完成,真正起到了“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不僅把學習的時間、空間、展示機會留給了學生,而且教學內容得到了多次的反饋強化,拓展了知識的寬度,提高了教學效率,增強了教學效果。
數學三年級下冊《搭配的學問》說課稿一等獎11
本課是對于分數的進一步認識。由于學生易受整數大小比較方法的負遷移影響,對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學習肯定要遇到一定困擾。因此,我對教材進行了加工與改造,讓學生直接面對可能出現的錯誤,把它們放在一起比較,激起學生的認知,然后在現實背景中幫助學生建立兩者之間的聯系,使學生不僅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讓學生掌握系統化思考問題的方法。
設計本課時,我注重為學生創設恰當的參與,實踐探究必備的空間,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有效思考,撐握簡單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活動重在讓學生經歷探索與發現的過程,使其在課堂中既有獲取知識,能力也得到了培養。本科課堂教學我從學生感興趣的游戲和故事兩方面入手:游戲對于孩子一直是感興趣的話題,同分母分數比較大小在了解分數的意義之后,對于學生學習這一部分來說是比較簡單的,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脫離書本這一載體設計了莫分數比大小這一游戲,在課堂上學生自主地參與活動,通過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想:你想摸到幾顆棋子?為什么?、動口說:比這個分數大的分數還有?比這個分數小的分數還有?,使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問題分母相同的分數如何比較大小?尋求規律分母相同的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
學生在毫無壓力的游戲中學會了方法,學生樂學,愛學掌握知識扎實有效。在學習分子是一的分數比較大小時我是以故事引入的,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就能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更好地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更好地為學習新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為了激起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讓學生想學、樂學。具體地說就是先創設一個問題情境,從情境中發現、提出數學問題,然后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讓學生分析、探討,逐步讓學生建立解決這一問題的數學模型,最后用這一模型去解釋、解決生活中的現象、問題。采用學生喜歡《西游記》為背景,創設分西瓜的情景,這天唐僧師徒4人走到一座山腳下,由于正是午時,天氣悶熱,八戒只化緣來一個西瓜,4個人,只有一個西瓜,怎么辦好呢?唐僧建議平均分,每個人分到西瓜的1/4,八戒一聽急了,自己辛苦找來的西瓜只得到1/4,說什么也不同意,吵著要1/8,可切開后,見到師父和師兄的1/4就大呼上當了,說師父、師兄欺負他?為什么八戒自己吵著要1/8,可見到切開的西瓜后,就后悔了呢?直嚷嚷師兄欺負他呢?你們想知道為什么嗎?學生探知的欲望被激起,自然過渡操作體驗,探索規律
探究分子是1分數大小的比較。
讓學生用自己手中的學具紙,通過折一折,涂一涂,剪一剪,和同桌完成1/4和1/8的比較。練習1/2和1/4,1/8和1/6,你發現這些分數有什么相同之處?在比較這樣的分數時有什么規律?引導學生總結分子是1分數大小的比較方法。
鞏固練習我還是以游戲為主。“開火車”,由某一列第一個同學說出一個分子是1的分數,后面的同學說一個分子也是1,但要比它大(或比它小)
同樣開動第二列火車,由第一個同學說一個分數,后面的同學按這個同學的要求說一個比它大(或比它小)的,分母相同的分數。
“分蘋果”紙卡出示一個分數,讓學生說一個比這個分數大的分數,一個比它小的分數。
讓學生嘗試比較3/5和3/4的大小,學生經歷了發現簡單分數大小比較的規律,主要是為發展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但要靈活應用這一規律還不能做普遍的要求,這一練習的設計是為了滿足部分學生學習的需要,也了解一下,在本次課堂教學活動中有多少學生可以超越教材。
數學三年級下冊《搭配的學問》說課稿一等獎12
一、說教材
"噸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第六冊第四單元"千米和噸的認識"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為一課時。在此之前,浙教版小學數學第三冊出現了千克的教學,第四冊出現了克的教學的內容安排。"噸的認識"這一內容是在千克和克的基礎上對重量單位的進一步學習。在小學階段,重量單位的學習到噸為止。對于"噸"這個重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所以教材通過裝貨物的卡車、火車皮這樣一組圖畫,讓學生初步感知這些物品都很重,不能用以前學過的重量單位來表示,自然地引出了更大的重量單位"噸"、接著通過計算10袋大米的重量,教學1000千克是1噸一例,讓學生實際感受到這個很大的重量單位。最后學生通過"做一做"了解并掌握噸與千克之間的簡單換算。教材作到了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內容的安排是合理的,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根據教材的編排、大綱要求和學生認知特點,本課的教學目標我確定為以下兩點:
1、本課的知士標是,學生能夠認識質量單位噸,建立1噸的概念。知道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質量單位之間的簡單化聚。
2、本課的技能目標是,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計的能力,能在生活中解決相應的問題。
由于噸是較大的計量單位,學生往往只是眼見,卻未必有真實的感受,因此,教學重點是建立1噸的概念,難點是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計的能力。1噸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讓學生準確感知1噸的重量成為本節課的突破口。
二、說教法和學法
再來說說學生的情況。本課題教學前,學生對重量單位千克和克有了較深的認識,并能夠準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通過本課題教學,學生對重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這不僅勝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為以后學習別的知識打下基礎。根據學生的情況,我進行了一系列的構想,采用了一系列新課標下所提倡的教法和學法。
本課的學法主要體現在小組合作學習。在開放題的設計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并且鞏固新知,能真正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勇于作答,既有利于學生鞏固新知,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性思維的培養。
本課題的教法主要體現為以下兩點:
1、加大學生主體參與的力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在親身感受中推算,盡可能創設學生參與的情境,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通過觀察、思考、分析討論、實踐活動等方法,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
2、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采取創設情境引導探究式的教法。用學生所熟悉的事物提出問題,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同時也會有一種急于解決問題的愿望,并有利于課程的開展。
三、說教學設計
教學程序分4個環節進行: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該環節主要是復習與新知有密切聯系的舊知,自然導入新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設計如下:
(1)、課件出示水果貿易市場的畫面。
"一個蘋果重450————,一箱蘋果重15————-(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估計一輛裝滿蘋果的大卡車中這一車蘋果的質量為3————。(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2)、從實物中認識噸。(幻燈片展示裝貨物的卡車、火車皮這兩幅畫)
教師引導學生:圖上的噸或t是什么意思呢?
(3)、揭示"噸"的概念
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體的質量,通常用噸(t)作單位。
(4)、揭示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1噸=1000千克"
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從數量上初步感知噸的重量,并反饋有多少同學已經知道"噸"、并從生活實際中引入噸的概念,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在生活可以隨時發現數學。
2、實物體驗,聯系生活
本環節逐步由抽象到具體,主要是讓學生加深認識,拓展思維,以直觀形象的物體讓學生充分感知噸這個計量單位所表示的數量是非常重的,為下一步教學奠定基礎。
(1)、出示實物:一袋50千克的大米和4個5千克的鉛球
教師請學生抬大米,掂鉛球。引導學生:1噸的重量要幾袋這樣的大米啊?20袋這樣的大米你們還抬得動嗎?鉛球同上過程
(2)、同桌互相說出自己的體重,并互相背一背,來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教師引導:1噸的重量相當于幾個我們這樣的同學?
(3)、聯系生活舉例
這一環節的設計,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充分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積極參與學習,并親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學生建立1噸重的觀念,突破難點。把噸這個重量單位用于生活,強化噸的概念的構建。
3、單位化聚,練習鞏固
(1)、 出示例題:5噸=( )千克 5噸680千克=( )千克
20xx千克=( )噸 2450千克=( )噸( )千克
(2)、開放題:一箱蘋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啞鈴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一頭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 )個( )的重量是1噸。
小組討論,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
4、質疑問難,總結全課
讓學生自己說說這節課主要有什么收獲?
數學三年級下冊《搭配的學問》說課稿一等獎13
“噸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科書第六冊第三單元“千米和噸的認識”第三節的教學內容。
一、說教材
本課題教學前,學生對重量單位千克和克有了較深的認識,并能夠準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通過本課題教學,使學生對重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這不僅勝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為以后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本課題的目標: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初步建立某些1噸重物體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區分質量單位,靈活選用質量單位,會進行噸與千克間的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發展空間想象力。
4、加強數感訓練,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本課題的教學重點是初步建立1噸的重量觀念,這也是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課題的教法與學法擬體現以下兩點:
1.加大主體參與的力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在親身感受中學到知識,盡可能創設學生參與的情境,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
2.幫助組建認知結構
學生的認知結構由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教學中,通過討論交流、上網查找、親身體驗、嘗試練習、向學生展示了一個有序的、完整的知識結構,從而幫助學生組建起關于重量單位及其換算的認知結構。
三、說課前準備
學生上網查資料、向父母了解家里每月用水量、親自去稱自己的體重。
教師準備好教學軟件。一袋大米、一桶水。
四、說教學程序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課前放動畫片《曹沖稱象》,學生興趣一下子高漲,結合課前上網查找的資料,學生簡單介紹了大象的有關知識,征對學生談到象的體重,引出單位“噸”。教師提問:關于這個陌生的單位名稱,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學生積極發言,從而產生認知,由此引出本課課題《噸的認識》,過渡自然,為學習新知作好了鋪墊孕伏,學生在充滿興趣與求知欲的'前提下進入學習,便于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二)探究新知
我安排了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體會1噸的概念。
(1)結合三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將噸擬人化,利用課件出示噸的自我介紹,讓學生與噸交朋友,出示噸的展示圖:課件演示100千克一袋的水泥10袋、50千克一袋的大米20袋, 25千克一袋的面粉40袋。讓學生形象直觀感知1000千克就是1噸的概念。
(2)然后,安排學生討論交流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噸作單位,體現合作學習同伴互助的教育思想。如有的學生回答到家里每月的用水量是用噸作單位,教師適時進行節約水的教育。然后課件歸納,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就在我們生活之中。
第二環節,感知1噸的重量。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迫切需要提倡“體驗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通過拎一拎10千克水的重量、抱一抱25千克大米的重量以及全體學生跳一跳等實際活動,從抽象到表象,幫助學生建立1噸重的觀念,體會到噸是很大的質量單位。體驗學習的過程,同時,在學習過程中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如,學生一起搬米時,教師點撥,讓學生體會團結就是力量的合作精神,體驗合作的樂趣。
第三環節,教學千克與噸的換算。
(1) 教學例題。
學生在前面千克和克的換算中已有了一定基礎,因此,在教學這一例題時,避免教師太多的講解,而是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思維的培養,采用啟發式教學,如3噸=( )千克,學生可能會想到因為1噸是1000千克,3噸就是3個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教師問:你有其它的思考方法嗎?學生答到:高級單位轉化成低級單位用進率1000去乘。從而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解決問題,體現方法的多樣性。
(2)完成“試一試”。
這個過程讓學生試著立完成,給學生動腦、動口的機會,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第四環節,拓展認識時空。
借助課件向學生展示了圖片與文字,如,恐龍圖、大象圖、不同時期的計算機圖,既開闊了眼界,也增長了知識。以此設計了三道題目讓學生提
出數學問題考考自己的伙伴,學生在自主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拓展了認識,然后留有幾分鐘時間,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點擊網頁查找資料進行知識的延伸,加深了印象,充分體現網絡學習模式。
(三)鞏固練習
練習題的形式多樣化,有趣味性,并聯系生活,既有利于學生鞏固新知,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選擇題:配有形象的圖片,選擇正確的重量填在括號里,加強數感訓練,發展學生空間想象力。
(2)、改錯題:聯系生活實際,帶有濃厚的趣味性,讓學生找出日記里錯誤的單位名稱,對所學的長度單位、時間單位和質量單位是一個整合,從而加深了學生對單位名稱的印象,正確靈活選用單位名稱。讓學生能夠感覺到生活中有數學。學生通過在電腦上答題,然后遙控輔導,體現網絡教學的思想。
(四)拓展訓練
課件出示,動物過橋的圖片,以故事引入并產生問題:動物們能同時過橋嗎?為什么?教師提出開放性問題:你認為有哪些過橋的方法?學生討論交流,表達自己的觀點,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然后匯報,體現團結合作精神。
(五)全課小結
師問:孩子們今天這堂課你有哪些收獲?讓學生回顧知識,并讓學課后有什么想與王老師交流的,可以通過網絡發電子郵件,也可以進入論壇天地,去自由翱翔,把自已所學、所獲、所思、寫成數學日記。在不久的將來,數學之星一定會從你們中間冉冉升起。
然后點擊輕松一刻,電腦里放出mtv兒歌,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歌聲中結束40分鐘的學習,體現了愉快教學、成功教學的思想。
數學三年級下冊《搭配的學問》說課稿一等獎14
一、說教材
1、《解決問題》是本冊教材第二單元的內容,在課標中明確提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形成問題解決的一些基本策略。
2、教材選擇了某旅游團到賓館住宿的事情,提出了小組合作幫助導游設計幾個住宿方案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與同學合作。鞏固除法的知識,讓學生大膽發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要聽取同伴得以斯,在各種方案的制定與討論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3、教學目標:
(1)、結合旅游團的住宿問題,經理小組合作,一起設計、交流、討論住宿方案的過程。
(2)、能靈活運用學過得知世界決勝火種的現實問題,并能表達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
(3)、獲得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感受數學的快樂。
教學重點:
(1)、結合旅游團的住宿問題,經理小組合作,一起設計、交流、討論住宿方案的過程。
(2)、能靈活運用學過得知世界決勝火種的現實問題,并能表達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
教學難點:能靈活運用學過得知世界決勝火種的現實問題,并能表達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
4、本節課在教材的處理上要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選擇學生熟悉的旅游話題來展開討論。
3.在教材處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討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引導他們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授課的手段。教學力求體現自覺性原則、運用培養自學及目標教學的基本模式,采用自學講練結合的方法進行。自主性教學原則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變被動聽為主動自學,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倡導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訓練和語言表達為主線。強化學生合作學習、自學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天賦和創造才能,保證課堂訓練的密度。本節課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力求借助這些手段節約時間,突破難點,提高效率。
三、說學法
學法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如何讓學生由“學會”轉變“會學”,主要要突出如下三點:
1、本節課所要采用的是提出小組合作幫助導游設計幾個住宿的方案,在進行小組合作之前,由學生立思考。
2.男游客的住宿問題在老師的教扶下進行,學生的思路已經被打開了,在解決女游客的住宿問題上,已經有法可依了,仍然是在立思考的前提下進行小組間的合作與交流,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3.說明白教師怎樣指導學生掌握所確定的學法。
教會學生學會通過觀察、分析、歸納、從具體實例中抽象出結論的.方法,逐步練就“會學’’的本領,注意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看書自學思考的學習能力,從而落實教法。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是教師具體施教的步驟,是教師教學設計的體現與教學思想的展示過程。
我教學全過程的總體結構設計:創設情境提供素材抽象概括適時強化。
(1)導人新課。首先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旅游開始談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新知識創造了良好的開端。
(2)學習新課。
A觀察情景,找出信息;
B提出自己的見解或者是問題(男女分開住,導游和司機的問題);
C設計13名男游客的住宿方案,歸納出解決此類問題的思路或者說是策略;
D在此基礎上小組合作交流完成女游客的住宿方案的問題,進一步形成策略。
(3)鞏固練習。一個新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形成,必須反復應用中強化鞏固。所以,緊扣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吃飯用碗和登山統一帽子的問題,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智力同步發展。
數學三年級下冊《搭配的學問》說課稿一等獎15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決問題”是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的內容。本節課就是用連乘來解決問題。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量關系及解決問題的經驗,初步了解了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學好本課知識,必將為學生以后的解決數學問題提高一個階層。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二年級學習時,已經會用表內乘法、除法以及加減法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對本課所研究解決的數學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在生活的實踐體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
(三)目標定位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及本課的知識特點,我預定如下幾個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并能列出綜合算式。
2、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學生自主獲取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滲透分析問題的兩種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綜合法。
3、培養學生有意識地對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策略進行回顧反思的意識與習慣。
4、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1、學會用連乘的'方法解決相關實際問題。
2、初步體驗分析問題的兩種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綜合法,培養學生有意識地對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策略進行回顧反思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難點:主動獲取信息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并能理清解題思路。
二、說教學理念:
1、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教學中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建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以學生熟悉的超市購物、跑步、等為教學資源,讓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解決新問題產生積極的影響,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在教學時,我立足于讓學生自主收集、理解數學信息,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尋找方法,對于學生合乎情理的闡述,給于積極鼓勵,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增強信心。不斷的引導和鼓勵,使學生逐步形成從多角度去觀察問題的習慣,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以舊引新
這一環節,我從學生熟悉的超市購物入手,通過讓學生根據兩個信息提出一個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復習為什么要用乘法計算。接著出示一個問題,讓學生來選擇信息完成問題,進而揭示,要解決一個問題必須尋找兩個與問題有直接聯系的,有用的信息。
(二)注重發現收集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以境促情,激發學生自主探究。
讓學生自己根據賣保溫壺的情景,自己動腦去分析解答。想一想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學生立思考,再全班交流,學生積極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學生對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學生深刻的領會數學與現實之間的聯系:數學源于生活,最終應用于生活。教材里兩種解法都采用綜合法思路引導學生分析推理。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綜合算式解答。讓學生用綜合法思路來分析數量關系,有利于學生找出不同的中間問題,理解兩種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數量關系,明確兩種解題方法的區別,便于學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課中穿插微課,體現新課改的理念。在課堂教學中,重點培養了學生從已知信息出發進行分析解答。然而分析問題的方法也不知一種,但為不給學生增加負擔,我采用了用微課來講解分析問題的另一種方法,就是從問題出發去分析,這樣用微課展現出來,也能讓學生集中精力輕松的觀看,并理解。
(三)聯系生活學以致用
這里我安排了跑步的練習,放手讓學生自己來探索,在反饋時重點讓學生來說說是怎樣想的,并讓學生講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通過“你今天學到了什么?”讓學生對本課有一個回顧,然后通過“你還想學什么”?這個問題來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這兩類兩步計算問題的不同有一個初步的比較,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
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普遍有所下降,很多的學生拿到題目后,總是很茫然,或是有些學生知道該怎么解決,但讓他把想的過程說出來卻很困難,那么他還不是真正地懂應該怎么做。拿到這一課時,我問了一些教過老教材的教師,她們認為以前教老教材時,用先提中間問題的方法來教,學生普遍掌握得比較好,思路很清晰。于是在本課中,注重解題思路的訓練。
教學中,重點讓學生先應用綜合法,根據從已知信息出發去分析解決問題,讓學生通過算式說說想的過程,有條理地分析連乘問題的數量關系,找到中間問題,并讓學生初步感知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拓寬了學生的解題思路。讓學生初步掌握連乘問題的基本數量關系,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生把想的過程說出來以后,我把它板書在黑板上,一來想給后進的學生一個引領,當然最大的目的還是想把學生混亂的思維整理出來,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有條理地說,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里只是想嘗試一下。
數學三年級下冊《搭配的學問》說課稿一等獎16
本課是對于分數的進一步認識。由于學生易受整數大小比較方法的負遷移影響,對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學習肯定要遇到一定困擾。因此,我對教材進行了加工與改造,讓學生直接面對可能出現的錯誤,把它們放在一起比較,激起學生的認知,然后在現實背景中幫助學生建立兩者之間的聯系,使學生不僅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讓學生掌握系統化思考問題的方法。
設計本課時,我注重為學生創設恰當的參與,實踐探究必備的空間,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有效思考,撐握簡單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活動重在讓學生經歷探索與發現的過程,使其在課堂中既有獲取知識,能力也得到了培養。本科課堂教學我從學生感興趣的游戲和故事兩方面入手:游戲對于孩子一直是感興趣的話題,同分母分數比較大小在了解分數的意義之后,對于學生學習這一部分來說是比較簡單的,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脫離書本這一載體設計了莫分數比大小這一游戲,在課堂上學生自主地參與活動,通過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想:你想摸到幾顆棋子?為什么?、動口說:比這個分數大的分數還有?比這個分數小的分數還有?,使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問題分母相同的分數如何比較大小?尋求規律分母相同的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
學生在毫無壓力的游戲中學會了方法,學生樂學,愛學掌握知識扎實有效。在學習分子是一的分數比較大小時我是以故事引入的,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就能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更好地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更好地為學習新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為了激起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讓學生想學、樂學。具體地說就是先創設一個問題情境,從情境中發現、提出數學問題,然后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讓學生分析、探討,逐步讓學生建立解決這一問題的數學模型,最后用這一模型去解釋、解決生活中的現象、問題。采用學生喜歡《西游記》為背景,創設分西瓜的情景,這天唐僧師徒4人走到一座山腳下,由于正是午時,天氣悶熱,八戒只化緣來一個西瓜,4個人,只有一個西瓜,怎么辦好呢?唐僧建議平均分,每個人分到西瓜的1/4,八戒一聽急了,自己辛苦找來的西瓜只得到1/4,說什么也不同意,吵著要1/8,可切開后,見到師父和師兄的1/4就大呼上當了,說師父、師兄欺負他?為什么八戒自己吵著要1/8,可見到切開的西瓜后,就后悔了呢?直嚷嚷師兄欺負他呢?你們想知道為什么嗎?學生探知的欲望被激起,自然過渡操作體驗,探索規律
探究分子是1分數大小的比較。
讓學生用自己手中的'學具紙,通過折一折,涂一涂,剪一剪,和同桌完成1/4和1/8的比較。練習1/2和1/4,1/8和1/6,你發現這些分數有什么相同之處?在比較這樣的分數時有什么規律?引導學生總結分子是1分數大小的比較方法。
鞏固練習我還是以游戲為主。“開火車”,由某一列第一個同學說出一個分子是1的分數,后面的同學說一個分子也是1,但要比它大(或比它小)
同樣開動第二列火車,由第一個同學說一個分數,后面的同學按這個同學的要求說一個比它大(或比它小)的,分母相同的分數。
“分蘋果”紙卡出示一個分數,讓學生說一個比這個分數大的分數,一個比它小的分數。
讓學生嘗試比較3/5和3/4的大小,學生經歷了發現簡單分數大小比較的規律,主要是為發展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但要靈活應用這一規律還不能做普遍的要求,這一練習的設計是為了滿足部分學生學習的需要,也了解一下,在本次課堂教學活動中有多少學生可以超越教材。
數學三年級下冊《搭配的學問》說課稿一等獎17
一、說教材
《搭配中的學問》是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是在二年級簡單排列組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初步滲透的一節實踐活動課。這個主題實踐活動的目的是聯系學生生活、訓練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擺一擺、列算式等活動,體驗搭配的不重復、不遺漏特點。
2、使學生運用多種搭配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鼓勵學生解題方法的多樣化。
3、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現生活中的搭配美。
三、教學重點:
掌握多種搭配方法,滲透有序思考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不重復、不遺漏的搭配原則,運用多種搭配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四、說教法、學法
學法:通過觀察、操作、展示、交流、總結方法等過程,讓學生經歷從具體的擺一擺、連一連提升為更簡便列算式的過程。
教法:運用直觀的教學手段,結合白板操作軟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各種感官協同活動,做到在觀察中思維,在思維中操作。教師在演示、列式的基礎上,及時抽象方法,再比較對照,從中進一步強化所學的新知識。
五、說教學過程: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規劃,共設計四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境 感知搭配
2、借助活動 體驗搭配
3、運用知識 拓展搭配
4、反思總結 拓展延伸
1、創設情境 感知搭配: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讓三年級的同學投入到數學活動中的關鍵是調動起他們的興趣,創造一個學生樂于參與的活動情境。聯系學生的生活,我創設了兩個情境。
情景一:通過想跟全班每個孩子擊掌,來提出思考:老師如何擊掌能夠看出跟哪些同學擊過,哪些同學沒擊過?原來可以一行一行擊掌,或者一列一列的擊,這樣擊的好處是有順序、不會重復也不會漏下誰。(設計的意圖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搭配的不重復、不遺漏特點。)
情景二:數學城堡有一把密碼鎖,一共有四個數,要求組成所有不重復兩位數。采用的方法是讓全班同學在算術本上書寫。找一名同學上前進行拖拽。(設計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回顧以前學過排列的舊知識,為學習新知識進行鋪墊。)
2、借助活動 體驗搭配:
(1)活動:
城堡里主人是小女孩,她要帶我們去游樂園看一看。去之前希望咱們幫她搭配一件漂亮的衣服。出示2件上衣,3件下裝。注意的是,在操作搭配前一定要問問學生“我們穿衣搭配講究的是什么:1件上衣搭配1一件下裝。”
(2)動手操作:
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好的2件上衣,3件下衣的圖片,讓學生搭配一共有多少種穿法,并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下來。
(設計意圖:教師給學生充分的操作空間,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為下面的教學做鋪墊。)
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除了操作實物擺一擺,也可以在圖片上進行連線。
(3)交流展示:
學生上前操作,(可以選擇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就會發現他搭配的有重復而且還有遺漏,讓學生去糾正學生,可以加深對知識的鞏固。
同時激發學生思考,如何擺能夠避免出現錯誤呢?原來可以選擇先固定1件上衣,再去搭配下裝,這樣就會避免出現重復和遺漏的情況。最后總結出搭配的兩個特點:不重復、不遺漏(板書特點)
討論:2件上衣、3件下裝能夠搭配出多少種不同的穿法?(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有的學生仔細觀察,通過數一數,數出6種搭配穿法;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發現1件上衣可以有三種搭配,而我們有2件上衣,所以可以通過列算式:加法:3+3=6;乘法:3×2=6。
原來,搭配不僅可以動手擺一擺、連一連,還可以通過列算式。
3、運用知識 拓展搭配:
練習是數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使學生形成知識的橋梁,也是考察目標達成度的手段,因此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練習。
練習1:從正門出發經過猴山到達游樂場有幾種線路可以選?(指名回答,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搭配方法。)
練習2:有男運動員5名,女運動員8名,要選一名男運動員搭配一名女運動員參加乒乓球混雙比賽,恭有幾種不同的搭配方法?(搶答方式回答,不僅要求準確還要求速度。鼓勵學生選取列算式的方法。)
練習3:想走出城堡,最多試幾次能夠打開大門?(同座討論,與之前導入題目相比,問題的問話形式和難度上都有所提高。)
練習4:午餐搭配:2種飲料、3種主食、3種菜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吃法?(小組交流,課下溝通,屬于提升題。)
3、反思總結 拓展延伸:
今天玩得真高興啊,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說一說你的收獲吧!(指名回答),鼓勵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搭配美!
六、板書設計:
搭配的學問
特點:不重復、不遺漏
擺一擺
連一連
列算式:3+3=6
3×2=6
【數學三年級下冊《搭配的學問》說課稿一等獎】相關文章:
數學三年級下冊《搭配的學問》說課稿10-31
數學三年級下冊《搭配的學問》說課稿10-30
數學三年級下冊《搭配的學問》說課稿范文12-11
數學三年級下冊《搭配的學問》說課稿模板04-19
《搭配中的學問》的數學說課稿02-09
數學《搭配中的學問》優秀說課稿06-15
小學《搭配中的學問》說課稿一等獎03-14
《搭配中的學問》說課稿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