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動的快慢》說課稿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運動的快慢》說課稿(精選6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運動的快慢》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運動的快慢》說課稿 1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是速度以及勻速直線運動指的是學生要知道速度的物理定義以及公式,理解它的關鍵是要知道物體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等于速度,學生小學的數學課中已有接觸,學生并不陌生,但由于它還與單位換算甚至與以后的加速運動都有關系,小學的數學中學生習慣于用長度表示速度,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體驗分析在運動路程相同的時候,通過比較運動時間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在運動時間相同的時候,比較運動的路程來比較運動的快慢;在運動時間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時候比較單位時間內的路程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從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單位、通過利用公式的簡單計算掌握速度單位的換算;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區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二、目標分析
1、學習目標: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目標分析: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就是指能理解速度的公式并且明白各個符號的物理意義。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就是指能運用公式進行有關速度的運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就是能辨別哪些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就是會計算某些運動的平均速度。
三、問題診斷分析
在本節課的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單位換算,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與以前的單位換算不同以往都是10的幾次方,要解決這一問題,就是要從變式訓練上讓學生體會。關鍵是從長度單位和時間單位入手另外要把握好題目的難度,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
四、教學支持條件
在本課教學中可能用到的教學設備室多媒體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在實際生活中,物體運動的.快慢是人們關心的問題。如:在田徑運動會短跑比賽中,人們最關心的是誰得冠xxx;人們外出旅行時,總是希望選擇便捷的交通工具盡快到達目的地;xxx事上總是希望導彈、作戰飛機能夠飛得快些……
問題一: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二)、速度。
1、比較物體快慢的兩種方法。
(1)在游泳比賽中,觀眾和裁判比較運動員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問題二:請同學們說說看,觀眾用什么方法比較運動員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較運動員游得快慢?
學生交流討論后回答。
(觀眾的方法是:比賽中看誰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誰先到達終點,用的時間短。)
歸納:觀眾的方法實際上是:在相同時間內看物體運動路程的長短來比較快慢;裁判的方法實際上是:物體運動路程相同,看運動時間的長短比較快慢。
(2)學生實驗:“比較紙片下落的快慢”。體驗兩種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取兩張16開紙,其中一張對折一次,另一張對折兩次,為了使紙片平穩下落,可將紙片的兩端向上疊起一部分,讓它們從同一高度同時釋放。
(猜一猜):哪一張紙片下落的較快?
(試一試):結果與你的猜測一致嗎?
(議一議):怎樣比較紙片運動的快慢?還有其他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嗎?
(3)再舉例讓學生討論:一位同學百米跑用了12s,而一萬米跑世界冠xxx的成績大約是28min,怎樣比較它們運動的快慢?
啟發:有兩個小球各自的運動的快慢都不變,其中一個小球沿直線運動30m,用了1min;另一個小球沿直線運動40m用了50s。
問題三:兩個小球運動的時間、通過的路程都不相等,你能否判斷哪一球運動得更快?
(由題可以看出在每1s的時間內,第二個小球通過的路程長,可以確定第二個小球運動更快。)
(設計意xxx:啟發學生:在運動的時間、通過的路程都不相等情況下,每一個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長的物體運動得快。這樣就將問題轉化為在時間相等的情況下進行比較。)
2、在物理學中物體運動快慢的描述。
以人們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實踐為基礎,在物理學中用速度表示物體運動快慢,在相同的時間內,物體經過的時間越長,它的速度就越快;物體經過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時間越短,速度越快。由前面的計算知道,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可用公式:v=s/t表示。
介紹公式中符號的意義和單位:
s----路程----米(m)t-----時間-----秒(s)v-----速度----米每秒(m/s或m.s-1)
在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單位是米每秒,在交通運輸中還常用千米每小時做單位,符號是km/h或km.h-1。1m/s=3.6km/h1km/h=1/3.6m/s=0.28m/s
3、速度計算:
(1)學生閱讀課文第31頁例題,理解題意,根據速度公式計算運動員和摩托車速度。
(2)學生閱讀課文第24頁例題,分析題意:北京到上海的鐵路線長度和火車運營速度求火車從北京到上海運行時間,可以用公式v=s/t求解,將公式v=s/t變形得到t=s/v,將數據代入求解。
三)、“頻閃攝影”------研究物體運動的方法。
四)、勻速直線運動。
1、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第33頁的內容:
問題四:
(1)物體怎樣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2)物體怎樣的運動叫做變速運動?
(3)怎樣粗略地描述物體的變速運動?
(物體沿著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因此,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其速度應該是一個定值,與路程的大小和時間的長短無關,所以不能將v=s/t理解為v與s成正比,與t成反比。)
2、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進行小結:
變速運動可以用v=s/t來計算,s是物體通過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體通過這一段路程所用的時間,求出的v就是物體通過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3、計算生活中的平均速度:
(1)學生嘗試說明列車時刻表。
(2)根據列車時刻表查詢從襄樊到丹江的行程、運行時間。計算列車從襄樊到丹江運行的平均速度。
(3)查列車時刻表計算列車從朱坡到老河口行程、運行時間。計算列車從朱坡到老河口運行的平均速度。
《運動的快慢》說課稿 2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九年級的教學內容學生對物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要講授的運動的快慢是在學習了機械運動的知識基礎上,學生對運動和靜止有了一定的認識后進一步學習運動的有關知識。這節課既是對運動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的基礎,它擔負著承前啟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學物理運動學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學的知識去處理解決簡單的實際生活問題,因此,這節課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在小學六年級的數學中學生進行了不少的有關速度,路程,時間的計算。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注重公式的理解和有關單位的換算。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體驗時間,路程,速度的概念。分析在運動路程相同時,通過比較時間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在運動時間相同時,通過比較運動路程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在運動路程和時間都不相同的情況下,通過比較在單位時間內物體運動的路程長短來判斷物體運動的快慢,從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單位,通過利用公式的簡單計算來掌握速度單位的換算;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區別,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讓學生掌握公式,v=s/t的物理意義和使用方法。
本屆九年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好,但后進生面大因此在教育教學工作要充分關注他們教學過程中要從易到難,從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活動。速度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體的探討。因此,在教學中,根據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的降低教學梯度,注重基礎教學,同時,盡量運用實物演示、多媒體課件等使教學形象直觀。每個知識點都盡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出發,經過分析歸納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中學有所得,享受到獲得知識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情況。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能進行速度單位間的換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簡單描述所觀察的現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
(2)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具有初步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科學與藝術結合所帶來的美感,具有對科學求知欲。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體驗戰勝困難、解決物理問題時的喜悅。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速度概念的建立過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3v=s/t的理解和具體應用。
難點:
1、速度單位的換算。
2、利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四、說教學過程
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故事激趣------觀察比較------形成概念-----應用新知----加強鞏固-----體驗成功-----歸納總結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運動的視頻資料。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發現問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播放了自已錄制的我校運動會的100m和3000m視頻學生學習興趣高漲。分析學生的運動情況,他們的運動情況都一樣嗎?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并得出結論:視頻中的物體都在運動,有的運動得快,有的運動得慢。然后,引出新問題:如何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
這樣,利用視頻通過生活中常見的運動的實例分析入手,來引出要解決的教學問題,易于學生輕松的融入到課堂氣氛中去,以此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觀察比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體播放動畫片:龜兔賽跑。
提出問題,學生思考討論:開始階段誰跑的比較快?判斷依據是什么?最后裁判認為誰跑的比較快?判斷依據又是什么?
以小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上的氣氛,讓同學們暢所欲言,積極參與,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比較,并互相討論,充分的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較、討論中得出結論,使學生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并能描述所觀察現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學生從交流討論中找到了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開始階段兔子跑得快,是因為在運動時間相同的情況下,跑的路程長。最后裁判認為烏龜贏得比賽,是因為在整個比賽過程中,路程相同而烏龜花的時間少。
據此,對物體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進行總結并提出新問題:若路程、時間均不相同時,又該如何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呢?
這樣,采用邊觀察、邊引導分析,層層設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組織教學,通過教師有目的的引導學生"看"、"想"、"說"等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物理教育的教學目標。
展示問題:學校的百米冠xxx的成績是13s,而24屆奧運會一萬米比賽冠xxx的成績是28min,怎樣比較他們運動的快慢?
老師不斷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步步激疑啟思,采用啟發式教學,啟迪學生的智慧,使學生通過演練得出:可以比較他們在1秒內或1分鐘內通過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單位時間,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義是什么,這樣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體會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在課堂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后進生學習積極性,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后進生反應慢些老師要理解他們,多肯定他們的成績,多表揚他們的進步。增強學生求欲望。
根據速度的定義直接得出速度的計算公式和單位以及它們的符號含義,并能進行單位換算。
在講解單位換算時,要引導學生根據時間單位和長度單位來逐步的推導出米/秒與千米/小時之間的換算關系,使學生慢慢的領會和理解單位之間是如何換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記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學會理解的記憶,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3、應用新知,加強鞏固,體驗成功。
利用多媒體展示例題:
例題1:學校的校運會女子100米短跑記錄是13.5s,請運用知識計算出運動員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v=S/t=100m/13s=7.61m/s
答:運動員百米短跑的速度為7.61m/s
例題2:例題:保靖至吉首的路程為100Km,一輛汽車從保靖縣開往吉首,這輛汽車的速度是40Km/h,幾小時后可以到達吉首?
已知:S=100Km,v=40km/h
求:t
解:根據公式v=s/t得
t=s/v
=100km/40km/h
=2.5h
答:這輛汽車2.5小時后可以到達吉首。
例題3:例題:2006月7月12日,我國優秀運動員劉翔在洛桑田徑黃金聯賽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遜保持了13年之久的110米跨欄世界紀錄,則這項記錄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輛正在行駛的摩托車的速度表指示為30km/h,哪一個速度比較大?
解:
利用公式v=S/t計算出劉翔的速度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車的速度為
v2=30km/h=30/3.6m/s=8.3m/sv1>v2
所以,劉翔的速度比摩托車的大。
第一道題是公式v=s/t的直接應用,這道題比較簡單易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順利的做出來,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第二道題是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編寫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變形,學會變形公式的應用,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應用無處不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第三道題涉及單位之間的換算,教學難度稍大一點,后進生對這題是難了點,教師要多講,多讓學生提問讓學生弄清這題。目的是讓學生領會速度的物理意義。
通過這三道習題的講解,讓學生養成先分析題意,再規范解題的良好習慣。要求學生在做計算時要寫,已知,求,解,答四步。
勻速直線運動的引入:
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在日常生活中幾乎見不到,因為它是一種理想化的運動。我們有時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簡化物理問題,會近似的把一些運動看做是勻速直線運動。
老師簡單介紹變速運動、平均速度,使學生注意區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4、歸納總結
最后,再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把本節所學的主要內容進行歸納和總結,讓學生養成先學習后總結的良好習慣,并培養、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讓學生建立正確的物理概念,就應遵循人們的認識規律,即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這就決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學,要重視直觀性,即以直觀為基礎來進行物理概念的教學。本節課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對生活中實際事例的觀察比較來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勻速直線運動與變速直線運動的區別。二是通過多媒體課件,使學生有了直觀的感覺認識,再結合啟發式的教學方式,引起學生通過對物理現象的觀察,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通過比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觀察實驗討論、對比歸納、練習提高。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分析點撥和幫助下學生進行觀察實驗為主,老師的提問分析為輔進行的。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列舉學生熟悉的事例,引導學生有目的的進行觀察,循序漸進的歸納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體課件能較好的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進行觀察,分析現象。更能方便的進行對比、歸納,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盡量讓學生去想、去說、去做、去練。通過練習,來學會應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以及速度單位的換算。再次,通過動手做實驗,來加深對速度的物理意義的領會。
《運動的快慢》說課稿 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用速度、平均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能用速度和平均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知道勻速和變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初步體會描述運動快慢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科學與藝術結合所帶來的美感。
二、教學重點:
速度概念的理解及速度的計算。
三、教學難點:
速度單位換算及計算步驟的規范性。
四、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1、在上學路上,有的騎自行車、有的步行、有的坐公交車,如果同時出發,怎樣比較他們的快慢?
2、操場上,進行百米賽跑時,又是怎樣比較他們的快慢的?
3、一位百米運動員的成績是12s,而一名萬米跑世界冠軍的成績大約是30min.怎樣比較他們的運動快慢呢?
(二)、合作探究:
1、提出問題:物理學里怎樣比較物體的運動快慢?
學生:討論回答---速度。
師:什么是速度?它的計算公式是什么?式中各字母的意義、單位又是什么?
學生:看書回答。
速度的定義:課本P15,倒數2行
速度的公式:v=s/t
速度的單位:國際單位制:m/s,交通運輸中:km/h。
師:
1.讓學生說出單位的意義。
2.通過換算說明m/s和km/h之間的大小關系。
練習:換算下列單位:“桑美”臺風的速度可達60m/s=km/h,一列火車的速度是144km/h=m/s.
師:怎樣應用公式進行計算?
2、例題
師:簡單分析課本例題1板演解法,(強調小標題的加法及單位的統一)
例題1:解劉翔的速度:v1=s/t=110m/3600s=8.52m/s
摩托車的速度:v2=30×1000m/3600s=8.3m/s
因此,劉翔的速度比摩托車的速度快。
學生分析并板演例2,師注意檢查指導
例題2:解火車從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時間約為:
由v=s/t得:
t=s/v=1463km/104kms-1=14h
學生練習:
小剛騎自行車以5m/s速度上學,經20min到達學校,小剛家到學校的距離是多少?
師:檢查后矯正不足。
學生:閱讀《想想議議》,師生共同。
3、勻速直線運動
(1)定義:課本P18
(2)特點:速度的大小不變;運動的方向不變。
師:實際生活中你見到的運動都有哪些?它們都一樣嗎?有什么區別?
生:討論并交流運動的分類。
機械運動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而直線運動又分為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描述,粗略計算時與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一樣,即v=s/t.
(三)、整體感知
1、勻速直線運動特點:快慢不變,即每時刻的速度一樣。它的大小不與路程和時間的大小有關。
2、變速直線運動特點:快慢變化,用平均速度描述,但是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它的大小指的'是那一段時間內或那一段路程內的速度。
(四)、達標反饋
課本P192、5。
估計學生解題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點撥:時間求法、小標題加法及公式的應用。
(五)、知識拓展
1、一個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前4s運動了20m,該物體的運動速度是
m/s,第9秒的速度是m/s,第9秒通過的路程是m,前9秒通過的路程是m.
2、一列車長m,以10m/s的速度勻速通過一座長1600m的大橋,求列車完全過橋所用的時間?
(六)、歸納
1、學生交流困惑及體會。
2、學習方法。
《運動的快慢》說課稿 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描述所觀察現象主要特征,具有初步觀察能力。
(2)通過速度概念的學習,讓學生體驗類比的研究方法,并學會去描述生活中某一個量的快慢。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探究活動中增強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2)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具有初步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速度的物理意義及速度公式。
難點:速度概念的建立以及用類比的方法去描述生活中某一個量的快慢。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學生活動】小游戲:傳遞國旗,比一比,看哪個小組把國旗傳遞得快?(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教師指出學習的新課題,并引導學生小結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二、進入新課,科學探究
(一)學生觀看動畫:比較運動快慢有幾種方法?
總結:一種方法是:在相同時間內看物體運動路程的長短來比較快慢,路程長則比較快,路程短則比較慢;另一種方法是:物體運動路程相同,看運動時間的長短比較快慢,所用時間短則比較快,所用時間長則運動慢。
【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觀察兩物體下落的'快慢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有一個感性認識。)
(二)問題:如果物體運動時所用的時間和通過的長度都不相等,又該如何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呢?
討論:運動員用10s跑了100m,汽車在2h內行駛了72km,那運動員和汽車哪個快呢?
活動:師生總結;學生討論;師生討論得出結論。如果時間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確不容易比較,但我們是否可以認為讓它們的路程或時間相等呢?
【總結過程】
(1)讓它們的時間相等:比較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誰大,誰運動得就快,誰小,誰運動得就慢。
(2)讓它們的路程相等:比較單位路程內通過的時間,誰大,誰運動得就慢,誰小,誰運動得就快。
(3)統一標準:將不同時間轉化為相同時間,再通過比路程的大小來比較物體運快慢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比較速度的方法,發現統一標準的重要性,為后面引出速度概念做準備。)
三、速度概念的建立
1.物理學中也是用這種方法來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這個物理量叫速度。
2.學生自學教材p19-p20思考速度的物理意義、定義、公式、單位等。
意義: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定義:把路程與時間之比叫做速度。
公式:用符號表示為v=s/t。
單位:路程的單位是米(m),時間的單位是秒(s),則速度的單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
常用單位是km/h或km.h-1。
單位換算:1m/s=3.6km/h
(設計意圖:學習以物體運動的路程與時間的比值來定義物理概念的科學思維方法。)
四、速度的應用
1.一些物體的速度,練習:速度的單位換算-典型例題。
2.教師通過課件展示一些物體的速度,讓學生了解速度計,并知道標志牌上數據的含義。
3.例題練習:一輛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司機看見路邊的一塊指示牌如右圖,此時車速為100km/h,這輛車違章了嗎?他以這樣的速度到達上海至少需要多少時間?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理解速度的物理意義,學會用速度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五、勻速直線運動
【播放視頻】學生觀看視頻,找出過山車、電梯上的人、火箭在運動上不一樣的地方。
《運動的快慢》說課稿 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學生能夠理解速度、平均速度、瞬時速度的概念,掌握其計算方法。
能夠運用公式進行速度、平均速度的計算,并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速度表示方式。
了解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矢量性。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討論、分析等活動,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
培養學生運用數學工具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以及將抽象概念具體化、生活化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運動快慢的問題,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和求知欲,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讓學生認識到物理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提升其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速度、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計算方法。
難點:理解速度的矢量性,區分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一段賽車比賽視頻,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如何比較不同賽車的運動快慢?由此引出課題——《運動的快慢》。
二、新課講授
速度的概念
(1) 引導學生回顧日常生活中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方式,如“跑得快”、“飛馳而過”等,進而引入物理學中描述運動快慢的物理量——速度。
(2) 定義速度:速度是描述物體在單位時間內位移大小的物理量,公式為:v = Δs/Δt,其中v表示速度,Δs表示位移,Δt表示時間。
(3) 強調速度的'矢量性:速度不僅有大小,還有方向,與物體運動的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
(1) 舉例說明:一輛汽車在某段路程中,有時快、有時慢,如何描述其整體的運動快慢?引入平均速度概念。
(2) 定義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指物體在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運動快慢,公式為:v平 = Δs總/Δt總。
(3) 通過實例計算,讓學生掌握平均速度的計算方法,理解其物理意義。
瞬時速度
(1) 提問:如果要精確描述汽車在某一時刻的運動快慢,該如何做?引出瞬時速度概念。
(2) 定義瞬時速度:瞬時速度是指物體在某一時刻或經過某一位置時的速度,是速度隨時間的極限值。
(3) 通過動畫演示或實物模型,幫助學生直觀理解瞬時速度的概念,強調其與平均速度的區別。
三、課堂活動
設計實驗或模擬活動(如小車沿直線滑行),讓學生測量并計算小車在不同階段的速度,包括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通過實踐活動,深化對速度概念的理解,鍛煉實驗操作及數據分析能力。
四、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速度、平均速度、瞬時速度的概念及其計算方法,速度的矢量性,以及它們在描述物體運動快慢中的應用。
五、課后作業
布置相關習題,包括速度計算、速度矢量性判斷、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辨析等,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六、教學反思
課后反思教學效果,根據學生反饋調整教學策略,優化教學設計,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板書設計】
速度:v = Δs/Δt,矢量
平均速度:v平 = Δs總/Δt總
瞬時速度:某一時刻或位置的速度
【教學資源】
賽車比賽視頻、小車滑行實驗器材、速度計算習題等。
《運動的快慢》說課稿 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學生能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 學生能掌握速度的定義、公式、單位及其計算方法。
(3) 學生能運用速度公式解決實際問題,比較不同物體運動的快慢。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觀察、實驗、討論等活動,引導學生探究速度與路程、時間的關系,建立速度概念。
(2) 培養學生利用數學工具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以及對數據進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增強學生對生活現象的觀察力和好奇心,培養其科學探索精神。
(2) 通過實際應用,使學生認識到物理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提高其學以致用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計算方法。
難點:運用速度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理解速度在描述物體運動狀態中的意義。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驗器材(如小車、尺子、計時器等)、學生實驗報告單、相關教學視頻或動畫。
四、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教師展示生活中各種物體運動的視頻片段(如賽車、自行車、行人等),提問:“這些物體哪個運動得更快?我們如何定量地描述和比較它們的運動快慢呢?”引出課題——《運動的快慢》。
新課講授
速度的'概念
教師講解:在物理學中,我們用“速度”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速度不僅反映了物體運動的快慢,還揭示了物體位置變化的快慢。簡單來說,速度就是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速度的公式及單位
展示公式:速度v=路程s/時間t。講解各符號含義,并強調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強調速度的國際單位為米每秒(m/s),常用單位還有千米每小時(km/h)等,引導學生掌握單位換算。
速度的計算
通過例題演示速度的計算過程,讓學生動手練習,鞏固速度公式的應用。
實驗探究
分組實驗:利用小車、尺子、計時器等器材,測量小車在一定距離內運動的時間,計算其平均速度。要求學生記錄數據,完成實驗報告。
數據分析:各小組匯報實驗結果,全班共同分析數據,比較不同小組小車的運動快慢,進一步深化對速度概念的理解。
知識應用
解決實際問題:給出幾道涉及速度計算的實際問題,如汽車行駛、運動員賽跑等情境,讓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指導,隨后集體講評。
觀看相關教學視頻或動畫,進一步理解和應用速度概念,如飛機、火箭的速度等,拓展學生的視野。
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總結速度的概念、公式、單位及計算方法,強調速度在描述和比較物體運動快慢中的重要作用。
課后作業
布置適量的習題,包括速度計算、速度單位換算及速度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以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五、板書設計:
運動的快慢——速度
速度概念: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速度公式:v=s/t
速度單位:m/s、km/h
速度計算實例
實驗探究:小車速度測量
知識應用:速度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六、教學反思:
課后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關注學生對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速度公式的運用能力以及實驗操作的規范性等方面,以便調整后續教學策略。
【《運動的快慢》說課稿】相關文章:
《運動的快慢》說課稿09-08
《運動的快慢》說課稿12-12
《運動的快慢》說課稿(通用9篇)10-20
《運動的快慢》說課稿范文(通用14篇)10-19
運動的快慢教案02-21
運動的快慢教學反思03-29
運動快慢教學反思03-08
運動的快慢教學反思04-02
運動的快慢教學設計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