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小學數學教案匯編7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教案7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1、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神奇的撲克》
教學目標:
1、通過對"撲克"有趣的研究,培養起學生對生活中平常小事的關注。
2、調動學生豐富的聯想,養成一種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撲克"與年月日、季度的聯系。
教學過程一、談話引入
師:同學們,這個你們一定見過吧!這是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撲克"。誰愿意告訴我們,你對撲克的了解呢?
生:...... (教師補充,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師: "撲克"還有一種作用,而且與數學有關!
生:......
二、新課
1、桃、心、梅、方4種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2、大王=太陽 小王=月亮 紅=白天 黑=夜晚
3、A=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10=10 J=11 Q=12 K=13 大王=1 小王=1
4、所有牌的和+小王=平年的天數 所有牌的和+小王+大王=閏年的天數
5、撲克中的K、Q、J共有12張,3×4=12,表示一年有12個月
6、365÷7≈52一年有52個星期。54張牌中除去大王、小王有52張是正牌,表示一年有52個星期。
7、一種花色的和=一個季度的天數 一種花色有13張牌=一個季度有13個星期三。
小結:生活中有很多的數學,他每時每刻都在我們的身邊出現,只是我們大家沒有注意到。請大家都要學會留心觀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估算黃豆粒數》
教學目標:學會估算方法。
教學重難點:利用估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黃豆,杯子,天平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你們看,這是什么?
生:黃豆。
師:你們想知道這些黃豆有多少粒嗎?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黃豆有多少粒。
二、小組討論,確定方案。
師:你們可以用課桌上的工具。(被子、天平等)
三、小組合作,實施方案。
四、匯報交流
方案一:先數一杯黃豆的數目,再看這些黃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計算即可。
方案二:先測一把黃豆的數目,再看這些黃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計算即可。
方案三:先測一百粒黃豆的重量,再稱出總重量,再用除法計算即可。
五、小結:數學在我們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請大家都要做留心觀察的人。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購物中的數學》
教學目標:
1、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2、培養利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出示情境
一天有個年輕人來到王老板的店里買了一件禮物,這件禮物的成本是18元,標價是21元結果是這個年輕人掏出一百元要買這件禮物,王老板當時沒有零錢,用那100元向街坊換了100元的零錢,找給年輕人49元,但是街坊后來發現那100元是假鈔,王老板無奈,只好還給街坊100元。
現在問題是:王老板在這次交易中究竟損失了多少元?
提示:其中損失成本18元,不要算成21元。
二、小組討論
三、匯報結論
四、小結
王老板和街坊之間實際上互不虧欠,王老板在這次交易中到底損失了97元。
五、全課總結
師:通過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數學趣味題一》
教學目標:通過有趣的數學題,引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開發他們的智力,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他們邏輯思考能力,讓他們學會通過思考與計算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教學重點:通過解答例題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讓學生學會善于思考。
教學難點: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思考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課前準備:準備課堂上要講的內容,預測提問環節所需要的使時間。
教學過程:
一、引例,引起學生的興趣。
提出一道關于數學的IQ題,讓學生回答(答對有獎),然后開始逐漸深入課題,解答一些數學計算題。
二、結合生活,小組互動。
1、將學生分成幾組,然后老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
2、從日常生活出發,模擬一些題目,讓學生進行搶答。
3、最后進行統計,對表現最好的小組進行獎勵
三、課堂解說
對相關題目進行詳細的解釋,讓學生充分理解題目的意思以及解題方法,從而在做題中得到啟發。
四、課堂總結。
總結本節課所學到的知識,讓學生認識數學的奧秘,進而提高對數的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第十單元是總復習部分。復習,就其基本含義而言,是指為了恢復或強化頭腦里已形成的暫時神經聯系,對已學過的知識進行重新學習。這種重復學習并不是對已學知識的簡單重復,而是進行更高層次的再學習。小學數學總復習,不是知識的重復講解,單純的補缺補差,而是通過復習,把教材中的各部分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以達到鞏固提高、融會貫通的目的。小學數學總復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擔負如此重要的任務,因此,要切實做好這一單元的教學。
一、特點分析
總復習是分兩部分安排的,一部分是對知識的整理,另一部分是供練習用的習題。新教材與舊教材在總復習的編排上有以下相同的特點:
1.復習的內容集中
本單元的復習包括了本冊所學的主要內容:20以內的數,20以內的加法和10以內的加減法,認識圖形,認識鐘表,用數學。并且在編排時注意突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把數的概念、計算和用數學分別集中起來進行復習,這樣便于學生進行整理和比較,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復習的線索清晰
本單元的復習用醒目的黑體字,以標題的形式,明確指出了復習的五部分內容。這樣以標題作為整理知識的線索,一方面學生根據這些線索全面再現所學的主要內容,另一方面根據這些線索將分散的知識綜合起來,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在總復習的編排上有以下不同:
1.復習的導向不同
復習的導向關系全局,只有把路引對,才能避免總復習的盲目性。原教材中有一個標題是“應用題”(小華買了一顆紐扣用了6角錢,買了一根針用了3角錢,他買東西用了幾角錢?),它是以文字形式呈現的。新教材將“應用題”改為“用數學”,選擇現實的、有意義的、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的具體實際問題,作為“用數學”的問題,是以現實情境圖示的方式呈現的。如121頁12題,通過家長與孩子的對話呈現的,知道了他昨天看了9頁,今天看了8頁,一共看了多少頁?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在用數學中領會加減法的含義,更主要的是為了讓學生知道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解決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自覺性。
2.復習的目標不同
原教材的總復習是鞏固所學的知識。新教材不僅停留在鞏固的基礎上,而且在知識領域中進行了延伸。表現在以下兩個復習中:
(1)在“認識鐘表”的復習中,引導學生會看接近整時的鐘面。在此復習中,一方面鞏固所學的知識:認識了鐘面,知道整時和半時(如117頁第6題),另一方面,通過練習會看接近整時的鐘面,使學生進一步說出大約是幾時(如120頁第9題,說一說,大約是幾時)。
(2)在“用數學”的復習中,引導學生挖掘形象圖以外的資源。
通過前九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根據情境圖中給出的資源(條件),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在本單元的復習中,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挖掘形象圖以外的資源。如117頁第7題,畫面是一個停車場上已經停放了9輛汽車,同時還有幾輛車正開進停車場,但有的汽車沒有畫全。如果只看畫面,很難說出又開來了幾輛汽車,題目通過兩個學生的對話,說明“又開來了6輛”。要解決“現在幾輛車”的問題,只數出畫面上的汽車是不夠的,必須利用“又開來了6輛車”這個信息,從而培養學生合理利用各種信息解決問題的意識。又如,121頁11題,畫面上畫的是9個小朋友正在雪地上堆雪人,同時又跑來幾個小朋友。如果只看畫面,無法確認又跑來幾個小朋友,于是挖掘形象圖以外的資源,知道“又來了9人”,利用這個信息,從而解決了“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問題。
二、教學目標
通過復習,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更加鞏固,計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一)知識與技能
1.能熟練地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序數含義及數的組成。
2.能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加法和10以內的加減法。
3.能準確地辨認常見的四種立體圖形和四種平面圖形。
4.會看整時和半時以及接近整時的鐘面。5.能合理地選擇有用信息解決問題。
6.能把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歸納。
(二)過程與方法
1.會選擇有用信息進行簡單的歸納。
2.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3.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
4.會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三)情感與態度
1.積極參與數學活動。
2.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養成自覺整理知識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理念
本單元教學要充分體現新理念:
(一)數學學習要聯系生活
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數學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再現真實的問題情境,把抽象的復習知識生活化,要改變問題的呈現方式,把靜態的復習知識動態化。
(二)數學學習要及時反思
反思,簡單地說就是對過去經歷的再認識。數學學習反思包括過去的學習內容、學習過程和學習心理行為方式。對學生主體而言,學習是一種經歷,只有當經歷提升為經驗時,學習才具備了真正的價值和意義。經過反思后,我們就能從經歷中提煉出經驗來。可見,反思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地學習。因此,復習時要通過回憶,引導學生自我反思。
(三)數學學習要主動建構
當代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強調,課程應側重于“學科的結構”。他指出:無論我們選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重視教授和學習學科的基本結構,布魯納認為有四個目的:第一,有利于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學科更加理解”;第二,有助于對數學知識的記憶,“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完美的結構把它聯在一起,那是一種多半會遺忘的知識”;第三,有利于對數學知識的遷移。他認為,“領會基本原理的觀念,看來是通向適當的訓練遷移的大道”;第四,能夠縮小高級知識和初級知識間的差距。數學知識本身是有結構的,數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規律)都按照一定的內在聯系方式聯系著,客觀上存在著一定的結構,這是教材的知識結構。這個結構是系統的,有條理的。
認知結構是指個體已經形成的應付與處理學習情境或問題情境的內在知識系統。認知結構包括兩方面:一是信息經驗系統,也就是知識結構,它是獲得新知識的基礎;二是心智操作系統,也就是已有的智力活動方式或認知操作方式,它是獲得新知識的操作基礎。學生在復習數學知識之前,數學知識內容及智力活動方式在學生頭腦中按照一定關系或聯系形成一個緊密的系統,這就是學生該學科的認知結構,這時候的認知結構是零散的,復習教學就是要完善學生頭腦中的這一認知結構。
要優化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必須引導學生自主活動,對知識進行主動建構。在這個過程中,整理的方法不是由教師直接傳授給學生,整理的結果也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給學生,這個建構過程他人是不能代替的,必須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主動地加以建構才能獲得。因此,教師在復習教學中,就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知識的整理過程,主動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養成自覺整理知識的良好習慣。
(四)要關注學生的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1.關注學生發展的全面性。
傳統的課程,過于關注知識和技能,而學習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其他價值成為附屬,可有可無。這樣教學,雖然強化了知識,但忽略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它鮮明地提出了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現了新課程的價值追求。強調既要獲取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又要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因此,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要注意三維目標的全面,在復習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三維目標的整合。
2.關注學生發展的差異性。
人是有差異的,學生的發展也是有差異的,我們必須認識和承認這種差異。從生命意義上講,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有自己的認知方式,有自己的選擇能力,有自己的人格特征。我們也不是復印機,啟動按鈕,即可出現數張一模一樣的內容。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因此,教師在復習教學中,要放手讓孩子用自己的方法整理知識。由于分類的標準不同,分類整理的結果也不相同,不能千篇一律。也許整理的結果在教師的眼中有優劣之分,但在孩子的整理過程中并沒有好壞之分。只要有理有據,教師都要予以肯定。
3.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是在原有基礎上一種可持續發展,無終點。為了自身的發展,人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健全自我人格,不斷地開發自我潛能,以適應社會的變化。這便需要有自我學習、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能力。因此,必須立足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讓學生在復習的過程中,領會復習的方法。
四、教學策略
復習課難上,這是所有數學教師的共識,如何上好復習課,這也是所有數學教師的盲點。對于教師來說,復習的內容多,復習的時間短,不知從何下手。對于學生來說,復習的內容已學過,聽不聽無所謂。我們經常聽到學生抱怨:“復習課真沒勁兒,都是過去講過的”,“老做題,我都做糊涂了”。學生的上述反映說明了復習課存在的兩大誤區:一是復習的內容是“老調重彈”,把復習課看成了補課,二是復習的方法是“題海戰術”,把復習課上成了習題課。那么,如何上好復習課呢?
(一)回憶,引導學生自我反思
回憶,是上復習課不可缺少的環節,就是學生將學過的知識不斷提取而再現的過程,“憶”是獨立完成的過程,“憶”是一個有序的過程。通過回憶,激活了學生頭腦中的知識。
1.借助目錄進行全冊知識的回憶。
目錄是教材的組成部分,能幫助學生有條理地整理學習內容,提綱挈領地掌握知識要點。本冊教材貼近學生的生活,設計了新穎的目錄。因此,可借助目錄引導學生自主地復習。如引導學生回憶本學期你都學習了哪些數學知識?學生借助目錄可知所學九個單元的內容:(1)數一數(2)比一比(3)1-5的認識和加減法(4)認識物體和圖形(5)分類(6)6-10的認識和加減法(7)11-20各數的認識(8)認識鐘表(9)20以內的進位加法。
2.借助課題進行單元知識的回憶。
看目錄所列的課題,回憶課題里面的知識內容。如看目錄第三單元的課題是:1-5的認識和加減法。可知,這個單元包括1-5數的概念和計算兩部分。看小課題是:比大小、第幾、幾和幾。可知,數的概念復習的重點包括數的順序、序數的含義和數的組成。
(二)梳理,引導學生主動建構
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說,獲得整理知識、建構知識網絡的能力,形成建構的意義是至關重要的。這種能力和意識是在經歷自主整理、主動建構的過程中獲得的。
1.自主梳理
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頭腦中已儲存了大量的知識,但有些知識無條理性,堆積得越多,越不利于問題的解決,應用時無法提取。當學生頭腦中的知識以一種層次網絡的方式進行排列時,就很容易提取出來。因此,要引導學生將平日所學的零散的知識梳理為系統的知識,以便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
梳理,是復習課的重點,就是將知識點按一定標準分類。梳理要完成兩項任務,一是將相同的知識點聯系起來,二是把不同的知識點分開來,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其思考的方法主要是“分類“,分類是兒童學習數學時使用的重要方法,即根據一定的標準將知識分化。因此,要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進行分類整理。學生自己找出分類的標準,按自己的理解方式進行重新組合,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來。
如在全冊教材的復習中,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學習內容可以怎樣進行分類?有的同學分為五類:1.數一數、比一比2.1-5的認識和加減法、6-10的認識和加減法3.11-20各數的認識、20以內的進位加法4.認識物體和圖形、認識鐘表5.分類;有的同學分為四類:1.數一數、比一比2.、1-5的認識和加減法、6-10的認識和加減法、11-20各數的認識、20以內的進位加法3.認識物體和圖形、認識鐘表4.分類。有的同學不知如何分類,可以引導學生看總復習進行分類,使學生自己感悟到復習數學知識的方法。
又如在“認識圖形”單元復習中,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圖形怎樣分類?學生整理知識的標準和方法不盡相同,有的同學可能按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分類整理,有的同學可能按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聯系(正方體的面、長方體的面、圓柱的兩個平面各是什么形狀的)分類整理。這樣,抓準知識的連接點,剖析知識的分化點,求同存異,將知識條理化,系統化。
2.主動建構。
梳理之后,如何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需要經歷主動建構的過程。
⑴捕捉聯系,畫圖建構
學生用自己手中的圖形學具進行整理,有的同學整理成如下的網絡結構。這一結構能清楚地反映哪些是立體圖形,哪些是平面圖形,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之間有怎樣的聯系,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
長方體 正方體 圓柱 球
長方形 正方形 圓 三角形
有的同學整理成樹狀結構。這種結構能清晰地反映知識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圖形,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從圖形這一棵樹上“生長”出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兩個“大枝權”,然后從立體圖形這一“枝權”上生長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四個小“枝權”,從平面圖形這一“枝權”上長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四個小“枝權”,形象清晰,不易遺忘。
⑵相互比較,列表建構
有的同學列表進行比較,使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一目了然。
立體圖形 長方體 正方體 圓柱 球
平面圖形 長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圓
這樣,學生親自理一理,試著串一串,在“做”中形成了良好的認知結構,提高了學生整理知識、建構知識的能力。
(三)應用,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掌握所學的知識、構建認知結構是復習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應用。通過應用,能幫助學生形成對知識更深層次的理解,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總復習的應用可以分為兩個層次進行:第一層次,簡單應用,夯實基礎;第二層次,綜合應用,解決問題。因此,要精心設計習題,通過有效地練習切實提高復習課效率。
要現實性。要沖破傳統的數學復習課教學的束縛,挖掘社會生活的數學教育資源,精心設計一系列開放、有趣的數學問題情境,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就在我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如在“認識圖形”復習中,學生在頭腦中已經形成了對這些圖形表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具體現實情境中能辨認這些圖形。可以出示情境圖,圖中有許多交通標志,這些交通標志都是什么形狀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又如,用課件演示家庭布置圖,看一看,在我們家中有許多物體,你能說一說它們是什么形狀的嗎?(冰箱、彩電、電視柜、書、寫字臺的抽屜是長方體,落地燈的燈柱、筆筒是圓柱,臺燈和足球是球。)這樣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讓學生親身經歷生活情境。要有開放性。在練習的內容和要求上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使學生各得其所,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復習課的學習中獲得不同的發展。選擇條件開放、問題開放、結論開放、解題策略開放的習題供練習時使用。教師出示學生課間活動的情境圖,圖中有的學生蕩秋千,有的玩翹翹板,有的玩滑梯,有的跳繩。圖中還有花、樹、鳥等。要有綜合性。復習的面要廣,要關注全冊教材的知識點。如上面的一道題,涉及到數的概念、計算和用數學三方面的內容。
要有實踐性。“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學生的數學素質才能得到全面發展。因此,要多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
五、教學案例:
“認識鐘表”復習課教學設計及評析
(一)自我反思,回憶知識
(師出示情境圖,圖中一個孩子問:“媽媽,我想看動畫片,到6點了嗎?”)
師:圖中的小妹妹遇到了什么問題?
生:圖中的小妹妹想看動畫片,但不知道幾點了。
師:你會怎么告訴她呢?
生:我會說,你自己看吧。
生:我會告訴她,到6點了。
師:你學會了有關鐘表的哪些知識?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有關鐘表的知識,學生看書獨立思考,用鐘表進行演示,再互相說一說,撥一撥。)
生:我認識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長針是分針,短針是時針。
生:分針指12,時針指幾就是幾時。
(生演示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4,是4時)
生:分針指向6時,時針指向7和8中間,表示7時半。(生演示)
師:你認為你撥的準確嗎?
(學生對自己的撥珠過程進行反思,這樣不僅關注了撥珠的結果,而且關注了撥珠的過程。)
師:在撥表時,時針和分針一定要撥到準確的位置。(教師予以提醒)
[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以小組活動的方式,引導學生利用鐘表的學具撥出整時和半時,激活了學生頭腦里有關鐘表的知識。]
(二)自己分類,梳理知識
師:用你喜歡的方法把撥出來的時間寫在黑板上。
(板書:11:00 3時 5:30 9:00 6時半 1:30 4:30)
師:你能把這些時間進行分類嗎?
生:我分兩類,一類是表示幾時,一類是表示幾時三十分。
生:我按時間的表示方法進行分類,也分兩類。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知識的整理過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時間,用自己的喜歡的方法進行分類,學生是復習的主人。]
(三)貼近生活,應用知識
(教師出示情境圖,圖中一人手中拿著一張車票,票上寫著:從松原到扶余8:00開車,此時鐘表時刻是7:30。)
師: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車票知道的,從松原到扶余的開車時間是8時。
生:我看時鐘知道了當時的時間是7時30分。
[以“生活“為依托,讓學生在研究現實問題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發展數學,構建了鮮活的數學課堂。]
(四)自主探索,延伸知識
教師出示三個鐘面圖,第一個鐘面上的時刻正好是8時,第二個鐘面上的時刻是不到8時,第三個鐘面上的時刻是8時剛過一點。
師:看下面三個鐘面,哪個鐘面上的時刻指的是從松原到扶余的開車時間?(學生指出第一個鐘面)
師:觀察這三個鐘面上的針,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獨立思考。教師留給了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師:把你的發現悄悄地告訴同桌。(學生互相交流)
師: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學生匯報,分享發現的快樂。)
生:三個鐘面的時針都指著8,第一個鐘面的分針正好指著12,第二個鐘面的分針指在11和12的中間,第三個鐘面的分針指在12和1的中間。
生:不對,第一個鐘面的時針正好指著8,后兩個鐘面的時針差不多指著8,不是正好指著8。
(這個孩子會傾聽他人的發言,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認真傾聽了,聽懂了,從而積極響應;二是耐心傾聽了,當同學發言有錯誤時,等同學說完了才指出不足。)
師:因為第二個鐘面的分針差一點到12,時針肯定差一點到8,第三個鐘面的分針剛過12一點,時針肯定也剛過8一點。
師:也就是后兩個鐘面的時針都是大約指著8。
師:每一個鐘面的時間是多少呢?(討論)
生:第一個鐘面是8時,第二個鐘面是不到8時,第三個鐘面是8時剛過一點。
師:像這樣,差一點不到8時或8時剛過一點,我們就不能說正好是幾時,而應該說大約是8時。
[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創設數學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時空。在學生充分觀察、對比三個鐘面的異同點,充分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加以總結。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領悟到判斷大約幾時的方法。]
[總之,在本節課中,教師構建了一個“回憶-梳理-應用” 的復習課教學模式。通過回憶激活了學生頭腦里的知識,讓學生自己根據對知識的理解,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有關的知識按一定標準進行梳理,再應用到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去。]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 二年上冊數學 第二單元第三課時:做家務(2的乘法口訣)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經歷編制2的乘法口訣的過程,體會學習乘法口訣的學習過程與方法。
2.知道2的乘法口訣的含義,掌握2的乘法口訣,會用已學的乘法口訣進行乘法計算,并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視步培養觀察、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教學重點:編制并掌握2的乘法口訣。
教學難點:探索記憶2的乘法口訣的方法。
教學準備:掛圖乘法口訣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在家里會做家務嗎?誰來介紹一下你常做哪些家務活呢?板書課題:做家務
今天,老師帶同學們到小明家做客,看看小明在家里做些什么。
(出示掛圖)
(二)、操作探究,學習新知
1、看一看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幅圖,從圖中你發現了什么?(同桌互相說說,再匯報。)
2、擺一擺
師:請同學們看看小明是怎樣擺筷子的呢?(一雙一雙地擺)你們能幫助小明把其余的筷子擺好嗎?
請每位同學用小棒代替筷子擺一擺。想一想:共要擺幾次。(9次)要求邊擺邊說:一雙筷子有2根,2雙筷子有4根……
根據擺的過程,批數填寫在表格中。
組織全班匯報。
3、試一試
(1)根據表格寫乘法算式。
師:1雙筷子2根也就是幾個2?(1個2),那么1個2是2,用乘法算式表示,你們會嗎?(同桌交流、匯報。老師板書:1×2=2。)
(2)、請同學們根據表格列式乘法算式,然后和同桌交流,全班匯報。
(3)、根據5的乘法口訣編制2的乘法口訣
(4)、整理2的乘法口訣。同桌交流怎樣記口訣。
(三) 教學效果測評
1、對口令游戲。
(1)、教師說一句口訣,生說出兩道乘法算式。
(2)、同桌之間互相對口令,一人說口訣,一人說算式。
2、用1、2、3、4、5、6、7、8、9分別跟2相乘,得數畫上圈。
3、口算練習,看誰做得又對又快。集體評講。
4、每人2只手,4人幾只手?一只手5個手指,8只手幾個手指?獨立完成,和同桌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四)、拓展練習
出示教材第17頁,“數學故事”,引導學生認真看圖,小組內說一說故事。想一想:淘氣買書用了多少錢?售貨員多少錢呢?
(五)、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一、說課內容:一年級下冊第92-94頁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及意義:
學生在一年級上冊開始學習簡單的分類整理,初步認識了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本課繼續學習統計,以整理隨機出現的簡單數據為主要內容,并把經過整理的數據填進簡單的統計表。在統計過程中,讓學生學到一些比較容易的統計方法,滲透統計的思想和方法,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信心。
三、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初步學習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方法,會在簡單的統計表里反映出整理數據的結果,能利用統計表里的數據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
2、使學生在統計教學過程中發展數學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3、引導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探索能力,體驗與同伴合作、交流的快樂。
四、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學會用簡單的符號進行記錄的統計方法,認識簡單的統計表。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說教法和學法
一、創設情境,誘發內需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線索。本節課的教學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情境,誘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以游戲的形式進行新課。
二、合作學習,研創知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生學習是知識的再創造過程。教師設計一些探索性、合作性活動,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研究知識,創造知識。引導學生產生教材上已有的`和教材沒有的多種統計方法,并在研究和創造知識的過程中體會與比較。
三、活動體驗,運用知識
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認為,知識源于活動,沒有主體對客體的活動,就不可能產生反映和認識。教師還設計了統計小組同學的鉛筆活動,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實踐和游戲活動中,運用和鞏固知識、發展和深化知識,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今天有一些小動物想和小朋友一起來學習,大家看都有什么?(黑板上雜亂地貼出動物頭像)
怎樣能很清楚地看出它們各有多少個?(指名說)
哪位小朋友愿意上來分一分、排一排?
現在你能告訴大家,它們各有多少個嗎?
2、分一分、數一數是我們上學期學習的統計方法,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統計(板書課題)創設情境,復習分類統計方法。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在小動物頭像的場景中進入狀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研究探索,進行新課
1、收集整理數據
(1)每組小朋友的桌子上都有一個盒子,里面有什么呢?教師引導學生從盒子里摸出一個看看,并告訴大家盒子里有許多這樣的圖形。
現在小朋友想知道什么呢?
(2)大家想知道這么多的問題,我們怎樣知道正方形、三角形、圓各有幾個?可以用分一分、數一數的統計方法,能不能用其他方法統計出它們的個數呢?
下面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游戲。
聽老師講一下游戲的要求:小組長從盒子里拿出一個圖形,說出圖形的名稱,其他小朋友要想辦法把它記在紙上,組長再拿一個,你再記一個,一直把盒子里的圖形拿完為止。
這一環節的設計,教者積極地為學生創設實踐操作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動手、動腦,在整理數據的實踐中體會用比較簡單的符號記錄,并啟發學生用其他一些比較簡單的符號記錄,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2、分組活動
3、小組匯報
4、引導學生比較記錄的方法,得出哪種方法更清楚,更簡便。
通過剛才的比較,現在你喜歡哪種方法?
哪位小朋友能把你喜歡的方法說給大家聽一聽?要說出為什么喜歡這種方法?
既然大家都喜歡這種方法,如果讓你再來記一次,就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
5、填寫統計表
看著這張統計表,你知道了什么?
三、組織練習,統計文具
1、用先記錄的方法,統計一下小組中小朋友的文具。用喜歡的方法把每個人的文具數記錄在表格里,再整理全組的文具數量。
填表,匯報方法
2、觀察統計結果,哪種文具用得多?哪種文具用得少?
如果我是文具店經理,你們想對我說什么?美國教育家布朗認為:學習的環境應放在真實問題的背景中,使它對學生有意義!讓學生充當生活的角色,統計小組里的學習用品,寓知于樂,激發興趣,發展認識,使數學歸于生活實際。
四、課堂小結,課后延伸
今天學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課后選一項內容進行統計。
評價是《數學課程標準》極為重視的一個方面,評價態度與情感的有機滲透,評價與統計的巧妙結合,統計與生活的緊密聯系,真正體現了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能夠熟練掌握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能夠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正確、快速地進行計算。
2、培養學生的數感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優良品質。
3、通過練習,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用幾種不同的方法來進行計算,同時滲透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能夠用不同的方法來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視算
13-917-912-9
18-914-915-9
誰能說一說:18-9=?你是怎么想的?
把你的想法用小棒擺一擺,并與你的同桌說一說(邊擺邊說)
指名學生說自己的算法,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學生口答,教師板書)
你最喜歡哪一種算法?用你最喜歡的算法再把18-9等于幾說給你的小伙伴聽
2、看圖寫算式
◎◎◎◎◎◎◎
◎◎◎◎◎◎◎◎
板書:9+6=15
6+9=15
15-6=9
15-9=6
3、練習二第1、2題
4、算一算
練習二第5題
要求:先同組的同學互相說一說,然后再列出算式
最后集體訂正,對全對的同學給予鼓勵。
二、變式練習
1、練習二第3題
2、第4題
比一比,看誰算得又對又快,口答教師拿出準備的數學抽拉卡片或數字轉盤,隨意抽拉或轉動,讓學生口答出得數
三、應用練習
出示課件(練習二第6題和第8題)
要求:
1)先讓學生看圖說圖意
2)再列式計算,并與同桌說一說是怎么想的。
四、鞏固拓展練習
完成書中第7題
回家寫一個十幾減九的算式,給媽媽說一說,自己是怎么算的,能說出幾種方法就說幾種,比一比,看誰說的方法又多又好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解答應用題的一般步驟,會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能正確解答三步計算的應用題.
2.提高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3.初步培養學生認真審題和檢驗的習慣.
教學重點
學會用綜合算式解答三步計算的應用題.
教學難點
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教師:我們解答過許多應用題,有一步計算的、也有兩步計算的.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解答較復雜的應用題,并歸納出解答應用題的步驟和檢驗的方法.
教師板書:應用題
二、講授新課
(一)教學例1
例1.一個服裝廠計劃做660套衣服,已經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1.學生分組討論思考題
(1)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
(2)怎樣用線段圖表示題意?如何分析數量關系?
(3)怎樣分步列式?怎樣列綜合算式?
(4)怎樣驗證是否正確?
2.匯報討論結果
(1)課件演示:一般應用題1(出示摘錄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及線段圖)
(2)提問:要求剩下的平均每天做多少套,要先求出什么?后3天做了多少套怎么求呢?已經做的套數怎么求?
(3)學生列式
分步:755=375(套)
660-375=285(套)
2853=95(套)
綜合:(660-755)3
=(660-375)3
= 2853
= 95(套)
(4)教師小結檢驗過程.
方法一:按照原來的題意,依次檢驗每一步列式和計算是不是對.
方法二:把最后結果當做已知數,按照題意倒著一步一步地計算,看結果是不是符合原來的一個已知條件.
3.規納概括
(1)課件演示:一般應用題2
(2)教師提問:這四步你感覺你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哪一步上?哪一步最重要?
(3)小結:解答應用題時,我們應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題意上,因為解題思路是根據題意確定的.第二步是最重要的,它決定著思路是否正確.
三、鞏固練習
(一)四年級和五年級要給500棵樹澆水,四年級每天澆50棵,澆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級來澆,澆了5天.五年級每天澆多少棵?
(二)李小勝拿3.2元錢買文具,買了4支鉛筆,每支0.6元.剩下的錢買圖畫紙,每張0.2元,可以買幾張?
(三)新豐農具廠趕制540件農具,前10天平均每天制32件,余下的要在5天完成,平均每天要制多少件?
(四)一個裝訂小組要裝訂2640本書,3小時裝訂了240本.照這樣計算,剩下的書還需要多少小時能裝訂完?
1.學生獨立完成.
2.教師出示不同算法,請同學討論是否正確.
四、質疑調節
1.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審題除了以上方法外,還有什么方法檢驗呢?解答應用題為什么要檢驗?(討論)
五、課后作業
(一)學校買來280千克大米,計劃吃7天,實際每天比計劃少吃5千克,這批大米實際吃了多少天?
(二)甲乙兩地相距300千米,一輛大車從甲地到乙地計劃行6小時,實際每小時比原計劃多行10千米,實際幾小時到達?
(三)裝訂小組計劃裝訂一批書,每小時裝訂180本,10小時可以裝訂完.如果每小時比原計劃多裝訂20本,幾小時可以裝訂完?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進一步體驗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統計表。
2、使學生在練習中,在收集、整理、分析、決策過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促進,掌握本單元內容。
教學重點:
體驗統計過程,能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教學難點:
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議。
教學教法:
探究性實踐作業。根據學生的實踐作業進行分析、推理、判斷,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出示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進一步體驗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統計表。
2、使學生在練習中,在收集、整理、分析、決策過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促進,掌握本單元內容。
二、出示自學指導
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6題。
1、師:同學們,你們最喜歡吃的水果是什么?
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吃的水果情況,并將結果填入第6題表格內。
出示統計表。
提問:要完成這項統計,你準備怎么辦?
2、引導學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舉手或組內報名,小組匯報等。并說出統計的過程:收集整理數據→填寫表格→進行分析。
采用比較簡便的方法,師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數據”。(強調數據的準確性。)
3、從你的統計中,你發現了什么?有什么建議?
回答教材上的問題。
討論:根據調查結果,說說買哪幾種水果合理。
三、探究新知,自主探索
1、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4題。
(1)談話:同學們,我們班誰的家里有車?(家里有車的同學舉手,了解學生家里有車的情況。)
這么多同學家里有車,隨著社會水平的提高,各種各樣的車輛越來越多,你們看,幾個同學正在統計一個路口10分鐘內所通過的各種交通工具的數量。根據他們的記錄結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包車、大巴車、小轎車、摩托車各開過多少輛嗎?
(2)小組內分工,分發記錄單。
學生填寫,匯報,教師展示。
種類 面包車 大巴車 小轎車 摩托車
輛數 6 8 33 12
(3)回答問題。
這個路口10分鐘內通過的哪種車最多?哪種車最少?(小轎車最多,面包車最少。)
<<<12>>>
如果再觀察10分鐘,哪種車通過的數量可能最多?(放手讓學生討論,說出理由。)
2、完成教材“練習一”的第5題。
出示統計表,要求學生根據統計表回答問題:每種書有多少?
回答問題(1)和(2)。
討論:圖書室要新買一批圖書,你有什么建議?
四、當堂檢測
完成教學“練習一”的第7題。
1、出示條形統計圖。
讀懂統計圖。
圖中1格代表( )份。
說說每天的銷售情況。
2、哪天賣出的《電視報》的數量最多?哪天最少?(星期六最多,星期一最少)
3、你還能發現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議?(學生自由發言。)
4、如果每格表示2份《電視報》,上面的數據應該怎么表示?
小組討論,互相說說。
指名回答說出數據。
教師小結:如果數據比較大,用一格有時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們在讀條形統計圖時,先要讀懂每格表示多少。
五、課堂小結
你覺得本節課有哪些收獲?感覺自己表現得怎么樣?
六、 抽查清
下面是本班同學喜歡的電視節目情況記錄
動畫片:12人 電視劇:10人 體育:9人 新聞:8人
把上面的數據記錄下來并回答問題。
節目 動畫片 體育 電視劇 新聞
人數
(1)喜歡( )電視節目的人數最多。
(2) 共調查了( )名同學。
種類 連環畫 故事書 科技書 其他書
數量 20本 35本 45本 40本
(3)如果是你看電視,你會選什么節目?
下表是二(2)班圖書角的藏書情況
(1)哪種書最多?
(2)圖書角的藏書共有多少本?
(3)圖書角要買一批新書,你有什么建議?
板書設計:
【【實用】小學數學教案匯編7篇】相關文章:
【實用】小學數學教案四篇05-15
【實用】小學數學教案4篇05-11
【實用】小學數學教案三篇05-11
【實用】小學數學教案9篇05-09
小學數學教案匯編五篇05-08
【實用】小學數學教案模板五篇05-11
實用的小學數學教案三篇05-10
實用的小學數學教案3篇05-09
實用的小學數學教案7篇05-07
實用的小學數學教案四篇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