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學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數學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數學教案1
一、教學內容
教材第30~51頁的“例1~例12”以及練習五~七。
二、教材分析
本單元主要教學因數和倍數,以及公因數和公倍數等內容。本單元內容大體分三段安排:第一段,認識因數和倍數,學習在1~100的自然數中有序地找出10以內某個數的所有倍數,以及100以內某個數的所有因數;探索2、5、和3的倍數的特征,學習判斷一個數是不是2、5或3的倍數,同時認識奇數和偶數。第二段,認識質數、合數和質因數,學習把一個合數分解質因數。第三段,認識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探索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方法;認識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探索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方法。最后,安排了全單元內容的整理與練習。
三、學情分析
本單元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億以內的數,以及學習了整數四則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習本單元內容,又為后續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約分和通分,以及分數四則運算打下基礎。
四、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非0自然數的有關特征的活動,知道因數和倍數的含義;能找出100以內某個自然數的所有因數,能在1~100的自然數中找出10以內某個數的所有倍數;知道2、5和3的倍數的特征,能判斷一個數是不是2、5或3的倍數;了解奇數和偶數、質數和合數的含義,會分解質因數。
2.使學生通過具體的操作和交流活動,認識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會求100以內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和10以內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3.使學生在探索和發現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培養觀察、比較、分析和歸納的能力,感受一些簡單的數學思想,進一步發展數感。
4.使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培養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體驗數學學習活動的樂趣,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倍數和倍數、質數和合數、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等概念的聯系和區別,掌握求兩個數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根據數的特點合理靈活地確定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以及根據對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理解正確解答相關的實際問題。
六、課時安排
因數和倍數…………………………………………1課時
2和5的倍數的特征………………………………1課時
3的倍數的特征……………………………………1課時
因數和倍數練習……………………………………1課時
質數和和合數………………………………………1課時
分解質因數…………………………………………1課時
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2課時
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2課時
因數與倍數整理與練習……………………………2課時
和與積的奇偶性……………………………………1課時
五年級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應用題。
2、讓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確定等量關系,正確用方程解答應用題
3、培養學生利用恰當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復習,使學生弄請已知量與未知量的聯系,找出題目中的等量關系。
教學難點:
通過復習,使學生能夠準確的找出題目中的等量關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P107)
1、找出下列應用題的等量關系。
①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2倍。
②梨樹比蘋果樹的3倍少15棵。
③做8件大人衣服和10件兒童衣服共用布31.2米。
④把兩根同樣的鐵絲分別圍成長方形和正方形。
(學生回答后教師點評小結)
我們今天就復習運用題目中的等量關系解題。(板書:列方程解應用題)
二、新授內容
1、教學例題
(1)、一列客車以每小時90千米的速度從甲站開往乙站,同時有一列貨車以每小時75千米的速度從乙站開往甲站,經過4小時相遇,甲乙兩站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①、讀題,學生試做。
②、學生匯報(可能情況)
(90+75)×4
提問:90+75求得是什么問題?再乘4求的是什么?
90×4+75×4
提問:90×4與75×4分別表示的是什么問題?
(由學生計算出甲乙兩站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2)、甲乙兩站之間的鐵路長660千米,一列客車以每小時90千米的速度從甲站開往乙站,同時有一列貨車以每小時75千米的速度從乙站開往甲站。經過多少小時相遇?
(先用算術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75)=?
②、方程
解:設經過x小時相遇,
(90+75)×x =660或者,90×x +75×x =660
讓學生說出等量關系和解題的思路
教師小結(略)
(3)、甲乙兩站之間的鐵路長660千米。一列客車以每小時90千米的速度從甲站開往乙站,同時有一列貨車從乙站開往甲站,經過4小時相遇。貨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先用算術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4)÷4=?
②、方程
解:設貨車每小時行x千米
90×4+ 4x = 660或者(90 + x)×4 = 660
讓學生說出等量關系和解題的思路
2、教師小結(略)
讓學生比較上面三道應用題,它們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比較用方程解和用算術方法解,有什么不同?
教師提問:這兩道題有什么聯系?有什么區別?
三、鞏固反饋。(P109———1題)
1、根據題意把方程補充完整。
(1)張華借來一本116頁的科幻小說,他每天看x頁,看了7天后,還剩53頁沒有看。
_____________=53
_____________=116
(2)媽媽買來3米花布,每米9。6元,又買來x千克毛線,每千克73.80元。一共用去139.5元。
_____________=139.5
_____________=9.6×3
(3)電工班架設一條全長x米長的輸電線路,上午3小時架設了全長的21%,下午用同樣的工效工作1小時,架設了280米。
_____________=280×3
2、(P110————4題)解應用題。
東鄉農業機械廠有39噸煤,已經燒了16天,平均每天燒煤1.2噸。剩下的煤如果每天燒1.1噸,還可以燒多少天?
小結:根據同學們的不同方法,我們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哪種方法簡便就用哪種方法。
3、思考題。
甲乙兩個港相距480千米,上午10時一艘貨船從甲港開往乙港,下午2時一艘客船從乙港開往甲港。客船開出12小時后與貨船相遇。如果貨船每小時行15千米。客船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復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后作業。
(P110———5題)不抄題,只寫題號。
板書設計:
列方程解應用題
等量關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例3:一列火車以每小時90千米的速度從甲站開往乙站,同時有一列貨車以每小時75千米的速度從乙站開往甲站,經過4小時相遇,甲乙兩站的鐵路長多少千米。
五年級數學教案3
教學內容:
蘇教國標版五年級下冊103-105頁及練一練和練習十九1-3題。
教材分析:
本課時內容是在學生已掌握了圓的基本特征和圓的周長公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索并掌握圓的面積公式。通過3個例題教學,采用兩種不同的的策略,推導出圓的面積,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的合理性。
教學時,一要重點引導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圓面積及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和比較的過程中,發現圓的面積和以它的半徑為邊長的正方形面積之間的近似關系;二要把握兩個關鍵環節:一是圓可以轉化成過去所學過的什么圖形;二是轉化成的這個圖形與原來的圓有什么聯系。最后通過應用實踐讓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功體驗,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知識基礎
在學習本課內容前,學生已經認識了圓,會求圓的周長,在學習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時,已經學會了用割、補、移等方式,把未知的問題轉化成已知的問題。因此教學本課時,可以引導學生用轉化的方法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
2、對后繼學習的作用
圓面積的計算是今后學習圓柱、圓錐等內容的重要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圓的面積的含義。
(2)經歷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理解和掌握圓的面積公式。
(3)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體驗實驗操作、邏輯推理的學習方法。
3、情感與態度:
感悟數學知識內在聯系的邏輯之美,體驗發現新知識的快樂,增強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正確掌握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準備:
1.CAI課件;
2.把圓16等分、32等分和64等分的硬紙板若干個;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投影出示草坪噴水插圖
師:請大家觀察這幅插圖,說說從圖中你能發現數學知識嗎?
學生觀察、討論并交流:
生1:我能發現噴水頭轉動一周所走過的地方剛好是一個圓形。
生2:這個圓形的半徑就是噴頭噴水的距離,也就是5米;周長就是噴水所走過的路線;
生3:這個圓形的中心就是噴頭所在的地方。
師:請大家說說這個圓形的面積指的是哪部分呢?
生4:被噴到水的草坪大小就是這個圓形的面積。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如何求噴水頭轉動一周澆灌的面積有多大。(板書:圓的面積)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課件先出示一個正方形,再以正方形的一個頂點為圓心,邊長為半徑畫一個圓,請學生觀察:正方形的邊長與圓的什么有關系?如果半徑是r,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
板書:正方形的邊長=圓的半徑r
正方形的面積=r2
2、猜想:圓的面積是正方形面積的多少倍?你是怎樣想的?
3、教學例7
⑴談話:剛才我們猜想圓的面積是正方形面積的3倍多,下面我們用數方格的方法來研究。
⑵課件出示例7第一幅圖表,請同學們按照圖表的要求數一數,算一算,把表格填完整,再在小組里交流。
⑶小組匯報(實物投影展示學生填寫的表格)
⑷剛才我們通過一個圓驗證了我們的猜想圓的面積大約是正方形面積的3倍多一些,而一個圓還不足以說明問題,我們再找兩個圓用同樣的方法驗證。課件出示例7的第二幅圖表,小組合作完成表格。
⑸小組匯報交流
⑹談話:通過猜想、驗證,我們都認為圓的面積是正方形面積的3倍多一些,我們知道正方形的邊長等于圓的半徑r,正方形的面積等于r2,那么圓的面積與它的半徑有什么關系呢?
板書:S=r2×3倍多
[設計意圖]
讓學生仔細觀察正方形和圓的關系后大膽猜想圓的面積是正方形的多少倍,接著從學生熟悉的“數方格”初步驗證猜想,為進一步探索圓的面積公式作準備,獲得的結論與例8推導出來的公式互相印證,能使學生充分感受圓面積公式推導過程的合理性,加深對有關圓形轉化方法的體會。
三、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過程。
(1)以前我們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請同學們回想一下,這些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2)通過回憶這三種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你發現了什么?
(3)能不能把圓轉化為學過的圖形來推導出它的面積計算公式呢?
2.推導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1)拿出已準備好的學具,說說你把圓剪拼成了什么圖形?
(2)學生小組討論。
看拼成的長方形與圓有什么聯系?
學生匯報討論結果。
(3)課件演示:請看大屏幕,把圓分成16等份,拼成了近似平行四邊形,再分成32等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邊形,再分成64等份,拼成近似長方形,你發現什么?(如果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就會越細,拼成的圖形就會越接近于長方形。)
(4)你能根據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嗎?
生邊答師邊演示課件。
生答:因為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與圓的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周長的一半,寬相當于半徑。
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所以圓的面積=周長的一半×半徑
S=πr×r
S=πr2師小結公式S=πr2,讓學生小組內說說圓的面積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5)讀公式并理解記憶。
(6)要求圓的面積必須知道什么?(半徑)
四、聯系實際,解決問題:
1教學例9
(1)課件出示例9;
(2)說出已知條件和問題;
(3)學生自己試做;
(4)講評,注意公式、單位使用是否正確。
2師:“老師的家中新買了一張圓桌,你們想看嗎?(教師用電腦顯示圖片)為了保護好桌面,我想為桌面配一塊和桌面一樣大的玻璃,但不知該畫一塊多大的玻璃?(電腦中標示出桌面直徑)。
五、全課總結,課后延伸:
1、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2、圓面積的計算方法,我們是怎樣探索出來的?
3、小結:這節課我們通過猜想、動手操作把圓轉化成近似的長方形來驗證猜想,這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學習中大膽猜想,勇于探索,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六、布置作業
1.第107頁的第1-3題。
2.找出身邊的圓,同桌合作量一量半徑,算一算面積(完成實驗報告單)
測量物直徑(厘米)半徑(厘米)面積(平方厘米)
七、板書設計:
圓的面積
S=r2×3倍多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圓的面積=周長的一半×半徑
S=πr×r
S=πr2
教學反思
本課時從生活中噴水頭澆灌農田這一生活場景引入,使學生理解了推導圓面積公式的必要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來。在強烈的求知欲望驅使下,學生憑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發揮自己的想象,從估計到公式的推導;從數方格到剪拼成學過的平面圖形。在學生掌握了面積的含義及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認識了圓,會計算圓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時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重點引導學生將圓割拼成已學過的圖形,組織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從而正確掌握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五年級數學教案4
整理和復習
教學要求掌握統計的步驟(數據收集與數據整理),會認識統計表、會填充統計表。掌握較復雜的求平均數的應用題的解答方法。
教學準備投影片(儀)
教學過程
一、邊練習邊復習
學生在課本上自己完成,并根據題目體會:
1.分段對數據整理的方法
2.怎樣從復式統計表中獲取信息。
3.求平均數應用題應該注意什么問題?
二、學生小組合作學習
1.統計的步驟是什么?對應的方法是什么?
2.求平均數應用題的思路是什么?(分什么;按什么分)
三、課堂實踐
練習四的1~3題。
四、課外實踐
練習四的第4題。
課后反思:
學生習慣于用自己的方法進行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地去嘗試,用多樣化的方法方式進行探索。
五年級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歸納、總結等方法,掌握簡單的時間單位的換算。
2、引導學生從圖片中獲取有意義的數學信息,找出要解決的問題,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解決問題,掌握解學問題的基本方法。
3、通過教學,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在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
1、掌握簡單的時間單位的換算。
2、建立計算經過時間的模型:終點時間—起點時間=經過的時間。
3、滲透解決問題的三個步驟: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回顧與反思。
教學難點:
建立計算經過時間的模型:終點時間—起點時間=經過的時間。
教學過程:
一、導
開學了,熊大和熊二從熊堡出發去學校,熊大用了2小時,熊二用了120分鐘,熊大說它用的時間少,熊二說它的用時少,它倆誰也不甘示弱。同學們,請你們當裁判,它們倆究竟誰用的時間少,好嗎?
二、學
(一)單位換算
1、從熊堡到學校,熊大熊二誰用的時間少?為什么2時=120分?你是怎么想的?
2、學生獨立思考后,匯報:1時是60分,2時就是2個60分,也就是60+60=120分。
3、同學間相互說一說。
4、180秒=()分,你是怎么想的?
5、練一練:3分=()秒
600分=()時
你是怎么想的?你又是怎么算的?
先獨立思考,然后與你的同學交流交流。
(二)時間計算
9月1日,小明背著書包上學去了!(課件出示)
三、析
1、觀察你從中獲得了哪些有意義的數學信息?(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長時間?)
2、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長時間?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你有什么方法?先獨立思考,然后與小組同學交流你的想法。
3、小組合作交流,教師巡視指導,收集信息。
4、學生匯報,課件出示
(1)直接數一數,7:30到7:45分針走了15分鐘。
(2)7:30到7:45分針走了3個大格,是15分鐘。
(3)都是7時多,直接用45—30算出用了15分鐘。
5、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15分鐘對嗎?你是怎么想的?(7:30過15分鐘就是7:45,15分鐘是對的。)
6、寫上答語。(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15分鐘。)
7、你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
8、整理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我們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誰來說說?師做整理板書: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回顧與反思。
四、練
1、填一填。
在○里填上>、<或=
9分○90秒4時○24分1分15秒○65秒3時○200分140秒○2分1時30分○90秒
2、做一做。
小明去給外地打工的媽媽打電話,電話亭的營業時間,早上9:00開門,晚上8:00關門。小明8:40到達,他還要等多久呢?
3、總結: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4、作業:課本第7頁第8題。
五年級數學教案6
教學內容
質數和合數
教材第14頁的內容及練習四第1~3題。
教學目標
1.理解質數和合數的概念,并能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會把自然數按因數的個數進行分類。
2.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理解質數和合數的意義,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
3.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充分展示數學的魅力。
重點難點
重點:初步學會準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難點:區分奇數、質數、偶數、合數。
教具學具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六一”快到了,老師給大家送來了禮物!(出示百寶箱)大家想要嗎?可是這上面有鎖,而且是一個密碼鎖,打不開,怎么辦?
師:密碼是一個三位數,它既是一個偶數,又是5的倍數;最高位上的數是9的最大因數;十位上的數是最小的質數。你能打開密碼鎖嗎?
學生質疑:什么是質數。教師引入本節課內容,板書:質數和合數。
二、探究體驗,經歷過程
1.認識質數與合數。
師:找因數--找出1到20的各個數的因數,看一看它們的因數的個數有什么特點?
學生分組進行,找出之后進行分類。
生:老師,我發現這些數的因數有的只有1個,有的有2個,有的有3個,還有的有4個或更多。
師:很好,我們可以把它們分類,大家把分類結果填在表中。
投影展示學生的分類結果。
【設計意圖: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找出1~20的因數后總結出特點,為下文概念的出示做準備,使學生親身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印象深刻】
師:一個數,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這樣的數叫做質數。如2、3、5、7都是質數。一個數,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因數,這樣的數叫做合數。如4、6、15、49都是合數。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師:再舉出幾個質數和合數的例子,舉得完嗎?說明了什么?(質數和合數都有無數個)
想一想:最小的質數(合數)是幾?最大的呢?
師:所以按照因數個數的多少,自然數又可以分為哪幾類呢?
課件出示:可以把非0自然數分為質數和合數以及1,共三類。
2.制作質數表。
投影出示例1。
師:怎樣找出100以內的質數呢?
生1:可以把每個數都驗證一下,看哪些是質數。
生2:先把2的倍數劃去,但2除外,劃掉的這些數都不是質數。然后劃掉3的倍數,但3不劃掉……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完成100以內的質數表,使學生形成一個知識網絡,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三、課末總結,梳理提升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質數和合數的概念,知道了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在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時,我們要抓住質數與合數的本質特點,從因數的個數入手進行判斷。在對整數進行分類時,要明確分類標準,不能把質數和合數與奇數和偶數混淆。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1.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是數學課堂上主動求知、主動探索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課堂上,我盡一切所能為學生創設可觀察、可探索、可發現的問題情境,讓學生以科學探究的方法學習數學,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2.學生是知識建構過程的主體。自主探究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或已有的知識背景去探索知識,從某種意義上說,自主探究的目的不單純在于數學知識的掌握,而在于數學方法的掌握和情感體驗的獲得,通過自己探索獲得“再創造”的體驗。
五年級數學教案7
課型:新授
教學內容:教材P5~6例3、例4及練習二第1、9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并掌握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會正確進行筆算,并且會運用該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在小組討論中探究、發現、感悟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法則,提高計算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感受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培養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在理解小數乘法和小數意義的基礎上掌握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讓學生自主探究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并正確地進行筆算。
教學方法:觀察、分析、比較。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口算。0.7×5 9×0.8 1.2×6 0. 23×3 14×3 1.4×3
口算后提問:從14×3和1.4×3的口算中,你有什么發現?
2.列豎式計算。26×7 1.36×12 30.8×25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計算的過程。
3.引入新課。我們已經掌握了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那么小數乘小數又該怎樣計算呢?這節課我們來探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小數乘小數)
二、自主探究
1.創設情境,引入問題。出示教材第5頁例3的主題情境圖。
師:觀察圖片,說說你發現了什么?(學校有一個長2.4米、寬0.8米的宣傳欄。現在學校要給它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師:給宣傳欄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該怎樣計算呢?
全班交流,然后說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師:我們該如何解決問題呢?
生:要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需要先求出宣傳欄的面積。
師:那么怎樣求宣傳欄的面積呢?如何列式呢?生:2.4×0.8
師:這個式子中,兩個因數都是小數,該如何計算呢?
生1可以用豎式計算:×0.8
生2:也可以把它們可作整數來計算(下左)。
師:那么如何求一共需要多少油漆呢?
生:算式是1.92×0.9,可以仿照上面同樣的方法計算。(上右)
所以一共需要1.728千克油漆。
師:同學們能說說我們在列豎式計算小數乘法時,要注意什么嗎?
學生小組交流討論,老師加以總結。
小結:所有小數右邊的數一律對齊,其他小數位從右往左依次對齊。
師:看一看算式的兩個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積呢?
生:兩個因數中一共有2位小數,積也有2位小數。
2.探究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完成P6例4上面的填空。
(l)組織學生嘗試完成教材第5頁的“做一做”。
(2)學生獨立計算后,指名板演并匯報自己是怎樣計算的,然后集體訂正。
(3)教學例4。 0.56×0.04
師:這個算式中的兩個因數都是兩位小數,通過列豎式計算,我們能發現一個問題,即這個算式中,乘得的積的小數位數不夠,那么如何點小數點呢?
學生討論,教師板書。
師:乘得的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在前面用0補足,再點小數點。
師:觀察黑板上各題,小組討論。(出示討論提綱。)
討論提綱:①小數乘小數,我們首先怎樣想?
(把兩個因數的小數點去掉,轉化為整數乘法。)
②怎樣得到正確的積?(因數擴大到它的幾倍,積就縮小到它的幾分之一。)
③積的小數位數和兩個因數的小數位數有什么關系?能舉例說明嗎?
(教師以豎式中的因數的小數位數和積的小數位數為例,說明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在前面用O補足。)
3.根據上面的分析,想想小數乘法是怎樣計算的?
學生討論后,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回答上面的問題,歸納出計算小數乘小數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生:小數乘小數,先按整數乘法計算,再看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當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在前面用0補足,再點小數點。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歸納,進一步得出“1看、2算、3數、4點”。
三、鞏固練習
1.不計算,說一說下列各題的積有幾位小數。
2.3×0.4 0.08×0.9 7.3×0.06
9.1×0. 03 0.25×0.23 45.9×3.5
提問:怎樣判斷積有幾位小數?
2.用豎式計算。(教材第6頁“做一做”的第1題)
提問:你是怎樣計算0.29×0.07的?
3.完成教材第6頁“做一做”的第2題。先由學生獨立完成,然后集體訂正。
師:分別比較積和第一個因數的大小,你能發現什么?小組交流討論,教師總結。
師:一個數(0除外)乘大于1的數,積比原來的數大。
一個數(O除外)乘小于1的數,積比原來的數小。
四、課堂小結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們今天學到了哪些知識?你有什么收獲?在計算小數乘法時應注意什么?(學生發言,說說自己的收獲,并回答問題,教師予以點評。)
作業:教材第8~10頁練習二第1、9題。
板書設計:
小數乘小數
2.4×0.8=1.92 0.56×0.04=0.0224
1看、2算、3數、4點
五年級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借助圖形語言,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和分數乘以分數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并能熟練地進行計算;
2.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等過程,體驗數學研究的方法;
3.培養邏輯推理能力,滲透一定的數學思維方法。
教學重難點:
學生能夠熟練的計算出分數乘以分數的結果。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揭題
1.出示我國古代哲學著作的情景。
2.出示復習題
3×2/54/5×2
二、扶放結合探究新知
1.畫圖引導學生理解1/21/2的算例。
2.出示3/41/4引導學生驗證上面的計算方法,巖石推理過程。
3.出示2/31/5,5/62/3寫出計算過程,
小結計算方法:
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三、反饋矯正落實雙基
1.出示教材第8頁試一試1-3題。
2.引導學生發現規律。
四、小結評價布置預習
1.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小結。
2.布置預習:教材10-11頁練習一。
板書
意義:
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計算法則:
分子乘分子作分子,分母乘分母作分母。
五年級數學教案9
教學理念:
讓學生在廣泛的探究時空中,在明主平等、輕松愉悅的氛圍里,應用已有知識經驗,通過自主預習、質疑問難、釋疑解惑、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義,知道等式和方程、方程的解與解方程之間的關系,并能進行辨析,學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系,提高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初步建立分類的思想,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
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疑
學生課前認真預習課文內容,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感知本課內容,提出疑難問題。
二、課始集疑
1、揭題
2、集疑:同學們課前都進行認真的預習,現在請同學們把預習中沒有解決的、需要在本節課上請老師、同學們幫助解決的問題提出來。
過渡:剛才這些問題都提的非常好,我們這節課就重點解決這些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前,先請同學們認識一件物體。
三、課中釋疑
<一>認識天平:課件出示天平,同學們說天平的作用、用法。
<二>認識等式
1、演示課件 寫出式子
在左邊放二個40克的物體,右邊放一個50克的法碼,這時天平怎么樣?
你能用一個數學式子來表示這時候的現象嗎? 40+50<100
再在左邊放一個30克的物體,這時天平怎么樣?
你能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這時候的現象嗎? 40+50+30>100
把左邊的一個30克的物體換成10克的,這時天平怎么樣?
你能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這時候的現象嗎? 40+50+10=100
再把左邊的10克與50克的物體換成未知的,這時天平怎么樣?
你能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這時候的現象嗎? 40+X<100
再把左邊的未知的物體換成另一個未知的,這時天平怎么樣?
你能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這時候的現象嗎? 40+X=100
再把左邊的物體換成二個未知的,右邊另加上一個50克的砝碼,這時天平怎么樣?
你能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這時候的現象嗎? X + X=150
2、分類
剛才我們寫出了這么多的式子,大家能把這些式子按照一個統一的標準分類嗎?請小組討論按照什么樣的標準分?并把分類結果寫在卡片上。
展示同學們不同的分類,并說說你們是按照什么標準分的?
師:按照不同的標準分類,有不同的結果。剛才同學們的分類都是正確的,為了解決剛才同學們所提出的問題,我們今天就研究這一種分法。(分成等式與不等式兩類的)
3、理解概念
師:為什么這么分?你們發現了這一類式子有什么特點? 左右兩邊相等
揭示:像這樣表示左右兩邊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板書:等式)
誰來舉一些例子說說什么是等式?
五年級數學教案10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5-6頁。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變換,探索圖形旋轉的牲和性質。
2、能在方格紙上將簡單的圖形旋轉90度。
3、初步學會運用旋轉的方法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發展空間觀念。
4、欣賞圖形的旋轉變換所創造出的美,培養審美能力,感受旋轉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數學的價值。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每4人或6人小組,一個風車實物模型。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引入新課。
師:上節課,我們認識了生活中的軸對稱變換,其實,圖形的變換還有許多種,比如:平移,旋轉等等。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生活中的旋轉變換。
生活中你見過哪些旋轉現象?
二、認識圖形的旋轉,探索圖形旋轉牲與性質。
1、認識線段的旋轉,理解旋轉含義。
(1)觀察,描述旋轉現象。
①多媒體課件出示鐘表,播放動畫(指針從“12”指向“1”。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指針的旋轉過程。誰能說一說是怎樣旋轉的?
引導學生敘述:指針繞○順時針旋轉到30度到“1”。
板書:指針從“12”繞點○順時針旋轉30度到“1”。
師:想一想,為什么指針從12指向1就旋轉了30度?指針走1個字旋轉了多少度?2個字呢?你覺得怎樣的旋轉是順時針?怎樣的旋轉是逆時針?
②多媒體課件出示鐘表,播放動畫。(指針從“1”指向“3”)
師:這次指針是如何旋轉的?
引導學生敘述:指針從“1”繞○順時針旋轉60度到“3”。
③如果指針從“3”繼續繞○順時針旋轉90度會指向幾呢?
學生回答后多媒體課件示鐘表,播放動畫給予驗證。
④如果指針從“6”繼續繞點○順時針旋轉180度會指向幾呢?
學生回答后多媒體課件出示鐘晴,播放動畫給予驗證。
(2)小結
小結:要把一個旋轉現象描述清楚,不僅要說清楚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要說清楚旋轉圍繞的點方向以及角度。
2、認識圖形的旋轉,探究旋轉的牲和性質。
(1)觀察風車的旋轉過程。
①師:這是什么圖形?風車的旋轉你見過嗎?看!在風的吹動下,風車就要旋轉起來了。
多媒體課件出示風車,播放動畫。(風車旋轉起來了)
②師:請注意觀察風車是怎樣旋轉的?
多媒體課件出示風車,播放動畫。
師:從圖1到圖2,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③師:風車從圖1繞點○逆時針旋轉多少度到圖2呢?怎樣才能知道風車旋轉的角度呢?
④交流得出:風車從圖1繞點○逆時旋轉90度到圖2。(板書)怎樣才能知道風車旋轉的角度呢?
(2)繼續觀察風車的旋轉。
師:如果我們將風車在圖2的基礎上,繼續繞點○逆時針旋轉到圖3,風車旋轉了多少度?
(3)揭示旋轉后,什么發生了變化,什么沒有變化呢?
得出結論:三角形的位置變了,三角形的形狀、大小、點○的位置,對應線段的長度,對應線段的夾角沒有變。
三、繪制圖形,體驗圖形旋轉的過程。
師:我們已經了解了一個圖形旋轉的全過程,想不想自己試著畫一畫呢?
1、出示例4方格圖,與學生一起明確畫圖要求;
2、學生在方格紙上自主完成;
3、作品展示,交流畫法;
4、小結畫法。
根據旋轉的性質,旋轉圖形對應線段的長度不變,對應線段的夾角不變,我們在畫一個旋轉圖形時,可以首先確定對應線段,然后連線。
四、欣賞圖形的旋轉變換,感受旋轉創造出的美。
1、師:生活中,有很多美麗的圖案都是由一些簡單的圖形旋轉而來的,請欣賞第5頁第1題,這些圖形分別是由哪個圖形旋轉而來的呢?
多媒體課件出示動畫,演示圖形的旋轉。
2、利用旋轉畫一條小花。
學生自主畫,然后交流,你是怎樣畫的?
五、全課總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和體會呢?
布置作業:第9頁第4、5題。
五年級數學教案11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方程的定義,方程的性質和利用方程性質解方程。
從知識結構上看: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一定的算術知識(如整數,小數的四則運算及其應用),已初步接觸了一些代數知識(如用字母表示數及其運算定律)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關鍵。這為過渡到下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
從認知結構上看:本節課在初等代數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學生在學習代數的整個過程中,幾乎都要接觸這方面的知識。
二、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依據教學大綱,以及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根據等式的性質,使學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檢驗的方法,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教學引導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自覺檢驗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應用能力,滲透代數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這三個目標將為后面的教學起到一個導向作用。
三、重點與難點:
那么根據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解簡易方程》這節課在整個教材中將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特別是利用方程性質解未知數,它是后續知識發展的起點,學生對未知數的理解對今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學習起著決定作用,所以我認為這節課的重點是:
(1)重點: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義。
另一方面,對于學生來說,弄清方程和等式的異同,正確設未知數,找出等量關系是很困難的,所以我認為這節課的難點是:
(2)難點: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五、教學過程:
下面,對于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擬定計劃進行如下操作:(1、復習鋪墊;2、探究新知;3、例題解析;4、鞏固練習;5、歸納小結;6、布置作業。)六個步驟
1.復習鋪墊:
(1)拋出問題:
師:同學們我們上節課學了方程的意義,你還記得什么叫方程嗎?
生: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
提問的目的:讓學生回憶舊知識,鞏固舊知識,引出方的解、解方程的定義。結合引導復習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判斷下面哪些是方程:
師:你能判斷下面哪些是方程嗎?
(1)a+24=73(2)4x<36+17(3)234÷a>12
(4)72=x+16(5)x+85(6)25÷y=0.6
生:(1)(4(6)是方程。
師:你為什么說這三個是方程呢?
生:因為它含有未知數,而且是等式)
這樣做的目的:在老師啟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教法,師生交談法,圖像信號法,問答式教法,課堂討論法。鞏固方程的性質,承接后面利用方程的性質解方程的應用。
理論依據: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采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在老師啟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教法,師生交談法,圖像信號法,問答式,課堂討論法。在采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2、探究新知
(1)、看圖寫方程
師:同學們真厲害把學過的知識全都記得,請同學觀察這幅圖(看書上57頁天平圖)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杯子重100克,水重X克,合起來是250克。
師:你能根據這幅圖列出方程嗎?
生:100+X=250.
這樣做的目的:運用知識遷移,結合直觀圖例,應用方程的性
質,讓學生自主探索列出方程。
(2)、求方程中的未知數
師: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請同學們同桌交流,說說你是怎么想的?(交流后匯報)
生1:根據加減法之間的關系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根據數的組成100+150=250,所以X=150.
生3:100+X=250=100+150,所以X=150.
生4:假如在方程左右兩邊同時減去100,那么也可得出X=150.
目的:這樣的提問,有多種回答,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3)、驗證方程中的未知數,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兩個概念。
師:同學們都很聰明用不同的方法算出X=150,研究對不對呢?
生:對,因為X=150時方程左邊和右邊相等。
師:這時我們說x=150是方程100+X=250的解,剛才我們求X的過程叫解方程。這兩個概念具體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翻到課本57頁,(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解出方程的解的過程叫解方程。)勾上這兩句話并齊讀三遍。
這樣做的目的:學生齊讀的時候,我可以把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板書在黑板上,并且,在學生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加深印象。
(4)辨析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兩個概念
師:方程的解是未知數的值,它是一個數,怎樣判斷一個數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生:要看這個數能不能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
師:而解方程是求未知數的過程,是一個計算過程,它的目的是求出方程的解。同學們要注意兩個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3、例題解析
師:前幾天我們學習了等式的性質,今天我們又學習了請根據等式的性質完成填空嗎?
(1)如果5+3=8,那么5+3-3=8()
(2)如果50-13=37,那么50-13+13=50()
(3)如果a-7=8,那么a-7+7=8()
(4)如果X+9=45,那么X+9-9=45()
師:你是根據什么填空的?
生:等式的性質。
師:等式有什么性質呢?我們齊來說一遍。
2、理解方程與等式的聯系,引出課題。
師:(3)(4)題不但是等式而且是方程,我們知道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所以等式的性質對方程同樣適用,今天我們將應用等式的性質來幫我們解方程。(板書課題:解簡易方程)
3、出示例1圖,列出方程。
師:圖上畫的是什么?你能列出方程嗎?
生:X+3=9
師:這個方程用天平怎么表示呢?
生:天平左邊放X個和3個球,右邊放9個球。(電腦顯示)
4、引導學生思考怎樣解方程。
師:我們解方程的目的是求X,怎樣使天平一邊只剩x呢?
生:天平兩邊同時減去3個球。(電腦顯示)
師:天平兩邊還平衡嗎?怎樣反映在方程上呢?
生:方程兩邊同時減3。(結合學生回答板書)
師:為什么同時減3而不是其它數呢?
生:方程兩邊同時減3就可以使方程一邊只剩X。
5、檢驗方程的解。
師:X=6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生:是,因為X=6是方程左邊是6+3=9,右邊是9,左右兩邊相等,所以X=6是方程X+3=9的解。
6、強調解方程的格式步驟
電腦顯示:解方程要注意:
(1)先寫“解”,等號要對齊。
(2)做完后要注意檢驗。
2.學情分析:
(1)學生特點分析:積極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2)知識障礙上:知識掌握上,學生原有的知識,許多學生出現知識遺忘,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知識學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學中老師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動機和興趣上: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最后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三、教學程序及設想:
(1)引入: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期待錄找理由和證明過程。拋出問題,什么叫方程?什么是方程的性質?讓學生回憶上節課內容,引出方的解、解方程的定義。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就利用等式的.性質來解簡易方程。
(2)由例題得出本課新的知識點:
解方程:X+6=7.8;X-6=7.8;6X=7.8;X÷6=7.8。
講解例題。說明在方程的兩邊什么情況應該同時加,什么情況該同時減,什么情況該同時乘,什么情況該同時除?在講例題時,不僅在于怎樣解,更在于為什么這樣解,而及時對解題方法和規律進行概括,有利于學生的思維能力。
(3)接下來,我們用今天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出示情景圖:
X元X元X元
18元
提問: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會列方程嗎?然后說出圖意并列出方程。
(4)能力訓練。課后練習使學生能鞏固羨慕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
①列出方程并解答:每個福娃X元,買5個共花80元。
②看題回答:1.6X=6.4(要解這個方程,方程兩邊應同時?)
(看來解法掌握得不錯,下面看誰的反應最快。)
①選擇正確答案,說說你是怎樣判斷的?
X+8=30的解是()A.X=22B.X=38
0.3X=0.21的解是()A.X=7B.X=0.7
X=5是方程()的解。A.15X=3B.6X=30
X=30是方程()的解。A.0.2X=6B.2X=15
(5)總結結論:知識性的內容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盡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并且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這節課學習了什么?解簡易方程的依據和方法是什么?)
*(6)變式延伸: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進行重構,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教學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優等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對有能力接受的學生)
(7)板書:略
(8)布置作業。P66第5—7題。
五年級數學教案12
教學內容:觀察物體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觀察的過程,認識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能辨認從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2.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3.培養學生構建簡單的空間想象力。
重點:幫助學生構建初步的空間想象力。
難點:幫助學生構建初步的空間想象力。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
請同學們猜謎語:“左一片、右一片,摸得著,看不見,是什么呢?”(耳朵)為什么能看見別人的耳朵,卻看不見自己的耳朵呢?因為我們觀察的角度不一樣,那么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進一步研究觀察物體(板書)
二、合作探究
(一)整體觀察
1.教師將一個對面涂有相同顏色的長方體舉起靜止不動,叫學生觀察并提問:
你觀察到的正方體是什么樣的?
在你的位置上觀察,你看到了哪幾個面?
2.學生匯報交流。
學生自由走動,觀察。匯報交流。
3.解釋應用
教師出示兩個正方體的立體圖,一個有虛線,另一個沒有。
提問:誰能用剛學到的知識解釋一下正方體為什么這樣畫?
學生解釋說明。
(二)分別從三個面進行觀察(出示例1)
1.教師提問:我們分別從幾個不同的方向去觀察這個圖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別是什么形狀的圖形,把它們分別劃出來。
學生離開座位自由觀察。
2.小組之間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學生以組為單位在投影以上展示交流。
總結學生的發言:從不同的方向觀察,所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
三、拓展應用
1.做教科書例2
2.智力游戲:兩個同學為一組做游戲,一個同學畫,另一個同學猜,負責猜的同學要想辦法通過你提問的問題確定這個物體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體拿出來驗證一下,看是否猜對了。
學生玩游戲,教師指導。
四、總結
本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五、作業布置
興趣探索,根據以下幾幅圖找出1的對面是幾,2的對面是幾,3的對面是幾。
1.不同角度觀察一個物體,看到的面都是兩個或三個相鄰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長方體或正方體相對的面。
2.從一個面看到物體的形狀,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擺放方式。
3.知道從兩個面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可以確定小立方體的個數范圍。
五年級數學教案13
教學內容:冀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第10、11頁。
教學目標:
1、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經歷探索莫比烏斯圈神奇特征的過程。
2、學會制作簡單的莫比烏斯圈,了解莫比烏斯圈的特征。
3、感受莫比烏斯圈的神奇,體會數學活動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教學準備:三根長30厘米、寬3厘米的白紙條,彩筆,剪刀,膠水。
教學方案:
教學環節
設計意圖
教學預設
一、創設情境
1.學生閱讀書中的文字,初步了解莫比烏斯圈。
2.拿出一張紙條讓學生估計它的長和寬。
二、探索活動1
1.師生一起動手制作莫比烏斯圈。
教師一邊口述制作莫比烏斯圈的方法一邊演示制作,然后讓每個人制作一個。
2.交流、展示學生作品。
3.提出涂色要求,學生涂色。鼓勵學生合作完成。
4.觀察、交流學生涂色的結果,讓學生說一說發現了什么?
三、探索活動Ⅱ
1.讓學生在另一張紙條的正中畫好一條線,再粘成一個莫比烏斯圈。通過沿莫比烏斯圈一面涂色卻使紙圈兩面都有了顏色的事實,使學生初步感受莫比烏斯圈的神奇。
2.提出:如果用剪刀沿中線把莫比烏斯圈剪開,結果會怎樣?的問題,讓學生先大膽猜測,再動手操作。
3.交流沿中線剪開后的結果。
4.提出書中(2)的操作要求,讓學生想象剪開后的結果。
5.鼓勵學生按要求實際操作。
6.交流學生沿畫線剪開后的結果。使學生發現把一個三等分的莫比烏斯圈沿等分線剪開,變成了一大一小兩個套在一起的紙圈。
四、課外延伸
教師進行激勵性談話,鼓勵學生課下繼續探索
通過激勵性談話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閱讀讓學生初步了解莫比烏斯圈。
培養估計的意識,了解紙條的長和寬,方便下面的語言表述。
通過教師邊口述邊示范,讓學生學會制作簡單的莫比烏斯圈。每人制作一個,為下面的探索活動提供材料。
展示學生的作品,檢查莫比烏斯圈做的是否正確。
讓學生經歷探索莫比烏斯圈的全過程。
通過自己動手做莫比烏斯圈,親身體驗它的神奇。
通過教師敘述制作要求,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為探索活動提供材料。
通過讓學生想象猜測,一方面培養學生聯想的意識,更重要的是引出探索的活動。
在操作結果和提供的數據中,讓學生感受莫比烏斯圈的神奇和數學活動的探索性。
在前面探索活動的基礎上,對看似相關問題進行猜測,激發學生探索的愿望。
帶著問題進行實際操作,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
在猜測、操作、交流等探索活動中,進一步感受莫比烏斯圈的神奇和數學活動的趣味性。
激發學生的探索的積極性,培養科學探索精神。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就用老師給大家準備的紙條來探索一種神奇的紙圈,這個紙圈是什么呢?大家請打開書第10頁,讀一讀前兩段。
學生閱讀書中的文字。
師:通過讀書,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學生回答可能不同,只要是意思對就給予肯定。
師:德國數學家莫比烏斯發明的這個“紙圈”到底有什么神奇之處,下面我們就一起去探索。
師:請同學們拿出一張紙條,估計一下這張紙條有多長、多寬?
學生估計,對估計準確給予表揚。使大家知道:紙條的長30厘米,寬3厘米。
師:我們就用這張紙條做一個莫比烏斯圈。怎樣做呢?把紙條兒的一端扭轉180°,與另一端粘在一起,這樣一個莫比烏斯圈就做好了。
教師邊說邊示范制作莫比烏斯圈。
師:下面同學們就用準備好的紙條也做一個莫比烏斯圈!
學生動手制作,教師巡視指導。
師:誰來展示一下你的莫比烏斯圈?
學生展示,關注是否都對。
師:同學們都有了自己的莫比烏斯圈,我們給它涂上顏色讓它更漂亮。涂色的要求是:用一種顏色的彩筆在紙圈的一面涂色。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學生給莫比烏斯圈涂色,教師巡視指導。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涂好色的莫比烏斯圈,你發現了什么?
生:兩面都有顏色了。
生:太奇怪了。
師:沿一面涂色紙圈的兩面都出現了顏色,真是個奇跡!這就是神奇的莫比烏斯圈!
教師板書:神奇的莫比烏斯圈。
師:請同學們接著做,你會發現更神奇的事情。聽清這次的操作要求:取出一張新的紙條,在正中畫一條線,再把它粘成莫比烏斯圈。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師:同學們想象一下,如果用剪刀沿中線把這個莫比烏斯圈剪開,結果會怎么樣?
生:會得到2個莫比烏斯圈。
師:結果到底怎么樣呢?請同學們用剪刀沿中線把它剪開,看一看結果會怎樣。用剪刀時注意安全。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師:沿中線剪開后怎樣?和你想象的結果一樣嗎?
學生可能回答:
●沿中線剪開后結果不是兩個莫比烏斯圈,而是一個。
●這個新的紙圈比原來的大了。
……
師:真是出乎意料!把莫比烏斯圈沿中線剪開結果不是兩個紙圈,而是一個更大的紙圈。那同學們,你們猜想一下,要是在紙條上畫兩條線,把紙條分成三等分,粘成莫比烏斯圈,再用剪刀沿畫線剪開,猜一猜結果會怎么樣?
學生可能回答:
●得到一個更大的紙圈。
●得到3個紙圈。
……
師:請同學們實際動手做一做,看一看結果會怎樣?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師:這次剪開后結果怎么樣?
生:得到了一大一小兩個套在一起的紙圈。
師:這就是莫比烏斯圈的神奇之處!要是在紙條上畫三條線,把它四等分,再粘成莫比烏斯圈,接著沿畫線剪開,結果會怎樣?要是畫四條線呢?有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繼續探索!
五年級數學教案14
教學要求
1、根據正方體特征,推導出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2、學會解決實際生活中有關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問題。
3、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
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用具
教師準備:一個正方體紙盒和例3的實物模型、投影儀;學生準備:一個正方體紙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看圖并回答。(投影顯示)
(1)什么是長方體的表面積?
(2)怎樣計算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
2.看看各自準備的正方體回答問題。
(1)什么是正方體的表面積?
(2)正方體6個面的面積怎樣?
(3)如果給你正方體一條棱的長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積是多少嗎?
師:好,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實際應用。(板書課題)
二、實踐探索
1.小組合作學習----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
①題中的棱長就是每個面的什么?
②你能算出這個正方體的表面積嗎?
③小組合作,尋找計算方法。
3×3×6或者32×6
=9×6=9×6
=54(平方厘米)=54(平方厘米)
說明:上面兩種做法都對,32表示2個3相乘。
2.教學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某幾個面的面積。
在實際生產和生活中,有時還要根據實際需要計算長方體或正方體中某幾個面的面積,如:投影顯示例3,拿出實物模型。
(1)幫助學生分析題意。
①售米的木箱是什么體?
②“上面沒蓋”就是沒有哪一個面?
③要求的問題,實際上是算哪幾個面的面積之和?
(2)再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解答方法,只列式不計算。
(3)學生講所列出的算式的含義,確定正確后算出結果,集體訂正。
三、課堂實踐
做第27頁的“做一做”,先讓學生列出解答的算式,并講一講自已是怎樣想的,確定正確后算出結果。
四、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今天學習的內容。
五、課堂實踐
做練習六的第5、6、7題。
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五年級數學教案15
課題:
列方程解應用題復習(行程問題)
學情分析:
相遇和追及問題的應用題是在學生掌握了一個物體的簡單行程問題的基礎上,初次接觸有關兩個物體運行的較復雜的行程問題,其中體現了“運動方向”“出發時間”“運動結果”等新的運動要素,給學生的思維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教學時應以一個物體運動的特點和數量關系為基礎,讓學生認識“相遇及追及”的特征,掌握此類應用題的解答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課時目標):
1、初步理解兩個物體在一定距離中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所涉及到的幾種常見的數量關系;
2、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尋找等量關系,知道“相遇問題”的等量關系;一般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兩者相距的路程;知道“追擊問題”的等量關系,一般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
3、逐步掌握畫線段圖分析題目的方法。
教學重點:尋找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間的等量關系,從而列出方程,得出應用題的解。
教學難點:認識相遇的過程中理解運用等量關系的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PPT、練習本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教學說明
一、復習引入
1、揭題
2、常見的相遇問題類型(手勢演示)
(1)同時出發,相向而行
(2)一車先行,另一車再行,相向而行
(3)同時出發,途中一車暫停,相向而行
二、基礎練習
1、AB兩地相距1000千米,甲列車從A開出駛往B地,2小時后,乙列車從B地開出駛往A地,經過4小時與甲列車相遇,已知,甲列車比乙列車每小時多行10千米,甲列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1)畫線段圖分析題意
(2)找出等量關系
(3)列式
2、兩車同時從兩地出發相向而行,2小時候相遇,這時甲車比乙車多行99千米,已知甲車的速度是乙車的1、4倍,求甲乙兩車各自的速度。
小結:(1)相加=總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一列快車從甲城開往乙城,每小時行75千米,一列客車同時從乙城開往B城,每小時行60千米,兩列火車在距離兩城中點30千米處相遇,相遇時兩車各行了多少千米?
小結:(3)到中點相等
4、小巧和小胖同時從學校出發去少年宮,小巧每分鐘走80米,小胖每分鐘走60米,小巧到達少年宮后立即返回,且在距少年宮400米處與小胖相遇,求相遇的時間。
小結:(4)總路程相等
三、鞏固提升
5、一輛客車和一輛貨車同時從相距250千米的兩地出發,相向而行,客車由于上下車停靠幾站后耽誤了半小時,結果貨車行了2小時后與客車相遇,客車平均每小時行80千米,貨車平均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6、一輛摩托車以90千米/時的速度去追趕先出發的汽車,已知汽車的速度是60千米/時,摩托車4小時后追上汽車,汽車比摩托車早出發幾小時?
7、有甲乙兩個人,甲每分鐘走83米,乙每分鐘走49米,如果乙先走6分鐘后,甲從后面追乙,甲要追多少時間剛剛追到離乙40米?
8、一輛汽車從甲地出發,行了60千米后,一輛摩托車也從甲地開出,3小時后與汽車同時到達乙地,已知摩托車的速度是汽車的1、5倍,求兩車各自的速度。
四、思維訓練
9、甲乙兩人相隔若干米,若相向而行,1分鐘相遇,若同向而行,甲5分鐘能追上乙,乙的速度是60米/分,求甲的速度。
五、總結評價路程,速度,時間是行程問題中3個最關鍵的量,所以在新知學習前先搞清他們之間的關系尤為重要。
“相遇問題”的概念較多,如“同時出發”、“相距”、“相遇”、“相對而行”、“相向而行”等。怎樣把這些抽象的概念讓學生感性地接觸并且深刻地理解呢?我借助肢體語言讓學生弄明白這些概念,通過生動有趣肢體動作刺激學生的感官,形成兩個物體運動的空間觀念,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也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概念。
通過畫線段圖理解了兩車行的路程與總路程的關系,然后放手讓學生嘗試解答例題,這樣激發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最后通過檢驗求證學生的做法,使學生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板書設計:列方程解應用題(行程)
相遇問題(1)相加=總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到中點相等
(4)總路程相等
教學反思:
行程問題應用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而對于學生來說卻是學習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應如何突出重點,特別是突破學生學習的難點,一直以來是我們數學教師不斷研究和探討的問題。本節課學習內容是行程問題復習,包含了相遇問題和追及問題,教學重點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能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通過課前的準備,上課的反思,我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較深的理解。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有很多收獲:
1、合理組織安排教材,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
首先復習“速度×時間=路程”這一行程問題的數量關系,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必要的準備,然后用動作語言讓學生了解相遇問題中經常出現的幾個要素,這樣學生觀察起來直觀、易懂,興趣容易調動起來,并以此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然后再通過例題讓學生讀題,說等量關系,畫線段圖等手段理解相遇問題的解決方法。
追及問題與相遇問題都屬于行程問題,追及問題比相遇問題較難理解,避免學生學習枯燥無味,我在引入環節是以學生身邊的實例為背景引入的。基礎練習1,由學生畫圖獨立完成,達到復習相遇問題的特征及相等關系;練習2的出現是對比追及的特征,引出本節課所復習的第二個內容,相遇和追擊形成對比,區別不同。由于例題及變式練習是以遞進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其內容又處在同一背景下,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幾個問題間的聯系和差異,使學生明白此類應用題的特征,進一步提煉解應用題的一般思路。
2、運用線段圖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分析、觀察能力
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需要有一個長期的培養過程,要有意識地結合教學內容進行。解應用題的關鍵是審題,理解題意,找到相等關系。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借助學生畫線段圖,分析線段圖中各量間的關系找到題目中隱含的相等關系,從而解決問題。在講解例1時,安排學生讀題畫關鍵詞語,動手演示理解題意,教師教給學生畫線段圖,運用線段圖找到相等關系。在變式練習及例2教學中,由學生嘗試畫線段圖尋找相等關系,學生能很快列出方程進行求解。運用線段圖分析比較數量關系,能夠變抽象為具體,變繁為簡,使等量關系更明確,為學生理解題意加起橋梁。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便于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分析的空間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始終把分析問題、尋找等量關系作為重點來進行教學,不斷地對學生加以引導、啟發,努力使學生理解、掌握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上課的過程中雖然有學生合作學習,動手畫圖找相等關系,但時間短,沒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發現,真正體會線段圖的作用。學生認真畫圖后,我感到純是模仿較多,不會借助線段圖找相等關系。應該好好分析線段圖的用途,是解決較復雜問題常見的工具。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注重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逐漸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這使我深刻體會到:課前備課時除了要認真研究教材設計好教學內容外,一定要研究學生,研究教學方法與手段,創設情景讓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真正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
4、分層遞進,滿足不同層次需求
在練習中組織了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練習。運用變式練習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相遇問題的題意,開闊學生的思路,讓學生理解題變意不變,方法也不變。拓展題的設計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再思考,以體現“下要保底,上不封頂”“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總之,讓學生經過多層次的練習,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總之,在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教學中,我們要借助各種教學手段,通過多種途徑幫助學生理清題意,尋找各量的關系。我感到學生的困惑是讀不懂題意,找不到各量間的關系,不會列方程。通過反思,我再講應用題時,不要快,題目不要貪多,要精,有典型性,適時變式練習,抓各量之間的關系,盡量列出不同方程求解,達到訓練學生思維的目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時刻伴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有針對性的思維訓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
【五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折紙數學教案五年級05-07
五年級數學教案10-08
小學數學教案五年級12-13
五年級的總復習數學教案10-07
五年級認識圓數學教案10-06
五年級數學教案《位置》09-27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案02-07
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4-18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