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小學數學教案匯總7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學會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數據,并能按需要對數據進行簡單的整理.
2.加深對條形統計圖的認識,提高學生看條形統計圖的能力.
教學重點
數據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學難點
數據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小華統計一個停車場里各種機動車的數量.數出有摩托車3輛,小汽車15輛,大客車8輛,載重車6輛.請你幫助她完成下面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
教師:要把題中的數據填入統計表中相應的欄目里,再用條形統計圖表示出各種車輛數的多少.從題目的條件中可以看出,要統計的有幾種數量?(幾種車,每種多少輛.)
教師:制成的統計表有幾欄,每欄多少格?
教師提問:看一看條形統計圖中,每格表示多少?
二、學習新課.
(一)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數據.
教師:上面復習題中,統計停車場里面的車輛時,由于車輛是靜止不動的,我們可以分類數出各種車的輛數,是用逐項數出數目的方法收集的數據.如果我們要統計一個路口在規定的時間內通過的各種機動車的數量,還能用逐項數出的方法來收集數據嗎?
教師:收集數據時,根據具體條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收集.今天就來學習一種收集和整理數據的常用方法(板書課題:數據的收集和整理)
教師:請同學們作好準備,你們收集過路口的各種機動車數量.
學生匯報收集的數據
教師提問:為什么你們收集的數據不統一;有什么方法可以改進?
學生討論:小組內分工,每人記一種車的數;先把各種車的名稱寫出來排列好,過車時分別作出“正”字的記錄……
學生匯報后教師板書:
摩托車:正
小汽車:正正正正正正一
大客車:正正
載重車:正正正正
(二)填統計表和統計圖.
1、教師:上面收集的數據,為了清楚地表示出來,要把這些數據整理,制成統計表.
機動車種類
輛數
合 計
摩 托 車
小 汽 車
大 客 車
載 重 車
教師提問:請看條形統計圖,每格表示多少?這個數能不能改變?
教師說明:條形統計圖中,每一格代表多少數量,要根據統計的數據大小而定.
2、學生練習.
把課本第2頁的條形統計圖和統計表補填完整.
3、控制人口過快增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從1992年到1996年,全國每年增加的人口數依次是1348萬、1346萬、1333萬、1271萬和1268萬.完成下面的統計表.
教師:統計表要分幾欄?為什么?要分幾格?為什么?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增加人口數(萬)
三、鞏固練習.
拿一枚1角硬幣,從桌面上約30厘米的高度自由落下,共做20次,邊做邊記錄落下后的情況,然后填入下面的統計表.
四、課堂總結.
我們收集數據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五、課后作業.
收集本班同學家庭人口的數據,并進行整理填入下表.
六、板書設計.
省略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活動,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面積的含義,體會面積單位的大小,能進行簡單的面積換算。
2、能正確地應用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通過練習,進一步體會面積的含義,鞏固面積單位間的換算。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新授
1、選適當的單位填空。
(1)一根跳繩長約2()。
(2)一間臥室的面積約為22()。
(3)一張報紙的面積約為44()。
(4)教室的門高約為2()。
2、填空:
7平方米=()平方分米6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500公頃=()平方千米
3公頃=()平方米4米=()厘米15平方米2平方分米=()平方分米
3、邊長為12厘米的正方形紙,可以剪成面積是4厘米的小正方形多少個?
4、一根鐵絲正好能圍成邊廠為4分米的正方形,如果用這根鐵絲圍成長方形,它的面積有多大?
5、調查我國的陸地土地面積約多少平方千米。你能從地圖上知道我國哪個省或自治區的面積最大嗎?
6、右圖是鋪了正方形地磚的客廳地面。
(1)這個客廳共鋪了多少塊地磚?
(2)如果每塊地磚的邊長5分米,這個客廳的面積有多少平方米?
7、(1)綠化面積是多少?
(2)每塊水泥磚是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鋪路共需多少塊水泥磚?
8、某足球場的長約是100米,寬約是50米,足球場的面積約是多少?
9、小調查
調查自己家房屋、院子或學校操場的面積,并在全班交流。
長㎝
寬㎝
面積㎝
10、數學游戲
在下面的方格紙上畫出面積是16cm的圖形,你能畫出幾
種?它們的周長相等嗎?
(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復習了面積與周長的含義;能夠畫出多種形狀不同的圖形,充分發揮想象力;體驗面積相同的圖形的周長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等的數學事實。)
三、小結
教學后記:學生基本能正確運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正)方形的面積,但對一些稍微有變化的題目,就感覺措手不及,說明空間觀念比較差。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樂于探究.
2.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在探索相關的退位減法的過程中,進一步感知解題策略的多樣化,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意識.
3.通過整理算式,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及良好的思維習慣.
教學準備
彩筆、白紙、小棒、圖片等.
教學過程
激發學習熱情
活動
一:同學們喜歡看特技表演嗎?請同學們欣賞空中特技表演.
1.出示圖片:飛行表演
2.邊觀察邊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學生可能回答:飛行員在表演,有紅色隊和黃色隊;
我想到了紅色隊比黃色隊多多少人?
黃色隊比紅色隊少多少人?
紅色隊和黃色隊共有多少人?
我還想到了長大后要像他們一樣學習飛行表演.
……
二、探究解題策略.
(一)活動二:尋找生活中數學問題.
1.根據同學們提出的數學問題,列出相關算式,寫在本上.
2.學生匯報,說明算式的含義,并對算式進行分類、整理.
(二)活動三:重點研究11減幾的算式.
1.學生匯報,體現解題策略的多樣化.
方法1:出示圖片:圓片
從11個當中去掉7個,從圖中看出結果是4.
方法2:出示圖片:小棒
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減,從11根當中減去7根,還剩4根.
方法3:把11拆成10和1
10一7=3 3+1=4
方法4:把7拆成1和6之后再連續減.
11-1-6=10-6=4
方法5:把減數7湊成10,多減后再加.
11-10+3=1+3=4
方法6:根據加減法之間的關系得出結果.
因為:4+7=11
所以:11-7=4
課間游戲:小朋友們,累了吧?咱們一起說個歌謠吧.
歌謠: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
二只青蛙,二張嘴,四只眼睛八條腿;
三只青蛙,三張嘴,六只眼睛十二條腿;
四只青蛙,四張嘴,八只眼睛十六條腿;
(三)活動四:培養思維有序性
思考:你從中發現了什么?
11-2=9 11-9=2
11-3=8 11-8=3
11-4=7 11-7=4
11-5=6 11-6=5
11-6=5 11-5=6
11-7=4 11-4=7
11-8=3 11-3=8
11-9=2 11-2=9
三、培養數學技能.
(一)看圖列式(出示圖片:小鳥和小鴨子)
(二)看圖列式(出示圖片:松鼠和小兔子)
(三)出示圖片:小貓釣魚
教師談話:周末了,小貓歡歡和笑笑到池塘去釣魚,它們倆在為誰釣的魚多,誰釣的魚少爭吵呢?小朋友們,快來幫幫它們呀!
(四)出示圖片:小熊射門
教師談話:森林運動會上,其中一項比賽是足球射門.看圖回答問題,看誰填的數最多,時間3分鐘.
教案點評: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獲取學習資源。
入課時,通過觀察空中飛行表演,讓中國學習聯盟膽猜想、想象。提出一些現實問題,并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列出相關算式。這一環節的設計,為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思維空間,同時用事實印證了數學來源于生活,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體現了數學的實用價值。
二、探索解答策略,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及推理能力。
小學數學要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本節課在解決11減幾的問題上,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考平臺,準備了圖片、小棒等等。為學生提供了寬泛的學習材料和充裕的學習時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通過畫一畫、擺一擺以及邏輯推理,從不同角度通過多種方法解決了問題。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注重整理歸納,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序性。
通過讓學生整理11減幾的算式,并討論從中發現了什么。既培養了學生善于觀察、思考的好習慣,又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有序性。
四、變“書本”中的作業 為“情境”中的作業 ,增強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喜歡數學是學好數學的前提條件。作為一名一年級的數學老師。在設計一節課時,必須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實踐證明:情境教學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遵循了兒童的認知規律。圖文并茂、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情節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節課注重情境設計在教學過程 中的作用。課伊始,以精彩的飛行表演入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課結尾,變“書本中”的作業 為“情境中”的作業 ,使學生興趣濃厚,樂于探究。
探究活動
接力賽
游戲目的
1.使學生能熟練計算20以內的加減法.
2.通過游戲,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游戲過程
1.以班級為單位活動.
2.教師任意說一個20以內的數,第一個學生任意說一個運算符號(加號或減號)第二個學生再說一個數,第三個學生根據前面所說計算出結果.
3.以第三個學生所說的結果作為加數或者被減數,第四個學生再任意說一個運算符號,第五個學生任意說一個數,第六個學生根據前面所說的計算出結果.
4.后面的學生照此繼續進行游戲.
游戲說明
1.學生計算錯誤或者出的題目超出目前所學范圍(例如出現19+9或者6-7這個錯誤)都要為同學表演節目.
2.要靈活使用這個游戲,變化著練習.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課本P106~111頁,第八單元(統計)
教材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認識了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一個或兩個單位)和簡單的統計表。本單元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
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了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單元教學內容:
繼續認識條形統計圖(一格代表五個單元)和簡單的復式統計表。
本單元選擇了與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系的生活場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學校組織學生檢查身體、對街頭過往車輛的調查、彩電的銷售情況統計等。例題的編排力求使學生經歷統計過程,又從中進一步了解統計的方法,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同時滲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識,如不偏食、注意用眼等等,使學生明確統計的知識是為生活服務的。本冊教學內容更加注重對統計數據的初步分析。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要鼓勵學生參與到活動之中,在活動中不斷培養動物實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并加強與同伴的合作與交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2、使學生初步認識統計圖(一格代表五個單位)和簡單的復式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并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3、通過對周圍現實生活中有關事例的調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單元教學重點:認識簡單的復式統計表。
單元教學難點:完成以1格代表5個單位的統計表的制作。
單元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統計(一)
教學內容:
統計(一)(教材106、107、108頁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驗調查和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2、:學生填寫比較簡單的復式統計表,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3、通過對周圍現實生活有關事例的調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和參與意識。
教學重難點:
填寫簡單的復式的統計表
教學準備:
相關掛圖、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景,導入新課
1、多媒體課件出示例1主題圖,問:圖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們測量過體重嗎?測量了幾次?
2、讀一年級剛入學時,你測量的體重是多少?(學生自由匯報各自的體重情況)
3、怎樣才能讓大家一看就明白我們班所有人的體重情況呢?
二、活動體驗,探究新知
1、電腦出示統計表(1):
體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數
師:現在我們就用“正”字記錄法來統計一下剛入學時的體重(集體活動)
2、活動結束后,師生共同將收集的數據整理后填入表格中。
3、二年級時,我們的體重有什么變化呢?
電腦出示統計表(2)
體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數
集體進行統計活動,并將結果填入表中。
4、討論:如果想把兩年的體重數據填入一個統計表中,該如何表示呢?
學生討論后,在黑板上出示表格(3):(單位:千克)
在新課的教學中,創造了學生認識的矛盾沖突,達到激趣探究的目的,從而有效地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明白,復式統計表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數據分析,從而讓學生更充分地認識的復式統計表的作用。
5、先讓學生獨立嘗試填空,然后小組合作交流。指名上臺在黑板上填寫數據。
6、引導觀察討論大屏幕上的兩個單式統計表與黑板上的復式統計表有什么聯系與區別。
7、觀察復式統計表,回答問題。
(1)一年級時,體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
(2)二年級時,體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
8、你還能發現什么?先在小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匯報。
9、你有什么好的建議嗎?組織學生對體重過輕或過重的學生提些合理的建議等。
三、整理數據,鞏固練習
出示“做一做”,練習情景圖。
1、交流圖上的小朋友參加了哪些課外活動?
一班的同學參加各項課外外小組活動人數的情況是怎樣的?
你參加了哪項課外活動?
2、討論:怎樣收集我們班參加課外活動人數的數據?
3、活動、統計數據。
4、整理數據并把數據填入復式統計表中。
5、討論并回答統計表后面的四個問題。
四、匯報收獲,回顧總結
這節課我們干了什么?(板書課題)你有什么收獲?
第二課時 統計(二)
教學內容:
統計(二)(教材第109、110、111頁內容及練習二十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
方法收集和表現數據。
2、使學生認識條形統計圖,明確用1格表示5個單位的表現形式能根據統計圖提出
問題,并初步進行簡單的預測。
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學習過程當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合作意識。
教學重難點:
認識條形統計圖,明確用1格表示5個單位的表現形式
教學準備:多媒體CAI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離不開車,各種車輛每天都在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服務。(播放錄像)同學們請年,這是一條道路上過往車輛的錄像片,請同學們幫助記錄一下其中四種車輛的數量。
二、探究新知
1、組織記錄:
(1)給學生統計表(記錄單)
種類轎車面包車客車貨車輛數
(2)組織學生第一次記錄:記錄完后,問:在觀看錄像時,你是如何記錄四種車輛的數量的?交流完說明用畫“正” 字的方法又快又方便。
(3)第二次播放錄像,學生記錄。
問:全部記清的同學舉手?
(由于車輛過往速度快,學生記錄產生了困難,因此顧此失彼。)討論:怎樣記錄才能又快又準確呢?強調說明分組合作記錄,每人記錄一種車輛的數量。
(4)再次記錄四種車輛的數量。
(5)匯報后,整理數據并填入統計表。
2、學會制作統計圖。
(1)分組討論:
如果用每個 表示2輛汽車,最多要畫幾個格?太麻煩了,怎么辦呢?
討論后得出結論:用1個 表示5輛車比較合適。
在老師的引導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究,很好地突破了難點。
(2)師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個單位的統計圖的制作。
先讓學生獨立繪制,指名上臺涂色繪制,然后共同訂正。
(3)在書上完成例1統計圖1、2、3小題,指名口答。
(4)組織討論:20分鐘后第一輛車最有可能是哪一種車?為什么?
3、師生總結繪制用1格表示5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的方法。
本環節老師充分放手,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合作、交流的空間,使學生在合作中體驗交流合作帶來的成功。
三、形成應用
1、獨立完成第111頁的“做一做”。
2、完成練習二十二的第1~3題。
四、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布置作業
完成練習二十二的第4題,課后從小組為單位調查班里同學看電視的時間,把調查得到的數據制成統計表和統計圖,使學生在收集、整理、分析的過程當中互相交流和促進。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進一步鞏固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計算,通過具體練習,幫助學生區分各種情況,克服相近內容的互相干擾,能正確估算并計算、驗算。
教學重點:
一步鞏固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計算。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P13.3
出示第一組題,學生獨立進行口算。
指名口答。
討論:上下兩題之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口算時有什么區別?
出示第二組題,同桌互相交流進行口算。
討論:上下兩題之間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小結。
2、P13.1
出示題目,要求學生進行估算,說出商是幾位數。
再要求計算。
集體反饋。
小結。
3、計算并驗算
5364 3213 8723
學生分組完成,集體評講。
討論三題在計算時的不同。
小結。
4、P13.5
引導讀懂表格,理解題意。
明確要求誰拍的最快,誰拍得最慢必須要知道每人每分鐘拍球的個數。
學生獨立完成。
班級交流反饋。
二、課堂練習
1、口答
說出下面各題中商是兩位數的,商是三位數的,商中間有0的,商末尾有0的。
5634 3035 4266 9123
2596 8568 7005 2147
2、拓展題
3、填上合適的數
4、油廠把411千克的豆油分裝在最多只能裝5千克的油壺里,至少需要這樣的油壺多少只?
5、在一道沒有余數的除法算式中,被除數、除數、商的和是135,商是3,那么被除數=(),除數=()。
三、全課總結
四、作業:P13.2、4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四年級(下冊)教材教學了折線統計圖,本單元繼續教學復式折線統計圖,進一步提高統計能力,發展統計意識。
復式統計圖里一般同時表達兩組數據,它們有共同的主題,各反映一個內容,分別畫成兩條折線,便于人們根據折線的形態以及兩條折線的位置關系,對兩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獲得需要的`信息。例題和習題選擇寬廣的題材,讓學生充分感受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體會它的應用價值。
1、巧妙地引出復式折線統計圖,凸現特點。
例題先用兩幅折線統計圖分別表示青島、昆明兩個城市3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對折線統計圖的回憶。提出的問題是這兩個城市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這些問題僅在一幅統計圖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兩幅統計圖中相對應的數據進行比較,逐月計算兩個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數,才能找到答案。在學生感覺這種方法非常麻煩的時候,教材把兩幅折線統計圖合在一起,巧妙地引出復式折線統計圖,讓學生初步感受復式統計圖與單式統計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通過三個問題,逐步教學復式統計圖的知識。
第一個問題是識別復式統計圖中表示兩個城市各月降水量的折線,引導學生看懂復式統計圖里的內容。在一幅統計圖里,用兩條折線表示兩組數據,為了便于區分,例題把一條折線畫成實線,另一條折線畫成虛線,用圖例說明兩條折線各表示哪組數據。教材沒有把這些知識直接告訴學生,讓他們帶著“表示青島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別是哪一條折線”這個問題看統計圖,體會復式折線統計圖的這些知識,理解把兩條折線畫成不同形式的線的原因以及圖例的作用。
第二個問題是比較兩個城市的月降水量,找到降水量最接近的月份與相差最多的月份。在復式統計圖上比較這些內容,不需要計算,只要觀察表示同月份降水量的兩個點之間的距離。距離最接近,降水量最接近;距離最遠,降水量相差最大。顯然,在復式統計圖上進行比較比在兩幅單式圖上比較方便得多。這是復式統計圖的優點,也是例題的教學重點。教材讓學生在活動和思考中獲得這些體驗,明白人們為什么制作復式統計圖的道理,從而產生學習興趣和熱情。
第三個問題是開放的,繼續利用統計圖里的信息,描述現象,提出并解決問題,進一步提高識圖和用圖的能力,感受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2、重視發展統計觀念。
練習十三配合例題,看重進行三個方面的練習。
(1) 繪制復式折線統計圖。
第1題和第6題都是畫圖練習,要根據統計表里的數據,在圖上描點、連線。在教學單式折線統計圖時,已經進行過這樣的練習。制作復式統計圖要注意兩點: 一是兩組數據要一組一組地在圖上畫出來。如第1題,先依次描出表示七天最高氣溫的點,并連成折線,再畫出表示最低氣溫的折線。如果兩組數據同時畫,容易發生錯誤。二是表示兩組數據的折線,要嚴格遵照圖例的規定畫,不能弄錯,更不允許別出心裁。如果第1題把表示最高氣溫的折線畫成虛線,最低氣溫的折線畫成實線,對照圖例,就鬧出一天里的最高氣溫低于最低氣溫的笑話。如果隨心所欲,把一條折線畫成紅色,另一條折線描成藍色,那么別人對照圖例,就無法分辨兩條折線各表示的數據。
(2) 利用統計圖里的信息進行比較和判斷。
統計活動不能停留在數據的獲得和呈現上,其價值更體現在對數據的利用上。關于這一點,在前幾冊教材中已經相當重視。本單元一如既往,第2、3題都是看圖回答問題,用問題引導學生在統計圖里收集信息,比較數據,分析狀態,作出判斷。這兩道題緊扣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一是比較同一時間的兩個數據的大小,如1999年我國固定電話的用戶比移動電話的用戶多,3年移動電話的用戶比固定電話的用戶多;二是從兩條折線的形態分析兩個事件在發展態勢上的差異。如表示移動電話用戶的折線明顯比固定電話用戶的折線陡,反映出1999年到3年我國移動電話用戶的增長速度比固定電話快。明園小學五年級一班學生家庭擁有電話機和計算機情況統計圖里,表示電話機數量的折線從1年起保持水平狀態,反映出從這一年起各個家庭里都有電話機;表示計算機數量的折線從1年起逐漸變陡,反映從這一年起擁有計算機的家庭快速增多。
(3) 聯系課外活動應用統計知識,培養統計觀念。
小學生的統計觀念是初步的,表現為對統計活動有興趣,能應用習得的統計知識開展統計活動,能通過收集、分析數據研究現實生活中的某些簡單現象。第4、5題為此而設計。第4題用復式折線統計圖記錄水仙花球20天里根和芽的生長變化情況。不僅讓學生看圖回答問題,還鼓勵學生做一做這樣的實驗。綜合數學和自然兩門學科里的知識與活動,感受數學是人類活動的工具,是人們進行表達與交流的一種語言。第5題是復式折線統計圖記錄的兩架模型飛機在空中的飛行情況,其中有每架飛機的飛行高度從逐漸上升到保持平穩,再到逐漸下降的過程信息,可以對這兩架模型飛機在空中的飛行時間、各個時刻的飛行高度進行比較,從而對它們的飛行情況進行。讓學生又一次感受統計能描述客觀世界里的一些現象。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第五課時
教學內容:
練習十七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并能熟練的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理解分數的意義
1、一塊布做衣服用去5/8。
2、一代面粉吃了3/10
3、一批貨物已經運走了4/7。
4、挖一條水渠,第一天挖了全長的1/20,第二天挖了全長的2/35。
填空題:把()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份,()占其中的()份。
二、口算。
三、異分母分數加減法
四、文字題
1、1減去1/3的差,再減去1/2,等于多少?
2、3/10與3/5的和,再加上3/4,等于多少?
五、應用題
1、地球表面積約7/10是海洋,其余是陸地,陸地約占地球表面積的幾分之幾?
2、一件工程,甲隊單獨做需要20天,乙隊單獨做需要15天,丙隊單獨做需要18天,三隊合作一天可完成這件工程的幾分之幾?
六、布置作業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8-24
小學數學教案08-22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的數學教案03-24
小學數學教案10-18
小學數學教案08-27
秋季小學數學教案10-10
【熱門】小學數學教案07-30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案07-31
【精】小學數學教案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