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說課稿(精選20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的“1—5各數的認識”。
一、說教材
“1—5各數的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數概念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開始。在這一階段通過讓學生初步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實物和學生的操作活動進行教學,為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打下扎實的基礎。基于以上認識,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學會從實際生活中抽象出數,理解基數、序數的含義,數的認、讀、寫、數的順序,學會比較數的大小,并會認、會讀、會寫這5個數。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口頭表達的能力,滲透數學來源于生活,理解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并運用于生活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
3、情感目標:
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1—5各數的基數、序數的含義。本課難點是:滲透集合、對應、統計等思想。
二、說教法
在本節課中我運用了三種教學方法來實施本節課教學的:
1、情景教學法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如新課開始時,出示課件“野生動物園”的圖,讓學生仔細觀察這幅圖,4人一組充分說一說這些美麗畫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數出,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舉例說明法
在學生認識了1—5各數的含義以后,要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用1—5中的任意一個數說一句話,通過學生舉例說明,既培養了學生的數感,又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并獲得用數學的體驗。
3、發現法
教學1—5各數的大小比較的時候,教師發給學習小組一些圓片,讓學生自己擺一擺、比一比,通過擺圓片,讓學生發現在1的基礎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礎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從而了解數的順序,得出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教師的作用是組織發現活動,關注活動中的學生,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新知,親歷探索過程。
三、說學法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觀察比較以及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觀察比較法也是本節課中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方式。
1、觀察法
觀察主題圖的畫面及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來是很好的學習方法。例如,教學主題圖時,觀察目的明確。教師通過讓學生觀察畫面上都畫了什么,觀察結束后組織討論,你怎樣看就會又快又不數丟物體呢?這一安排不僅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而且教給學生觀察的思維方法。
2、實踐操作法
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通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學1—5各數的大小比較的時候,通過學生動手擺圓片,親身感知、體驗數的順序,從而得出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培養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獲得知識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本節課主要由五個環節來完成;
(一)情境導入,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出示圖片,讓學生看看圖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樣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會丟,明確要按一定的順序觀察。這樣教學設計提供了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抓住孩子愛玩的特點,積極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從圖過渡到數,建立數的概念
1、從圖過渡到數。同學們都說有1頭大象,那么,除了大象,還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樣的思路教學2—5各數的認識,這樣就讓學生很好的體會到數字來源于生活,從而把數學與生活 緊密地聯系起來。
(三)聯系生活實際。
學會運用數在學生認識了1—5各數以后,設計游戲,讓學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數一數,并用學過的數說一句話。這樣就讓學生把生活實際與數學較好的聯系起來,學會在生活中運用數學解決問題。
(四)動手操作圓片,學會比較數的大小
1、認識數的意義以后,讓學生自己擺圓片,擺一擺、比一比,哪個數大,你是怎么想的?滲透了自然數的計算單位和相鄰兩個自然數相差1。
2、認識數的大小以后,進行猜數游戲,如5的前面是幾?3的后面是幾?還有可能是幾?通過反復練習,學生較好的掌握了數的大小比較這一知識點。
3、最后學習寫數。寫數是本堂課的另一個重點,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學生對1——5各數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導學生規矩、工整的寫數。這一教學環節就要充分利用電腦軟件的直觀性,清楚的顯示1――5各數運筆的軌跡,先讓學生觀察、感知,再通過描紅、獨立書寫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2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本課時的教學核心內容是學會10的加減法,在分蘋果的活動中,使學生體會10的加減法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二)教學知識目標:
1、學會10的加減法、
2、通過游戲學會湊10法。
(三)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問題
(四)教學重點:
10的加減法
(五)教學難點:
體會10的加減法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二、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展示課件1)
二、新授
1、導入、(出示情景圖,展示課件2)
今天老師請你們幫個忙,把這堆蘋果分成兩堆,每堆有幾個 你有幾種分法 (讓學生在小組中合作學習,每個人用10根小棒試著分一分)
2、 建立模型,體會10的加減法。、
(1)全班交流,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9個一堆,1個一堆,可以列式:9+1=10,1+9=10
8個一堆,2個一堆,可以列式:8+2=10,2+8=10
7個一堆,3個一堆,可以列式:7+3=10,3+7=10
....
最后總結出幾加幾得10的.所有算式,讓學生自己吧算式整理排列好,并問:哪種排列方法好 并說出理由。
1+9=10 2+8=10 3+7=10
4+6=10 5+5=10 6+4=10
7+3=10 8+2=10 9+1=10
讓學生看算式,找一找從中發現了什么規律 (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1)使學生初步感知:在總量10不變的前提下,一部分量依次增加,另一部分量就依次減少
(2)出示表格,問這個表格怎么填(只要表格中上下兩個數相加等于10就行)
通過填空體會10減幾得幾的減法、
10減1得9,10減2得幾 10減3得幾.......
讓學生獨立填一填,從而總結出10減幾得幾的規律。
10-9=1 10-2=8 10-3=7
10-4=6 10-5=5 10-6=4
10-7=3 10-8=2 10-9=1
(3)數學游戲——數字劃拳游戲(同位同學相互做,比如說:一個同學出2根手指,讓對方同學出8組成10)
三、鞏固練習
完成練一練第1,2,3,4題、(展示課件4)
練一練
哪兩盤合起來是10個
連一連、
練一練
10-3=
5+4=
10-5=
2+8=
8-2=
10-7=
10-4=
10-6=
3+7=
4+6=
9-3=
0+10=
四、說教法
1、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集圖象、聲音、文字于一體,使教學內容更生動更形象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新的知識、我在教學中就利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情景圖的展示,作業的設計就充分利用了這點。
2、 情景展示與實物演示法
創設生動形象的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在生動活潑的情景中學習新的知識,另外通過數小棒這些真實的實物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既加深了他們的記憶,也在游戲中學習了新的知識。
五、說學法
1、自主學習
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同時,要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學習 習慣,讓他們獨立思考,獨自發現規律,不能由老師全權代替。
2、合作互動學習
合作互動學習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特別是在低年級的教學中,合作互動可以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易于合作。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3
教材分析
《買文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購物》的第一課時。本節課突出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認識人民幣,解決實際問題。本節是本單元的第一節課,由于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已經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教材中創設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情境——買文具,讓學生在購物活動中初步認識人民幣,理解人民幣的功能。通過“買文具”、“認一認”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認識小面額的人民幣,并對小面額人民幣上的數字、圖案等有初步的了解,然后進一步讓學生掌握元、角、分之間的關系。最后通過“填一填”來了解人民幣之間的兌換,以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在現實情境中認識元、角、分,并重點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
2.通過購物等活動,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理解人民幣的功能。
3.培養合理使用和愛護人民幣的意識。
教學設想
通過“買文具”這一真實、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初步理解人民幣的功能。然后通過看、拿、想、說、換、比等手段,加深學生對小面額人民幣的認識。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斷創設情境,讓學生掌握元、角、分之間的關系,并且真正體會1元錢的幣值,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合理使用和愛護人民幣的意識,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將數學課與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具準備
課件、圖片、人民幣、多媒體。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你買過東西嗎?今天,老師想帶你們去商店看一看,你們愿意嗎?(出示商店情境圖)這個商店是賣什么的?(自由發言,引導學生說完整的話,準確運用數量詞)在商店里你都看到了什么?(自由說)這么多的.文具你想買什么呢?(讓一名學生說)那你用什么買呀?(人民幣)你認識錢嗎?今天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些咱們中國通用的錢——人民幣(實物人民幣)。
【借助文具商店這一情境,引出本節的主題——人民幣,并揭示人民幣的功能。】
二、小組合作,獲取知識。
1.師:現在,你們想仔細去看一看嗎?下面請每個小組拿出信封內的人民幣,大家輪流看一看、摸一摸,你能發現什么呢?觀察時小朋友們要互相謙讓,有禮貌。
2.師:你都發現了什么,誰愿意說給同學們聽一聽?(主要引導學生從人民幣的數字、面額、字樣和各種圖案說一說。)
3.個別發言,出示教材第68頁“認一認”。
【這一步主要是讓學生認識人民幣,通過讓學生親自去看、摸,使學生對人民幣有初步的了解,同時,凸現學生的個性思維及創造思維,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購物活動。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人民幣,現在我們就一起去買東西,看你會不會買?(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購物活動。)
1.小組合作:組長來當售貨員,其他同學用課前準備好的人民幣(課本后的彩圖)購買自己想買的文具。
2.師:同學們的收獲都不小,你能從你買的文具中選一種介紹一下你是怎么買的嗎?(指名說一次購物過程。)
3.師:小朋友們,你們看,我這里有1張1元錢,我也想去買一些文具,你們愿意幫我去買嗎?下面就請同學們用1元錢去買文具,你能買些什么呢?(小組繼續購物。)
4.反饋,并板書:
1元
2角 找回8角
1角 找回9角
買文具 教師說課,標簽: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小學數學說課稿,
……
運用課件演示元和角之間的關系,以及角和分之間的關系,并板書:
1元=10角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1元=10角,也知道1元錢能買哪些文具,你能獨立完成第69頁這些題嗎?(學生獨立試做。)
5.師:大家都完成了,現在誰愿意把你的展示給大家看一看。(實物投影反饋。)
6.師:在你的生活中,1元錢還可以買哪些物品呢?(同桌交流。)
【通過購物讓學生初步理解人民幣的功能,掌握元、角、分之間的關系,同時,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解決簡單問題。
1.請學生來當售貨員,老師拿一張5元的人民幣去買一支鋼筆,售貨員沒有零錢找給老師,由此創設一個需要兌換人民幣的情境,然后讓售貨員自己去想辦法。
【讓學生體會到兌換的必要性。】
2.師:你在平時的生活中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嗎?你現在想不想讓同學們幫你去解決呢?你可以找一位好朋友去兌換。
3.師:哪一對好朋友想把你們的收獲告訴大家。(全班交流,并板書,用實物粘貼。)
5元 能換5張1元
2元 能換2張1元
5角 能換5張1角
……
4.獨立完成教材第69頁“填一填”第1題。
5.師:誰想把你做的展示給全班同學看。(實物投影反饋。)
【通過情境讓學生體會到人民幣之間可以兌換,也讓他們體會到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此類問題應如何解決,加強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
五、練一練。(卡片)
2元=( )角 30角=( )元
4元=( )角 50角=( )元
3角+6角=( )角 2元+2元+1元=( )元
六、說一說。
師:人民幣是我們平時生活中離不開的,在勤儉節約方面,愛護人民幣方面,你是怎么做的?說給你身邊的小朋友聽。
七、實踐作業。
訪問或調查并記錄:你對人民幣還知道些什么?
【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評析
本節課學生是在購物情境中完成的,學生對情境非常感興趣,本節課的任務也完成了,但是學生對人民幣的感知還不夠,在學生獨立觀察人民幣后,讓學生說一說時,教師的指導還不到位,學生說不出來的一些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說出來,比如人民幣上的數字是什么意思,人民幣上的圖案都有什么,等等。接下來的購物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而且在活動中自然而然地認識了人民幣及元、角、分之間的相互關系,理解了人民幣的功能,還培養了學生正確的數學學習方式,將數學教學變成了數學活動的教學。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4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一年級下冊《認識時間》第81頁例1及“做一做”第1題、練習十五第1、2題。
【教材分析】:
《認識時間》這一單元內容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時間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同時為以后學習時、分、秒的認識以及相關計算打下基礎。
本單元主要教學認識幾時幾分。教材分兩個層次編排:第一層次也就是例1,是用5分5分數的方法讀取時間,并通過實際的操作,知道1時=60分。第二層次例2,是在5分5分數的基礎上,再用1分1分數的方法讀取時間。與一年級上冊的內容聯系起來看,教材對時間的認識是按照從特殊到一般、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編排的,這樣編排既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也符合平時人們看表讀時間的經驗與習慣。我選擇的是第一個層次的教學,即例1。
【學情分析】
通過以前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鐘表及時間的一些知識,如:知道鐘面上有時針、分針;有12個數字;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里有5個小格等,已經掌握了認讀整時和半時的方法,能用文字表示法和數字表示法表示。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正確讀、寫幾時幾分,知道1時=60分,初步建立時間觀念。
2、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勤于思考問題的好習慣。
3、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進一步提高抓緊時間、勤奮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能正確讀、寫幾時幾分,知道1時=60分。
【設計理念】
1、生活——數學——生活的大教學觀。
2、建構主義理論——“做數學”
3、我校開展的“大班教學小班化”自主發展行動研究
【教法、學法選擇】
1、針對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玩的心理特點,為了激發他們的興趣,我采用了愉快教學法,把故事、游戲貫穿于各教學環節中,例:在練習認讀幾時幾分時我設計了擊鼓傳花的游戲,同時還采用了發現教學法讓孩子們利用手中的鐘表學具撥一撥通過合作交流學會看時間。為了更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數一數、說一說、寫一寫、撥一撥、畫一畫、玩一玩、想一想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3、充分發揮課件的輔助教學功能,增強教學過程的趣味性、直觀性和形象性。賦予抽象的時間概念以鮮活的感性支撐,學生通過認真觀察、合作探究對知識進行遷移、重組,達到認識、理解知識發生、發展過程的目的。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下載于中國課件網),實物鐘,鐘表學具。
【教學流程】
根據新課標理念和我校開展的“大班教學小班化”自主發展行動研究課題,我實施了分層教學,開展了了“四步走”教學活動,具體活動過程如下:
一、猜謎導入,激發興趣
首先由猜謎導入,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多媒體的演示,創設學生喜愛的情景,讓學生感到,時間與我們息息相關,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以舊引新,掀起欲望
1、復習舊知:認識8:00和6:30。
2、引發沖突:課件演示分針由6轉動到9,接著拋出問題:“你還認識這個時間嗎?”引起認知沖突,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了學習自主化。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第1層:認識鐘面,利用課件認鐘表里面的第1、2個分支,了解鐘面是由時針、分針、12個數、12個大格的構成的。
第2層:認識幾分,感受一分鐘的長短
認識一個大格里有5個小格是一個教學重點,我采用課件輔助教學,利用認鐘表里面的第2、3個分支,把抽象的知識直觀化。我先將鐘面放大,讓學生能更清楚的看到分針走一個小格就是1分,從12走到1走了5個小格就是5分,接著再5個5個的數,得出一共有60個小格。
為了使學生對分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我讓孩子們在書上自己填一填,從用眼觀察到動手書寫,再從寫到說一說每一個數字對應的是幾分?使學生的能力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提高,知識得到一次又一次的鞏固。
接著是感受一分鐘的長短,懂得一分鐘的時間雖然短,但還是能做許多的事情。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
第3層:利用分支4解決時針走過幾個大格就是幾小時的問題。
第4層:認識時、分的關系,理解1時=60分。
四、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1、讀、寫時間
這一階段教學分三步走:第一步:引。帶領學生探究9時5分的寫法。第二步:扶。在教師的幫助下認識10時5分和6時25分,會用兩種方法表示。第三步是放,大膽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1:20,6:50,10:45和5:25的認識。
2、同桌合作,撥時間,說時間。
3、完成課本P82“做一做”的第1題。《新課標》要求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在這一環節中,通過說“小明的一天”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采用擊鼓傳花的方法選擇學生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
4、畫一畫
從看著鐘面說時間到根據時間畫針,提高了難度,這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查。
5、玩一玩
加強對時間的認識和判斷。
6、想一想
這是對本節課的學習重點的回顧和對時間知識的延伸,同時也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思想教育。
總之,整節課,我盡量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組織他們動手操作、合作交流,鼓勵他們去猜想、驗證、歸納、概括,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出色的發現者、勇敢的探索者和快樂的創造者。
【板書設計】
認識時間
1時=60分
7時5分7:05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5
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中實踐活動——“數學樂園”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的一種數學實踐活動情境,其內容都是一些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活動材料和“起立游戲”、“送信游戲”等。學生在活動中可以進一步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自己身邊的數學知識,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學生分析
學生認識了0~10并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后,已具備了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但由于日常教學中,班上的人數較多,活動空間有限,組織起來也較困難。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便全班同學都能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主動、有序、愉快地參與到各個活動中來,是本節課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設計理念
未來的社會既需要學生具有獲取知識的能力,也需要學生具有應用知識的能力,而知識也只有在能夠應用時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識。為此,我在現有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根據班上的實際情況,設計了幾個貼近學生生活的實踐活動。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10以內數的順序、組成及計算,區分它們的基數、序數含義。
2、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有條理地進行思考的能力。
3、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自己身邊的數學知識,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實踐活動課。
1、課件展示——“數學樂園”全景圖。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做游戲嗎?今天老師想和你們一塊兒去“數學樂園”做游戲,你們想不想參加?
2、師板書課題:數學樂園
3、用獎“數字之星”的方法激勵學生多發言、多動腦。
二、活動(一):走迷宮游戲。
1、復習對0~10各數的認識。
(1)說數字:學生說出通過這段時間學習認識的數字0~10,教師貼出相應的數字卡片,每張卡片上有一個娃娃頭。
(2)用數字:引導學生用黑板上的一個或幾個“數字娃娃”說一句話。
(3)找數字:啟發學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數字娃娃”,體會數字的重要性,并邀請“數字娃娃”一塊兒做游戲。
(4)排數字:啟發學生按一定的順序給“數字娃娃”排隊,點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排,其他學生分別在自己桌面上排數字卡片。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的擺法。
2、故事引入“走迷宮”活動。
(出示小黑板)教師以一個《小白兔迷路》的故事導入:
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著走著,突然迷路了,這怎么辦呀?它給媽媽打電話:“媽媽,我迷路了,怎么辦才好呀?”媽媽聽了點了點頭說:“孩子,你長大了,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去做,只要你按1、2、3、4……的順序走到9就一定能回家的。”于是聰明的小白兔按**的'話去做,終于回家了。同學們,你們知道小白兔可能是怎樣走的嗎?
3、學生獨立走迷宮——幫助小白兔找家。
讓四個學生分別在四塊小黑板上用不同色的粉筆畫不同路線,其他學生在課本上畫出小白兔回家的路線。
4、比比誰想得多,進行評價獎勵。
5、找規律:教師引導學生找其中的規律,如,“從1走到2有幾種方法?”“從左邊的2走到3有幾種走法?”引導學生有條理地進行思考,并作為課后的作業,鼓勵學生合作完成。
三、活動(二):對口令游戲。
1、(放快節奏鼓點音樂)師生對口令,如師說“我出3”,生答“我出5”,復習數的組成。
2、同桌互對口令,復習數的組成。
四、活動(三):送信游戲。
學生按四人小組的位置坐好,每人從抽屜里拿出一個反面寫有一個數字的信封,然后請學生把桌面上的得數與信封上數字相同的算術卡片放進信封。
請其中一組學生上臺演示完成,之后評價,找對的學生表揚自己。
五、活動(四):起立游戲。
1、報數:請兩豎行學生從前往后,從后往前報數。
2、數數排第幾:讓每位同學通過數數和思考,對自己在班上的位置都有一個正確的定位。
3、起立拍手游戲:教師點到從前(后)數第幾位學生,該豎行該生就起立拍一下手,之后讓學生練習從左數、從右數,使學生進一步感知前后左右等空間的方向,并注意讓學生區分幾個和第幾個這兩個易混的概念。
六、活動(五):投擲游戲。
布置好游戲場地,教師點幾位學生按規則向簍里投球,共10個球,看能投進幾個。同時請一位學生當評判員,用圓片貼在黑板上表示投進球的數量,之后請其他學生當“小記者”,報道幾位學生的投球成績并進行比較。其間還讓學生說說有幾個球沒投進,并說出自己的算法。
七、課堂小結。
師:今天,我們一塊兒到“數學樂園”去逛了逛,你們開不開心?其實只要你們留心就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的數學知識,你們想不想學習更多的數學本領呢?老師相信,只要你們努力,就一定會成為生活中的“小小數學家”。
課后總結
新課程,新教材,構建的是一個開放、充滿生機的課堂體系,對此,在執教本課后,我有更深的體會。
一、寓教于樂,玩中學,學中樂。
“一、二、三……”教室里傳來異口同聲的數數聲。只見一位學生站在講臺前正朝著離他有一段距離的小筐里投球,講臺下面幾十雙眼睛都齊刷刷地望著他,眼神里透著幾許焦急、幾許驚喜,大家都隨著投球學生的表現或喜或憂,有的恨不得親自上臺去一試身手。乍看去還真想不到這是數學課堂里的一幕情景呢!
游戲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游戲當中,通過數一數投進了幾個球,比一比誰投進的球多、誰投進的球少,兩人相差多少,算算沒投進球的個數等環節,在彼此思維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中,很自然地復習鞏固了前面所學的知識。就這樣,學生在一種愉悅的課堂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汲取了數學養分,親身經歷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再一次真切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他們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二、小組合作學習,便于人人參與。
在鞏固10以內加減法這一環節中,我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開展了一個“送信”游戲。那么多封“信”,要找到得數與自己信封上數字相同的“信”放進信封,就必須快速地算出每封“信”的得數,有趣的
形式把學生們都吸引了過來,學生們比平時計算枯燥單調的口算題時的熱情高漲得多,尤其是幾個學生為了同一封“信”發生爭執時,個個都像“小老師”一樣運用所學的知識說服對方,整個課堂頓時“熱”了起來,真正達到了人人參與,個個樂于參與的目的。
誰說數學課堂就該是“一人講全班聽”的嚴肅場景?如若將理性的數學知識融入到學生們易于接受、樂于接受的教學形式,又何愁學生不愛學、不動腦筋呢?讓我們“蹲”下來,寓教于樂,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為他們創設出種種輕松、快樂的學習情境,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6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五單元《認識人民幣》的第一課時。這是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是學習人民幣計算的基礎。
本節課教材在編排上注意結合學生生活經驗,主題圖提供了三種生活場景,揭示了人民幣的商品功能和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例1展示了全套人民幣,使學生對我國法定貨幣有一個整體的了解。例2通過換錢活動梳理元與角,角與角之間的換算關系,歸納出主輔幣之間的進率,為后面學習人民幣的計算奠定基礎。
二、學情分析
a.學生在生活中已有初步的識別方法和較豐富的使用經驗,但是缺乏對人民幣清晰、系統的認識;對人民幣的附加價值缺乏了解。了解主輔幣之間的十進關系,但沒有上升到知識重點的高度。有購買經驗,但在支付方式和購買方案上欠靈活。
b.有初步的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的經歷,但指向、方法不明確。
c.有較強的觀察興趣,但是觀察角度不夠寬泛,深度欠缺,學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
d.有較強的小組合作學習意識,在交流中有良好的表達意愿,但是傾聽意識模糊,小組學習效率有待提升。
三、設計理念
a.新的課程改革提出:數學知識中要加強社會內容,加強社會聯系,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使人人要學有價值的數學。本節課在課堂上體現教學方法的開放性和創造性。
b.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c、“大班教學小班化”自主發展行動研究理念。
四、說教法:
1.從生活出發,創設情境,感受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a.課一開始我就通過主題圖讓學生回憶自己的購物經歷,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購物經驗,將數學融入現實生活當中,使學生感到數學是親切的,是現實的,是觸手可及的,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
b.在理解元、角、分關系的過程中,我創設了購物情境,讓學生幫我取出1元錢,通過交流各種不同的取法,使學生明白1元=10角。
c.換錢游戲:通過師生互換,生生互換,使學生基本掌握元和角之間簡單的換算。
d.實踐活動。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于是我設計了“小小超市”購物活動:通過模擬購買不同價格,不同品種的物品,使學生在簡單的付錢、算錢、找錢的過程中,感知人民幣的商品功能。使學生體會到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
2.人人參與,發揮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
a.在認識人民幣這一部分中,人人參與認知,讓學生感受這部分知識的重要性。
b.在換錢游戲和實踐活動中,發揮了小組合作的形式,此時學生的課堂小主人地位得到張揚,而教師成為了學生的合作者、指導者。
3.在活動學習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品德教育。
a.在導入部分中,“存零花錢”這一環節滲透了讓學生保管好錢,積少成多,存零花錢可以用來買需要的物品,可以捐給災區的小朋友,獻愛心等。
b.在認識人民幣的過程中,引出“國徽”,國徽是國家的標志,教育學生要愛護它,不要損壞它。
c.在模擬超市過程中,滲透購物時要守秩序,講文明,用過錢后洗干凈手,并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五、說教學流程
根據新課標理念和“大班教學小班化”自主發展行動研究理念,我設計了由淺入深的分層教學法,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第一層:認一認,感知人民幣的種類繁多
第二層:分一分,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
第三層:拿一拿,理解元、角、分之間的關系
第四層:換一換,體驗人民幣之家按的內在聯系
第五層:買一賣,感受人民幣的商品功能
第六層:說一說,提高認識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7
一、說教材
《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平面圖形,為以后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教材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注重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系。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征,能辨別出這四種平面圖形,體會“面在體上”。
2、能力目標:通過實踐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操作、觀察、表達及思維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感知這四種平面圖形的特征,并會辨認。
教學難點:體會“面”在“體”上。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立體圖形實物若干、平面圖形若干、白紙、彩筆等。
二、說教法學法
學生在一年級上學期已初步認識了立體圖形,有了一定的動手操
作能力及合作意識,所以這節課我將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精講釋疑、訓練檢測”四環節教學模式呈現教學內容。融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為一體,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學習。
三、說教學流程
為了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了如下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感知
通過課件出示一個由一些立體圖形拼成的機器人,目的是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新課做好準備。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達到新課標強調的“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探索學習,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的目的,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活動。
1、幫新朋友取名
2、給新朋友找家
在這個環節中,我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口來親自體驗從體上找面,體會面在體上。通過摸的活動讓學生知道面都是平的。然后通過觀察課件:面從體上滑下,加深學生對面在體上的理解。突破本課的.難點,切實反應“學數學”不如“做數學”的理念。
3、新朋友自我介紹
這個環節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假如你是這些圖形,怎樣向大家介紹自己呢?我這樣做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合作交流抽象出四種平面圖形的特征,突出本課的重點。
(三)、聯系生活,深化新知。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為了將數學課上的圖形與生活中的物體融合,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我設計了這樣的活動:生活中,你還在什么地方見過這些圖形呢?通過找圖形讓學生體驗到,這些圖形在生活中廣泛的應用,增進了學生對數學價值和作用的認識,同時滲透了交通安全教育。
(四)、趣味練習,拓展新知
我通過讓學生找、涂、數、拼等多層次的練習,鞏固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訓練他們的數學思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知識應用能力。
1、教材37頁練一練第一題,以游戲的形式進行,先指名學生蒙上眼睛摸一摸、猜一猜,再連一連。
2、第2題涂一涂,第5題數一數。加深學生對平面圖形的認識。
3、拼一拼,在動手操作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美,幾何美。
四、板書設計
平面圖形
長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圓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8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有趣的游戲——認識位置》第一課時的內容。接下來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重難點、教學流程以及電子白板的應用,這六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起始階段,對引導學生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具有重要的意義。教科書主要是以連環畫的形式展現了兩個小朋友做“石頭、剪子、布,發口令做動作”的游戲,從而引出“哪邊是左,哪邊是右呢?”的問題討論。通過讓學生借助日常的生活經驗,充分感知“前后、上下、左右”方位詞,并能夠運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二、學生分析:
1、六、七歲的一年級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對這些方位詞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其中對“前后、上下”的經驗較為豐富,理解和區分則比較容易,但對“左右”不一定能準確的加以判斷。
2、數學教學中的所有活動都是為使學生獲取某一知識或技能而設計的。根據一年級學生年齡小,集中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圍有限的特點,在教學時,我主要以游戲活動的形式為主,充分利用電子白板的交互式功能,為學生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三、教學目標分析:
經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確定如下的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目標。
1、教學重點: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學習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2、教學難點:理解左右的相對性。
基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學情的分析及教學重難點的設定,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在活動過程中,學會辨別“左右”這兩個方位,并能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物體的位置。
2、通過讓學生指一指、做一做、說一說、貼一貼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通過“圖標小比拼”的.比賽形式,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
四、教學流程:
(一)課前準備。
在舒緩的背景音樂中,讓學生做好課前準備。
1、課本放在桌面的左上角。
2、課堂筆記本放在課本的上面。
3、鉛筆、橡皮放在課堂筆記本的上面。
設計意圖:舒緩的背景音樂可以穩定學生的浮躁情緒,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課前小準備一方面便利了學生課堂上用到的學習用具,另一方面,通過教師的指令,從側面也考察了學生對于方位詞的經驗積累。
(二)游戲激趣,探究新知
1、全班同學一起做“指鼻子”的游戲。
師:“鼻子鼻子,鼻子;鼻子鼻子,嘴巴;鼻子鼻子,左眼睛......”
通過學生的動作,尋找不同的指法,提出疑問“哪邊是左,哪邊是右呢?”
2、根據游戲中出現的異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哪邊是左,哪邊是右呢?”
3、根據學生的回答,現場模擬“握一握鉛筆”“拿一拿筷子”“端一端碗”的活動,充分感受方位詞“左右”。
4、游戲一——“摸鼻子”,鞏固“左右”的認識。
設計意圖:設計意圖:指鼻子游戲,貼近學生生活,由游戲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游戲中的異同,可引發學生間的討論,點燃探尋新知的欲望。
通過讓學生充分的說,一方面尊重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再現生活情境則是為了讓學生再次充分感知左和右。
4、游戲二——“我來說,你來做”,探究“左右的相對性”
師:“請舉起你的右手,請舉起你的左手,用你的右手摸一摸你的右耳朵,用你的右手摸一摸你的左耳朵。”(教師動作停頓了下來)發出疑問“為什么我和你們做的不一樣呢?”
5、讓學生認真觀察,發現問題所在,從而得出“相對方向,左右相反”的結論。
設計意圖:根據小學生愛玩游戲的心理特點,讓他們在游戲中充分感知方位詞,從玩中學,從玩中發現數學問題。
(三)鞏固練習。
1、說一說教室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都有什么東西。
2、向老師介紹一下你附近的同學。
設計意圖: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達到活學活用的效果。
3、貼圖游戲。
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畫一畫,通過練習進一步加深對方位知識的記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大家的參與積極性。
(四)課堂小結,回顧提升。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識呢?”
最后以一段體操結束今天的課,“一二三,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教學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初步的歸納整理,目的是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系統的、具體的認識,通過體操游戲再次加深認識。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9
一、說教材
《分類》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較少的相關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能從根據事物的非本質的、表面的特征把事物進行分類,發展到根據事物的功用進行分類,最后能夠根據客觀事物抽象、本質的特征進行分類的能力,促進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教材是以文具店的情境圖導入,但我認為一年級小朋友年齡小,很少具有去文具店購買文具的相關生活經驗,所以對于文具店這一情境并不熟悉,脫離了學生生活實際,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行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的興趣。
于是,我根據小朋友非常喜歡跟大人逛超市的心理,讓學生跟隨老師的鏡頭一起逛本地的'大型超市——同心超市,創設情境導入,并在這個情境主線的貫穿之下,開展由淺入深的分類操作活動,由觀察、討論方法,到能夠按照單一標準分類,最后發現物品能夠按不同標準進行分類,活動中力求遵循知識的發展規律和學生的認知主動性,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之中,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中學會分類,掌握分類方法,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與概括能力。
基于以上的設計思路,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認知目標:讓學生通過操作實物或實物圖片,能夠選擇不同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掌握分類方法;
2、能力目標:通過各種形式的分類擺放物品,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分類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本課教學的重點就在于初步感知分類的意義,難點在于學生能選擇不同的標準對物體進分類。
二、說教法、學法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經驗少,但樂于接受新鮮事物,思維活躍,因此本節課在教、學法上突出了以下特點:
1、聯系實際,從生活中學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滿著數學。本節課我注重把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和生活經驗,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為實施創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2、參與合作,在交流中學
交流與合作是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本節課我注重讓學生通過小組的合作操作與討論交流來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團結協作的優良品質。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三個教學程序:情境導入——探索新知——實踐應用
(一)情境導入,初步感知分數。
課前談話:“小朋友們平時都喜歡做什么呀?”小手舉個不停,“去公園”,“看動畫片”、“逛超市”……一個個稚嫩的回答從孩子們口中急切地蹦出來。
“老師也喜歡逛超市,今天老師邀請你們一起去逛超市,好嗎?”接著播放同心超市的錄象畫面,本來坐得很端正的孩子一下子興奮起來,他們興高采烈地觀看著,交流著,我微笑地看著他們,享受他們體驗、交流的快樂。
觀看完后,我提出問題:“你看到了什么?洗潔精是怎么擺放的?這樣擺放你覺得怎么樣?”孩子們紛紛把自己看到的及感受到的和大家進行交流。最后我揭示課題:要想把物品擺放整齊,方便找尋,就要把它們分類擺放,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怎樣把物品分類。
(二)探索新知,探究分類方法
1、在剛才的討論交流中體驗到生活中需要分類,教師適時出示課件。
(一個房間里到處凌亂不堪的物品,有衣服、文具、杯子、玩具等)
教師簡單介紹課件內容,讓學生認識到房間的物品需要進行分類整理,從而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
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后,派代表上展示臺操作課件,進行分類整理。隨著學生的操作,房間里各類凌亂的物品都回到了各自的位置。
緊接著教師提出疑問:“你對這樣的整理結果滿意嗎?”馬上有眼尖的學生發現衣物混在一起,還可以進行細分,上衣與褲子應該分開擺放。
2、實驗操作。(細分)
(1)教師出示準備好的五組物品:鉛筆、玩具、茶杯、衣服、鞋子的圖片,讓學生進行實物的第一次分類。小組討論熱烈進行著,學生與同伴們交流著,操作著,對同一類物品進行第一次試分類。
分好后請每個小組派代表上投影臺展示自己組整理分類的結果以及分類的方法,請其他小組的同學互相評價。
師:你覺得他們組分的怎么樣,為什么?
(2)師:桌面上的物品經過小朋友們靈巧的雙手整理,既美觀又便于我們尋找,真不錯!請大家再想一想,你們手上的東西除了可以像現在這樣分,還可以怎么分呢?
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并動手開始進行第二次不同標準的分類。
在討論中,每組學生多找到了好幾種不同標準的分類方法,討論越來越熱烈,教室氣氛十分活躍,孩子們都為自己能不斷有心得發現而興高采烈,興奮不己。
接下來,教師還是請小組派代表上展示臺匯報方法,并相互評價。學生們在小組互評中得到啟發,又對物品進行重新分類,大大激發了學生不斷探索、積極主動學習,探究的興趣。最后教師進行鼓勵性、總結性評介。
3、教師小結:看,剛才又臟又亂的房間現在變的多整潔多美觀啊!主人回來一定會感謝你的,為自己感到驕傲吧!希望你們以后可不要像房間主人一樣,要做一個愛干凈、會整理的能干的好孩子哦!
(三)實踐應用,延伸知識
師:同心超市的果蔬專柜里又進了一批新鮮蔬菜和水果,想請小朋友們幫忙擺放,好嗎?
展示模擬貨架,每個小組分發一袋蔬菜、水果圖片,請學生以組為單位把手中的圖片進行分類擺放,貼到對應的貨架里,最后同學間互相評價,活動結束。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10
一、 說教材
本節課是一年級下冊第88和89頁,《找規律》的例1~例3及“做一做。”
“找規律”在新教材中是一個獨立的單元,“找規律”作為新單元的第一課,非常重要。本單元是從形象的圖形排列規律,顏色交替規律慢慢過渡到抽象的數列規律,如果這節課沒有把握好,那么對學生后面的繼續學習將會造成阻礙。
知識目標:學生能夠通過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會根據規律知道下一個物體。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主題圖,認識規律同時掌握尋找規律的方法,通過涂色,擺一擺,畫一畫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創新意識。
二、說目標
本節課的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能找出事物變化規律,激發學生感受數學、發現美的情感。
2.能夠設計有規律的圖形排列。
3.能在生活中找出有關規律的應用。
教學重點:通過圖形或物體的有序排列,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并會知道下一個圖形或物體。
教學難點:能夠創造出有規律的圖形
三、說學情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到一些規律性的現象,只是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課堂中,只要老師稍加規范和引導,就可以使學生的思路變得清晰。
一年級的小孩子很活潑,思維很靈活,這就需要串聯一個情景,引起他們的興趣。找規律這個知識點相對來說很簡單,關鍵就看老師怎么規范學生已有的凌亂的知識。另外,一年級的小孩子能夠集中精力的時間很短,這就對我提出了挑戰。怎樣設計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怎樣抓住學生集中精力的這段時間把要突出的重點講出。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按照從易到難的層次逐步提高。從簡單的顏色規律到形狀規律,之后,聯系生活、發現規律,最后能夠擺出規律、運用規律。由易到難,一步一個腳印,層層遞進。
四、說教學法:
本節課,在教學方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方面:
1、從生活情景出發,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
“注意是知識的門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學生學習的注意和興趣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這節課,我力求從學生喜歡的“聯歡會”這一生活情境出發,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一個探究的情境。
2、聯系生活實際,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欣賞生活中有規律的圖片,體會規律給生活帶來的美。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并與同伴交流。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
4、創設多元情景、發展多元智能。
根據“多元強化”“多角思考”的理論。我創設多元情景,如擺規律,看規律,涂規律,欣賞規律、編規律等活動,從多個角度進行強化,讓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
五、說教學程序:
一、游戲感知規律,引入新課。
通過老師貼星星,學生猜,再貼,再猜的游戲過程,學生可以初步感知到在我們身邊有些事物是有規律的,同時也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在這一環節中,我利用教材上的主題圖,制成學生熟悉的活動情境,引發學生自覺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使知識的發現過程融于豐富、有趣的生活活動之中,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同時通過回答正確獎一顆星的辦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通過運用多媒體演示,讓學生加深對有規律圖形排列的理解,突破難點。
三、智力闖關
在本環節,我把書上的例2、例3分別設計成了第一關和第二關,然后在第三關設計較難的猜一猜
通過這三關的梯度訓練,檢測學生應用規律的能力,從最簡單的排列規律過渡到較難的排列規律,讓學生在實踐參與的過程中加深對規律現象的認知,真正的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這不僅培養了學生合作意識,同時也增加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將知識納入到知識體系中加以綜合,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
在第四關,我設計了一些生活中有規律的圖片,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和欣賞規律,讓學生意識到數學離不開生活,讓學生感受到規律能表現美、創造美并體現美的重要作用,體現了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第五關我是讓學生自主創造一條規律,給學生一個運用新知充分發散思維的空間,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四、活動總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找到了生活中常見的一些規律,學完以后,你有什么想法?
你認為哪個小組表現最棒?
這個環節通過前面獲得智慧星的數目,讓學生對自己的表現來一個評價,體現了與開頭的銜接同時對本節課學生學習的情況做了一個很好的總結。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11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又離不開數學。低年級的數學本身所涉及的都是一些具體問題,這些具體問題都離不開學生的日常生活。因此,低年級數學教學就應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的理念,給學生一雙“數學的眼睛”,使學生在生活實際中體會到數學的用途。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認為:好的數學教學應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足以證明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一、說教材
“左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第60—61頁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前后”、“上下”的位置與順序,理解了位置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續性學習。但認識左右比認識前后上下要困難一些。“左右”的含義及其相對性要具有更強的空間觀念。它為以后認識立體圖形建立空間立體感打好基礎。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以及認知水平,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認識“左右”的位置關系,理解和掌握其相對性。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同時培養學生遵守交通法規的意識。
2、能力目標:通過有趣的具體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與表達能力,傾聽與交流能力,質疑與評價能力,以及初步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用生活中有關“左右”的情景,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滲透“事物之間相對性”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難點:
依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認識“左右”位置的關系,準確確定“左右”。
教學難點:
理解“左右”的相對性。
二、說教學法
1、說教法
本節課,在教學方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方面:
(1)從生活情景出發,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創設各種情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況下體驗左右的位置,會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探索性,使課堂充滿了歡樂的氣氛,學生在愉快的“玩”中鞏固了知識。
(2)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并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4)練習形式多樣,使學生從多種方式感受物體的位置,同時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辦法。
(5)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教學內容是豐富的、生動活潑的。數學教學也應該是靈活多樣的、精彩紛呈的。所以本節課利用多種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與創新,讓更多的學生對數學的情感與態度達到最高層次。
2、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聯系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2)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
(3)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和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
(4)通過靈活、有趣的游戲和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辦法。
三、說教學程序
一)、創境激疑
新課開始,我利用課賽情境,讓高興的同學舉手。從而引出課題:《左右》。
二)、互動解疑
1、說一說
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舉例說一說常用左右手做哪些事情?
學生舉例的過程,既是教師了解學生認知基礎的過程,也就是他們自己熟悉左右的過程。讓學生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看看還有哪些象左右手這樣的好朋友?這樣,利用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充分感知自身的左和右,讓他們在各自原有的經驗的基礎上去主動建構知識體系。
2、玩一玩
通過帶著學生玩“舉右手,抬左腿、摸左耳??”這些“聽口令,做動作”的游戲,幫助學生借助身體器官認識并正確分辨左右。在這一環節中,我以實際生活為出發點,選擇學生最熟悉的左手、右手為突破口,借助身體的器官,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體驗,領會左右的含義,分辨左右的位置關系。通過自主尋找、合作討論、游戲反饋等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意識,合作交流的能力,體現了數學學習的自主性與合作性。
3、擺一擺。
讓學生根據老師的敘述擺學具,通過擺的活動,讓學生把身體的左右遷移到生活中來,使學生學會確定物體的左右。在聽老師的敘述的過程中,初步感受如何用語言來敘述物體的左右位置關系。說一說。從左數,橡皮是第幾個?從右數,橡皮是第幾個?通過回答問題,讓學生體會到同樣的東西,按左右不同的方向去數,順序也就不同。
三)、啟思導疑
教師與學生面對面,握手,請學生判斷,老師是用右手握手嗎?為什么?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后,老師與學生同向,證實結論,我們面對面站著,因為方向
相對,用右手握手方向剛好相反。通過質疑、釋疑,讓學生發現“左右”的相對性。
四)、實踐運用
1、說一說你相鄰的同學是誰?
2、從右數大客車是第5輛,一共有()輛車。(課本61頁練一練第3題)
3、我問你答
4、拓展延伸
有一個小朋友要上樓,你能告訴他應該走哪邊嗎?
如果他不走右邊會發生什么情況呢?(學生自由發言)
你知道為什么“上下樓梯要靠右行”了嗎?
公路上來來往往的車輛,他們都是靠哪邊走的?
走路時我們要注意什么?(結合內容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結: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交通規則,我國規定每個公民都靠自己的右邊行走或行車。現在請同學們都靠自己的右邊來回走一走歌謠:同學們,請記住,上下樓梯靠右走,不追逐,不打鬧。走馬路,也靠右,安全第一永記住。
四、總結評價
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你認為自己表現得怎么樣?
在我們的生活中,認識左右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多幫助,就讓我們到生活中去體會吧!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12
【說課稿】
在解構——建構過程中認識百數表
《百數表》這個教學內容安排在一年級學生剛剛認識百以內數的組成,會讀、會寫百以內數的基礎上,這是教材中第一次把100以內的數全部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在剛剛認識數時所認識的數是“獨立的”,而對數之間關聯的意識直接影響到孩子們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因此需要教師適時的幫助學生構建數與數之間的關系。百數表正是這樣的好材料,因此想充分挖掘百數表中的規律,引導孩子感受數之間的關系。
由于數較多,《百數表》里面呈現的很多規律不利于學生發現,因此在認識百數表時必須經歷一個給百數表解構的過程。同時,100個數有規律的排列在一起,已經成為數的系統,初步顯現了十進位值制數系統的一些特性,因此又需要我們對其中的數朋友進行歸納、整理,構建數之間的關系,以使學生對百以內的數有整體的認識,這就要引領學生經歷建構的過程。也正是在不斷地解構與建構的過程中,學生對數的認識才能得以深化。
一、在解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數感
(一)解構百數表,發現數的排列規律
由于百數表有順序的把數展示出來,數在排列的過程中就呈現出很多的規律,而這些規律的呈現又是很多規律交叉進行,不利于學生觀察與發現,因此在教學中以按順序出現數隊伍的方式解構百數表:橫行、豎行、斜行,引導孩子們通過比較每一隊中的數朋友,發現數的十位與個位上的變化是與數所在的位置有關系,位置排列的有規律,數的排列也有規律。通過探尋為什么從而深化學生對數位、計數單位的認識,感受數的神奇。
(二)解構百數表,深入認識數
沒有點的深入就沒有面的提高,沒有對百以內個別數的深入認識就沒有對百以內數的整體認識的提高。通過對個別數的深入研究,把握相同的質,幫助學生對百以內的數有新的認識。由于不同的數在表中都有各自的位置,因此從位置入手來研究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新的認識,本節課中給“35”找家時,提供了百數表中的第一行和第一列,實際上就為學生提供了坐標軸,讓學生根據數的意義去找位置,滲透了坐標的思想,深化了對數的認識。
(三)解構百數表,深度把握概念
100個數聚集在一起,有很多數具有相同的特性,出現了相應的數學概念:單數、雙數、一位數、兩位數、三位數。在教學中孩子們對數位、位數等概念非常易混,對單數和雙數只是一種淺顯的認識,還沒有把握其根本的特點,因此本節課中利用給數照相的環節,通過分類的方式解構百數表,“分類活動的一個重要作用,既是為相應的數學抽象提供必要的基礎。”因此學生概括得很簡潔:個位上是1、3、5、7、9的數是單數……他們把握了這些概念的特征。
解構有分析的意思,解構百數表,目的在于排除干擾,深入對個體的把握,從而深度認識百以內的數。
二、在建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數感
百以內的數是數系統中的一部分,是一個小的系統,因此只解構是不夠的,還要帶領學生不斷地去建構,幫助學生對這個小系統乃至大的數系統有整體的把握。
(一)在找位置的過程中,建構數之間的關系
每一個數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同時也是數系統當中的.一員,它們之間有著非常廣泛的聯系,而兒童“所知道的的數是孤立的,就像在學會說流利的句子之前所學的生詞一樣。”這也正是孩子們數感弱的原因。百數表“不僅呈現個別數,而且為說明數在邏輯結構中的聯系方式提供了豐富的圖形。”2因此本節課通過為數找家的環節,引導學生通過為數找位置構建數與數之間的關系,感受關系的多樣,從而培養學生“數之間有關聯的意識”,2進而培養學生的數感。
(二)在指揮數站隊的過程中,感受數的無限
在學生已經構建了數之間關系的基礎上,應該引導學生感受十進位值制數系統的一些特性,進一步加強整體感知,因此在課的最后,通過指揮數排隊把百數表變形為數軸,在數軸上進一步感受數之間的相對大小關系,感受兩數相差得越多,離得越遠,相差越少,離得越近,從而形象化的感知數之間的相對大小關系,同時通過數站隊永遠站不完來形象的感受數的無限。
這樣對百數表不斷地進行解構使得學生所獲得的知識是深入的、不是膚淺的;幫助學生不斷地建構,使得他們所認識的百以內的數是結構化的、整合的,不是零碎的、只言片語的。通過解構,深化認識,通過建構,整體把握。
這節課一直在和數做游戲,課中賦予數人的特性,淘氣、可愛、有靈性,同時又需要幫助,以激發學生對數的情感,使學生感受數的可愛、感受百數表的神奇,有了這樣的基礎,學生上數學課就成了享受。
【教學設計】
一、引入
師:百數表中來了幾隊數朋友,你知道每一隊缺了哪些數?說說為什么?
師:如果老師請你在百數表里找十位是8的數,你到哪兒去找?
師:如果老師請你找個位是8的,你到哪兒找?
師:這些數里都有8,8表示的意思一樣嗎?
師:表示的意思不一樣,它們的位置也不一樣。
二、研究與討論
(一)引導學生在給數找家的過程中感受數之間是有關系的
1、根據提供的一行一列為數找家,滲透坐標思想。
2.區分不同數位的意義。
師:你看它們都想住在這個格子里,你覺得誰應該住?(學生討論)
3.根據百數表中無序排列的數,為數朋友找家,構建數與數之間的關系。
師:原來的這些數朋友說我們也要出去玩了,這次你還能幫它們找家嗎?
(二)根據數所在的位置猜數
1.根據位置來猜數,培養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師:這些數朋友們也出去玩了,你還能為數朋友找家嗎?
這個時候有一個數悄悄地來了。
師:它找到自己的家了,你知道這個數是多少嗎?怎么想的?
2、為照片上的數找家,教給學生方法。
師:這個時候又回來了一位數朋友,你們想知道它是誰嗎?
生:想。
師:這次請一位神奇的攝影師來告訴你們,他正在給百數表照相,正好照到了這個數,它是誰?
師:這張照片上還有哪些數朋友藏起來了?
師:為了獎勵大家,攝影師說了,我們再照兩張,想看看照片嗎?
生:想。
師:這個照片可與眾不同,缺不缺數朋友?快來把這些數朋友找出來。
(三)通過分類活動,對百以內的知識點進行整理,升華學生的已有認知
1、按單雙數分類,深化學生對單雙數的認識。
師:這些數朋友說攝像師要給我們照相,我們都回來了。
出示百數表:
師:這個時候攝影師說,太多了,你們得變個隊形我才能給你們照,你們能幫它們變隊形嗎?你們只要喊一二變,他們馬上就變,準備好了嗎?
生:一二變。
動畫
師:站成了兩隊,它們站得有道理嗎?什么樣的數是單數呢?
2、按位數分類,明確一位數、兩位數、三位數的概念。
師:這時候攝影師說了,1~9出列,100出列,我要分別給你們照一張。
師:你們明白攝影師的心思嗎?攝影師是怎么想的?
3、從百數表變化成數軸,引導學生感受數的無限。
(1)通過整十數變隊形,感受數的無限性以及等距性。
師:現在有一列數朋友說它們要單獨照一張,是誰呢?
師:因為這條線沒完沒了,怎么辦?用箭頭表示:一直排下去吧。
師:現在我們為這些數都找到家了。你們看,從10到20,從20到30,從30到40,它們之間的距離怎么樣?
生:都一樣。
師:為什么它們之間距離就一樣長?
生:因為他們的十位是1、2、3、4、5、6、7、8的,一個比一個多10。
師:都多10,所以它們距離就是一樣的。那如果是這樣的話,請問10前面的這個家是誰的?
生:0。(課件補充0)
(2)通過給數找家的游戲,進一步滲透兩數的大小以及相對位置之間的關系。
師:這個時候又跑來了一行數朋友,咱們讀讀。
師:你們說它們的家在哪兒?
師:小于60的數朋友住在哪兒?
師:這些數朋友的家離60的家一樣近嗎?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13
一、說教材
本課內容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49-50頁上,主要內容有圖書館主題圖、“算一算”、“試一試”、“練一練”。
本課時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出發,精心設計“圖書館”這一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掌握算理,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來源于生活。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
1.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主動探索的精神。
2.通過觀察和操作等學習活動,使學生掌握100以內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的計算方法,初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3.感受數的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體會加法的意義,培養觀察、動手和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
使學生理解并掌握一種適合他自己的算法,尤其是豎式計算的方法,正確計算100以內(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
教學難點是:
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尤其是滿十進一的運算規律。
二、說教法與學法
學生的經驗和活動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本節課的教學教師根據數學新課標的基本理念,精心設計教學情景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充分利用了教具學具和多媒體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整節課以情景教學和參觀游覽活動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地串了起來,設計了新穎的動畫故事,盡可能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學過程緊扣教材,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實際適時的引導,使整節課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有效的學習就是激勵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本課教學中,本人就注意實踐操作與直觀演示活動有機地結合,讓學生在計算時頭腦中有具體模型表示計算的表象作支持,避免單純地背誦計算法則,枯燥地進行操練,增加計算的思維含量,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三、說設計思路
為使學生“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欲”,本節課教學中,教師創設了去小兔的圖書館參觀的情境,通過圖書館里兒童讀物專柜上的四種書,引導學生較自然地想到有關的數學問題,并產生解決這些問題的愿望和興趣,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鞏固所學知識,在鞏固練習中,創設了智慧公園一日游的情境,并通過卡通明星酷樂貓的參與,使學生在愉悅的“游玩”中完成了一組一組的練習題,鞏固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與此同時,本節課中為了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首先讓學生根據圖書館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并由他們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解決,使學生不僅提出和解決了用已有知識能夠解決的問題,而且通過自主探索、大膽嘗試,想出了計算“28+4”的多種方法。對于學生自己想出的各種算法,教師都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怎樣算的,與其他同學的算法比一比,你更喜歡哪種算法,為什么?關注了學生的意見,給學生提供了充分思考的空間,促使了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促進了學生的主動發展。其次,練習的設計由易到難、層次清楚、形式多樣,既有基本練習題(如“競賽場”中的豎式計算),又有算理的鞏固(如“愛心園”中的判斷糾錯),使學生在鞏固知識的同時,能力也得到了發展。最后的“七彩花店”練習題中,教師充分利用開放性問題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讓學生帶著主觀感情色彩去練習,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還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達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效果。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我主要設計了六個環節:搶答練習、導入新課、探究新知、鞏固練習、課堂評價、布置作業。
(一)搶答練習
在上新課前本人用搶答形式復習了有關100以內不進位加法,為學習100以內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做好了鋪墊,引進競爭機制,激發學生斗志,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導入新課
這一環節教師緊緊抓住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事物或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創設學習情境,憑借卡通動畫人物酷樂貓和小兔,很自然地把學生引入了《圖書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實際這一原則。
(三)探究新知
這一環節的教學,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從再現學生生活中購書的情境入手,使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從具體的情境中自然地提出有關兩位數加一位數的數學問題。這樣的教學符合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接著教師大膽放手,組織學生進行問題探索,讓學生自己動腦、自己發現、自己描述,并通過小組討論、匯報等形式相互補充,尊重學生的個性,體現算法多樣化,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同時關注學生的情感,尊重學生自主的選擇,增強學生的優化計算方法的意識。這樣做給每個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展示自己,使每個學生都在活動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
(四)鞏固練習
為了鞏固新學知識,本人在新課結束后,適時的安排了實際應用練習題。通過電腦課件創設了智慧公園一日游的情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增,“競賽場”和“愛心園”中的習題設計,重點對學生豎式計算能力進行了強化,而“七彩花店”中的開放性練習不僅鞏固了新知,而且訓練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大大提高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為課堂輸入了新的活力。
(五)課堂評價
這一環節主要目的是,通過學生自評、互評,教師的小結,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整理,使學生腦海中形成完整知識體系。評價的內容要多元化,既關注學到了什么,又關注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的學習,以及對學習數學的興趣等。
(六)布置作業
最后進行獨立作業,提高學生計算進位加法的能力和速度。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14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冀教版小學新課程《數學》一年級上冊中的"6以內的合成"。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和學法分析、教學過程、課堂小結四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小學一年級上冊第28—29頁
本節課圍繞的4、5、6的組成設計了三個操作活動。活動一,4的組成。教材提出了拿出2個藍色花片和2個紅色花片,合起來有幾個花片的問題,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目的使學生在操作中理解合起來的含義,體驗合的方法,并通過擺出的花片學習2和2組成4。活動二,5的組成。教材提出了拿出兩種顏色的花片,使它們合起來是5個的活動要求。這個活動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學生會有不同的做法。在學生操作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出本課的重點和難點5的組成式。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歸納出1和4,2和3這兩個組成式。活動三:6的組成。在學生學會了5的組式的基礎上,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和總結歸納出6的組成式。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本節課我確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交流、歸納4—6各數的組成式的過程。
2、理解和體會合的方法,學會6以內數的組成,培養初步的觀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逐步發展合作學習的意識,愿意表達自己個性化的做法,初步形成對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和興趣。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對教材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動手操作,體會合與分的方法,掌握2—6的組成。
教學難點:理解分與合的方法,了解6以內數的組成。
二、學情分析
(一)注重直觀演示、操作,探索簡單的規律,發掘學生的潛能。
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直接經驗是思維表象形成的基礎,學生學習所需要的直接經驗主要來源于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學具的演示、觀察、動手操作等教學實踐。因此,教學中我借助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借助實物:圓片為教具,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在眼看、手動、腦想、口說中溝通多種感官的信息,在合作探索中抽象知識,體會分與合的思想。
(二)精心創設情境、游戲,激發興趣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愛活動,學習興趣是支持、推動他們投入學習的巨大內動力。因此,我努力創設多種情境,鼓勵學生手、口、腦并用,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去解決問題,又通過不同形式的游戲活動,借助多媒體課件,強烈刺激學生的感官,學生保持熱情、高漲的情緒,從而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變"苦學"為"樂學"。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精心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三、教學過程。
一、炫我兩分鐘
1、說出10以內數的順序。
2、猜數:一個數比3大比10小,它可能是幾?
3、用我們學過的數字說一句話。
二、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1、談話:同學們,剛才這幾位同學說的好嗎?我們給他們鼓鼓掌!(學生熱烈鼓掌)
同學們在鼓掌時是怎么拍手的,誰來示范一下?
誰來示范一次,要求越慢越好!大家也照樣子慢慢地做幾次拍手動作,好嗎?(集體模仿)
2、現在誰來說一說我們鼓掌時是怎么拍手的嗎?
生:把分開的兩個手合在一起
說得真好!看來只有把分開的兩手合在一起才能拍響。(板書課題:合)。
在數學王國里呀,也經常用到合的知識,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數的合成。
[說明:通過鼓掌,使學生理解合與分的意義。
三、動手操作,自主探索
(一)學生動手操作合的過程,學習4的合成。
拿出2個藍色圓片和2個紅色圓片,合起來有幾個圓片?
(1)放手讓學生活動,教師適當引導。
(2)全班反饋,交流擺的結果。
使學生知道兩種顏色的.圓片擺的先后不一樣,結果相同。
教師講解:2合2合起來是4,并寫出表達式。
結合學生的表達,板書22
(3)把兩種顏色的圓片分出來。
(4)下面同桌合作,每人拿出一種顏色的圓片,使他們合起來是4個。
(5)交流拿的方法,總結讓學生知道,無論哪的是哪種顏色的圓片他們的順序如何,都是1和3合起來是4個。誰還可以說出幾和幾合成4?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2、同學們們真了不起,自己學會了4的幾種不同合成。
3、比較兩種分法
提問:觀察這兩種分法,同學們們有什么發現?(分成的2個數交換了位置)教師小結:當我們找到一種分法后,可以交換兩個數的位置,即可得到另一種分法。
(二)探索5、6的合成。
1、師:同學們們很聰明,一會兒就將4的合成學會了。下面拿出兩種不同顏色的圓片,使他們合起來是5。
(1)學生自主操作。(通過擺兩種顏色的圓片,探究5的合成)
(2)讓4人合作交流得出的結論。
(3)小組長歸納匯報探索結果。
老師根據學生的反饋板書:
(4)去掉圓片的顏色,使學生歸納幾和幾合成5。
(5)選擇好的方法記5的組成。
2、拿出兩種顏色的圓片,使他們合起來是6個。(方法如5的合成)
[說明:在探究新知階段,通過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交流,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新知,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與探索精神。注重培養學生的猜想意識,讓學生的思考力逐步生長。通過擺圓片、“手勢法”的練習,學生能有序的記憶。]
四、游戲活動,運用鞏固
1、“輕松入門”:看圖填空。
(1)學生自己完成填空。(2)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并說出2、3的合成。
(1)先擺一擺,再看一看2可以分成幾和幾?3可以分成幾和幾?(2)完成書上練習。
(3)請學生說出2和3的分與合。
2、“快樂學習”:填一填
3、“小試牛刀”:看圖畫一畫
4、數學游戲:教師說游戲規則,同桌之間經行。
小學生的學習大多以無意識注意和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好奇、好勝,注意的穩定性和持久性較差,因此在這一環節,以游戲鞏固,可以再次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五、課堂小結,深化認識
1、這節課你學習了什么內容?(完整揭示課題:6以內數的合成)
2、回家把6以內各數的合成說給爸爸、媽媽聽一聽。
師:今天同學們玩得高興又學到了知識,老師也為你們感到高興,老師還有一個小小的要求,請你們把今天學的和做的游戲回家與爸爸、媽媽一起玩一玩,好不好!這節課就上到這里,小朋友再見!
(簡單的課堂小結,讓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再次得到滿足;教師對課后的要求,巧妙地將學習活動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由書本延伸到生活。)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15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西師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的《數數數的組成》(板書課題),該內容的知識基礎是20以內數的認識,同時又為20以內讀數、寫數以及萬以內數的認識作鋪墊,就像一座彩虹橋,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在此處安排100以內的數數、數的組成,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的認知發生一個飛躍,那就是引領學生的思維從一個一個數發展到一十一十數,感悟幾個十組成幾十,幾個十和幾個十組成幾十幾。
二、說目標
結合學生實際、教材內容,站在學生發展的角度,我預設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生會一十一十數100以內的數,掌握100以內數的組成。
2、經歷數數的過程,讓學生的思維在具體情景中從一個一個數發展到一十一十數,并感悟出幾個十組成幾十,幾個十和幾個幾組成幾十幾,掌握“數群”策略,體現數群思想。
3、提供交流、活動平臺,營造寬松愉悅氛圍,讓學生感受數的奧妙,體驗學習的樂趣。
這樣一來,三維目標有機融合,形成一種活力。其中讓學生會一十一十地數數及數的組成是重點,建立“10個一是一十”的數群策略是難點。
三、說學情
為了能較好的落實這些教學目標,在上課之前,我還將充分了解學情,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那就是很多孩子都能從1數到100,但只是淺層次的數,沒有思維的深度,因此可以提供展示平臺,做到個性發展和群體提高。對于那些平時思維能力比較弱的學生,鼓勵他們大膽動手、勤于思考,讓他們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整個探究活動中。當然,對于思維能力比較強的學生來說,要積極引導他們學會合作,學會交流,養成善于展示、勇于創新的學習品質。
四、說教法
但是這一切的關鍵是要采用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目的。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我只是一個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針對100以內數數及組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將采用觀察法、發現法、合作法、展示法、歸納法等。不過,教無定法,只要是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會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和選擇教法。
五、說設計思路
我的設計思路是啟動、互動、自動、整合。啟動就是激起數數興趣和動力,互動就是探究出數數方法,形成“數群”策略,自動就是運用數群策略感悟數的組成,整合就是鞏固、拓展、升華。
六、說教學流程
(一)啟動
數學知識從那里來?從生活中來,從學生已知發展而來。我首先給學生提供了數數平臺:四人一組,每組提供一堆零散的小棒(46根)。
小朋友們,請數一數你們的小棒,到底有多少根呢?
這是學生們已經擁有的知識和能力,每組的小朋友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數著小棒,并爭先恐后地說著最后的結果“46根”。在學生數的過程中,老師千萬不能閑著,要到他們中間去走一走、看一看,摸清學生的思維脈搏,那就是大多數學生的數數方法是“一個一個地數”。這是學生思維從一個一個地數發展到一十一十地數的生長點,探究活動就從這兒開始,接下來進入互動部分。
(二)互動
1、肯定:老師微笑著肯定著學生的成功,并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數數方法:一根一根數(并板書:一個一個數)
2、再次提供數數平臺:(出示10枝裝的鉛筆整整4盒,盒子外面還零散著6枝鉛筆)你能數出這些鉛筆一共有多少枝嗎?
學生一會兒就能報出準確的結果:46枝!這時老師千萬不能只關注“46枝”這個結果,一定要把住學生思維的跳動:他們會一根一根地數嗎?應該不可能!因為學生只能通過觀察,發現10枝一盒,4盒40枝,盒外的6枝也可以一眼看出,不必也不需要一根一根地數,而是一群一群地數,即采用“數群”策略,得出“46枝”。這個情景把學生逼到了思維的邊緣,在潤物無聲的思維沖突中從“一根一根數”突圍而出,發展到“十根十根數”,可謂一個飛躍,全新的教學理念就體現在這樣的細節上。
3、導出“數群”策略:“十根十根數”
當老師追問學生的數數方法時,學生會驚喜地發現自己居然采用了“十個十個數”的方法,學生能不高興嗎?(并板書:一十一十數)在快樂的學習中,學生“創造”了數數的方法,有了成就感和自豪感,“數群
”思想不知不覺滲透到學生的腦海中。這樣,我充分尊重學生,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認識。這正體現了一種理念,那就是:真正的數學學習,是讓學生自己學會而不是教師教會,是讓學生想懂而不是老師講懂。自己學會才是真會,自己想懂,才是真懂。
(三)自動
當得出“一十一十數”是數數的好方法時,學生的學習內動力更加強勁,一切水到渠成,進入自動狀態。
1、數小棒(請小朋友們拿出開始的46根小棒):這時我們來數這些小棒,你準備采用什么數數方法呢?
我們可以大膽地預測,學生大多數會認可“一十一十數”的方法。此時此刻老師組織每組學生合作將每十根小棒捆成一捆,每組4捆零6根。學生會在觀察、操作中深刻地思考:10個一是一十。這種有觀察、有思考的操作活動就是“做數學”。捆完之后,請他們看著自己的操作成果一起數一數,學生會興高采烈地數著:一十、二十、三十、四十、四十六,體驗著數數的快樂。
2、數動物:出示例2的主題圖(灰兔、白兔、黑羊、白羊數量不一,依次排列,每行10只,共10列。)
讓學生說出各種動物的只數,彰顯數數方法及數的組成。比如:灰兔有多少只?(28只)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數的?(十只十只數)你知道28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嗎?(2個十和8個一)……
當說到灰兔、白兔、黑羊、白羊一共有多少只時,老師要特別留心,因為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思維,一種是四種動物的'只數相加(28272322=100),另一種是在圖上數,剛好10個十,10個十是一百。這時老師要把住學生的思維,不否定“只數相加”的方法,但要張揚“10個10個數”的方法,讓學生在“一十一十數”的基礎上感悟10個十是一百,一百就是由10個十組成的。還可以安排學生一捆一捆地數小棒,深化知識:10個十是一百,一百就是由10個十組成的。這是從10到100的飛躍,是“數群”策略的進一步發展。
(四)整合
1、數數活動:一個一個數,從66數到88;一十一十數,從10數到100,再從100數到10。感受著兩種數數方法的策略。
2、數的組成:例3的情景圖(乒乓球、鋼筆、月餅),運用、鞏固幾個十組成幾十,幾個十、幾個一組成幾十幾的認知。
3、說說生活中你用到的數(幾十或幾十幾),學生激動地說著。
4、延伸:老師話峰一轉,如果我們遇到很大很大的數,你還會采用一十一十數的方法嗎?請小朋友們課外去交流交流。此時讓學生的思維又有了一個新的生長點,那就是:遇到很大很大的數,能一十一十數嗎?假如不能,又會是怎樣的數數方法呢?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簡單明了,適合一年級小學生的特點,能呈現出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
數數數的組成
一個一個數:
一十一十數: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16
說教材分析:
(一)說教材內容
《輕重》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一冊第二單元20和21頁的知識,它是學生學習了比較大小、多少和高矮、長短的基礎上進行的體驗活動。教材內容選取了學生身邊常見的、感興趣的事物,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
(二)說學情
本班學生都是剛剛走進校門的六、七歲的孩子,他們天真活潑、愛說愛笑,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樂于動腦。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都有所不同,但都已不同程度地具備了一些簡單的數學知識。
(三)說教學目標
據我課前了解,我班的學生都已經知道物體可以比較輕重,但是對借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還了解得不是很清楚。為此,我制定了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通過系列活動,引導學生認識物體之間存在著輕重的差異。并認識測量物體輕重工具的重要性。
能力目標:通過“掂一掂”等活動,進一步體驗兩個物體間的輕重。
情感目標:通過比較活動,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逐步養成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良好習慣。
(四)說教學重難點
一年級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還不夠完善,注意力也比較容易分散,根據學生的發展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經歷比較物體輕重的全過程,體驗物體
的輕重關系并會用語言描述。而教學難點是體會輕重的相對性,能根據具體情境進行簡單的推理確定多個物體的輕重關系。
(五)說教具學具
自制多媒體課件、天平稱若干、蘋果、雪梨等水果若干、盒子2個是我這節課所要準備的教具與學具。
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教師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法、直觀演示法、講述討論法三種教學方法。
(二)說學法
學生運用觀察法、實物操作法、合作交流法等學習方法。
說教學流程:
新課標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試驗、猜測、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
教學中我主要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二)、實踐操作、體驗輕重
(三)、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孩子的天性都特別愛玩,所以新課開始,我這樣導入:今天,游樂園里來了許多小動物,你看!它們玩得多開心呀!頑皮的小猴被高高地翹了起來,小熊這邊卻沉下去了,這是為什么呀?孩子們根據自己玩蹺蹺板的經歷肯定會說:因為
小猴輕所以翹得高,而小熊重,所以就壓得低。哦!也就是說蹺蹺板的哪邊高哪邊就輕,哪邊低哪邊就重。那你們能用一句話來說說小熊和小猴,——比——重,——比——輕嗎?誰還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說說其他小動物之間的輕重關系?
(二)、實踐操作,體驗輕重
(1)、掂一掂
此時孩子們判斷輕重大都來自于自己的眼睛,他們眼中的輕重幾乎就等于大小,所以緊接著我就出示了這樣兩個盒子問他們:這兩個盒子哪個比較重?孩子們肯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一樣重,這時我特意追問:一樣的盒子就一定一樣重嗎?此刻,孩子們的思維一定在飛速的旋轉,可能就會有學生想到:如果哪個盒子是空的,哪個肯定就輕。在學生特別想知道答案的時候,我請一名學生來用手掂一掂,再揭開謎底。然后請全班同學都參與“掂一掂”活動當中來,比比數學書和文具盒誰重誰輕,與同桌進行交流。
(2)、稱一稱
學生們興致勃勃,踴躍發表自己的意見。待學生交流完后我出示了蘋果和雪梨比輕重的圖片,學生們議論紛紛,說出三種不同的比較結果:有人覺得蘋果重一點,有人覺得雪梨重一點,還有人認為一樣重。由于這兩種水果輕重差不多,所以學生猜測的`結果也就不同,再次引發了學生認識上的沖突,使他們切實感受到借助測量工具的必要性。此時,引入天平的認識已經水到渠成了。
孩子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實物天平的出示讓他們很驚喜,通過老師的講解和操作,他們肯定很想自己試一試,于是我便順水推舟讓他們拿出自己準備的水果,和同桌的比一比,先猜一猜,再用小組的天平驗證一下。然后后,我又利用自己準備的三種水果,(蘋果、香蕉和桔子)引導學生發現:一根香
蕉比一個桔子重,而一個蘋果又比一根香蕉重,所以蘋果最重,桔子最輕。最后請學生從教室找一找誰比自己重,誰比自己輕。從而使學生真實地體驗到物體輕重的相對性,初步學會簡單的推理。至此,充實的活動給了學生豐富的體驗與感受,學生對輕重的理解已有了一個新的進展,有效地突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
(三)、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一年級的小學生注意穩定性差,容易疲勞,所以我在練習之前先讓學生跟著音樂一起唱《表情歌》,適當地放松一下。然后引導學生逐一完成課本21頁上的四個練習。在做練習時讓學生先明確要求,再仔細看圖,做出判斷,然后再說明自己的答案和想法。
說教學評價:
一年級的學生習慣培養尤為重要,所以最后我鼓勵學生談一談自己的表現和收獲: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及時總結知識,反思自己,進而提高自己。整節課中,我都與學生融為一體,學生們興致盎然,在玩中學,學中玩,氣氛非常熱烈,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說板書設計:
教學板書是教師在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教學媒介,整節課中,我的板書設計簡單明了,重點突出,線索清晰,布局合理,圖片與文字相結合,有效的提高了教學效率。
總之,教學不是簡單的“告訴”,它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機會,讓學生去經歷對知識的體驗和探索的過程。在有效地實踐活動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目的。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17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是北師大版數學實驗教材第一冊的教學內容。它是本冊教材第四單元“分類”中第二部分的內容。這一內容的學習,是讓學生通過實際的分類活動,使學生體驗分類標準的多樣性,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有不同的分類。由于這部分教材與學生的實際學習和生活聯系緊密,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高。
二、教學目標
1.在活動中,讓學生體會分類的'思想方法,感受分類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學習數學的興趣。
2.在給事物分類的過程中,體驗活動的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不同標準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全體學生經歷分類的過程,學會按一定標準或自定標準進行分類。難點:使學生體驗分類標準的多樣性,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有不同的分類。
四、說教法、學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的中我努力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活動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原則,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利用猜一猜,想一想,分一分,說一說等多個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學生是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現,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經驗少,但樂于接受新鮮事物,思維活躍,因此本節課在學法上突出了以下特點:
1.聯系實際,從生活中學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滿著數學。本節課我注重把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和生活經驗,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2.參與合作,在交流中學
本節課我注重讓學生通過小組的合作、操作與討論交流起來,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團結協作的優良品質。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一開課我就讓學生進行了一個猜謎語游戲,一下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進行思考,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內容,化靜為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互動新授(動手整理書包。)
小朋友們通過討論、交流。小組匯報整理情況:有按大小分的,有按語數分的,有按書本分的。由此得出結論:分類標準不同,結果不同。
(三)鞏固拓展
在分人物頭像、分動物、分幾何圖形等活動中,學生全程參與,全員參與分類活動。教學中盡量鼓勵學生一人能用多種方法進行分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引導學生總結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來分類,而且分類跟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四)總結。
希望學生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能夠真正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際中,學會自己分類整理書包,分類房間和其他物品,做一個“生活的小主人
以上,我僅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流程等環節對本節課的教學做了簡單闡述,希望各位領導及同仁對本堂課提出寶貴意見。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18
一、說教材
這節課的教材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40頁的內容。《比多少》是在學生學習了100以內數的認識之后進行教學的,這節課將為以后進一步學習數的比較打下基礎。也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及生活中的廣泛用鋪路。
二、教法學法
數學應該是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本課設計不斷創設富有生活意義的操作活動,激勵學生在操作中體驗生活的數學,從操作中發現,從發現中體驗,讓“做數學”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基礎和紐帶,成為課堂發展的原動力,體現新課程“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須的數學”的教學理念。基于以上的知識,并結合本教材的特點,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進一步感知100以內的多少,會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的多”描述數之間的大小關系。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概括力。
3.德育目標:使學生感受數學無處不在。
4.情感目標:激活學生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
多”的'主觀需要,使學生愛學,樂學,在活動中體驗成功,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以上目標在數學活動中滲透,形成德育、智育、知識與能力的結合,本課的重、難點是: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意思,并能用它描述數之間的大小關系。
三、教學過程
分四層次:導入、新課、練習、總結.
1.導入部分:
猜班級人數:“我班級的人數比40多、比45少”,誰能猜一猜
我班有多少人?通過猜數,集中學生注意力,并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新課的學習奠定基礎。
2.新課部分
現在科學認為“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的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針對這樣的認識以及本課的知識特點,本環節我通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實踐等方法探索新知,具體設計如下:
課件出示魚缸圖(花金魚15條、黑金魚10條)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利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之中的一個詞來描述二者之間的數量的多少關系。
再出示“紅金魚48條”的魚缸圖,學生再次依照前面的方法嘗試著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來描述三者間數量的多少關系,在描述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和概括力。
3.練習部分
基于一年級學生課上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短,易疲勞的特點,我特將此環節設計為游戲的形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鞏固新知,同時也使學生能力主動參與,從而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4.總結部分
總結課上所學內容,并將課上所學知識用于生活,也要在生活尋找數學知識,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思。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參與意識,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使學生在主動探索求知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培養創新意思,鍛煉動手操作,應用知識的能力。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19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版數學教材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二課《小芳的上午》。這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流程設計這4個方面進行講解。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小芳的上午”是北師版教材第一冊第八單元的第二課。本課是在學生認識整時和半時的基礎上學習的。主要是認識快到整時或者整時剛過的情況,讓學生在對鐘面指針的走動變化中、體會鐘表的走動是怎樣從快到幾時——幾時整——幾時剛過。也為以后“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在此過程中,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討論,開始培養學生的小組討論能力。另外教科書的圖中蘊涵著一些思想品德教育的素材,教師可以利用這些素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學情分析
本課面對一年級學生進行教學。一年級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分為了兩個方面。現有知識基礎:加上前一節課學生又初步學習了現有知識基礎:學生在學齡前已經接觸過鐘表,認讀整時和半時,這些都為本節課做下的鋪墊。分析結果及措施:在本節課中,力圖體現出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從被動接受學分析結果及措施習變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學習。讓學生自己觀察問題,發現問題,并能在小組合作中解決問題;讓學生親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三、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對鐘表認識的已有生活經驗,以及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結合本課知識點和課程標準的要求,設定如下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進一步鞏固認讀鐘表,并學習認識快到整時或者整時剛過的情況(重點)
2、過程和方法目標:通過看一看,認一認,比一比的`過程,讓學生自主探索,并會估計快到整時或者整時剛過的情況。(難點)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結合日常作息時間,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態度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流程
為了落實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將教學流程分為四個環節:
(一)復習導入,激發情趣;
(二)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四)總結評價。
【復習導入,激發情趣】
一年級小學生的注意力比較容易分散,而游戲又是學生最感興趣的活動。課堂伊始,教師行帶領學生進行“開火車、讀時刻”游戲游戲,學生便很自然的進入了學習狀態。情緒也被調動了起來。游戲的最后,引出“有一位小朋友也想加入到我們的學習中來,她的名字叫小芳。”從而引出課題。這樣即復習了整時和半時,同時也為后面的學習作鋪墊。
【創設情景,探索新知】
本節課主要就是通過小芳的上午這四幅圖來讓學生認讀快到整時和整時剛過的時間的,所以在講解這四幅圖的時候我們采用的方法是從詳細到簡略,從老師主動教學到學生自主學習。
我們出示第一幅圖:提問:小芳在什么時間?干什么?
有的學生會認為是6時剛過,教師要給予肯定。并繼續提問,為什么時是6時剛過。教師引導6時整的時,分針在鐘面的特征。用對的方法突破難點。之后我準備了幾道練習題加以鞏固。并讓同學討論出這幾幅圖的共同特征。然后出示第二幅圖:小芳什么時間上學的?
出示第二副圖:問小芳在什么時間上學的?
因為有的學生學前基礎非常好,所以他會說是快到8時,教師要予以肯定和表揚。并讓同學對比8時整的鐘面,說一說快到8時鐘面特征。最后教師總結快到8時特征,并做習題加以鞏固。之后讓學生討論出這幾幅圖特征。
出示第三幅圖上的時間是9點整,這幅圖一是鞏固了上一課時所學習的知識,二是為本節課學習幾時剛過和快到幾時進行對比。同時還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最后一幅主題圖要完全以學生為主,自己匯報結果。加強對快到幾時和幾時剛過的區分。
認讀大約整時是本節課的難點。對“快到幾時、幾時剛過”這類時間,學生在生活中雖然有接觸過,但概念是模糊的,為了更好的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在前兩副主題圖中穿插討論環節。學生通過觀察,在“快到整時”和“整時剛過”這兩個時間,時針、分針在表盤的什么位置?最后達成共識:快到幾時,就是時針指向幾,分針不到12、幾時剛過,就是時針指向幾,分針過了12;這樣即讓學生進一步加深整時剛過和快到整時的印象,又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述能力。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題圖由快到整時,整時,整時剛過,逐步遞推時間運動的規律。但學生的思維是凌亂的而不是有序的,不容易將知識轉為內化,如:有的學生對分針快到12和剛過12概念模糊,在教學設計中我充分地考慮到這一點,采用了實物模型和電腦相結合來輔助教學,讓圖片對比,用充滿童真動畫來吸引孩子。這樣的組織讓學生的思維有序了,同時以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這比教師直接給予答案,更能使學生記憶深刻,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應用新知,解決問題】在這一環節中寓教于樂,溶練習于游戲中,讓學生玩樂中鞏固知識,在這里我主要設計了三大板塊
1、教師談話:動物學校正在進行“認讀時間”的比賽,校長請你們做裁判,你們愿意嗎?小動物答對,用手劃“√”表示;答錯時,用手劃“×”表示。
2、在找朋友中,讓學生參與,給每個小朋友都帶上頭飾(鐘面、整時的兩種寫法),讓時間相同的小朋友握手做個好朋友。這樣設計即讓學生復習整時和半時又鞏固快到整時和整時剛過的情況。同時以調動了全班學生的積極性,又將課堂氣氛推向了一個高潮。
【總結評價】
總結評價本環節設計學生自我總結收獲和體會。評價自己表現,有利于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記憶,有利于學生及時調控思維過程的方法以及對今后的學習理解,還有利于教師的和學生的共同提高。
以上是我對本課一些個人見解,如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評委、老師指正,謝謝!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20
我們先來看一看對教材的分析,我將分別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學的目標這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來看,《小明的一天》主要是要求學生對整時和半時的認識,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后“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生動具體的學習數學。教材安排了6個整時和半時的時間讓學生認識鐘面,題材非常貼切生活。一般來說,一名一年級的學生每天起床、吃飯、上課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
2、通過認一認、撥一撥等活動,并結合生活經驗學會認讀整時、半時。
3、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成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本節課的學習,充分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正確認讀整時和半時作為教學重點,在鐘面上能撥出整時和半時作為教學難點。
二、教學方法
為了讓一年級的小朋友在樂中學,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創設情境,設計色彩鮮艷的課件,讓學生在課件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習。通過猜謎語、找家、動手撥一撥等形式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多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____流,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教學過程分析
本節課為有效把握重點,突破難點,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四個教學流程。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四、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第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在這個環節中,我利用課件播放帶謎語的歌曲“滴答,滴答,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會告訴你,什么時候起,什么時候睡。”,當同學們猜出鬧鐘,再說說它的作用。這樣引出課題。目的在于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景。
第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在這一環節,我分了兩大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驟是初步認識鐘面
在這一部分內容里,我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觀察課件上的鐘面和自己的學具鐘表發現了什么?充分的讓學生說一說,數一數。在交流的過程中,有的學生發現鐘面上有12個數,12個大格。而時針和分針有些同學或許會說有長針,短針。學生的思維是凌亂的,在教學設計中我充分地考慮到這一點,因此采用了電腦輔助教學,讓學生仔細觀察時針和分針有什么不同,并做詳細介紹
,最后得出結論,時針又粗又短,分針又細又長。這種簡短的語言和生動的畫面強化了學生對時針,分針的認識,突破了學生的認知困難。接著我故作神秘“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位新朋友,想不想認識?他的名字叫小明,
今年和大家一樣也上一年級了,他是個珍惜時間的好孩子,瞧!讓我們走進小明的一天。將在課件上出示課本主題圖,把內容引到第二步驟。
第二步驟是初步認識整時、半時。
在這一部分內容里,我出示情境圖依此呈現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安排,有不少學生能根據生活經驗認讀鐘面。在完整的看完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安排的時候,此時講6個時間重點突出,為了更好的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讓小朋友們仔細觀察這6個鐘面時針和分針的位置,并提出誰能給這6個鐘面分一分類?能把它們分成幾類?引導學生把它分成兩類一類:分針都指著12,另一類:分針都指著6。出示分針都指著12的四幅圖,問誰認得這些鐘面上所表示的時間,并說說小明在什么時間做些什么.。讓學生觀察比較這四個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最后得出小結:分針指著12,時針指幾就是幾時。教師在鐘面上拔出整時學生說出時間,并說說是怎么想的。在說撥的過程,適時的引出整時的另一種記法。緊接著進入老師說出時間,學生撥鐘環節,以突破教學難點,強化學生對整時的認識。當學生撥鐘正確時我會采用“你真棒”及小貼紙獎勵等方法表揚和鼓勵學生,啟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撥鐘環節,主要讓學生充分感受整時時針和分針的位置特征。當學生對整時有了清晰的認識后,我采用同樣的方式進行半時教學,出示小明九時半做操,八時半睡覺兩幅圖片,讓學生根據時針、分針的位置知道:分針指著6,時針走過9,在9和10中間,是9時半,分針指著6,時針走過8,在8和9中間,是8時半。從而得出“分針指著6,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半。”在學生能正確地認、讀及撥出整時和半時后,讓他們知道數學能應用于生活,解決生活的問題,在進入第三環節之前利用課件播放歌曲《時間像小馬車》,通過這一活潑的音樂,寓教于樂,不僅愉悅了學生的身心,還在無形中滲透了珍惜時間的教育。緊接著進入第三環節
第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溶練習于游戲中,讓學生玩樂中鞏固知識,在這里我設計了找家的練習。我會告訴學生由于小動物沒按時回家,天黑了找不到回家的路,都快急哭了,只要把小動物身上的時間和房子上的時間相對應的連接起來,小動物們就可以回家了,請小朋友幫忙把它們送回家吧。一年級的小朋友注意力不持久,通過“找家”游戲中的動物圖片和有趣的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不但讓學生進一步鞏固了整時和半時的認讀和兩種記時法的聯系,而且從中懂得了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重要!
第四層: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獲,體現了一種“反思”的思想,讓學生學會總結,把所學知識變成自己內在的東西!并布置作業擴展訓練,回家在爸爸媽媽幫助下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息時間表,讓同學們從中懂得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重要!
四、板書設計
接著來說板書設計,板書中我以“長”“短”兩字加深學生對時針、分針的區別。板書了整時時針、分針的指向,半時時針、分針的指向。板書這樣簡潔既突出了本課的重點,又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學習評價
最后來說說我對本節課所用的學習評價,在本節課中,我采用師評,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我注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學習熱情的評價,我想以此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數學的說課稿11-30
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說課稿11-25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1-07
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說課稿11-25
一年級數學《左右》說課稿11-08
一年級數學《左右》說課稿02-26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05-15
說課稿數學說課稿初中11-28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01-09
《數學廣角》說課稿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