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四字成語故事 15篇
經典四字成語故事 1
程顥、程頤兄弟倆是宋代理學大家。進士楊時,為了豐富自己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跑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虛心求教。后來程顥死,他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
一日,他和朋友游酢一塊兒到程家去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肯離去。等程頤睜開眼睛時,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兩個人仍然站在那里。
經典四字成語故事 2
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蘇軾生性豪放,學識淵博,很有文采。他不愿屈服權貴,被貶到黃州,兩次游歷黃州城外的赤壁,寫出兩篇《赤壁賦》。他借著酒興,在《后赤壁賦》中描繪赤壁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經典四字成語故事 3
1、愛屋及烏
該典故來自《尚書大傳.大戰》。殷商末代的紂王是個殘忍無道的昏君。當時的西部諸侯之頭領姬昌,因反對紂王被囚禁。出獄后,姬昌回到周的都城岐山,稱周文王,要推翻商朝。他聘請姜尚(姜太公)為軍師,開始擴軍備戰,并遷都豐邑(今陜西省)。不久,周文王去逝,其子姬發繼位,稱周武王。他聯絡幾個諸侯,出兵伐紂。大軍渡過黃河,直逼商朝京城朝歌。商紂王早已失盡人心,朝歌很快被攻克,紂王自殺。紂王雖死,敵人并未完全肅清。周武王召見姜太公,請教如何處置商朝遺留下來的權臣貴族、官宦將士,能否使局面安定下來。姜太公答道:"臣聞之也,愛人者,兼其之鳥;不愛人者,及其胥余。"就是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他屋頂上的烏鴉也喜歡;如果不愛那個人,就連他住處的墻壁也討厭。姜太公的主張是要把敵對分子徹底消滅。
后來,該典故常被人們用作描述因為深愛某人,連帶也喜愛他的親屬朋友等人這種現象。
2、安樂窩
該典故來自《宋史.列傳.道學一.邵雍》。邵雍字堯夫。初到洛陽的時候,住在四面透風的破房子里。富弼、司馬光和呂公著等各位賢人,被罷官以后也住在洛陽。平常他們很敬重邵雍,經常跟邵雍來往,而且為邵雍買了園田與住宅。到了農時,邵就自己去園田耕種與收割,但收獲下來的糧菜,只能夠一個人的吃用和換取必備的衣裳。為表示"安貧樂道,不求榮華富貴",邵雍把自己的住處叫作"安樂窩"。早晨起來,點好香坐著休息,到了傍晚,自己便斟上三、四杯酒喝下,稍微有一點酒意就行了,但從不喝醉。興趣來了,他就吟成詩章,然后又放聲朗誦。每到春天和秋天,邵雍就到洛陽城里去游玩。刮風下雨是不出門的。出去的時候,就坐一輛小車,讓一個人拉著,心里想到哪兒,就到哪兒。官宦人家的人一聽出他的車音,就爭著出門等候迎接。這些人家的小孩子與奴仆,也喜歡他來,互相說:"我們家的先生來了。"他們就不再稱呼邵雍的姓名了。他在這些人家,有時竟一連住上兩宿方肯離去。有一些好多事的人,便在自己家里仿照邵雍的"安樂窩",蓋一處房舍,等邵雍來了住,他們把這房子稱作邵雍的"行窩"。
現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安逸舒適的生活。
3、暗中摸索
該典故源于于唐.劉束的《隋唐佳話》。唐朝時,大臣許敬宗為人非常自傲輕慢,凡屬他見過的客人,盡管經人介紹,也常常忘記很快,如果再見面如同生人一樣。有的人就譏諷他記性太差了。許敬宗則回答說:"像你這樣的人,我當然很難記住。但是假如碰到像南朝的何遜、劉季綽、沈約、謝兆等著名學者,我即使在黑暗中摸索,也能辨認出來。"
現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沒有師傅或門徑,獨自探索知識或技術的掌握與創造。
4、按圖索驥
該典故載于《漢書.梅福傳》。在春秋時代秦國,有個相馬專家叫伯樂,原名孫陽。他善于識千里馬并寫了一本《相馬經》。伯樂的兒子死讀《相馬經》,按照書中所說的馬的樣子去尋找騏驥良馬。有一天,在看見一只大蟾蜍,他便高興地對伯樂說:"爸爸,這是一匹良馬,眼睛和額頭跟你書上描述的差不多,就是蹄子不大一樣。"伯樂知其子之愚,轉怒為笑地說:"此馬好跳,不堪御也(無法駕馭)。"
該典故比喻做事情拘泥教條,不能理論結合實際。
5、阿嬌失寵
該典故來自《昭明文選》卷十六《賦.長門賦》。漢武帝劉徹的妻子陳阿嬌非常得寵,被立為皇后。但后來陳皇后一直未生下獨生子,她又嫉妒別的宮妃得寵,便暗中搞媚術和"巫盎"(用巫術詛咒的辦法)害人所以被漢武帝廢棄,逼令住在長門宮中。她悲苦愁悶,想恢復過去皇后的地位。聽說蜀郡成都人司馬相如,是妙筆生花的大作家,就奉獻一百斤黃金給司馬相如和他妻子卓文君,請他們買酒喝。托司馬相如為她寫一篇能解脫苦悶生活的文章。司馬相如就寫成了《長門賦》,呈獻給漢武帝,勸導他不記舊怨,重新和好。由此,陳皇后又得到漢武帝的寵愛。
現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有美無人賞、有才無人用的冷落境遇。
6、安步當車
該典故原載《戰國策.齊策》。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顏蜀的人,很有才能,不愿做官,寧愿隱居在家。有一天,齊宣王召見他并用十分傲慢的口氣說:"蜀,過來!。"蜀站立不動,也叫道:"王,過來,"齊宣王大怒,高聲喝道:"到底是國君高貴還是文士高貴?"蜀笑道:"當然是文士高貴,國君有什么高貴的。"顏蜀講了一個例子:"從前秦國攻打齊國,路經魯國,為了保護名士柳下季的墳墓,秦國號令全軍:誰要毀壞墳墓五十步以內的草木,立即處死。進入宋國時又下令:誰要殺了齊王,封他為萬戶侯,賞金千鎰。可見,一個活著的國王還不抵一個死去名士之墓。"齊宣王無話可話,表示十分欽佩,接著便改換笑臉請顏蜀收他為弟子,勸顏蜀住到宮里,每餐都有肉吃,出門有車坐,榮華富貴享受不盡。顏蜀回答道:"我不要榮華富貴,寧愿\'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凈貞正以自娛\'!"意思是說:吃不起肉,可以晚一些吃飯,肚子餓了,飯自然就香;步行只要走得安穩,就好比坐車;只要不犯罪,清白正直就是高貴,不當官,可以自在自樂。
該典故舊時表示文人安于貧苦生活費的清高思想。現在只用其字面意義,形容不乘車而從容步行的樂趣。
7、安然無恙
該典故源于《國策.齊策》。戰國時,齊王派使臣出訪趙國。趙威后接見了這位使臣,一見面,趙威后便問:"今年你們齊國年成好嗎?老百姓好嗎?齊王好嗎?"齊國的使臣一聽心里很不高興,就對趙威后說:"我是奉齊王之命來貴國的,現在你先我年成,再問百姓,最后才問到國君,這不是先賤后貴,貴賤倒置嗎?"趙威后聽了連連搖頭:"不!如果沒有好年成,老百姓就過不上好日子,如果沒有老百姓,哪里還有什么國君?我不這樣問你,難道讓我舍本問末,本末倒置嗎?"
現通常用此典故,形容很平安,沒有受到什么損害。
8、安如泰山
該典故見于《文選.枚乘<上書諫吳王>》。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分封了一些同姓諸侯王。其目的是想以血緣關系作為政治支柱,加強西漢王朝的統治。但結果適得其反,諸侯擁有地盤,又有征收賦稅、鑄造錢幣和任免相、太傅等以下官吏的權力,加之有的恃親驕橫、貪得無厭,野心膨脹,對中央政權形成了嚴重威脅。在分封的諸侯王中,劉邦的侄子劉濞被封為吳王。他"招天下亡命",冶銅鑄錢,占城五十多處。并宣布吳國不收農民的賦稅,引誘西漢政府直轄區的農民到吳國謀生,在勢力與野心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劉濞準備謀反。這時吳王手下的一個郎中(官名)枚乘上書勸阻。書中說:"你(想謀反)的想法是很危險的,難于實現。但如果改變想法則易于反掌,安如泰山。但吳王劉濞不聽枚乘的勸千。枚乘便投奔了梁孝王。
現一般用此典故比喻事物的穩固、牢靠,不可動搖。
9、按兵不動
該典故見于《呂氏春秋.召類》。春秋時候,晉國的趙簡子準備進攻衛國,令部下史默去衛國探聽情況,規定一個月之內必須回來。但是一直過了六個月他才返回來。趙簡子問史默:"你去衛國,怎么用了這么長的時間?"史默回答:"想得到利益,卻會召來禍害,你還沒有觀察出來嗎?現在衛國有蘧伯玉做相國,史鰍輔佐,孔子也在那里做客,子貢又在國君的面前謀劃大事,國君很能聽取他們的意見,可見衛國國君的助手多是很有才能的人。"趙簡之一聽這話,就打消了進攻衛國的念頭,命令隊伍原地待命。
現一般用此典故說明在軍事上由于某種原因,而不采取進攻或抵抗的行動。也用來比喻對眼前事物抱著觀望的態度,而拿不出辦法來。
10、暗渡陳倉
《史記.高祖本紀》。秦朝剛被推翻的時候,項羽負約,自立為西楚霸王,而封劉邦為漢王,統轄該典故載于巴、蜀和漢中。劉邦也有獨霸天下之心,很不服氣。他發現手下有一位才華出眾的軍事家,就是韓信。劉邦拜韓信為大將,策劃奪取天下。劉邦去漢中途中燒毀棧道,表示無意東還謀取天下,使項羽放心。然后采用韓信的計策,派出幾百名士兵去修復棧道。項羽手下大將章邯鎮守關中西部,聽到消息笑道:"這么大工程只派幾百名士兵,哪年才能修完?"章邯對劉邦、韓信這一行動,根本沒引起重視。韓信表面上裝作要從棧道東進,實際上卻和劉邦率主力隊伍從小路暗襲陳倉(今陜西省寶雞縣東)。當章邯接到急報時,劉邦大軍已攻入關中。章邯被逼自殺。關中地區一下子被劉邦占領了。
這一典故常被人們用來比喻利用假象以給別人造成錯覺,而暗中采取另一些措施來達到目的計策。
經典四字成語故事 4
【成語】: 近水樓臺
【拼音】: jìn shuǐ lóu tái
【解釋】: 水邊的樓臺先得到月光。比喻能優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種地位或關系。
【成語故事】: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范仲淹,在任杭州知州時,身邊任職的很多官員,大多得到他的推薦或者提拔。只有一個叫蘇鱗的人,因為他在杭州所屬的外縣做巡察,所以沒有被范仲淹推薦。一次,蘇鱗因事到杭州見范仲淹,趁機寫了一首詩,其中兩句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暗示范仲淹只提拔身邊的人。范仲淹看到詩后,立即寫了封推薦信,使蘇鱗的愿望得以實現。這個成語比喻由于環境或職務上的便利而獲得優先的機會。
經典四字成語故事 5
事半功倍成語故事
孟子對他的弟子公孫丑說:“齊國人有句俗語:‘縱有聰明,還得趁形勢;縱有鋤頭,還是待農時。’趁當今的.時勢,推行仁政就很容易。統一天下的圣君不出現的時間,歷史上從來沒有比這段時期更長久過(自周文王、武王至今幾百年了);百姓在暴政下所受的折磨,歷史上也從來沒有這樣厲害過。饑餓的人不挑剔食物,口渴的人不挑揀飲料。人民盼望仁政,如饑似渴。孔子說過:德仁的流行,比騷站傳遞政令還要快。’在現在這個時候,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若施行仁政,人民喜迎仁政,就像被倒掛著而得以解救出來一樣。所以說在人民極困苦時推行仁政,比古代君主要少費一半的力,而其效果卻要大一倍。只有當今時機最恰當。”
故事出于《孟子·公孫丑上》。原文闡敘推行仁政要抓緊解民于“倒懸”之時機,可“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怙惡不悛成語故事
“怙惡不悛”怙:依恃,堅持。悛:改過,悔改。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形容堅持作惡,不思悔改。這則成語出自《左傳·隱公六年》:君子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
公元前740年,衛國聯合宋、陳等國攻打鄭國。為了挑撥衛國與盟國陳國的關系,鄭莊公派使者去陳國要求和好,并希望兩國能結為同盟。
沒想到,陳桓公竟然看不起鄭莊公,拒絕與鄭國結盟。陳桓公的弟弟五父勸道:“要立國,應該對鄰國親近、友善、仁愛。您應該答應鄭國的要求才對。”
但是,桓公不聽五父的建議,說:“宋國和衛國都是大國,它們才是我們陳國的大敵。而區區一個鄭國,能把我們怎么樣!”
鄭莊公知道桓公拒絕與自己結盟后,非常憤怒。公元前717年,他率軍攻打陳國,桓公倉促應戰,結果大敗。
后來,史學家對這段歷史作了評論,說:“友善不可以丟失,罪惡不能滋長,這是針對陳桓公而言的。一直做罪惡的事而不悔過,最終只會自食其果。”
轟轟烈烈成語故事
【出處】宋·文天祥《沁園春·至元間留燕山作》:人生翕云亡,好烈烈轟轟做一場。
“轟轟烈烈”原來是由“轟轟”和“烈烈”兩個詞組成的。“轟轟”形容車馬眾多之聲,也形容各種爆發的巨響,有聲勢浩大的意思。晉朝大學問家左思在他著名的《三都賦》之一的《蜀都賦》中,曾有“車馬雷駭,轟轟闐闐”的句子,這正是“轟轟”這個詞的本義,意思是:車馬眾多,聲震如雷。闐闐:指很多人行路的聲音;車聲;雷聲;崩裂聲;總之是聲音盛大的意思。“烈烈”:一般用以形容猛火燃熾、火焰旺盛、火光燦爛的樣子。早在《詩經》《商頌·長發》篇中便有“如火烈烈”的句子。
“轟轟”、“烈烈”兩個詞之所以能聯用在一起,不是偶然的;因為“轟轟”和“烈烈”都帶有盛大、壯麗和威武的意思。宋朝文天祥在為唐代罵賊不屈而死的忠臣張巡廟所題的“沁園春”詞中,有“罵賊張巡,同心許遠,皆得聲名萬古香。后來者,無二公之節,百煉之鋼。人生翕云亡,好烈烈轟轟做一場。使當時賣國,甘心降虜,受人唾罵,安得留芳?……”在這首詞中,“烈烈轟轟”是文天祥對于張巡(以及許遠)的威武不屈的正氣的歌頌,也是文天祥自己的剛正光明、烈火似的民族情操的流露。
后人用“轟轟烈烈”形容聲勢浩大,氣象雄偉。
經典四字成語故事 6
【成語】: 竭盡全力
【拼音】: jié jìn quán lì
【解釋】: 竭盡:用盡。用盡全部力量。
【成語故事】:
這句成語原作竭盡心力,見于《三國志·魏志·賈逵傳》裴松之注引《魏略》:竭盡心力,奉宣科法。
東漢末年,有一個叫楊沛的人,字孔渠,當過新鄭長。曹操路過新鄭的時候,部隊缺糧,楊沛幫助過曹操,因此深得曹操喜愛。曹操輔政以后,楊沛升為長社令。他不畏豪強,不管誰犯了法,都依法懲辦,得到曹操的稱許。
當時,曹操出征在外,聽說國都鄴城治安太亂,便發詔選一個鄴城令,其入選標準是要有楊沛那樣的膽略和水平。選來選去,沒有合適的,于是將楊沛提拔為鄴城令(當時叫京兆尹)。楊沛上任之前,曹操召見了他,并問他如何治鄴。楊沛回答:我一定竭盡心力,大力宣傳法紀,使人人遵紀守法。曹操聽后十分高興,對左右的人說:你們聽見了沒有,這才是使人敬服的人。楊沛還沒正式上任,一些豪強地主和皇親國戚聽說楊沛要來鄴城了,都紛紛告誡自己的子弟檢點一些。
經典四字成語故事 7
【成語】: 井底之蛙
【拼音】: jǐng dǐ zhī wā
【解釋】: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成語故事】:
一只青蛙,住一口井里。它高興時,在井里跳來跳去,天熱了,在水中游上游下,覺得很快活:我是井里的主人,多么逍遙自在!
它正在自得其樂的時候,忽然聽見有人在叫它。它抬起頭向井口一看,只見一只大海龜的頭幾乎遮去了井口上的半丬天。只聽見大海龜問它:青蛙老弟,你見過大海嗎?青蛙說:大海有我的井大嗎?海龜老兄,歡迎你下井來作客。大海龜被它說動了心,真想下井去看看。可是,它左腿還沒跨進井去,右腿的膝蓋已被井欄絆住了。于是,大海龜只好伏在井口上,告訴青蛙,海有多大、多深、多廣。青蛙這才知道,井外還有這么大的天地。它又驚奇又慚愧,感到自己的見識太渺小了。
成語井底之蛙比喻見識短淺,卻又妄自尊大。
經典四字成語故事 8
西晉人祖逖和劉琨,都是性格開朗、仗義好俠的志士。年輕時不但文章寫得好,而且都喜歡練武健身,決心報效祖國。當時,晉朝表面上還管轄著中原大地,但實際上已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了。祖逖和劉琨一談起國家局勢,總是慷慨萬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天,祖逖又和劉琨談得十分興奮,劉琨不知什么時候睡著了,祖逖卻久久沉浸在談話的興奮之中,不能入睡。喔,喔,喔--荒原上的雄雞叫了起來,祖逖一躍而起,踢醒了劉琨:聽,這雄雞啼鳴多么振奮人心呀,快起來練劍吧!于是,兩人操起劍來,在高坡上對舞。從此,他倆每天清早聽到頭一聲鳴叫,一定來到荒原上抖擻神練起劍來。
劉琨被祖逖的愛國熱情深深感動,決心獻身于祖。一次他給家人的信中寫道:在國家危難時刻,我經常‘枕戈待旦’(枕著兵器睡覺一直到天明),立志報國,常擔心落在祖逖后邊,不想他到底走到我的前頭了!……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準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后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準備作戰。
經典四字成語故事 9
項羽在少年時代不喜好讀書寫字,改學擊劍,也不肯好好學。叔父項梁很賭氣,項羽說:“學寫字只要能記記姓名就夠了。擊劍是對付個把人的,也不值得學,我要學習抵敵萬人的本領。”項梁于是教他兵書,他很高興,但也只求略知粗心,不肯認真鉆研。 聽說,項羽二十二三歲時,身體魁梧,體力健壯,能把幾百斤重的鼎舉起來。
經典四字成語故事 10
【成語】: 居安思危
【拼音】: jū ān sī wēi
【解釋】: 居:處于;思:想。雖然處在平安的環境里,也想到有出現危險的可能。
【成語故事】:
宋、齊等國聯合攻打鄭國,弱小的鄭國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請晉國做中間人,希望宋、齊等國家能夠取消攻打的念頭。其它國家因為害怕強大的晉國,并不想得罪晉國,于是紛紛決定退兵。為了答謝晉國,于是鄭國國君就派人獻給晉國許多美女與貴重的珠寶作為賀禮。收到這份禮物之后,晉悼公十分高興,就將一半的美女賞給這件事的大功臣魏絳。沒想到正直的魏絳一口拒絕,并且勸晉悼公說:現在晉國雖然很強大,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因此而大意,因為人在安全的時候,一定要想到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危險,這樣才會先做準備,以避免失敗和災禍的發生。晉悼公聽完魏絳的話之后,知道他時時刻刻都牽掛國家與百姓的安危,從此對他更加敬重。
經典四字成語故事 11
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于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后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經典四字成語故事 12
【成語】: 嗟來之食
【拼音】: jiē lái zhī shí
【解釋】: 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成語故事】:
周朝時,齊國遭饑荒。有個叫黔敖的財主在路旁擺下些食物,等著饑民過來吃。不久,便有個餓漢用袖子蒙著面孔,跌跌撞撞地走了過來。黔敖左手拿著吃的,右手拿著喝的,對他說:嗟(不禮貌的招呼聲)!來吃吧!那餓漢張大眼睛看了看黔敖和食物,說:我正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吆喝著施舍給我的東西),才餓成這副樣子的!
嗟來之食,指帶侮辱性的施舍。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互相征戰,老百姓不得太平,如果再加上天災,老百姓就沒法活了。這一年,齊國大旱,一連3個月沒下雨,田地干裂,莊稼全死了,窮人吃完了樹葉吃樹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著一個個都要被餓死了。可是富人家里的糧倉堆得滿滿的,他們照舊吃香的喝辣的。
有一個富人名叫黔敖,看著窮人一個個餓得東倒西歪,他反而幸災樂禍。他想拿出點糧食給災民們吃,但又擺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他把做好的窩窩頭擺在路邊,施舍給過往的饑民們。每當過來一個饑民,黔敖便丟過去一個窩窩頭,并且傲慢地叫著:“叫花子,給你吃吧!”有時候,過來一群人,黔敖便丟出去好幾個窩頭讓饑民們互相爭搶,黔敖在一旁嘲笑地看著他們,十分開心,覺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薩。
這時,有一個瘦骨嶙峋的饑民走過來,只見他滿頭亂蓬蓬的頭發,衣衫襤褸,將一雙破爛不堪的鞋子用草繩綁在腳上,他一邊用破舊的衣袖遮住面孔,一邊搖搖晃晃地邁著步,由于幾天沒吃東西了,他已經支撐不住自己的身體,走起路來有些東倒西歪了。
黔敖看見這個饑民的模樣,便特意拿了兩個窩窩頭,還盛了一碗湯,對著這個饑民大聲吆喝著:“喂,過來吃!”饑民像沒聽見似的,沒有理他。黔熬又叫道:“喂,聽到沒有?給你吃的!”只見那饑民突然精神振作起來,瞪大雙眼看著黔敖說:“收起你的東西吧,我寧愿餓死也不愿吃這樣的嗟來之食!”最后那個人饑餓而死。
本來,救濟、幫助別人實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對于善意的幫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對“嗟來之食”,倒是那位有骨氣的饑民的精神,值得我們贊揚。
經典四字成語故事 13
【成語】: 九牛一毛
【拼音】: jiǔ niú yī máo
【解釋】: 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極大數量中極微小的數量,微不足道。
【成語故事】:
西漢時代有個很有名的大將軍名叫李陵,他奉漢武帝的命令,率領軍隊去攻打匈奴。后來,因為兵力不足而戰敗投降。武帝聽到這件事以后非常生氣,他覺得李陵不但不能立下大功,反而輕易對敵人投降,其它的大臣們也紛紛指責李陵的不忠。只有太史令司馬遷為李陵打抱不平,他仗義直言說道:李陵將軍孤軍奪戰,每一次出兵攻打敵方都有很好的成績。而這一次,他沒有得到李廣利(擔任正面主攻任務的將軍)的協助,五千人的步兵雖然被八萬匈奴兵團團圍住,但是仍然冒死對抗,而且連續打了十幾天的仗,還殺傷敵兵一萬多人,直到糧草都用盡了,才不得不假裝投降,這樣的戰績大概沒有幾個人能做得到,李陵實在是個了不起的將領啊!至少他的功勞能夠抵他的罪過吧!
漢武帝聽到司馬遷不但為李陵辯解,而且還諷刺他的親戚李廣利,頓時火冒三丈,立即下令把司馬遷打入死牢,接著又判了司馬遷當時最殘酷、最恥辱的宮刑。司馬遷遭受到如此大的打擊,受到這種侮辱,好幾次都想自殺一死了之,可是他想到自已這種情形即使死了,在大家眼中也不過就像是九牛之一毛,不但得不到任何人的一絲同情,還會受到大家的嘲笑。于是,他下定決心、勇敢的活下去,最后終于完成《史記》這部名流千古的史學鉅著。
經典四字成語故事 14
故事出自《三國志蜀志龐統傳》:“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
公元210年,東吳大都督周瑜因病去世。他的好友龐統聽到噩耗,十分悲痛,急忙趕來吊唁。龐統博學多才,很有名氣,人稱“鳳雛”。他一到東吳,就引起不小的震動,從各處趕來和他結交的人很多。東吳名士陸績、顧劭、全琮等人,都和龐統成了至交。吊唁完畢,大家在閶門為龐統餞行。席上,大家高談闊論,古今中外,無所不談。當議論到如何識別人才時,有人說鳳雛先生很能慧眼識人,大家就請他評一評東吳幾位名士,龐統說陸績好比一匹腳力很快的馬,有高超的才能;顧劭好比一頭吃苦耐勞的牛;全琮雖然智慧差些,但也是當代一個人才!事后,有人不解地問龐統:“先生是不是認為陸績的才能勝過顧劭?” 龐統說:“馬(指陸績)雖然靈活、跑得快,可是他只能供一個人乘騎;牛(指顧劭)一天能走三百里,它所擔負的重載豈止一個人的重量!”龐統的比喻既生動形象,又幽默風趣,更使東吳名士佩服。
負重致遠:背著沉重的東西送到遠方。比喻人能力很強,可以擔負重任。
經典四字成語故事 15
【成語】: 人琴俱亡
【拼音】: rén qín jù wáng
【解釋】: 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遺物,懷念死者的悲傷心情。
【成語故事】:
“人琴俱亡”這則成語常用來比喻對知已、親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這個成語來源于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曰......
王獻之的哥哥王徽之對他的弟弟非常欽佩,王獻之對哥哥也很敬重,兩人感情非常深厚。
后來,兄弟兩人都患了重病,王獻之先去世。王徽之的家人怕他悲痛,沒有把這壞消息告訴他。王徽之老是聽不到弟弟的消息,很是擔心。一天,他實在忍不住,便問家人道:“子敬(王獻之的字)的病怎樣了?為什么長久沒有聽到他的消息?是否出事了?”
家人含糊回答,不向他吐露真情。王徽之終于明白過來,悲哀地說:“看來子敬已經死了!是嗎?”
家人知道再也瞞不下去,便說了實話。王徽之聽了也不痛哭,只是下了病榻,吩咐仆從準備車輛去奔喪。
到了王獻之家,王徽之在靈床上坐了下來。他知道獻之生前愛好彈琴,便對獻之的家人說:“把子敬的琴取來。”
琴拿來后,王徽之就在靈床上一面彈,一面想著過去兄弟兩人的情誼。他越想越悲傷,彈了幾次,都不成曲調。于是舉起琴向地上擲去,然后嘆道:“子敬!子敬!如今人琴俱亡!”
嘆罷,他悲痛得昏過去了。一個多月以后,他也離世而去。
【經典四字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四字成語故事06-24
經典四字成語故事11-06
四字成語故事11-21
四字成語故事天羅地網成語故事02-28
勵志的四字成語故事11-04
四字成語故事:江郎才盡08-24
古代四字成語故事10-28
四字成語故事:杞人憂天03-25
四字歷史成語故事06-07
名人四字成語故事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