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詩鑒賞專題
宋興樹 2010-7-27
敘事詩概說
敘事詩涉及到多種詩歌體裁,但總體上分為一般敘事詩和有標志的特色敘事詩。一般敘事詩指以平易樸素的形式表現的敘事詩,如:
1、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07四川)
葛溪驛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
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
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涼。
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1)本詩首聯描繪了一幅畫面,請為這幅畫面擬一個標題。
答:
(2)詩人的心緒集中體現在亂字上,全詩是怎樣表現的?請簡要賞析?
答:
1、.(8分)(1)(2分):驛站秋夜難眠圖。
解析:本題考察詩歌鑒賞,主要為意象的判斷與理解。首聯為詩的一二句,抓住缺月、漏未央、秋床等關鍵詞和意象,結合詩的標題,可想象得到詩人在秋天的一個夜晚,在驛站里難以入眠。一種凄清的愁緒從字里行間透露出來。
(2)(6分):本詩以亂為詩眼,情景交融,抒寫了詩人的家國之思。首聯借殘月、滴漏、昏暗的燈光暗寫詩人心煩意亂。頷聯直寫身體之病、羈旅之困、懷鄉之愁,點明亂的部分原因,為進一步寫亂蓄勢。頸聯轉寫憂國之思,以天地凄涼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煩亂的心情更推進一層。尾聯用襯托手法,借疏桐蟬鳴將詩人的煩亂渲染到極致。
另一類為有標志的特色敘事詩,其中,又分為兩小類,一是主客問答式如:
《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
【注釋】①云深:林深,因多云霧,故云。②處:行蹤,所在。【簡析】
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采用了寓問于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云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這首詩有人認為是孫革所作,題為《訪夏尊師》。再如: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首詩,《萬首唐人絕句》題作《夜雨寄內》,“內”就是“內人”-妻子:現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過考證,認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內”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但從詩的內容看,按“寄內”理解,似乎更確切一些。
第一句一問一答,先停頓,后轉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力。翻譯一下,那就是:“你問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還沒個準兒啊!”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彌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作者并沒有說什么愁,訴什么苦,卻從這眼前景生發開去,馳騁想象,另辟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愿望。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何當”(何時能夠)這個表示愿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實中迸發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的對于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后“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郁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于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余味無窮!再如:
雜詩
王維
君自故鄉來,
應知故鄉事。
來日①綺窗②前,
寒梅著花③未?
【注解】
①來日:指動身前來的那天。 ②綺窗:雕飾精美的窗子。 ③著花:開花。
【評析】
這是一首抒寫懷鄉之情的詩。原詩有三首,這是第二首。詩以白描記言的手法,簡潔而形象地刻劃了主人公思鄉的情感。對于離鄉游子而言,故鄉可懷念的東西很多。然而詩不寫眷懷山川景物,風土人情,卻寫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細微處見精神”,寓巧于樸,韻味濃郁,栩栩如生。
二是主客移位式,如: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2005全國Ⅱ,12)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
(1)簡析抱膝燈前影伴身一句,并說出作者當時懷有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2)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語言上又有什么特點?
答案:(1)抱膝二字生動地勾畫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態,用燈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將影和身聯系起來。抱膝枯坐的影陪伴著抱膝苦坐的身,顯得形影相吊。這充分反映出了作者思家時的一種孤寂心情。
解析:本題考查詩詞鑒賞能力。首先從題目及整首詩歌
相關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