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導景區游詞
在一處有歷史文化背景的景點的時候,講故事就能夠讓人們身臨其境地感覺到故事發生的主人公的所思所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雁塔導景區游詞,歡迎來參考!
大雁塔景區是一處佛教圣地,是國家AAAA級景區,與唐代高僧玄奘法師有密切的關聯,唐僧取經譯經的故事就發生在那里。所有佛教寺院,都是僧眾供佛、禮佛、誦經的道場,而大慈恩寺、大雁塔與其他寺院相比究竟有什么個性之處呢?古今中外和尚如云、高僧無數,那么唐僧玄奘何許人也?唐僧取經的故事為什么廣為流傳,這天大家參觀過這個景區后,就會找到以上問題的答案。堅信大家都知道《西游記》唐僧取經的故事吧?然而在這個景區卻沒有《西游記》神話中“唐僧師父”,也找不到降妖除魔的“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但你會感受到一個活生生的、真實的唐僧玄奘西天取經故事。要說玄奘何許人?我們說他是一位頂天立地的中國人,是一個具有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的中國人。他又是一個得道的高僧,唐太宗尊稱他是“法門之領袖”,唐高宗稱他是“真如之冠冕”。
各位游客,我們此刻來到了大雁塔南廣場。本景區由主景區即大慈恩寺、大雁塔和南北廣場、東西兩苑組成,占地約500畝。在廣場的中央矗立著一尊唐僧玄奘西天取經的高大銅像。只見他氣宇軒昂,身披袈裟,手執錫杖,邁著堅定的步伐,好象正奔波在西行取經的路途上。身后就是他開創的慈恩祖庭,是他主持的譯經道場大慈恩寺,以及他所修建的大雁塔。
玄奘(602-664年),俗姓陳名祎,河南偃師人,自幼聰慧超群,勤奮好學。13歲被朝廷破格錄取,在洛陽凈土寺剃度為僧。玄奘先后周游全國十余省,遍訪十余位高僧名賢,拜學經典,窮盡各家學說,譽滿京師,被譽為“釋門偉器和佛門千里駒。”在全國各地游學后,他回顧佛教傳入中國600年以來、佛經殘缺不全,教義分歧,派別紛爭的狀況。玄奘在對佛經研習中,對佛經的質疑之處多達百余條。他決意到佛教發源地---天竺國,也就是現今的印度,去探求佛教的精蘊,以解眾疑,弘揚佛法。公元627年他結伴上表奏請,申請赴印求法,未得到朝廷的批準。其他人紛紛退縮,而他不為所動,矢志不改,并且利用出國之前3年時刻,從佛經研究、語言梵文及物質精神等方面作了充分準備。遂違禁出關,即違法偷渡出境,晝伏夜行,只身前往,開始了他西天取經的艱難歷程和傳奇故事。此刻請大家繼續參觀。
此刻我們來到大慈恩寺,寺院的正門稱為山門,也叫三門,分別稱為空門、無作門、無相門,象征著佛教的三解脫之門。大家看,門上的牌匾是同志親自題寫的“大慈恩寺”幾個金光閃閃的大字。慈恩寺建立于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初名“無漏寺”。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時,為其母以追薦冥福修建寺院,故得名“慈恩寺”。寺院雖系太子李治為其母追福而建,也表達了其父唐太宗懷念文德皇后的心愿。唐太宗和文德皇后從小結發,情深意長,13歲即“嬪于太宗”,當時太宗李世民才17歲。太宗即位時,立其為皇后。文德皇后為人賢良正直,顧全大局,嚴于律已,她為了大唐社稷,力避裙帶之嫌,她堅持不愿自己兄弟子侄擔任朝廷要職。而對于魏征、房玄齡等忠勇良臣,卻全力保諫愛護。皇后的申明大義,正直賢慧,成為大唐貞觀盛世的良佐棟梁。在臨終遺言時還強調“不可厚葬,儉薄送終”。如此賢淑開朗,確不愧為一位有膽識、有胸懷的女政治家。對文德皇后的去世,太宗十分悲慟,向近臣表白:“朕非不知天命而無益之悲,但入宮不復聞規諫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懷耳!”因此大慈恩寺的建立,實際是唐太宗父子兩代為文德皇后祈福之舉,也是唐王朝對一代賢后的紀念。
唐代大慈恩寺位于長安城南晉昌坊東半部,約398畝,總共1897間,僧眾300,為長安規模宏偉之佛教寺院之一。在慈恩寺建成之初,朝廷特地迎請從印度取經回到長安、正在弘福寺譯經的玄奘擔任寺院的上座住持,大慈恩寺遂成為當時中國佛教界的最高學府而輝煌一時。唐末以后因戰事不斷,寺院逐漸荒蕪,經歷代多次維修,至公元1446年,才奠定了今日寺院規模。
此刻寺院的范圍東西闊160米左右,南北長318米左右,共計93畝,該寺院主要建筑,由南向北依次排列著山門、鐘鼓樓、東西配殿、法堂藏經樓,大雁塔及玄奘三藏院。東西兩側分別為方丈院、僧院、寺管院、文管院等。
我們大家走進山門,能夠看到鐘、鼓二樓對峙,東側鐘樓內懸掛有一口鐵鑄的“雁塔晨鐘”。該鐘鑄造于公元l548年,鐘上鑄有“雁塔晨鐘”4個蒼勁的大字,這口雁塔晨鐘自造成啟用至這天,一向作為大慈恩寺行儀規范,是本寺佛教活動和眾僧生活的組成部分。晨鐘作為佛教大型法器,是召集眾僧進行法事之用。寺院僧人們每一天聞鐘而起,聞鼓而眠。當拂曉時分,晨鐘那洪亮的陣陣鐘聲劃破晨曦朝霞,回繞在西安城南上空,共敲3陣,每陣36響,共鳴108響,表示斷除塵世人生108種煩惱,祈禱盛世太平、萬民安樂、五谷豐登。
西側鼓樓懸掛一面大鼓,寺院稱為暮鼓,為橫置座鼓形式,鐘、鼓均為寺院大型法器。東西配殿原為東觀音殿,現為客堂,西為地藏殿。
此刻我們來到大雄寶殿參觀。高臺上的大雄寶殿為寺院的中心建筑,大雄寶殿的匾額金光閃閃,系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所書。大殿前香火興旺,大殿內供奉有佛祖三身佛像,中為法身佛毗盧遮那佛,西為法身佛盧舍那佛,東為應身佛釋迦牟尼佛。佛像兩側是佛的弟子,東為迦葉,西為阿難,兩旁還有普賢菩薩塑像和文殊菩薩像,均為明代雕塑,分別象征真理和智慧。另外東西兩廂排列著包括玄奘在內的18尊羅漢像,此種排列是將佛的16位聲聞尊者與其說者慶友、譯者玄奘共列為18羅漢,為我國18羅漢較早的排列形式,以后還有其它排列形式。羅漢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指已消除一切煩惱進入涅槃,不再生死輪回,應受天人供養者。羅漢的三義即為:殺界,就是斷絕貪、嗔、癡等一切煩惱;應供。應受外人供養;不生,永遠進入涅槃,不再進入生死輪回。在大殿供奉的主尊背后塑有立于大海鰲頭之上的南海觀音菩薩像及眾菩薩、龍女、木叉等150身人物,還有善財童子53參求法學道故事,生動搞笑,生動展示出南海之中普陀洛伽山觀音菩薩說法道場的蓬萊仙境。
在大雄寶殿西側墻壁上鑲嵌著幾通“雁塔題名記”碑,象這樣的雁塔題名碑在我景區有幾十通。“雁塔題名”始于唐代,指得是在長安考中的狀元和進士,齊集大雁塔題名,以及武舉在小雁塔題名的文化活動,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陜西鄉試題名碑文就有:“名題雁塔天地間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公元800年考中進士后賦詩道:“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一時成為佳話。人稱“寒酸孟夫子”的孟郊,在46歲才中進士,他賦詩曰:“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他登科后“春風得意”的著名詩句,成為膾炙人口的美談。
在古都長安雁塔題名活動雖延續一千多年,而進士題名僅僅延續到唐末。正因自唐末以后各朝各代,長安城不再是國都京城,陜甘兩省鄉試舉人仿效唐進士雅舉在雁塔進行題名活動。在大慈恩寺院內和大雁塔上,至今尚存的明清兩朝鄉試舉人題名碑有73通。另外在薦福寺小雁塔院內至今也保存有明清武舉題名碑17通,也稱“雁塔題名”。正因在大小雁塔仿效唐人題名于塔壁、頗具唐風遺韻,之后逐漸構成為文題大雁塔、武題小雁塔。這些都是研究我國科學制度的歷史資料。
大殿北面為兩層高的法堂藏經樓,上層藏有玄奘曾翻譯的經卷,下為法堂,供奉著一尊阿彌陀佛像,系明代銅鑄鎏金佛像。法堂還陳列著玄奘供奉的佛座、玄奘負笈圖及窺基、圓測碑拓畫像等。圓測市新羅國王孫,由年出家來到中國后,從學于玄奘門下;窺基是玄奘嫡傳弟子,本是開國元勛尉遲恭的侄子,每當出門有三車廂隨,故有“三車和尚”的綽號。由此可見玄奘在當時的名聲與地位。
此刻,大家來到大雁塔腳下,大雁塔原稱慈恩寺浮圖。玄奘法師為了妥善保存從印度取經帶回的超多佛經和佛舍利,于公元652年附圖表上奏,經朝廷批準,在本寺西院,建造5層佛塔。每層皆存舍利,共一萬余粒。玄奘法師親自參加建塔勞動,搬運磚石,歷時兩年才建成。
至于“雁塔”的名稱由來,有數種說法。而玄奘自己編撰的《大唐西域記》中所述的佛教故事最為可信。據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佛教在早期分大乘和小乘兩宗,大乘戒食肉,小乘不戒。古印度摩揭陀國有一座王舍城,城外帝釋山上有一寺院,寺院和尚信奉小乘教,一天,中午將過,眾僧饑腸轆轆,午飯尚未著落,甚為埋怨。有一和尚忽見空中群雁飛過,隨口出戲言:我等諸僧多日沒有吃肉了,若菩薩有靈,應知我們的困境呀!話音剛落,即見頭雁退著飛,到了這個僧人前便折斷翅膀掉了下來,眾僧人大驚,明白是如來設法教育他們,眾僧急忙跪拜,并將那只雁葬于院中。上建一塔,取名雁塔,從此歸信大乘,不再吃肉。這就是雁塔名稱的由來。“雁塔”一詞前加一“大”字,一是因塔的建筑宏偉壯麗,二是后建的薦福寺塔也隨著稱為雁塔,為了區別,遂分別稱為大雁塔、小雁塔。玄奘在印度求法時,還專程前往參禮了這座有名的雁塔。
玄奘法師親自組織建造的這座佛塔,因磚表土心,風雨剝蝕,40多年后逐漸毀壞。武則天長安年間(公元701--704年)女皇武則天和王公貴戚施錢重建。遂將大雁塔改建為七層寶塔,人稱七級浮圖,較前更加莊嚴雄偉。人們常說得:“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概由此而來。
千百年來,大雁塔一向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和標志性建筑。高聳入云的大雁塔,象征著玄奘法師崇高的人格品質和偉大精神。
大雁塔是典型的仿木構樓閣式磚塔,更以“唐僧取經”故事馳名中外。大雁塔由塔座、塔身、塔剎組成,通高為64。7米,門楣門框上雕刻有唐代線刻畫。四門楣分別以流暢生動的陰刻線雕有佛、菩薩、金剛力士畫像。個性是西門楣線刻畫中,那講經說法的佛祖,神情端莊慈祥,然后30尊各路菩薩神態自若、栩栩如生。是這天我們研究唐代建筑、佛教藝術和歷史文化的珍重資料。
在雄偉的大雁塔底層南門洞兩側嵌置著唐太宗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作太子時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兩通“二圣”豐碑,均由當時的中書令(宰相職)褚遂良所書。像這樣兩碑碑文和碑額都相對排列,左右對稱。鑲嵌于佛塔,這是絕無僅有的。碑文下方又雕刻有衣帶飄逸,舞姿飛動的舞樂天人,細看“序”碑樂師所執樂器為管樂,而“記”碑樂器為弦樂。如此天樂舞姿,猶如佛國仙境。
有人稱雁塔圣教序碑為“二圣三絕碑”。一是二圣御撰——太宗李世民撰《序》,太子李治撰《記》之威名,二是玄奘取經——贊揚玄奘西天取經宣揚佛法之資料,三是大家書法——褚遂良之書法名作,四是立于皇都——長安城內佛門大慈恩寺的莊嚴神圣之地。因此此碑為國寶中之瑰寶,名碑中更享盛名。
此刻,大家來到大雁塔的一層。首先請看兩側墻壁上這兩通石碑,然后一是玄奘負笈圖,一是玄奘譯經圖。這兩碑的畫面是玄奘法師光輝人生的生動寫照。
再看塔柱上懸掛的四幅長聯,是由唐太宗、唐高宗和玄奘法師的原話編制而成。
第一幅:摘自唐太宗御制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大意是:玄奘法師稱得上是佛教的領袖,他冒著朝廷禁令和生命危險,克服種種艱難險阻而單身獨騎遠征求法,遍訪高師,探詢和研究佛經,將這些佛教真理廣為弘揚,將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同在。
第二幅:摘自唐高宗御制大慈恩寺碑,大意是:玄奘法師可稱得上是佛教的冠冕人物,在取經路途,風餐露宿,他使佛燈高照,使佛教得以弘揚,他代表著一個時代,他超越了西域的佛圖澄、鳩摩羅什、竺道生和慧遠這樣的高僧,玄奘法師的功績和精神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第三幅的意思是:奉敕建立大慈恩寺,又奉旨翻譯佛經,我真誠地期望佛法慧流弘揚光大,定能夠保佑國運長久,圣教得以弘揚,光照中華史冊,智慧的情懷天下可鑒,永遠映照在弘揚佛法的福田之上。
第四幅的意思是:我們懷著崇敬的情緒,修建這一佛塔,以安置從西天帶回的佛教三藏經典,雄偉的佛塔愿千佛保佑,同來關注;我們還要樹立豐碑,鐫刻兩位圣上所撰寫的珍重碑文,佛塔圣跡將與天地同在,永遠矗立在長安勝地。
此刻我們開始向上攀登參觀。請大家輕步登塔、注意安全。在各層都有豐富的陳列,分別供奉有明代鎏金佛像、印度佛教高僧贈送的佛祖舍利,陳列有佛足跡碑石,系玄奘晚年刻制供奉的佛足石的復制品,以及玄奘詩詞、于右任、齊白石詩詞書法作品等。其中第六層懸掛有唐代幾位大詩人的詩詞書法作品。
公元752年秋天,正值大雁塔建立100周年,詩圣杜甫會同岑參、高適、薛據、儲光羲5位大詩人,同登大雁塔,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雁塔詩會。他們憑欄遠望,看到古塔巍巍,秋景如畫的情景,激發了每個詩人的'情懷和詩興。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興致勃勃呤唱道:“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大家請杜甫賦詩,只見他情懷澎湃,詩句如潮,一開口就語出驚人,氣概不凡,他吟唱道:“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然后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這些詩作都是難得的千古絕唱。
大家登上了佛塔的最高層,真有一種“登臨出世界”的出神入化的美妙感受,然后向四面憑欄遠眺,古城的壯麗景色盡收眼底,讓人留連忘返。
游客朋友,此刻讓我們緩步下塔,注意安全。到后面玄奘三藏院繼續參觀。
此刻,大家來到玄奘三藏院的門口。玄奘三藏院是一組仿唐風格建筑群,由中院大遍覺堂、東院般若堂、西院光明堂三院組成,其面積為3224平方米。
如果要問:西安大慈恩寺的鎮寺之寶是什么?那就是玄奘法師的頂骨舍利和佛骨舍利,正因玄奘舍利與佛舍利都是極為珍重的佛教文物。
游客朋友,在玄奘三藏院的大遍覺堂,供奉著玄奘坐像和玄奘大師的一份頂骨舍利。與此同時,玄奘其他靈骨舍利已廣布在世界各地,象征著和傳播著玄奘精神,將與日月同輝,然后與天地同在。
玄奘三藏院內有近400平米精美的大型壁畫,反映了佛界圣景和玄奘的生平故事。從玄奘出生、出家、出國求法開始了他輝煌的一生。
玄奘于公元629年從長安出發,游學西域。經蘭州、敦煌、高昌等地,取道吉爾吉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國。沿著“絲綢之路”,以驚人的毅力,闖“萬死之地”,克服數不清的艱難險阻,前往佛國印度。漫漫西行取經路上,充滿著險惡和無數的艱難險阻。但在玄奘面前,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沒有過不了的通天河。在人跡罕至的沙漠孑然孤行。當水囊傾覆,五天四夜滴水未進,幾度昏厥于沙丘,在這危險絕境面前,玄奘靠著“不至西天,不東歸一步”的誓言和信念,絕處逢生,脫離險境。
經過整整3年的艱難跋涉和5萬余里孤征,玄奘最后到達佛國圣地——天竺印度,如愿以償地就學于著名的那爛陀寺。公元645年,玄奘西行取經歸來,攜帶超多佛舍利、8尊佛像及657部佛經,載譽回國,受到唐太宗朝野及國人的隆重歡迎。抵達長安時,僧俗百萬之眾傾城出迎,盛況空前。公元648年,大慈恩寺初建落成,玄奘奉受太宗敕請,到大慈恩寺擔任首任住持,繼續翻經。他先后在長安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銅川玉華宮等譯場組織翻譯歷時19年,直到圓寂。
概括玄奘的翻譯,有數量多、質量高、資料全和路子新4個顯著特點。首先,玄奘無論從質量上或數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人。僅玄奘一人就譯出1335卷佛經。由于玄奘譯本準確可靠,而他所依據的原印度梵本散失很多,因之玄奘譯本被視為“準梵本”。由此才有了唐代佛教的鼎盛時期,以及許多海外高僧入唐求法的新局面。
我國的翻譯從佛經翻譯開始,而玄奘開創了我國佛教翻譯史上的“新譯”先河。玄奘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佛學家、翻譯家、旅行家,同時又是一位對祖國無限忠貞的偉大愛國者。他還把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著作《老子》等翻譯成梵文傳入印度,促進了中印文化的溝通與交流,然后奠定了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有一首詩高度概括了玄奘精神,并寄語這天的留學生和青少年。其詩曰:“雁塔曾將貝葉藏,千秋盛譽贊玄奘。不辭艱辛游天竺,取得真經返大唐。留學只緣圖利國,求知理應做騰驤。諸君勿被香風醉,莫把他邦當故鄉”。為繼承和弘揚玄奘的愛國主義精神,大雁塔已被選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公元664年,玄奘在銅川玉華寺圓寂,唐高宗得知噩耗后,罷朝三日,失聲痛哭說:“朕失國寶也,國失棟梁也!”玄藏靈柩運回京城,安置在慈恩寺翻經堂,京城道俗哀號動地,奔赴吊唁。在舉行玄奘法師葬禮時,送葬者多達百萬之眾,當晚有3萬多人露宿在墓旁,為玄奘守靈。然后人們對這位舍命求法,嘔心瀝血譯經,生前輝煌一世,死后葦席裹尸的一代高僧表示了崇高的敬仰和悼念。然后那里已成為永遠瞻仰玄奘、紀念玄奘的佛教圣地。
游客朋友們,大雁塔主景區參觀就到那里。下來我們到北廣場和東苑、西苑去參觀。北廣場是全亞洲最大的水景噴泉和唐代文化廣場,東西兩苑有別具特色的陜西民俗文化公園。
【大雁塔導景區游詞】相關文章:
現大雁塔導的游詞02-28
長白山導詞3篇02-28
《掃花游·九日懷歸》周密詞作鑒賞02-28
游訪新加坡作文02-27
福建武夷山水簾洞景區的導游稿02-28
長春周邊自駕游02-28
游郊外作文12篇02-28
冬游作文8篇02-28
大梅沙三天游作文02-27
古村流坑游筆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