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正月十三的相關習俗
正月十三還在過年期間,那么我們正月十三習俗有哪些呢?你知道多少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歡迎閱讀參考!
正月十三的相關習俗
1、燈頭生日
在正月十三有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被稱為“燈頭生日”。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其實是因為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日子臨近了,各家都試點制好的燈,才被說為“燈頭”之日。南通舊時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并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之舉。城隍廟中看燈的人絡繹不絕。
2、滾龍燈
繁昌荻港鎮春節玩滾龍的習俗已傳承了一百多年,一般為期四天。每年正月十三日為試燈,十四日為起燈,十五日為正燈,十六日為圓燈。試燈這天傍晚,六條老龍和多條滾龍首次上街。華燈初放時,龍燈開始上下穿行,四處盤旋飛舞。街道兩側,家家懸燈,各家各戶焚香放炮。接著,滾龍、花藍、故事燈、走馬燈、魚燈、獅子燈、兔子燈、蝴蝶燈、金瓜燈都上了街。這時路上各色龍燈川流不息,各樣彩燈閃爍輝煌,一直要鬧到三更以后,方才收燈,次日再接著玩燈,直到十六日圓燈。
3、扎彩燈
正月十五鬧花燈,一般要從正月十三扎彩燈開始。老北京的年禧歌謠有“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也就是說,正月十三日為“上燈”;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七日為“罷燈”。從正月十三這天起,人們就開始張燈結彩扎彩燈啦!
4、吃湯圓
“上燈圓子落燈面,正月十五過小年。”是揚州人的又一舊習俗。正月十三晚上全家吃湯圓,寓意“圓圓滿滿”。其實孩子們的心早已飛向大街,三扒兩咽,把碗一推,就一溜煙地三五成群地急著跑到街上去看花燈了。
5、祭祀關公
在西安長安區農村有這樣一種習俗,每年正月十三這天,要祭祀關公。而祭祀關公所用的一種叫“添碟子”的貢品您見過嗎?一粒粒飽滿的大黃豆被排成一溜溜屋檐,各種彩色的豆子、瓜子、桃仁被竹棍嵌接,一層層碼在由幾個碟子駕起來的造型上,最后形成了一座座精巧的亭臺樓閣,這就是長安區獨具特色的民間手工藝品“添碟子”。
6、做“圣蟲”
“不過十五未出年門。”正月十三,在即墨農村有制作“圣蟲”的習俗,這一天,村里的婦女們三五家湊在一起,一起和面、裁剪、雕刻、蒸煮,作春節的最后一“忙”,迎接元宵節,一個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圣蟲”便在這些扛得鋤頭摸得鐵锨的巧手下出爐。
7、祭海
農歷正月十三,相傳這一天是海龍王的生日,每年的這一天,漁民都會舉辦形式多樣的祭海活動,祈盼全年風調雨順,漁業豐收。按照傳統習俗,供桌上早已擺好了祭品,有豬頭、鯉魚、大饅頭等。供桌前,人們焚香化紙,紛紛朝向大海行叩拜禮,震耳的鞭炮聲響徹天地,璀璨的煙花更寄托了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8、放海燈
正月十三放海燈,是我國漁民的傳統習俗,據莊河民間傳說正月十三是海神娘娘生日,在南方有的地區還有七月十五和三月二十三的不同說法。當地漁民和村民沿襲著傳統習俗,在岸上擺設祭品,點燃煙花爆竹,把制作精美寫滿祝福的船燈放入大海,祈求一帆風順幸福平安。
正月十三是什么節日
這天是民間傳統散花燈的日子。正月十三散花燈又稱散燈花、散燈,是古代人們于農歷正月十三日至十六日晩上,在家中燃燈遍散各處以辟除不祥的民間風俗。散燈還被叫做“散小人”,晚清文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順星》中記載:“十三日至十六日,由堂奧以至大門,燃燈而照之,謂之散燈花,又謂之散小人。亦辟除不祥意也。”
作為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燈花”就是用普通的皺紋紙做成,一般要選五種顏色,雙數是絕對不可以的。燈花的制作過程也很講究,做之前必須要把手洗干凈,還要預備一塊潮濕的干凈毛巾,因為在“捻”燈花的時候手很容易變得光滑而沒辦法“捻”動燈花
【正月十三的相關習俗】相關文章:
正月十三的習俗02-24
正月十三的八大習俗介紹12-27
正月十五的習俗02-22
正月初六的習俗02-26
正月十五點紅燈習俗02-22
正月二十三是什么日子03-08
臘月二十三的六大習俗02-02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習俗03-05
正月初十有哪些習俗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