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后感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目送》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目送》讀后感1
人生,就是一次次相遇,夾雜著一次次傷感的別離。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書,名叫《目送》。它講述了作者龍應臺與身邊的人所發生的目送故事,讓我深有感觸。
龍應臺的兒子第一天上小學時,獨自一人背著書包往前走,但他時不時回頭,視線與母親的目光隔空交匯。母親依依不舍地目送自己的兒子一步一步向獨立走去。
讀到這里,我頓時回憶起了自己第一次上學的情景。我與媽媽互相目送,一剎那,我隱約看見媽媽的眼角出現了一道淚光,自己也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淚。我們是多么舍不得啊!但我知道,這時我們只可以離別,因為我要學會堅強、獨立的生活。最后我們戀戀不舍地離別了。
目送親人的生死離別是多么的傷感。當龍應臺父親的棺材被抬入火葬場時,她深深地凝望著,因為這是今生最后一次目送父親。朦朧中,我腦海里浮現出一個畫面。那是在20xx年奶奶去世的時候,我很舍不得地望著她的棺材被移入爐里,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這就是我最后一次目送奶奶,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到生死離別是多么痛苦!
看完這本書,我恍然大悟:最應珍惜的人,原來就是自己身邊的人,不管是親人、熟人還是陌生人,都要珍惜每一次相遇或送別。
人生就如一次次的.目送,讓人念念不忘。正如龍應臺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讓我體會到親情是多么珍貴,一定要好好地去陪伴、關愛身邊的人。
如果你喜歡身邊的人,那就不要只停留在心上,要大聲地說出來,讓對方知道,讓對方開心,用心為對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目送》讀后感2
我的腦海中總浮現著這樣的場景——
那是一條很長、很長的路。每一個人都要走過的路。路中,站著一個人,一個母親。她看著,目送著,凝望著。孩子像迫不及待離開巢穴的雛鳥,義無反顧、毫無留戀地奔向那個他們心中的“遠方”,奔向生命的綻放。可他們從沒有回過頭。
從沒有回過頭。
父母,已經飽嘗人間疾苦哀傷,正在漸漸衰老、退化,用他們蹣跚的步伐,一步步走向枯敗、死亡。可時光卻不讓他們回頭。
不讓他們回頭。
這也許就是目送。這本書中,作者用深邃的眼光、深情的筆觸,緩慢而又憂傷地記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既有款款深情,也有絕決冷漠。通過這些文字,我們能體會到人間深情以及離別惆悵。
其中,我記憶深刻的是《回家》這一篇短小的散文。一個女兒牽著母親,好不容易才把嚴重失憶的她拉上了火車,而那母親卻鬧著要回家。女兒明白,媽媽要回的“家”是一段時光,那曾經美好、溫暖的快樂時光……但她不得不安慰母親:
“這班火車會帶你回家。”
看過不由心酸。一個腦萎縮的病人,連最親最愛的.孩子也不記得了,卻只記得“回家”。
在這個時候,面對記憶的失去,生命的流逝,作者也只能看著,目送著凝望著,母親在“回家”這個信念的支持下,越走越遠。她固執得不讓你追上。
人生無非就是這樣一場又一場的相送。
當那英姿勃發的年輕的孩子腳步慢下來,面上滄桑起來,明白過來回頭看看時,卻只能看見蒼老的父母,相扶相依著,蹣跚地走向死亡。
正如他們的父母中年時的目送一樣。
永遠追不上,趕不及。
《目送》讀后感3
這是一本奇妙的書。淡淡的文字,憑吊的語調,細膩的感受,完全沒有華麗的影子,也沒什么大悲大喜。但卻能讓人很認真地讀下去,在無形間凈化我們那被塵埃腐蝕的心靈。
這是一本記錄她生活點滴散文。這本書中,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作為母親在對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作為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是耐心溫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作為采訪者所熟悉付出的那份真切;記錄了自己作為敏感細膩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傷痛。
翻開這一本《目送》,竟然讓我從頭到尾保持眼睛酸楚的那種感覺——仿佛一個飽滿欲滴的石榴果。
《目送》七十二篇散文,文字撫過了父母、子女的親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圍世界的植物、動物、風景。用那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出最動人的心弦的`那種感覺。讀起來,連呼吸都充滿了共鳴的激動。
這是一個關于時間的記載。隨著時間的流逝,當我們也成為那個望背影的人時,才會真切的體會到父母那份痛楚與沉默。小時候父母把我們當孩子,父母老了我們把它們當孩子。我們會懊悔,懊悔曾經的無知,但時間不留給我們一點機會,我們想告訴自己的孩子這一切的感受,可被時間悄無聲息的擋住了。時間讓我們改變,讓我們懂得了一切,也讓我們失去了很多。
真的是這樣,有些感受只能一個人體會,有些淚只能一個人掉,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個人走。明白了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成長了吧。
《目送》讀后感4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這是我認為《目送》這本書中的精華所在,因為它讓我感觸頗深。
爸爸步行送我上學時,我素來是一到學校就進門,從來不跟爸爸道別,我似乎能看到爸爸那落寞的眼神。
記得有一次,我到了學校門口,回頭想看看有沒有其他同學到校了,好一起走到教室。也就是那一次,我的心好像顫抖了,我的堅強也淪陷了。我看見爸爸還站在那,看見了他那憨憨的笑容。我想,他以為我是專門回頭看他的吧……我恍惚了,眼神也變得逐漸空洞起來,并僵硬地向爸爸所在的方向揮了揮手,在心里吶喊:爸爸,我愛你!
就好像我們的家長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我們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我們用背影告訴他們:不必追!
我有一個壞習慣,就是不自覺。有時我就想,如果沒有父母對我的督促,我是不會取得現在的好成績的,總是他們在幫助我。
現在逐漸長大了,明白了: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我們不能只依賴父母,成長的路漫漫,父母又能陪我們到幾時?如果我們不學會自己堅強,那么我們的`路也許就不會走的那么遠了。
父母在為我們鋪路,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走好這條路。
父母一直都在用期待的目光看著我們,仿佛我們即將要創造奇跡。
愛就像是雨露,澆灌我們心靈的種子;愛就像是小船,我們乘著它乘風破浪;愛就像是翅膀,我們擁有它,就能直上云霄,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目送》讀后感5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目送》中扉頁上的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著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這里的“我”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著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后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著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爐門,消失在火焰中。
《目送》讀后感6
人們常常說,三生,可是真的又三生嗎?如果又的話,今生的我在不停地被誰目送,來世我又會目送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真的是如此嗎?許多年過去,當我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我是否會在拐角處回過頭來,然后笑著對母親說——媽;或者,我是否也會在母親悲傷的目送中消失在拐角處?
我記得小的時候,我常常躺在母親的懷里,聽母親將她那童年的故事,母親的淚光是啟蒙我的明珠。如今,我們兩人之間卻常常隔著一扇門,我在門里頭,她在門外。我卻沒有勇氣打開門。父母養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那是責任。年少時,母親目送孩子離去,年老時,孩子目送母親離去。那又是什么呢?目送著,背影消失里,只剩下哀傷和寂寞嗎?不,不會的,我相信不會永遠都是目送的。我想,我會打開那扇門的,我依舊可以像兒時那樣,像兒時那樣依偎母親懷里,盡管母親不再將她童年的故事了。
在這本書的魅力睿智的.文字里,我看見了自己,在嘆息作者的哀傷之余,也深深地體會到母親,我的母親的那么傷情。我想,許多年之后,等我也是一位母親的時候,是否也會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嗎?也許,我現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問候,一杯清茶,一個擁抱真的可以讓那落寂消逝。也許,許多年后,我目送著母親離去的時候,我仍然會悲傷、難過,但是,至少不會遺憾,不是嗎?
《目送》讀后感7
《目送》是作家龍應臺寫的,這本書的內容是關于父親的去世,母親的衰老,兒子的成長和離開,以及朋友的深切關懷和兄弟之間的患難與共。她描寫了生活中的失敗和挫折,墮落和失誤,生與死和離別,深刻,滄桑,墮落,失落……
曾經她看著兒子上小學,看著兒子逐漸長大,她舍不得啊!她看著父親的老去和他的離去,她還是那么舍不得。但有些路只適合一個人走,親人不可能永遠陪伴我們一輩子,他們將不得不離開老去。
莎士比亞說:“不管多好的東西總有一天會失去,再深的記憶也有淡忘的一天,再愛的人,總有一天會離開。即使是最美麗的夢,總有一天也會醒來,應該放棄的永遠不要挽留。”這意味著,不管你有多好、多珍貴的東西,總有一天我們會失去它們,所以我們應該珍惜這一切。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總是不珍惜我所擁有的,因為我認為只要我足夠快樂。但我錯了,如果我們等到失去了才后悔,那么我們就永遠不會學會珍惜身邊的一切,更不用說寶貴的生命了。
我以前讀過一本書,叫做《天藍色的彼岸》,這本書告訴我們同樣的道理:珍惜現在的'一切,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沒有珍惜。在天藍色的彼岸,主人公因為和姐姐吵架而失去了生命,但是當他死的時候,他發現妹妹非常愛他。
世界上有太多的美麗和不滿,但那有什么用處呢?同學們,這本書給了我們太多的人生啟迪,我們要珍惜家庭、生命和身邊的一切。讓我們靜下心來,做一個懂得愛、懂得生活的人。
有些路,真的只有一個人走……
《目送》讀后感8
龍應臺筆下《目送》在我看來,其中的母子情誼最吸引著我。
龍應臺對兒子甚是愛護,“小時候,直到學校門口,也不肯松開抓著我衣角的小手。”“在通往學校的路上,一次次地回頭,與我四目對望。”小時候安德烈也是對母親無限依戀,隨著年齡的增長,安德烈從母親的翅膀下走出,卻對著無微不至的母親產生誤解,不屑,甚至反感。這引起了我的反思
仔細想想,我和母親又何嘗不是呢?小學我在母親撐起的天空下無憂無慮的`生活。踏入初中的我卻開始反對母親,對母親處處嫌棄,百般擠兌。當看到《目送》中的安德烈時就好似另一個我邊看邊回憶。
兒時,我對餅干情有獨鐘,每一次去超市都要買上幾盒,母親大方地不厭其煩地陪著我選購。升入初中,母親偶爾拉著我去超市買餅干,可我總是生氣地推辭:“我都多大了,不吃餅干了。您也別再管我了。”母親聽罷,臉上充滿期盼轉為滿臉失望。
或許,我可以放下煩躁。但每次卻情不自禁的向母親發火,母親總是讓我一個人先冷靜。
“所謂母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與他的緣分是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當我讀到這里時,恍若隔世……
正如書中所說,母子情會被時間沖去外面的光澤,但其中的內涵——愛是永遠不會改變的。而母親對兒子不斷的謙讓與理解不是就證明了這一點么?所以我決定收斂一下我那煩躁的情緒,好好學習,讓母親不再為我擔心,更要讓她高興。
或許,這就是《目送》要告誡我們的道理。
我相信《目送》之中的道理會傳播的更廣,讓更多以自我為中心,所謂“叛逆”的少年迷途知返,回家好好孝順父母,這便是“生死筆記”《目送》,給我的最真實,也是最偉大的道理和啟示。
《目送》讀后感9
龍應臺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并為之深深感動。《目送》是全書的首篇,描寫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第二篇《雨兒》寫患老年癡呆癥的年邁母親,母女情感真心實意,讓人感動,第三篇《十七歲》寫的是青春期兒子的“獨立”,還有《愛情》、《明白》、《胭脂》、《為誰》等等,這些都是寫父親的逝,寫母親的老,寫兒子的離,把個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傷逝’和‘舍’”銘刻在心,訴諸文字,處處是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后,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別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著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永遠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群中急切地尋找我地樣子,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臥床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媽媽,我很好!”我很感謝兒子的孝順,但心里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己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悅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
《目送》讀后感10
人的一生必定會經歷生老病死這四種自然規律人之常情,同時還會夾雜著成功與失敗,幸福與痛苦……人生如此豐富,可,它對于你來說是美好的還是一場噩夢呢?
父母的離去與衰老,兒女的離別,朋友的牽掛,自己的衰敗破落以及孤獨寂寞……這些,你承受的了嗎?
《目送》是一本記敘了作者龍應臺遭遇的散文集。打開書閱讀它,你會覺得這樣的人生真是悲慘啊。你會想,自己會遭遇這些嗎?會不會很痛苦呢?
剛開始讀它時不了解作者的一切只感覺奇怪,感覺凄涼。兒子漸漸地長大,青春期的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讓人不禁替她感到傷心。年邁的母親智力出現了問題,總是問著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問題,有時候真覺得作者很孝順,因為我看著都感到了不耐煩。
父親的離去對每個人來說都很痛苦,傷心。但對于作者來說痛苦是加倍的,傷心是加倍的。從最后作者回憶的'與父親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可以看出,了解作者家庭背景可以看出——作者與父母及其兄弟一起移民至香港,在香港并無親朋好友,不會像我們一樣也許從小就經歷過許多生死離別的場面,今年太爺爺過世了,再過幾年太奶奶過世了或者什么三叔公八大姨重病過世等等的傷痛。
就像作者所領悟的:“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人不可能完全一樣,人生的道路也同樣不可能相同,經歷的艱難當然也就不一樣。
不管是什么,經歷了就會明白,就會成長,就是磨礪,會讓自己更好,更多的認識到自己的人生。
現在的我們會因幾次的考試不理想而失落、挫敗,這些都只是小得不能再小的考驗,如果這都禁受不了那以后得人生我們會怎樣呢?
【《目送》讀后感】相關文章:
關于目送的作文03-02
轉角的目送作文04-30
目送優秀作文04-07
讀《目送》后感03-09
讀了《目送》有感05-07
目送兮,不落別處作文12-13
目送優秀作文3篇04-08
目送兮,不落別處作文【薦】12-28
《匆匆》讀后感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