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依賴心理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依賴心理1
案例:小強是個9歲的小男生。他的房間總是十分凌亂,從來沒有自己主動收拾過。每天晚上媽媽在小強睡著后,便會過來幫他整理房間,并且把他第二天上學要帶的東西準備好。而每天早晨小強也都依賴媽媽叫他起床上學。如果哪一天媽媽急著上班,小強肯定就會因為睡過頭而遲到。小強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是由父母代為安排的,一旦父母不在,他就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嬰兒時期各種能力相當脆弱,對父母產生依賴情有可原,但當孩子逐漸成長,甚至到了完全可以照顧自己時,為什么還是不能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呢?
1—3歲:鼓勵兒童不斷嘗試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兒童在1-3歲的時候,會進入艾里克森(Erikson)所提出的自主——羞怯或懷疑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會自主地探索環境以及嘗試新的事物。比如說,他們會開始試著自己用小勺吃飯。然而,有些父母為了節省時間,或怕孩子把飯菜撒得到處都是,便會把小勺從孩子的手中拿走。類似的做法一時來看確實替父母省了不少事,然而這卻是造成孩子依賴行為的根源。孩子嘗試新事物的行為如果遭到父母一再地干涉,他們甚至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挫敗感,最后只能放棄對新事物的探索,而這也意味著孩子們掌握新技能的時間會被人為地推遲。這對兒童獨立性的發展自然是相當不利的。
4—6歲:強化孩子適應能力
在4-6歲的時候,兒童邁入了另一個新的里程碑,即自動自發——退縮內疚階段。這個時期的家庭教育,對于兒童究竟是繼續依賴父母,還是逐漸培養出獨立性格,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在這個階段,兒童會面臨更多的'挑戰。如果此時父母對其新的目標給予支持,兒童自發的責任感便能得到發展。因此,要扭轉孩子的依賴心理,就要讓孩子在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倒垃圾、疊被子、掃地,等等。如此便能增強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擺脫凡事都要依靠父母的習慣。有些父母覺得孩子做事慢,因此不愿意讓孩子做家務。如此一來,不但養成孩子依賴的心理,更容易讓孩子喪失對家務的參與及責任感。他們不但會認為父母做所有的家務是理所當然的,而且一旦父母有些事情沒有做好,他們反而會埋怨父母沒有盡到責任。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不斷地學習他人的行為,并對其產生認同。因此,如果能夠善于利用榜樣的作用,對孩子擺脫依賴及促進其獨立自主,也能產生一些積極的效果。在學齡前,兒童所認同的對象是父母,當孩子出現模仿家長而產生自理行為的時候,應該給予及時的鼓勵。比如說“貝貝真棒,已經可以自己穿衣服了”,或是“小寶真乖,已經可以幫媽媽干活了”。類似的話會讓孩子產生自豪感,認為自己長大了,可以獨立地完成一些事情或是為別人提供幫助。經過反復強化之后,孩子這些適應性的行為便能夠保存下來。
學齡階段:利用他人積極影響
上了小學以后,兒童將主要的精力投入到知識的獲得。如果通過努力得到了學業上的成功,他們就會獲得成就感;否則,就會產生自卑感。這個時期便是艾里克森所說的勤奮——自卑階段。由于此時兒童的生活重心在學校,加上國內的家長又特別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因此對孩子的日常生活,家長免不了大包大攬。又形成了孩子對父母的過度依賴。改善這一行為,除了家長自己先轉變觀念之外,也應該向老師尋求幫助。因此老師在學校教育中,如果適當地增加一些培養其獨立性的內容,再加上家長的配合,通常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到了中學之后,孩子進入了同一性——角色混亂階段。他們開始思考自己是誰,以及在群體中的位置如何。此時他們模仿的對象變成了周圍的同學,他必須贏得同伴的認同,進而建立起自己在同伴群體中的地位。這個階段的孩子若有過度依賴的問題,家長可以多熟悉和他經常往來的同伴,并從中找出一些獨立性較強的同學,讓他們對自己的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逐步改正其依賴的行為。
孩子依賴的習慣是經過較長的時期才形成的。同樣,想要糾正這一行為也不是一兩天就能辦到的。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耐心尤為重要。過于倉促或激烈的矯正措施,都有可能會使孩子誤認為他是個不受喜愛的人,從而對他的心理造成傷害。因此,一方面要增加孩子成功的經驗,積極培養其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還要設法讓孩子明白,父母是愛他的,但是自己的事情必須自己完成。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依賴心理2
現在的孩子在父母眼中都是寶。為了培養孩子,一些父母往往對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大小事情大包大攬,什么都舍不得讓孩子干,讓孩子養成了嚴重的依賴心理。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依賴心理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1、尊重并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一歲的孩子就有了獨立意識的萌芽,他們什么都要來一個“我自己”,自己拿小勺吃飯,自己搬小凳子。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不僅要獨立臆穿脫衣服、洗臉洗手,而且還要自己洗手絹、洗襪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還想自己上街買東西,自己洗碗。
對于孩子正在增長的獨立意識,家長一定要予以重視,并支持、鼓勵他們:“你只要好好學,一定能做好!”千萬不能潑冷水:“你還小,干不了!”
2、幫助孩子克服依賴心理
家長的過分寵愛,反而使孩子原先自己能做的事情也會不愿意去做,碰到一些困難就喊爸叫媽,完全依賴他人。
因此,父母、長輩必須改變包辦代替的做法,使孩子克服依賴他人的心理。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應當幫他樹立克服困難的勇氣。
3、尊重孩子
家長要注意對孩子說話的口氣和方式,要認真聽孩子講話,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
孩子吃飯不要硬逼,讓孩子做事盡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不要當眾手指責孩子“不爭氣”、“笨蛋”、“沒出息”等,這樣會深深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應該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
事實證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待人友好、懂禮貌、舉止大方、自我獨立意識強。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孩子受到應有的尊重的良好反應。
4、不要過度保護孩子
在歐美國家,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獨立性的培養,他們主張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孩子一出生就讓他獨宿一室,極少與父母同住。孩子學走路時,跌倒了,就讓他自己爬起來。
這樣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
5、以興趣培養孩子愛勞動的習慣
讓孩子們做任何事都要避免簡單的命令,防止他們產生對立情緒或厭惡心理。
孩子對游戲活動有強烈的興趣,讓孩子做些象征性的勞動時,要盡量游戲化,這樣他們就會以極大的興趣積極參加。
如果能經常地堅持訓練,他們就會逐步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獨立性和勤勞、不畏艱苦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愛勞動,不怕艱苦,才能夠獨立起來。
6、為孩子獨立性的發展提供條件和機會
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必須解放孩子的手腳,放手讓他們去做那些應該做而且又是力反能及的事情,即使孩子做得不好、處理得不圓滿也沒關系。
有些家長總怕孩子做不好,習慣于包辦代替,習慣于指手畫腳,總以擔憂的目光注視和提醒孩子,或者干脆替孩子掃除障礙,鋪平道路。
這種態度和做法,有意無意地束縛了孩子的手腳,阻礙了他們獨立性的發展。
7、教給孩子獨立做事的知識技能
孩子不僅要有獨立意識,而且還要有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即不僅愿意自己做事,而且還會自己做事。
例如,怎樣擇菜、洗菜,怎樣掃地、擦桌子,這些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進行的。獨立性還表現在孩子學習、交往等各個方面。
家長要教孩子自己完成游戲和學習任務,自己去和同伴交往,當孩子和同伴發生糾紛時,還要教他們用各種有效的方式自行解決矛盾。
8、讓孩子自己決策
自己決策是獨立決策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我們要從小培養孩子自己決策的能力。
孩子的事應該由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決定——"玩具放在什么地方?游戲應該怎樣布置?和誰玩?玩什么?"這些孩子的事,家長不要作決定,要讓孩子自己去動腦筋,想辦法,作出決策。
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分析,引導孩子判斷,但不要干涉,更不要包辦,代孩子決策。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依賴心理】相關文章:
幫助孩子克服膽怯心理04-25
幫助孩子克服害羞的心理的方法04-28
六招幫助孩子克服害羞心理11-18
如何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01-27
如何克服自負的心理12-26
如何克服心理緊張05-31
如何克服怯場心理03-29
【精選】如何克服怯場心理03-29
如何克服孕期的緊張心理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