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與朱元思書反思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與朱元思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與朱元思書反思1
1、這篇課文,篇幅短小,語言優美,對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在讓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將文章給學生范讀了一遍,要求學生標注字詞的讀音及朗讀停頓,然后要求他們回去要將課文讀熟。“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上課時,在講課文的過程中,也要采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反復地讀,且速度宜慢,因為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還要注意確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當落在“箭”“奔”二字上,才會使人感到形象鮮明。
2、在教學中,我能通過范讀、領讀、速讀讓學生感受“駢體文”的特點──四六句、對偶,并讓學生自我總結,教師加以補充,使學生能對駢體文有一個簡單的了解。
3、在這篇文中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內容,讓學生再一次領略了富春江的美。
4、這篇文章的難點是對“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物者,窺谷望反”兩句的理解。所以我在教學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礎上,介紹作者生活的背景及個人經歷,然后讓學生在此基礎上說說應該如何去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最后再作以總結。
5、結合文章體裁,我引導學生朗讀應從情感上再下功夫,不僅要注意語速,讀出節奏,更要讀出感情,讀出景色的優美,讀出作者對景色的喜愛之情和學生對景色的喜愛。
總之,這節課既讓部分學生能夠直接從課本上找到答案,又要讓學有余力的同學與其他同學對課文的知識點進行合作探究解決。既兼顧了中差生,又照顧了優生。
與朱元思書反思2
結束《與朱元思書》這篇文章的教學后,自己經過反思并做如下總結。
一、成功之處
1、對于這篇寫景名文,在教學設計時,我力求讓學生借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在導入時,我利用多媒體演示了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并引用葉文玲的《烏篷搖夢到春江》中對于富春江的評價——俏、美、嬌等評價性語言加以說明,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對于富春江有所向往。
2、《與朱元思書》一文是初中教材中比較少見的一篇“駢體文”,在教學中,我通過范讀、領讀、速讀讓學生感受“駢體文”的特點──四六句、對偶,并讓學生自我總結,教師加以補充,使學生能對駢體文有一個簡單的了解。
3、在這篇文中的教學中,我嘗試運用了“望畫說文”、“望文說文”的方式,引導學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內容,挖掘主旨,同時,也讓學生再一次領略了富春江的美。
4、也許,這節課不足以使學生充分感受富春江的美,感受祖國語言的表現力,我向學生推薦閱讀葉文玲的《烏篷搖夢到春江》,充分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和知識性的統一,體現了大語文觀。
5、自己覺得最大的成功在于在45分鐘內,一直以音樂作為創設情境的最佳手段,在教師范讀后,由學生來領讀,學生自由閱讀,學生速讀,學生品讀,講解后組織學生選取自己較為喜歡的語句或段落進行背誦識記,從而引導學生誦讀經典、傳承經典。
二、不足之處
1、對于教材的`挖掘不夠。例如對于“奇山”的特點沒有挖掘到位,沒有使學生深入感受富春江的山的奇、險、高。
2、對于學生的了解不夠。個別時候存在著教師包辦,不敢放手的傾向。
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我覺得自己應加強的是自己的語文素養,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不止一次感嘆個別學生的語文素養之深,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應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更適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
與朱元思書反思3
我十分有幸參加了此次“同課異構”活動。在這次活動中,我得到了許多前輩和同事的指導關心,自己也受益頗多,下面是我對這次講課的一些反思。
根據初三的教學進度,我們決定以《與朱元思書》這篇文言文來參加這次活動。在講課前的一個星期,我們初三語文組在小組教研會上對這篇課文進行了集體備課和分析。這是一篇文言文,而且是一篇優美的山水小品文。所以我們認為這一課的教學重點首先應該是理解文意,掌握重點詞語的意思并且能翻譯重點句子,然后是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主要在體會富春江山水的綺麗多姿,以及對抓住特點有層次的寫景方法的學習和對作者厭棄塵俗、向往自然的情感的理解。
星期一,按照活動要求,我們組集體抽簽。得知這一課要由我來講后,我本來想呈現一個完整的課堂,從朗讀到翻譯再到理解分析課文。但根據我對學生兩個多月的了解,他們比較含蓄,接受知識比較慢而且需要給予充足的思考和理解時間,于是我決定將本課的翻譯和詞語理解提前進行。所以我把這節課的目標定為熟讀課文和學習抓住特點有層次的寫景方法。在備課和制作課件過程中,大家給予了我很多幫助和關心,顧校長建議我在課件的最后以書面形式將寫景的方法進行呈現,可以更清晰而且省時間,胡老師和瞿老師在課件的制作上也給我提了意見,讓我明白了課件要為課堂服務,而不能過多牽制課堂。
星期二的下午第二節課這堂課以朗讀貫穿,重點是分析文中的寫景方法,并聯系以前的課文讓學生加深印象。這堂課我認為基本達到了目標。課堂雖然不夠活潑熱情,但學生們都積極思考,一些基礎很差平時不敢回答問題的同學也努力跟上節奏。對于這堂課的難點:富春江山的寫法的分析沒有遇到什么阻礙。而且學生們也在品味優美的山水中準確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最后這堂課時間把握也剛剛好。總之,我認為這堂課基本完成了任務。
上個星期五我們組召開教研會,對我的課進行了評課。老師們提出了很多寶貴的建議。這堂課的切入點較小,目標明確,舍棄了不必要的環節,在知識的掌握上很扎實,符合初三年級的教學實際。我還有所欠缺的是:第一點,原計劃以朗讀貫穿全文,但實際操作的時候,到了課堂后一半,由于時間關系也由于我有些緊張,就忘記了閱讀,本來想讓學生們在熟讀基礎上進行背誦的,效果沒有完全達到,課堂的優美性打了折扣;第二點,關于作者的生平介紹不用一定放到課堂的開始,可以到理解主旨句的.時候插入作者的經歷,使學生更好地體會情感;第三點,也是很重要的一點,這本來是一篇很優美的散文,但是我帶領學生條分縷析的同時忘記了體會這篇文章的美。語文在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的培養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情感能力的培養,語文課堂應該是美的熏陶。
總之,此次活動中讓我受益匪淺,我明白了: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也會在今后的教學中繼續虛心聽取各位前輩和同事的建議,積極參加集體教研,主動思考如何讓課堂更高效。
與朱元思書反思4
鎮沅恩樂鎮中學張瑞玲 我十分有幸參加了此次“同課異構”活動。在這次活動中,我得到了李樹萍專家和同行的指導關心,受益頗多,下面是我對這次講課的一些反思。
優點:
一、重視導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畫,所以在文章導入部分,采用畫面加音樂的形式來設置情境;可惜的是音樂因設備問題沒有。運用多媒體的優勢,聲色結合,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以學生身邊的奇山異水,優美的畫面與配以悠揚的古箏曲《高山流水》情景導入。營造氣氛,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二、注重朗讀。《與朱元思書》這篇課文,篇幅短小,語言優美,所以對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在讓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背誦文章。要想有效地培養這種能力,首先要做到:“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只要學生將課文讀熟,并按照一定的節奏來讀,那么大體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
例如第一次設計讓男生齊讀,是男生相對讀的不是很準確,讓女生注意聽,女生相對比較細心,讓學生拿起筆來做記號,旨在培養學生的圈點勾畫的習慣。 最后根據學生讀的情況,強調容易讀錯的音解決難字詞;第二次教師范讀,教師范讀,學生聽讀。要求學生學習朗讀的韻味及節奏。第三次一二組讀課文,《課程標準》中對文言文學習要求有:“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語感。針對學生情況,先自主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不懂的可以和同桌探討,還可以詢問巡視的老師。采用反譯的方法檢查大大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此部分問題設置有一定的梯度,遵循由易到難的規律,學生通過以上學習,疏通了文意,對這篇課文已經有了大概的了解。可以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做進一步的探究。第1、2題難度較小,學生可以獨立的完成,第3題難度比較大,需要學生小組合作一起質疑探討。第五次全班齊讀,要嘗試根據減字背誦法背誦課文。朗讀是學習文言文極為有效的方法。在朗讀中串聯正音、節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識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養語感。同時朗讀還與聯想想象有效結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誦。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朗讀,盡量做到熟讀成誦。注重朗讀。以讀為本 ,體現散文教學特點。
三、注重背誦。景東四中8年級(5)班是平行班。對于有一點文言文基礎的八年級的學生來說,已經有了一定的文言詞匯的積累,本篇文章內容簡短,意思明了,在文章的理解層面上應該沒有多大難度,但根據平行班的特殊情況,我還是盡量把目標定得低一些,力求在短短45分鐘里背課文。
四、注重寫練。
學完課文后 ,我因勢利導,把課內知識向外輻射開來,讓學生進行有機的訓練。展出了一幅身邊的山水圖片,要求同學用筆仿照課文描寫身邊的奇山異水寫成一段話。這就訓練學生的知識實際運用能力,它極大的拓展了課堂的涵蓋面,擴大了訓練量,增強了穿透力。通過課內外結合,進一步融匯了所學的知識,使學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缺點:
結合新課堂改革的要求,我個人認為在一些小環節上還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點,原計劃以朗讀貫穿全文,但實際操作的時候,到了課堂后一半,由于時間關系也由于我有些緊張,第四個環節忘記了閱讀,還有應該先讓學生自由的朗讀,然后再分各種形式的讀,盡量采取全班齊讀,本來想讓學生們在熟讀基礎上進行背誦的,但最后也只是讓學生有提示的背誦,效果沒有完全達到,課堂的優美性打了折扣。
第二點,也是很重要的一點,這本來是一篇很優美的散文,但是我帶領學生條分縷析的同時忘記了體會這篇文章的美。語文在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的培養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情感能力的培養,語文課堂應該是美的熏陶。
第三點,合作、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應加強,為了保證課堂的完整性,字、詞、句的落實只是蜻蜓點水,強化字、詞、句的落實和檢測。
第四點,對于學生的了解不夠。加之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存在著教師包辦,不敢放手的傾向。
第五點,更要讀出感對于語文教學,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創設廣闊的精神空間和施展的余地。同時還要以情激情,在激情中提升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在激情中激發感悟和創新。所以說如果老師在課堂上的情感更熱烈一些,那就是錦上添花了。
第六點,加強普通話,每一天都要加強練習,多聽多說,努力去掉鄉音及不準的音。 總之,此次活動中讓我受益匪淺,我明白了: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我也會在今后的教學中繼續虛心聽取各位前輩和同事的建議,積極參加集體教研,主動思考如何讓課堂更有效。
與朱元思書反思5
本節課我的課題是《與朱元思書》,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三課。我現將本節課教授過程中的優缺點進行反思。
優點:本節課我本著“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EEPO教育理念,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能夠主動、積極、有效地進行多邊活動,形成互補優勢。讓學生在“看、聽、講、想、做、動、靜”中享受學習的過程,充分體現課堂效率的提高和教學過程的優化,從而強化對學生創造性的培訓。
(一)把學習的主動權交個學生:因為本文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言散文,所以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文章的整體意境和美感,再結合本班學生活潑好動,表現欲望強烈的特點,將傳統的由老師指導朗讀改成由學生成立的“朗讀專家小組”指導同學朗讀,評價同學朗讀,在生生的互動中鍛煉學生的“讀、講、聽、學”的能力,并讓課堂真正地“動”起來。
(二)通過任務型交際活動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結合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讓學生學生借助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風物之靈秀,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懷。我設計了讓學生根據固定句式“山(水)之美,美在”來鑒賞文章寫景的美點。這一環節互動的形式是小組合作探討,小組代表上臺展示,運用EEPO的形式充分調動起了學生自主思考,合作分享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看著自己的討論結果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并贏得掌聲,每一位參與討論的同學都充滿了成就感和喜悅感,所以一節課下來同學們不僅收獲了知識也收獲了自信。
(三)學生小結環節利用氣泡圖的形式既節省時間又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讓老師和學生一目了然的'明白這節課學生都學到了什么。由于氣泡圖的繪制方法非常靈活并且很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聯想,所以最后總結的環節又再一次升華了文章的主題,讓學生們從自然界的峰巒溝壑聯想到了人生的坎坷之時和風光之時,并思考得出結論:坎坷之時莫消沉放棄,得意之時也莫驕傲不可一世。所以整堂課學生們都在主動思考中度過,受益頗多。
缺點:本節課也有很多遺憾:例如對時間的把控不當、板書設計的不夠美觀、對學生的評價過多集中在語言評價上。
(一)本節課設計的內容過多,以至于下課了內容卻沒有講完,這雖和學生講解、評價的不可控性有關,也和我設計教學環節不夠精心有關,所以在今后的備課和教學中,我一定會把時間觀念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貪多但求精,更加專業的呈現優課。
(二)本節課最大的遺憾是板書設計的不夠美觀,寫完課題和作者之后應該將板書寫在黑板的正中間,而我卻寫在了最上面,和作者擠在了一起,讓板書整體看起來擁擠,這次板書書寫的失敗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學中要重視板書書寫,不僅要把字寫好,也要設計精心,結構合理,在具體的比賽中還要隨機應變,頭腦靈活。
通過對本節課的反思,我深深體會到“EEPO”教學理念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授課理念、方式的轉變勢在必行。想要做一名優秀的“EEPO”教師,我還要學習太多的東西,所以要一直本著謙虛好學的姿態多向課改同路人、成功者請教,在學習中才能不斷進步。
與朱元思書反思6
在教學中,我通過范讀、領讀、速讀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的了解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結構。在學生全面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再次播放多媒體,嘗試讓學生看畫面寫一段導游詞,然后推薦幾個學生上臺當導游。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讓學生練習了導游詞的寫法,可謂一舉多得。
在這節課的準備和進行過程中,我覺得收獲很多,不過也有遺憾,一是對文章的主旨挖掘不夠深刻,二是對學生的導游詞沒有及時給予評價。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來點亮學生智慧的火花,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才華的舞臺。
與朱元思書反思7
《與朱元思書》這篇課文,篇幅短小,語言優美,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在讓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養這種能力,首先要做到:讀懂文本并能順暢地朗讀以至成誦。對于朗讀的指導,首先在預習之前,我將文章給學生范讀了一遍,要求學生標注字詞的讀音及朗讀停頓,然后要求他們回去要將課文讀熟。“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要學生將課文讀熟,并按照一定的節奏來讀,那么大體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上課時,在講課文的過程中,也要采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反復地讀,且速度宜慢,因為慢一些才有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還要注意停頓,包括句中停頓及段落間的停頓,尤其是每讀完一小層都可以作稍長的停頓,這樣會有鮮明的層次感,不至于將文字所描繪的不同的畫面交錯在一起。還要注意確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當落在“箭”“奔”二字上,才會使人感到形象鮮明。教師可要做示范朗讀,學生中讀得好的也可給同學們示范。
這篇文章的難點是對“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物者,窺谷望反”兩句的理解。考慮到學生以現在的'生活閱歷很難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講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覺有些膚淺,所以教學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礎上,介紹作者生活的背景及個人經歷,然后讓學生在此基礎上說說應該如何去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最后再作以總結。
與朱元思書反思8
《與朱元思書》這篇課文,篇幅短小,語言優美,所以對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在讓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養這種能力,首先要做到:讀懂文本并能順暢地朗讀以至成誦。對于朗讀的指導,首先在預習之前,我將文章給學生范讀了一遍,要求學生標注字詞的讀音及朗讀停頓,然后要求他們回去要將課文讀熟。只要學生將課文讀熟,并按照一定的節奏來讀,那么大體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還要注意確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當落在“箭”“奔”二字上,才會使人感到形象鮮明。教師可要做示范朗讀,學生中讀得好的`也可給同學們示范。
在疏通課文這一環節,我沒有一字一句地講解,而是采取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形式,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疏通字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與朱元思書反思9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寫景美文,結束新課后,我反思如下:
1、對于這篇寫景美文,在教學設計時,我力求讓學生借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景。在誦讀時,我利用多媒體用古箏曲《高山流水》作背景音樂,搜集富春江圖片,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對于富春江有所向往。
2、針對“駢體文”,在教學中,我通過范讀、品讀、自由誦讀等形式,咬文嚼字,讓學生熟悉、理解、品味、鑒賞、記憶、積累,感受“駢體文”的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極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從而引導學生品讀經典、傳承經典。
3、對于寫景美文,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嘗試運用“賞景聽讀”“以景助講”“望景生文”等方式,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內容,挖掘主旨,同時,也讓學生在反復賞景中受到美的熏陶。
4、針對課文難點,為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我聯系歷史資料,進行拓展延伸,以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為了加強語言積累與運用的訓練,因此,我在“拓展延伸”與“課后作業”中做了相應的處理。
遺憾是:時間分配得不夠好,“溫故知新”處利用了7、8分鐘的時間,造成前松后緊,因此也沖淡了重點;如果能在此節省5分鐘時間,“誦讀”的訓練能更突出一些,同時后面的設計的“弦外之音”及“拓展鏈接”的內涵才能挖掘到位,使學生深入體會作者的高潔情趣。
與朱元思書反思10
一、教材分析
《與朱元思書》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的第五單元的一篇以書信形式描繪富春江山水的文言美文。本文以書信短札的形式,描寫了富陽至桐廬一百余里的秀現的山水景物,文章文字清麗,節奏明快,韻致錯落,意境雋永,從而成為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通過學習本文,一方面增強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理解感受能力,積累文言詞匯知識;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從語言中去感悟自然之美,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最終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這正是語文課程標準所要求的。
二、學情分析
本文的學習者是初中二年級的學生,經過兩年多的文言問學習,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而且學生此前已經學過了如《三峽》這類游記類的文言散文,有了一定的閱讀基礎,加之書下注釋較為詳細,學生閱讀的文字障礙不大。但是對文言虛詞的'積累還比較少,對文言散文的理解還不深入,這就需要引導學生深入的思考透過語言感悟文章。
三、教學目標
(一) 知識目標:
1、簡單了解作者以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2、了解本文的文體特點:書信體、寫景散文、駢體文。
3、理解并積累文中的虛實詞。
4、借助工具書或尋求幫助,通讀全文,理解意思,并能背誦全文。
(二)能力目標
1、通過文章的理解,培養閱讀文言文和翻譯文言文的能力。
2、引導學生品味賞析文章.體會文章的“結構之美、語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獲得美的享受,培養審美能力。
3、體會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意境,把握課文的主旨。 4.通過教讀本文,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三)情感目標
感受文本之美和景色之美, 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理解作者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熟讀并背誦課文。
2、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
教學難點:
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含意,能辯證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與朱元思書反思11
以前,我上文言文時,一般是按照下列流程上的:導入新課,簡介作者,范讀課文,教學生字詞,翻譯課文,處理練習。從教學的時間來看,翻譯課文大約就占有百分之七十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在講臺上講得多,可謂辛苦,學生打瞌睡的也多,無動于衷。為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我作了很多努力,現在算是找到了一點喜悅。
我現在教《與朱元思書》一文,就沒有花以前那么多時間去做翻譯課文了。我把以前翻譯課文的時間用來引導學生去學習課文。我是這樣做的,我先范讀了課文,讓學生結合課文下的注釋理解課文的內容,然后,讓學生齊讀課文,完成下面幾個問題:1、課文緊緊圍繞兩句話來展開的,請從課文中找出這兩句。2、課文著重描寫了“自富陽至桐櫨”的“奇山異水”,哪些是描寫山“奇”的,哪些是描寫水“異”的?3、想想自己身邊的山和水,與課文中描寫的山和水作一比較,是否真如作者所說的“獨絕”?接下來,我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學生思考,文章的結構有“總——分”、“總——分——總”、“分——總”等,這篇文章是按哪種結構方式來行文的?最后,我讓學生齊讀課文,要求學生劃出課文中的這些語句,“從流飄蕩,任意東西。”“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體會這些句子,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一堂課下來,學生都在積極的動手、動口、動腦,沒有人打瞌睡。上完了這篇課文,我沒有一句句的教學生翻譯,但學生卻能翻譯了。我感覺這堂課很成功,也符合新課標新課程新課改的`要求。
這堂課的成功,有兩方面的原因讓我這樣去償試的;1、學校組織教師集體備課,在備課過程中我們組老師就討論,研究文言文如何教學能讓學生喜歡,也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大家都認為在文言文教學中,如果我們教師花大量的時間去翻譯課文,學生只是了解這篇課文的大概意思。這篇文章是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學生不知道。別的文言文,學生拿到就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啰。于是,我便有將文言文教學中的翻譯課文的時間解放出來的想法。2、看了《人民教育》中的《與魏書生同行》的文章。文章中講道;魏書生在廣東省深圳市寶安中學上了一節語文課,也是文言文,課題是《晏子使楚》。魏老師上這課時,也沒有翻譯課文。然而,上完這篇課文后,學生們都能翻譯課文,聽課的老師們都很滿意。魏老師的課,給了我理論上的指導,堅定了我對文言文教學改革的信心。
今后,我將繼續這樣去實踐。
與朱元思書反思12
近日,我在教學過程中,品賞了南朝梁文學家吳均的駢文《與朱元思書》,我不僅被他那角度多變的手法,靈活精妙的構思,清新流暢的文字所折服和陶醉,更為他那育人無痕的獨具匠心和寄情山水的寵辱皆忘的博大胸懷所傾倒。
作者在文中極言了富春江的奇異美景之后,又設想了追名逐利、熱衷于官場的人到這里來會引發的感受:“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作者為什要這樣寫?因何寫這篇文章?為什么要把這篇佳作贈送給朱元思?其目的究竟何在?
我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帶著種種疑問,查閱了吳均的人生檔案得知:“吳均,字叔庠,吳興故鄣人。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出身寒賤,自幼好學而有超群的才華,所作詩文深受當時行家稱賞,其文章風格清拔而有古氣,時人效之,稱為‘吳均體’。吳均為人耿直,因私下撰寫《齊春秋》,并如實記錄了齊、梁間的歷史,蕭衍‘惡其實錄’,便焚其書稿,免其官職。不久又奉召撰寫通史,未成而卒。”
《與朱元思書》是一篇難得的山水游記,更是一篇與友人的書信。細讀文句,品嘗文章中心,聯想作者才華出眾,卻又人生坎坷,遭遇不幸。我們不難推想出他作書和贈書的當時情形:作者贈書給朱元思,可以想見朱元思一定是作者的好友,并且也一定是文人墨客。否則就與吳均難有共同的語言,更不可說是好友和需要贈書了。朱元思既是文人,就有可能牢騷多。“自古文人牢騷多”。
故此:一日,朱元思與好友吳均相會與吳府,少不了要飲酒暢談。酒過三巡,朱元思微帶酒意,就會有懷才不遇之感,慨嘆人生之不幸,世道之不公,針砭時弊,牢騷滿腹。幾杯酒下懷,更是借酒澆愁,頹廢踉蹌,意志消沉。看到友人如此,吳均覺得實在是過意不去,想要勸解,覺得朱元思乃滿腹經綸,與自己旗鼓相當,不知如何開口。沉吟良久,于是心生一計,返回書齋,揮筆寫下了這篇山水游記。天色漸晚,朱元思告辭回家。臨別時,吳均將所作書信雙手奉送曰:“朱兄,在下日前游富春江,偶有所得,隨作一文,不知妥否?還望兄臺斧正。”朱元思雖醉眼朦朧,但心智尚清,接過書信曰:“豈敢,豈敢。”急切閱讀后說:“妙哉!妙哉!真乃山水游記上乘之作也。何談斧正,愿為珍藏。歸去自當細細品賞。”吳均曰:“如此甚好。恕不遠送,兄臺珍重。”
朱元思回到家中,酒也醒了。回想起吳均贈書之事,隨挑燈夜讀,更覺得實在寫的太好,令人拍案叫絕。細一品嘗,頓時恍然大悟。自曰:“好你個吳均,你原是借此書勸戒我不要追名逐利,沉淪世俗,需要淡泊明志,寄情山水。你何不當面說明,卻要說讓我斧正,實乃用心良苦啊!”朱元思回想自己身世遭遇,與吳均相比,自覺慚愧。胸中之氣,全然散盡。
拜讀名篇,聯想當時情形,自覺得有三點啟示:
啟示之一:育人需無痕。
結合文章內容,聯想作者身世,推斷贈書目的,我們不得不驚嘆吳均勸解友人的獨具匠心。為了幫助友人改正錯誤,自己用游記的形式巧妙的讓讀者自己悟解,真是不留一點痕跡。這種育人無痕的教育藝術難道不值得我們今天的教師好好學習嗎?
隨著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在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理念”的今天,師道尊嚴的傳統教育已經成為歷史,嚴師出高徒的教育理念已經過去。在這樣的教育形式下,今天的教師既要擔負起教書育人的歷史使命,又要依法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教師在實施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背上個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的罪名。如果對學生的過錯和違紀違規行為,置之不理,教師又會背上玩忽職守的罵名。那么,當今的教師怎樣才能做到既盡職盡責,又不背上罪名和罵名呢?吳均就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就是要淡化育人痕跡,實施和諧育人。正所謂“轉化學生是一場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僅需要果敢的勇氣,還需要運籌帷幄的戰略戰術,而且需要恰當地把握出奇制勝的戰機。”教師要學會利用一切有利于自己的環境、資源、情景、時機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做到既不傷害學生的身體和自尊心,又能夠達到教育和轉化學生的目的。這才是高明之舉啊!
啟示之二:不要盡信書。
課文后一個練習題為“作者在極言富春江的奇異景色后,為什么要說‘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倫世務者,窺谷忘反’?”
參考書中給出的答案是:“作者描寫富春江的奇異景色之后,轉到抒寫身歷其境的內心感受‘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是說優美的山水,足以使熱心世務、期盼仕途騰達的人產生隱居之想。作者觸景生情,從審美的角度,進一步烘托出山水巨大的誘人魅力,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向往。”
從作者自己悲慘的遭遇、博大的.胸懷、巧妙的構思、贈書的行動看,作者的寫作目的遠非于此。既不是向友人炫耀自己出眾的才華,也不是說明奇異的山水能夠讓人升華情感的奇妙功能,也不僅僅是表白自己向往大自然的心理。從中很可能是隱含著勵己勉人的目的。他也許是要借此勉勵自己和好友不要追逐名利,沉落世俗。要寄情山水,回歸自然,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抑或是向人們表白自己寄情山水的志向。還有可能是歌頌富春江壯麗的山水,表達自己贊美之情。或者說明自己之所以能夠超凡脫俗,與世無爭、寄情山水的原因是富春江的山水太美了。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如果我們只按照參考書中的答案,未免太片面和庸俗了。所以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作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把握教材,領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意圖,全面、準確把握中心。這樣才能正確引導學生,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啟示之三:無需牢騷
人們常說“自古文人牢騷多”。但是吳均自幼好學而才華超群,像這樣一個為大文豪,在遭到罷官免職的遭遇之后,他泰然處之,從來沒有半點牢騷,淡泊明志。而且還能以他那博大的胸懷勸戒自己的朋友忘卻名利,回歸自然。這難道不足以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嗎?
今天的教師,用古人的準則,大多數充其量不過是“半個文人”,但是就是這“半個文人”當中卻有不少人愛發牢騷,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得不償失,怨天尤人。如果我們也能像吳均一樣寄情與我們的事業,一心撲在教學工作上,在我們的工作中找到人生的樂趣,其不美哉!
假如我們能夠專心從教,我們就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思,更沒有必要去發牢騷。我們就能夠專心構建有效課堂,掌握教育藝術,在教育藝術的殿堂里盡情地享受,我們還有什么值得牢騷的呢?
總之,我愛這篇課文,因為她給了我莫大的啟示,教我如何做人,如何育人。
與朱元思書反思13
本課,主要以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和各種手段構建和諧的教學平臺,爭取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我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的對話,課堂應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應向在場的每一顆心靈都敞開溫情的懷抱。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一言一行和課堂的組織形式,都折射出教師新型的角色定位,在教法的設計上主要以學生的自讀、自悟、質疑、討論為主。我計算了一下,教師講話和活動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其余時間都給了學生。所以說在課堂的組織形式上,教師始終注意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平等、寬松、民主、安全、愉悅的學習氛圍,較好等地確定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挖掘了他們的創造潛能,激發了他們學習語文的內驅力。
二、以讀為本,體現散文教學特點。
這篇散文語句優美,適于朗讀,有多年教學經驗的鄭教師,因此注重朗讀的指導,讓朗讀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教師靈活的運用錄音范讀、指名讀、齊讀、自由讀、快速讀等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中感悟,讀中生疑,讀中答疑。并且每次朗讀都帶有明確的目的。例如第一次聽錄音朗讀,要求學生把握語調感情,解決難字詞;第二次指名讀,要求同學進行朗讀方面的點評;第三次自由朗讀,要求劃出喜歡的句子并說明喜歡的原因,同時齊讀這些優美句子;第四次默讀,要求同學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通讀讓學生從中自我感悟,自我認識,培養了學生的評價能力,同時糾正了自身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和欣賞能力。
三、以問題意識為主調,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在課堂上,教師注意以“問題”來統領整個學習過程,引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通過師生合作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這就很好的打破了過去那種被動式接受知識的弊端,那種方式缺乏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時都是由教師事先設制好一系列問題,然后引誘學生陷入老師事先安排的陷阱里,按照老師設制好的思路,進行機械的學習和解答,限制了學生的多向思維和發散思維。這節課老師很好的打破了這個格局,注以“問題本位”作為學習的主要方式。整節課除了老師為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的感悟而提出3個疑問外,其余都是讓學生自己質疑和答疑(一共提出了13個問題)。這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四、遷移運用,不斷升華。
學完課文后,老師因勢利導,把課內知識向外輻射開來,讓學生進行有機的訓練。例如老師展出了一幅圖片,要求同學從課文中找出描寫這幅圖片的句子,然后選取其中一些自己喜歡的句子,擴寫成一段話。這就訓練學生的知識實際運用能力,它極大的拓展了課堂的涵蓋面,擴大了訓練量,增強了穿透力。通過課內外結合,進一步融匯了所學的知識,使學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另外,對于語文教學,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創設廣闊的精神空間和施展的余地。同時還要以情激情,在激情中提升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在激情中激發感悟和創新。所以說如果老師在課堂上的情感更熱烈一些,那就是錦上添花了。
與朱元思書反思14
《與朱元思書》編者安排在人教版八下第五單元第一篇,此文是一篇只有144字的短小精美的山水小品,景物引人入勝,情感樸實真摯,文字簡練雋永。文中沒有生僻字,讀起來朗朗上口,課下注釋詳實,學生學起來應該沒多大難度。于是在教學設計時,我想改變“朗讀課文—介紹作者—時代背景—字詞解析—文章翻譯—內容分析”傳統文言文教學方式,希望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緊扣“語言”這根主線,通過學生讀、說、議來達到“理解積累關鍵文言字詞、理解文章內容,體會語言妙處,體味作者情感,了解古人寫景藝術”的目標。以此充分發揮教材的例子作用,既是閱讀的例子,也是寫作的范例。然而教學效果卻出乎我的意料,整個課堂氣氛沉悶,沒有精彩的發言,沒有動態的生成。
在“重言輕文”的課堂,教師多糾纏于有限的文言知識傳授,照本宣科,而無視生動形象文言語境,課堂普遍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逐字逐句地串講課文,對每個字詞都不放過,還苛求要求學生歸納整理出通假字、異讀字、古今異義字、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學生在機械重復、死板瑣碎地抄錄背誦中忙得不亦樂乎。在“重言輕文”的課堂,教師只重視教師的“言”,而忽視學生的“言”,這里的“言”是指言語表達,課堂成了典型的滿堂灌,死氣沉沉。學生即使“言”也大多停留在解釋詞句、翻譯句子、理解性填空上,而缺少融入文中生動形象、優美意境等有創意的表達。長期以往,文言文教學陷入學生怕學文言文,教師怕教文言文的境地。
與“重言輕文”相對的是另一個極端是“重文輕言。”“重文輕言”的課堂,有的教師喜歡把文體、作者、文章的寫作背景及其價值講得無一遺漏,還用許多時間介紹作者的趣事、賞析作品中人物形象、作品的寫作特色,甚至花大量的時間討論作者的情感態度、評價文中人物的做法等等。對于文中的語言知識卻講得十分簡略:實詞僅止于課本下面的注釋,虛詞只是就句子講講其意義與用法,特殊句式也僅止于把句子疏通。在這樣的課堂,教師引導學生討論、辯論、模擬表演等花樣很多,課堂一片熱鬧。在重文輕言的課上,有的教師標榜著對文言文的張揚個性理解與即興發揮,滔滔不絕、激情滿懷,卻忽視文本之“言”所包孕的文化信息,結果學生聽得云里霧里,文言知識不落實,碰到具體的文言文讀不懂,在蒙與猜中苦苦掙扎。記得宜昌市中考考過一道題“維舟處處是花開”,解釋“維”的意思,據說這道題得分率不高,結果很令人吃驚。因為在七年級下冊《共工怒觸不周山》中的“地維絕”的“維”解釋為“繩子”,結合詞類活用知識,結合上下文,就很容易理解為“用繩子系”。由此可見“重文輕言”的課堂,學生學習文言文之后,對于古代漢語中的語言知識收獲甚少,即使有一些收獲,也顯得很零散。
因此,文言文教學應該做到“文”“言”并重。所謂“言”就是言語形式,“文”指思想內容,“言”與“文”是文言文的兩翼,缺一不可。教學文言文既要重“言”,又要重“文”,應立足于“言”組織教學,在教學“言”的過程中重視融合“文”的內涵。重“言”就是要重視詞語積累、重視古漢語語法、重視句讀與誦讀、重視文言語感能力的培養;重“文”就是要率領學生走進文本去體悟文言文的豐富文化內涵,走近作者的心靈世界。當然每一篇文章無論從“言”還是從“文”的角度都有許多點值得教授、挖掘、探討,若都兼顧到不僅時間不夠,還會凌亂不堪。因此并非每篇課文、每一堂課都要落實文言和關注文章、文化,“言”“文”并重的理念應著眼于整個的`文言文教學,否則有限的課堂是難以承載如此繁重的教學任務的。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具體狀況和年級、單元、課文整體把握,靈活安排。譬如在七年級著重培養、提高學生的釋義能力,將重點放在文言文的詞語、句子的準確理解上;八年級重點放在培養語感、學習古人寫作技巧、語言的品位上;九年級重點文言詞語的歸類梳理積累,放在文化常識的積累和文章的鑒賞感悟上。在單元教學中,一個單元四篇課文,也應有所側重,如精讀課文可“言”“文”兼顧,略讀課文要么“因言悟文”,要么“由文帶言”,靈活處理。同類型文章在教學中可采用層層推進方法處理。如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學習描寫山水的文章側重于“言”,那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同類型的文章就可側重于“文”。
上面僅僅是從教者的角度來思考,文言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應該是教會學生如何學文言文,學生如何讀懂一篇簡單的文言文。因此教者既要教會學生學習“言”的方法,即要會正確理解字詞句的意思,又要在文言文課堂上會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還要教會學生理解“文”的方法,即怎樣從具體的“言”去理解文章、文體、文化、文學、人文的內涵。文言文教學不僅要“言”與“文”結合,教者還要注重教學生學;教者既要教知識教“實”,又要教方法教“活”,更要教“文”教“美”。
愿我們“文”“言”并重教會學生學文言文,給文言文教學創造一個春天,讓教師不再怕教文言文,讓學生不再怕學文言文。
與朱元思書反思15
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以教師的講授為主,注重傳授文言知識,學生的主體意識漸漸被淡化。本教學案例重視誦讀對感悟文章的作用,離開了誦讀,學生就難以去直接感受、體驗文本,在誦讀中質疑、探究是解決疑難、理解課文的好辦法,學生思維的'火花會在誦讀中碰撞。
另外,富于啟發性的問題設置、情景的創設,能充分引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新課標中說: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本案例改變學習方式,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談感受,積累體驗,自主分析、感悟作品,還精彩于學生。
【與朱元思書反思】相關文章:
與朱元思書的原文及賞析11-14
《與朱元思書》原文翻譯09-08
《與朱元思書》導學案12-07
《與朱元思書》說課03-14
《與朱元思書》的疑難解析04-26
八年級語文與朱元思書知識點02-28
《靜夜思》反思03-09
送元二使安西課后反思03-16
中呂朱履曲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