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高中地理知識點
在平日的學習中,說到知識點,大家是不是都習慣性的重視?知識點是指某個模塊知識的重點、核心內容、關鍵部分。哪些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知識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知識點,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地理知識點1
1、田納西河流域的地理環境:田納西河發源于阿巴拉契亞山脈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級支流。流域內上中游為山地丘陵,下游為沖積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降水豐沛,冬春季降水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納西河流域的開發治理措施:以水資源綜合開發為核心,對全流域河道進行梯級開發,發揮防洪、航運、發電、灌溉等綜合效益;以電力工業為龍頭,建立起以高耗能工業為骨干的.完整工業體系;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大力發展林業;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發展旅游業。
3、治理經驗:①設置全流域專門的開發機構,健全法規,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選擇開發重點,形成各具特色的開發模式③不斷加大開發力度④提高流域的開放度。
高中地理知識點2
第一章 人口與環境
第一節 人口增長模式
1、人口增長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
2.生條件,婦女就業狀況,婚姻生育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戰爭,自然災害,人口政策等。
第二節 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
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土地。礦產資源。森林 環境人口容量的制約因素:資源(成正比)、科技發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個特點:臨界性。相對性。警戒性。
第三節 人口遷移
人口遷移的判斷:空間位移;變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遷移的類型(按是否跨越國界):國際遷移、國內遷移
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影響
對人口遷出地:減少遷出地人口密度、緩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
有人才、勞動力的流失 對人口遷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經濟發展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增加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自然:氣候,土壤,水源,地形,資源 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通訊發展
政治:政策。戰爭,政治中心變更,
第二章 城市與環境
第一節 城市空間結構
城市區位因素
自然:地形 平原,高原,山谷 氣候:中低緯(溫度)。沿海(降水) 河流,供水,運輸,軍事
人文:礦產。交通。旅游。政治。宗教。科技。
商業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離的影響最大
工業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離的影響最小
OA商業付租能力最強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強 BC工業付租能力最強
城市等級越大,數目越少,服務范圍越大,服務種類越多,級別越高。
第二節城市化過程與特點
城市化的標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開始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達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發展快, 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第三章 區域產業活動
第一節 產業活動的區位條件和區域聯系 生產協作聯系:工序—協作(布)工業聚集部件—生產(車)工業分散 商貿聯系:區域貿易。國際貿易
第二節 農業區位因素與農業地域類型
農業區位因素:自然因素:氣候:熱量,光照,降水量。
地形、土壤,河流
科技:勞動力,科技裝備,生產技術,種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政策。
種植水稻區位條件: ①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②地形:平原地區,地勢低平 ③人口: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 ④科技
特點: ①小農經營,人均耕地少。
②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機械化和科技水平較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第三節 工業區因素與工業地域聯系
原料指向型工業 制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 所需工業原料豐富的.地區
市場指向型工業 瓶裝飲料業、家具制造業、印刷工業 接近產品消費市場的地區 動力指向型工業 有色金屬冶煉工業、化學工業 能源供應充足的地區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制鞋工業 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 技術指向型工業 集成電路、航天、航空、精密儀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區。 工業布局:1.遠離河流上游2.分布在盛行風下風向3.盛行風垂直郊外4.最小風頻上風向 工業聯系(1)投入——產出(工序)(2)輕,薄,短,小(部件)
第四節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運輸方式 優點 缺點
鐵路運輸 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修筑鐵路造價高,消耗金屬材料多,占地面積廣,短途運輸成本高
公路運輸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的運輸方式。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
水路運輸 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航道水文狀況和氣象等自然影響大
航空運輸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且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
第四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第一節 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部分資源短缺趨于枯竭,人均資源擁有量減少 生態破壞,生物多樣性受損 環境污染,人類生存環境質量下降
第二節 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
古代 地理環境決定論→人定勝天→天人合一
現代 地理環境決定論→可能論→適應生態和和諧論→可持續發展論(20世紀80s)
第三節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
可持續發展:它既滿足其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發展的觀念,公平的觀念,環境的觀念,權利的觀念 第四節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1. 控制人口規模 2. 轉變發展模式
3. 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4. 協調人地關系,從我做起
高中地理知識點3
第一節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體:天體是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星光閃爍——恒星;恒星衛士——行星;行星衛士——衛星;輪廓模糊——星云;一閃即逝——流星;拖著長尾——彗星;氣體和塵埃
?天體系統:運動著的天體與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而形成的`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
?
?晝夜長短的分布:
?太陽直射點在哪個半
球,
哪個半球晝長夜短?太陽直射點向哪個半
球
移動,這個半球的晝就漸長。
第四節地球的圈層結構
?地球的內部圈層
?
?
? ? ?
?
地震波: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巖層受到強烈的沖擊會產生彈性震動,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即地震波。
特性:縱波:速度快,可通過固液氣傳播
橫波:能量大,只能在固體中傳播
地震波在地下傳播速度會發生變化,而某些地區一定深度處,地震波有明顯的突變,這種波速發生突變處的層面叫不連續面。 ?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地殼: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巖石組成。大陸部分的平均厚度為33KM
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個物質呈融熔狀態的軟流層,一般認為軟流層是巖漿和地震的發源地。巖石圈:軟流層以上部分,物質由巖石組成。包含地殼。
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態(因為橫波不能通過),內核為固態。
?地球的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高中地理知識點4
2.1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
一: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
(1)組成巖石的礦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鋁、鐵、鈣、鈉、鉀、鎂等
結合成單質或化合物
礦物:巖石構成的'的最基本單元,主要的造巖礦物有石英、云母、長石、方解石等
積聚巖漿巖:有侵入巖和噴出巖兩種形式,典型的侵入巖:花崗巖;噴出巖:玄武巖
巖石沉積巖:具有層理結構,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巖,頁巖,砂巖,礫巖等)
變質巖:由變質作用形成的巖石,如大理巖、石英巖、板巖
(2)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又到新的巖漿的產生,這一過程就是地殼物質循環。需注意巖石轉換過程中(箭頭)作用的名稱。推動地殼物質循環的能量: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衰變產生的熱能(地球內能)
地殼物質的循環
沉積巖
2.2地球表面形態
一: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不同,分為內力作用(地球內能)和外力作用(主要為太陽能)
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屬于外力作用。
二: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1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論點:
(1)全球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可劃分為六大基本板塊(名稱與分布)。
(2)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
(3)板塊張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塊碰撞擠壓,常形成海溝和造山帶,當大洋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海溝-島弧或海溝-海岸山脈,當大陸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
2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地質構造:由于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變形一褶皺,變位一斷層)
(2)常見的地質構造及構造地貌
三:火山、地震活動與地表形態
火山、地震是地球內部能量的強烈釋放形式,也是內力作用的具體表現,火山爆發常形成火山錐、火山口等;地震發生時,地殼會出現斷裂和錯動。
四、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風化、侵蝕及搬運、沉積、固結成巖作用;
2外力作用與地貌。
高中地理知識點5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地圖專題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范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地球運動專題
1、天體的類別: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衛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塵埃等。
2、天體系統的層次:總星系——銀河系(銀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遠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晝夜更替。
(2)無大氣,故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大,隕石坑多,無聲音、無風,
(3)月球表面有山脈、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水。
6、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7、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
8.太陽活動的影響:黑子--影響氣候,耀斑--電離層--無線電通訊,帶電粒子流――磁場――磁暴
9、太陽輻射的影響:①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
②太陽能是我們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轉方向: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
速度:①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至0)②角速度(除兩極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陽日(24時,晝夜更替周)
意義:①晝夜更替②不同經度不同的地方時③水準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線: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晨昏線上太陽高度角為0度)。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等高線地形圖
1.水庫大壩建設選擇在河流峽谷處,原因:①地處峽谷處,利于筑壩;②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2.交通運輸線路(鐵路、公路)選擇某地的理由:等高線稀疏,地形坡度和緩,建設周期短,投資少,施工容易。
3.確定某地為盆地,判斷理由:河流向中部匯集,表明地勢中間低,四周高。
4.引水工程選擇某地,原因:該地地勢較高,河水可順地勢自流。
5.選擇某地為梯田,理由:該地地勢平緩,坡度較小,在此開墾梯田,既擴大耕地面積,又利于水土保持,達到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實現可持續發展。
6.登山選擇某線路,原因:該地等高線稀疏,地形坡度較小,爬坡容易。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知識點總結:海洋資源
1.漁業資源集中分布在溫帶沿海大陸架海域,原因:①大陸架水域,海水較淺,陽光充足,光合作用強盛;②寒暖流交匯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將海底營養物質帶至表層;③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類餌料充足,易形成大漁場。
2.海底礦產資源分布規律:①近岸帶的濱海砂礦:砂、貝殼等建筑材料和金屬礦產②大陸架淺海海底: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硫、磷等礦產資源③海盆:深海錳結核(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
高中地理知識點6
1、極晝極夜的范圍=90-太陽直射點的度數
2、兩點的相對高度公式:相對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其中n為等高線的條數。
3、地方時:
(1)根據太陽照射情況形成的時刻,如太陽直射點所在經線(位于晝半球中央)為12點。(地球自轉會造成照射情況的變化,地方時就變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圖上讀出特殊地方時(如12點、0點或24點、6點、18點)的分布。
(2)圖上計算:
經度每相差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或1度/4分鐘、經度1分/4秒鐘),東早(加)西晚(減)
注意:過日界線時日期還要再加(向西)減(向東)一天
(3)公式計算:
(甲經度-乙經度)1小時/15度=甲地方時-乙地方時
注意:東經度寫成正數,西經度寫成負數。正負經度已經考慮了日界線兩側的日期差異。
4、時區:
(1)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將全球經度劃分為24個時區,各時區以其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全時區的共用區時。
(2)某經度所在的時區計算:
經度/15度=商.....余數。
如果余數小于7.5,所在時區=商數
如果余數大于7.5,所在時區=商數+1
5、區時
(1)時區每差1個區,區時相差1小時,東早(多)西晚(少)
注意:過日界線日期要先加減一天
(2)公式計算:
甲時區-乙時區=甲區時-乙區時
注意:東時區寫成正數,西時區寫成負數。正負數已經考慮了日界線兩側的日期差別。
6、正午太陽高度:
(1)正午太陽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陽高度,即地方時12點時的太陽高度。
(2)圖上推導(略)
(3)計算公式(與直射點相比):
90度-某地H=直射點緯度與某地緯度的角度差的絕對值
技巧:可以將北緯寫成正數,而將南緯寫成負數。
(4)計算公式(與任意緯度相比)
甲H-乙H=(甲緯度-乙緯度)的絕對值
注意:北緯度寫成正數,南緯度寫成負數
7、比例尺
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注意:比例尺本身沒有單位,但計算時要注意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單位要先換算統一。
比例尺大小實際上是實際距離縮小的程度,數值上表現為比值的大小。
比例尺的縮小或放大是距離的縮放、并非面積的縮放。
圖上距離往往需要在地圖上量取。
8、實際距離
(1)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
(2)在經緯網圖上:
經線上跨緯度1度=111千米
緯線上跨經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緯度
9、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該地常住人口(人)/該地土地面積(平方千米)
10、人口耕地密度
人口耕地密度=該地常住人口數/該地耕地面積
11、人口增長率
人口自然增長率=(某時段末人口數-該時段初人口數)/該時段初人口數
12.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總人口/總人口
13.太陽高度角的計算方法:
兩地之間的太陽高度角的差=兩地之間的緯度差
14 青云花園(38°N)是一所集歐美建筑精華的住宅小區,設施齊全,豪華典雅。小區由西區、東區及環繞區組成。西區分布有住宅樓8棟,每棟樓有20層,約 80米高,樓距約60米;東區為一大型花園,設有游泳池及一些娛樂設施;環繞帶分布有車道、綠化帶等公共設施。當地人們購買踴躍。然而一年以后,一些住戶要求開發商賠償損失,并由于協商不好,將其告上法庭。糾紛產生的原因是由于這些用戶冬季室內接受不到陽光的照射。開發商百般狡辯,但住戶們拿出了強有力的證據,終于打贏了這場官司,拿到了應有的賠償。
(1)根據所學的知識及上述材料,你能說一說住戶們拿出了什么強有力的證據嗎?
(2)針對上述情況,如果從考慮讓住宅獲得充足的太陽光照的角度,你認為住宅樓群應怎樣布局為好?
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使得地面的正午太陽高度角在一年中發生著有規律的變化。在一年中,夏至時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冬至時最小。只要在冬至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小的時候,陽光能夠照射到室內,那么在其余的時間里,房間內都會得到太陽光的照射。
當正午太陽高度角為α,A樓高為M,樓距為N時,B樓能得到充足的光照
對于青云小區(38°N)來說,正午太陽高度值最小時(冬至日)應為:
α=90°—緯差
=90°—(38°+23°26′)
=28°34′
那么,它的樓距應為:
N=M·cot28°34′
=80×1.837
=146.96(米)而青云小區的樓距實為60米,顯然是由于青云花園的樓距太近(或者說樓層太高)造成了低層住宅的光照不好——這就是住戶們打贏這場官司的有力證據。
如果小區的規劃區面積足夠大,可以考慮降低樓層(多蓋幾幢)、拉大樓距的辦法;如果小區的規劃區面積不允許,則可以采用錯落有致的.辦法來布局。同時,也可以考慮把住宅樓的走向定為與子午線成30°~60°夾角的走向。
15、晝長、夜長
(1)晝長=日落時刻-日出時刻
注意:前后時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時,比如都是北京時間
(2)晝長=(12-日出地的地方時)2
晝長=(日落地的地方時-12)2注意:均指該地地方時
(3)圖上計算:
晝長=24小時晝弧/360度
(4)北緯某地晝長=對應南緯的夜長
(5)夜長=24-晝長
16、日出、日落時刻
(1)地方時、區時計算
(2)日出時刻=(24-晝長)/2
日出時刻=12-晝長/2
(3)日落時刻=24-日出時刻
日落時刻=12+晝長/2
17.人口計算公式,與上面第11點呼吸版主有所不同。
什么是人口出生率 高中化學?
人口出生率是指某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數與平均人口之比。
計算公式:出生率=(年內出生人數/年平均人口數)×1000‰
什么是死亡率?指一定時期內人口死亡人數與同期平均人口數之比。
什么是人口自然增長率?
是指一年內人口自然增長數與年平均總人數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用于說明人口自然增長的水平和速度的綜合性指標。
計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長率=年自然增長人數/該年年平均人口數)×1000‰
什么是總和生育率?
是指一定時期育齡婦女各年齡組生育率之和,以千分數表示。反映育齡婦女在15至49周歲總的生育水平,也可看成為如果一批婦女按照目前各年齡的生育水平度過整個生育期,則一生可能生育的孩子數。
18.外流區的降水量、徑流量、蒸發量
降水量=徑流量+蒸發量
19.正午太陽高度
某地正午太陽高度=90-當地緯度-太陽直射點緯度
20某地晝長=24—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晝長=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夜長
21某地夜長=24—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夜長=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晝長
即緯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長+夜長=24小時
22某日(R)太陽直射點的地理緯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
說明:1此公式只能大致計算一年當中某日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2計算結果若是正值,則為北緯;若為負值,則為南緯;
3R為某日日期,(R-6月22日)為該日與6月22相差的天數,(23°26′4/365)為太陽直射點一日內移動的緯度距離(假設其移動是勻速的)
4此公式用于鍛煉觀察力思維力計算能力,沒經過驗證。
23.人口總負擔系數
什么是人口總負擔系數?
指被撫養人口與15—64歲人口的比例。
什么是被撫養人口?
指0—14歲和65歲以上的人口。
24.性別比
什么是性別比?
性別比是人口中男性人數與女性人數之比。通常用每100個女性人口相應有多少男性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我國人口性別比是多少?106.74。
25.耕作制度、復種指數與墾殖指數
耕作制度是指農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與之相配套的農技措施的總稱。復種指數是一農業地區一年內作物播種面積與耕地面積之比。而墾殖指數則是一國或地區已開墾種植的耕地面積與其土地總面積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別反映出某地農業生產力水平、耕地重復利用和開發的程度。
26.人口算術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人口算術密度是一個國家的總人口與總面積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個國家的總人口與可耕地面積之比。
27.耕地比重=人口算術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高中地理知識點7
1.背景:自然資源的區域分布是不均勻的,存在明顯的資源富集區和資源貧乏區。另一方面,區域間的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平衡,各區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該區域所賦存的自然資源往往不匹配,因此,為了適應區域發展與自然資源供給的平衡,就必須進行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結論:資源的區域分布不均和供需矛盾是導致資源跨區域調配的根本原因。
2.方案:主要是工程建設方面的相關問題,如各種工程方案的優、缺點比較,結合區域地理考查相關內容,影響工程建設的區位因素等。這一部分內容一般不屬課標要求考查的重點。
3.影響:這一部分內容是課標要求的核心問題,側重考查學生探討、評價現實中的地理問題的能力。總體來說,資源跨區域調配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是縮小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具體來說,要結合不同的資源類型、區域特征,從社會、經濟、環境等各個方面來分析對資源輸出地和資源輸入地產生的積極和不利影響。
資源跨區域調配,不僅要關注對資源輸出地和輸入地地理環境的影響,而且還要注意對資源調配所涉及的有關區域(工程建設沿線地區)的影響,如西氣東輸工程沿途經過甘肅、寧夏、陜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等省區,對于沿線地區同樣可以起到拉動經濟增長、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增加就業機會、解決沿線農村生活能源問題等積極影響,工程建設也可能產生破壞生態環境、影響居民日常生活等相關負面影響。又如,北煤南運對于沿線地區會加大交通運輸(尤其是鐵路運輸)的壓力、運輸過程中造成環境污染等問題。
歸納:資源跨區域調配問題的一般解題思路:
結合世界、中國各類能源、資源分布圖,要求學生關注各類能源、資源的分布、運輸線路、沿線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其中重點是該類資源的特征、分布;輸出、輸入、沿線各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線路的走向及影響選線的主要因素;沿線地區該種資源的補給需求狀況;調配后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
總結:以上就是“高中地理第一輪復習知識點:產業和資源”的全部內容,請大家認真閱讀,鞏固學過的知識,小編祝愿同學們在努力的復習后取得優秀的成績!
高中地理知識點8
1、全球氣溫分布的一般規律。
(1)、從低緯向高緯遞減。因太陽輻射的分布是從低緯向高緯遞減。
(2)、同緯度海陸氣溫不同。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因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所致。
(3)、同緯度高原、山地的氣溫比平原、低地的氣溫低。這是地形因素的影響。
2、等溫線形狀的南北差異。
北半球比較曲折,南半球比較平直。因北半球海陸相間,下墊面性質差異大,等溫線偏離緯線。而南半球主要是海洋,下墊面性質單一,太陽輻射是影響氣溫的主導因素,等溫線大致與緯線平行。
3、等溫線的突變。
等溫線的突變,既偏離緯線。影響的因素不同,偏離的程度和方向不一。一般情況下,陸地上等溫線的突變是由地形因素所致,海洋上等溫線的突變是洋流的影響。如上圖所示:
(1)、A、B、C、D四處的等溫線都向低緯凸出,說明這里比同緯度的兩側的氣溫低。因這四地都有寒流經過,降溫作用明顯。
(2)、E、F、G、H、I五處的等溫線都向高緯凸出,說明這里比同緯度的兩側的氣溫高。因這五地都有暖流經過,增溫作用明顯。
(3)、在青藏高原和科迪勒拉山脈等地,等溫線向低緯凸出,說明這里比同緯度的兩側的氣溫低。因高原山地海拔高,降溫作用明顯。小范圍閉合等溫線也是地形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等溫線與等高線平行。
(4)、A、B兩處凸向的緯度比C、D兩處的更低。因A、B兩處的寒流是由寒冷的西風漂流向低緯運動而形成的,水溫更低,氣溫相應降低。而C、D兩處的寒流是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向低緯運動而形成的,水溫較高,氣溫相應較高。
(5)、從圖中可以讀出,同一緯度高溫區等溫線凸向高緯,低溫區等溫線凸向低緯。可簡記為‘高溫高凸,低溫低凸’(同一緯度)。
高中地理知識點9
一、自然資源
1、氣候資源:特點(共同點、獨特之處)、開發利用(農業與種植制度、日照與街道方位、風與城市規劃、交通線的選址、飛機場的選址)
2、海洋資源:海洋生物資源與漁業生產(大陸架生物資源豐富的原因、五個漁業地區和四個漁場及成因)、海底礦產資源與油氣開發(大陸架礦產資源與開發、深海錳結核、海洋能源)、海洋空間利用(港口腹地、港口建設的陸域和水域條件、世界石油運輸線、圍海造田的利與弊)、海洋的權益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海洋環境問題(海洋污染和生態破壞)
3、陸地資源:四個特點、能源資源(常規資源和新能源)、陸地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尤其是能源資源與社會進步)
二、自然災害
1、氣象災害:臺風(氣旋)、暴雨洪澇、干旱、寒潮(源地是冷高壓、冷空氣南下形成冷鋒)、干熱風(對華北農業的影響)
2、地質災害: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噴發、滑坡和泥石流(泥石流產生的'三個條件)、地質災害的關聯性、地質災害的防御。
高中地理知識點10
(第一章)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巖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1、巖石分三大類:①巖漿巖(巖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②沉積巖(巖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下形成)③變質巖(變質作用)。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三大類巖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巖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洼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云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并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云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于降水量大于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準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
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巖石圈,促進巖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于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干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于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第四章)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且有利于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筑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干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20世紀50年代以后,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臺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學習方法
要點一:要明確學習的內容。是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內容,還是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內容?還是一個區域或是一個國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綜合情況?
要點二:要知道所學習的那個區域在什么地方?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儀和地圖,知道所學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和空間聯系。
要點三:要了解所學地理事物產生的原因。比如,為什么一個地區同另一個地區有差別,為什么有些地區又很相似?
要點四:要了解所學地理事物帶來的影響。是有利,還是不利。
高中地理必修一學習技巧
地理學習的靈魂-地圖的運用
學習高中地理,如果你不熟悉地圖,甚至看不懂地圖,那就有點難了。因此,高中地理學習必須能夠使用地圖,良好的地圖。
地理學習的支柱——對教材的理解
任何學科的學習都離不開教材,地理是一樣的。教材從目錄到每一章到附錄,都有其重要的作用。目錄可以幫助你一目了然地理解整本書。每一章的標題是每一章的知識點。仔細看一看附錄可以幫助你理解和擴展教科書的知識。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使用好的教科書。
高中地理知識點11
人的作用在地球表面塑造的地貌體的總稱。又稱人工地貌。人類對地球表面地貌的作用是全面的,既有建設性也有破壞性;既有直接改變地貌過程和地貌類型,也有通過人類各種社會的、生產的、科學的'實踐活動間接對地貌的改變 。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地球表面地貌的作用也日益增強,由此引起的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反饋和影響也更頻繁,這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例如由于工業革命,城市人口的高度密集等增強了溫室效應、全球氣候的變暖和海面的上升 ,危及到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人為地貌可以分為4個方面 :①人類活動直接對地表的改造所形成的地貌。它可以有建設性的,如挖渠引水、平坡修田;也可以有破壞性的,如邊坡堆放礦渣引起人為崩塌與滑坡。②人類通過農業生產利用與改造土地,促進農業區域各種(優劣)地貌系統的形成,如亂開墾土地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而園林田網化則可減輕沙漠化。③人類通過發展城市,建立新的城市地貌系統。④人類通過大量的工程、技術活動改變了地貌的過程和類型。如大壩的建設改變了河流的侵蝕、搬運、堆積過程,過度的地下水的開采則引起地面下沉等。
高中地理知識點12
1.西北地區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1)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
范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大部
干旱原因:遠離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別是青藏高原隆起對水汽的阻隔,導致本區成為全球同緯度地區降水時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帶
景觀特征:水分條件自東向逐漸變干,自然景觀以草原和荒漠為主要特征
荒漠改造:地質時期自然過程形成的原生沙質荒漠和礫質荒漠,水資源比較缺陷乏,改造難度大。人類活動形成的荒漠,其實質是類似于荒漠景觀的嚴重的土地退化,表現為土地下伏沙層裸露,原因固定的半固定的沙丘活化,例如烏蘭布和沙漠、科爾沁沙地等。這些荒漠的水分和植物條件相對較好,容易治理和利用
(2)荒漠化的發展
移民開墾一方面促進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帶來荒漠化問題,其中與毛烏素沙地和科爾沁沙地最為嚴重
在半干旱的旱農耕區周圍,如科爾沁沙地和內蒙古后山地區,沙質草原遭到過度農墾,或者固定沙丘在被開墾后活化,土地荒漠化呈斑點狀及片狀分布
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區、過度放牧造成草場退化。在呼倫貝爾草原和錫林郭勒草原等地,常常可以見到這種斑點狀的土地荒漠化圈
在干旱的綠洲邊緣地區,主要是過度樵柴破壞固定沙丘的植被造成沙丘活化,例如塔里木盆地邊緣、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和河西走廊等地區的綠洲周圍
在內陸河流和山麓沖積扇地區,由于水資源利用不當,使得河流下游或者扇緣植被缺乏水原而生長衰退,加上樵柴破綠洲周圍的固定沙丘,導致荒漠化的發生和發展。例如塔里木河下游和石羊河下游等地
近年來,在工礦開展、居成點和道路等基本建設中,不重視環境保護破壞植被、污染水源、棄土棄渣等造成荒漠化發展迅速。這種荒漠化土地呈點、線狀、鄰過城鎮或者在礦開發區,面積小而分散,但對人類生活和生存環境危害較大。相參集中分布的地區如內蒙古的東勝和準格爾煤田等
2.荒漠化的原因與防治
(1)荒漠化的成因
從自然因素看,西北地區的地表除山丘陵外,平地覆蓋著深厚的疏松沙質沉積物,加上大風日數多而且集中,這就為風沙活動提供條件
氣候因素特別是年降雨量的變化,往往影響著荒漠化的進程。多雨有利于抑制風沙活動,相反,持續干旱則促進荒漠化的進程,但并非決定性作用
人類不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人為因至素主要表現為過度樵柴、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水資源利用不當和工礦交通不注意環保等方面
(2)荒漠化的防治
核心:人與自然的協調
內容:一是預防具有潛在荒漠化危險的土地;二是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三是恢復已經發生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整治模式:
首先有明確的整治目標,即貫徹國家環境和資源法規,建立既防治荒漠化,又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的'防治體系,求得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
其次,針對不同自然條件和各種外力作用的性質,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第三,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實施系統。這是因地制宜實施治理措施,完成荒漠化防治目標的基本保證
建立早期預警系統,是預防荒漠化發生和發展的重要手段。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戰略和對策都應以消除貧困為核心
(3)治理措施和經驗
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區飛機播種、設置沙障固沙、鉆孔深栽等造林技術世界領先
寧夏中衛沙坡頭采用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減風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層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恢復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荒漠植物一般具有強大的耐旱力,有的根系和地下莖特別發達,以便從土壤和巖隙間吸收水分;有的莖葉具有毛或細刺;或者退化無葉,以減少蒸騰;有的具有耐鹽特性
“三北”防護林被稱為世界生態工程之最
高中地理知識點13
一、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的能量。
1、能量來源:太陽中心的核聚變反應(4個氫原子核聚變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點: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部分;
3、意義:維持地表溫度,地球上大氣運動、水循環和生命活動等運動的主要動力,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陽常數:表示太陽輻射能到達大氣層上界的能量指標,大小為8。24焦/cm2。分。
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的外部結構:指太陽的大氣結構,從里到外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
2對地球的影響:(太陽黑子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周期約為11年)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重點解析:太陽對地球的影響1
【同步練習題】
(20xx秦皇島期末)太陽能是一種清潔的新能源,目前人們對其利用越來越廣泛。據此回答1~2題。
1、下列屬于人類對太陽能的間接利用的是()
A、太陽灶B、太陽能熱水器
C、太陽能發電D、煤炭
【解析】A、B、C三項屬于人類對太陽能的直接利用。
【答案】D
2、下列地區,最適合用太陽灶做飯的是()
A、低緯度、太陽高度角大的海南島
B、降水少、晴天多的吐魯番
C、海拔高、空氣稀薄、光照強的青藏高原
D、地廣人稀的東北平原
【解析】青藏高原是我國太陽能豐富的地區。原因就在于緯度較低,太陽高度角較大;晴天多,平均日照時間長;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的削弱作用小,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能多。
【答案】C
(20xx?江蘇南通檢測)讀太陽黑子與溫帶喬木年輪相關性曲線圖,完成3~4題。
3、圖中年輪寬度與太陽黑子相對數之間的關系是()
A、正相關B、負相關
C、成反比D、沒有相關性
【解析】由圖可以看出,太陽黑子相對數越多,樹木年輪寬度就越大,二者呈正相關。
【答案】A
4、此圖所反映的問題是()
A、太陽活動能影響地球氣候
B、太陽活動發射的電磁波能擾動地球的電離層
C、太陽活動時,拋出的帶電粒子流擾動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象
D、太陽活動時,太陽風使兩極地區出現極光,從而影響中、高緯度地區樹木的生長
【解析】此圖說明了太陽黑子相對數的變化對樹木生長的影響,而地球氣候是影響樹木生長的主要因素。
【答案】A
20xx年2月15日和3月9日,地球軌道衛星兩次檢測到“X級”太陽耀斑。3月7日,太陽以2200公里/秒的速度向外噴發出數十億噸的等離子云。3月10日,北極光越過加拿大邊境,蔓延到美國的威斯康星州、明尼蘇達州和密歇根州。據此完成5~6題。
5、太陽活動()
A、有規律可循的,但尚無法預報
B、與地球上的旱澇災害有一定的關系
C、發生在太陽的內部
D、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影響可忽略
【解析】太陽活動是太陽大氣發生的大規模運動,主要包括黑子和耀斑,其活動是有規律的,題干信息顯示出太陽活動是可預報的;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很大,與地球上的旱澇災害有一定的關系。
【答案】B
高中地理知識點14
青藏高原位于我國西南部岷山—邛崍山—錦屏山以西地區,介于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與喜馬拉雅山之間,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的大高原,其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號稱“世界的第三極”。青藏高原所在地區本是古地中海海底的一部分,后來到上新世—更新世時,在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的相互作用下,由不斷擴張北移的印度洋推動剛硬的印度板塊,沿雅魯藏布江地縫合線向亞洲大陸的南緣俯沖擠壓大幅度抬升形成。
因為緯度低、地勢高、空氣密度小、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體積偏大,青藏高原形成了冬季不太寒冷,夏季溫涼,氣溫年較差不大、日較差大的高原季風氣候。
隆起的青藏高原也深刻影響著我國的氣候。
(一)、青藏高原對西風氣流的阻擋作用
青藏高原阻擋了我國低空的西風氣流,使之分為南、北兩支氣流(分支點在60°E),北支氣流經我國西北、華北、東北和華東等地區流向太平洋;南支氣流則在流過青藏高原南側后轉變成了溫度較高、濕度較大的西南氣流,影響我國四川、貴州、云南、華南及長江中下游地區,這兩支氣流最后在青藏高原東部110°E附近匯合。如圖1所示。
冬季,我國近地面的西風急流南移,其北支氣流會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擋勢力減弱,使我國北方廣大地區氣候寒冷干燥;而其南支氣流則會增強并在昆明、貴陽與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形成昆明準靜止鋒,使四川、貴州、漢水流域乃至山東、遼寧一帶出現大量降雪。
夏季,我國近地面的西風急流北移,其南支氣流會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擋勢力減弱,使喜馬拉雅山南緣一些地區風力最小,天氣最穩定;其北支氣流則剛好相反。隨著西南季風勢力的增強,西南暖濕氣流會為我國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區帶來大量降水。青藏高原北部氣流對我國影響較明顯,如春季我國西北氣旋活動多。
四川盆地一帶冬季由于受青藏高原阻擋作用影響較大,風速較小,空氣濕度較大,加上地形的影響,易出現云霧天氣;夏季由于處于青藏高原“背風坡”,若西南暖濕氣流偏南流,東南季風西進勢力減弱,就易出現干旱。
(二)、青藏高原對冷暖氣流的屏蔽作用
冬季,由于來自較高緯度地區的空氣很難越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南的地區受冬季風影響就較小,氣溫下降幅度就不大;夏季,由于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極少能越過青藏高原進入我國西北地區,甘肅、新疆一帶氣候就會干旱。
(三)、青藏高原對我國冬、夏季風的促進作用
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國東部地區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氣候單元,使我國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表現得極為明顯。由于地勢高,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氣受熱快,氣流上升,氣壓降低,這加速了陸上低壓的形成,使由海洋吹向陸地的夏季風勢力增強甚至影響到青藏高原的東部和南部。如圖2所示。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氣降溫快,氣流下沉,使陸上高壓勢力增強,促使氣流由陸地吹向海洋。如圖3所示。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國東亞季風環流勢力更強大,冬夏季風更替更明顯,大陸性氣候特點更突出,冬季風影響的.時間更長、范圍更廣。
(四)、青藏高原對我國華南地區降水的影響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國東部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季風氣候區,加上臺風的影響,我國華南地區的降水極為豐富,擺脫了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變成沙漠的厄運,成了北回歸線上的一片“綠洲”。
總之,青藏高原的隆起不僅使青藏高原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氣候,也對我國氣候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我國氣候復雜多樣。
高中地理知識點15
1、水循環:
①按其發生領域分為海陸間大循環、內陸循環和海上內循環。
②水循環的主要環節有: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徑流。
③它的重要意義在于:使淡水資源不斷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①以雨水補給為主的的河流其徑流的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a地中海氣候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溫帶海洋性與熱帶雨林氣候河流流量全年變化小;
②以冰雪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氣溫關系密切: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間可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起調蓄作用。
3、我國河流補給的差別:
①我國東部河流以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東北春季有積雪融水)
②我國西北地區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冬季斷流)
4、海水等溫線的`判讀:①判斷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溫線凸出方向一致:高溫流向低溫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響海水溫度因素——太陽輻射(收入)、蒸發(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風(地球上的風帶)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動力,風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類型。
7.洋流的分布(畫一畫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圖):
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8.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①影響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②影響海洋生物—-漁場
③影響航海
④影響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漁場:北海道、北海、紐芬蘭漁場---寒暖流交匯;秘魯漁場上升流
10.海洋漁業集中在大陸架的原因:
①這里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
②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餌豐富。
11.海洋災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災害: 海嘯和風暴潮。
12.海洋環境問題指源于人類活動的海洋生態破壞: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中地理知識點】相關文章:
高中地理知識04-02
高中地理知識大全03-12
高中地理新課標研讀體會03-07
(實用)高中地理知識大全03-12
化學知識點03-04
函數知識點03-01
[精選]函數知識點03-01
《春》知識點02-29
語文知識點03-04
新型玻璃知識點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