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
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1
當前,x蘇區振興發展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新形勢,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大力實施數字經濟“一號發展工程”,加快構建具有x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大力實施營商環境優化升級“一號改革工程”,加快形成最佳發展環境;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現代化、生態化、特色化、精品化農業,建設富裕秀美鄉村;大力推進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工程,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高創新驅動力,實現x蘇區經濟的高科技、高質量、高效率發展,為全國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探索新路、積累經驗、提供示范。
建設全國產業轉型升級創新區。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建設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稀土、鎢稀有金屬產業基地。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產業和高新技術深度融合,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加強產業對接,吸引承接一批先進制造業企業,培育若干先進制造業集群。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使創新成為x蘇區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建設中部地區崛起先行區。推動現代化制造業發展,提高關鍵領域自主創新能力,優化營商環境,積極承接新興產業布局和轉移,擴大高水平開放,堅持綠色發展,描繪好新時代x蘇區改革發展新畫卷,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上勇爭先。
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引領區。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優先位置,啟動“新時代的山江湖”工程。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修復的綜合治理,強化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功能,積極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開辟綠色崛起、綠色惠民新路途,保持生態質量全國老區領先地位,為打造美麗中國“x樣板”作出更大的貢獻。
建設“一帶一路”樞紐經濟區。利用承東啟西、溝通南北、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加快現代化立體交通體系建設,構建對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海西經濟區的戰略大通道,高起點打造“一帶一路”開放合作“支撐帶”,高質量發展“增長點”,交通樞紐“經濟區”。
建設紅色基因傳承發展模范區。加大對革命遺址的保護和開發力度,充分利用紅色資源稟賦高的優勢,大力發展紅色培訓、紅色旅游,提高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建設水平,打造全國著名的紅色旅游目的地和紅色文化傳承發展基地。
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2
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黨中央在我國發展的歷史轉折關口提出的引領新時代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列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之一,強調“要堅持鞏固、增強、提升、暢通的方針,以創新驅動和改革開放為兩個輪子,全面提高經濟整體競爭力”。要看到,在我國這樣一個經濟和人口規模巨大的國家,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并不容易,是一項長期、曲折、艱苦的系統性工程和歷史性任務。我們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在科學把握經濟高質量發展內涵、特點的基礎上,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成果。
總的來看,高質量發展,集中體現了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是可持續的發展,是為了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不僅衡量標準上要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而且內涵上要從“增長”延展到“發展”,實現更高水平、更優結構、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從宏觀層面看,高質量發展應該是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從中觀層面看,高質量發展應該是產業競爭力穩步增強、國際分工地位逐步提升的發展。產業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是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的重要抓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把重點放在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上,通過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增強產業競爭力,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從微觀層面看,高質量發展應該是產品附加值不斷提升、企業效益持續改善的發展。目前,我國很多產品和服務在規模上位居世界第一,但附加值卻很低。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要提高產品附加值,由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產品為主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為主轉變,從而使企業能夠在較低資源環境損耗基礎上獲取更高附加值,改善經營效益、提高盈利水平。
在把握高質量發展重要內涵的基礎上,我們還要看到,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既是適應內外環境深刻復雜變化的需要,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內在要求。
一方面,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過去,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在我國發揮了很大作用,加快了我國經濟發展步伐,但現在我國經濟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要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正處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階段,無論是跨越我國經濟發展現階段非常規的特有關口,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還是跨越常規性的長期性關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都要求我們摒棄粗放式、外延式的發展方式,加快轉向集約式、內涵式發展,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高質量發展是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住房水平、營養水平、受教育水平等,均有了很大提高。進入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教育、衛生、醫療、健康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要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必須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上下功夫。通過高質量發展,實現產業體系更加完整,生產組織方式網絡化、智能化,產品和服務質量不斷提高,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需求。
進一步看,高質量發展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搶占戰略制高點的重要途徑。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世界大變局加速演變的特征更趨明顯,全球動蕩源和風險點顯著增多,國際政治格局不穩定性上升。特別是美國單方面挑起經貿摩擦,并試圖對我國進行全面戰略圍堵。推動高質量發展,才能進一步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競爭力,改變經濟“大而不強”的局面,在應對百年變局中牢牢把握主動權。
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3
人才引進來,還要留得住。在人才快速流動的巨大洪流中,“留住人”一定程度上比“引來人”更難。要堅持思想聯系、感情交流,加強對專家人才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動引導、工作上創造條件、生活上關心照顧,全力培育“拴心留人”沃土,織密人才服務“網絡”,竭力讓人才享受高質量的“禮遇”,以聯系關懷、政策獎勵等方式,積極引導廣大專家人才與經濟社會發展“同心同德”。
加大人才扶持力度,提升創業“大舞臺”。近年來,在支持人才發展、加強人才培用上,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比如說,吸引高校畢業生、青年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青年到農村就業創業,對符合條件的返鄉入鄉創業青年,及時落實稅費減免、場地安排等相關政策,激發了廣大群眾創造潛能。要鼓勵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獻才智、建功立業,在崗創業或到省內企業兼職,帶著科研項目和成果離崗創業,并建立健全與工作業績緊密聯系、充分體現人才價值、有利于激發人才活力和維護人才合法權益的激勵保障機制。同時緊扣發展戰略和民生保障需要,支持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部門急需緊缺及高層次人才需求,推廣“揭榜掛帥”等項目,建立“人才編制池”,力爭集聚更多的優秀人才參與創新創業。
選樹典型示范引領,打造人才“強引擎”。當前,邁上“第二個百年”的新征程,國家出臺了中央1號文件、新國發2號文件,為我們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其時已至、其勢已成、其風正盛。要進一步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通過先進典型的充分挖掘和先進事跡的廣泛宣傳,大力發現和選拔具有較強生產管理經驗,并在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示范推廣或鄉村旅游新業態的開發方面取得較大成果、且服務鄉村振興發展能力較強的'農村實體經濟經營者,通過一系列人才典型的評比、選樹,不斷營造健康向上、求實奮進的科技人才成長發展生態,促使更多人才向先進學習、向模范靠攏,不斷催化產生更為生動、更為激烈的科技創新“化學反應”。
以赤誠之心服務人才,營造留才“好生態”。對人才的關心關愛不僅要做好物質上的后勤保障和獎勵激勵工作,保障其享有相應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創造寬容、和諧的工作環境,還要加強與人才的聯系溝通,讓廣大人才切身感受到組織的關心和支持。要持續推進黨委聯系服務專家機制,通過“一對一”方式與專家人才密切思想聯系,與專家真誠交朋友、結對子,采取印發聯系卡、通信、網絡、電話等方式保持經常性聯系,結合工作到生產、教學、科研一線看望專家,面對面深入談心交心。同時利用春節等重大節日開展走訪慰問優秀人才活動,仔細詢問專家人才的生活、工作、創業等情況,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征求廣大人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與建議。另外建立人才聯絡員工作機制,明確人才服務專員工作職責,常態化開展為專家人才提供建議訴求、跑腿代辦、人才項目申報、職稱評聘等個性化、精準化服務。
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4
我們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用綠色行動、綠色產業、綠色鄉村“三支畫筆”擦亮“三色”,繪就生態“新畫卷”。
綠色行動為先,擦亮生態文明的“原色”。保護生態環境、實施綠色行動,政府有職責、公眾需參與,才能塑造“綠色”形象,讓生態環境更美好。政府層面,要實施山林保護、護水、護土、草地保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重點工程,推出草長制、湖長制、土長制、“樹保姆”等制度,確保每片林地、每片草地、每片土地、每坐山脈都有制度管、有人管;要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問題的監督檢查力度,注重日常監督管理,推行常態化執法,落實嚴格的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和保護制度,以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懲罰打擊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公眾層面,要樹立綠色環保理念,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以一個人帶動一個家庭和一群朋友做起,用實際行動踐行綠色環保生活。
綠色產業為要,打造生態經濟的`“特色”。塞罕壩林場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安吉茶農因茶致富、義烏靠著小商品發家致富、亳州素有“世界中醫藥之都”的美譽等實踐證明,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向綠色、向生態要紅利,能夠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要發展綠色產業,需要立足本地實際,挖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符合本地特色的綠色生態農業、綠色工業、綠色能源、綠色食品、綠色建筑、綠色金融、現代服務業等特色產業、增收產業,提升產業的“含綠量”、擴大產業的范疇,讓綠色成為經濟發展的底色。需要加大對綠色產業在資金、人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強綠色技術研發、示范、推廣力度,全力構建綠色現代產業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
綠色鄉村為靚,厚植生態家園的“底色”。打造美麗鄉村,第一步要打造綠色鄉村,因為“生態綠”是鄉村振興的“主打色”,只有做好“生態綠”,才能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要做好“生態綠”,需要加快推進村莊規劃,抓好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打造山清水秀、生態宜居鄉村。需要加強農村生態建設和環境綜合治理,一方面開展鄉村“潔化、綠化、美化”行動,實施“一村萬樹”工程,不斷增加鄉村綠化總量;另一方面重點治理垃圾污水、農業面源污染等問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提振鄉村發展“景”氣。需要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大力發展中藥、葡萄等綠色產業,不斷培育壯大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發揮各企業引領示范和帶動作用,把“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做得更好。
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5
在農場要求深入開展“解放思想推動高質量發展”大討論活動中,我們積極參與此次活動,在思想上得到了進一步解放,在觀念上得到了大的更新,進一步弘揚改革創新精神,在工作作風建設上得到了提高,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舉措和思路得到了進一步提升。通過開展此次大討論活動,使我們在如何開展項目精準對接,如何提高產業項目的高質量發展,如何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有了新的思路和理念,在今后的工作中查擺問題,補足短板,為推動產業項目高質量發展而努力。通過此次活動和社會實踐,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不少,感觸頗多。
作為一名招商局的基層工作人員,查擺日常的`工作中,存在思想解放程度不夠,工作方式方法不夠創新,創造性的開展工作力度不夠。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要擼起袖子加油干,以農場的多方優勢為基礎,以推動農場產業項目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切實樹立創新思維,積極地與央企、大中型企業保持聯絡,積極推介農場,爭取引進更多的高質量的項目企業在農場落地建廠。
作為一名基層工作人員,我要從基礎工作做起,勇于創新,有針對性的進行項目對接。主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依托農場的各方優勢,通過企業信息庫、微信平臺和各省市招商代表等渠道,做好農場綜合實力的宣傳推介工作,開展精準招商;二是“筑巢引鳳”,結合農場現有園區發展情況,做好進一步的產業園區規劃建設,提高農場招商引資的硬件環境,為即將前來投資建廠的企業提供優越的營商環境;三是依托平臺開展“走出去”招商。利用好共青團組織、青年協會組織等傳統平臺資源基礎,借助中介力量,整合項目資源和市場資源,開展聯合招商、以商引商、項目信息推廣。兼顧省內、省外兩個方向開展“走出去”招商。小微企業和內部創業孵化以省內為主,省外主要以進企業、訪協會和商會為主,計劃分別赴北京、天津、河南、廣東、山東、浙江等省市開展“走出去”招商對接活動。四是通過此次社會實踐活動,借助招商推介平臺,采取線上線下推廣“北共青”系列農產品,結合農場打造“北共青”品牌的發展戰略,配合做好農場農產品銷售的各項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結合本部門實際,解放思想,創新工作方法,繼續發揚北大荒精神,立足本職崗位,為推進農場產業項目高質量發展而努力。
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6
為貫徹落實省市黨代會精神和省政府主要領導來連調研指示精神,以大格局、高標準、新思路推進“十四五”期間全市省級以上開發區高質量發展,根據《省政府關于推進全省經濟開發區創新提升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的實施意見》、《省政府關于促進全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連云港市“十四五”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等文件,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驅動、投資帶動、內外聯動和綠色發展,優化體制機制,突出分類指導,加快轉型升級,把開發區打造成為引領全市后發先至的首要引擎、各種優質要素爭相集聚的投資熱土、產業特色鮮明的創新發展高地、體制機制改革的先行區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交匯融合發展的載體平臺。
(二)發展目標
“十四五”末,市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突破800億元,徐圩新區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00億元,其他開發區至少翻一番,全市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力爭達到3500億元,占全市比重達到50%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外貿進出口總額、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實現翻番;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占全市比重50%以上,制造業增加值、實際利用外資、外貿進出口總額占全市比重達80%以上。各開發區主要指標領先其他縣區或所在縣區增幅,在省級層面開發區綜合考評中每年至少進1位。
二、主要任務
(一)體制機制優化工程
1.規范職能定位,理順職責關系。按照權責一致原則,20xx年9月底前理順開發區“區內區外”“條塊之間”職責關系,明確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與開發區管委會的職責邊界。對處于起步階段、區域范圍相對獨立的開發區,社會事務管理職能原則上由屬地政府承擔;對代管鄉鎮(街道)的開發區,進一步理順關系,合理配置開發區與所轄鄉鎮(街道)職能,科學劃定邊界;對產城融合度較高的開發區,積極推動向城市綜合功能區轉型,具備條件的可與所在行政區實行一體化管理。(責任單位:各縣區、功能板塊,市委編辦)
2.規范內部架構,實行機構精干和扁平化管理。按照優化、協同、高效的'原則,20xx年6月底前各開發區完成內設機構的進一步優化,構建大規劃建設、大經濟發展、大社會事業、大行政執法、大市場監管等大部門制工作格局,承擔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和營商環境優化等職責的機構比例不低于60%。實行扁平化管理,職能機構以下原則上不再設管理層級,推動崗位向招商引資一線和服務企業一線傾斜。除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實行垂直領導的,市縣級管理部門原則上不向開發區派駐機構。(責任單位:市委編辦,各縣區、功能板塊,各省級開發區)
3.優化開發區管理運行機制。推動各開發區按照“黨工委(管委會)+公司”的模式優化開發區管理架構,黨工委、管委會主要承擔落實發展規劃、推動政策落地、協調服務企業、促進產業發展、優化營商環境等職能,依法依規行使賦予的經濟管理權限;開發區國有公司實現實體化運作,承擔起探索開發區市場化開發、建設、運營和服務的職能。鼓勵有條件的開發區“十四五”期間突破行政區劃,采取股份合作、委托招商、“飛地”經濟和“園中園”等多種方式,與長三角地區開發區合作共建,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責任單位:各縣區、功能板塊,各省級開發區,市委編辦、市商務局、市發改委)
4.推進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規范各開發區人事和薪酬管理,注重“事業為上、人崗相適、人事相宜”原則,對各類編制資源和人員進行統籌使用,實現人員能上能下、能進能出。推行開發區薪酬總額管理,完善績效考核,合理拉開收入差距,發揮薪酬和考核機制引領與保障作用。(責任單位:各縣區、功能板塊,市委組織部、市委編辦、市財政局)
5.加大財政政策支持力度。提高開發區財政自主權,支持有條件的開發區實行“一級財政”管理體制,“十四五”期間實現省級開發區財政預算管理和獨立核算。鼓勵縣區按照共同發展、激勵發展原則,結合實際情況建立開發區和地方政府合理的投入和收益分配制度,支持開發區建設和運營管理。積極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開發區建設。鼓勵開發區國有公司在做好論證評估和風險防范基礎上,規范履行決策程序,投資區內優質企業,實現雙贏。(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國資委,各縣區、功能板塊)
(二)產業集聚集約發展工程
打造特色產業園區。根據產業發展需要,穩妥推進開發區四至調整。落實“工業立市、產業強市”相關舉措,重點圍繞連云港10條重點培育的產業鏈,國家級開發區確定3—4個主導產業方向,省級開發區確定1—2個主導產業方向,打造特色產業園中園,集聚優質要素資源,出臺促進產業發展舉措,構建產業發展支撐體系,建設“主導產業引領、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生態支撐”的特色產業園區,推動特色產業集群發展。(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商務局,各縣區、功能板塊,各省級開發區)
提升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發揮石化產業基地、“中華藥港”載體優勢,依托龍頭企業和重大產業項目,引導開發區間建立合作和利益共享機制,推動產業、企業耦合協同發展,培育優勢產業集群,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20xx年6月底前各開發區建立區內智能車間、工廠、“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庫,加快培育一批領軍企業,提升在相關產業鏈體系中的地位,到“十四五”末全市開發區智能車間、工廠、“專精特新”小巨人數量突破160家。20xx年12月底前贛榆海洋經濟開發區、連云港化工園區、灌云臨港產業區力爭完成省級化工園區達標創建,提高產業承載能力。“十四五”末全市上市公司總數達到16家。(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地方金融局,各縣區、功能板塊,各省級開發區)
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縣域范圍產業用地規劃布局,強化開發區用地空間保障。堅持“畝產論英雄”導向,各開發區在20xx年12月底前按照《江蘇省建設用地指標》(20xx版)要求和產業發展定位,建立綜合評價機制,對區內企業按單位用地稅收、單位能耗銷售收入、單位污染物排放銷售收入、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全員勞動生產率等指標進行分級分類管理,差別化配置資源,提高資源和土地利用效率。做好土地供后監督,綜合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法治辦法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騰退、盤活僵尸企業、散亂污企業和本質安全度較低企業的存量用地;通過追加投資、轉型改造、合作經營等方式提高低效閑置用地利用強度和產出效益。(責任單位:各縣區、功能板塊,各省級開發區,市自然資源局、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工信局、市商務局)
(三)創新體系建設工程
加快創新平臺建設。依托市高新區引進、培育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等載體,集聚資源服務全市產業創新發展。支持各開發區與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和深化實質性戰略合作,引進、共建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和產業創新平臺。各縣區、功能板塊將“十四五”期間新建重大產業創新平臺目標任務根據產業定位分解至省級以上開發區,并納入市、縣考核體系。市開發區、徐圩新區加快“中華藥港”、石化研究中心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各開發區新建成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的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產業創新中心。“十四五”末全市開發區省級以上研發機構數量達300個。(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各縣區、功能板塊,各省級開發區)
建設全面人才支撐體系。深入推進開發區人才“十個一工程”和花果山英才計劃,推動開發區建立以優勢產業為依托,以企業為主體,管委會引導、市場化運作的高端人才引進機制。市開發區、高新區、徐圩新區“十四五”期間實現國家級人才工程入選零的突破,省級開發區在省級人才工程入選方面實現全覆蓋。推行人才“雙落戶”制度,20xx年12月底前各開發區建立與高校院所聯合引進、培養產業發展急需各類人才的合作機制。在省級以上開發區建立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中心,打造“順心創業、安心工作、舒心生活”的人才友好型開發區。鼓勵市開發區、市高新區和條件好的省級開發區設立人才創業引導基金,解決人才項目“首投”問題。(責任單位:市人才辦、市人社局,各縣區、功能板塊,各省級開發區)
加強創新主體培育。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類企業引進力度。20xx年6月底前各開發區制定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機制,以科技型中小企業、優勢傳統企業為重點建立后備培育企業庫,促進更多企業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十四五”末全市開發區凈增高新技術企業數超400家。鼓勵企業購買專利技術,加快成果轉化,培育壯大一批擁有核心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企業。(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各縣區、功能板塊,各省級開發區)
強化創新環境建設。加強開發區知識產權信息化、智能化基礎設施建設,市開發區、徐圩新區等園區圍繞石化、新醫藥、新材料等主導產業開展專利導航分析研究,提高開發區知識產權服務能力和區內企業知識產權運用水平。完善科技金融服務,推動市開發區、市高新區構建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資體系、機制。在條件較好的開發區啟動企業創新積分制試點,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地方金融局、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各縣區、功能板塊,各省級開發區)
(四)招大引強突破工程
聚焦招商主責主業。強化招商引資“一把手”工程定位,堅持項目為王,建立重大招商項目分級快速反應機制,明確重大招商引資項目由縣區、功能板塊主要領導直接掛鉤,集中統籌調度各級資源協同推進,變招商部門單兵突進為各級領導和部門提前介入、全員參與、共同推進的項目推進機制。突破重大項目招引,市開發區、徐圩新區每年各引進百億元以上項目2個,連云經濟開發區、贛榆海洋經濟開發區每年各引進百億元以上項目1個以上,其他開發區每年各引進50億元以上項目1個以上。(責任單位:各縣區、功能板塊,各省級開發區,市商務局)
堅定不移推進產業招商。加強產業鏈招商整體方案的頂層設計,開展開發區產業鏈現狀評估和相關行業研究,搶抓產業發展風口機遇,把握藍海,規避風險,形成以“建鏈、補鏈、強鏈”為指導的產業招商指導目錄,明確招商靶向企業,提高招商的精準性和有效性。20xx年12月底前各開發區完成主導產業產業鏈招商規劃的制定。(責任單位:各縣區、功能板塊,市商務局,各省級開發區)
加強招商工作組織統籌。20xx年12月底前各開發區建立覆蓋產業招商規劃、產業政策制定、營商環境建設、開發區形象推介、招商人員選拔培訓、信息渠道培育、項目落地服務、績效考核的全流程招商工作體系,形成對招商工作的系統性支撐,全面提升專業化水平。(責任單位:各縣區、功能板塊,市商務局,各省級開發區)
創新招商工作模式。深入挖掘駐點招商、以商引商等行之有效的招商模式潛力,支持開發區通過購買服務、項目委托、委派等方式與國內外優秀招商中介、行業協會、商會等機構合作,開展市場化招商。鼓勵市開發區、市高新區、徐圩新區等條件較好的開發區設立主導產業發展基金,探索基金招商模式。推動各開發區制定配套激勵措施,對成功引進優質產業項目的社會專業機構和個人進行激勵。(責任單位:各縣區、功能板塊,市商務局,各省級開發區)
(五)開放水平提升工程
提升外資利用質量水平。堅持穩存量、擴增量、提質量并舉,優化開發區實際使用外資考核指標設置,推動制造業外資引進,提高引資層次和水平。深度挖掘開發區現有產業鏈及重點企業合作項目,開展“以內引外”“以外引外”,拓展利用外資渠道,豐富外資利用形式。支持開發區引進、培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功能性機構和研發中心。“十四五”期間開發區累計實際利用外資超40億美元。(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各縣區、功能板塊,各省級開發區)
促進外貿穩增長。支持開發區培育、招引外貿龍頭企業、生產型外貿企業。支持以開發區為載體申報跨境電商產業園、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幫助企業通過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等新業態拓展市場。支持市開發區發揮自貿試驗區、綜合保稅區優勢,發展分撥配送、市場采購、離岸貿易、保稅維修、保稅研發等業務,優化貿易結構。(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稅務局,連云港海關,各縣區、功能板塊,各省級開發區)
完善開發區開放功能。20xx年9月底前市開發區、市高新區、徐圩新區、上合組織(連云港)國際物流園和東海經濟開發區、灌云經濟開發區(空港片區產業園)、灌南經濟開發區、贛榆經濟開發區制定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發展區平臺建設方案,主動承接自貿試驗區連云港片區和“一帶一路”標桿示范項目建設的溢出帶動效應,圍繞產業加強制度創新和先進經驗復制推廣,出臺促進投資貿易便利化措施,更好地集聚境內外優質要素資源,打造特色開放優勢。(責任單位:市商務局(自貿辦),自貿試驗區連云港片區管委會,各縣區、功能板塊,相關省級開發區)
推進國際園區合作。擦亮連云港上合組織“出海基地”招牌,引導市開發區依托“一帶一路”供應鏈基地項目加強與哈薩克斯坦里海物流基地、東門特區等境外開發區的合作;推動上合組織國際物流園發揮省級國際合作園區平臺作用,進一步豐富建設內涵,編制發展規劃,“十四五”末建成服務“一帶一路”經貿、產能合作的重要平臺。指導各開發區加強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研究和利用,深化與日韓產業合作,培育中日韓(江蘇)產業合作示范園區。(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各縣區、功能板塊,各省級開發區)
三、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級層面每年召開一次開發區工作推進會。各縣區、功能板塊每年至少召開一次開發區專題工作會議,按照工作力量向開發區集中、資源要素向開發區傾斜的要求,集聚縣級資源,確保本方案各項舉措的貫徹落實。市商務局要履行好牽頭協調職能,提高統籌協調能力,做好督查和總結。市各有關部門要抓緊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和具體措施,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責任單位:各縣區、功能板塊,市相關部門)
(二)嚴格考核獎懲。將本方案中明確的發展目標分解至市各相關部門及市開發區、徐圩新區和省級開發區年度高質量發展考核中,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落實。在開發區考核指標設置方面要區別于普通行政區考核,突出體現開發區特點的個性化指標。將開發區在省、市考核中進退位情況作為確定開發區績效薪酬的重要參考依據,與開發區全體工作人員年度薪酬總額掛鉤。對在省考核中持續進位的開發區給予通報表彰;對連續兩年退位的開發區進行約談整改。(責任單位:市考核辦、市商務局,各縣區、功能板塊)
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7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軟實力,是企業發展的內在推動力,引導和規范著員工的行為規范。20xx年,中通客車正式并入山東重工集團,集團不僅給公司帶來了資源支持,同時還有優秀的集團文化。通過深入學習,自己感觸頗深。
“客戶滿意是我們的宗旨”是集團的核心價值觀,是集團在經營過程中所遵循的基本信念與行為準則,它旗幟鮮明的彰顯了客戶第一的宗旨意識。它教導我們要內強素質、外塑形象,真正將客戶理念貫穿于我們日常的工作中。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己也將進一步明確“我們的`客戶是誰?”、“我們怎么做客戶才會滿意”,“客戶是不是真正的滿意了”。
精益生產的責任是適時的將低成本、高質量的產品交付客戶。對于精益辦來說,我們既有內部客戶又有外部客戶。對于內部客戶,我們會充分調研各車間在生產過程中的痛點、缺陷以及需求,按照精益生產原則,優化制造流程、設備布局等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實現準時化、柔性化生產需求。
對于外部客戶,我們講求如何保證產品質量。精益辦將聯合質量管理部、工藝部等部室深入貫徹落實工位質量的落地舉措,把質量管理工作延伸到生產過程,促進員工從“質量是檢驗出來的”向“質量是生產出來的”思想變革。
同時,集團優秀文化要求我們,做任何工作都要永葆激情,在爭創一流中擔當作為。精益生產工作思想與集團優秀文化有殊途同歸之妙,精益生產也在強調充分發揮員工的積極性,提質增效,促進公司目標的圓滿達成。在集團優秀文化的影響下,精益辦對標企業優秀、行業先進,提升標準,逐漸形成了一種“一刻也不能拖”的緊迫感,以“一天當兩天半用”的效率、“不爭第一就是在混”的激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干事創業中的濃厚氛圍,力爭讓精益生產在公司結出更大的果實。
學習集團優秀文化還要堅持黨建引領、文化聚力,始終堅持廉政工作準則。“約法三章”、“四個永葆”、“領導干部‘八不用’”無不體現了集團要求的以身作則、真抓實干的要求。根據對團隊文化的學習與要求,自己準備將團隊文化具體分解為“德、能、勤、績、廉”,全方位的進行自檢,并把這些優秀文化落實在團隊日常管理的各個方面,真正融入到精益辦的文化血脈中,成為凝心聚力、深度推行精益生產的法寶。同時,強化自己務實工作的作風,整體布局公司精益生產推進工作,執行嚴肅到位,加強下屬員工過程指導與點檢,以過程保證結果。深入學習“干部‘八不用’”,提升自己獨立思考、敢于突破常規、主動拓展視野的能力,做到終生學習,持續提升。
新時代呼喚新擔當,新時代需要新作為。中通客車的三次創業新征程已然開啟,集團優秀文化的適時注入也為公司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自己身為其中一員,也將繼續為公司的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8
根據市委、市政府《關于實施產業鏈“鏈長制”的工作方案》(寧委辦發〔20xx〕23號)、《南京市推動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寧委辦發〔20xx〕27號)精神,為進一步強化部門聯動,匯聚創新要素,推進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現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總體要求
按照開發區主導產業方向,在梳理國家、省市產業發展政策和開發區產業鏈發展情況的基礎上,對照南京市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目標,聚焦軟件和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醫藥與生命健康、集成電路、軌道交通、智能制造裝備、智能電網等八條產業鏈條,實施產業鏈推進機制,建立鏈長制工作專班,打好產業基礎高端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
二、發展目標
實現產業規模加速趕超,八大產業鏈主營業務收入每年增長20%左右,全面建成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產業鏈安全高效、產業生態循環暢通的先進制造業體系,打造2個全國有影響力、3個全省有影響力、3個全市有影響力的產業鏈。
到20xx年,產業規模效應初步顯現,重點產業鏈影響力顯著提升。其中,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產業建立完整的產業鏈,產業規模進入全國前列;智能裝備制造、軌道交通、醫藥與生命健康產業初步建立產業鏈,產業規模進入全省前列;集成電路、軟件和信息服務、智能電網產業引進培育12家龍頭核心企業,產業規模在全市比重穩步提升。
到20xx年,建成自主可控的先進制造業體系,形成若干全國有影響力的產業鏈。其中,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產業形成核心競爭力,產業影響力進入全國前列;智能裝備制造、軌道交通、醫藥與生命健康產業建立完整產業鏈,初步形成核心競爭力;集成電路、軟件和信息服務、智能電網產業初步建立產業鏈。
三、重點方向
著眼國內國際產業鏈重構,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裝備、軌道交通、醫藥與生命健康、集成電路、軟件和信息服務、智能電網等八大產業,明確主攻方向,著力強鏈補鏈。
人工智能,重點突破人工智能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的研發創新,加強人工智能場景建設,推動人工智能創新融合應用;著重發展AI底層硬件、算法、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機器人等領域。
新能源汽車,重點推進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及核心零部件產業發展,布局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緊盯LG、博世等世界企業,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高地。
智能制造裝備,重點發展機器人、關鍵基礎零部件、大型成套裝備、工程裝備、工業軟件、互聯網平臺等領域,增強制造裝備供給能力。
軌道交通,重點發展多系列軌道交通車輛產品,在智能軌道交通控制系統等領域形成發展新優勢;引進軌道交通領域總部類、功能性企業,進一步完善軌道交通全產業鏈。
醫藥與生命健康,重點聚焦創新藥、體外診斷醫療器械,推動醫藥、醫信等領域協同發展;積極推動生物醫藥、生命健康領域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集成電路,重點提升高端芯片研發設計水平,建設先進晶圓制造線,強化先進封測業支撐;引進行業龍頭企業,形成產業帶動支撐作用。
軟件和信息服務,重點加強高端工業軟件研發,加速工業、科技等重點領域協同攻關;提升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對制造業和服務業促進作用。
智能電網,重點發展特高壓等重點領域,推動園區重點智能電網企業發展。
四、主要任務
(一)推動產業集聚發展。按照鏈式整合、集群帶動的原則,加強重點調度和扶持,推動產業集聚集約發展。積極爭創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爭創省級智能網聯汽車先導區、南京市數字經濟產業園,打造中國南京智谷,爭取更多國家級、省級、市級園區掛牌和政策支持。著力營造“園區大環境+行業小環境”的產業生態,打造公共平臺,提供專業化服務,為園區集聚更多人才、資金、技術、企業提供保障。
(二)培育產業龍頭企業。每個產業梳理一批綜合規模、發展潛力、科技創新能力強的重點企業,建立龍頭企業培育庫,對入庫企業實施“一對一”精準服務,推動本土優質企業做大做強。支持龍頭企業實施高端并購重組、強強聯合,加速產業鏈關鍵資源整合,加快形成引領產業發展的'領軍企業、細分領域競爭力強的單項冠軍企業。培育一批處在產業前沿的獨角獸、瞪羚企業。
(三)拓展推廣應用場景。在生產制造、商務服務、城市治理、民生保障等方面,開拓和塑造更多的應用空間,為技術超前、模式先進的產品提供更多更好的應用空間。搭建創新產品供需對接信息共享網上服務平臺,為本地產品提供更多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定期策劃組織召開供應鏈對接交流會,通過發布供應鏈需求、創新產品路演等形式,幫助企業產品拓展市場。
(四)引導各類資本介入。發揮新興產業發展基金及科技創新基金的引導作用,圍繞八大產業適時建立產業專項基金,并積極爭取南京市八大產業專項基金,支持龍頭企業創新發展、重大項目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再融資和并購重組,推動企業做大做強。積極對接“寧創貸”、轉貸基金、政策性擔保政策,為企業提供更好的融資服務。
(五)加大高端人才集聚。加大海外柔性引才力度,優化調整人才科技貢獻獎補政策,加大對產業緊缺高端人才的獎補力度。吸引研究生、“雙一流”建設高校(學科)本科畢業生來開發區就業創業,對用人單位引進符合八大產業鏈方向的上述人才,爭取市級針對性獎補政策。
(六)搭建產業發展平臺。圍繞產業鏈龍頭企業需求,引導高校院所與企業全面合作,加快引進和培育新型研發機構,通過技術合作、成果開發、項目孵化等方式打造一批產業發展平臺。積極推進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新型創新聯合體建設,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檢驗檢測平臺等公共技術平臺。加強重大技術攻關項目跟蹤服務,力爭在若干產業領域率先實現突破。
(七)實施產業鏈精準招商。緊盯產業鏈細分領域和上下游相關環節,梳理排定產業強鏈補鏈的關鍵環節、目標客戶,積極開展定向招商、精準招商,加快引進一批龍頭項目、高端項目和特色項目,有效打通產業鏈堵點、連接產業鏈斷點;分產業鏈編制招商地圖和招商政策。
五、工作機制
實施“鏈長制”工作機制。建立鏈長調度會制度,實行產業鏈鏈長負責制,由鏈長負責領導推動重點產業強鏈補鏈工作;產業鏈鏈長由管委會領導擔任,一個產業鏈、一位開發區領導、一個工作專班、一位專班負責人。每條產業鏈原則上每季度召開一次鏈長調度會議,調度該產業強鏈補鏈工作,協調解決產業鏈發展中的重大事項。建立產業鏈專班負責人會議制度,通報各產業鏈“鏈長制”工作情況,交流工作經驗,協調處理產業鏈條間的共性問題。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統計考核體系。構建與產業發展形勢匹配、能夠反映產業鏈發展成果的統計指標體系,強化八大產業統計工作,為監測研判、考核激勵提供依據。加強企業庫信息的收集整理、按季度對產業鏈動態和企業發展情況進行跟蹤,研判行業指數和發展態勢,為推動產業發展提供決策參考。加強工作通報和指標考核,強化責任落實。
(二)強化產業協調發展。積極落實紫東地區發展戰略、強化棲霞板塊“三區”聯動發展,推動有利于共同發展的產業鏈跨區域布局和梯度設置,做優做強做長產業鏈條。加強棲霞板塊“三區”廣泛開展合作招商、互推項目,實現信息共享、優勢互補,探索“科技創新在大學城、企業孵化在行政區、產業發展在開發區”的跨區域聯動發展模式,推動產業集群化、鏈條式發展。
(三)強化營商環境打造。嚴格落實國家行政審批改革要求,全力推進事中事后監管,對產業發展包容審慎管理,促進市場充滿活力、規范有序。落實創新產品推廣應用行政容錯免責機制,部門相關負責人在符合相關規定條件、標準、程序,同時勤勉盡職、沒有謀取非法利益的前提下,免除其決策責任。強化工作輿論環境營造,深入挖掘典型案例,總結提煉產業鏈發展成果,形成良好發展氛圍。
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9
為貫徹落實《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閩政文〔20xx〕15 號)精神,進一步發揮開發區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作用,形成新的集聚效應和增長動力,現結合我市開發區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工作目標
力爭通過努力,到20xx年,我市省級(以上)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400億元,建成地區生產總值超100億元以上11個,其中超600億的開發區1個、超500億的開發區1個,實際使用外資總額達到35億元,工業用地地均稅收達到30萬元/畝。開發區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產業集聚效應和產業競爭力明顯提高,對福州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進一步凸顯,為新福州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二、工作任務
(一)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創新、完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進一步構建精簡高效的開發區管委會機構。
1、實施整建制托管。各開發區(不含海關特殊監管區、福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由市委、市政府全部委托園區所在地黨委、政府管理,包括園區黨建、經濟建設、社會事務等。開發區管委會在人力物力保障和監管責任上配合抓好落實。干部人事管理權限不變,園區資產不移交。行政管理由當地黨委、政府按屬地管理原則,依法承擔園區管理主體責任。加大對開發區財政支持。福清江陰經濟開發區、臺商投資區與市財政及所在縣(市)區稅收和土地收益分成比例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完善市級重點工業園區體制機制的意見》(榕委發〔20xx〕10號)規定執行,其余各開發區的稅收和土地收益分成比例按現行政策執行。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編辦、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2、實行市場化運作。力爭20xx年底,開發區(工業園區)全部成立運營公司。運營公司承擔園區開發建設、招商引資、投資運營、專業化服務等功能,可獨立或合作運營科技企業孵化器、創新工場、眾創空間、加速器等創新創業載體。運營公司與管委會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管委會、市商務局、市投促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編辦
3、各開發區運營公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可與各級國有資本交叉持股,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運營公司可通過上市融資、發行債券、設立產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等方式開展資本運作,發展成為資本實力強、運作水平高的產業園區投資運營商。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國資委、市財政局、市發改委、市金融辦
(二)創新招商引資機制和優化服務
1、探索創新招商引資機制。
(1)推行公司化招商。有條件的開發區要根據產業發展特點,與市招商服務公司合資成立屬地專業化招商公司,打造招商信息平臺和招商智庫,建立招商成果獎勵機制。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為招商公司量身定制經營業績考核辦法,根據招商成果給予資金獎勵,并按貢獻大小獎勵到個人。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管委會、市投促局、市商務局、福州招商服務公司
(2)推行產業鏈招商。推動特色產業園區建設,依托現有龍頭企業開展產業鏈上下游招商,吸引一批產業鏈上下游的高關聯配套企業集聚,打造具有特色的產業園區。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管委會、市投促局、市商務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3)推行第三方招商。與境內外投資促進專業機構開展密切合作,鼓勵引進社會化招商機構,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拓寬招商渠道,拓展招商引資網絡,提升招商實效。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管委會、市投促局、市商務局、福州招商服務有限公司
(4)推行產業基金招商。加強與省級有關部門的溝通聯系,爭取省里對福州·馬尾基金小鎮、福州軟件園基金大廈等基金產業的支持,完善“政基企”合作機制,促進基金與實體產業對接;按照國家相關政策要求,鼓勵設立產業引導基金,探索以資金為媒介,促進產業項目入區入園,積極爭取國家金融創新試點在福州·馬尾基金小鎮和福州軟件園基金大廈先行先試。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管委會、市投促局、市商務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金融辦
(5)加強對臺交流。發揮好福州對臺經貿交流先行區的優勢,深入貫徹國家、省、市惠臺政策,鼓勵支持涉臺園區與臺灣相關園區深度合作,探索協同招商、收益共享的新模式,允許福州臺商投資區等涉臺園區根據實際情況,自行制定出臺扶持特色產業發展和對臺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相關開發區管委會、市投促局、市商務局、市臺港澳辦
2、優化服務,提升營商環境。落實《中共福州市委 福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福州市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三年行動方案〉的通知》(榕委發〔20xx〕18號),大力弘揚“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精神,認真查找在提供優質服務、打造良好營商環境方面存在的短板,依托開發區所在地的行政服務中心,持續優化整合“一窗受理”窗口,推行行政審批事項實現全流程網辦,提升“一趟不用跑”事項網上申報率和電子證照應用率;引進各類中介服務和代理機構,為開發區內企業投資經營提供“保姆式”“一站式”的“互聯網+政務”服務,讓企業辦事不出區,快捷方便;推行統一編碼管理,實現區級和市級同源事項的事項名稱、事項類別、法律依據、基本編碼等要素基本統一,并在市權責清單系統進行通用事項對接。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各行政服務中心
3、開展投融資合作,完善投融資渠道。各開發區主動與金融機構開展投融資合作,完善配套政策,推廣工業園區廠房按揭貸款模式,為開發區龍頭企業及區內的上下游企業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針對大數據、物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探索引進管理經驗豐富和專業性較強的風投機構,做好資本與項目的精準對接。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境內擔保境外發債、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等方式融通資金。鼓勵產業鏈中的核心企業向上下游企業提供融資支持,在應收賬款質押融資領域開展創新。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市金融辦、福州市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4、開發區可探索設立投資控股公司,完善創投資金管理及退出機制,拓展“雙創”融資渠道,推動開展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無抵押貸款試點,支持保險公司開展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貸款保證保險。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市金融辦、市科技局、市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市財政局、市發改委
(三)抓好產業集聚和轉型升級
1、堅持產業立區,打造優勢產業。各開發區要結合區位特點、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環境容量等因素確定主導產業,走專業化發展道路。堅持產業立區,重點引進一批符合園區產業發展方向的企業,打造優勢產業,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園區建設與產業升級的“雙輪驅動”。沿海開發區要主動對接國家戰略,與“一帶一路”“海上福州”建設聯動發展。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管委會、市發改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海洋漁業局
2、實施開發區產業高質量發展和趕超發展計劃。推動產業高端化、集聚化發展,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新興產業領域為重點,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至20xx年,培育和發展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200家以上。著重在成長前景較好的重點企業、設有研發機構的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單項冠軍企業中甄選一批科技創新、產品開發能力較強,質量效益突出,市場前景廣闊的.高成長企業,在融資服務、電力調度等方面給予優先保障。至20xx年,全市工業園區高成長企業達到100家,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600家。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管委會、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金融辦
3、推進海關特殊監管區整合優化。積極爭取省商務廳、福州海關等部門的支持,促進符合條件的海關特殊監管區逐步整合升級為綜合保稅區,提升海關特殊監管區的綜合競爭力。
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發改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稅務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支持單位:福州海關
4、創新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鼓勵開發區通過設立創業投資基金、創業投資貼息資金、知識產權作價入股等方式,搭建科技人才與產業對接平臺。鼓勵開發區建立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協同創新平臺。完善各類創業服務中心、企業孵化器等創業孵化平臺。落實我市人才引進獎勵政策措施,創新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創造宜居宜業的良好生活環境,為引進中高端人才提供必要條件。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管委會、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城鄉建設局、市編辦
(四)促進區域協作和資源整合
1、主動與閩東北經濟協作區等合作區對接交流,開展合作共建,推動產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建雙方可協議分享共建園區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招商引資等經濟指標和稅收收益。省內開展工作考核評價時,允許共建雙方將源自共建園區的相關指標各按100%納入統計。共建園區可參與聯合組建市場化運作的股權基金,對成長性好、前景可預期的境內外創新型產業項目或企業進行戰略投資。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統計局
2、以國家級開發區和發展水平較高的省級開發區為主體,整合或托管區位鄰近、產業趨同的開發區。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及轉型升級,中心城區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新興產業為主,其他傳統企業逐步向城區外轉移。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管委會、市商務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城鄉建設局、市編辦
(五)集約利用土地,提升使用效率
1、加大土地開發強度。在符合規劃、安全及環保要求,且不改變用途的前提下,在工業園區內原有用地上進行廠房加層改造,增加用地容積率的,不再增收土地價款。在原址擴建的工業項目所需新增工業用地,符合工業用地各項控制性指標的前提下,可按程序采取協議出讓方式供地。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管委會、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2、盤活利用存量土地。按照《福州市開發區低效用地認定及處置辦法(試行)》(榕國土資綜〔20xx〕617號),通過實施“騰籠換鳥”“退二進三”政策,積極盤活閑置、低效利用等存量土地,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和投入產出水平。支持園區內低效用地進行整體兼并或分棟轉讓,用于發展新興產業及我市鼓勵發展的生產性或高科技服務業,相關部門給予辦理過戶變更手續,支持優勢企業優先兼并或購買。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管委會、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發改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3、創新土地利用模式。對新增工業用地,根據不同行業生命周期、不同類型工業項目特點及企業實際需求,實行“彈性出讓、先租后讓、分期供地”等靈活的土地供應政策,彈性出讓年期原則上不超過30年,確保土地資源向用地少、產出高、效益好的項目傾斜。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管委會、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發改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4、嚴格執行有關集約利用土地規定。省級(以上)開發區均納入土地集約利用評價,設立滿3年后,節約集約用地評價排名居全省同級別開發區末5名的,原則上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暫停農用地轉用報批;居全省前5名的,優先安排300畝的土地儲備報批指標。嚴格執行《閑置土地處置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 53 號),規范履行工作程序,對政府原因造成土地閑置的,采取簽訂補充協議、重新約定開竣工日期、協議有償收回、置換等方式予以處置;對企業原因造成土地閑置的,采取征繳土地閑置費、依法收回等方式予以處置。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聯席會議機制
市政府分管領導任總召集人,市商務局、工業和信息化局、科技局主要領導任召集人,市商務、發改、工業和信息化、科技、財政、自然資源和規劃、生態環境、城鄉建設、林業、海洋漁業、應急管理、統計、金融、編辦、福州海關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辦公室設在市商務局。聯席會議負責對涉及我市開發區重大項目建設存在問題、企業激勵扶持政策等進行研究、協調。
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發改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城鄉建設局、市林業局、市海洋漁業局、市應急管理局、市統計局、市金融辦、市編辦、福州海關
(二)加強分類指導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海關特殊監管區由市商務局牽頭管理;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由市科技局牽頭管理;省級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由市工業和信息化、商務部門牽頭管理,以上按各單位新設定的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方案執行。市生態環境局、各牽頭管理部門以及有關職能部門,指導各開發區根據產業發展方向做好規劃環評工作,及時妥善做好污水、固廢、危廢集中處理,做好集中供熱、環境應急,并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市、縣兩級統計局指導各開發區做好統計工作。
責任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商務局、市發改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統計局、市編辦
(三)落實考核評價和激勵約束機制
根據新制定的《福建省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辦法(暫行)》(閩商務開發區〔20xx〕10號),省市對上一年度開發區的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海關特殊監管區暫不列入評價范圍)。每年將根據綜合評價結果實施獎懲措施,對綜合得分位居全市前3名的開發區按規定由省財政資金給予獎勵,對綜合得分位居全市第4至第6名的開發區由市財政分別給予50萬元獎勵(省、市獎勵不重復享受)。對評價結果位居全省后5名的開發區予以警告、限期整改,限期內未整改到位的,按干部管理權限和有關程序對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負責人進行問責,直至采取降級、免職等懲戒措施;對連續兩年評價結果位居全省最后1名的開發區,根據不同情形,設定強制整改期,逾期未整改到位的,按程序報省政府批準后,退出省級開發區管理序列,對機構編制作相應調整。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商務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城鄉建設局、市應急管理局、市統計局、市編辦
(四)積極推動省級開發區申報設立工作
申請設立省級開發區的有關園區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開發力度,著重在完善提升、轉型創新上下功夫,力爭開發區的工業用地地均稅收指標盡快超過上年度全省省級開發區平均水平,達到申請設立省級開發區的指標要求。
責任單位: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商務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四、其他事項
本文所指開發區,專指我市17個省級(以上)開發區。省級以下開發區可結合工作實際參照執行。
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10
4月29日,寶業湖北建工集團學習大講堂開講,高林總經理和十四位征文獲獎員工代表分享交流學習龐寶根董事長《怎么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心得體會。
大講堂上,高總講話指出,躬逢偉大的新時代,企業要積極承擔歷史賦予的使命,緊跟建筑業發展趨勢,轉變發展思路、明確發展目標,苦練內功,全面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要強化精細過程管控,加強團隊協作,搶抓市場機遇,突破發展瓶頸,努力做到“做一個項目、樹一座口碑、交一幫朋友”。高總強調,集團全體員工要切實履職盡責、恪盡職守,公心在前、私心在后,以企業主人翁意識做好事、做成事,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針對近期社會上安全事故頻發的'問題,高總指出,抓好安全管理等于抓效益,安全是企業發展的生命線,要戮力同心抓好安全生產管理工作。高總強調,寶業大講堂為員工提供了一個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相互促進的平臺,希望通過舉辦主題多樣、內容豐富的分享交流活動,提升企業管理團隊的素質和企業管理整體水平。
大講堂上,方菲、呂敏、丁涌等十四位獲獎征文作者分享學習《怎么做實現高質量發展》心得體會,他們緊扣“正思想、振精神、走正道”主題,結合個人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切身體會,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闡述對高質量發展的理解與認識。
集團黨委書記李漢明宣讀集團表彰學習《怎么做實現高質量發展》心得體會優秀征文的通報。據通報,本次征文得到廣大員工積極響應、大力支持,共收到各單位員工報送的征文104篇,經評審,評出征文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紀念獎8名。
集團公司和直屬單位中層以上管理人員、集團各直營項目部執行經理、學習《怎么做實現高質量發展》心得體會優秀征文作者等,共130余人參加大講堂學習。
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11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xx〕7號)、《科技部關于印發〈國家高新區綠色發展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科發火〔20xx〕28號),加快推動全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包括國家和省級高新區,以下統稱高新區)高質量發展,進一步發揮高新區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有效支撐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提出如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總體思路
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以科技自立自強和“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為發展方向,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營造良好創新創業創造環境為抓手,以培育發展創新型企業和產業為重點,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提升產業現代化水平,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將高新區建設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二)發展目標
到20xx年,全省高新區創新能力明顯提升,體制機制持續創新,福州、廈門、泉州科技城基本建成,自創區與省內其他高新區共建一批協同創新平臺,省級以上高新區設區市實現全覆蓋。產業結構明顯優化,新業態和新經濟不斷涌現,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和產業增加值實現“雙倍增”,創新型企業群體不斷壯大。發展環境明顯改善,管理體制更加精簡高效,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體系加快形成,國家級高新區在全國排名明顯提升。堅持綠色發展,推動產業轉型,打造綠色低碳生態園區。
到20xx年,建成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高科技園區,福州、廈門、泉州科技城全面建成、創新功能更加完善高效,各類創新要素集聚度顯著提高,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主要產業進入全國價值鏈中高端,實現園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二、以自創區引領高新區高質量發展
(三)布局建設福廈泉科技城。圍繞以自創區為重點的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深入打造福廈泉創新型城市。以福州高新區、福州大學城為依托,推動福州建設中國東南(福建)科學城;依托廈門大學、嘉庚創新實驗室、同安“三谷”等創新資源,打造宜居宜業宜創的廈門未來科技城;以引進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為支撐,建設泉州時空科創基地。將中國東南(福建)科學城、廈門未來科技城、泉州時空科創基地等科技城建設作為一項重要指標納入自創區年度考核,對建設成效明顯的科技城給予獎勵1000萬元,經費繼續從自創區建設省級專項資金中列支。對科技城內重大平臺的用地指標給予保障,其配套設施用地規模由所在地政府優先保障。支持符合條件的地區依托國家級高新區按相關規定程序申請設立綜合保稅區。(責任單位: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省科技廳、自然資源廳、商務廳、工信廳、發改委、財政廳)
(四)發揮自創區示范引領作用。加強政策先行先試,進一步增強福廈泉高新區作為自創區核心區的帶動能力。加強自創區建設省級專項資金對協同創新的扶持力度,支持自創區三片區之間以及三片區與省內其他高新區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的科技創新平臺共同開展協同創新。協同創新經費提高到5000萬元。引導省內其他高新區,特別是老區蘇區所在地的高新區主動融入自創區建設,支持帶動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發展。各高新區要主動復制推廣自創區、自貿試驗區等相關改革試點政策,鼓勵高新區與自創區、自貿試驗區等加強聯動合作。(責任單位: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省科技廳、發改委、財政廳)
(五)推動省級以上高新區設區市全覆蓋。強化地方政府高新區建設主體責任,鼓勵和推動有條件的縣(市、區)建設高新區,重點支持寧德市建設高新區,實現全省高新區設區市全覆蓋。支持產業園區通過創建省級高新區助推創新發展,支持傳統工業園區通過創建省級高新區加快轉型升級。加快高新區標準化建設,持續推動在高新區產業發展的關鍵節點上研究打造一批科技公共服務平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依托高新區創建國家級或省級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基地。(責任單位: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省科技廳、商務廳、發改委、工信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國防科工辦)
三、加快培育和壯大創新型產業集群
(六)加快建設新基建。推動高新區實現千兆光纖+5G“雙千兆”網絡和移動物聯網深度覆蓋,有效滿足高新區管理和企業轉型升級低時延、高帶寬、廣覆蓋、可定制的高質量網絡使用需求。加強綠色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在高新區和創建中的省級高新園區同步規劃建設5G基站、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智能傳感及物聯網等新基建項目,符合條件的優先列為省重點項目,在用地保障、審批辦理等方面給予支持。(責任單位:省發改委、自然資源廳,省通信管理局,省工信廳)
(七)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新興產業龍頭骨干企業,實施一批引領型重大項目和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構建多元化應用場景。吸引國內外高校院所、企業的先進技術成果在高新區“首發首試”。支持高新區企業繼續實施中科院STS計劃配套項目,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培育新興產業。深入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與新醫藥、節能環保、海洋高新等新興產業“強鏈、補鏈、延鏈”工程,培育形成若干以科技領軍企業為龍頭、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圍繞人工智能、區塊鏈、泛物聯網、量子科技、類腦科學、柔性電子、高效儲能、無人駕駛等新技術領域,加快新技術、新產品產業化應用,培育未來產業。(責任單位: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省工信廳、發改委、科技廳、國防科工辦)
(八)做大做強特色主導產業。立足高新區資源稟賦和基礎條件,合理規劃布局重點產業,確定主攻方向,各高新區力爭形成1~2個在全省具有明顯區域特色、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的主導產業,提檔升級優勢產業,推動延伸產業鏈、布局創新鏈、補足服務鏈、提升價值鏈,形成集聚效應和品牌優勢,打造具有區域產業特色的高新區。深入推廣“互聯網+先進制造業”新模式,促進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責任單位: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省工信廳、發改委、科技廳)
四、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
(九)實施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工程。以新制度、新機制建設首批省創新實驗室,推動在生物醫藥、海洋高新、柔性電子等領域創建省創新實驗室。支持建設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應用數學中心等,發揮平臺創新引領支撐服務作用。支持高新區以龍頭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為主體,聯合高校、科研機構建設市場化運行的新型研發機構、主導產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和科技成果中試工程化服務平臺。對新評估命名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的,給予一次性獎勵50萬元。對高新區的國家級、省級技術轉移機構年度技術交易額累計200萬元以上的,按技術交易成交額的3%給予獎勵,單個機構每年獎勵最高不超過100萬元。(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發改委、工信廳、教育廳、財政廳, 福州、廈門、泉州、寧德市人民政府)
(十)打造新型創新創業孵化平臺。修訂《福建省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辦法》。完善高新區創新創業創造服務體系,推動高新區建設一批科技企業孵化器或眾創空間,引導高校、科研機構與高新區聯合建設大學科技園。對高新區內認定為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包括大學科技園)的,給予一次性獎勵100萬元;認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給予一次性獎勵150萬元。對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適時開展動態評估,擇優進行獎勵。支持高新區創建科技資源支撐型、高端人才引領型等國家創新創業特色載體。(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發改委、財政廳、工信廳、教育廳)
(十一)推進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繼續打造“知創福建”品牌,完善服務,對高新區主導產業的知識產權申請提供優先審查通道,實現快速審查、快速確權、快速維權。鼓勵高新區構建以企業為主導,高校、科研機構等多方參與的知識產權運用體系,打造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園區。推動高新區規劃建設、企業生產制造、技術支撐服務等重點領域的標準制修訂工作,研制一批工業(產業)園區建設重點領域標準。〔責任單位:省市場監管局(知識產權局)、科技廳、發改委、工信廳〕
五、加速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十二)積極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支持科技人員攜帶科技成果在高新區創新創業,通過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途徑,加速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在高新區組織開展“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車”活動,推動各類要素資源在高新區集聚,促進技術、資本、人才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和精準對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做強核心業務,加快專業化、精細化發展,打造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產品與品牌。(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發改委、工信廳)
(十三)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壯大。實施高新技術企業“雙倍增”專項行動,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培育更多“獨角獸”、專精特新企業。建立健全政策協調聯動機制,落實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等政策。完善企業研發投入激勵機制,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具有研發活動和研發機構的規上工業企業數量大幅增加。(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發改委、工信廳、財政廳,福建省稅務局,廈門市稅務局)
(十四)提升企業研發水平。圍繞國家戰略科技和我省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建立健全產業重點攻關技術目錄(庫)制度,充實完善重點產業產學研協同創新重大項目目錄。支持高新區內相關企業和單位積極參與國家、省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自然科學基金等科技計劃項目,開展聯合研究和創新攻關。對高新區購買重大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的企業,按不超過實際支付技術交易額的30%給予獎勵,最高不超過500萬元。落實“揭榜掛帥”等機制,重點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構建軍民融合協同創新機制、軍民信息和設施共享機制,推進軍民兩用技術研發,培育一批“專、精、強、優”軍民融合創新主體。(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發改委、工信廳、財政廳、國防科工辦)
(十五)吸引培育一流創新人才。支持高新區企業通過多種方式與國內高等院所、職業技術學院和技工院校等合作培養高層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支持高新區面向全球招才引智和引進國際創新團隊。支持高新區企業申報國家和省級引智專項計劃,在高新區企業工作的外國高端人才申請來華工作許可不受年齡、學歷和工作經歷限制,可按規定申請人才簽證。在高新區企業工作的外國專業人才確有需要的可適當放寬年齡、學歷或工作經歷等限制。鼓勵有條件的高新區探索崗位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符合實際的分配激勵和考核機制。(責任單位: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省人社廳、科技廳、教育廳、工信廳,省委人才辦、編辦)
六、加速推動開放協同創新
(十六)加強區域創新合作交流。鼓勵高新區加強與國內外高校及科研機構、國內知名科技園區、福州地區大學城等合作建設一批創新園區、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專業技術服務平臺,推動三明中關村科技園、中科院STS(科技服務網絡計劃)福建省中心及莆田分中心建設,形成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的區域創新格局。發揮與中國工程院共建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的作用,加強協同攻關,推動兩院院士及其團隊的科技成果在高新區企業率先轉化落地。推動省內高新區之間的合作交流,提升高新區建設發展水平。支持高新區與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開展校企合作,共建職業技術技能提升中心。(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發改委、工信廳、教育廳、人社廳,省科協,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十七)拓展對外科技合作領域。推動高新區加強與創新先進國家和地區開展人才交流、技術合作和跨境協作,推動優勢企業在境外設立研發中心等“創新飛地”。支持高新區加大對境外500強企業、全球行業領先企業、國際創新型企業的引進力度,積極創建國際創新園區。支持廈門建設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創新基地,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金磚國家的科技創新合作。(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發改委、工信廳、商務廳,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
七、深化高新區體制機制改革
(十八)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授權事項清單制度,賦予國家級高新區相應的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市場準入、項目審批等省級和市級經濟管理權限。將省級管理權限范圍內的企業投資項目備案等事項下放或者委托到國家級高新區(汽車整車投資項目備案工作除外)。對于省級科技計劃項目,賦予具有獨立財政管理職權、清晰獨立管轄區劃和設有科技管理機構的國家級高新區享有縣(市、區)科技行政主管部門管理權限。支持國家級高新區在符合規劃、安全生產的'前提下,適當提高建設用地容積率,單個工業項目的容積率上限可提高至3、0。(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科技廳、商務廳、自然資源廳、工信廳,省委人才辦)
(十九)優化管理體制。修訂完善《福建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規范省級高新區設立、變更、評價等全流程管理。先行探索高新區與設區市政府部門建立直通車制度。加強高新區管理力度,優化高新區內部管理架構,實行扁平化管理,整合歸并內設機構,實行大部門制,合理配置內設機構職能。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試點探索推進高新區共享職工之家建設。(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省委編辦,省人社廳、財政廳、工信廳,省總工會)
(二十)加強科技金融服務。鼓勵高新區成立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的專業運營公司,開展股權、債權融資等多樣化融資模式。積極運用上市融資再融資、發行債券等各類直接融資工具,支持高新區企業轉型發展。支持商業銀行在有條件的高新區設立科技支行。支持金融機構在高新區開展知識產權投融資服務。探索擔保機構、風險投資與銀行合作的科技擔保投資體系。(責任單位:省金融監管局、財政廳、科技廳,福建銀保監局,廈門銀保監局)
八、加強組織管理
(二十一)強化組織領導。堅持黨對高新區工作的統一領導。各級政府要切實承擔起高新區建設的主體責任,加強高新區領導班子配備和干部隊伍建設,給予高新區充分的財政、土地等政策保障,加強對高新區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和創新資源的統籌。省委組織部會同省科技廳加強對國家級高新區干部人才隊伍建設的支持,強化高新區的科技創新與治理。各高新區尤其是福廈泉國家級高新區,要加大先行力度,探索可復制推廣的經驗做法;要嚴格落實安全生產、環境保護責任制,切實強化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監管;要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營造鼓勵擔當作為、創新發展的良好氛圍。(責任單位: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省委組織部,省科技廳、商務廳、發改委、財政廳、工信廳、自然資源廳、應急廳、生態環境廳)
(二十二)激勵國家級高新區爭先晉位。推動國家級高新區綜合實力在全國排名穩步提升,把高新區建設情況納入當地政府年度績效考核內容。對評價考核結果好的國家級高新區,予以通報表揚,加大政策資金支持力度。進入全國排名100名以內的國家級高新區,每晉升1位,獎勵100萬元,最高不超過300萬元;其余的每晉升1位,獎勵50萬元,最高不超過150萬元,統籌用于高新區創新發展。對評價考核結果較差的,通過約談、通報等方式進行整改。對省級高新區將根據總體發展情況適時開展評估工作。(責任單位:各設區市人民政府、平潭綜合實驗區管委會,省科技廳、財政廳、商務廳、發改委、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
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12
為深入貫徹落實貴州省、畢節市新型工業化暨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奮力實現工業大突破,促進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發展目標
(一)總體目標。到20xx年,開發區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工業投資、工業企業戶數等主要經濟指標實現倍增,建成150億級以上省級重點開發區。
(二)年度目標。20xx年,實現工業總產值75億元,工業增加值28億元,工業投資27億元,工業企業戶數60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1戶);20xx年,實現工業總產值90億元,工業增加值33億元,工業投資28億元,工業企業戶數71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7戶);20xx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10億元,工業增加值39億元,工業投資28億元,工業企業戶數83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3戶);20xx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30億元,工業增加值48億元,工業投資29億元,工業企業戶數95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9戶);20xx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5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56億元,工業投資30億元,工業企業戶數105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4戶)。
二、重點任務
(一)明確功能定位
1.堅持工業發展首要功能。開發區以發展工業為主,突出生產功能,調整優化總體規劃、產業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充分銜接。除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用地外,工業用地性質不少于70%左右。圍繞工業發展,科學合理規劃一定比例商住用地,滿足開發區必要的生產生活所需配套建設。
2.堅持企業向開發區集中。推動企業向開發區集中,產業向開發區集聚,用地開發實現集約。除有特殊要求不能入駐開發區外,原則上新辦企業、新建項目均要入駐開發區集中發展。有序引導符合條件的現有存量工業企業進區入園。
3.堅持差異化特色化建設發展。按照“一城兩翼”、產城一體、產城融合發展思路,明確開發區“一區兩園”發展方向和首位產業。其中,甘棠產業園依托黔希化工、黔西電廠、永潤天澤化工等企業,以現代化工為首位產業,以新型建材、裝備制造為潛力產業,加快推進省級化工園區創建工作,打造重工業產業園;岔白產業園依托高原藍夢菇、質品服飾等企業,以特色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為主導產業,打造輕工業產業園。
(二)強化產業培育
圍繞首位產業和潛力產業,制定產業鏈圖譜,大力實施建鏈、延鏈、補鏈、強鏈,著力補齊產業鏈關鍵環節,吸引上下游配套產業向開發區集聚,形成完善的產業鏈。
1.推動現代化工產業加快發展。實施首位產業培育提升行動,政策、資金、土地等要素配置予以傾斜支持,著力提升首位產業占比,培育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的現代化工企業。加快啟動年產30萬噸甲醇、5萬噸碳酸二甲酯、5萬噸聚乙醇酸、20萬噸二甲醚制10萬噸乙酸甲酯和10萬噸乙醇項目、15萬噸雙氧水等項目,永潤天澤100畝地精細化工和黔孚氣體年產5000噸干冰等項目建設,力爭20xx年前全部建成投產。
2.做大做強新型建材產業。以黔西電廠和黔希化工產出的粉煤灰、爐渣、脫硫石膏等固廢為基礎,大力發展石膏建材、混凝土砌塊、輕型墻體材料等產業,加快形成煤電建(材)循環經濟產業鏈。重點推進以粉煤灰、脫硫石膏為主原料的加氣磚、建筑石膏粉、石膏砂漿、水性涂料、粘合劑和抗裂砂漿等新型建材項目建設。
3.做活做優生態特色食品產業。立足市內及周邊豐富農副產品資源,以食用菌、中藥材、辣椒、刺梨等為原料,加大農副產品的開發及深加工力度,打造畢節市農副產品加工基地。重點推進年產5000萬棒食用菌全產業鏈融合發展項目(菌種菌棒加工廠、保鮮品加工廠、干品加工廠、即食食品加工廠及其他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及中藥材、辣椒、刺梨等精深加工項目。
4.培育壯大輕紡產業。堅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大力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圍繞質品服飾全力打造綠色供應鏈和生命周期低碳輕紡工業產業鏈,構建從原料、生產、營銷、消費到回收再利用的輕紡工業循環體系。重點推進質品服飾二期、三期建設項目。
5.大力發展新型裝備制造產業。支持新舊動能轉換,重點圍繞永貴機修、川煤煤機等企業,加大智能機械化設備生產、推廣、應用力度。同時,積極發展化工機械制修項目。
同時,穩步推進紅木家具、吉他制造產業,積極推進白酒制造產業。
(三)強化招商引資
1.切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開發區工作的重中之重和頭等大事,完善開發區領導干部招商引資工作機制,依托民建中央、東部十省市民建組織和廣州市增城區的幫扶優勢,圍繞首位產業、潛力產業和其他主導產業,強化“兩圖(產業鏈發展全景圖、現狀圖)、兩庫(招商項目庫、目標企業庫)、兩池(資金池、人才池)”建設,大力開展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駐點招商,精準靶向招商。“十四五”期間,開發區新引進億元級項目5個以上,年均引進優強企業20戶以上。
2.規范招商引資政策。開發區要梳理完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明晰享受條件、適用范圍、優惠幅度、兌現流程、執行期限等內容,實現利益與責任對等。要認真履行與投資主體簽訂的協議或合同,對投資主體履行義務責任達到約定目標的,要積極按協議或合同兌現優惠政策;對投資主體不履行義務責任,獲得的優惠政策依法依規收回;對借用招商引資進行詐騙、洗錢等違法行為要堅決依法予以嚴懲。
3.注重招商引資實效。落實招商引資項目事前評估機制,招商引資簽約項目需經事前評估、集體決策,投資合同做到權責對等和合法性審查全覆蓋。簽訂的協議或合同需明確項目畝均投資強度、產值、稅收、就業等具體指標。加強項目落地推進情況后續服務和跟蹤問效,確保招商引資項目有序推進。
(四)強化企業服務
開發區要始終把企業作為發展主體,全心全意提供優質服務,拓展服務職能、延伸服務渠道,以服務推進建設、以服務促進發展。
1.全面推行掛牌服務。每個企業均明確服務包保干部,將掛牌服務工作全面鋪開,方便企業反映問題和對接聯系。
2.建立政企溝通制度。建立健全企業定期溝通互動制度,暢通政企溝通渠道,每半年召開1次座談會,邀請企業家代表參加,聽取企業的意見建議。
3.完善走訪服務機制。強化每周一次的走訪服務工作,把干部走訪服務企業工作作為溝通政企關系的橋梁和紐帶,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
4.推行企業測評制度。開發區每半年召開一次企業測評會,由企業對干部的服務情況進行測評,測評結果作為年終對干部考核定等的重要依據。
(五)強化集約發展
1.集約節約利用土地。堅持“畝產論英雄”,大力推進開發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健全畝均工業產值、稅收等指標體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入產出效率。對開發區內長期停產停建的企業進行戰略重組,盤活現有土地等資源資產。到20xx年,開發區工業用地投資強度和工業產值強度達到300萬元/畝以上。
2.管好用好標準廠房。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和財力狀況,合理規劃、有序適度建設標準廠房,引導和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購買土地或租賃(土地入股)的方式建造標準廠房。全面深入開展閑置廠房和“僵尸企業”的清理力度,建立和完善企業退出機制,明確退出標準,對未履行投資協議的,依法進行予以清退,有效盤活閑置資產。從20xx年起,除達一定投資額度的重大項目外,對所有入駐企業一律不再實行三免兩減半的優惠政策,廠房租金和物業管理費按標準收取,根據履約情況實行相應獎勵補助政策。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成立黔西市推進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由市委書記、市政府市長任組長,分管工業的副市長、開發區黨工委專職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任副組長,統籌協調開發區改革發展、管理考核等重大事項。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開發區,由開發區負責日常工作的同志任辦公室主任。定期組織召開聯席會議,統籌研究開發區建設與發展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事項,協調解決開發區建設中的'重大問題,督促落實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各項重點任務。
(二)強化要素保障
1.加強用地、金融支持。堅持用地跟著項目走的原則,工業項目用地使用計劃指標“應保盡保”。在開發區試行“先租后讓、租讓結合”的土地供應方式。鼓勵和支持各類投融資公司積極面向開發區提供投融資服務,建立健全開發區風險擔保體系。優先推薦開發區基礎設施和高新技術項目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性銀行、國際金融組織優惠貸款和國家有關專項資金、基金的申報。
2.加強財政支持。市財政每年預算一定資金支持開發區及區內工業企業發展。開發區及企業獲得的國家、省、市支持資金,由市財政及時撥付。開發區內產生的財稅收入,屬于市留存部分,原則上全部返還用于開發區發展。規范開發區財務管理,強化財務和債務風險管控。
3.完善開發區基礎設施。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推動開發區供水、排水、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承載能力。啟動化工園區工業污水處理廠的建設。科學布局、加快推進固體廢棄物處理項目建設。做好環保設施的保養維護,確保穩定正常運行,達標排放。加強開發區水、電、熱、氣等保障,切實降低工業用能成本。加快開發區天然氣管道項目建設,完善內部天然氣管網布局。加大火電廠蒸汽余熱余壓利用力度。支持開發區內企業集體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推進增量配售電業務改革試點。
(三)推進體制機制改革
1.規范機構設置。緊緊聚焦招商引資和服務企業、項目兩大主責主業,探索和推行內設機構大部門制,規范開發區內設機構職能職責、人員設置,建設統一合理、高效運行、權責分明的開發區管理體制,增強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職能。剝離開發區社會事務管理職能,征地拆遷等社會事務交由所在地街道辦事處負責,基礎設施建設等交由相關職能部門或相關平臺公司實施,污水處理廠運營管理交由相關職能部門負責。
2.推行“管委會+公司”運營管理模式。新組建開發區投資運營公司,將開發區標準化廠房、土地等優質資產資源劃轉為公司資產,負責土地收儲、土地和廠房租賃、產業項目建設等工作,推進公司實體化運行、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經營,增強投融資能力、償債能力和再發展能力,提升造血功能。選聘懂管理、懂經濟、懂市場的專業人才到公司任職。同時,公司獨立于一般性政府平臺公司,不參與政府融資。
3.推動審批服務創新。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在開發區設立便企服務點,涉企審批部門派駐人員,或探索數據共享前臺受理,后臺即時辦理。對重大項目實行全程領辦代辦,對一般項目提供“一站式”服務。
(四)強化考核獎懲
建立健全開發區招商引資、項目管理、企業服務考評制度,不斷完善干部日常考核,做到任務精準分解到個人、評價精準定位到個人、獎懲精準落實到個人,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13
順德,一座美麗南方小城。改革開放初期,順德既不沿海,也非特區,更非經濟發達城市,黨中央選擇順德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點城市,使得本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一躍成為全國文聞名的明星城市。專家曾說過,廣東改革開放最精彩的兩個城市,一個是深圳,一個是順德。這些年順德在高速發展經濟的同時也不斷的進行教育改革而且成果顯著。今年,區委書記郭文海同志更是指出,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必須以問題為導向,出臺系統的解決方案,從體制機制、資源投入、政策突破等方面多管齊下,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那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又要如何去實現順德教育高質量的發展呢?
首先,我們應該堅定發展信心。黨的十九大以來,區委區政府加大教育高質量發展力度,今年出臺的《關于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將教育作為區鎮書記“一把手”工程,更是采取3年100億,6大行動力助推順德教育高質量發展。無論是擴大普惠性幼兒園的規模,還是3所區屬幼兒園回歸公辦都讓我們幼教工作者明顯感覺到改革力度。11月,我園進行的保教質量評估工作,區教育局、教育督導室多次來園進行視察和指導。期間,區領導更是指出推進學前教育改革發展是一項戰略工程、基礎工程和民生工程,要肯定成績,堅定推進學前教育發展的信心;要正視問題,切實增強加快發展學前教育的緊迫感;要聚焦內涵,著力提高學前教育優質服務水平,推動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努力打造優質均衡、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管理精致的學前教育。
其次,作為幼兒園的管理人員,應該結合目前幼兒園的實際情況,下定決心進行管理、課程的改革。通過學習,我認為要樹立幾種意識:一是要學習深圳強烈的危機意識和競爭意識。機關二幼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幼兒園,有著豐富的資源和固有的教育模式,但是不能安于現狀,得過且過,認為沒必要去改革,長此以往,危機意識日衰,競爭意識日弱,認真態度日差,進取精神日減,大局觀念日淡,自我意識日濃,太平思想日重,凡此種種,尾大不掉。二是要學習深圳強烈的可持續發展意識。接下來我們可以先進行一個“體檢”,尋找自身管理、教育措施、課程所存在的問題,找到痛點,定位難點,發現優點、凝聚燃點,以解決實際問題出而發制定方案,整合現有資源,從幼兒發展需要為著力點進行園本課程的改革與構建,根據幼兒園的'特色,結合教師能力水平進行科研立項,從而推動教育發展,提升幼兒的保教水平質量。三是要樹立強烈的以人為本意識。對照《指南》、《指引》和《方案》,加強安全意識,高度重視校園安全問題,以培養幼兒的良好學習、生活習慣為出發點,認識幼兒年齡發展特點,完善幼兒的一日學習、生活指導,注重幼兒個性化的自主發展。
最后,高質量發展要的就是用真心將學習的成果和經驗轉化為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工作的具體措施,轉化為提升工作效率的具體方案,轉化為幼兒園發展的具體內容,轉化為發展教育教學和行政管理的具體決策。真心舍得放棄自我,真心舍得吃苦,真心舍得吃虧,真心舍得丟面子,真心舍得放棄自以為是的觀點。通過不斷的實踐去營造一個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干得了事,干得好事的人文環境,運用集體智慧,沿著既定方向探索新路,繼往開來,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總之,不改革、不開放就是沒世界眼光,只有改革開放才能走進真理,只有實踐才能開辟發展的新境界,更好更快地推動教育高質量的發展。
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14
根據《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閩政〔20xx〕15號)、《泉州市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全市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泉政文〔20xx〕121號)要求,為進一步加強我區綜合實力,提高產業領取效應和產業競爭力,結合具體工作實際,提出以下實施方案:
一、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一)構建精簡高效的開發區管委會機構,內部實行扁平化管理。根據中央機構改革精神,開展機構改革運行效果評估,整合相近相似職能,優化大部制機構設置,最大限度避免職能交叉、政出多門、多頭管理問題,切實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同時主動對接上級有關城市執法、監察委、環保等體制改革,理順涉及體制改革部門與區直相關部門的職責關系,確保各項體制改革有序推進。
責任單位:區黨群工作部,各鄉鎮人民政府
(二)繼續完善“小政府、大社會、大部制、強服務”的行政管理模式。積極向上爭取先行先試政策,推動臺商投資區成為全方位改革開放的先鋒,借鑒先進國家、地區改革經驗,營造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大環境。破解影響我區開發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難題和阻力,為新區“大開發、大建設、大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
責任單位:區黨群工作部,各鄉鎮人民政府
(三)推進開發區市場化運營改革。成立與管委會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的運營公司,實行市場化運作。發展提升我區現有開發建設有限公司、城市建設有限公司、水務公司、市政公司等4家區屬國有企業,強化市場化運作,確保與區管委會政企、政資分開。極力構建職能科學、機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責任單位:區黨群工作部、財政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二、強化招商和優化服務
(一)推行平臺招商。搭建對接平臺,解決投資不對稱的問題。為優質項目找資金,為實力財團找潛力項目,為企業找合作企業,爭取整合升級;根據招商產業重點設立專項招商產業基金,致力于入股或補助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企業;常態化組織供需對接會或論壇,引導意向企業、臺灣行業協會與本市(區)企業對接,同時,深入開展“引智”工作,提升區內企業人才總體水平。
責任單位:區投資促進局
(二)推行窗口招商。出臺切實可行的中介招商獎勵政策,充分發揮窗口信息多、人脈廣、渠道多的優勢,全面拓展招商空間和實效;協商聘用閩投臺北辦事處、中泉臺北辦事處、豐澤船務臺北辦事處、兩岸醫事協會等單位或個人,為政府經濟顧問;探討與中國機電商會臺北辦事處、臺灣工商建設研會、臺灣科學園區工業同業公會、臺灣電電公會等團體和機構的合作事宜,密集赴臺開展經貿交流活動,維護好重要招商窗口,助力項目入駐。
責任單位:區投資促進局
(三)推行以僑招商。發揮僑臺外事、工商聯職能,增加“請進來、走出去”活動頻率;探討在重要區域與異地商會合作,委任其秘書長為招商顧問,規范工作職責及辦事程序,增加招商觸角;加強泉州臺商投資區臺商聯誼會建設,通過該渠道,加強與全國臺商協會的溝通聯絡,拓寬信息渠道,強化臺商歸屬感和向心力。
責任單位:區投資促進局
(四)推行精準招商。充分發揮區專家庫作用,深入研究分析我局提出的五大產業招商重點,掌握每個產業國內外發展形勢、行業內重點企業區域分布及排名情況、企業投資意愿及規劃布局,圍繞園區鎖定的重點招商產業類別,緊密跟蹤目標企業,實行一對一精準招商,力爭取得成效。
責任單位:區投資促進局
(五)打造高水平營商環境。貫徹落實《泉州市提升營商環境行動計劃》,推行“多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簡化涉企證照事項,為促進就業創業降門檻;實行收費目錄清單管理,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完善收費監管制度,推行企業簡易注銷登記、個體工商戶簡易注銷登記,減稅降費,為各類市場主體減負擔;減少投資項目前置審批和規范前置中介服務,推進并聯審批,推行投資項目幫辦代辦,為激發有效投資拓空間;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全面推廣“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探索住所登記負面清單制度,為公平營商創條件;優化服務質量,深化“三集中三到位”、推進審批服務標準化建設、精簡審批申報材料、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為群眾辦事生活增便利。持續推進簡政放權,加快推進行政許可標準化建設,全面規范行政許可行為。
責任單位:區行政服務中心、科技經濟發展局、黨群工作部、市場監督管理局
三、加快產業集聚和轉型升級
(一)加速產業集聚發展。發揮國家級臺商投資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三個國字號品牌效應;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轉變產業發展方式;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主導、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擎、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的`總體發展格局;打造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新材料、大健康、大醫療五大產業,形成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高端化、集群化、創新型現代產業經濟體系。
責任單位:區科技經濟發展局、投資促進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二)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創新人才養和引機制,完善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的高級職稱專項事業編制試點。積極向上級編制部門爭取開發區高層次人才專項事業編制試點。解決我區雖然承擔縣一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但行政、事業編制按純開發區核定,機構編制及其緊缺;雖有縣一級機構編制管理權限,但行政、事業編制由市編辦統籌分配等問題。保障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引進工作。
責任單位:區黨群工作部
(三)培育創新企業群。引導優勢資源向開發區骨干企業集聚,培養一批創新能力強、能夠引領產業發展的“雙高”龍頭企業、獨角獸種子企業和智能制造領軍企業。完善高新技術企業培育長效機制,實施瞪羚計劃,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庫、瞪羚企業培育庫,運用企業研發投入分段補助、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獎補、瞪羚培育企業貼息補助等激勵創新政策,重點培育以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和瞪羚企業為核心的開發區創新企業群,并在同等條件下予以優先支持。推進開發區大型骨干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行動,支持區內大型骨干企業建立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研發機構,推動企業研發機構提檔升級,承擔國家、省級各類科技項目。
責任單位:區科技經濟發展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四)推進開發區集約綠色發展。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轉型,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實施并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工作,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和技術改造,推動轄區重點行業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積極培育節能環保產業,促進廢物交換利用、能量梯級利用、水的分類利用和循環使用;加強規劃環評跟蹤管理。及時做好規劃環評修編工作;妥善做好污水集中處理、環境應急等重點環保工作,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責任單位:區環境與國土資源局、科技經濟發展局、規劃建設與交通運輸局、水務公司,各鄉鎮人民政府
(五)推動產業園區合作共建。推動與其他國家級開發區等區域交流協作,采取飛地經濟、聯合共建、委托管理等形式,建設跨區合作產業園區。建立健全合作共建、產業共育和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
責任單位:區科技經濟發展局、投資促進局
四、集約利用土地
(一)嚴格工業項目準入門檻。堅持土地供需雙向調節和有保有壓的原則,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和土地供應政策,嚴格執行供地目錄和用地標準,合理控制用地規模。新增建設用地重點向我省鼓勵發展、列入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的重大項目和省重點項目傾斜。禁止向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項目、以及“兩高一低”(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復建設)項目和產能過剩行業供地。從嚴把關100畝以上的工業項目在用地預審、農用地轉征、土地供應的手續辦理。
責任單位:區環境與國土資源局、投資促進局、規劃建設與交通運輸局
(二)創新土地出讓方式,試行工業用地彈性出讓。在工業用地采取彈性年期出讓時,出讓價格不得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開發成本和按規定收取的相關費用之和,且不得低于《全國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相應年期的價格。工業用地彈性出讓年期可分別設定為10年、20年、30年、40年、50年。出讓價格按照相應年限通過市場評估,并按法定程序報批后確定
責任單位:區環境與國土資源局、投資促進局
(三)減輕企業負擔,降低企業用地成本。鼓勵企業對現有工業項目加大投資,提升生產技術水平。對經濟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引導企業采取長期租賃、先租后讓、租讓結合的方式取得土地,減輕企業一次性支付土地費用成本的負擔。支持民間投資利用自有工業廠房舉辦信息服務、研發設計、創意文化、倉儲物流以及其他新興產業和養老、幼托等社區服務業的,可不辦理土地用途變更手續(但不得分割產權出讓)。在符合規劃、安全等要求,并在不改變土地用途的前提下,支持企業在原依法取得工業建設用地上增建生產性設施、進行廠房加層、翻建改建廠房或開發地下空間,增加用地容積率的,不再增收土地價款。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屬于我省鼓勵發展、列入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的重大產業項目和省重點建設項目,實行優惠的地價政策,在確定土地使用權出讓底價時,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別相對應《全國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的70%執行。
責任單位:區環境與國土資源局、投資促進局、規劃建設與交通運輸局
(四)盤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集約利用率和投入產出水平。加大對存量土地的盤活處置力度,對批而未征、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以及低效利用等存量土地,依法依規采取申請撤銷農用地轉用與土地征收批文、加大征遷力度、調出指標置換用地、調整項目加快用地以及二次招商等措施進行盤活利用;對閑置土地,依法依規進行妥善處置。定期組織對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進行排查梳理,進一步提高開發區土地利用質量和效益,促進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
責任單位:區環境與國土資源局、投資促進局、科技經濟發展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五、進一步推動我區城市與產業的同步發展
(一)加快全區市政基層設施建設。推進南北大道、東西大道等道路建設,爭取金嶼大橋、百崎大橋盡快開工建設。重點啟動湖東片區和白沙片區等城市片區綜合開發建設;按照國際一流標準和“七個同步”要求,做好湖東片區生態公園、市民廣場、秀涂片區綜合管廊的建設;推進東園北車片區、東園光電產業片區、張坂片區、湖東片區等區域的“七通一平”。啟動各片區次、支干道建設,加快完善各片區路網和市政管網。
責任單位:區規劃建設與交通運輸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二)完善社會事業建設。建立公平普惠的基礎型公共設施網絡,構筑泉州臺商投資區高標準的“市級——區級——組團級”三級公共中心體系,建設一批代表城市形象的標志型公共設施。明確配置標準,以投資區發展目標為導向高標準建設公共設施。啟動7個安置小區工程和1個區級公租房建設。實施“教育強區”五年規劃,與葳格教育簽訂建設教育園協議;啟動“美麗鄉村”建設五年行動計劃,投入不低于1000萬元開展“垃圾革命”,實施城鄉綠化一體化“四綠”工程和村村亮化工程。
責任單位:區規劃建設與交通運輸局、民生保障局、教育文體旅游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六、保障措施
建立我區聯席會議機制。區管委會分管領導任召集人,區黨工辦、黨群部、科經局、投促局、財政局、環境與國土資源局、規劃建設與交通運輸局,人行惠安支行,各鄉鎮人民政府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辦公室設在區科經局。區重大招商引資項目、龍頭企業激勵扶持政策等由聯席會議“一事一議”、個案研究。
責任單位:區直各部門
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15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應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激發動能、夯實基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第一,激發動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關鍵一環是要激發發展動能。一是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協同發展驅動。要深化大數據、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大力發展高端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集群,綜合運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和新商業模式,加強對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實現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協同發展。二是全要素生產率提升驅動。要以重建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等為重點,促進技術前沿拓展。
要以糾正資源錯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為重點,完善制度環境,促進資源在不同產業和不同企業之間優化配置,避免因機制不暢等原因導致的資源錯配。三是三大需求協調驅動。在投資方面,要優化投資結構,提升投資效益。在消費方面,要鼓勵業態創新,優化消費環境。在進出口方面,要不斷優化外貿結構,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
第二,夯實基礎。一是要大力推進自主創新。要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健全新技術標準體系,加大對新技術新產品研發的支持力度,加快推進新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要加強新技術產品的品牌建設和知識產權保護,為各類市場主體營造公平開放透明的競爭環境,建立有利于企業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二是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核心,抓實體經濟一定要抓好制造業。要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在制造業領域的.應用,發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在產業鏈上不斷由中低端邁向中高端。
第三,深化改革。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是一個系統工程,要通盤考慮、著眼長遠,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有效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活力。一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二是深化商事
制度改革,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完善市場監管體制。三是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消費、投資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深化稅收制度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第四,擴大開放。擴大開放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一是提高貿易競爭力。要以創新驅動和擴大開放為動力,堅持鞏固傳統優勢,加快培育競爭新優勢,保持加工貿易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二是提高利用外資水平。打造利用外資新平臺,重塑利用外資新優勢,不斷擴大利用外資規模,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優化利用外資環境。三是提高對外投資水平。要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絡,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相關文章:
(精)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07-07
中國的發展作文09-01
社會的發展作文08-06
談發展作文07-25
生涯發展理論03-16
對學校發展的建議03-13
樞密院的發展歷程03-25
突破瓶頸加快發展(科學發展 共建和諧)03-02
關于新媒體的發展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