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唐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優秀教學設計(通用15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唐代詩人岑參的作品。此詩抒寫塞外送別、雪中送客之情,岑參第二次出塞,充任西安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節度使的僚屬),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詩人在輪臺送他歸京(唐代都城長安)而寫下了《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下面是小編提供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教學設計,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唐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優秀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抓取邊塞奇特的景象去感悟詩歌語言美、意境美;通過對詩句多層次的品讀來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反復朗讀,理解詩歌的內容;通過研讀品析,體會詩人情感,激發個體感悟。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發揮想象,培養學生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情趣。
【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經過中學三個學期的學習,已經能夠借助工具書,結合課文諸事弄懂詩歌大意了,而且也比較熟練的掌握了自我探究、小組討論的學習方式。絕大部分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對詩人情感的領會應該可以通過反復朗讀、拓展探究的方式順利完成。課堂上發揮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研究性學習,在多媒體、教學課件的支持下不僅能清晰準確地呈現教學內容,更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以使學生獲得更為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重點難點】
教學重難點:在品讀中把握關鍵字句,體會詩人深沉的送友之情。
【教學過程】
【導入】
復習導入
自古以來,離別一直是詩人們吟詠的主題,我們學過哪些送別詩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唐代詩人岑參,走入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起去感受這位邊塞詩人的離愁別緒。
【講授】
知人論世,了解作者及作品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歸京”點明本詩是(雪中)送別詩。判官,官名,節度使一類官員的僚屬。這首詩是岑參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時寫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一首七言古體詩。詩題中的“歌”表明這首詩的體裁是古詩中的“歌行”體(如杜甫《兵車行》、《麗人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岑參中年兩度出塞,因為這一特殊的生活經歷,使他很擅長寫邊塞詩。他的詩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基本特征。他的詩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宏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形式豐富多樣,尤其擅長于寫七言歌行。
其詩與高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無人不識君。”)齊名,并稱“高岑”。
【活動】
反復誦讀,賞析全詩
【教學總結】
在教授本課時,我依然是以讀作為課堂的主線,通過反復的誦讀,培養學生的感受文本的能力;通過反復誦讀,引導學生領悟詩歌意境,理解作者思想內涵。課上的每一個環節中,學生都樂于說出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我再點撥下重點詩句進一步加深理解,以讓學生對這些重要的名句加以積累整理。語文的課堂上瑯瑯的書聲固然重要,但是個人還是覺得必要時也要有靜靜的思考、靜靜的想象,所以課上我也留了些時間讓孩子們安靜的想。想詩歌的意境,想象詩中描繪的一幅幅奇異美麗的畫面,體會詩中所傳達出的深厚情義,學生把想象的這些在組內交流,形成一段完整的話并寫下來。這樣課堂上有動有靜,各種能力都能得到培養。
唐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優秀教學設計 2
一、教學目的
1、掌握詩歌賞析技巧,抓關鍵詞法
2、反復誦讀,體味詩中的意境,探究詩的特色
3、激發學生想象力,增強詩歌審美感受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賞析“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學習詩歌鑒賞的方法和技巧
難點:通過想象和聯想,體味詩中意境
三、教學時間:15分鐘
四、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黑板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回顧梳理岑參:著名的邊塞詩人,這一首是邊塞詩。
解題(白雪歌、送-詠雪送別之作)側重點不同可以分為兩部分,前十句詠雪,后八句寫送別。“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由詠雪過渡到送別重在送別,以雪的變化為線貫穿送別一事,按時間順序可以劃分為四個時間點:送別前餞別中臨別時離別后呈現了一幅風雪送客圖。讓我們一起進入這幅畫卷中,進一步感受和體會,看看詩人筆下是如何勾勒的。
(二)三分詩,七分讀
聽一遍范讀,注意節奏情感韻律,再讓學生朗讀詩歌。
今天重點品讀詠雪部分,也就是前面十句。現在我們來一一品析,先看一、二句。
1、第一、二句中“卷”、“折”、“即”“飛”四字有何表達效果?
北風卷地百草折(風狂),胡天八月即飛雪。(雪早)
引導:師:這兩句詩里有四個動詞,是哪四個動詞?
生:“卷”“折”“即”“飛”
師:這四個字,在此處有何表達效果?同學們想一下,先來看第一句,“北風卷地百草折”寫了什么?
地上的風沙被卷起來,就連草木都被折斷了,說明了什么?
風勢強勁,威力大。“卷”字寫出了北風怒吼的氣勢,而“折”和“卷”之間是什么關系?
“折”應該是“卷”的什么?結果。“折”字說明了風力的強勁。
好,接著往下讀,胡天八月即飛雪。
“八月”應該是什么時候?秋天,金秋時節,不過這是北方已經在下雪,一個“即”字透露作者的心情應該是怎樣的?驚奇。后面的“飛雪”為什么是“飛雪”而不是“下雪”或“落雪”,雪“飛:說明有風的存在,所以在這里”飛“應當是照應前文的”卷“字,勾畫出漫天風雪的景象。由風而雪,風中見寒,因寒飛雪,所以開篇就讓人感到一股奇寒撲面而來。
解析
第一、二句寫塞外風狂雪早。一個“卷”字,寫出了北風奔馳怒吼的氣勢和威力;“折”是“卷”的結果,風能折草,可見風力之大;農歷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而西北邊塞已是風雪隆冬,“即”字透出了作者的驚奇之情;“飛”字照應“卷”字,勾畫出漫天風雪的景象。由風而雪,風中見寒,因寒飛雪,開篇就讓人感到一股奇寒撲面而來。
過渡:這首詩中有一句詠雪的千古名句,是哪一句?
生: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師:對,既是詠雪的千古名句,必是有其精妙之處,那么就請同學們一起來品讀賞析,看看這兩句詩究竟妙在何處。
2、賞析“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想象畫面,忽然好像一夜春風來,千萬棵樹上的梨花都開了,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美。梨花是什么季節才有的?春天。前面說八月即飛雪說明已到冬天,如何有梨花開,同學們再想想梨花是什么顏色的?白色,跟什么的顏色很像?雪。也就是說這兩句其實是寫雪對吧。請同學們再在腦海里勾勒這幅畫面,描述一下畫面。看到這樣的美景,作者的心情如何?
思考一下,請同學回答。
A、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答:“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兩句詩描繪了晨起一派銀裝素裹,雪壓枝頭猶如梨花盛開的`壯麗雪景。
B、找出詩中你覺得用得好的字,并說明好在哪里?
答:“忽如”二字用得好,不僅寫出“胡天”變幻無常,與“即”字相呼應,點明大雪來得急驟,而且傳神地表現出詩人驚奇喜悅的心情,正如春風拂面。
C、這兩句詩體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答:體現了詩人驚奇喜悅的心情。
鑒賞
①這兩句詩描繪了晨起一派銀裝素裹,雪壓枝頭猶如梨花盛開的美麗雪景。(畫面)
②“忽如”二字,不僅寫出“胡天”變幻無常,與“即”字相呼應,點明大雪來得急驟,而且傳神地表現出詩人驚奇喜悅的心情,正如春風拂面。(關鍵詞,表達效果)
以梨花比雪,雄奇明麗,新穎獨特,落筆傳神。寫出了雪來得突然,寫出了雪的鋪天蓋地,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寫出春意,情調樂觀而昂揚,極富藝術感染力。(總說)
過渡:找出詩中描寫戍邊將士生活的句子,現在讓同學們一步步來進行分析。
3、“散”和“濕”有何表達作用?這兩句寫出了一種怎樣的氣候?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答:“散入珠簾濕羅幕”一句承上啟下,從帳外寫到帳內,空間的轉換運用得十分巧妙。
“散”字寫出片片雪花輕輕飄落到珠簾帳幕上的景致;“濕”字描摹出雪花在羅幕慢慢融化的情景。
借由“飛雪”濕羅幕“,”狐裘“”錦衣“尚不能御寒點明居住環境的濕冷,寫出了一種奇寒的氣候,表現了戍邊戰士生活的艱苦。
4、七、八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兩句表現了什么?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胡天天氣奇寒讓人難以忍受,將軍都護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可想而知,側面突出大雪的寒威)
修辭手法:互文
進一步表現天氣的奇寒,戍邊將士生活的艱苦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內容上:這兩句用浪漫夸張的手法,描繪雪中天地的整體形象。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蓋面積之廣,冰塊之大,極言奇寒,后一句寫慘淡的愁云布滿天空,“萬里”形容面積之大,這句是夸張的說法,氣勢磅礴,畫面開闊;云之愁,用擬人的手法,極寫云的昏慘慘之色,看似寫景,實為寫情。
(緊扣詞語,具體分析其表達效果,及對詩意的表達和詩境的營造所起的作用)
結構上:一個“愁”一個“慘”透露了作者為送友人而產生的愁悶的情緒,為餞別醞釀了氣氛,承上啟下,由詠雪過渡到送別。同時,把邊塞將士的軍營置于一個廣漠、遼闊的背景上,給人一種奇異而又壯偉的深刻印象。
賞析詩歌的方法
1、抓關鍵字眼,緊扣詞語
(意象、動作、色彩、數量、情緒等)
2、畫面+表達效果(手法)+情感
3、內容上+結構上
(三)小結
鑒賞詩歌時,可以從多角度出發綜合賞析。
通過對前半部分詠雪詩句的賞析,我們可以從中學習詩歌鑒賞的方法,所謂“三分詩,七分讀”,對于詩歌的體會重在品讀,如何讀如何品,品什么讀什么呢?老師總結了兩句:字斟字酌品詩意,詩中有畫畫中詩。希望同學們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初步掌握詩歌賞析的技巧,在品讀中走進詩歌的世界,感受詩歌的無窮魅力。
(四)布置作業
1、搜集詠雪的詩句,要求:
(1)不少于10句;
(2)在其中挑選你最喜歡的一句,試賞析。
2、試分析“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的藝術特色,它與哪一詩句在表達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五)板書設計
唐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優秀教學設計 3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師:泰山,五岳之尊。大家生活在泰山腳下,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曾有不少詩人對泰山進行過歌詠,你能說出一首這樣的詩嗎?好,一起朗誦杜甫的《望岳》吧。
學生:齊誦《望岳》。
教師:杜甫有一位比他小三歲的好朋友,叫岑參,他是一位著名的邊塞詩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他的詩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板書:課題、作者)。
二、讀詩
教師:學詩首先要讀詩,大家以前是如何讀詩的呢?
今天我們豐富一下讀詩的方式,可以個人讀、合作讀;可以誦讀、演讀、唱讀。當然大家還可以創設自己喜歡的其他方式。大家開始準備吧。
學生:自由讀詩,小組交流,準備展示。
教師:我們請同學到臺前展示一下。
學生:展示各種形式的“讀”。
三、品詩
1、簡說詩中之“奇”
教師:邊塞詩的特色之一是描繪邊塞奇異風光。岑參作為唐代邊塞詩人,他的突出特點就是“好奇”。杜甫曾說“岑參兄弟皆好奇”(幻燈)。他用好奇的眼睛觀察世界,他用好奇的心靈感悟世界,并把它們化作涓涓文字流淌于筆端。這樣,我們透過他綺麗的文字就可以讀到邊塞那奇異的風光和異域的情調了。請大家再讀詩歌,說一說你從詩句中發現了怎樣的“奇”。
學生:默讀,說發現的“奇”。
預設:
胡天八月即飛雪——胡天奇冷,飄雪奇早。
千樹萬樹梨花開——雪花其繁,雪花奇美。
瀚海闌干百丈冰——瀚海奇闊,結冰奇厚。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胡天奇冷,將士奇苦。
愁云慘淡萬里凝——愁云奇多,彤云奇密。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風威奇大,雪天奇冷。
去時雪滿天山路——路雪奇厚,擔憂奇多。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山路奇迂,情義奇深。
(提示:如果學生說得不夠全面,教師可以抓住其中的“奇”進行引導。如“剛才有的同學說到了天氣奇冷,詩中還有哪些地方表現了這一點呢?請快速找出來。”)
2、描述詩中畫面
教師:讀著詩歌,詩中奇異的景色仿佛一幅幅畫面展現在我們眼前。請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畫面,試著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出來,選一句或者兩句都可以。寫完與小組交流,修改完善,然后選代表在全班展示,看哪個組描述得最精彩。先看一個示例。
屏幕展示示例: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茫茫的邊塞,強勁的北風呼嘯而來,飛沙走石,白草被攔腰折斷,在狂風吹卷之下,不停地打著滾兒。正是八月中秋時節,鵝毛般的雪片卻已經飄飄灑灑,紛紛揚揚。落在山巒上,落在樹梢上,落在大漠中……整個邊塞大地籠罩在一片白色之中。
學生:個人描述畫面,小組交流。
學生:集體展示。
教師:穿插有關資料引導講解。
(1)引導深解名句
教師:岑參最喜歡梨花,在他的作品里,曾多次寫到梨花,請看屏幕,一起朗讀一遍。
屏幕展示詩句:“長安柳枝春欲來,洛陽梨花在前開。”“梁園二月梨花飛,卻似梁王雪下時。”“梨花千樹雪,柳葉萬條煙。”
學生:讀以上詩句。
教師:由此可見,梨花于詩人的印象何等深刻,詩人寫梨花常常是在遠離故鄉之時,他筆下的花常常總是和思春念歸、士逢知遇等情感活動聯系在一起。現在你對這兩句詩有了怎樣的新的理解?
學生:說自己的見解。
(2)引導聯想想象
教師:這首詩最后兩句描繪的畫面歷來被人稱道,給人“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覺。下面請大家一起將目光聚焦于這兩句詩,試著展開你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化身為詩人,說說:當你站在冰天雪地里望著友人漸漸遠去的身影,心中會想些什么呢?
學生:說自己的設想。
教師:大家的設想都有可能,然而作者不明寫,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令人回味無窮。這就是“留白”這種藝術表現手法的魅力。
(3)引導感悟情感
教師:在奇冷的天氣里送別友人,這本是傷心之事,然作者描繪的邊塞雪景是如此的奇異、壯美,甚至是唯美,為什么詩人能夠保持著積極向上的樂觀情懷呢?
請看材料,請一位同學讀一下。
屏幕展示材料:唐代天寶年間,李唐王朝與西北少數民族邊境戰事不斷,許多文人也紛紛投入軍人幕府,尋求個人發展,岑參是就是其中之一。他懷著建功立業的志向,兩度出塞,度過了六年艱苦的軍旅生活,對鞍馬風塵的征戰生活與冰天雪地的塞外風光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在輪臺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時所作。
教師:現在明白其中原因了吧。誰來說一下?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作者有理想有追求,熱愛生活;詩人所處時代,正值大唐盛世,國家的強盛自然給人一種昂揚向上的力量。所以在這首詩中我們看到的更多是樂觀向上的情懷。
同學們的聯想和想象很精彩,現在,我們就結合剛才精彩的描述,快速背誦全詩。看誰能夠在最短的時間里背會這首詩!開始!
學生:背誦詩歌。
四、用詩
教師:現在對這首詩已經學得不錯了,大家知道學習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嗎?是運用。我想和大家做一個用詩的挑戰游戲,可以是直接引用,也可以化用。大家有些為難,先看兩個例子吧。
屏幕展示用詩舉例:
1、引用: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我要移植杜甫的記憶。有了他的記憶,我會感受他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偉大之心;也會體味他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胸襟,品味他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欣賞他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2、化用:“前不見青山,后不見綠水,念天地之污染,獨愴然而涕下。”(仿《登幽州臺歌》)
教師:大家愿意選擇哪句詩呢?看來大家都愿意選擇詩中的名句。為了避免大家選擇的詩句過于集中,如果敢于挑戰其他詩句,我們可以給他加2分。
學生:小組討論,然后個人進行創作。
學生:展示創作內容。
教師:適當鼓勵點評。
五、結語
教師:仔細回味,詩人岑參留給了我們什么呢?邊塞的奇異風光,豐富的思想感情,樂觀、豪邁的英雄氣概。記住邊塞詩,記住岑參。
課即將結束了,請小組長如實的地將本組得分寫到小組名下,這節課同學們都有精彩的表現,讓我們用掌聲對獲得優勝的小組表示祝賀。
【教學反思】
山東省中語會第十五次年會于XX年4月15日至17日在泰安舉行,本人有幸在這次會議上代表初中語文教師做了發言,并榮幸地執教了一節觀摩課——《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上完課后感觸良多。
感觸之一:贏得學生之心至關重要。
這一次,提前見學生,我們的交流是在無意中的一個冷幽默中開始的。我說:“要想知道我的姓,就要先猜個謎語。”“你姓苗!”異口同聲的大喊嚇了我一跳。但我馬上轉過彎來,剛才他們的老師領我進來時就說出了我的姓。教室里一下子爆發出爽朗的笑聲。
接下來我跟同學們聊起了自己,諸如由于姓名的原因多次被別人誤解為是個女老師;我和我的學生如何愉快地在一起打籃球、踢毽子等等。我講得如以往投入,他們聽得如預想入神。我很快用自己的熱情、幽默,把他們的精力聚集起來。學生的眼神告訴我,他們開始喜歡我,甚至信任我了。從他們的'表情中,我還看出他們熱切期待著在第二天的課堂上展示自己的風采。
由此我想起平時聽到的一些抱怨,如“學生不認真聽講”,“學生不好好配合”,等等。也許學生真的有些不足,不過,我們教師是否先這樣捫心自問:“我真正從學生的興趣需要出發了嗎?我用最大熱情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了嗎?你贏得學生的‘芳心’了嗎?”等回答是肯定的時,也許你的憂愁就會煙消云散了。
感觸之二:教師給學生一個舞臺,學生就會還教師一個驚喜。
交流中,我見縫插針地把自己的講課習慣、要求告訴學生。當然,這次講課還要給學生布置一個課前的任務——用不同方式“讀”詩。我告訴他們:從人數上來說可以自己讀,也可以合作讀;從形式上來說,可以是以前熟悉的朗讀,也可以是演讀、唱讀。當我解釋演讀、唱讀的時候,學生們都在搖頭。見此情形,我的心里有點沒底了,想讓學生自主創造的念頭隨之開始動搖了……
晚上,我有點坐臥不安,畢竟不是自己的學生,畢竟他們從來沒有嘗試過這些新的“讀”詩方法,能行嗎?如果學生沒有一個人演讀、唱讀怎么辦?思來想去,我決定若真出現此種情況,就要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演讀、唱讀我來示范,讓學生模仿學習。不管怎樣,都要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堂的快樂,并在愉快的氣氛中有所收獲。主意打定,我選擇了《三國演義》主題曲,開始了自己的唱讀訓練。
課開始了,很快我的擔心消失得無影無蹤。學生們精彩的演讀、唱讀,大大出乎我的預料,也出乎所有聽課老師的意料。自演自唱的,歌伴舞的;節奏快的,節奏慢的;兩個人出場的,整個小組全體上陣的……。最精彩的當屬其中一個小組,一首詩唱下來,竟然變換了五種曲調,簡直就是歌曲串燒。他們無窮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創造力,讓我大吃一驚。雖然還有不少瑕疵,比如表演動作幅度太小,曲調節奏不太適合詩歌的情感等,但僅憑這份認真、勇氣,就足以讓我為他們喝彩。這節課一開始就使整個會場充滿了輕松愉快的氣氛,聽課的老師不時發出會心的笑聲,熱情的掌聲也適時地送給這些天真勇敢的孩子們。
我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展示的機會,搭建了一個展示的舞臺,他們便給了我一個大大的驚喜。作為教師一定要堅定一個信念:相信學生。
感受之三:課堂就要有動有靜,動靜結合。
近幾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出現了一種極為熱鬧的課堂。整節課基本上都是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發言,教師退居二線做起了旁觀者。由過去學生當“廳(聽)長”,搖身一變成為了教師當“廳(聽)長”。雖說矯枉必須過正,但這種熱鬧的背后卻是學生見解的不深刻、知識的不扎實。所以我設計的這節課,一開始各種形式的“讀”,就是動,而且是大動,另外七嘴八舌地說出詩中的“奇”,也是動的環節。接下來就讓學生仔細揣摩詩歌創設的意境,發揮聯想、想象,用散文化語言描繪詩中一幅幅奇異美麗的畫面,體會所傳達出的深厚情義,這就是一個靜的環節設計。寫完之后,小組合作修改完善寫成的片段,又是適時的“動”。用詩環節,學生模仿教師所給的例子進行創作,再次進入靜的狀態。說實在的,別看有些學生說起來很熱鬧,但真的一動筆,就顯得有些笨拙了。這也正是我們不能只圖熱鬧,而讓學生時常靜下來的主要原因。
這節課上下來,自我感覺還算良好,但仔細想來,還是留下了諸多遺憾。
首先,朗讀未能貫穿始終。
這節課第一環節——各種形式的“讀”,的確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也同樣引起了聽課教師的關注,但接下來的所有環節中,讀得太少了,這是一個缺憾。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聲情并茂地進行誦讀、背讀,相信會加深對文本情感的理解。課堂上我示范誦讀了兩句,贏得了學生的掌聲。過后想想,他們對這種雖然是有些傳統的讀的形式,也是很感興趣的。可惜,忘記了讓學生親自嘗試。我覺得,這也是沒有真正以學生為本的一種表現。
其次,有些教學環節坡度太大。
我曾經在“用詩”環節上猶豫再三,但還是想挑戰一下。這一次為了減小學生“爬坡”的難度,精心選擇了兩個示例,供學生借鑒。這樣,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就可以較好地完成“用詩”的訓練。但事實上,學生還是遇到了一定的困難。看來正如上次在西安余映潮老師所點評的那樣:“用詩”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事情,需要厚實的鋪墊才行。不過,嘗試就會有收獲,嘗試的過程就是鋪墊的過程,我堅信這一點。
雖然“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我當不懈追求,不斷探索,不斷提升,力求使自己日趨成熟,力爭使課堂日臻完善。
唐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優秀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并理解詩歌。
2、培養欣賞品味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朗讀詩篇、了解詩意、體會詩情。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語言的精妙
教學設想
教學中可按照讀--品--背的順序進行,精講多讀,以讀帶品。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雪,潔白美麗,或輕舞或紛揚,給我們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歷來都是人們吟詠、描繪的對象。
在古詩中,更是有不少歌詠白雪的名句,同學們能舉出一些例子嗎?
例如: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欲度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唐·盧綸《塞下曲(之四)》
有誰能說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句的出處?——對了,它出自于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唐代的大詩人是在怎樣的情境之下吟詠出這樣的千古名句的,讓我們一起走進《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二、作者介紹
投影:
岑參(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與高適齊名,并稱為“高岑”。曾兩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罷官,欲歸故鄉時,客死成都旅舍,史稱“岑嘉州”,有《岑嘉州集》傳世。
岑參的詩想像豐富,意境新奇,氣勢磅礴,風格奇峭,詞采瑰麗,并充滿樂觀進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義特色。
三、詩文賞析
(一)聆聽感受
1、播放錄音,聆聽感受。請同學們注意字的讀音。
2、讀準字音
岑參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錦衾薄 qīn bó
瀚海 hàn 闌干 lán
羌笛 qiāng 風掣紅旗 chè
(二)整體把握
1、齊讀全詩——讀準字音,初步感知。
2、解題——從詩題中能看出這首詩寫了哪些內容?
詠雪、送別。(板書)詩的前半部分是詠雪,后半部分寫送別,同時在送別中進一步描寫雪景。這是一首雪中送別詩。
3、詩歌是從哪里開始著重寫送別的?
從“中軍置酒飲歸客”一句開始。前十句著重于詠雪,后八句著重于送別。
(三)賞析詠雪部分
1、齊讀詠雪部分——思考:詠雪部分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
北風席卷著大地,把強韌的白草都折斷了。塞北的天空,農歷八月就飛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風,使千樹萬樹開滿了梨花。
大風把雪吹進了珠簾里,沾濕了羅幕,就連狐裘、錦衾這樣高級的御寒品也擋不住嚴寒;將軍的角弓被凍得拉都拉不開了,都護的鐵衣冰冷得難以著身。
2、賞析詩句
(1)朗讀詠雪部分——思考:哪些詩句寫得好,好在哪里?
(2)對雪的描繪,哪一句最精彩?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為什么精彩?小組研討,合作探究。
精妙的用詞——一個“忽”字,表明來得突兀,來得意外,形容雪來得急,下得猛。不僅表現了邊塞氣象變化的神奇,而且傳達出詩人賞雪時的驚喜心情。
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潔白、鮮潤的特點。
千樹萬樹,突出了雪的壯觀景象。
春意盎然的意境——創設了梨花滿樹、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顯奇寒。
昂揚樂觀的精神——嚴酷的自然環境中透出了詩人高昂的樂觀主義精神,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表現出這種化苦為樂、積極向上的樂觀情懷,才能寫出這樣的千古名句。
(3)讀詠雪部分——除了這一句外,在詠雪部分,你還喜歡哪些詩句?為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穿插評價:
①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第一句寫風,一個“卷”字,一個“折”字分別從正面和側面寫出了風勢之猛。第二句寫雪,“八月”說明胡天下雪的時間早。“飛”,勾畫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飄舞的形象。“即”字表現了詩人的驚奇之情。這兩句極寫邊塞的風狂雪早。
②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一個“散”字,寫出了風吹雪花點點飄入帳內的情景,一個“入”字,將讀者的視線從廣漠無垠的空中轉移到中軍將領們的住所上來,“濕”字寫雪花融化,沾濕了羅幕。“狐裘”寫白天,“錦衾”寫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見出雪天的奇寒。
“角弓不得控”和“鐵衣冷難著”,生動地表現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難以忍受,“將軍”與“都護”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狐裘、錦衾、角弓、鐵衣,用這些邊塞將士身邊的用品來襯托氣候的寒冷,既表現了邊地軍營中將士的苦寒生活,又從側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從人的感受、從側面來描述邊地的寒冷,這樣記錄邊塞奇事,角度也很新穎。
③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從“瀚海”到“愁云”,視角有何變化?)
(“百丈”、“萬里”是實寫嗎?運用了什么修辭?)
這兩句詩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由詠雪過渡到送別。前一句寫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闌干”繪出了非常開闊的畫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蓋面積之廣,冰塊之大,是夸張的說法,極言奇寒。
后一句寫慘淡的愁云布滿天空,這是天上的景象。一個“愁”字,一個“慘”字,具有濃烈的感情色彩,為餞別場面醞釀了氣氛。“愁云”既是寫景也是寫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別。這里,把邊塞將士的.軍營置于一個廣漠、遼闊的背景上,給人一種奇異而又壯偉的深刻印象。
3、齊讀詠雪部分——思考:這些詩句共同顯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點?
雪來得早,雪來得急驟,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壯闊,雪后特別寒冷。
4、作者寫雪,寫雪中的景象,寫胡天的雪的特點,是懷著怎樣的情感來寫的?
喜愛,贊美的感情,昂揚樂觀的精神。
5、為什么在這樣艱苦惡劣的環境中,作者卻能表現出如此昂揚向上的情緒呢?
這和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自身的經歷有關。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當時的背景——
寫作背景(投影)
唐代天寶年間,李唐王朝與西北少數民族邊境戰事不斷,許多文人也紛紛投入軍人幕府,尋求個人發展,并體驗到邊塞緊張激烈的軍旅生活和新奇獨特的自然風光,形成了盛唐邊塞詩派。岑參就是盛唐邊塞詩人的杰出代表,他懷著建功立業的志向,兩度出塞,度過了六年艱苦的生涯,對鞍馬風塵的征戰生活與冰天雪地的塞外風光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判官,在輪臺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時所作。
(四)賞析送別部分
1、齊讀送別部分——詩人寫送別寫出了對友人怎樣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詩句表現了這種情感?是怎樣表現出來的?
①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設宴餞別
(他們可能會說些什么呢?
為什么要列舉“胡琴”“琵琶”“羌笛”這三種樂器呢?)
簡略而有情味。詩人在中軍營里擺下了餞別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樂器。這就點明了餞行地點、餞行原因、餞行的情形。
列舉出這三種樂器的名稱,也是很有深意的:朋友就要回鄉了,在餞別酒席上演奏的仍然是這些異鄉的樂器,一股思鄉之情不是委婉地流露出來了嗎?“胡琴琵琶與羌笛”,這種純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樂器齊鳴和響,給邊塞的軍中宴飲增添了幾分蒼涼悲壯的豪氣。
②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你覺得此句中哪一個詞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日暮時分,大雪紛紛,詩人把他的視線從酒筵上又轉向了轅門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異的畫面:在暮雪紛飛的背景上,一面鮮紅的旗幟凝住不動。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確,真實地描繪出紅旗凍住了,北風吹著也不飄動的情狀。
此句運用反襯手法,既突出了天氣的寒冷,也寫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個“亮點”色彩感強,富有表現力,構畫了一副奇異而美麗的畫面。不僅寫出了邊塞奇寒,而且紅旗在風中堅強挺立也喻指邊塞將士不屈的斗志,寫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③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從轅門一直送到輪臺東門,表現了詩人對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滿天山路”既表現出了風雪之猛,路之難行,又傳達出了詩人對朋友的關切的擔憂。
④賞析“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描繪了怎樣的畫面?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
寫友人離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轉,友人的身影已經看不到了,此時詩人仍佇立在風雪中,遠望友人離去的路,只見雪地上留下一行長長的馬蹄印。
(聯想想象詩歌最后兩句,如果你是詩人此時在想些什么?)
詩人送友人歸去時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鄉之情,都通過“雪上空留馬行處”這句詩表達出來了。
(齊讀送別部分——思考——詩人在句子中并未寫到“情義”“不舍”等字眼,那么這種情義是怎樣傳達出來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這樣的結尾,真如撞鐘,清音有余,使人產生無窮的遐想。“山回路轉”使人惆悵,而雪地上的馬蹄印跡,又把送別的思念延伸到遠方。這個“開放式”的結尾,給人以無盡的遐思。
(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詩句嗎?——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掛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后終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佇立,目送流向天際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隨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這兩句詩表達了多么深摯的友情,然而在詩句中卻找不到“友情”這個字眼。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
3、齊讀送別部分——體味其中的韻味。
(五)分析詠雪、送別兩部分之間的關系。
(寫雪、寫雪帶來的酷寒,寫邊地的風光和送別有關系嗎?)
為送別設置背景,渲染氣氛
在邊地奇異雄偉的風光,在大風雪的背景下,送別帶上了雄渾悲壯的色彩。
(六)齊讀全詩——深情誦讀,嘗試背誦
四、拓展閱讀
別董大(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1、這首詩寫了哪些景?與《白雪歌》有什么相似之處?
2、兩首詩所抒發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五、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
2、積累并品評詠雪的名句。
[附]板書設計
詠雪——奇異瑰麗
設置背景渲染氣氛
送別——依依離情
唐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優秀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三首詩課堂熟讀課下能誦;
2、賞析詩中精彩句子,至少三處;
3、理解每首詩中作者抒發的情感。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有一定的文言基礎的前提下,在初二下學期進行主題式學習的嘗試。
幫助學生在學習時培養根據主題思想歸類學習的習慣,期待提高學習效率。
重點難點
重點:賞析詩中精彩句子,至少三處;
難點:理解每首詩中作者抒發的情感。
教學過程
1.猜一猜我們要學習哪三首詩呢?你判斷的依據是什么?
八年級下冊詩歌目錄: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赤壁》《過零丁洋》《山坡羊·潼關懷古》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飲酒》《行路難》(其一)《己亥雜詩》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贈從弟》(其二)
《登幽州臺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終南別業》《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登飛來峰》《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蘇幕遮》(碧云天、黃葉地)
2.詩中哪些語句可以照應題目,驗證你的猜測,用“___”畫出來。
試我們可以這樣做!
你喜歡詩中的那一句/聯,說說你喜歡“她”的理由。
思路提示:
1.理解你喜歡的句子,說說“她”的意思。
2.注意詩中加點的'詞語,也許“她”能幫助你
活動3【活動】三、討論一下,讓詩人的形象鮮活起來!
你覺得詩中抒發的情感夠“真摯”嗎?說說你的看法。
唐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優秀教學設計 6
教學目的
1、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2、對詩歌語言推敲品味,培養學生一定的閱讀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領會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2、通過對詩歌意境的藝術再加工,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1、反復吟詠誦讀,要求當堂背誦這五首詩歌。
2、采用點撥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著重講一兩個可以提摯全詩的詞,著重講詩人的思想感情。
3、教學時數:1課時。
4、教具:多媒體計算機、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早就聽說我們班的同學很了不起,博學強記,能背不少的古詩詞,上課前老師組織同學們做個小游戲,一分鐘古詩詞句子背誦,看誰記得多,背的多。
請每組老師右手邊的同學背,左手邊的同學數。請準備好,開始!(計時)
統計背誦的數量。請以熱烈的掌聲鼓勵我們班上的背誦小明星。(老師送你一個小禮物,熱烈的掌聲)
2、我們已經學了不少古代詩歌。這些詩歌語言精練和諧,讀起來抑揚頓挫,瑯瑯上口,能使人沉浸在詩的節奏和音樂美之中,給人一種陶醉,一種享受。我們今天在一起欣賞《詩詞五首》中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節課要求同學們理解,背誦這首詩,同學們有信心嗎?聲音大一點,自信心強一些!
(板書)岑參
3、解題。
(1)請了解岑參的同學給同學們介紹一下。
(2)讀過邊塞詩的同學們介紹一下唐代邊塞詩。
(投影作者簡介及邊塞詩)
二、課文研讀
(1)詩中的`“歌”表明此詩體裁為在詩中的“歌”、“行”、“體”
(2)此詩為詩人在新輪臺幕府的送友人所寫。
(一)一讀:掌握節奏,領略音樂美
要求:讀準字音,掌握朗讀古詩的節奏使學生領略詩歌的音樂美。
(1)學生自由朗讀。
(2)正字音,抽學生(投影)。
(3)明節奏(投影)。
(4)學生試讀(左手邊同學讀給右手邊同學聽)。
(5)教師范讀(配樂)。
(6)處理內容疑難。
(二)二讀再現形象,把握感情
要求:再現詩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抒情發展線索,理解感情。
1、朗讀指導
朗讀時要身臨其境進行想象和聯想,使腦海中出現一幅幅動人的畫面。
(1)學生讀,抽學生談畫面。
(2)學生讀投影展示畫面。
(3)學生默讀,理思路,找線索。
2、提示:全詩寫什么景,敘什么時,可分幾個場面,各有什么特點?
A、送別前:八月飛雪送寒圖,情奇激奮。
B、餞別時:軍營餞別奇寒圖,哀怨低沉。
C、臨別時:東門惜別惆悵圖,孤寂凄涼。
D、送別后:別后雪池思鄉圖,惆悵。
(4)思考全詩表達的感情
詩人以夸張的筆法,氣勢磅礴地寫出邊塞的景色,抒發了因朋友返京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
(三)三讀:緊扣詞語,體味意境,探索特色
(1)學生談自己喜歡的句子,說理由。
(2)教師出示賞析“忽……”投影。
(3)學生舉例賞析。
三、背誦
舉送別詩: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贈汪倫》、《送元二使安西》。
四、教師小結: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希望同學們在學習中不斷積累,多多采擷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佳詞麗名,能夠出口成誦。
唐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優秀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
培養愛國情感、認識朋友間的友情。
2、知識目標
①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②領會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③品味語言,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④通過對詩歌意境的藝術再加工,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
3、美育目標
體會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情感美。
4、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誦讀能力,欣賞能力、想像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閱讀和欣賞詩歌的能力。(重點)
2、理解作者的精巧構思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法。(難點)
學法引導:
1、背誦全文。
2、抓住難點、要點疏通文意,啟發自行領悟。
3、反復誦讀,教師點撥,師生共同分析、欣賞。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對重點、難點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學生質疑,師生共同回答。
2、訓練朗讀能力。
教學設想:
1、教學方法
①誦讀法
②質疑法
③討論法
④背誦法
2、學習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3、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
4、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2′)
有人說,朋友是冬日里溫暖的火爐;是疲憊是可以依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給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們心靈的天空更高遠;有了朋友,我們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堅定;有了朋友,我們生命中的某些時刻顯得更刻骨銘心。不是嗎?我們與朋友分別的那一瞬至今歷歷在目。今天我們就來和身在西北邊塞的岑參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溫那難忘的一幕。
二、范讀課文,整體感知(3′)
請同學們翻開課文,老師為大家朗讀課文。注意:聽清字音與句讀,最好提筆作上記號。(師配樂朗誦《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三、自由朗讀,理解文意(8′)
1、接下來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結合文下注解疏通文章大意,并記下弄不明白的地方,待會全班討論解決。(教師巡視,隨時解答一些學生的疑難問題。最后全班交流。)(全班交流的方法是:一個學生提出不懂的詞語或句子,教師鼓勵其他學生給這位同學解說明白;同學們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師講解。)
2、下面,同桌或前后桌兩人組成一個小組,一人讀課文,一人說譯文。讀完一遍后交叉進行。
四、品析課文,訓練想像(10′)
1、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將寫景與送別的過渡句用“____”標示出來。(在“愁云慘淡萬里凝”)
2、下面,請大家任選角度,將前面詠雪的句子和后面的送別聯系起來。比如說: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熱的。(雪是潔白的,朋友的情是純真的;雪美麗得令人溫暖,朋友情真摯動人;雪中生活是寒冷的,朋友的歸途令人擔憂;雪中生活是艱苦的,它令人思念家鄉和親人,盼望歸去;紛紛大雪,是不是上天為朋友歸京而獻上的賀禮?奇麗的邊塞風景,是不是為離情別意抹上豪邁?)
3、聽讀,揣摩:在送別的酒宴上,在揮手的那一刻,“我”會做些什么、說些什么、想些什么。
明確;對朋友歸京,“我”感到高興。因為對戎邊戰士來說,能和家人團聚可喜可賀的一件事。“胡琴琵琶無羌笛”,在急管繁弦中,在杯來盞去中,仿佛可以聽見詩人由衷的祝賀:“來為你歸京干杯!”然而朋友情深,輪臺距離長安路途遙遠,這一分手不知何時才能相見。盡管是軍中大丈夫,依依別情仍然襲上心頭;千里冰封,沙海縱橫,朋友這一路可會順利?今日我送君,何時人送我?“雪上空留馬行處”,那一行馬蹄印啊,將我的牽掛和惆悵一直延伸到長安。
五、自由賞析,體驗文美(12′)
作者在整首詩中,既有細節的勾勒,也有浪漫奇妙的想像。既再現了邊地瑰麗的自然風光,又融入了作者真摯的感情。可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俗話說“好文章不厭百回讀”。尤其是好的句子、詞語一定要品一品。下面請同學們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或詞語拿出來讀一讀,評點一下。好,大家先準備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
【課堂設想】
①“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明確:“忽如”兩句寫雪后美景,飛雪奇大,一夜之間,雪壓枝頭,。“忽”字顯出邊塞氣象變幻的神奇,傳出詩人賞雪時驚喜的心聲。以春花喻冬雪,貼切動人。雪壓枝頭,猶如雪白的梨花,不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團一團,壓枝欲低。一片銀白的世界在作者的眼里,幻化成一片明麗的春光,給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稱“妙手回春”,正是詠雪的千古名句。
②“風掣紅旗凍不翻“寫出了邊塞怎樣的.情景?”
明確:送客送出軍門,時已黃昏,又見大雪紛飛,看到一個奇異的景象:盡管風刮得挺猛,轅門上的紅旗卻一動不動——它已被冰雪凍結了。這一生動反常的細節再一次傳神的寫出了天氣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鮮紅的一點,那冷色基調的畫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襯得整個境界更潔白,更寒冷。可見一切都顯示這里是冰天雪地的邊塞。
③“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明確:這兩句運用了夸張與對偶修辭手法,氣勢磅礴地勾勒出瑰奇壯麗的邊塞雪景,又為“武判官歸京”安排了一個典型的送別環境。如此惡劣的天氣長途不跋涉必將是無比艱辛的。“愁”字隱約對離別分手作了暗示。
④“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明確: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與朋友之間的難舍難分的依依別情,為友人歸程艱難而擔憂的關切之情,有友人歸京通往家鄉的馬蹄印跡而引起的思鄉之情。
小結:詩歌以恢弘的氣勢、寓情于景的手法,既描寫了唐代邊塞特有的奇異風光,又抒發了詩人因朋友返京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
六、朗讀指導,背誦課文(10′)
1、齊讀課文。我們該怎樣讀出作者所表達的這種感情呢?好,請大家先醞釀一下感情,然后一起來讀。
2、學生評價。(邊評邊讀)
3、分組朗讀。剛才我們讀了,又議了,知道該如何帶感情地讀,現在我們一起來朗誦課文,請男同學讀寫景部分,女同學讀送別部分。
4、背誦課文。在讀的過程中達到了熟讀成誦嗎?好,請一位同學帶著感情背誦課文。(齊背課文)
唐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優秀教學設計 8
一、教學設想。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況。
2、理解詩歌和內容,特別是其中的重點字詞。
3、理解作品中千古傳誦句子的哲理。
4、教學時數:兩課時。
二、第一課時:
(一)簡介作者、作品。
作者:岑參(715—770),南陽(今河南南陽)人。他是唐代“邊塞詩派”的著名詩人。他與高適齊名,并稱“高岑”。岑參早年的詩以風華綺麗見長。由于后來歷參戎幕,往來邊陲,風格為之大變。其詩洋溢著積極樂觀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歸京”點明本詩是雪中送別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岑參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體寫出了西北風雪的奇寒,抒發了雪中送客的深摯友情及因友返京而產生的悵惘之情。
(二)聽錄音,或聽教師范讀全詩。
(三)邊讀邊分析。
詩起首四句寫野外雪景。“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寫邊塞風狂雪早。“卷”“折”從正面、側面描寫狂風怒號,遍地肅殺的景象。“即”。寫作驚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此為千古傳誦的詠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讀之眼前立刻浮現一幅春風送暖,梨花盛開的美景。
(四)總結本課內容。
(五)布置作業。
背誦本詩。
三、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情況。
(二)默寫名句。
(三)繼續分析課文。
接下來四句寫室內苦寒。“散人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由帳外轉入帳內,點點雪花飄落進來,浸濕羅幕;穿著狐裘蓋著錦衾也不覺暖,奇寒難忍。而將軍都護這樣的勇猛邊將,也是“角弓不得控”,“鐵衣冷難著”,手凍僵了連弓也拉不開,鐵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去慘淡萬里凝。”這兩句轉寫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蓋,縱橫交錯,抬望天空,陰云密布。“愁”“慘”為餞別場面醞釀了氣氛。
以上描繪了“瀚海雪景圖”,熱愛邊塞風光,頌揚將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描寫餞別的情景。此句扣題,連舉三種樂器,運用借代方式,寫出送別宴上的熱鬧情景。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轅門。茫茫雪原中一桿紅旗,奇異而美麗的畫面。天氣奇寒,勁吹的北風翻不動墜有厚重冰凌的紅旗,更顯出一個 “寒”字來。
最后四句寫分手的'情景。“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從轅門一直送到輪臺東門,依依不舍。路遙遠,風雪猛,難行走,惜別、擔憂之意交織于胸。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望不見遠去的朋友,仍看著雪上空留的馬蹄足跡。結尾兩句,寓情于景,言盡而意無窮,耐人尋味。詩的后半部分描繪的是“風雪送客圖”。
(四)小結。
這首詠雪送別詩,前十句從不同側面寫雪,后八句寫送別。雪景襯托送別,送別中又描寫雪景。詩在詠雪景的同時表現了雪中送友的真摯情誼,還傳達出詩人獨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鮮明壯偉,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五)完成課后作業。
唐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優秀教學設計 9
【教材分析】
北風席卷大地,凍僵的白草被風折斷,胡地的天空八月就飛舞茫茫大雪。好像一夜里忽然刮起了春風,千萬棵樹上的積雪如梨花盛開。本來讓人心生寒意的嚴冬,在詩人的筆下,卻顯得如此富有生機!那梢頭的片片積雪哪里是雪,分明是簇簇相擁的梨花啊!詩人送別朋友歸京,本是讓人難以割舍的離愁別緒,但作者知道: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今日一別,明年開春定會重逢,既是這樣,為什么不能好好地為即將到來的春天高歌呢!
【教學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如官等8個生字。注意如在虛宮格呈現的形狀為左梯形。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知道詩人的情感,知道冬天來了,春天就不會遠了。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準備】
幻燈片、課件或古箏曲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激發興趣
你會背哪些古詩?(指名隨意背誦古詩20首)你們已經會背這么多古詩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師寫兩個字看看誰認識。(板書:岑參(加拼音)。學生隨教師多讀幾遍。(簡介作者)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善于描寫冬天的美景,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樂觀的生活態度,后人對他文章中的兩句詩偏愛不舍。想知道是哪兩句嗎?現在就讓我們與岑參一路同行,去體會他詩中的意境吧。(板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齊讀課題。[用送組詞:送別、送行]
這首詩就是一首送別詩,現在就聽老師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請你把它圈起來。
二、范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范讀課文,生認真聽不認識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讀音。
三、自讀課文、自學生字
1.邊利用拼音自讀古詩,邊畫生字,要求讀準字音、讀得連貫。
2.檢查自讀情況,小組合作,交流識字方法。
四、理解詩句、熟讀成誦
1.指讀古詩,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2.你是怎樣記住折、梨的.?(生匯報識字方法。)
點撥:
(1)梨是形聲字;他它能組什么詞?
(2)折是翹舌音,也是多音字,還念shé;與拆區別;生書空。[板書: 折:zhé(打折) shé(折本)]
3.說一說:詩中寫什么時間的景色?又寫了哪些景物?你是從哪句話讀懂的?
點撥:
(1)冬天的風是什么樣的?(幻燈出示:北風聲)
(2)播放風聲,想象說話:你眼前出現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3) 白雪皚皚,北風呼嘯,看到這樣的一幅場景,你有什么感受?(出示雪景圖)
(4) 好朋友要遠行,但不久的將來你們還會重逢,你有什么樣的感受?
(5)結合每一句進行朗讀指導、訓練。
4.配樂誦讀全詩。(個人讀、評價讀、小組比賽讀)
5.背誦詩句。(男女生比賽讀、背)
五、再現生字、指導書寫
1.出示:官、送、歸、折、胡、如、樹、梨
2.認讀、組詞,用送行說話。
3.觀察送、官、折、樹的結構,并說一說它們在書寫時應注意什么?
4.重點指導樹、如、歸。
如在虛宮格呈現的形狀為左梯形。女要寫得伸展,口要寫得小些。
樹是左中右結構的字,要把中間的又寫得小一點,捺要變點。
歸字結構左窄右寬。左邊是一筆豎一筆撇,右邊是倒山,最后一筆不出頭。
5.學生描紅、臨摹。
六、交流資料、擴展朗讀
自古以來,人們都有各自喜愛和贊美的季節。古代詩人除了《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以外,還寫了很多贊美冬天的詩句,下面我們一起去回顧一下。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墻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王安石《梅花》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七、課后作業、擴展活動
積累贊美冬天的詩句。
唐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優秀教學設計 10
教學要點:
1、領會作者在詩中表現出來的開闊的胸襟和與朋友惜別的真情。
2、了解本詩作者精心遣詞造句創造奇麗意境的匠心。
教學重點:
領會作者在詩中表現出來的開闊的胸襟和與朋友惜別的真情。
教學難點 :
了解本詩作者精心遣詞造句創造奇麗意境的匠心。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
一、 作者、出處及寫作背景:
選自《岑參集》。
岑參(714-770),江陵(現在湖北省江陵縣)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與高適齊名。當時西北邊疆一帶,戰事頻繁,岑參懷著到塞外建功立業的志向,兩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邊疆軍隊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對鞍馬風塵的征戰生活與冰天雪地的塞外風光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岑參的詩想像豐富,意境新奇,氣勢磅礴,風格奇峭,詞采瑰麗,具有浪漫主義特色。詩人陸游曾稱贊說,以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岑參的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以搖曳生姿的筆觸描繪了壯麗瑰奇的塞外雪景,表達了誠摯渾厚的送別之情,讀來感人至深。
二、 字詞:
裘qiú 衾qīn 瀚hàn 羌qiāng 掣chè 白草折shé
胡天 指塞北一帶的.天空。胡,指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
羅幕 用絲織品做成的帳子。與珠簾都是指軍中上層人物住的地方。
角弓 兩端用角質裝飾的弓。
瀚海 沙漠。
闌干 縱橫的意思。
三、 詩句分析: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第一層:寫大雪紛飛的奇麗景象。
西北早雪,來勢突然,一時風雪漫天。卷與折字寫出了北風之迅疾猛烈,有了這樣猛烈的風,漫天飄落的雪才能飛。八月飛雪,已覺驚奇,而筆鋒一轉這忽如一夜春風來,更讓人驚奇,而接著用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寫雪景,更是叫人驚喜而拍案叫絕。以春花喻冬雪,新穎別致,是為千古名句。這個比喻含有廣闊而美麗的想像,創造了一個瑰麗的、富有詩意的、春意融融的境界,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壯觀景象,給蕭條寒冷的邊塞平添了無限的溫暖與希望。新奇的比喻充分展示了作者樂觀、開朗的情懷。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第二層:用反襯法寫雪天的奇寒。
風雪肆虐,散入珠簾濕羅幕,在帳內的主帥穿皮衣蓋錦被尚且不能御寒,而在帳外守衛的官兵之寒就更不待言了。角弓不得控、鐵衣冷難著更進一步突出奇寒叫人難以忍受。這一方面反映了邊塞軍旅生活之艱苦,另一方面反映了戍邊戰士抗嚴寒斗風雪的豪邁氣概。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第三層:用夸張筆法總寫沙漠冰封,愁云慘淡的圖景。
詩人放眼雪原,一幅壯闊的立體的雪原圖呈現在眼前:冰雪覆蓋市面上茫茫大沙漠,冰凌縱橫交錯;漫天濃重的陰云低垂。百丈萬里是夸張寫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行路難之意,在如此寒天送別,自有一番難言之情我愁云才愁,為下文送別做鋪墊。
以上為第一部分:描寫漫天大雪中邊塞酷寒的奇麗景象。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第一層:寫軍中設宴餞別。
各種樂器助興,氣氛熱烈,友情洋溢。這些樂器充滿異域情調,更添征人的悲壯情懷。帳內宴飲的熱鬧場面,熱烈氣氛,更襯出帳外之苦寒,如此大風都吹不動紅旗,世界好像被封凍了。帳外之寒又反過來襯出帳內送別情景之熱。
作者把宴飲一幕放在偌大的冰天雪地來寫,體現出他當時濃重的離情。一方面友人在如此寒冷的惡劣天氣歸京而擔憂;另一方面為歸客去后自己留邊的孤寂而傷懷。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進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第二層:寫輪臺東門送別。
最后四句從下面寫送別之情,頭兩句點明了送別的地點與天氣;后兩句寫惜別之情深摯動人:依依不舍,終歸一別,人去路空,悵惘難禁。雪滿天山路,離情亦滿天山路。
作者緊扣當時當地的節氣風物去描寫送別場景,且將離愁別緒含蓄于敘事寫景之中,委婉傳達,情景交融,令人回味。
以上是第二部分:寫軍中置酒,雪中送別的情景。
四、 總結:
全詩共18句,以雪為線索。全詩以雪景起,以雪景結;由雪而發,兼及詠雪與送別兩個方面。詩中描繪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組成了一幅壯闊奇麗的萬里邊疆風雪圖,它既是餞別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寫雪景襯托送別,又在送別中寫雪景,表達了作者真摯而復雜的感情對北國風景之贊嘆,對燦爛春光的憧憬,對別友之惆悵,對故鄉之思念全部寄托在這壯麗的雪景中了。
這首詩奇麗、豪放的風格,正是岑參浪漫、豪邁、樂觀的詩風的本色,這首詩是岑參邊塞詩的代表作。
附板書: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唐)《岑參集》
第一部分:寫邊塞大雪奇寒的壯麗景象。(照應 白雪歌)
第一層(1~4句)寫邊塞大雪紛飛的奇景。
第二層(5~8句)用反襯手法寫雪天的奇寒。 寫景
第三層(9~10句)用夸張的筆法總寫邊塞冰天雪地、愁云慘淡的景象。
第二部分:寫軍中置酒、雪中送別情景。(照應 送武判官歸京) 抒情
第一層:(11~14句)寫軍中設宴餞別。
第二層:(15~18句)寫輪臺東門送別。
課后小結:
唐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優秀教學設計 11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認識10個生字,會寫8個字。 運用已有的識字經驗自主識字。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過程和方法:學習古詩過程中隨文識字。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受作者獨特的情感和樂觀的生活態度。
教學準備:
1、生字卡片。
2、收集描寫雪的其他古詩。
3、多媒體課件。
教學思路:
本課識字過程應采用隨文識字的方式,10個生字在教學時音、形、義各有側重,切不可平均使用力量,在讀時解決音的難點,在讀詩時分散識字,把生字從文中提出來,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的識記,再放回詩中特有的語言環境中去理解,真正做到在語言環境中識字。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新課
1、背誦古詩《 春曉》《夏日》《山行》 。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描寫冬之景的古詩。揭示課題,板 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認讀課題中的生字“送、官、歸”,說說識記方法。 “武、判”識讀(能認識即可,在練讀詞語中多見面幾次,就會識記。)
3、介紹作者:這首詩是唐朝詩人岑參寫的,他的詩多描寫邊塞風光和軍旅生活。
二、觀察圖畫,范讀課文。
1、出示插圖。
2、范讀課文,渲染情境。
三、自學課文(教師巡回并指導)
1、在語境中整體認讀。 通讀古詩,在具體語言環境中圈畫出不認識或覺得容易讀錯的'字。同桌之間互相交流一下,全班再交流。(注意“折、即”的讀音)
2、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認讀生字。(學生自主認讀,多種方法識字。) “折”是會意字,甲骨文的“折”字右邊是斧子(斤),左邊是斷開的“木”,表示樹木被大斧砍斷的情形。本義是折斷,引申為彎曲、曲折,進一步引申為屈服。 也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識字:古----月----胡;女----口-----如;木----對----樹;利----木----梨
3、了解古詩內容,有感情朗讀。
(老師用優美的語言渲染情境,解釋古詩。) 北風卷動,地面的沙塵吹折了枯草,胡地到了八月就白雪紛飛了。雪花飛舞,就像一夜之間吹起了春風,千樹萬樹的梨花盛開了一樣。 教師用自己的感情朗讀來感染學生,感動學生,為學生提供可資借鑒和模仿的“聲音形象”。
情境一:“白雪皚皚,北風呼嘯,如果你看到了這樣的一幅場景,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讓你讀出文章的前兩句,你該怎么讀呢?”
情境一:“好朋友要遠行,但不久的將來你們還會重逢,此時你心情是沉重的還是憂中有喜?古詩的后兩句就帶有這樣的感情,你該怎么表現呢?” 教師范讀,個別讀,男女生交替讀,小組領讀
4.誦讀積累,要求當堂熟讀背誦。
四、指導寫字
可采取五步指導法;
第一步:看,一看字形,二看范字。
第二步:描。
第三步:寫。
第四步:評。
第五步:改。
“送”字中的“關”的最后一筆是點,“如”在虛宮格呈現的形狀為左梯形。“女”要寫得伸展,“口”要寫得小些。“梨”的下半部分“木”字的橫要寫得長一些,托住“利”。“樹”中間的“又”寫得小一點,捺要變點。
五、課后練習。
六、擴展。
(積累邊塞詩)
出賽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涼州詞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板書設計: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 岑參
雪景 奇寒 奇美
高歌 樂觀
唐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優秀教學設計 12
教學設想:
這是一首融合了“詠雪”與“送別”兩種主題的邊塞詩。學習這首古詩,我們不妨透過詩人好奇的雙眼,借著想象的翅膀,以“奇”、“情”貫穿教學的始終,使學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提升。教學中,采用點撥、引導的方法,要求學生不僅善于體會,還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共同構建一個“詩話”的課堂。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抓取奇特的景物描寫及豐富的想象進入詩歌的意境,能在品析中去感悟詩歌獨特的語言美、意境美。能通過對詩句的品讀,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 以“奇”為切入點,把握詩歌的內容;從“情”出發,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鼓勵個體感悟、小組合作,體味詩歌優美的語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情感,發揮想象,培養學生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情趣。學習作者面對艱苦的生活環境而表現出的`樂觀昂揚的英雄氣概。
教學重點 難點:
1.領略岑參的詩歌“好奇”的特點。
2.感悟詩人樂觀豪邁的英雄氣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朗讀
1.聽錄音,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2.指名配樂朗讀。
(三)賞析詩歌
1. 解題
2. 領略邊塞美景
(1)小組合作活動
把文中描繪奇景的相關句子找出來,并用短語“天氣奇_____”“地域奇______”“風雪奇______”“雪花奇______”來概括。
(2)學生交流討論,教師參與活動。
(3)匯報,點評。
(4)賞析名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3.體會詩人感情
(1)學生細讀課文,體會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感情。
(2)指名匯報——依依惜別之情和樂觀豪邁之情。
(3)賞析詩句“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4)齊讀課文,感悟詩人的樂觀豪邁之情。
4. 梳理文章結構層次
(1)欣賞圖片,用文中詩句來描繪畫面內容。
(2)學生交流討論:詠雪和送別有何聯系?全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匯報小結,出示板書。
(四) 拓展練習
1.你還喜歡文中的哪些詩句,為什么?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與“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所表達的感情有何不同?
(五) 全課總結
(六) 布置作業
唐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優秀教學設計 13
該講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了,想起曾在博客上看過別人整理的黃厚江老師講這首詩歌的實錄,索性就模仿名師的課堂。
第一環節:基礎知識,強調生字詞的書寫。
找三位基礎好的同學到黑板上各默寫6句,都沒有默寫全對,其中一位還不會背,看來還要加強背誦。順勢著重強調了飲、散、著、薄、掣的讀音及裘、衾、幕的書寫。
第二環節:整體感知
1、這首詩是圍繞哪兩個字寫的?
學生們找出:雪、送
2、同學們能否找出哪些句子是雪中有送,送中有雪?
學生找出來: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基礎好的同學能較完整的說出原因,基礎不好的同學心里知道,但語言表達不完整,或者不會表達。
3、有人說王維的詩歌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歌也是,請同學們選擇其中的一聯,說說你看到怎樣的畫面。
這首詩共9聯,分配任務每組一聯。小組中基礎好的同學站起來脫離資料能夠描述出來,基礎不好的拿著教參念。與同事討論:描述畫面與詩句翻譯不同。描述畫面要加入自己的想象,使語言更生動形象。但在這一環節上,我沒有對孩子們加以引導,因為我不會引導。
第三環節:名句探究與賞析(這一環節感覺不該這樣說,但不知道說什么)
1、這首詩共18句,有人說,保留兩聯4句就夠了。大家來試試。
學生們找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有同學說其他句子的,我卻沒有問原因。
2、這四句詩是全詩的詩眼,順勢把黑板上其他的詩句劃去。
帶著同學們賞析這四句詩。(如何賞析名句?)
3、如果把這四句詩轉換成兩幅畫,畫中應該畫什么?
學生們說畫上:樹、云、天空、雪、風、山、營帳、紅旗、轅門、馬車、酒席、將軍
4、如果給這保留的四句作成的兩幅畫取名字,該怎么取?
學生們說雪景圖,送別圖,這樣說也對。我提示看詩題,學生們立馬說出:白雪歌 送武判官歸京
5、那其他的14句不寫,好不好?或者其他14句有什么作用?
學生們回答說襯托、反襯,我為了急于說出自己的.答案,而沒有問他們哪些句子是襯托、反襯,襯托出來什么?反襯出什么?
最后一個環節:詩歌朗讀
沒有給予學生有效的朗讀指導
雖然自己駕馭的不好,或者說還難以駕馭,但總體感覺學生的參與度高,因為設置的問題學生愿意靜下心來認真思考,而且也能思考出結果。這就是名師的課堂。
有位名師說:提問藝術在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好的課堂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扭轉被動課堂的局面。我覺得這里的提問藝術指老師的提問用語及設置的問題都要著眼于學情,學生的認知水平。更重要的是一節課如何設計,如何安排自己的課堂活動,如何有效的引導學生,全在于老師。努力學習,提高自己!
唐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優秀教學設計 14
一、導入新課
我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唐詩、宋詞、元曲聞名世界,是我國燦爛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教學設計。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李清照等人的名字永遠鐫刻在每個人的記憶中。這節課我們學習唐朝古體詩兩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雁門太守行》,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及情景交融的寫法。
二、整體感知
教師先介紹詩歌的知識和特點,反復誦讀后,了解《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此詩描繪了唐代邊地特有的風光、奇寒,抒發了詩人因朋友返京而產生的無限惆悵之情。《雁門太守行》一開頭便點明戰爭的危急形勢:敵人兵臨城下大軍壓境,有如烏云重重壓下要把城墻摧垮。接著極力渲染戰場慘烈的氣氛:號角聲聲在秋風中回蕩,天寒霜重鼓聲不揚,戰士的鮮血染紅了土地,在夜幕降臨時映出紫色的霞光。詩的末尾抒寫危城守將誓死報效朝廷的決心。
三、閱讀分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介紹詩歌的知識和特點。
(1)詩歌是與小說、散文、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體裁,通過抒發強烈的思想感情和發揮豐富的想像和聯想,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詩歌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和音樂性。
詩歌的種類:就體裁方面分為舊體詩(包括詞、曲)和新詩。舊體詩包括古體詩和唐代以后的近體詩(律詩、絕句)。新詩有要求嚴格些的格律詩,有格律要求不嚴的、寫起來比較自由的自由詩,還有介于散文和詩之間的散文詩。
(2)了解如何去欣賞詩歌的特點。
①通過分析把握詩歌的主題思想。
②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③通過研究把握詩歌描繪的人、景、物。
④通過賞析領會詩歌的深刻含義。
2.《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作者簡介。
歲參:(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人。他與高適齊名,是盛唐時期邊塞詩人的杰出代表。他多年生活在西北邊疆,對邊塞自然風光軍旅生活有深切體會。其邊塞詩歌雄健豪邁,讀之令人興奮。《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他在軍府送武判官回京城時寫的,抒發了無限惆悵之情。
3.教師范讀本詩,學生反復誦讀,對照注釋,逐句釋義,感知詩中景象,體悟詩人感情。
4.分析。
(1)第一句話寫了什么內容?(討論后回答)起筆寫西北邊地氣候的奇特:風猛雪早。
大雪飄灑,天地一色。
(2)看著架滿樹枝的雪絮,詩人想到了什么?有怎樣的作用?
答:詩人張開了想像的翅膀:“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教學設計》。以梨花比雪,雄奇明麗,新穎獨特,落筆傳神。不只寫出了雪來得突然,寫出了雪的鋪天蓋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寫出春意,情調樂觀而昂揚。這句話是詠雪的千古名句。“春風”使梨花盛開來喻“北風”使雪花飛舞,極為新穎貼切。“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僅寫出“胡天”變幻無常,大雪來得急驟,而且,再次傳神地寫出了詩人的驚奇與好奇。緊接下來,又渲染出了極富浪漫色彩的“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美情境。
(3)文中哪些句子表現四周驟生奇寒?(討論后回答)
答:“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4)“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勾勒了怎樣的雪景,起了怎樣的作用?
這兩句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氣勢磅礴地勾畫出瑰奇壯麗的邊塞雪景,又為“武判官歸京”安排了一個典型的送別環境。如此惡劣的天氣長途跋涉必將是無比艱辛的。“愁”字隱約對離別分手作了暗示。
(5)如果說以上主要是詠雪而漸寄離情,那么以下則以白雪為背景正面寫送別之情。
文中寫軍帳中錢別歸客的場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6)文中再次寫天氣奇寒的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樣?
答:送客送出軍門,時已黃昏,又見大雪紛飛,盡管風勢猛烈,轅門上的紅旗已被冰雪凍結得一動不動了。這一生動的細節再次傳神地寫出了天氣奇寒。那以白雪為底色上的一點鮮紅,為那冷色基調的畫面增添了一絲暖色,反襯得整個境界更為潔白、寒冷;那雪花紛飛的空中不動的紅旗,又襯得整個畫面更加生動,富有詩意。
(7)“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幾句話答:點明了送別的什么?最后兩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研討后回答)
答:點明了送別地點,再以“滿”寫雪大。大雪封山,路途艱難,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轉,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詩人還在深情地目送。佇立良久,表現了望歸客別去的悵然心清。
(8)既然是送別,為什么要詠雪?二者有怎樣的聯系?(再次誦讀,加以體會)
答:全詩以雪景襯托別情,情景交融,詩人描繪邊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慘淡、苦寒難耐的.景象,更能襯托出詩人送朋友的無限悵然之情。
5.對重點內容進行訓練。(略)
雁門太守行
1.作者簡介及時代背景。
李賀(790 -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陽縣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年少時在詩歌創作上就已有成就。李賀21歲時,因父親的名字“晉肅”在當時犯諱,所以不準他應考進士。他只做過三年的奉禮郎小官,辭官后心情一直抑郁不平。26歲就去世了。李賀的詩歌,除訴說懷才不遇的悲憤以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統治者殘暴荒淫的篇章。在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叛亂此起彼伏,并且發生過多次戰爭。李賀的這首《雁門太守行》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寫的。當時年僅17歲。
2.學生有表情地朗讀全詩。
3.結合課下小注疏通文句,然后讓學生譯字面意思。
戰局像烏云重壓要把城墻摧垮,跳動著的鎧甲像魚鱗閃耀在陽光下。號角震天涼秋更肅殺,鮮血凝泥沙暮色中映出紫霞。半卷著紅旗易水河邊又起廝殺,濃霜凝住戰鼓聲悶也乏。君王招納賢才的深思要報答,高舉寶劍奮戰疆場獻年華。
4.分析全詩內容。
(1)同學們討論思考:詩中哪句話構思新奇,寫出戰爭的危急形勢?
答:“黑云壓城城欲摧”,點明了戰爭的危急形勢。敵人兵臨城下,大軍壓境,有如烏云重重壓下要把城墻摧垮。這樣構思較新穎,用“黑云壓城”極力渲染了兵臨城下的緊急形勢,用“城欲摧”極言大軍壓境的緊張氣氛。
(2)詩中哪句話寫出了戰場的慘烈?
答:“角聲滿無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詩中寫危城守將誓死報效朝廷的決心的詩句是什么?
答:“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同時也反映了剛屆青年的作者已經立志報效國家。
(4)詩中的名句是什么?
答:“黑云壓城城欲摧”,組織學生再次誦讀本詩,要讀出一定的語氣,深入體會兩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總結、擴展
總結:這兩首詩同屬于邊塞詩歌,但所描寫的意境不同,所表達的詩人的思想感情也不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充滿奇情妙思,作者用敏銳的觀察力和感受力捕捉邊塞奇觀——雪,為送武判官歸京安排了一個典型的環境。詩中有細節勾勒,也有浪漫奇妙的想像,再現邊地瑰麗的自然風光。
唐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優秀教學設計 15
一、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詩歌,結合作者的生平經歷,感受邊塞瑰麗的雪景,體會作者與武判官的依依惜別之情。
2、引導學生體會詩人與友人的惜別之情,激發學生閱讀邊塞詩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
通過讀、注、悟的方式研讀詩歌,感受邊塞瑰麗的奇特的雪景,體會詩人與友人的惜別之情。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交流信息
請同學圍繞課題介紹一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的個人資料。
二、研讀課文,體驗感悟
1、詩人從哪些地方送他的朋友武判官?要求:默讀課文,作一下記錄。
答:
①中軍主帥的營帳
②轅門(注解解釋)
③輪臺東門(注解解釋)
④天山
2、從題目看,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人在中軍主帥的營帳里為朋友武判官餞行,在轅門口為武判官送行,在輪臺的東門為武判官送別。通過這一路又一路的送別,你感受到了什么?
答:依依不舍。
讓我們一起朗讀一下這八句詩句,感受詩人為即將遠行的朋友送別的氣氛。
3、假如你是詩人,當你在中軍主帥的營帳里、當你在轅門口、當你在輪臺東門為武判官送行時,你觀察到些什么?你又想到些什么?
要求:
①自讀,在書本上批注;
②找出相應的詩句,并發揮你的想象;
③同桌互相討論。
(1)師:當岑參坐在中軍主帥的營帳里,會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生:“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環境惡劣。又一場大雪要降臨了,擔心朋友的歸家之路。
師:為什么不用“烏云”而要用“愁云”呢?
生:突出離別時凄涼、悲傷的心情。
師:要求朗讀這一句,讀出感情。(個別讀、齊讀、閉上眼睛試背、學生個別背、有感情地背)
(2)師:詩人在中軍主帥的營帳中,還聽到了什么呢?
生:“胡琴琵琶與羌笛”,這些都是聲音凄涼的音樂,和朋友告別時心情凄涼,同時在送別時也勾起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
師:觸動了詩人內心的情感——依依不舍、凄涼。
(3)師:但是天下無不散的筵席,送別到轅門口,詩人又看到了什么?
生:“紛紛暮雪下轅門”,雪很大,說明武判官歸京之路的艱辛,詩人也擔心朋友回家的安全性。
師:要求朗讀這一句,“掣”字要加強語氣。紅旗本應該呼呼地迎風飄揚,現在卻“凍不翻”,可見天氣之寒冷。
(4)師:送君千里終有一別,當他送別朋友武判官至輪臺東門時,什么映入了眼簾呢?
生:“山回路轉不見君”,山路曲折,一會兒就看不見武判官,詩人于是擔心朋友回京之路。
生:“去時雪滿天山路”,大雪鋪滿天山的路,山路很危險。
(5)師:朋友走遠了,為何詩人還站在那兒呢?
生:依依不舍,目送著友人,想多看他一會兒。
師:在冰雪的曠野之中,凝望著朋友遠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馬蹄的腳印伸向遠方。在這一瞬間,作者久久不愿離去,他可能在想什么呢?
生:為朋友的歸京之路擔憂。
生:何時能再見,這一別可能就是永別了。
(6)師:天蒼蒼,野茫茫,站在塞外,眺望京城,朋友已經遠去了,任天上的大雪紛飛,“我”站在雪原中,靜靜地、靜靜地陷入了沉思。
結尾之處把雪景和送別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寫得可謂回味無窮。
朗讀最后四句,感受站在雪原上的心情。站在雪原上,你就是詩人。所以要讀得緩慢,體會詩人的心境。(個別讀、小組讀、齊讀)
師:在讀這一句詩時,該如何處理感情?(請學生評價小組讀的情況)
生:“馬行處”要讀得緩慢。
師:背誦這四句詩。(自己背、個別背、齊背)
師:朗讀“瀚海闌干百丈冰……雪上空留馬行處”這十句。
(7)師:望著朋友的身影遠去,望著地上留下的長長的馬蹄印,望著這條回歸故鄉之路,詩人思緒萬千。從南方來的“我”,還將在一個怎樣的環境中生活下去呢?圍繞詩歌的'前八句,感受一下。(同桌討論)
生:“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天氣寒冷,環境惡劣。
生:“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狐裘”、“錦衾”都是質地十分好的材料、很保暖,但在北方不管用。南方來的詩人不適應北方的生活。
生:“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詩人由此聯想到南方的梨花。雪非常大,都壓在樹上了。
生:“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農歷八月在南方還應該是秋天,秋高氣爽,但是北方卻在下雪,令人難以忍受這樣的環境。
生:“悲憤卷地百草折”,草一般不易折斷,因為天冷、風大,所以被折斷了。
師:第一句該如何朗讀?
生:“折”、“即”重讀。
師:朗讀詩歌的前八句。
師:在這樣的環境中,詩人為他的朋友武判官送別。既有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也有對自己在塞外孤寂落寞生活的惆悵、失落。望著這條歸京之路,朋友遠去了,依依不舍。然而“我”哪一天也能踏上這條回歸故鄉之路。詩寫到這兒,真可謂意猶未盡、蕩氣回腸。一起朗讀全詩。
三、小結全詩,拓展延伸
打開唐人的詩卷,送別詩比比皆是。
如“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滔滔江水引得李白滾滾情思)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千尺潭水牽動著離人的情懷,也表達了對友人的謝意)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洗離愁別恨,寫得詩境高遠)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在這一杯酒中,承載著王維對友人的摯誠)
“不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寫得慷慨悲歌,發自肺腑)
這一首首唐詩,不禁讓我們更深刻地體驗到“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課后作業:
1、抄寫古詩、解釋加點字。
2、背誦詩歌。
3、搜集送別詩,其中不少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流露出作者的真摯情感,寫一篇讀后感。
教學反思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內容涉及“詠雪”、“送別”兩個方面,和學生以往學習的唐詩相比,篇幅長了,內容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難度。鑒于此,課文學習落在分析詩歌“奇景”、“奇情”兩個點上,使詩歌學習避免了支離破碎的圖解,簡單的理性分析。而作為詩歌教學中最為重要的誦讀這個環節,在常規教學中,往往采取的是播放錄音,讓學生在聽讀一遍以后進行朗讀。由于受時空限制,學生的朗讀很難按要求得到提高。于是我利用視頻,詩中的場景加上恰如其分的飛雪配樂及名師抑揚頓挫的朗讀聲,一下子把學生帶入了詩境中。學生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和個人的喜好選擇示范朗讀進行聆聽和仿讀,同時選擇自己喜愛的樂曲為自己的朗讀配樂,大大提高了學生朗讀的興趣。這樣,學生的朗讀水平在課堂上可以有效地得到提高,朗讀教學也落在了實處。
【唐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優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唐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參考04-18
唐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賞析03-29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05-20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03-27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優秀教學設計04-24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03-28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11-03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11-08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05-27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