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黑板報的素材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自己寫過黑板報吧,黑板報是以固定或移動的黑板作載體,用粉筆或廣告顏料作書寫繪畫工具的普及性宣傳陣地。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樣的黑板報才是大家都稱贊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清明節黑板報的素材,歡迎大家分享。
清明節黑板報的素材
清明節作文1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到了。
陽春三月里的春姑娘,像是一個美麗活潑的仙子,接到了玉皇大帝的圣旨之后,就駕著祥云下凡,使得原本冷冷清清的大地一下子熱鬧起來。她喚醒了花、草、樹木,鳥、獸、蟲、魚,讓它們恢復了生機。
精力最旺盛的要數油菜花了,瞧!那一片片油菜花身姿挺拔,站在陽光明媚的田野中,閃著耀眼的金光。這正好是豐收的采茶季,高高的山坡上,一簇簇綠油油的茶樹,我站在茶葉叢中,手忙腳亂,一時不知采哪個好。我抓住茶葉的尖端,用力一拔,就采下了嫩嫩的茶葉,春風一吹,茶枝被吹得晃頭晃腦,像是跟我捉迷藏。
清明節重要的是掃墓。我們一大家幾十人,浩浩蕩蕩的來到山上,祭拜祖先。我學著大人的樣子先拜了老公公和老太太,再去拜了老婆婆,清明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之一,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難怪長輩們常說:“清明大似年”。
清明節作文2
今年清明節我和爸爸媽媽去徐州姥姥家,我曾經在那里整整生活啦3年的時間,這次回去一是要重新認識一下小時候的伙伴,再有就是觀賞那里一望無際的梨花。要知道,媽媽老家可是著名的“果都”,那里的“梨花節”也是出啦名的旅游項目。
再次見到那些小伙伴們,剛開始大家都很陌生,但是很快就熟悉起來啦,我們一起玩耍、做游戲,一起去果園欣賞梨花,在花海中追逐打鬧。盛開的梨花,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層厚厚的雪覆蓋在啦樹冠上,特別壯觀。這個時候,蘋果花還在含苞待放,而大棚里的桃樹,則已經結啦果實,正在茁壯成長。
我們還一起去挖野菜,春天里,大地給予我們的是在太多啦,有很多東西可以吃,有薺菜、蒿蒿草、香椿、枸杞葉、榆錢兒,挖回來的野菜做成各種食品,真是太好吃啦。
這個清明節,對我來說,太有意義啦,重新認識啦小伙伴們,又欣賞啦大自然的美景,還認識啦很多野菜,我要回去把這些說給我的同學聽,和他們一起分享我的快樂。
清明節作文3
今天是清明節,它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清明節節氣上承春分下啟谷雨,俗話說:“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清明的節日里我們要通過登高,插茱萸,掃墓…來表達對祖先的追悼之情。秋之落葉,化作春泥,滋潤春天的萌芽,正如凋零的,從未真正遠去,只是換了一種新的形式守護。
在江南地區,人們有吃青團的習慣,唇齒留香,軟糯可愛。吃馓子也是南北各地的風俗,廣愛喜愛,灑脫香脆。
所以這一天我就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去華峰寺拜祭我的太爺爺太奶奶。來到華峰寺,爺爺先把供桌清理干凈,再把一些新鮮的水果擺放好,奶奶則把早已準備好的鮮花修剪好,插入花瓶中。爸爸媽媽點燃了幾柱清香,把它小心翼翼的插在香壇里,用來祭拜先人。我也有樣學樣的干了起來,先是跟奶奶學插花瓶,后是和爸爸媽媽在香壇中插上清香。
生者寄托哀思,清明拜祭祖先并非是讓人沉湎于過去的哀思,而是告誡人們,要帶著祖輩的期望與希望,燦爛的生活。
節日名稱
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日。“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與干支時間以及八卦等是聯系在一起的,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二十四節氣”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依據斗轉星移定歲時,斗柄順時針旋轉一圈,謂之一歲(攝提)。天維建元,是從寅開始的,如《淮南子·天文訓》收錄:“帝張四維,運之以斗,月徙一辰,復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歲而匝,終而復始”。在傳統文化中,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歲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如《易·說卦傳》:“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北斗七星的斗柄從指向正東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為起始,然后順時針方向旋轉,循環往復;歲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復還寅位,終而復始。北斗七星循環旋轉,斗柄回寅,乾元啟運,時回新春。當斗柄指向正東偏南的“乙”位時為清明節氣。清明這一節氣,萬物皆潔齊、生氣旺盛、吐故納新、氣溫升高,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
清明節,又叫掃墓節、踏青節、三月節等,時間在農歷春分后第15日,公歷4月5日前后。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節日,歷史上一度成為僅次于春節的盛大節日。在傳統社會中,它的`節期持續時間較長(五六天到十幾天,各地各時代不等),一方面是掃墓祭奠、懷念離世親人的節日,一方面是踏青嬉游、親近大自然的節日。直到今天,清明節仍然是中華民族包括海外華人的重要節日之一。
節日起源
最初,清明只是一個提醒農民進行春耕春種的節氣。《淮南子·天文訓》記:“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則清明風至。”《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季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按《國語》曰,時有八風,歷獨指清明風,為三月節。此風屬巽故也。萬物齊乎巽,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八風”即八方來風,古代歷書所說的“清明風”是來自東南方,東南方即《周易》所說的巽方。《周易》又有萬物“齊乎巽”之語,“齊”即“潔齊”之意,農歷三月一到,氣清景明,萬物皆顯,這就是“清明”得名的來由。
節日與節氣不同,節氣是時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某種風俗和紀念的意義。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的一項重要歷法,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其劃分和確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大致在戰國時期即已齊備起來。清明節作為一個節日,它的出現則稍晚一些,且有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
節日習俗
掃墓
掃墓祭祖是清明的重要內容之一。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據考古發掘,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了萬年前的墓葬,經加速器質譜(AMS)測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表明距今1萬多年前,嶺南古人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和禮俗觀念。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儀式中慎終追遠,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文化傳承與身心調適是清明禮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清明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春意已濃,萬物煥發出勃勃生機。在這時候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自古傳承、至今不輟的傳統習俗。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后世影響深遠。清明節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踏青習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
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踏青習俗由來已久。清明期間正是春風得意、春意盎然的時節,萬物萌動之時,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為風俗。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游春賞景。踏青風俗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記載:“大歷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游的習俗早已流行。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據說發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第一種傳說,據說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后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第二種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第三種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 “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風箏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于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在古人那里,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清明節黑板報的素材】相關文章:
清明節黑板報素材03-26
清明節的黑板報素材03-29
清明節黑板報標題素材04-03
清明節黑板報的文字素材03-30
清明節的緬懷先烈黑板報素材10-06
最新關于清明節的黑板報素材03-09
清明節緬懷先烈黑板報內容素材03-28
清明節的黑板報資料素材(精選10篇)10-05
清明節的主題黑板報內容素材(精選10篇)10-06
六一黑板報素材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