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手抄報內容(附習俗+傳說+古詩詞)
粽子是端午節不可缺少的,一家人團聚在一起,粽子噴香,甜蜜幸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手抄報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手抄報內容附習俗+傳說+古詩詞
【1】端午節習俗 | 【4】端午節祝福語 |
【2】端午節由來傳說 | 【5】端午節作文 |
【3】端午節多個名稱由來 | 【6】端午節古詩詞 |
端午節習俗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佩長命縷
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于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于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此類節物的形制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系于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于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于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繡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于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以后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制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彩線穿之,懸于釵頭,或系于小兒之背。”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掛艾虎
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中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云:“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彩為虎,粘以艾葉,佩戴于發際身畔。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宋陳元規《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云七寶車’。”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線穿之,懸于釵頭,或系于小兒之背,古詩云:‘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佩豆娘
舊時端午節婦女的頭飾。多見于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于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云:“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蝎,又葫蘆瓜果,加以幡幢寶蓋,繡球繁纓,鐘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畫額
端午節時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云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涂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云:“端午,飲雄黃酒,用涂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于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
采藥
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后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藥用。后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藥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干,即成蛤蟆錠,涂于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制藥之俗,源于漢代“蟾蜍辟兵”之傳說。又如湖北監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藥草之俗。采藥是因端午前后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飲蒲酒、雄黃酒、朱砂酒
飲蒲酒、雄黃、朱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藥)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朱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墻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藥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灑墻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于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采茶、制涼茶
北方一些地區,喜于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制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藥,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掛草藥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沐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貼艾葉于其上。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換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得注意。寶山縣有諺語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于是,端午節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為“三種武器”,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
也有地方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躲端午
是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午”。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云:“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雨
時民間歲時占驗習俗。俗信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此種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藥,歲無災。雨則鬼曝藥,人多病。此閩中諺語。”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劃龍舟
龍舟一詞,最早見于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于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粽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是日,競渡,競采雜藥。”。
跳鐘馗
跳鐘馗、鬧鐘馗:自晉代以來跳鐘馗、鬧鐘馗,賜福鎮宅就是端午節和春節的重要內容。2.懸掛鐘馗畫。最早的鐘馗畫,據說出自畫圣吳道子之手。據北宋沈括《夢溪補筆談》記載:唐明皇患疾近一月,忽夢二鬼。小鬼竊得皇上玉笛及楊貴妃之紫香囊奔逃,大鬼乃捉小鬼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大鬼道:“臣為鐘馗,即武舉不捷之士也,誓與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唐明皇醒后,即病愈,便召畫工吳道子,囑其按夢中情景畫鐘馗捉鬼圖,道子揮筆即成,明皇見后,竟與所夢一模一樣,驚嘆不已。后來,鐘馗畫漸漸走入民間,繪制鐘馗畫大都作于五月端午節這一天,或者端午節的前后幾天。到了清代,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歷五月于大門或堂中掛鐘馗圖一月,以期驅邪除害、祛兇引福。
其他習俗
端午有射箭之戲,《金史·禮志》:“金因遼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后馳馬以無羽橫簇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發鼓以助其氣。”至明代,是把鳥雀貯于葫蘆中射之。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扎結起來,打球者頭戴幞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
端午節由來傳說
紀念屈原說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秭歸)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屈原,名平,字原,但實際上他姓“羋”,并不姓“屈”。
相傳,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原投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但卻再也沒有撈到屈原的尸體。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系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屈原身后400多年的事了。雖許多端午習俗與屈原無關,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紀念伍子胥說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是五月五日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紀念孝女曹娥說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年—公元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紀念介子推說
介子推是寒食節與清明節由來傳說的主角,可也有認為端午節的由來與介子推有關。據東漢時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說,端午節系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端午節多個名稱由來
端陽節
古人紀年、紀月、紀日、紀時通用天干地支,根據干支歷,按十二地支順序推算,第五個月即“午月”,而午日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稱為“端陽”。
天中節
仲夏端午蒼龍七宿處在正南中天,位置最”正“、最”中“。另,因端午節對于在北回歸線及以南地區,太陽在天空位置是一年里最當中。
重午節
上古干支紀元法,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紀元通用天干地支。端午原為干支歷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個月即為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午月午日“中正”也。到了漢代時,由于南北統一,歷法變動,朝廷為了方便過節,規定每年的端午節改為陰歷五月初五。
龍舟節
龍舟競渡最早是江浙地區吳越部族祭龍祖的一種祭祀活動形式,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是“龍子”的身分,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龍神,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他們不僅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而且每年在端午這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急鼓聲中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的游戲,繪圖騰神。這便是龍舟競渡習俗的由來。劃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故又稱龍舟節。
草藥節
端午日是草木藥性在一年里最強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藥,這天采的草藥治皮膚病、去邪氣最為靈驗、有效,故名。
端午節
龍是吳越部族的原始信仰,源自天象崇拜。上古百越先民在端午進行祭龍,端午節在當時其實是“龍的節日”。仲夏端午“飛龍在天”,蒼龍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懸正南中天,龍氣(陽氣)旺盛。由于易經的陰陽轉化之道,盛極必衰,“上九”(乾卦第六爻)則為“亢龍有悔”;從卦辭而言,“上九”為最陽之爻,再無上升的余地,必然要走向衰落。而仲夏端午的“九五”是為“飛龍在天”,龍星處于全年最“中正”之位,喻事物處于鼎盛時期,大吉大利。《易經·乾卦》爻辭中所言的“龍”,實質是對蒼龍七宿一年四時運行的闡發。
浴蘭節
民間有在端午采草藥煲水沐浴的習俗,故亦有浴蘭節之稱,如漢代《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沐浴”。
上日
端午,有的.地方稱為“上日”,意思是“神的日子”。亦有佳日、佳節的意思。
菖蒲節、艾節
古人認為菖蒲、艾草有辟邪作用,端午陽氣旺,且艾、菖長勢茂盛,每年端午人們有在門上掛菖蒲或艾草辟陰邪的習俗,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艾節”。
當五汛
在上海部分農村,靠杭州灣北岸一帶區域,如奉賢、南匯等地區,習慣上稱“端午節”為“當五汛”。亦有個別地區稱為“五月當午”。
躲午節
古時南北風俗各異,“五月”古時北方中原稱之為“惡月”,所以有的地方在端午節這天,父母便把未滿周歲的兒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惡,故有“躲午節”之稱。
地臘節
道教把全年分為五臘,正月一日天臘,五月五日地臘。據《天皇至道太清玉冊》與《云笈七箋》中說,五月初五名地臘,五帝攢會之日,此日五帝會于南方三炁丹天,查生人祖考及見世子孫所行善惡,以定罪福,校定生人官爵。道教認為一年中的幾個臘日是良辰吉日,適合祭祀祖先和諸神以獲得福佑。
端午節祝福語
1、粽子綠外套,內裝七彩餡,香甜鮮咸辣,五味任你選。肉香品幸福,棗甜嘗快樂,海鮮細品味,咸是百味王。生活多色彩,樂趣其中藏。祝你端午節快樂!
2、端午節到,祝你:事業如高山登頂驚天,前途如龍舟順風順水,身體如雄黃百年剛強,感情如艾葉萬里飄香,生活如粽子多滋多味。節日快樂,天天開心!
3、又是一年端午到,祝福統統來報道,祝你愛情恩愛到永久,生意富得直流油,身體健康壯如牛,事業名利雙豐收,紅運正當你的頭,衰神也要繞著你走。
4、端午節到了,我用幸運米、開心果、美麗豆、愛心棗、美滿仁、如意蜜、健康糖、無憂水、做一個粽子送給你,愿你的生活就像它的味道一樣豐富甜美!
5、微風帶來輕盈,清水帶來溫柔,薄霧帶來朦朧,大海帶來寬容,太陽帶來熱情,明月帶來溫馨,我帶來真心的祝福,祝端午節快樂、事事如意,全家幸福。
6、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7、一絲真誠勝過千兩黃金,一絲溫暖能抵萬里寒霜,一聲問候送來溫馨甜蜜,一條短信捎去我萬般心意,端午節快樂是我最大的心愿!
8、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
9、笑一下沒憂愁,快快樂樂往前走;笑二下煩惱拋,歡歡喜喜唱小調;笑三下人不老,靚靚麗麗精神好;笑四下朋友多,熱熱鬧鬧喝美酒;笑五下薪水高,瀟瀟灑灑去旅游;笑六下吃粽子,香香甜甜舌尖繞;祝端午節快樂!
10、也許是因為這種特殊的地緣情結吧,毛澤東對屈原可謂情有獨鐘,終生摯愛。早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讀書時,毛澤東在自己的《講堂錄》中,用工整的筆跡抄錄了《離騷》、《九歌》全詩,在《離騷》正文天頭上,寫有各節提要。這本《講堂錄》共有47頁,抄文占去了前11頁,它留下了毛澤東早年下苦功學習屈原作品的珍貴史料。
11、你的衣服整潔環保身體晶瑩柔軟皮膚潔白光滑內心豐富多彩身材勻稱棱角分明氣息芬芳。我真地喜歡你,親愛的粽子!好酒清清淡淡,越久越醇;好朋友簡簡單單,越久越真;好緣份久久長長,地老天荒。真誠的友誼叫人終身難忘,祝端午節快樂!
12、五月五,是端陽,民俗節日不能忘;蕩起漿,推開浪,龍舟下水喜洋洋;艾草青,粽米香,快樂祝福冠群芳;戴香包,喝雄黃,驅邪防病保健康。端午快樂!
13、糯米價格堅挺,端午節粽子走高。朋友短信送粽子,欲與天公試比高。祝你眼光別太高,手段高上高。身體能長高,事業步步高。血壓不升高,快樂高樂高!
14、常常把你思念,喜歡你青澀的外表,愛上你美麗的內心,總是忍不住想吻你,我要大聲說我愛你~~粽子,呵呵,端午節到了,愿你快樂相伴,萬事如意。
15、端午是個美好的節日,在這并不美好的現實中可以寄寓一些幽思,讓凡塵蒙蔽的心,在青色的古意間得到片刻的回歸,認取生命中的真意,可以讓生命更加真實一些。
16、五月初五粽飄香,君子正身錦囊香,五谷豐登幸福香,擊鼓賽舟滿江香,離騷化情楚淚香,胭脂畫眉美人香,九歌問久人間香。
17、不知是什么味道,但猜想加了雄黃的黃酒味道肯定好不到哪里去,白娘子若不是蛇精的話肯定也不愛喝,懂得憐香惜玉。
18、端午節各省風俗:山東早起飲杯酒,傳說可以辟邪毒;陜西興安觀競渡,興平端午耍人偶;湖南攸縣供龍首,草船泛水送瘟疫;江蘇嘉定過端午,無論貧富買鰉魚。
19、龍舟搖,搖出思念萬千,祝福無數,龍粽品嘗,嘗出一生幸福,四季平安,艾草閑掛,掛出天天快樂,時時好運。端午節到了,祝您快樂無雙,健康無疆!
20、傳統佳節端午到,家家戶戶把粽包;香鮮可口人人愛,節日氣氛團團繞;雖然你我相見少,短信祝福要送到;祝你:家和美滿人興旺,咱的友情固又牢!
21、端午節,中國米飯和外國漢堡打群架,米飯見了夾心的就打,漢堡包、三明治等無一幸免。肉粽被逼到黃河邊上,把衣服一脫,大叫:看清楚,俺是內鬼!
22、五月五,到端午,把粽煮,送祝福,祝你:身體健壯如虎,頭腦精明如鼠,錢包脹得鼓鼓,親朋好友無數,笑傲人生坦途,走上成功之路!端午節快樂!
23、香香的粽子是思念,青青的粽葉表惦念,粘粘的糯米是掛念,紅紅的大棗表想念,端午節到了,朋友你還好嗎,愿你一切如意,萬事順利,端午節快樂。
24、沙灘知道海的真誠,因為潮;大地知道云的真誠,因為雨;朋友知道朋友的真誠,因為心。悄悄的流水不因石而阻,真摯的友誼不因忙而疏。祝端陽快樂!
25、端午節的重頭戲當然是粽子,關于粽子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莫過于祭奠投身汨羅的偉大詩人屈原,也由此似乎粽子應該帶著一股濃重的悲情色彩。
26、萬水千山粽是情,少了粽子真不行。棗泥豆沙鳳梨餡,甜甜蜜蜜好滋味。蛋黃肉松肉兒餡,幸福快樂一生伴。祝你端午快樂!
27、綠綠粽葉裹吉祥,填滿真誠情意長,清清江水龍舟蕩,淡淡黃酒解煩憂,端午節日又來到,幸福快樂繞身旁。祝端午節快樂開心,萬事吉祥。
28、雄黃醇酒杯中情,交杯換盞過端午。香粽美汁鮮味溢,艾葉飄香吉祥照。身體健康福臨門,佳節良辰心歡喜。河口江岸人沸騰,龍舟號子長調揚。祝你:端午節日喜樂美,幸福美滿生活麗。
29、粘粘的糯米粘粘的情,粘粘的思念訴紛呈;長長的人生樂滿懷;濃濃的節日濃濃的香。五月初五是端午,吃粽子,緬懷屈原吟古詩。祝福心意全送到:愿你粽是快樂,粽是微笑,粽是幸福,粽是美好。
30、端午到,開心祝福也來到,愿你的人民幣粽數起來沒完沒了,愿你的幸福粽漲不減,愿你的容貌粽不見老,愿你的事業粽盛不衰,愿你的笑容粽是燦爛,粽而言之,粽子給你帶來了好運,端午快樂!
31、關上煩惱的窗,躺上溫馨的床,讓幸福此刻蔓延;合上壓力的書,踏上快樂的路,讓輕松此刻連線;閉上勞累的眼,放上舒緩的樂,讓美好此刻展現;送上問候的語,看上祝福的話,讓深深的情誼此刻體驗。朋友,祝你健康平安!
32、端午賽龍舟,三龍湖上走。金龍快快游,祝你壯如牛;銀龍快快游,祝你財源流;銅龍快快游,祝你沒哀愁。三龍伴隨你,天天大豐收。端午快樂!
33、端午節,吃粽子。糯米,有益氣生津、清熱的藥效。但是吃粽子有三大忌:一、忌未熟先吃。二、忌保存太久。三、忌大量進食。祝您端午節快樂!
34、一份清香的綠豆,一份開心的花生,一份美麗的紅豆,一份快樂的調料,包成一個開心粽子,送給你,提前祝賀端午快樂!
35、今天是端午節,我收集世上最美好的東西,以友情為外衣,祝福為絲帶給你包了一個粽子,愿意你吃后,粽是身體棒,粽是工資漲,粽是心情好!
36、我是棕葉你是米,一層一層裹住你;你是牙齒我是米,香香甜甜粘住你;粽子里有多少米,代表我有多想你。記得給我發消息,不然粽子噎死你!
37、送你粽子光粘牙,送你鴨蛋鴨沒下,送你綠豆糕綠豆貴,送你紅包太老套,疼得我一夜沒睡好,決定花錢整一毛,祝福短信發一條,祝你端午節樂逍遙!
38、無數代表快樂的糯米,里面藏著甜美的棗餡,我用歡欣的粽子葉把這一切牢牢包在一起,系上幸福的紅絲帶,布滿吉利,捎去我夸姣的祝福,端午節快樂。
39、端午節到了,送你一個愛心粽子,第一層,體貼!第二層,關懷!第三層,浪漫!第四層,溫馨!中間夾層,甜蜜!祝你夢中有我,天天都有一個好心情!
40、端午節想你是最快樂的事;見你是最開心的事;愛你是我永遠要做的事;把你放在心上是我一直在做的事;不外,騙你是剛剛發生的事。祝端午節快樂幸福。
41、為避免搶購熱潮,提前為你預定了粽子一包,請登錄我愛吃粽子網領取。密碼是我手機號,登錄名記好:我是吃貨。呵呵,端午小長假來臨,逗你一樂!
42、加一勺蜜糖,褪去昨天的苦澀;撒一把芝麻,調制生活的醇香;添幾粒綠豆,消去夏日的炎熱;纏一根絲線,將情意來捆綁;寄一個粽子,祝你端午快樂徜徉!
43、端午到了,送你一個萬能粽,僅限端午食用。食用的呈現:幸福緊隨如風,煩惱跑得匆匆;知識用之不竭,錢財取之不盡;好運如日中天,彩票一買即中。
44、粽子飄香,愛情也得飄香,心情就會甜蜜;龍舟競技,事業也得拼搏,工作就有成績;香囊祈福,朋友也得寄語,事事就能順利。端午時節,祝生活一切隨心!
45、美酒一杯,溢出來喜氣,喝進去福氣;粽子一個,飄出來香氣,吃進去和氣;短信一條,收進來人氣,送出去義氣!福氣生運氣,和氣生財氣,祝端午節快樂!
46、粽子巧搭配,吃出健康來,木耳和菠菜,護胃促消化,瘦肉和蔬菜,防止血糖高,白蘿卜拌菜,爽口添美味,飯后一杯茶,解膩是王道。關懷送到,假期安好!
47、此短信乃巔峰之作,于端午節前后進行公家測評,傳達基本含義:祝你端午節快樂,平安健康,合家幸福!再深點含義:問候祝福你,多點聯系,讓糊口錦繡!
48、好久沒有聯系,不代表不想念;好久沒有問候,不代表不關心;此刻我在想你,知道就行;初夏的陽光燦爛,愿你心情更愉快。端午節到了,祝你端午節快樂。
49、人生無需驚天動地,只要快樂就好;情誼無需花言巧語,只要想著就好;金錢無需車載斗量,只要夠用就好;朋友無需遍及天下,只要有你就好,祝端午節快樂!
50、五月五,是端午,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戴香囊,送祝福,給友人,祝愿你,粽如意,常幸福,粽開心,常好運,粽而言之,愿你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作文 1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三大傳統節日中的一個,還稱重午節、端午節。
傳說在古時候有一為受人愛戴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因故投江自盡,于是老百姓自發地劃著龍船去撈救他,還向江中拋撒粽子。讓魚蝦蟹吃飽了不去咬屈原的遺體。后來每到端午節這一天,人們都要賽龍舟、吃粽子,來紀念這為偉大的愛國詩人。
每當這一天來臨的時侯,人們總是要把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個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我想是想讓孩子們長命百歲吧!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怪不得一到端午節,奶奶就去菜市場買許多艾草和蒜泥,在中午12:00時放在太陽底下曬,說艾草、蒜泥能消毒,還在家中用艾草煮。我想:端午節的風俗可真多呀!
端午節作文 2
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門前都掛起了艾草,由于端午節是為了留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所以在這一天,人們有吃粽子、掛香包、賽龍舟、等官方風俗。
在春秋時期,楚國的屈原看到本人的國家就要被打敗了,眼看就要淪亡了,十分傷心,可又不想丟棄本人的國家成為別國的奴隸。就在五月初五那天跳河他殺了,人民為了屈原的`尸體不被魚兒吃掉,就把粽子扔進河里,求魚兒吃掉粽子,不要吃屈原的尸體。從此,就有了端午吃粽子的風俗。粽子有很多口味,有豆沙、肉、板栗、紅棗、蓮子等粽子。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次要風俗。也是由于人們舍不得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一邊劃船追逐解救一邊倒雄黃酒,以此驅逐江中的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是個很風趣的節日,是中國的傳統文明之一,也是很有留念意義的節日。
端午節作文 3
中國傳統文化就像天空中無數的星星一樣,包括春節、中秋節和端午節。現在我給大家介紹一下端午節。
傳說楚國皇帝是個昏君,只在乎吃喝玩樂,可是屈原說無效就投河自盡了。當他扔進河里時,他仍然拿著一塊巨大的石頭,因為他曾經掉進河里,現在起不來了。
屈原投河后,海峽兩岸的人劃著龍舟來救屈原。人們搜遍了江都,還是找不到屈原的尸體。在這個緊張而危險的.時刻,一個普通人突然站出來。他說我們擺脫不了屈原。不要緊張。我們可以扔掉魚蝦喜歡吃的東西,比如粽子,雄黃酒,雞蛋,去河邊。
從那以后,人們就把這一天視為端午節。當人們到達端午節時,他們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等等。
時間過得很慢,傳統文化也慢慢傳承下來。
端午節作文 4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
就讓我給你們講述一下吧!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汩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人們把粽子投入,江河,是讓魚、蝦、蟹吃飽了,別再去吃屈原的遺體。
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在我的家鄉有一個習俗,就是洗“香水澡”用艾草、莆草、桃樹枝、梨樹枝、蘋果樹枝等洗干凈后,放入大鍋中煮,然后兌水洗澡,據說這樣可防蟲咬、僻邪。
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要用雄黃在兒童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人們把房子打掃干凈,在廚房里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孳生。
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呀!聽了我的介紹,你們對端午節也有了深入的了解吧?
端午節作文 5
小朋友們,你們了解端午節嗎?不了解也不要緊,讓我來告訴你吧!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因為秦國把楚國滅亡了,屈原非常傷心,就跳進江中,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所以就有了現在的“端午節”。
端午節有很多習俗:畫額、包粽子、賽龍舟、吃五毒餅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綁“五色線”。
每當端午節的時候,爸爸媽媽就在早上悄悄地在我腳腕和手腕上綁上五色線。聽說五色線就是五條蛇,但不是五條毒蛇,它們會幫你吸掉身上的災和病,系上五色線后洗第一次澡或第一次下雨的.時侯,要把五色線放在水中,讓五色線漂走。我常常會邀請一些朋友和我一起比賽,看誰的漂得遠,漂得快。
這就是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是不是很有趣呢?我們應該從小就繼承寶貴的中華文化傳統。
端午節古詩詞
1、五月五日
(宋·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2、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3、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4、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5、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
6、午日處州禁競渡
明湯顯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7、端午詞·御閣
宋代:晏殊
雕盤角黍競時宜,組繡風華奉紫闈。
海日乍升丹禁曉,艾人晴影照金扉。
8、端午詞·內廷
宋代:晏殊
百草斗馀欣令月,五絲縈后祝遐年。
洞房風暖垂靈艾,神沼波深競彩船。
【端午節手抄報內容】相關文章:
端午節手抄報內容簡短10-25
端午節手抄報內容201706-28
2017端午節手抄報內容06-29
端午節的文化手抄報的內容07-05
初中端午節手抄報內容06-25
查端午節手抄報內容07-06
端午節民俗手抄報內容07-06
喜迎端午節手抄報內容06-25
有關端午節手抄報內容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