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寫關于清明節的手抄報
在各領域中,大家都對手抄報很是熟悉吧,借助手抄報可以有效培養我們的動手動腦能力。究竟什么樣的手抄報才是好的手抄報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寫清明節的手抄報,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寫清明節的手抄報
出自唐代詩人韓翃的《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賞析
據孟棨《本事詩》記載:德宗時制誥缺乏人才,中書省提名請求御批,德宗批復說:“與韓翃”,當時有兩個韓翃,于是中書省又以兩人的名字同時進呈。
德宗便批與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韓翃。這雖是一段佳話,但足見《寒食》這首詩的廣泛流傳和受到的賞識。
這是一首諷刺詩,但詩人的筆法巧妙含蓄。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繪了一幅寒食節長安城內富于濃郁情味的風俗畫。實際上,通過字里行間可感受到作者懷著強烈的不滿,對當時權勢顯赫、作威作福的宦官進行了深刻的諷刺。中唐以后,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本詩正是因此而發。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這兩句描寫春日長安城花開柳拂的景色。“無處”指花開既多又廣、“飛花”寫花開的盛況,時值春日,長安城到處是飛花柳絮,一派繽紛絢爛的景象。“東風”指春風,“御柳斜”是狀摹宮苑楊柳在春風吹拂下的搖擺姿態。“斜”字用得妙,生動地寫出了柳枝的搖曳之神。這是寒食節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宮苑。下面接著寫宮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是寫天黑時分,宮苑里傳送著一支支由皇帝恩賜給宦官的蠟燭。蠟燭燃燒通明,升騰起淡淡的煙霧,裊裊娜娜地縈繞在宦官家,到處彌漫著威福恩加的氣勢!使人如見他們那種炙手可熱、得意洋洋的驕橫神態。在封建習俗的統治下,不要說全城百姓,就連那些不是寵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煙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獨這些宦官之家,燭火通明,煙霧繚繞。由一斑而見全豹,僅此一點,足見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權倚勢,欺壓賢良。作者在這里僅用兩句詩,寫了一件傳蠟燭的事情,就對皇帝的厚待親信宦官,宦官的可惡可憎的面目暴露無遺,達到了辛辣諷刺的目的。
描寫清明節的作文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寒食節,也叫三月節,是二十四個節氣的其中一個,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正式確立為法定節假日。
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它的原意是大自然已經到了轉暖的時候,萬物開始復蘇,可以春耕播種了。中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清明節更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是一年一度中國人對自己祖先表達敬意與感謝之意的節日。
清明節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在中國,祭祖是和孝道綁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
清明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凝聚著華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它不僅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更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
清明節傳統美食
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節日食品。由于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系,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吃雞蛋和涼饅頭,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在溫州這一帶有吃綿菜餅的習俗,綿菜餅顧名思義是綿菜做的餅,也有人稱為清明餅,綿菜是照溫州話翻譯過來的,原來它的學名叫曲鼠草,是在清明時節才會有的。做綿菜餅可是很有講究的,先要去地里采摘綿菜,(綿菜這東西可不是種的,是每到這個清明時節就會自已長出來的,)然后洗凈晾干,放入倒臼中,(倒臼就是一個石頭做的一種工具,以前他們用來搗年糕用)搗碎后,再放入米粉,(通常是八斤白米粉,二斤糯米粉)再加入適量的水,要把綿菜全部均勻的融入到米粉中就可以了,倒好后我們就要準備里面的餡,餡也是其種一道重要的工序,我們這里最常見的就是用鮮嫩的竹筍、豆腐、豬肉、咸菜(或者蘿卜絲),抄好,等餡冷了就可以包了,我們把綿菜餅包好后下面一定要放一張柚子葉,一是避免粘鍋,二也是最重要的,是因為放了柚子后,這個綿菜餅里會多一種柚子的清香,好吃起來口感好多了,包好后放到蒸籠里蒸上25分鐘即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后,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征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后全家分食之。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干后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干糧。俗話說:“清明粽子穩牢牢。”清明前后,螺螄肥壯。俗話說:“清明螺,賽只鵝。”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養蠶。清明節這天,還要辦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沒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孫們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葷以魚肉為主,素以豆腐青菜為主,酒以家釀甜白酒為主。浙江桐鄉河山鎮有“清明大似年”的說法,清明夜重視全家團圓吃晚餐,飯桌上少不了這樣幾個傳統菜:炒螺螄、糯米嵌藕、發芽豆、馬蘭頭等。這幾樣菜都跟養蠶有關。把吃剩的螺螄殼往屋里拋,據說聲音能嚇跑老鼠,毛毛蟲會鉆進殼里做巢,不再出來騷擾蠶。吃藕是祝愿蠶寶寶吐的絲又長又好。吃發芽豆是博得“發家”的口彩。吃馬蘭頭等時鮮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緬懷
清晨特別令人感到落寞。東升的太陽,通過窗戶顯得特別的迷人。然而,它的魅力卻不吸引我去欣賞。此時此刻,我的思緒遠了……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假期在本周三結束了,只記得,清明節的那一天我們一家人很早便開著汽車像飛鵝墓園駛去。坐車坐了大概一小時吧,那里的車位幾乎爆滿。我們捧著祭品,有白花、蠟燭、紙錢……慢慢地走進了墓園,首先映入眼席的是數不清的墓碑,在那我被許多的人們感動了。
晚上,天上的星星也只有稀疏的幾顆。在這孤寂的夜晚,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長眠在烈士墓里的烈士;看到了他們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情景;看到了他們一個個為了祖國的美好前途而壯烈犧牲的背影……此時此刻,我的心中是多么的澎湃,回憶起自己從小學至今所學過有關英雄的課文,有李大釗、葉挺……不止這些偉大的人物,還有許許多多不知名的革命先烈。昔日不懂事的我,也許不會去思考什么是烈士,烈士為我們做出了多大的犧牲。是誰拯救了中華民族?是誰留給了我們一筆又一筆精神的財富?又是誰換來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是,革命烈士,是他們!沒有他們也就沒有今天祖國的繁榮昌盛,在祖國危難之際,他們挺身而出,以自己的鮮血保衛了祖國。他們的英雄事跡永遠都記在了史冊中,他們的精神,深深地激勵了后代子孫,他們偉大的背影,留在了人們的心里。臧克家的《有的人》里面的一句話說的好“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后半句用來形容這些革命烈士是十分準確的。把今日的生活與昔日的生活對比,我才發現自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倘若,沒有他們,哪里有今天的祖國,哪里有今日美好的生活?想到這,我是多么的慚愧。
又過了一個清明節,我真正地了解到自己已經長大了,對于昔日的無知我會感到無地自容。如果有機會,我一定要到烈士陵園去,去緬懷這些革命烈士,去記錄他們的光輝事跡……
清明節日記1
今天上午,我和一大幫人去老家石牌掃墓。
一到那里,發現雨很大,不怎么適合掃墓,于是就等了二十分鐘,見雨稍微小了一點,我們這隊浩浩蕩蕩的人馬撐起雨傘,上路了。
山上到處都開滿了小花兒,有黃的,藍的,紫的……一朵朵花在雨開得格外的大,像是在說:“大點,在大點,我太口渴啦!”我們路過一片小樹林,我怎么看怎么熟悉,一問媽媽才知道,這里是我們去年來摘楊梅的地方。
翻過小山坡,看見了一座墓,我們的目的地到達了。
我先來介紹一下吧,這一大座墓里有我爺爺的爺爺和奶奶,還有我爺爺的爸爸媽媽。聽爺爺說,我是這里唯一的繼承人,以后的清明節,就要我帶著我的后代來這里掃墓了。
接下來,掃墓開始了。爺爺拿起掃帚掃走墓邊的雜物,二公用鋤頭鏟掉周邊的雜草,其他人各忙各的,一下子就布置好了。我在一旁看著,也時不時的幫個忙,一會兒送幾塊小石頭,一會兒遞一遞掃帚,終于把墓掃干凈了。
接著就是給每個孩子分錢了,不知是什么習俗傳下來的。大家都十分開心地收下了這份錢。也不知是什么時候,太陽又悄悄地溜了出來,撒下一片片金色的光輝。
在回去的路上,那些小花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的鮮艷,用雨滴反射出的光輝更加襯托了花兒的美麗。
最后,我們大家開開心心的回家了。
清明節日記2
又是一個清明節,我們并要去拜山,拜我們的祖先。
清明節一大早,我們先吃完早餐,休息一會兒,爸爸就叫我去拜山了,我們和姐姐還有鄰居的小孩子,坐在爸爸的面包車上,開始去拜山,我們一路看著路邊的風景,過了一會兒,就到了山。然后我們先下車,在等爸爸停好車。我們就一起上山去了。
我們一邊上山一邊談話,山路逐漸變得寬,我們走了一會兒,到真正的山路了,山路很長,又很難上去,山路歪歪斜斜。是我用了許許多多的力氣才可以上山去,到了到了,才剩下我們。我們先去拜祖先,到拜最后一個祖先的時候,我們拜完之后就有東西吃,有橙子。到下山了的時候,我去買了一些吃的回來,只買了魚蛋。到下到山時,爸爸和別人去抬燒豬。我們一直等待。她回來了。我們上了車就回到家。
回到家,我先玩一玩再吃飯都還沒有遲。在吃飯的時候,我就和兄弟們吃飯,到了下午我們也吃完了晚飯,就看看電視就睡覺。
這一天真高興,這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
清明節日記3
清明節到了,我們中國的傳統是要去祭拜祖先,所以今天我們班組織去革命烈士紀念館祭奠革命英烈。
到了革命烈士紀念碑前我們獻上了美麗的菊花,敬了隊禮,那時我在心里想,革命烈士為了解放中國、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獻出了生命,我們現在應該好好學習,長大后為國出力。
后來我們參觀了革命烈士紀念館,通過講解員阿姨的講解,我知道了最小的烈士才8歲,比我們還小,她是為了救人才犧牲的。我明白了助人為樂是好事,但是不能盲目,應該在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再去救助他人。
清明節名言
1、暮至清風閣樓,幽月殘瘦。佳人倍顯嬌柔,萬分清秀。談笑之間,山盟海誓蒼天。萬年守侯,我心依舊!
2、在濕漉漉的雨天,是你為我撐起一片無雨的天空。無論風雨雷電,我就是你的風衣雨傘避雷針,無悔的是我們相遇!
3、清明節,我祝愿山川大地一清二明;江河湖海一清二明。祝愿你:精神清爽一清二明;做事有序一清二明;生活事業一清二明!
4、走過清明時節,把思念放進歲月,劃友情的船擺渡不歇,讓彼此的關懷永不斷絕。愿清明的風景,滋潤你的眼,悠閑你的心
5、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清明節了,緬懷已逝先人,掃掃墓,燒燒紙;關愛周圍親朋,多走動,常聯系。祝你清明節快樂!
6、清明節日小長假,出門賞花,金榜題名到你家;外出踏青,身體無病一身輕;清明小長假,愿君事業一帆風順,財源滾滾發發發。
7、清明節,祭祖先,一家人,去掃墓,緬故人,深情訴,人生路,不停步,平常心,把握住,柳葉新,春不負,多保重,情如故。
8、聳立的先輩豐碑,逝去的光輝足跡,遺下的段段往事,留給后人的仰慕,聚焦于四月四日,一年一度的節日,勿忘來年清明節。
9、清明小長假,踏青游天下:出去走一走,散去煩與憂;出去逛一逛,身體健又壯;出去看一看,快樂無極限。祝清明節幸福快樂永遠!
10、沐浴綿綿細雨,訴說心房悲傷;凝望松柏豐茂,寄托無盡哀悼;聽聞杜鵑啼鳴,難掩泣涕淚珠。清明節到了,愿天國安好,人間歡笑。
11、用感恩的心對待過去,對待記憶;用快樂的心對待現實,對待生活;用祝福的心對待未來,對待朋友。清明,關愛身邊人,開心生活。
12、思念的風箏,斷了線,想你想得一塌糊涂;晴朗的天空,飄著云,捎來我的祝福,祝你一切平安。清明節到了,記得幸福快樂到永遠。
13、聚也不易,散也不易,見也不易,別也不易,淚灑相思地,魂牽夢也系。在這個大鬼小鬼全會出動的日子,祝你清明節快樂!明節快樂!
14、微風綠葉動,七彩百媚生。午后風很輕,隔窗風愈靜。半臥茜紗攏,半卷書香濃。春色鎖后宮,夢回大唐情。信息寄朦朧,人間是清明!
15、有人問候的春天更加溫暖,有人關心的節日更加溫情,又到清明,溫馨的感覺心知道,美好的祝愿為你祈禱:愿你幸福安康,合家歡樂!
16、有一種感情叫懷念,有一種懷念叫祭奠,有一種祭奠叫文明,有一種文明叫清明!希望每一個朋友都能文明祭奠,過一個更文明的清明節!
17、咱倆關系這么好,告訴你一個天機,今晚千萬不要出門,知道為什么嗎?因為你太帥了,會讓大大小小的鬼癡迷的。哈哈,清明節快樂哦。
18、捎去對你的思念,捎去想說的話語,捎去祈禱的心愿,捎去那些紛飛的祝福和夢靨。清明節來到,親愛的人啊,愿你知道,我們一切都好~
19、清明節氣象新,心飛揚把青踏,祝福話兒記心間,祭祖先把火防,文明祭掃更安全,把情化雨潤人心,美好祝福送給你,健康快樂過清明!
20、清明節掃墓忙,祖先墓前清掃自己,掃去一身晦氣運氣好;掃去憂愁無煩惱;掃去貧苦財富長;掃去疾病身體康;掃去霉運幸福長。清明節快樂!
清明節簡介
清明節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節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節。”故有“清明節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節”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節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節》:“清明節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節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寫清明節的手抄報】相關文章:
清明節手抄報03-27
清明節手抄報資料04-07
清明節手抄報初中04-06
清明節手抄報的內容04-01
清明節的手抄報內容04-08
清明節手抄報素材03-25
清明節手抄報資料04-03
清明節手抄報的內容04-07
清明節手抄報荷花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