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朱自清《背影》寫作背景和思想意義
背影》是現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創作的回憶性散文。這篇散文敘述作者離開南京去北京大學,父親送他到浦口火車站,照料他上車,并替他買橘子的情形,而作者印象最深刻的是父親替他買橘子時在月臺爬上攀下時的背影。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朱自清《背影》寫作背景和思想意義,歡迎大家分享。
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 1925年 10月,另說為 1927年(見季鎮淮的《朱自清先生年譜》)。
朱自清在《背影》篇末寫道:我北來后,他(指作者的父親)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朱自清文里說:“我意在表現自己。”1947年7月1日作者在答《文藝知識》編者關于散文寫作問題時又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里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
朱自清先生在西南聯大任教時,課余之暇,隨便散步,學生向他請教,談到陶淵明詩,也談到《背影》。他的回答很簡單,就是:“我在《背影》里寫出了可貴的性格。”
文章寫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讀書時經歷的事,是在25年寫的。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狀況是: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勢力明爭暗斗,知識分子朝不保夕,廣大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清官被人們打壓下去,貪官卻在四處逍遙。作者當時雖未站到革命立場,投入反帝反封的斗爭中,但作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識分子,必然要感到社會的壓抑,產生一種落寞凄涼的情緒。不是嗎,作者的家庭,因這社會的黑暗而日趨窘迫,“光景很是慘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親,先是“賦閑”,后為了找差事而“東奔西走”,乃至老境“頹唐”。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奔波勞碌,前途渺茫,謀事艱難,境遇凄慘的現實。在他們心頭籠罩一層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現的灰暗的基調。在這一背景上,作者寫出的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符合我們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在融匯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含有在厄運面前的掙扎和對人情淡薄的舊世道的抗爭。雖然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嘆惋乃至強烈的共鳴。
思想意義
在“父親”普遍被聲討的年代里寫了一個“好爸爸”。
《背影》為什么……在當時就能脫穎而出、引人注目呢?海外現代文學研究名家李歐梵的意見是頗有啟發性的。他曾在一次講學中說過:魯迅在著名的《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中所說,中國的“圣人之徒”“以為父對于子,有絕對的權力和威嚴;若是老子說話,當然無所不可,兒子有話,卻在未說之前早已錯了”,集中表達了五四一代人對于父輩的不滿,五四是個反傳統的年代,是個“打死父親”的年代,五四文學的父親形象都是負面的;而《背影》不同,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里,它第一次重點刻畫了一位正面的父親形象。在“滿街走著壞爸爸”的情況下,這一個“好爸爸”一下子激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要而言之,《背影》生逢其時,在一個特殊的語境下獲得了非凡的成功,大大提高了朱自清的聲譽。
藝術特色
行文立意
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題立意,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第一次開篇點題“背影”,有一種濃厚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第二次車站送別,作者對父親的“背影”做了具體的描繪。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后,兒子眼望著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離情別緒,催人淚下。第四次在文章的結尾,兒子讀著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與文章開頭呼應,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語言特點
這篇散文的語言非常忠實樸素,又非常典雅文質。這種高度民族化的語言,和文章所表現的民族的精神氣質,和文章的完美結構,恰成和諧的統一。沒有《背影》語言的簡潔明麗、古樸質實,就沒有《背影》的一切風采。《背影》的語言還有文白夾雜的特點。例如不說“失業”,而說“賦閑”,最后一節因父親來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見真實,也表達了家庭、父親的困境和蒼涼的心情與復雜的感受,同時,文白夾雜的語句,也籠上了一層時代賦予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特殊語言色彩。
表現手法
首先,這篇文章善于運用白描的手法。全文集中描寫的,是父親在特定場合下使作者極為感動的那一個背影。作者用簡直質樸不加任何修飾的文字在特定的環境之下將父親那寬大又沉重的背影充分表現出來,從而深切地表現了兒子對父親的憐惜與關愛之情。作者寫了當時父親的體態、穿著打扮,更主要地寫了買橘子時穿過鐵路的情形,并不借助于什么修飾、陪襯之類,只把當時的情景再現于眼前。雖然只是區區幾個字,但卻把老父親的是個胖子的體型表現出來,父親是個胖子,由此可見父親為我跨鐵道,爬月臺買橘子是多么的困難,但他還是為兒子去買了橘子,由此便可以看出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之深,是一種濃烈的深切的父愛。這種白描的文字,讀起來清淡質樸,卻情真味濃,蘊藏著一段深情,即所謂于平淡中見神奇。其次,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地方運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來表現父子間的真情真意。例如,“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也是白托。父親可能知道托他們也是白托,但是他一心只為自己的兒子著想。通過兒子的言語來側面烘托出父親對兒子的任勞任怨以及一種無私的父愛。當父親買完橘子并且抱著橘子朝我走來的時候,“我”趕緊去攙他。一個“攙”字用的惟妙惟肖,父親的背影顯得那么的無力而沉重,卻依然堅持給“我”買橘子,從“我”的表現側面烘托出父親對“我”無私的關愛,以及“我”被父親的行為所感動,以及報答不了父親對“我”的愛的心酸。這些側面烘托手法的運用,更加反襯出父親愛子的動人力量。最后,這篇文章還運用了多重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例如在要不要送“我”去車站的時候,父親的躊躇顯示父親在猶豫,但最后父親還是不放心“我”,并決定親自送“我”去火車站。這里足以體現父親對“我”無私的愛以及關懷。以及在后文中寫父親幫“我”買橘子時,需要穿過鐵道,爬上月臺又要跳下來,這過程如此繁瑣,但父親還是去做了,可見父親對兒子滿滿的愛意,一個為子女任勞任怨的老父親形象頓時躍然紙上。
名家評價
現代教育家葉圣陶《文章例話》:這篇文章通體干凈,沒有多余的話,沒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字,也是必須用才用。
現代散文家李廣田《最完整的人格》:《背影》論行數不滿五十行,論字數不過千五百言,它之所以能夠歷久傳誦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當然并不是憑藉了甚么宏偉的結構和華瞻的文字,而只是憑了它的老實,憑了其中所表達的真情。這種表面上看起來簡單樸素,而實際上卻能發生極大的感動力的文章,最可以作為朱先生的代表作品,因為這樣的作品,也正好代表了作者之為人。
歷史學家吳晗《他們走到了它的反面——朱自清頌》:《背影》雖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卻歷久傳誦,有感人至深的力量,這篇短文被選為中學國文教材,在中學生心目中,‘朱自清’三個字已經和《背影》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體了。
文學評論家孫紹振《〈背影〉背后的美學問題》:《背影》中對父親的愛的拒絕是公然的,而為父親感動流淚卻是秘密的。親子之愛的這種錯位,不僅是時代的,而且是超越歷史的,表現了一代又一代重復著的當遍的人性。
作者簡介
朱自清像
朱自清(1898—1948),現代散文家、學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成員,原任清華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后轉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在抗日民主運動的影響下,政治態度明顯傾向進步。晚年積極參加反帝民主運動。他的散文,結構嚴謹,筆觸細致,不論寫景抒情,均能通過細密觀察或深入體味,委婉地表現出對自然景色的內心感受。抒發自己的真摯感情,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主要作品有《毀滅》《蹤跡》《背影》《歐游雜記》《倫敦雜記》等。
【朱自清《背影》寫作背景和思想意義】相關文章:
朱自清《背影》的寫作背景03-24
朱自清散文《背影》寫作背景的思想主題及文章結構分析10-26
背影寫作背景及主體思想03-25
朱自清背影創作背景10-17
《背影》朱自清原文及創作背景03-22
朱自清《背影》寫作特點11-04
朱自清背影寫作特色08-11
賞析朱自清《背影》寫作特點11-11
朱自清《背影》表達的主題思想08-24
朱自清背影原文和賞析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