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愛情與人性的美好期待的《邊城》賞析(通用17篇)
《邊城》是沈從文創作的中篇小說,首次出版于1934年。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愛情與人性的美好期待的《邊城》賞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情與人性的美好期待的《邊城》賞析 篇1
——(與君初相識于文字,猶如故人歸于心田,點點墨痕沁入寒江雪,夭夭羽鶴化為杯中影。名家的章句不在高處,盡數歸于寒塘鶴影。)
有一種感覺總是在想念時,才承認是相思;有一種期待總是在夢醒后,才知道是永恒。愛情歷久以來都是一個我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記得在中學時候,在我們的語文教材上,有一篇名為《翠翠》的文章,溫馨細膩。作者以清麗的筆觸,描寫了撐渡船的老人與他的孫女翠翠相依為命的純樸生活,以及翠翠與船總的兩個兒子的愛情悲劇。沒錯,它是節選自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走進沈從文先生的《邊城》,走進人情質樸的湘西,感受《邊城》里對愛情的另一番解說,對人性的另一番贊美。
一直想找個時間,看看所謂的花開不敗,情非得已,任由滿心的眷戀和依依不舍擱淺在曾經的夢里,伴著落葉紛飛淡忘了所有的悲歡離合。此生依舊,留得時間消耗勇氣,一切只因言不由衷。青春讓人醉,歲月讓人愁,誰欠了誰的幸福,只有命運知道。給歲月添一份淡淡的惆悵,她依舊可以很銷魂;給青春添一份莫可奈何的柔情,她依然可以緊緊扣人心弦。《邊城》里,翠翠的愛情是一出凄美的舞臺劇,留給我們扣人心弦的美,足以讓我們細細品味,無眠、無淚、無悲……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寫于1934年,是一部充溢著湘西濃厚鄉土氣息的中篇小說。它描寫了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老船夫和翠翠,以及小城的民風民情、每一年端午的龍舟賽事、船總順順和他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靈活逼真地刻畫出各種人物的形象、心理活動、動作表情。
《邊城》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小說以翠翠的愛情悲劇為線索,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湘西地方的'風情美和人性美;以牧歌式的情調描繪出田園般的邊城世界,人們保持著淳樸自然、真摯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們誠實勇敢、樂善好施、熱情豪爽,每個人都過著一種“凡事只求個心安理得”的生活,就連吊腳樓**女的性情也浸染著邊民淳樸的情操,那里的人民,詩意地生活,詩意地棲居。美學家朱光潛評價道:“它表現受過長期壓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數民族心坎那一股沉郁隱痛”,“唱出了少數民族的心聲”。《邊城》是一曲描寫湘西人民人性美的“牧歌”,一部美麗得如此樸素,悲劇得如此優美的人性“牧歌”。《邊城》是沈從文“思鄉情結”養育出來的一顆明珠。
《邊城》是抒情詩,也是風俗畫,被譽為“現代文學史上最純凈的一個小說文本”,“中國現代文學牧歌傳說中的頂峰之作”。關于《邊城》的主旨,用沈從文自己的話說就是,“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者采用了一種類似于中國山水畫留白的藝術,只是稍加點染幾個細節,將更多的想象的空間留給讀者。如翠翠未見到儺送如何遺憾失望,大老如何驚艷于翠翠的美麗而一見傾心,留給了我們豐富的想象空間。
愛情與人性的美好期待的《邊城》賞析 篇2
——(翩若驚鴻,給素年的光景鍍上余輝。婉若游龍,在似錦的歲月平添繾綣。心底的文字驚艷了整個時光,只為向你訴說,素年錦時中的那段過往。)
沈從文原名沈岳煥,生于1902年,湖南苗族鳳凰縣人,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后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
青春很美,無法言語的美;歲月很銷魂,刻骨銘心的銷魂。一代文豪已經離我們遠去了,可是《邊城》仍舊像一首詩、一幅畫,鐫刻在讀者的心里,緊緊扣人心弦。
在小說中,作者首先描述川湘交界的茶峒邊城依山傍水,遠離塵囂,與當時作者所處的動蕩的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城邊“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緩緩地舒展開來,仿佛我們的眼前也不自覺地浮現出一座安詳的小城,那里住著的該是一個什么樣的老人與女孩啊!那個老人便是老船夫,那個女孩便是老人的孫女——女主人公翠翠。
翠翠長大了,證明老船夫真正老了。可是無論如何,得讓翠翠有個著落。老船夫不曾料到,早在兩年前的端午節,翠翠與儺送二老在河邊第一次相遇,儺送已愛上翠翠,翠翠下意識里已朦朧生出對儺送的愛戀。不巧的是儺送的哥哥天保大老也愛上了翠翠。更嚴重的,是一座新碾坊又加入了這場競爭——團總將它作女兒的陪嫁,正托人向順順放口風,要儺送作女婿!……
在這同時,天保想到翠翠,托楊馬兵向老船夫探口風。老船夫回答說:“下棋有下棋規矩,車是車路,馬是馬路,各有走法。大老若走的是車路,應當由大老爹爹作主,請了媒人來正正經經同我說。若走的是馬路,應當自己作主,站到渡口對溪高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一切由翠翠自己作主! 走“車路”與走“馬路”,要碾坊和要渡船,兩種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態發生著強烈的碰撞。—天天保當真請了媒人,走車路向老船夫提親。老船夫要讓翠翠滿意,問翠翠對這事的意見。翠翠卻不做聲。
翠翠弄明白了,來做媒的是大老!“不曾把頭抬起,心怦怦地跳著,臉燒得厲害,仍然剝她的豌豆,且隨手把空豆莢拋到水中去,望著它們在流水中從從容容的流去,自己也儼然從容了許多。”
我始終相信:愛情是不經意遇上的,而非刻意尋找。因此,從不敢輕易許諾,就像翠翠一樣,正值一個最好的年紀,完全源于自己太向往永恒。
為了翠翠的幸福,老船夫愿意讓翠翠自己作主,因此沒有直接答應天保的提親。待天保明白儺送也愛翠翠,同意儺送提出的公平解決辦法:兄弟倆輪流對翠翠唱歌,誰唱動了翠翠的心,翠翠便歸誰。結果,天保自知不敵儺送,賭氣乘船下行,不料不小心被竹篙彈入激流淹死了。順順家以為這事與老船夫有關,儺送也以為他做事“彎彎曲曲”,面子上對他冷淡了許多,老船夫陷入了不為人理解的.孤獨。
老船夫把自己孤單在一個人的角落里,不想起身隨時間胡鬧,等到一切都淪陷后,終于明白,原來自己真的老了。每個人都一樣,我們無法不老,卻還有可能年輕。只是我們沒有時間與青春喋喋不休,沒有勇氣與歲月拉拉扯扯。
青春很美,沒帶走感動,沒帶走一起許下的諾言。歲月很銷魂,嬉皮笑臉的一路走過,沒忘了跟我們開開玩笑。笑醉幾多柔情,笑醉幾多愁,笑曳幾多風雨,笑曳曾經的是是非非。老船夫隨著歲月蒼老,可世人卻還沒有理解他的孤獨。
儺送父子的冷淡,中寨人關于儺送決定要碾坊的談話,翠翠外柔內剛的品性,當年女兒悲慘的死,全都綜合在一起,“命運”仿佛給了老船夫當胸一拳,他終于無力再抵抗,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伴隨白塔的坍塌而睡去了,永遠的睡去了。
后來,翠翠明白了祖父活著的時候所不曾提及的許多事。二老的唱歌,順順大兒子天保的死,順順父子對于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嫁妝誘惑儺送二老,二老想起了哥哥的死,且得不到翠翠的理會,又被逼著接受那座碾坊,因此賭氣下行。祖父的死……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情,如今可全明白了。
翠翠把事情弄明白后,哭了一個晚上。翠翠終于獨自守在渡口,等待儺送的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小說就這樣收場了,沒有直接道出翠翠能否等得到儺送歸來,也沒有透露出儺送最后是否會回來。意味深長,讓我們回味無窮,也留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想。在《邊城》這部小說中,沈從文刻畫的小說人物形象而逼真,翠翠,老船夫,船總順順、天保和儺送兩兄弟,仿佛都是現實生活中質樸熱情的湘西人民中活生生的一份子。
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畫得比較成功的一個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她在風日里成長著,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撫養著她,教育著她。”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從不想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邊城的風雨、陽光、山水,使她出落成一個眉清目秀、聰慧溫柔,且帶幾分矜持、幾分嬌氣的少女。儺送遠走他鄉,爺爺溘然長世,她痛苦悲傷但并沒有倒下,她謝絕船總讓她住進他家的好意,她像爺爺那樣守在擺渡的港口,苦戀著并等待儺送歸來,充分表現她性格堅強的一面,展現出柔中帶剛的美。她是美的精靈與化身。
作者筆下的老船夫忠厚老實,一副古道熱腸,幾十年如一日地守著渡船,不計報酬,不貪圖便宜,只是以給人方便為樂。真誠的老船夫同時獲得了人們對他的關愛,賣肉的不肯收他的肉錢,水手們送紅棗給他,小商販們送粽子給他。這種超越階級關系、金錢關系的鄉鄰之情在現實生活中是很少見的,沈從文就是通過這種感情揭示了人物身上所蘊含的美好的人性。
船總順順盡管有錢財卻不吝財,他為人明事明理,正直和氣。老船夫死后,他不計前嫌,依然一片盛情邀請那分明與他的兩個兒子不幸遭遇有密切關系的孤女翠翠到家里安住。
他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在這種良好的家庭氛圍中,都“結實如老虎,卻又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不仗勢凌人”。儺送為了純真的愛情,寧愿放棄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選擇渡船,天保則寧愿犧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愛情。他們都胸懷寬廣,光明磊落。
“……不思量,自難忘。”不知道,到最后,翠翠在孤寂中如何才能熬得過漫長的等待。爺爺走了,只留下翠翠孤身一人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多么精心的收場,一點兒也不拖泥帶水。
冷冷的晚風,輕輕地吹起,吹亂了滿懷的思緒。輾轉的流年,悄悄地從指縫間溜走,不留痕跡。多情的歲月,在翠翠嬌嫩的臉上刻下了一道道年輪。脆弱的心,在纖塵中落寞成了一季的風花雪月。一世的情緣,剎那間凍結成了美好的海市蜃樓,不知道翠翠是否能夠等到二老歸來?讓我們想象一個美好的結局吧,也許,這也只是一種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吧。
愛情與人性的美好期待的《邊城》賞析 篇3
——(邂逅于熒幕,心心相念。約會于膠卷,月華如練。隱隱約約察覺,這虛幻的世界,彼岸的光影與你相約。)
羅裳散不盡妖嬈,萬千想念,萬縷相思,洗凈了今生所有的繁華。落淚的眼眸塵封不了輪回,流不斷淺笑的優柔和今生若隱若現的倩影離愁。沈從文四年情書換來的愛情理應是美好的,可并不盡然,給我們的是溫暖而又莫名的傷感。
張兆和是沈從文的學生,沈從文愛上了她,不顧一切。他寫下了一句話:“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我想,這個人只能是張兆和了。
當沈從文認識張兆和后,他的情書便如狂風暴雨一般,攜著不顧一切的勇氣和熱情向張兆和席卷而來。然而,張兆和卻很冷淡,他的信,她幾乎一封也沒回過。胡適對張兆和說:“他頑固地愛著你。”張兆和的回答倔強而驕傲,她說:“我頑固地不愛他。”
他寫給張兆和的信中有一段話是這樣的:“我曾做過可笑的努力,極力去和別的人要好,等到別人崇拜我,愿意做我的奴隸時我才明白,我不是一個首領,用不著別的女人用奴隸的心來服侍我,但我卻愿意做奴隸,獻上自己的心,給我愛的人。我說我很頑固地愛你,這種話到現在還不能用別的話來代替,就因為這是我的奴性。”用情至深,我想當看到這段話時,很多情感柔弱的女性都會不自覺地為他落淚。
四年的情書,終于打動了張兆和“頑固”的心,1933年9月,他們成婚了,而《邊城》就是那個時期的代表作,文中的主人公翠翠便是以張兆和為影子寫下的。
他至死都深愛著張兆和,為她的第一封信哭得又傷心又快樂,為她的一個笑容、一句贊賞“歡喜得要飛到半空中”,為她的一次生氣、一個抱怨而陷入無窮的苦惱里,甚至想去輕生。生活的苦,讓他并沒有得到張兆和的理解。
他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終于,他還是回到了故鄉,歸葬在了湘西靈秀的山水里。
他墳地的對面是一片懸崖,崖上蓬勃生長著大叢的虎耳草,《邊城》里的翠翠,只有在夢中才能摘到。他愛過的“那個正當年的人”,便似那懸崖上的虎耳草,這一生他沒有摘到。在他們的婚姻生涯中,張兆和并沒有完全理解他。
愛情不是不顧一切的沖動,也不是無所謂的追逐與忙碌,真正的愛情是相互理解與犧牲。我想要是他們彼此相互理解,那將會是一段詩情畫意的時光。就像文中的主人公翠翠,守候著渡船,守候著那飄散后或許來世才能會合的`兩片云彩,守候那沒有花期的蓓蕾在夢中熱烈的綻放。
也許這世上真的沒有任何一個人有責任對另一個從一而終,任何一份愛,都是恩賜,我們沒有任何權利奢望恩賜永恒。有時候,我們總習慣看著一份份的恩賜擦肩而過,然后站在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里,想著自己近乎荒涼的所謂愛情,為自己其實生活的很累,我們可能平靜地想哭。可翠翠沒有,她堅持著。
有時候,別哭的太早,只因為真正的傷心未到。是什么忍住了傷悲,是街上的行人還是夜色太美,或者是我們滿心的期待。那些風和雨的漂泊,翠翠沒有逃避和退縮,可我們要怎么去應付,才不至于鬧得青春不知所措。
《邊城》讓我們對愛情有了新一番的認識,對人性有了新一番的了解。多么希望這個時代里的愛情如作者筆下湘西小城的那般純潔美好,多么向往這個社會的人們熱情質樸
愛情與人性的美好期待的《邊城》賞析 篇4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和諧的生命形態。沈從文生于湘西,長于湘西,他與湘西有割不斷的血肉親情。湘西這塊古老的土地給予沈從文很多的靈感,他把湘西的人和事,詳細的風俗人情,湘西的社會環境用筆描繪出來,繪成一幅獨特、優美的畫卷。藍藍的天,白白的云,青山綠水相環繞的人間美景躍然紙上。
《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凈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然而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里:天保和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
這不能不使讀者陷入無邊的悵惘。論及作品時,作者自己說:“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因之樸素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故事中充滿了五月中的斜風細雨,以及六月中夏雨欲來時悶人的熱和悶熱中的寂寞。”沐浴著濕潤與和諧的水邊小城,蓬勃著人性的率真與善良。“文明”社會古舊的禮法與習俗在自然人性面前難以施威。然而,當生活中的各種情感都順乎自然向前發展時,卻有著這樣那樣的陰差陽錯與偶然。因此,小說容納了現在和過去,生存和死亡,恒久與變動,天意與人為等諸種命題,籠罩在整部小說之上的是一種無奈的命運感。
《邊城》是作者努力建構的充滿自然人性與牧歌情調的世外桃源。寧靜和諧的社會環境與淳樸善良的民風,隨著現代文明已滲透進邊緣偏僻的.湘西,它將難以維系。沈從文所能做到的不過是在文學作品中構建一座供奉人性的小廟,讓讀者明白世外桃源并不是沒有的。在這里,沈從文創造出閃耀著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既體現著人性中莊嚴、健康、美麗、虔誠的一面,也同時反映了作家身上的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式的情懷。
翠翠的身世是個悲劇,翠翠的父親是個綠營屯戍軍人,嚴格地說,對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種異質。翠翠本身是漢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族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產物,從翠翠父母的愛情悲劇里,我們可以看到漢文化同苗族文化的不平等關系,以及這種權利關系在苗漢文化關系上的歷史沖突和歷史悲劇。
翠翠這個無所依靠的孤雛無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征。翠翠作為“愛”與“美”的化身,透露了湘西文化農村世界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翠翠在茶峒的青山綠水中長大,大自然賦予她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也養育了她清澈純凈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溫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后,便矢志不渝,執著的追求愛情,癡情地等待著情人,不管她何時回來,也不管她能不能回來,翠翠人性的光華,在對愛情理想的探尋中顯得分為嬌艷燦爛。作者賦予她的是善良與清純,塑造了一個被凈化了的心靈。翠翠永遠是純潔的,在她的身上找不到現代社會被權利欲熏得沒有人性的欲望和勢力。這正是苗族文化的精華所在。苗族人民古樸的民風在她的身上看得清清楚楚。
翠翠與爺爺日夜守著渡船,陪伴他們的還有那只黃狗。白塔守護著渡頭,守護著翠翠一家,守護著翠翠的夢(翠翠在白塔下午睡,夢里為山鳥山歌所浮)。
爺爺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與渡船為伴。這只方頭渡船很有特點:船上立一支竹竿,掛一個鐵環,在兩岸牽一段纜。有人過渡時,把鐵環掛在纜上,牽船來回過渡――這是一個封閉、單調的意象,是一種河流(線性時間,一元歷史)無關的存在狀態,隱喻苗族古老的生活方式。這里沒有跨越河流的大橋,沒有如飛的汽艇,所有現代化的水上工具這里都沒有,只有爺爺,爺爺手上的槳還有船。人們的日子照樣過著,沒有喧囂,只有寧靜。少了現代化空氣的渾濁,多了一份清新、自然。
老船夫唯一的朋友便是那一只黃狗,黃狗陪爺爺渡船,陪翠翠入城備辦東西。在他們的生活中少不了黃狗,黃狗也離不開他們。黃狗是一條忠實的狗,在它的生活中,或許老船夫和翠翠就是它唯一的依靠。
本文寫了一個三角式的戀愛悲劇,大佬二佬同時愛上翠翠,這是兩種文化觀念為爭奪湘西女神的歸屬權而發生的歷史沖突。翠翠是少女,大佬二佬是男人,翠翠只有得到男性的喚醒和肯定,才能從少女長大成人,才具有成人才有的主體性。翠翠愛情的美滿,既是翠翠個人的成人儀式,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現代化轉型。在這里,翠翠個人的發育成長過程是與歷史的發展史同步的。通過個人的經歷展現民族的自我改造,這是成長小說的模式,當然,在《邊城》的結尾翠翠的成長并沒有完成。
大佬在行船時溺水而死。那么,二佬的命運是否比大佬的好呢?二佬能使翠翠長大成人嗎?二佬與翠翠相互愛悅,然而,有碾坊陪嫁的王團總家的小姐擋在二佬與翠翠之間。在苗族文化――漢族文化――西方文化,多重權力關系中,“碾坊陪嫁”意味著什么呢?
“碾坊陪嫁”這件事,對于翠翠所代表的湘西文化傳統而言,是一種異質。這種異質,也與邊城傳統的重義輕利的淳樸民風截然相反,唯實唯利的價值觀念悄悄地進入了邊城,不可抗拒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現代”二字已到了湘西,這種來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勢能,將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上摧毀傳統生活方式的基礎,湘西古老的傳統世界行將崩潰。古老湘西文化將何去何從,翠翠的路又在哪里,在《邊城》結尾,沈從文并沒有作明確的回答:“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沈從文只是透露出了對湘西文化將去向何處的隱隱擔憂。在一個凄美的愛情悲劇中,也給讀者留下了豐富想象空間。
愛情與人性的美好期待的《邊城》賞析 篇5
《邊城》被許多讀者看作是“一部證明人性皆善的著作”。“邊城”這個詞在許多讀者心中,已經凝定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然而深入考察我們就會發現:這種說法僅僅看到了作品中美麗的光環,而人物的非正常死亡、離家出走、愛情破滅等故事的陰影卻被人們所“忽略”。這也許就是作者所說的“買櫝還珠”。
《邊城》描寫了一幅民性淳樸的風格畫,生活在那里的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發生于其間的愛情,更因為男女雙方特有的符合鄉下人審美標準的形貌以及靈魂的相互吸引而具有濃厚的審美意蘊。鑒于此,似乎可以如劉西渭(李健吾)先生所說:“……在這純真的地方,請問,能有一個壞人嗎?在這光明的性格,請問,能留一絲陰影嗎?”然而,在這充滿善與美的“世外桃源”里,發生的卻是一場以悲劇告終的愛情:翠翠孤寂地守在渡口等待儺送的歸來,而儺送“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留下的是凄涼的余韻,是生死契闊、會合無緣的感傷。釀成這場悲劇的原因是什么?多數論者把它歸結于天保泡壞的偶然因素,以及迫使老船夫做出“老而好事”的舉動的社會因素──封建宗法和買賣婚姻。這種說法有理有據,似乎已把握了悲劇的全部構因,然而仔細一推敲,我們會發現,它僅僅抓住了悲劇構因的客觀方面,而把主觀方面──在愛情中起決定作用的順順及儺送的心理缺陷相對忽略了。
邊城的人民是人性美的代表,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是十全十美的,誠如作者所說:“生活有些方面極其偉大,有些方面又極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極其美麗,有些方面又極其瑣碎。”湘西的人生具有“人與自然契合”的一面,但也“充滿了原始神秘的恐怖”,“野蠻與優美”交織在一起。這種處于待開發狀態的原始自在的人性,不可避免地有其陰暗的一面。翠翠與儺送的悲劇正好把這陰暗的一面暴露出來,那就是邊民純樸健康人性下潛藏著的幾千年來民族心靈的痼疾──天命的迷信思想。他們以為禍患都淵源于冥冥之中的因果報應,對于一些他們無法解釋的禍患,總把它們與人的言行生硬地聯系起來,認為人的言行悖于常理勢必惹來禍患,于是由猜疑、誤會而產生隔膜,甚至最終釀成悲劇。正是這一心理痼疾,使順順父子不自覺地充當了悲劇的制造者。先是“船總性格雖異常豪爽,可不愿意間接地把第一個兒子弄死的女孩,又來作第二個兒子的媳婦”。再是儺送雖然面臨愛情與金錢抉擇時選擇了愛情,卻未能向著翠翠再靠近一步,并只身下了桃源。于是,老船夫對于翠翠的美好將來的希望無形中被順順父子的不自覺的冷漠毀滅了,他的生存意志也隨之被摧毀,終于在雷雨之夜完成了他一生的航程。而翠翠終于只能孤零零地守在渡口,等待不知歸期的心上人的歸來。什么時候,順順特別是儺送本人戰勝了心靈的痼疾,消除了由迷信導致的隔膜,什么時候有情人才能終成眷屬。然而要抹去這人性的陰暗面著實不易,順順特別是儺送本人能否突破這一心理障礙殊難預料,這一切只能由時間來回答。
沈從文在談及《邊城》時曾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準確理解這段話是把握作品內蘊的一條重要線索。多數論者在立論時往往對“不悖乎人性”視而不見,而只抓住“優美、健康、自然”等亮麗的詞以及作品所顯現出來的美麗光環,得出《邊城》所要表現的是一種“理想的人生形式”,所要贊頌的是“人性美”等論斷。我認為這是片面的。在沈從文的'社會思想和美學思想中,“人性”是一個極重要的概念,是統領其小說內容的靈魂,正如作者所說:“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他的“人性”的內涵也不僅僅是多數論者所理解的“美的人性”,而是一種“金子與沙子并存”的客觀實在。作品所要表現的人生形式雖具有理想的特點,但并沒有完全理想化,而是一種現實的自為自在的人生形式──自然,美好而又雜有“沙子”的人生形式。
當然,僅僅根據創作談來探討作品的內蘊是不夠的,誠如勞倫斯所說:“永遠不要相信藝術家,而要相信他筆下的故事。批評家的作用在于從創作故事的藝術家手中拯救故事。”批評的關鍵是以作品為依據,透過作品所提供的人生視景、特別是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挖掘其內蘊。不可否認,《邊城》以大量的篇幅對湘西人性美進行熱情的描繪和謳歌,從而體現作家對“理想的人性形式”,對生命自由的追求,但這畢竟只是作家的美好意愿,不能代表作品的全部內蘊。事實是,《邊城》的結尾是個出人意料的變奏,一個特定的結局,卻也是現實意義上的悲劇。誠如多數論者所說,這個悲劇顯示了人生在生命瞬間的不確定性。但這并不是作品的最終指歸。這種不確定性既是偶然事件所致,也是主觀的人為因素所致,即人物不自覺地、無意為之所產生的破壞性行為。作品故事的主干及結局旨在通過這種“命運的不確定性”,揭露美好人性的陰暗面──深潛于民族心靈的痼疾。正是這種痼疾,在關鍵時刻興風作浪,最終成為主宰人物命運的因子。沈從文是明了全部事變中的悲劇因子的,但他對“人性向善的發展”的追求,又使其不忍心過于痛揭人性的陰暗面,不忍心將人物的命運推向悲劇的結局,他渴望筆下的小兒女能夠獲得一份合理的人生安排,因此不惜花費大量筆墨來表現人性人情美的一面。然而,即使他使人物越過了現實的障礙,漠視封建宗法和金錢勢力而追求自由愛情,卻無法擦去傳統天命的迷信思想投在純樸人性中的陰影。由于這陰影,他筆下的兒女們終于產生了隔膜,演出了一場不知歸期的悲劇。這是作者所不愿見到的,卻是無法避免的現實。這就是“作品背后隱伏的悲痛”。
美學家桑塔耶那曾把藝術表現分為彼此相關的兩項:“第一項是實際呈現出的事物,一個字,一個形象,或一件富于表現力的東西;第二項是所暗示的事物,更深遠的思想感情。”我們考察沈從文小說的內蘊就可以明白這一點。湘西的人生是沈從文小說著力表現的重要部分,對于下層人民,沈從文側重表現蘊藏在他們身上的勤勞、勇敢、正直、善良而又淳樸的品德,努力挖掘他們身上的人性美,并在他們身上寄托著重塑民族品格的理想。他發掘了湘西鄉村社會人性的金子,同時深諳這種處于原始自在狀態的人性所具有的迷信、愚昧的缺陷。這種缺陷是美好人性的陰暗面,具有不可忽視的破壞性作用。當它發作時,勢必破壞人們自為自在的和諧狀態,成為“人與自然契合”的阻力。《邊城》的愛情悲劇正是這種缺陷作用的結果。至此,《邊城》的內蘊所呈現出來的就不是單一的“證明人性皆善”或揭露人性的陰暗面,而是展現人性的陰暗面與“人與自然契合”的對抗關系,以及在這種對抗中人類所受到的懲罰,啟發人們通過對這種懲罰的認識,從而“能夠追究這個民族一切癥結的所在,并弄明白了這個民族人生觀上的虛浮、懦弱、迷信、懶惰,由于歷史發生的影響,我們已經受了什么報應,若以后再糊涂愚昧下去,又必然還有什么悲慘場面……為這個民族自存努力上,能夠盡些什么力,且應當如何盡力”。
愛情與人性的美好期待的《邊城》賞析 篇6
《邊城》被譽為“現代文學史上最純凈的一個小說文本”,“中國現代文學牧歌傳說中的頂峰之作”的《邊城》被遴選進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使高中學生得以領略沈從文筆下湘西世界的美。
《邊城》所寫的故事很簡單,然而卻極美: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愿作個擺渡人。于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小說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表現自然、民風和人性的美,描繪了水邊船上所見到的風物、人情,是一幅詩情濃郁的湘西風情畫,充滿牧歌情調和地方色彩,形成別具一格的抒情鄉土小說。
一、山水美
《邊城》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小說中那清澈見底的河流,那憑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腳樓,那攀引纜索的渡船,那關系茶峒“風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鳥雀的交遞鳴叫,……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麗,優美如畫讓人如入夢境,無不給人美的享受。
二、風情美
沈從文在《邊城》描繪了一幅他童年記憶中、理想世界中的美麗湘西地域風俗畫,這幅風俗畫是優美的、精致的、奇麗的,它蘊涵了湘西邊地的自然風光、社會風俗、人際關系、人情人性等等,積淀著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麗的楚文化。
沈從文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邊城》中就有了一個質樸而又清新的世界,一個近乎“世外桃源”式的鄉村社會,表現出仁厚、純樸的土性鄉風。他筆下的湘西是這樣的:中秋節,青年男女用對歌的形式在月夜下傾吐愛意;端午節,家家鎖門閉戶,到河邊、上吊角樓觀賞龍舟競賽,參加在河中捉鴨子的活動,“不拘誰把鴨子捉到,誰就成為鴨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龍、耍獅子、放煙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樣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
這種氛圍里生活的人們質樸而又善良,任何劍拔弩張在這里都顯得格格不入。
在劃船比賽中,勝利的隊伍可以得到一枚小銀牌,在邊城之外,總會有人計較誰會得到它,但是在邊城人看來,銀牌不拘纏到船上哪一個人的頭上,都顯出一船人合作努力的光榮。在邊城,沒有爭名奪利。
“從文出生于苗漢雜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這一地區的風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熱愛。”施蟄存如是說。
三、人性美
邊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們保持著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與純樸勤儉的古老民風。透過字里行間,我們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構了一個充滿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創造的人物閃爍著人性中率真、美麗、虔誠的一面,邊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在《邊城》里面,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么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么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只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著拖船攏岸。”
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畫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她在風日里成長著,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撫養著她,教育著她。”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從不想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邊城的風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個眉清目秀、聰慧溫柔,且帶幾分矜持、幾分嬌氣的少女。她是美的精靈與化身,儺送遠走他鄉,爺爺溘然長世,她痛苦悲傷但并沒有倒下,她謝絕船總讓她住進他家的好意,她像爺爺那樣守著擺渡的崗位,苦戀著并等待儺送歸來,充分表現她性格堅強的一面,展現著柔中有剛的美,她懷著希望與自己坎坷命運作持久的抗爭。
《邊城》用人性描繪了一個瑰麗而溫馨的“邊城”世界,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個人身上所煥生的人性美、人情美營造了這個世界,這里看不到邪惡、奸詐和貪欲;這里有貧富區分和社會地位高低的差別,但他們都互相親善著、扶持著;這里也有矛盾,但那決不是善與惡的沖突;小說結局是悲劇性的,但也絕非是奸邪之徒所致。
正如批評家劉西渭所說:“這些可愛的人物,各自有一個厚道然而簡單的靈魂,生息在田野晨陽的空氣。他們心口相應,行為思想一致。他們是壯實的,沖動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掙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對于生活沒有過分的奢望,他們的心力全用在別人身上:成人之美。”
《邊城》在一首清澈、美麗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園牧歌中,為人類的愛做了恰如其分的說明。在這樣一篇美麗的文字之中,我們更能感受到一種似乎已為我們所陌生的自然、優美、健康的人性,那種如大自然本身一樣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實的人生形式,因此,讀這樣的作品,我們獲得的不只是文學藝術的美的享受,更有著對我們心靈人性的滋養與療補。
愛情與人性的美好期待的《邊城》賞析 篇7
不可否認,沈從文的《邊城》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件別致的藝術精品。就藝術手段對寫作意圖的準確表達,藝術要素與藝術要素間的協調有序以及作品蘊含滲透的主觀情感對讀者心理需求的準確定向來說,《邊城》實在是了不起的作品,沈從文實在是了不起的小說家。目光挑剔的專業研究人員與口味一般的尋常讀者,對這樣的一件藝術品把玩欣賞嘖嘖稱嘆,也實在是事出有因。我也愿步入后塵,舉雙手贊成將《邊城》永遠陳列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
然而,環繞《邊城》的最響亮最廣泛最持久的贊譽太刺耳,使我疑竇叢生。諸如“《邊城》歌頌人性的至美”,是“表現人性美的力作”,是“人性美的贊美詩”等等。沈從文在《習作選集代序》中的夫子自道——“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則被到處引用,幾乎寫進所有相關論文和專著,當做所謂人性美觀點的護身法寶。而我,對上述觀點是否定的。
《邊城》中,沒有大快樂,沒有大悲傷,沒有澎湃的激情,沒有堅定的信念,沒有頑強的追求,沒有執著的堅持。沒有分裂背離,沒有沖突對立;目標的飄忽引不起熱切的追想,隔靴搔癢似的關心帶不來深沉的'反思,生活的貧困激不起對環境的厭棄,活動范圍的狹小不會導致對外面大世界的向往,戀人的生離只是在心中漾起幾縷漣漪,親屬的死別不過是哭泣一陣——這難得一見的漣漪與淚水注定了很快就消失。因為它們只是與人的歸屬需要等低層次需要相聯系,因而不可能像人的自尊與自我實現等高級需要得不到滿足而生的痛苦那樣深廣強烈持久。馬克思說過“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這里有乖巧的少女、和氣的小伙、疏財的頭面人物、厚道的貧困老人,但就是沒有卓爾不群特立獨行的個性。整個茶峒地區的社會環境如平靜清澈的一池秋水,無波無瀾、無溝無陵、無雜質無異味。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我間和諧一致親密無間,處于一體化狀態。
十七歲的山村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最主要的原因,不是虎視眈眈的碾坊,不是剪不斷理還亂的封建宗法關系,不是已露頭緒的勢利化的價值取向,不是善意的誤會和并非善意的傳言——不是像許多專家學者所說的那樣,是外在客觀因素造成的不可抗的天災,相反,它是由當事人的主體性太微弱引發的愛情責任事故。不管是翠翠還是老船工抑或是儺送,都沒有在那樣的社會環境里建立起為我性的社會關系,只要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主體意識增強一些,翠翠的愛情悲劇就不會發生。假如翠翠膽子大一點,步子快一點,思想解放一點,假如她能排除干擾勇敢地追求愛情,她就一定能得到愛情,后人就用不著費神尋找她愛情悲劇的原因。可惜翠翠自始至終從沒有什么能表征她主體性的行為。直到小說結尾,她還在等著,盡管那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甚至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只有這一切都已發生,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說明后,她才如夢初醒“哭了一個夜晚”。這一切都說明,在很大程度上,翠翠是自在地而不是自覺地,是被動地而不是主動地,是途徑迷茫地而不是策略明確地,是不小心滑到愛河中而不是奮不顧身地跳到愛河中。她沒有能力抓住機遇,是她自己葬送了自己的愛情。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后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后在一起了嗎?
看過《邊城》,明白了我以后不管做什么都應當努力爭取,即使沒有滿意的結果但我可以說我爭取過了,不是有句話說的好“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既然你努力過,就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了。我不想做第二個翠翠,所以我會把握機會,爭取到屬于自己的東西。
愛情與人性的美好期待的《邊城》賞析 篇8
當我帶著一種嘗試的心情翻開那本曾被朱光潛先生稱為“是在世界范圍里已受到熱烈歡迎的一部作品”,被美國學者金介甫盛贊為“是世界上好多文學者永遠要看,而且要給自己的子女看的”精巧的《邊城》時,我的心情是怎樣為這位在文學史上幾度沉浮、幾度受人非議的作家所描繪的一切而感動。于是在這種激情的誘發下,不禁斗膽提起筆來,談談我的一點感受。 在這里,我要說明的一點是,我不想再在沈從文是不是一個自覺的民主主義者、是不是把他的創作和時政緊密相連而達到“文以載道”的效果等問題上糾纏不清。
我想說的只是作為理想主義者、作為抒情小說家的沈先生筆下描繪出的那種從容不迫的韻味和平靜舒緩的格調;那種將詩和散文相融合,用親切素淡的語言塑造的或者講述人生的善惡與悲歡,或者歌唱生命與人性的藝術境界;那份無處不顯示作者的聰靈雅靜而又暗藏苦悶、孤寂靈魂的和諧。記得冰心曾說過:能表現自己的文學,就是“真”的文學。而作為青少年時代在湘西特殊歷史環境下生長并且有士兵生涯的沈從文,正是將自己所看到的、所聽到的、親身經歷到的一切敘述于筆端。在我們眼前展現一幅幅寧靜淳樸的田園詩般的湘西人民風情畫,同時又寄托了他所追求的人與人之間平等、自由、各得其樂的人生理想。正如她自己所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主要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一個小城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有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 從他的作品中,我看到的,是“對于人類智慧與美麗永遠的傾心,康健誠實的贊頌”。
在其代表作《邊城》中,作者娓娓道出湘西的邊境“茶峒”的住戶——“老人、女孩子、黃狗”與“儺送、順順、天保”等人之間的故事,充分展示了湘西的古老民俗與人物的善良心地。無論是植根于當地悠遠歷史土壤里的“爺爺”那種自甘貧苦而生性達觀、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的善良,還是在古老傳統里出新枝、尚未沾染世俗塵埃的“翠翠”“儺送”那種初涉人世而摒棄舊俗、雖歷風雨而其志不渝的聰慧,作者無不憑著自己敏銳的藝術感受力,捕捉最能傳神的自然景物于一體,達到自然與人性美的映照,并使自然景物的描寫成為人物情緒的延伸和擴散。如成為大人的“翠翠”會在黃昏來時看著天上的紅云,聽著渡口飄來鄉生意人的雜亂聲音而感到凄涼,從而萌生“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的意念。既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又暗示出人對自己命運自主把握的主題。她乖巧伶俐又帶有山區女孩的淳樸,天真而不嬌嫩,就如湛藍的天空下剛長上青枝翠葉的嫩竹,而她在戀愛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愛美,則更是真切感人。從課本所節選小說的13、14、15章來看,翠翠對“愛”的到來是懷著既向往又擔憂的復雜心理的。當夜幕降臨,祖父仍“忙個不息”時,她心中“會有點兒薄薄的凄涼”,她“成熟中的生命,覺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她擔心在這個“規矩”中聽歌的日子過去了,頓生“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的念頭。而這正是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心理最細致入微的生動寫照,洋溢著愛和美的柔情蜜意。包括祖父試探地問她“你試告我,愿意哪一個”時,她立刻嬌嗔地把話題岔開,掩飾內心的真情,無一不包含一個初涉愛河的少女的羞澀。當翠翠想到自己走后,爺爺的孤獨、凄苦、傷心與焦慮時,她又不免擔憂起來。于是認真地說:“爺爺,我一定不走……”這是怎樣一幅充滿祖孫之愛的人間情畫啊。作者用其清新細膩的筆觸,生動地寫出了湘西淳樸的社會風氣。這種處處洋溢的自然、純潔、真摯的人性美,同樣體現在天保兄弟身上。作者既寫出了他倆對愛情的忠誠、堅貞,又表現了他倆自我犧牲的美德。他們愛翠翠,都是以感情為重的。在他們心目中,愛之所在,與世俗的錢財、地位毫不相干,甚至頭腦里沒有這些概念。他們慎重選擇愛人,但在自己的幸福與別人發生矛盾時,又能忍痛割愛,成人之美。
正如小說所寫:“弟弟一開口,哥哥卻因為明知不是敵手,更不能開口了。”愛情本身有“排他性”,按茶峒的習俗也是不興“情人奉讓”的,但他們卻都以互助互愛的德性,以一種作者所理想的優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繹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愛情之歌,不能不讓人為之動情。沈從文在他的`《習作選集代序》中曾這樣寫道:“我除了用文學捕捉感覺與事象以外,儼然與外界絕緣,不相粘附。我以為應當如此,必須如此。一切作品都需要個性,都必須浸著作者人格和感情。想達到這個目的,寫作時要獨斷,要徹底地獨斷。”他這樣說了,他也努力這樣做了,很有閉門編織理想夢、管他春夏與秋冬的味道。他的確為自己造了座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塊堆砌它,精致、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纖巧,是理想的建筑,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這就是沈從文這位多產作家的所有作品中始終蘊涵的主題。不重在罵誰諷誰,不在模仿誰,不過是一種屬于精神方面而使情感“凝聚成為淵潭,平鋪成為湖泊”的“情緒的體操”。他的對農人和士兵的溫情,他的對健壯、勤勞、誠實、善良、充滿生機、具有各種人類美質的理想人的熱愛,他的對勇敢、天真、愛美等人性美的謳歌,無不像一條清澈的小溪從他文字的海洋中汩汩涌出。說他的作品帶給人的是“暗香”,也正是因為他區別于同時代作家的風格而獨具的特色。在我看來,這正是作家清新的故事中蘊藏的熱情,樸實的文字中說隱伏的悲痛。時而含隱深沉,訴說著人世的悲涼與不平;時而慷慨歡悅,歌唱著生命和人性、風俗和人情,最終共同交織成理想的獨具一格的樂章。這便是我眼中的沈從文,純潔如天使,質樸像脫俗的“翠翠”“天保”“儺送”……就是活脫脫的跳躍在他筆下的人物——美麗如傳說,神奇似仙境。而沈從文呢?卻退隱在人物事件背后,將自己的主觀情感融會在他們的演變之中。他沒有作為革命者和詩人的郭沫若作品中那種直抒胸臆的強烈燃燒的感情,更沒有作為思想家和斗士的魯迅作品中反映國民靈魂的精深透徹,他只是懷抱一點屬于人性的真誠溫暖的情感,超越世俗所要求的倫理道德價值,用人心人事作曲歌詠出別樣的情致和韻味,以其纏綿委婉的曲調輕輕叩擊你的心扉;又描繪出一個個動人的情境,產生滋潤心田的詩的意境、詩的情緒、詩的韻律。
“在鄉下住,黃昏時獨自到后山高處去,望天空云影,由紫轉黑。天空尚凈白,云已墨黑。樹影亦如墨色,夜尚未來。遠望滇池,一片薄煙,令人十分感動。”作家在《長庚》中曾這樣感嘆。而此刻讓我感動的卻是幻想中的黃昏,我仿佛看到一枝驛外獨放的臘梅,在朦朧的月色下微微浮動,暗香襲人……
愛情與人性的美好期待的《邊城》賞析 篇9
你燃燒,我陪你焚成灰燼。你熄滅,我陪你低落塵埃。你出生,我陪你徒步人海。你沉默,我陪你一言不發,你歡笑,我陪你山呼海嘯。你衰老,我陪你滿目瘡痍。你逃避,我陪你隱入夜晚。你離開,我只能等待。 ——題記
有時候,愛不需驚天動地,也不必海誓山盟,或只需如山間清爽的風,如古城溫暖的光,從清晨到夜晚,由山野到書房。愛,不一定是轟轟烈烈,生死相許,亦可如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相忘于彼此的兩個世界,互不相擾。所謂相愛一場,不過是心心相印,彼此相知相守罷了。
翠翠與儺送的愛情也莫過于此吧!翠翠在如此燈火通明的一個夜晚,邂逅了儺送。那時候的她,是否想過她與儺送之間會發生這么多的事情?也許沒有吧。他們一步步走到的最后,也許并非他們所想,可又能怎樣?
翠翠是個率真的女孩,她不愿欺騙任何人,坦然的拒絕了天寶,這是她對愛情的堅貞;天寶為了愛情,也為了親情,毅然選擇了放棄,這是他的深明大義;而儺送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愛情,這又是他的勇敢光明,他們誰又有錯呢?人生若只如初見,該多好啊!
走到最后,有人認為這是一個悲劇,可這不是最好的結局么?因為翠翠和儺送之間的隔閡太多了:天寶和祖父的死,儺送的.誤會……都將他倆越推越遠。既然儺送選擇離開,就一定有他的道理。儺送的離開,是對哥哥的思念,亦是對這段感情最大的負責。而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中,翠翠也用等待詮釋著她對儺送深深的愛。“相遇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也許就是他兩人的愛情最好的結局吧。有些時候,愛不一定要牢牢抓住彼此的手,而是只要你好,我就愿意放你走。縱使千年萬年,我也等你。
也許會有那么一天,二人重新相遇在那斑駁的渡船上,重新認識,重頭來過。
愿茫茫人海中的你們,能夠憑借彼此的味道找到彼此,或等待,或相愛。
老師評點:說實話,作者不是我教過的最有才情的孩子,初一時所寫的作文幾乎沒有可圈點的,經過兩年的努力,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文筆的有了很大的進步,特別是這篇文章,清晰地展示了作者對翠翠愛情的理解,文字中昂揚著人生的樂觀,這就是文化對我們真正的熏陶,閱讀讓人成長,她是真的走進了書中。
有人會說,小孩子,懂什么愛與情。甚至談“情”色變,我想我們的愛情觀,除了從父母身上,更多的就是從書中學到。中國的孩子,往往要從18歲到25歲的7年間完成戀愛到家庭的模式,過了這個年齡就會被催、逼,如果孩子不能從家庭、書中學到些什么,他們用什么標準去找到人生的另一半。
愛情與人性的美好期待的《邊城》賞析 篇10
在遠方,有一個叫做茶峒的地方,有一個叫做翠翠的女孩。他們都一樣美麗,一樣有著故事。我不知這故事是喜,是悲。
找一處恬靜淡雅的山城,茶峒,便是這樣。青山環繞,美不暇接,就像一個不沾世事的仙子。在沈從文的筆下,他用平淡質樸的文字,寫出對這的眷戀。濃濃的湘西風情裹挾這我。就像《桃花源記》中“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正是這份美麗,才演繹了下面的故事。
“溪邊有座白色小塔……一只黃狗”故事開始了。被山城養育的翠翠,從小跟著淳樸的外公生活,每日隨外公撐船送人。在陰差陽錯之間,“天保”、“儺送’’兩兄弟都愛上了羞澀,單純的翠翠,可翠翠心里是二老。在種種情況下,大老死了,留下的二老開始動搖,最后去了桃源。而翠翠,在一場暴風雨后,連外公也離開了她。從此,翠翠便于黃狗渡船,等著那個人回來。
放下書時,我還在想:如果翠翠與外公都表明心意,一切是否能避免。可三年前“不知什么原因,總不如那個端午經過的事甜而美”的日子已去。沈從文說:“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樸素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 或許,從一開始就注定這樣結局。
透過這些,我們又看到什么?是人性的善與愛與美,還是這后面的責任。又或許都不是。外公疼愛著翠翠,是人性的美,也是一種對翠翠和她亡母的責任。大老生命停止時,二老心中的內疚讓他離開了,兄弟間的情誼就像翠翠對外公如此,大老二老,也是這樣。正是這份責任與愛才讓一個悲劇式的故事,有了絲溫暖。人們都在說尋找道德模范,而他們和翠翠一樣。或許這不是道德的全部,可道德中卻包含著這幾個字。可有時這些愛成為了我們的枷鎖,文中的外公是愛翠翠的,可他的愛讓翠翠失去了幸福的權利。
我們面對的社會,為了自己不惜損害他人的健康甚至于生命。那些無良的商販,為了贏取暴利,違法添加有害物質,把過期的藥品食品換個包裝便再次售出。還有無執照的診所。還有對身邊人的妒忌,猜疑,讓他們做了什么?陷害、殺人。我們身邊不都是這樣嗎?所謂的責任、人性,都成為了利益的面具。本該是美好的東西卻成為了工具。人們好似把它遺忘了····而愛的負擔,就像父母對我們一樣,太多的愛,太多的.給予關心,變成了我們傷害他們的利器叛逆、違抗惡意的話語;而他們的愛也刺傷了我們沒有翅膀的小鳥、無助頹廢。我們承擔不起了。
這是一篇故事,一個悲劇,或是喜劇。但愿船下的綠水,能讓等的人回來,能讓翠翠的心回來。讓這個千年的古城流轉下去,即使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都有人等待·····
愛情與人性的美好期待的《邊城》賞析 篇11
湘西邊城充滿真、愛和靈魂的田園牧歌,久久回蕩于我心。無疑,它已儼然成為了我們的心城——崇尚靜虛的生活,體悟甜酸涼薄的生命,經歷朦朧美好的摯愛,回溯靈魂的故土。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道在純粹,雜則多,多則憂,憂則亂,而城中了無。人們逢節即慶,逢難則解;日出而作,日落則歸;飲酒就醉,把話近常,多是言無盡而心相連。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一座城,它隨心在跳動。不僅是為了維持生命,更是在怦然心動間領悟人生的真諦,是在心靈閃爍中獲得無價的樂趣。
“眼內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外面的喧鬧,紛擾的世界,其實有許多我們并不真正需要的東西,大可視之為“塵垢”,而致虛篤靜、崇簡尚樸之定力,則需我們持之以恒地修養,去涂構堅固的心城。
于道,誠多在于堅守;于生命,莫過于無常。生命無常,卻也有它的美麗。想一想,為什么人們喜歡真花,不愛塑膠花?因為真花有生命會萎落,令人動容而親切。這就是生命,會活動,一活動就有流轉,有生滅,有榮枯,有盛衰。我們惜別,但,不能不別。
是誰說過,不哭過長夜,不能悟人生。淳樸、平淡如水的生命自有芬芳,面對塵世間鋪天蓋地的灰土,面對無處不在的窒息感,只有不再被小心翼翼保護著的我,和那個女孩一樣,面對著,生命。
也許,“有愛慰藉的人,無懼于任何事物,包括生命。”法國彭沙爾這樣的一句話,就遵循了這座城給我們定下的規則。所以并不是單純地用年限與歲月來衡量愛與被愛。在青春的年華中,來繹演愛的懵懂——城中正值豆蔻年華的翠翠情竇初開,因為壓抑而沖動,因為快樂而戰栗;在擔憂中觸摸至樂,這是青春期的蔓延與收獲。這種心虛似竹子拔節的喜悅讓位于蛹蟲化蝶的束縛,似花兒綻放的歡愉讓位于潛水白鴨的信服,似渡船游蕩的安和讓位于河畔大魚的捉弄。終了。兩廂等待,兩鄉情愛。
“一個男人要么戰死,要么回到故鄉。”從文先生的墨意像是對著儺送,亦像是向著光怪陸離的未來。日月流逝,離合變遷,愛恨情愁,悲喜交融,都無法抉擇;而那個不爭凡塵冷暖朝夕的故鄉又豈是一個地址和空間?它有模糊神界的容顏,有記憶的.能量,有年輪和靈魂的歸處;它只需要感覺的憑證,歲月的依據,細節的支撐——哪怕蛛絲馬跡,哪怕一井,一石,一江,一村……都可以用來回溯靈魂的故土。
然而,我們卻頭也不回地疾行,卻忘了為何而出發。
如果說,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只能指認和珍藏一個故鄉,那么面對干篇一律、形同神似的一干個城市的我們,還有享受故鄉的權利嗎?
我們的心城又將歸于何處?
愛情與人性的美好期待的《邊城》賞析 篇12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這本書相信給大家帶來的感覺是:鄉土氣息極重,讓人沉醉在一個質樸美好的鄉村里,讀完這本書,我心仍舍不得離開這個讓人心生羨慕的美麗的村莊。
《邊城》講述的是: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邊,住著主人公翠翠和她爺爺老船夫。茶峒城里有個船總叫順順,他有兩個兒子,分別叫天保和儺送。一次偶然,翠翠和儺送相遇,從此兩人彼此相愛,但天保卻搶先一步讓媒人與翠翠訂婚,兩人坦白后決定用唱歌來決定勝負,天保自知比不過擅長唱歌的儺送,便自己駕船遠航做生意去了,后來出事了。儺送因天保的死怪罪老船夫,下桃源去了。,在一次雨里,老船夫無聲無息地離開了世界,留下了翠翠,老軍人楊馬兵承擔了照顧翠翠的'責任,翠翠也以渡船為生,等待著儺送的歸來。
故事很美,也有些令人感動。沈從文先生用平凡樸實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邊城》描寫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純樸,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相互友愛。
我很喜歡《邊城》,因為它寫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
翠翠真是一個善良純真的女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純潔得如冬天的白雪一般。她與爺爺相依為命,從故事中可以看出翠翠與爺爺兩人之間的濃濃親情,讓人羨慕不已,爺爺離世了,她無依無靠,翠翠并沒有一味沉浸在失去爺爺的沉痛中而無法自拔,她仿佛一夜之間長大了,變得堅強勇敢,繼承了爺爺的事業,繼續渡船。她是一個讓人欽佩的女孩,我喜歡她。
而爺爺也是一個忠厚老實,重義輕利的老人,“他仿佛和錢有仇一般”,替別人擺渡卻從不收別人的錢,一副古道熱腸,讓人不由得對老人心生好感。老人又是那么的寵愛翠翠,為了翠翠的婚事,東奔西忙的,只為能讓親愛的孫女得到幸福,只可惜,老人還沒有看見翠翠結婚,就在一場暴風雨中,離開了這個世界,離開了他的寶貝孫女翠翠,我不禁嘆息一聲。
翠翠和老船夫之間的這份情,飄進了每個人的心底。
親情是這般,愛又何嘗不是呢?
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又怎不叫人感到可惜呢?兩人明明相愛,最后卻不了了之,這份美妙的愛情,使我不禁感慨:愛情,真是復雜的。相愛的兩人,結果卻不如意,命運又為何這般捉弄人呢?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句話含著憂傷,藏著期盼,又蘊含著深深的無奈。
《邊城》的文字并不華麗,但它用字里行間的情感震懾了我。
愛情與人性的美好期待的《邊城》賞析 篇13
讀邊城,像是被沈先生的文字拉著、拽著浸入小鄉的夢中。美滋滋的,飄飄然的,邊城的夢,小鄉的人,我們的生活,兜兜轉轉、相互交織……
書中的小城,依山傍水,湖泊,篷船,城墻,吊腳樓……茶峒帶著它獨有的松散愜意與慵懶進入我們的眼簾;婦人,戎兵,纖夫,紅薯,扁擔……這是那些以前有的,此刻未來也必然所有的,擔著我們生活的點滴,擔著我們生活的期望。這生活在小城中的人,在那樣日子里,同我們一樣,隱隱約約的有著對人事愛憎必然的期待。
城外的河街又是另外一番光景。酒樓,雜貨鋪,茶館,不僅僅粉飾了河街的素面,給人們的生活也平添了許多點綴。那里的人們平常、甚至庸俗,婦女將自我的感情封于男人身上,將自我的愛憎揉進了生活中,滲入血液,這是小城人們的淳樸與憧憬。
城內的天保與儺送,城外的翠翠,因那些廟會結下了不可了斷的緣。有情有義的城,是素淡不輕粉飾而又耀著光輝的城,那城太過夢想離我們太遙遠。
我們重新聽起這首歌,歌中唱著翠翠,唱著儺送,唱著河,唱著船,唱著完美的感情和淳樸的生活。懷著對完美感情憧憬的翠翠與爺爺進城去看廟會,在那晚,翠翠找不到爺爺,在河頭遇到了儺送,小伙子邀翠翠到自家的'茶館里,翠翠以為是傳言中那誘人的壞人,拒絕了,但那人卻在她心里打翻了五味瓶。一連幾日,山的那頭有歌聲傳來,翠翠輕輕地把靈魂浮起,看天上的星星,卻轉瞬即逝……
以后的那些日子里,我想翠翠大概常想起儺送在河那岸的歌聲。而其中不清不楚的曖昧讓天保帶著迷惑逝世,在河的災難中,在水的蕩滌里;使爺爺帶著不安讓小蛆吃掉了;所有的一切頭也不回的走離了故事。只是、只是在冬天又修好了那個白塔,只是,一切都成為過往。在邊城里,完美的事物自我是有歸屬的。天保走了以后,儺送也消失了蹤跡,遠去的,遠去的是背影還是歌?是人還是情……其實,什么也未曾走遠,什么也未曾離開,他們都還在城內,只是分隔在河兩側,他們只是生命中的匆匆過客,在彼此的生活中匆匆走過。但正如作者所言,一切都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最終難免產生了杯具。
一切都仿佛是個夢,從昨日到今日,夢醒了,兩手空空,只留下了記憶,邊城帶著素淡的光輝,質樸中自有其蘊藉,雋永之致是唯一可觸碰的回憶。
從河的那岸再渡到這岸,從城的那頭再走到這頭,將歌從那山再唱到這山,那人也許“明天”會來。邊城的夢,小鄉的人,我們的生活未完待續……
愛情與人性的美好期待的《邊城》賞析 篇14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用含情脈脈的筆觸為世人描繪的一個令人神往的湘西世界,今日是端午節,讓我們穿越時空,去領略一番幾十年前的鳳凰古城的端午。
“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一個王字。大約上午十一點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劃船。當兩船競賽到劇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梁紅玉老鸛河時水戰擂鼓種種情形。”
“賽船過后,城中的戍軍長官,為了與民同樂,增加這個節目的愉快起見,便派兵士把三十只綠頭長頸大雄鴨,頸上縛了紅布條子,放入水中,讓人自由下水追趕鴨子,不拘誰捉到,誰就成為這個鴨子的主人。”
船與船的競賽,人與鴨子的競賽,莫不為這邊遠的小城增加光彩。這一天,是茶垌最有意義的二十四個小時,人們每時每刻都在歡樂中度過。他們是真正喜愛傳統節日,喜歡在節日里做帶有地方風俗的事。傳統文化在他們那一代又一代地傳承著,那是他們的精神寄托。
沈從文先生筆下的茶垌生活,著實讓人流連忘返。使我向往邊城里的生活,向往端午節的到來,向往那里的風土人情。在那里,傳統節日是人們的精神寄托,他們重視節日的到來,不像此刻的我們為了“偷懶”而期盼節日的到來。
多年來人們就一向在感慨節日的味道越來越淡,而當“節日”的概念被“假日”所置換以后,節日經濟以及由此被挑起的民眾度假消費狂潮便成為最為壯闊的時代景觀,在端午節這天,人們的賽龍舟勾心斗角,少了以前的那種和平喜悅的氛圍。而其他人也僅僅是為了休息,才去觀看賽龍舟,沒有之前的進取熱愛了。節日觀上的“政治正確”常常把我們的思維引向民族救亡法庭上了無新意的正義判詞,關于本土民族文化價值應當如何保護的問題,人們已經爭論了至少100年,并且還將繼續在同一個層面延續下去,這遮蔽了問題的要害。我認為,想要保護本土民族文化,我們為什么不能夠像《邊城》里那樣用心去對待傳統節日,不僅僅是勉強地去理解節日的`到來。
我在想,為何取名《邊城》,在心里它就這么“遙遠”嗎還是在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著什么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嗎也許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經隨著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深深思考。我深深思考,為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我們應當為之努力奮斗,使之發揚光大。不讓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一座沉入歷史洪流的“邊城”。
愛情與人性的美好期待的《邊城》賞析 篇15
"那條河水便是歷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與沅水匯流后,便略顯渾濁,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可清澈見底。深潭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里,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長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這便是《邊城》里的湘西,這便是湘西的山和水,清爽爽,秀幽幽。
《邊城》是一幅清新、自然、秀麗的鄉土山水畫。山水唯美,鄉土中孕生的故事純粹。然而它最不缺的便是彌漫始終的悲涼氣氛,悠悠散發于美得如夢如幻的湘西世界。
故事以兩個青年的愛情為主線,貫穿了沅水邊小城茶峒里的'種種人事和自然。沒有刻意的精雕細琢,文字淡雅而釋然,卻在字里行間映射出了湘西柔美而濕潤的景色,那是傳統價值尚存,人與人之間保持著恰當好處的距離,純粹的近乎完美。然,悲劇便是將美的東西撕毀給人看。于是沈從文用極美的文筆寫下了一個極大的悲哀。所以能讓翠翠夢中漂浮起來的歌聲在那一夜之后再也沒有響起,大佬落入漩渦后再也沒有回來,二佬下了桃園踏上了一條不知歸期的路,爺爺在雷雨交加的夜晚郁郁離開人世,藏在翠翠心頭的愛終究只是陷入了也許永遠沒有盡頭的等待——"也許那個人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
小山城里眾人的悲劇在于他們是自然的,他們只能有一種自然的符合人性的人生發展模式。因為愛而導致的自然與人的沖突的命運悲劇,有一種淡然而深刻的悲劇美。"黃昏照樣的溫柔、美麗、平靜。但一個人若體念到這個當前一切時,也就照樣的在這黃昏中會有點兒薄薄的凄涼。"倘若這黃昏不美也罷,可偏偏由于它是美的,卻已是黃昏,稍縱即逝。
"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蘊藏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后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在沈從文贊美故土清新的人事、自然時,就已包容著他獨特的悲劇意蘊,傳達出這位湘西之子對生命價值和人生意義最本真的審美和藝術關照。簡樸的受偶然的命運支配的人生形式盡管帶有悲劇性,但仍不失為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形式。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美與悲的交融纏綿展現的是更深刻的人生,恰似我們的生活,總有一些美好的瞬間,也有一些無法彌補的遺憾。生活本身就是不完美的,但正是由于這種不完美,才顯示出生活本身的美好。熱愛生活,積極對待生命中的美,也用樂觀的心態看待遺憾,這才是生命的意義。
愛情與人性的美好期待的《邊城》賞析 篇16
天邊紅暈漸起,樹的光影甜蜜而憂傷,仿若染上了一縷凄美的粉紅色,一輪紅日正冉冉升起。
在湘西這個與世無爭且民風淳樸的邊遠小城里,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倆,他們熱情并且淳樸,一直過著與世無爭的幸福生活。直到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大會上,孫女翠翠邂逅了相貌英俊的青年儺送,自此便將他放在了心上,念念不忘。可讓人沒想到的是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了翠翠,并托人向她的祖父提親。當地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想讓他當自己的女婿,并愿意以新磨坊為陪嫁。但是已經心有所屬的儺送只想娶翠翠為妻,于是大哥與他商量好都用唱浪漫山歌的方式來求愛,讓翠翠自己作選擇。
天保自知唱不過弟弟,心灰意冷,為了成全互相愛慕的他們,決定外出闖灘,卻不料,因為一場意外死去了。而儺送自責地認為哥哥天保是因他而死,過不了心里的那道坎,于是拋下了翠翠,自己走了。祖父為翠翠的婚事也是操碎了心,竟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去世了。最后翠翠仍執著地等待著儺送,癡心地等,不放棄地等。因為她相信,他一定會回來。
沈從文先生,他從美與愛之間入手,寫出了偉大的純樸的愛情故事;通過寫翠翠與儺送之間的愛情悲劇,淡化了現實世界的黑暗、冷漠,去謳歌一種人性和一種愛。在這部作品中,作者描寫的愛情故事中的翠翠與儺送既沒有山盟海誓的承諾,也沒有驚世駭俗之舉,更沒有金錢的誘惑和權力之間的威逼,有的只是農村男女淳樸簡單的愛情,這種情感光明、干凈,更能在不經意間引起人們的震撼。作者對他們愛的方式給予很高的贊揚,而且稱贊了湘西人民崇高的節氣和心靈的純凈:天保和儺送之間誠摯的手足之情,以及天保兄弟對翠翠的純潔尊重的愛,祖父對翠翠的真切關愛,翠翠對儺送的執著純真的愛。這些都讓我們為之動容,為之感動,為之沉醉。
而在這個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物質社會中,人們為了所謂的權利和金錢,將自己貪婪的本性釋放的一覽無余。利益來往的途徑是那么的便利,而人們的溝通似還在牙牙學語的階段。但在作者的書中我們看到的是人們美麗、勤奮、善良的本性,給這部作品增添了純凈樸素的心意,這無疑使讀者的心境又提高了一個階層,讓我們知道這個讓人眼花繚亂的世界上原來還有這樣一方純凈透明的凈土,宛若世外桃源,人心珍貴如斯。
在故事的末尾,“可是到了冬天,那個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儺送的.歌聲現在只能出現在翠翠的夢里和心里,將翠翠的癡情和悲哀刻畫的深刻無比。
“這個人也許永遠回不來了”。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給了淳樸善良又癡情翠翠一種無限的幻想和困惑。
“也許明天回來”。
又給了翠翠一種堅持下去的信念和希望。這樣的自我安慰,更將翠翠的堅強樂觀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這樣的結尾,給本文的添加了神秘色彩,又給了讀者無限遐想的空間,足以見沈從文先生的功底深厚。
《邊城》對于我來說,不僅是人類品性的一種倒映,而且把人們帶進了作者描繪的這一幅美麗淳樸的鄉村圖中,使我回憶起我曾經的點點滴滴,也勾起了我對童年的懷念和對未來的無限遐想。
星星點點的金黃慢慢被點亮,整個世界即將沐浴在新的光明之中,這是黎明的到來!
愛情與人性的美好期待的《邊城》賞析 篇17
《邊城》講述了民國初年,位于湘西山區的偏遠小鎮——茶峒,有位頗有名望的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大老天保和二老儺送同時愛上渡口老船夫的外孫女翠翠的故事。老船夫怕翠翠重蹈其母親因婚姻而不幸殉情身亡的覆轍,對她的婚事十分上心。翠翠邂逅了二老,心生愛慕之情,卻羞于表露。后又與大老相識,大老喜歡上了翠翠,于是,順順托楊馬兵來向老船夫說媒,翠翠十分惱怒。王團總派人向二老說媒,并愿以新碾房作陪嫁,但二老只要“渡船”。大老得知弟弟愛翠翠,郁悶不樂,遂乘船外出經商,不幸斃命。二老得知消息后不愿提親離家出走。老船夫悵然傷懷,勞累過度,在一個夜晚于是訣別。翠翠依然售后在渡船上,長年為人擺渡,等待著二老歸來。
《邊城》中最令人難忘的就是老船夫,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種男性的偉大,“凡百委屈不可以包含,凡百苦難莫不可以忍受,凡百罪惡莫不可以寬容”。大老、二老、順順怪他,就連翠翠也不清楚他。他一肚子的委屈,可是一句話也沒有說就躺下了,留下了一大堆的心事,我估計他是死不瞑目的。他生前又是那么的善良、樸實、倔強。渡頭為公家所有,故渡船不必出錢,有人過意不去抓了一把錢擲在船板上,他一一拾起塞進那人手心里去,只求心安理得。他深愛孫女,為孫女的.幸福操碎了心,他身上那份擺脫不掉的沉重、孤寂和寂寞又與誰訴說呢?老船夫的一生看似平淡,但卻又是那么令人記憶深刻,難以忘懷。
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我喜歡她的簡單、善良,雖有點小孩子脾氣但又是那么的體恤人,善解人意。她會因爺爺回來晚了而生氣,但只要爺爺帶了“好東西”,她會馬上高興起來。面對一份清純美好的愛情,她的內心是既復雜又矛盾的,她夢見自己“摘了一把虎耳草”,說明她內心是渴望與儺送的愛情的,但是她又羞于表露。或者說情竇初開的她,本身都還沒有意識到所謂的愛情是怎么一回事。她對愛情有一份朦朧的向往和一種講不明白的感受。沈從文細膩的描繪出了翠翠的內心世界,為我們展現了自然之中成長的女孩朦朧的哀與樂。閱讀時,每當看到儺送與翠翠相遇的場景,我多么希望翠翠可以再勇敢一點,但是總是因為她的“躲避”而錯過,不免讓人嘆息。但或許這才符合在茶峒生長的翠翠最本真的形象。也許,故事的美麗就在這遺憾中。
某位學者說,《邊城》描述的愛情大概是實際與詩情之間的關系。大老的擇偶標準是“又要馬兒不吃草,又要馬兒走得好”,天保的性格是實際的。而二老的性格是詩意的,在如詩如畫的小山城長大的純情少女喜歡詩意的二老,想必也是可以理解的。“愛情是一出永遠唱不完的悲劇”,因種種原因,有情人未能終成眷屬,實際與詩意之間,哪一個才是最好的歸宿,我們都不得而知。也許,就像張愛玲所說“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成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粘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粒朱砂痣”,誰又能說得清,道得明呢?故事的結尾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但是,到了冬天,那個坍圮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我相信那個讓她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青年人會渡著他的船回到她的身邊,這才不枉她一生對詩意執著的追求!
【愛情與人性的美好期待的《邊城》賞析】相關文章:
賞析《邊城》人性美06-02
期待愛情美好的句子04-08
小說《邊城》賞析07-03
沈從文《邊城》賞析06-20
《邊城》摘抄賞析02-02
邊城全文賞析04-29
沈從文 邊城 賞析03-28
邊城課文賞析08-23
《邊城》藝術賞析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