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教學設計11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邊城》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邊城》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梳理課文的故事情節。
2.品味語言,把握人物的心理與性格。
3.領悟文中展現的人性美。
教學重點:
1. 品味語言,把握人物的心理與性格。
2.領悟文中展現的人性之美。
一、導課
同學們,我們今天的話題從沈從文先生寫給他夫人的家書節選開始:(教師誦讀)
PPT:“夜靜得離奇,端午快要到了,家鄉一定是還有龍船下河。翠翠,你是在104房間中酣睡,還是在杜鵑聲中想起了我,在你死去還想起我。翠翠,三三難道我又瘋狂了嗎?”
1948年沈從文在精神上陷入了絕望痛苦之中,甚至想到了死。此時,他呼喚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名字:翠翠、三三。三三就是沈從文的妻子,咱們合肥“張家四姐妹”之一的張兆和女士,而翠翠,就是他生命中最杰出的作品《邊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是個迷人的形象,她承載著《邊城》全書之魂:愛與美。
二、梳理情節
閱讀課文,請思考:以端午節或翠翠為關鍵詞,概括第3—6節的重要內容。
第3節 眼前的端午節 邊城賽龍舟的熱鬧場景
第4節 兩年前的端午節 翠翠看龍舟時巧遇儺送二老
第5節 上一年的端午節 翠翠看競渡時偶遇天保大老
第6節 眼前的端午節 翠翠看到迎親花轎時情思被撩動
從我們共同梳理的故事情節來看,我們可以看到:圍繞翠翠展開的有三個關鍵詞:
1.環境(茶峒城、端午節的氛圍);2.翠翠的少女情懷;3.二老儺送。我們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在合適的環境、合適的年齡遇上合適的人。
三、合適的環境:邊城、端午節
1.邊城的特點,結合第一段來分析概括。
明確:偏僻、安寧、淳樸,遠離了現代文明的侵擾,是沒被打擾的'安寧與美好的世外桃源。
2.文中主要寫的是端午節,其實文章也寫了中秋節和過年,但為什么要以端午節為重點?端午節的活動內容主要有哪些?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點評引導:端午節的活動內容有喝雄黃酒、賽龍舟、捉鴨子比賽。特點:端午節是競爭展現男性之美(速度、力量之美)的重要節日,而這種男性的粗獷之美,恰是打開少女心扉的那把鑰匙。
四、合適的年齡:情竇初開
翠翠是個天真無邪的女孩,秉承了邊城人民的善良與淳樸,但是在十四五歲的少女身上,又有著一些特殊之處,我們先來品味一下這兩段文字。
1.第四節第一段
①翠翠抿著嘴一句話不說,心中充滿不可言說的快樂。
爺爺與翠翠相依為命,照理說應該是無話不說的,為什么這里用了不可言說的快樂?
點評:我覺得這種女孩的心思是可以說的,但是只能說給媽媽聽,但是媽媽已經死了,爺爺是不方便說的,那是什么?那是情竇初開的沖動。
2.第四節的第六段和第十段兩次寫到了翠翠的一個奇怪想法 “假若爺爺死了?”“爺爺死了呢?”如何理解他這個奇怪的想法?
PPT: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黃昏把河面裝飾了一層銀色薄霧。翠翠望到這個景致,忽然起了一個怕人的想頭,她想:“假若爺爺死了?”
PPT: 翠翠心中那個古怪的想頭:“爺爺死了呢?”
交流點評:落日、黃昏容易讓想起生命的逝去,這種景致也觸發了翠翠細膩、敏感的心思。假若爺爺死了,我就無依無靠了。她很害怕孤獨凄涼。爺爺與翠翠的感情毋庸置疑,但她害怕失去依靠,同時也希望有一雙堅強有力的臂膀來依偎。這時,合適的他出現了。
五、合適的人:二老
1.在寫二老的出場時,第四節第11段用了一個詞:笑。未見其人,先聞其笑。說明二老是一個怎樣的人?陽光、開朗。
2.分角色朗讀第四節第11段至24段翠翠與二老邂逅的片段。
3.關于二老的笑,文中還有兩處描寫,請找出來,并體會一下二老的性格。
PPT:便帶笑說“回頭水里大魚來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點評:玩笑,略帶了狡黠,幽默。
PPT:“你個悖時砍腦殼的!”(讀一下,好可愛)放肆地笑著:淳樸、幽默、活力。
PPT:“我崇拜朝氣、喜歡自由、贊美膽量大的,精力強的……這種人也許野一點,粗一點,但一切偉大事業,偉大作品就只這類人有份。——沈從文
也許正因為如此,翠翠才會對這個人心生情愫吧。
六、女孩的心思你猜猜
在合適的環境合適的年齡遇見合適的人。情竇初開的翠翠終于產生了很多微妙的變化,文章中多處寫到了翠翠喜歡上二老的細微變化。請同學們劃出來,品一品,寫上三言兩語的旁批,等會大家交流一下。
交流點評:
1.第三節13段
“把自己帶到一個過去的節日里。”(那里曾發生了與二老邂逅的悸動與美好)
2.第四節31段“心里又吃驚又害羞,再也不說什么,默默地隨了她那火把走去。”(心中已有漣漪)
3.第四節32段:“口中卻輕輕地說:‘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鯉魚吃去了。’”(二老這條鯉魚在翠翠心中咬下了痕跡)
4.第五節2段:但這印象不知什么原因,總不如那個端午節經過的事情甜而美。(心有所屬,初戀總是甜而美的)
5.第五節8段:翠翠一句話不說,只是抿起嘴唇笑著。(幸福甜蜜只為二老)
6.第五節10段:翠翠雖裝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卻把每一句話聽得清清楚楚。(側耳傾聽只為誰?只為二老)
7.第五節11段:“一家人都好,你認識他們一家人嗎?”(你認識二老嗎?)
8.第五節12段:翠翠著了惱,把火炬向路兩旁亂晃著(心亂),向前怏怏的走去。(心有所屬,可惜不是你。)
9.第五節15段:“爺爺,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灘呢?”(心系二老)
10.第六節14段:翠翠還想著兩年前端午節的一切事情哪。(記憶猶新,心有所屬。)
11.第六節16段:提起舊事:翠翠嗤地笑了。(想起二老就忍不住歡喜)
12.第六節23段:感情仿佛皆追著那嗩吶聲音走去,走了很遠的路方回到自己的身邊來。(情思撩動)
13.第六節25段:翠翠明白祖父這句話的意思所在,不作理會,靜靜地把船拉動起來。(等意中人來到)
14.第六節26段:看天上的云。(對愛情的憧憬,白云悠悠寄相思)
PPT:張愛玲《愛》: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句:“噢,你也在這里嗎?”
七、其實我們已經知道,翠翠和二老的愛情是一個有始無終的悲劇,只是沒有那么慘烈,一切如此溫婉含蓄,哀而不傷。《邊城》為我們傳遞的不是單純的愛情,而是愛。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里都住著一個翠翠,關于親情、關于友關于愛情……永恒的翠翠,永恒的愛情,永恒的《邊城》。請同學們課后閱讀《邊城》原著,你一定會有新的感觸,寫下來。
八、板書設計
邊 城
翠翠 二老
合適的環境 愛 合適年齡
合適的人
《邊城》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分析:
《邊城》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5小說部分第一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教導學明確閱讀小說,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所以本文重點把握小說的主題和情節,挖掘小說在時代變遷中的同步存在。
學情分析:
《邊城》面對的是一群成長在無憂無慮的20世紀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他們的明確活經歷與知識積累水平所限,對這篇通過由贊美自然風土人情上升到對現實的批判的文章要達到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難度。另外,小說的長篇幅在解讀問答上也存在很多的困難。
教學目標:
1、了解沈從文及其作品的特點。
2、美讀課文,提高學生對含蓄語言的感悟能力。
教學重點:
1、把握作者塑造的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體現出來的淳樸的人性美。
2、體會課文對人物心理細致入微的刻畫。
教學難點:
理解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并以此感受小說中蘊含的“人性美”。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設計1:繁華的大都市,令人目不暇接、心醉神迷。林立的高樓、琳瑯的商品、穿梭的人流、怡人的樂園。閑暇時,我們是不是也想讓生活增添點兒古樸意趣呢?這節課,我們就來拜讀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的《邊城》,神游于作品描寫的幾十年前的湘西,感受那里閃爍著的正直樸素的人性美。
設計2:豆綠清澈的碧溪流水,靜美和樂的茶峒古城,同著生活在其中的各色人等,在那熱烈歡快的鼓點中散發出古樸之美,為我們構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圖景。讓我們隨著文學大師沈從文的筆觸,走進這個田園牧歌式的詩意世界——《邊城》。
二、解題
1、邊城:即邊地的小城,指遠離城市的小鎮,是沈先生在體會上流社會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氣自私市儈的風氣后,對其故鄉未完全被現代物質文明摧毀的淳樸民風的懷念。
2、作者: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湖南省鳳凰縣人,苗族。生于一個困頓的軍閥官僚家庭,十四歲進入軍隊,開始半流浪式的士兵生涯。他跟隨湘西地方軍,走遍沅水流域,得以了解湘西的風土人情和勞動人民的歡樂與悲哀,了解到各種“人生形式”。這使他的思想感情和勞動人民有某種共通之處。沈從文先生的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有重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沈從文先生不僅是著名的作家,還是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3、《邊城》進述的是一個哀婉而凄美的愛情故事: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了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愿做個擺渡人。于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為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小說在這三角戀愛的種種糾葛中,通過男女之愛、祖孫之情、父子之親、睦鄰之意,生動表現了邊城人民健康、優美、質樸的人性美和人情美。“風聲水聲歌聲談話聲啜泣聲聲驚殘楚,鄉情民情愛情手足情骨肉情青鸞癡心。”
三、整體感知,把握情節
1、學生快速默讀課文,給每節擬標題。討論明確:
風情民俗(介紹、描寫邊城的社會環境)
邊城四、往事如夢(回憶兩年前端午節認識儺送)
心事誰知(回憶一年前端午節認識天保)
心頭漣漪(看迎親花轎引發情思)
2、本文的情節在結構安排上有什么特點?
討論明確:插敘,主體部分(四)、(五)是作為插敘的內容增添進去的。作用:在結構上,避免了平鋪直敘,形成文章整體布局上的跌宕美。在內容上使“翠翠的心事”有了依托,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交代了翠翠愛情的產生、發展過程,也充實了人性美善的內容。
3、小說描寫了哪些主要人物,他們之間有怎樣的感情?
討論明確:主要人物及其關系——翠翠與爺爺的祖孫情、翠翠與二老的愛情、駐軍官兵與百姓的軍民情、爺爺與順順的鄰里情、爺爺與他朋友的朋友情、爺爺與顧客的擺渡情、翠翠與大黃狗的人物情等。課文以翠翠與爺爺為主要形象,通過在端午這個特殊的節日里的風俗民情的描寫,為讀者展現了一個“一切莫不極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的美好生活畫卷,表現了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四、品賞作品中的人性美
作者在小說中從祖孫情、愛情、軍民情、鄰里情、朋友情、擺渡情、人物情等多方面構筑了一個人性美的理想王國。
1、祖孫情:爺爺關愛翠翠,翠翠愛戴爺爺。
文中很多方面都能形象表現出這種濃濃的祖孫情。比如:
(1)老船夫即刻把船拉過來,一面拉船,一面啞聲兒喊問:“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會祖父,口中卻輕輕地說:“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鯉魚吃去了。”(P19面順數4節)“即刻”,反映了老船夫動作的靈敏、迅速。“一面……一面……”的連詞運用以及“翠翠,翠翠”的連聲呼喚,都說明了爺爺的焦急。“啞”字,表現出爺爺的蒼老以及急促地神態。這些都表明了老船夫對孫女真誠的愛護。“輕輕”地說,是翠翠故意不讓爺爺聽見,“不是……不是……”“早被”這些心理描寫,鮮明地表現出翠翠對爺爺的嗔怪,但這種嗔怪又不大聲張揚,只說給自己聽,不惹爺爺生氣。表現出翠翠對爺爺愛戴。
(2)祖父說:“順順真是個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這一家人都很好!”翠翠說:“一家人都好,你認識他們一家人嗎?”爺爺為翠翠的婚事操心,要提醒翠翠,又怕觸動了少女敏感害羞的心,說話很小心。先說順順好,再說大老好,最后又似乎多余地說“這一家人都好”。(P20面倒數2節)可見爺爺對翠翠的愛是多么細致入微。“一家人都好,你認識他們一家人嗎?”言外之意是你就是沒有說二老,你認識二老嗎?你光心動,你有行動嗎?為什么不去提親?可見翠翠說話也很委婉,也是用暗示性的話,一則表現出少女的害羞與修養,二從對爺爺進一步采取準確行動的提示中,表現出對爺爺的信任與依賴。
(3)(祖父)不加檢點笑著說:“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婦,請人來做媒,你答應不答應?”翠翠就說:“爺爺,你瘋了!再說我就生你的氣!”(P20面倒數2節)懂得孫女的害羞與懂事,不主動袒露心跡。“不加檢點笑著說”表現出爺爺心情的迫切,但為了考慮孫女的心理承受力,他故意帶著玩笑的口吻來明確試探,可見爺爺用心良苦。“你瘋了!”一則表現出翠翠對婚事的重視與掩飾心態,還表現出對爺爺亂點鴛鴦譜的嗔怪。這些神態和語言描寫,表現出祖孫之間親密無間的感情。
2、軍民情:官民同樂,軍民一家。
“十余年來主持地方軍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輯保守,處置還得法,并無特別變故發生。水陸商務既不至于受戰爭停頓,也不至于為土匪影響,一切莫不極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樂生。”(P14面第1節)“因為這一天軍官、稅官以及當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稅關前看熱鬧”“好事的軍人,當每次某一船只勝利時,必在水邊放些表示勝利慶祝的五百響鞭炮。”(第三部分第3節)“你爺爺一定到軍營里喝里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P18面第四部分18節)“照例可以看到軍營里和各鄉來的獅子龍燈……好勇取樂的軍士……”(P19—20面第五部分第2節)其中“注重”寫出了以民為本的慎重態度,“得法”表明了治安方法的得當,“既……也……”表現出治安成果的巨大,“莫不”是從范圍上、“極”從程度上寫出了官民同樂的普遍現象,“好事”寫出了軍士的主動性,“必”、“照例”寫出了端午軍民同樂的常規性、有序性,“抬”寫出了軍民一家親的真誠之愛。這些都鮮明地表現出官民同樂、軍民一家、政通人和的社會狀況,構筑了其樂融融的理想的社會生活模式。
3、鄰里情:有仁有義,愛心奉獻。
(1)“因為守渡船的老家伙稱贊了那只肥鴨兩次,順順就要大老把鴨子給翠翠。且知道祖孫二人所過的日子,十分拮據,節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許多尖角粽子。”(P20面第五部分第9節)“肥鴨”說明鴨子的肥大健碩,是代表榮譽的戰利品。將它不假思索地送于祖孫倆,說明順順的慷慨大方、尊老愛幼。“且知道”、“又送了許多”說明順順并不是為富不仁之徒,而是心里裝有貧困人家,一有機會就真心相助,慷慨解囊。也照應了前文的“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
(2)“那人向祖父說,翠翠長得很美。問過翠翠的年紀,又問有沒有了人家。”(P20面第五部分第10節)稱贊翠翠長得很美,表明了順順對翠翠的喜愛,“問”了“又問”,表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那份關愛之情。這些都表現出順順的仁義慈善美德。
(3)“翠翠趕即為那人點上火把,讓他有火把照路。人過了小溪上小山時,翠翠同祖父在船上望著,翠翠說:“‘爺爺,看嘍羅上山了啊!’”(P21面第五部分第17—18節)“趕即”,表明翠翠不假思索,行動迅速,主動為他人著想。“望著”、“上山了”寫出了翠翠同祖父視鄰里如家人,目送時間之長,情意之真。
4、朋友情:人生知己,同懷視之。
(1)“溪邊的那個朋友,也應當來看看年輕人的熱鬧,回去一趟,換換地位還來得及”,“看得好就不必再回來”(P16面第四部分第2、4節)“也”、“換換”、“不必”表現出老船夫的推己及人的美好品質。對朋友十分關心、體貼,真夠朋友!
(2)“老船夫聽說十分高興,于是把酒葫蘆取出,推給城中來的那個人……一面……一面……不到一會兒,那人卻在巖石上被燒酒醉倒了。”(P16面第四部分第4節)老船夫非但不埋怨老朋友不理解自己急趕回來的好意,反而“十分高興”,表現出老船夫的樂朋友所樂!“推給”的動作描寫,表現出兩位老朋友間的互相謙讓,更表現出老船夫的豪爽與熱情。“一面……一面……”,所謂“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話萬言不贅”,我們似乎可以看見老哥倆促膝交談的無間場面,可聽到觥酬交錯、開懷暢飲的笑語喧嘩。“醉倒了”,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須“一醉方休”!老人正是被老船夫的真情、盛情、關愛之情所深深陶醉了。
(3)“你那天只是很不得讓城里的爺爺把裝酒的葫蘆吃掉!”(P22面第六部分第17節)這里通過翠翠的口,側面表現出老船夫對朋友的無比真誠,對友情的萬分珍重以及傾其所有的慷慨盛情。
5、愛情:甜而美
(1)“但男子聽去卻是另一番好意,男的以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亂叫,放肆的笑著,不見了。”(P18面第四部分第25節)境由心生,“好意”表明二老的善良質樸,不朝壞里想,對翠翠是一片好意。“放肆的笑”表現出二老對翠翠誤解人意的寬容以及豁達、開朗的性格。
(2)“那人說是二老告訴他的,他是二老家的伙計,送翠翠回家后還得回轉河街。”(P18頁第四部分第26節)說明了二老“不見了”的去向。是特地派人專程護送翠翠回家,表現出二老對翠翠的愛護。
(3)“但是另外一件事,屬于自己不關祖父的,卻使翠翠沉默了一個晚上。”(P19頁第四部分第34節)“沉沒”的是表象,激蕩的是內心,說明愛情已經在翠翠心頭萌生,對二老人品的愛慕,使她展轉反側,寤寐思服,徹夜不眠。
(4)“但這印象不知為什么總不如那個端午所經歷的事情甜而美。”(P20頁第五部分第2節)“但”表示語意轉折,說明語意的重點在后面。“總不如”,是用比較來烘托愛情的份量最重,那個端午最珍貴,愛情的滋味因真而甜,愛情的價值因善而美,愛情的長度因甜美而難以忘懷。
6、人物情:和而諧
(1)狗隨人行,盡保衛之職責。翠翠到哪里,狗也隨到哪里。“祖父知道黃狗在翠翠身邊,也許比他自己在她身邊還穩當,于是便回家看船去了。”(P16頁第四部分第2節)
(2)狗通人意,盡探視之能事。“見黃狗先在太陽下睡著,,忽然性來便發瘋似的亂跑,過了河又回來……可是一會兒那遠處的聲音被她發現了。”(P15頁第三部分第11節)表現出狗的敏銳的感覺。
(3)人安狗閑,平等相處。“翠翠跑還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雙簧嗩吶,請祖父坐在船頭吹《娘送女》曲子給她聽,她卻同黃狗躺到門前大巖石上蔭處看天上的云。白日漸長,不止什么時節,守在船頭的祖父睡著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黃狗也睡著了。”(P23頁第六部分第26節)這是一幅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畫卷,寧靜而神圣。
7、手足情:坦誠率真。天保和儺送,都愛上碧溪岨渡口老船夫天真美麗的外孫女翠翠。兩兄弟坦誠地互訴心事,相約按古老習俗以歌聲相比,誰能打動翠翠,得到應和,誰就贏得愛情。天保不善唱歌,又明白了翠翠傾慕儺送的實情,就毅然隨船下辰州。這個“水鴨子”竟被竹篙彈到水里“淹死”了。儺送為天保的死難受,又被家中逼著接受中寨王團總的女兒的妝奩,痛苦地坐船去了桃源。
五、分析人物
1、概括翠翠的形象。
明確:翠翠是一個天真善良,聰明乖巧,溫柔清純的少女。她和祖父相依為命,對祖父關心備至。因為祖父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讓祖父去尋她,可是想到祖父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為祖父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責。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少女的羞澀,善良的心地又使她難以付諸行動。正當青春期的她,面對爺爺不失時機的委婉引導,面對爺爺旁敲側擊的詢問,雖心知肚明,卻時不時閃爍其詞地表明態度。總之,翠翠是一個善良聰慧、溫婉多情的少女。在她身上,對祖父深沉的依戀與對愛情的真摯期盼,外表的溫婉靦腆與內心的熾熱多情,異乎尋常地融合于一體。小說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光輝的極富審美意義的少女形象。這就是翠翠的魅力,這就是邊城的魅力!一個充滿著人性真善美的,沒有被現代文明污染的,可以詩意棲居的地方。
2、“爺爺”的性格特點。
明確:小說中的爺爺是中國傳統美德的典范,是一個忠于職守、古道熱腸、深愛至親的老人。他是溪邊渡口的擺渡人,“在職務上毫不兒戲”,每到“十四中寨逢場”,“因為明白過渡人是要趕回城中吃晚飯的,人來一個就渡一個,不便要人站在那岸邊呆等”,因此,即使翠翠幾次三番地呼叫他回來,他也不理會,直到堅持渡完最后一個人才收工。他對孫女翠翠親情無限,在生活上、感情上對她無比關懷,盡力體諒。
六、欣賞品味
A、龍舟競渡圖(第三部分第3節)
這節文字繪聲繪色的描繪了湘西邊地健美多姿的龍舟競渡風俗圖,充滿詩情畫意。這是這幅畫面背后,作者不露聲色的是兩位男主人公出場了。
B、元宵焰火圖(第五部分第2節)
這是一幅充滿湘西特色的民情風俗圖,極寫元宵放煙火的熱鬧,但翠翠總覺得“不如那個端午所經過的事情甜而美”,映襯出翠翠情感。
C、環境描寫作用:兩幅畫展示了湘西特有的原始自然的民情風俗圖,表現出古樸淳真美,這些帶抒情詩般的風景風俗畫卷,構成了小說人物活動的背景;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動。同時,這風景美、風俗美與人情美交相輝映,渾然一體,把一個美好的邊城點染得充滿了詩情畫意。
八、課文總結
沈從文先生對文學的社會功能有他自己的看法,認為好的作品除了使人獲得“真美感覺之外,還有一種引人‘向善’的力量……從作品中接觸另外一種人生,從這種人生景象中有所啟發,對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層的理解”。《邊城》便是這種創作觀念的印證。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意在借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這對現代社會中自私、虛偽、卑鄙之人生有著很深刻的借鑒意義。
板書設計:邊城
忠于職守
1爺爺古道熱腸1祖孫情
深愛至親2軍民情
聰明乖巧3鄰里情
人性美好的—2翠翠善解人意4朋友情人類之愛的說明
民風淳樸的—邊城清純質樸5愛情凡夫俗子的哀樂
真情相待的—靦腆多情6人物情(語言美)
風光秀麗的—3天保坦蕩磊落7手足情
4儺送正直尚義8風俗情
a、龍舟競渡圖
b、元宵焰火圖
《邊城》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在文中尋覓沈從文著力歌頌的“恰如其分的愛與美”,體會《邊城》田園牧歌式情調。
【學習重點】
了解沈從文筆下的湘西風土人情,走進作者構筑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
【學習難點】
體會小說的情感境界和人性之美。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學習課時】1課時
【預習指導】
1、提前預習,通讀課文,標好段落,梳理故事情節。
2、劃出反映民俗風情和人際關系的語句。
【學習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風聲水聲歌聲談話聲啜泣聲聲聲驚殘夢,鄉情民情愛情手足情骨肉情情情亂癡心。”
二、整體感知
1、迅速瀏覽課文,然后給各部分命一個耐人尋味的小標題。
2、《邊城》堪稱中國現代小說的扛鼎之作。大家已經讀了,現在我想請大家用一句話談談自己對作品的印象。
3、如果要用一個字來概括《邊城》內容,你認為,哪個字比較好?
沈從文在談及自己的創作動機時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分哀樂,為人類的“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
作者的意思是:他想用平凡的故事來“說明”怎樣的愛才是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簡言之,作品就是在回答“什么樣的愛是合符人性的,是美的”
三、文本探究
作者在小說中從祖孫情、愛情、軍民情、鄰里情、朋友情、擺渡情、人物情等多方面構筑了一個人性美的理想王國。擷取最打動你的細節,在課本上進行圈點批注,然后與同學互相交流,談談你在當中感悟到的人性之美。
四、拓展探究
沈從文想用“邊城的世界”告訴我們什么?
五、課堂總結
來自《邊城》的美——沈從文《邊城》賞析
被譽為“現代文學史上最純凈的一個小說文本”,“中國現代文學牧歌傳說中的頂峰之作”的《邊城》被遴選進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使高中學生得以領略沈從文筆下湘西世界的美。
《邊城》所寫的故事很簡單,然而卻極美: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愿作個擺渡人。于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小說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表現自然、民風和人性的美,描繪了水邊船上所見到的風物、人情,是一幅詩情濃郁的湘西風情畫,充滿牧歌情調和地方色彩,形成別具一格的抒情鄉土小說。
一、山水美
《邊城》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小說中那清澈見底的河流,那憑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腳樓,那攀引纜索的渡船,那關系茶峒“風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鳥雀的交遞鳴叫,……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麗,優美如畫讓人如入夢境,無不給人美的享受。
二、風情美
沈從文在《邊城》描繪了一幅他童年記憶中、理想世界中的美麗湘西地域風俗畫。這幅風俗畫是優美的、精致的、奇麗的,它蘊涵了湘西邊地的自然風光、社會風俗、人際關系、人情人性等等,積淀著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麗的楚文化。
沈從文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邊城》中就有了一個質樸而又清新的`世界,一個近乎“世外桃源”式的鄉村社會,表現出仁厚、純樸的土性鄉風。他筆下的湘西是這樣的:中秋節,青年男女用對歌的形式在月夜下傾吐愛意;端午節,家家鎖門閉戶,到河邊、上吊角樓觀賞龍舟競賽,參加在河中捉鴨子的活動,“不拘誰把鴨子捉到,誰就成為鴨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龍、耍獅子、放煙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樣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
這種氛圍里生活的人們質樸而又善良,任何劍拔弩張在這里都顯得格格不入。
在劃船比賽中,勝利的隊伍可以得到一枚小銀牌,在邊城之外,總會有人計較誰會得到它,但是在邊城人看來,銀牌不拘纏到船上哪一個人的頭上,都顯出一船人合作努力的光榮。在邊城,沒有爭名奪利。
“從文出生于苗漢雜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這一地區的風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熱愛。”施蟄存如是說。
三、人性美
邊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們保持著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與純樸勤儉的古老民風。透過字里行間,我們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構了一個充滿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創造的人物閃爍著人性中率真、美麗、虔誠的一面,邊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在《邊城》里面,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么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么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只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著拖船攏岸。”
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畫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她在風日里成長著,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撫養著她,教育著她。”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從不想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邊城的風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個眉清目秀、聰慧溫柔,且帶幾分矜持、幾分嬌氣的少女。她是美的精靈與化身。
翠翠乖巧、心善、勤勞,是爺爺的好幫手。她和祖父相依為命,對祖父關心備至。翠翠對祖父的愛帶著一些任性、一些嬌氣,而對天保兄弟的愛則帶著少女的羞澀和幻想。翠翠性格內斂,心事多裝在肚子里,更多地是在希望和等待的夢境中期盼幸福生活降臨。小說著重表現了翠翠樸實真摯的情愛美,描寫了翠翠情竇初開時對愛情的朦朧向往渴望幸福的健康情懷。她的愛情充滿詩意美,是善與美的結合,人性的詩意、山水的詩意。他們初次見面這個場景非常浪漫,非常有詩意。在他們對話過程中,二佬曾經說過一句話,說:“你在這里,大魚會吃掉你。”結果這個大魚吃你這句話,就成了后來兩個人關系發展非常好的一種隱喻。只要提起這句話,翠翠心頭就會洋溢起濃郁的詩意,一種溫柔的回憶。翠翠在愛情中的表現向來被視為人性美的表現。
儺送遠走他鄉,爺爺溘然長世,她痛苦悲傷但并沒有倒下,她謝絕船總讓她住進他家的好意,她像爺爺那樣守著擺渡的崗位,苦戀著并等待儺送歸來,充分表現她性格堅強的一面,展現著柔中有剛的美,她懷著希望與自己坎坷命運作持久的抗爭。
《邊城》用人性描繪了一個瑰麗而溫馨的“邊城”世界,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個人身上所煥生的人性美、人情美營造了這個世界,這里看不到邪惡、奸詐和貪欲;這里有貧富區分和社會地位高低的差別,但他們都互相親善著、扶持著;這里也有矛盾,但那決不是善與惡的沖突;小說結局是悲劇性的,但也絕非是奸邪之徒所致。
正如批評家劉西渭所說:“這些可愛的人物,各自有一個厚道然而簡單的靈魂,生息在田野晨陽的空氣。他們心口相應,行為思想一致。他們是壯實的,沖動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掙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對于生活沒有過分的奢望,他們的心力全用在別人身上:成人之美。”
《邊城》在一首清澈、美麗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園牧歌中,為人類的愛做了恰如其分的說明。在這樣一篇美麗的文字之中,我們更能感受到一種似乎已為我們所陌生的自然、優美、健康的人性,那種如大自然本身一樣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實的人生形式。因此,讀這樣的作品,我們獲得的不只是文學藝術的美的享受,更有著對我們心靈人性的滋養與療補。
《邊城》教學設計4
課 題 | (高、初)中第二冊第一單元 | 總課時 | 一 | 第 一 課時 | ||||||
課 題 | 《邊城》 | 主備人 | 課型 | 品讀課 | ||||||
教與學目標 | 1、了解沈從文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 2、感受沈從文小說的語言特色。 3、走進作者構筑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會人性之美。 | |||||||||
教 與 學 重點難點 | 1、小說中的人性美的分析 2、小說中人物孤獨感的分析 | |||||||||
教學設想 | 要求同學課外閱讀《邊城》這部中篇小說,要求同學將這篇課文作為一篇美文來欣賞,課堂上讓同學從內容到形式去不斷地感悟和體會本文的美,(可以從風景美、風俗美、人性美、情愛美、語言美等多方面去思考、去感悟),使這節課成為一節鑒賞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只能適當進行點撥。 | |||||||||
教 與 學 過 程 |
備 注
學生活動:
課前預習,通讀全文,掃清字、詞障礙,并鼓勵同學課后閱讀《邊城》整篇小說。
一、 導入新課
師:沈從文先生的《邊城》被譽為“田園詩的杰作”,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同學們都已經預習過了課文,請用一個字來概括你看完文章后的感受,并談談為什么。
二:課堂討論
生:我覺得文章寫得很普通:普通的人物,普通的故事,普通的語言,讀來并不覺得很有美感。
生:我覺得從文章中可以感受到湘西美麗的風光,山美、水美,確實是一個美麗的邊城。
師:確實這是一個美麗的邊城。風景秀美,山川明麗。
(板書:風景美)
生:我覺得邊城的風俗民情也很美,象端午賽龍舟,還有最美的是他們表達愛情的方式,最動人的當然是儺送的歌聲和翠翠夢里的虎尾草。
師:儺送用整夜的歌聲表達對心上人的愛慕,讓人不由想起《詩經》《樂府》里詠嘆愛情的美麗詩章,這是湘西古風猶存的明證,更是這里的人把愛情視作圣潔感情的表現。(板書:風俗美)
師:沈從文筆下的湘西邊城風光確實恬淡怡人,民風、民俗純樸感人,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樣清新優美的自然環境也就養育了一群淳厚善良的居民,他們的生活原始而自然,純樸而熱烈,透著一股濃郁芬芳的人性美。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些普通人的精神世界。
(學生閱讀、思考后回答)
生:我比較喜歡爺爺,他樂善好施、樂于助人、安于清貧、忠于職守
生:我喜歡翠翠,她美麗多情、溫柔善良、天真可愛
師:人物可愛,確實是沈從文先生小說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中的所有人物全都可愛善良。
生:老師,我反對。剛才那位同學對于爺爺的分析我同意,但是我不同意對翠翠的分析。我覺得翠翠是一個很幼稚、很任性、很不懂事的人。如在課文第一部分,翠翠“胡思亂想”,要用出走“懲罰”祖父,就是不懂事的表現。
生:是的,文章里還寫到了:翠翠坐在溪邊,就“忽然哭起來了”?為什么無來由地多次地“哭”?
(學生閱讀、思考再回答)
師:翠翠和祖父相隔著中間一代人,祖孫倆組成的家庭是殘破的',所以在悠長的歲月中,祖孫二人不僅生活上相依為命,在感情上也相濡以沫。翠翠只是內心有了愛情的萌芽,有了喜歡的人,但是卻沒有傾訴的人,又不能告訴祖父,于是感到日子有點痛苦,“好像缺少了點什么”,她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并不當真地胡思亂想著自己出走以后帶給爺爺的懲罰。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嘗嘗失去她的痛苦,以引起爺爺對她的注意。
師: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這樣一個念頭,就嚇壞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顧爺爺正忙著搖船,一次又一次叫爺爺回家,仿佛晚一點他們真會分開。
師:我們再來一起研究一下翠翠為什么會哭呢?
生;我覺得她不應該哭。
生:翠翠懷著滿腔心事,無人能訴說。渡船上人們悠閑地過渡,又有誰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閑和翠翠內心的波動,形成動與靜的對比,表現出翠翠那看似無來由的哭的深意。
師:翠翠無來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竇初開的朦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這樣閉塞但人情質樸的環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會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樣。
生:老師,我還有一個不理解的地方,翠翠為什么會覺得有淡淡的凄涼呢?
師:翠翠愛上了儺送,感情純潔真摯。而節選部分以后儺送遠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著心上人的歸來,表現她愛的執著。一直到小說的最后,儺送也沒有能夠回到她的身邊,所以應該說結局是個悲劇,所以翠翠的淡淡的凄涼其實也為全文奠定了一個感情基調,另外還有一個暗示的作用。
師:總之,這里的人性是健康、自然、毫不矯情的。在這里,人們沒有尊卑的觀念,眾生平等,大家和睦相處,和平地生活。這里是人性美的世界,(板書:人性美)與作者在大都市所見到的那些虛偽、自私的市儈、冬烘們迥然不同,而這也正是作者創作本文的動機。
生:老師,我覺得最動人的是作品中人物的愛情觀,翠翠父母的愛情是最感天動地的。
生:儺送對翠翠的愛也能夠不受財富的誘惑,不要碾坊要渡船,愛情觀也很純正。
生:祖父對翠翠的那份關愛之情,也讓人感動。
生:我覺得天保和儺送的手足情更是值得稱頌的。
師:確實如此。天保和儺送突然發現兩人愛上的竟是同一個姑娘,眼看兄弟要變成情敵,他們沒有反目成仇,也沒有像流行小說寫的那樣,其中一個慷慨“出讓”,他們懂得,姑娘不是財產,感情沒有價格,必須接受姑娘的選擇,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選擇。 于是他們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競爭,哥哥走了車路占了先,就一定讓弟弟走馬路先開口,結果一唱定乾坤,這里沒有裁判,沒有評委,沒有公證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濃于水的手足深情。為了成全弟弟,哥哥帶著失戀的憂傷遠走他鄉……
師:在作者筆下,愛情、祖孫情、兄弟情、鄉親情,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現。總之,“邊城”是一個充滿了愛的世界,是個世外桃源。(板書:情愛美)
師:作者深情地歌詠親情愛情的美麗,描繪這樣一個理想世界,意圖何在?
(生閱讀文后補充的小卡片、思考)
師:《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沈從文先生在內地看到了許多現代文明對傳統美德的銹蝕和破壞,這觸痛了他,這部小說可能反映著他對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恢復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坦誠的思考和愿望,他把這些美好的愿望交給了家鄉湘西的鄉親,所謂“禮失求諸野”吧。
師:在我們眼前展現一幅幅寧靜淳樸的田園詩般的湘西人民風情畫,同時又寄托了他所追求的人與人之間平等、自由、各得其樂的人生理想。正如她自己所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主要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一個小城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有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
風景美、風俗美、人性美、人情美,由此組成了一篇美麗的文字——那就是《邊城》。
三:鞏固練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莞( )爾而笑 竹篁( ) 悲憫( ) 角隅( ) 喁喁( )
(注:“喁喁”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兩個注音:一為yóng,釋義為“魚口向上,露出水面”,比喻眾人景仰歸向的樣子,顯然這個意象用在本文中不合適;一為yǘ,釋義為形容說話的聲音(多用于小聲說話)。再查看一下國家語委所編發的統音表,可知“喁”只有一個讀音,看來詞典也錯了,書本第 17頁下的注釋③就更錯了。)
附:統音表
有些字構詞后易誤讀,將此類部分字的正確讀音羅列如下,以備復習(大致按音序)。
阿(ē)諛 挨(ái)餓 自怨自艾(yì) 關隘(ài)盎(ànɡ)然 翁媼(ǎo) 捭(bǎi)闔 鮑(bào)魚 剝(bāo)花生 蓓(bèi)蕾 直奔(bèn) 針砭(biān)時弊匕(bǐ)首 屏(bǐnɡ)息 彬彬(bīn)有禮 巨擘(b) 侘傺(chì) 日薄(bó)西山 覘(chān)視 孱(chán)弱琤琤(chēnɡ)作響 諂(chǎn)媚 場(chánɡ)院 懲(chénɡ)一儆百鞭笞(chī) 奢侈(chǐ) 嗤(chī)之以鼻 憧(chōnɡ)憬 芻(chú)議 叱咤(zhà)風云 綽(chu)號 挫(cu)折 命運多舛(chuǎn)堤(dī)防 酩酊(dǐnɡ) 以訛(é)傳訛裝訂(dìnɡ) 胴(dnɡ)體 間不容發(fà) 蜚(fēi)聲 菲(fěi)薄 斐(fěi)然成章 氛(fēn)圍 芳菲(fēi) 入不敷(fū)出 果(fǔ)脯 附(fù)近 釜(fǔ)底抽薪山岡(ɡānɡ) 崗(ɡǎnɡ)哨 滿腹(fù) 牢騷 擱(ɡē)淺 擱(ɡé)不住 力能扛(ɡānɡ)鼎 供(ɡōnɡ)銷 供(ɡnɡ)奉 曲肱(ɡōnɡ)而枕 拱(ɡǒnɡ)手 勾(ɡu)當 觥(ɡōnɡ)籌交錯骨(ɡú)頭 蠱(ɡǔ)惑 呱呱(ɡū)墜地 桎梏(ɡù) 矜(jīn)持 盥(ɡuàn)洗室 皈(ɡuī)依 瑰(ɡuī)麗 人跡罕(hǎn)至 可汗(hán) 悍(hàn)勇 不卑不亢(kànɡ)巷(hànɡ)道 嗥(háo)叫 荷(hè)槍實彈 呵(hē)斥 吆喝(he) 橫(henɡ)行霸道 笏(hù)板 和(huó)面 大發橫(hènɡ)財 豢(huàn)養 麾(huī)下 怙(hù)惡不悛(quān)悔(huǐ)過 教誨(huì) 美侖美奐(huàn) 渾(hún)樸 混(hùn)亂 混(hún)水摸魚 緝(jī)私 畸(jī)形亟(jī)待解決 躋(jī)身 慰藉(jiè) 杯盤狼藉(jí) 脊(jǐ)梁 雪霽(jì) 汗流浹(jiā)背 鯽(jì)魚 戛(jiá)然 殺手锏(jiǎn) 面頰(jiá) 殲(jiān)滅佼佼(jiǎo)者 信箋(jiān) 漸(jiān)染 結(jié)黨營私請柬(jiǎn) 僭(jiàn)越 直截(jié)了當 教(jiào)學 繳(jiǎo)納 忍俊不禁(jīn) 盡(jǐn)快 禁(jìn)閉 既往不咎(jiù) 勁(jìnɡ)敵 內疚(jiù) 一蹴(cù)而就拮據(jū) 沮(jǔ)喪 前倨(jù)后恭 角(jué)色 看(kān)護 誑(kuánɡ)語 欺人喟(kuì)然 勒(lè)索功虧一簣(kuì) 瞭(liào)望 棕櫚(lǘ) 高屋建瓴(línɡ)抹(mā)布 埋(mán)怨 捋(luō)起袖子 悶(mēn)熱 憤懣(mèn) 所向披靡(mǐ) 捉摸(mō) 眸(móu)子 按捺(nà)不住 問難(nàn) 口訥(nè) 忸怩(ní)作態紕(pī)漏 怪癖(pǐ) 璞(pú)玉渾金 親戚(qī) 祈(qī)求 悄(qiǎo)然落淚 闃(qù)然 宮闕(què) 逡(qūn)巡不前 圍繞(rào) 冗(rǒnɡ)長 拾(shè)級而上吸吮(shǔn) 夙(sù)愿 毀家紓(shū)難 拓(tà)本 謄(ténɡ)寫 風流倜(tì)儻 輕佻(tiāo) 慟(tnɡ)哭韋(wéi)編三絕 因為(wèi) 憮(wǔ)然 唯唯(wěi)諾諾膝(xī)蓋 嬉(xī)戲 畏葸(xǐ)不前 狡黠(xiá)舷(xián)窗 悻悻(xìnɡ)而去 混淆(xiáo) 諧謔(xuè)怏怏(yànɡ)不樂 歆(xīn)羨 酗(xù)酒 泱泱(yānɡ)大國 洞穴(xué) 噱(xué)頭 頤(yí)指氣使 友誼(yì) 氤氳(yūn) 喁喁(yú)私語 殷(yān)紅 應(yìnɡ)承余勇可賈(ɡǔ) 黝(yǒu)黑 寬宥(yu) 逾(yú)期不歸 熨(yù)帖 慍(yùn)色 鳶(yuān)飛魚躍 匝(zā)地 裝幀(zhēn) 飲鴆(zhèn)止渴 甄(zhēn)別 摭(zhí)拾 櫛(zhì)風浴雨 滯(zhì)后 中(zhnɡ)肯 著(zhuó)手成春 拙(zhuō)笨 著(zhuó)落 編纂(zuǎn)成冊 擢(zhuó)升 恣(zì)意 罪不容誅(zhū) 2、反復研讀,體味文章所表現出的“善良的悲劇”。
3、作業布置
以“‘成人之美’和‘自我犧牲’”為題,寫一篇小作文。
《邊城》教學設計5
一、 教材分析:
《邊城(節選)》選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五》閱讀鑒賞第一單元。本單元設立的 目的在于引領學生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本單元選取了三篇文章,有情節沖突激烈的小說,環境描寫出彩的小說,和人物塑造入木三分的小說。這些文章都是文學寶庫中的經典之作 ,具有很高的鑒賞和審美價值。《邊城》是一篇散發著魅力的小說,是沈從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海內外的讀者,也奠定了《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二、教學目標:
1、品讀文中關于邊城風土人情的描寫,把握沈從文筆下湘西的風景美、風俗美。
2、品味作者樸實而清新,流暢而優美,富有生活氣息的散文化的語言。
3、通過交流和討論,把握對人物的描寫,體會人物的性格之美,探尋人性之美。理解作者在這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緊扣課文的有關情節與細節,披文入境,披文入情,通過對具體描寫的'具體分析中得出結論。培養分析鑒賞能力,養成勾畫圈點的習慣。
2、教學難點:品味民俗風情之美,探尋人性之美。 體會作者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展示出人物心理 的寫作手法,用探究的眼光去發現文章之美。
四、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開展三元信息教學,圍繞教師、學生、媒體展開互動,拓展課堂教學的時間與空間,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立足于文本,引導學生主動合作探究,深入思考文本。
五、 教學方法:
1.運用誦讀法、合作探究、討論法,讓學生自己品味課文中的風土人情。
2.運用勾畫圈點法和點撥法,抓住課文中重點段落和句子進行分析,以點帶面,以利于學生對作品的理解。
六、教學過程:
1、導入
沈從文被譽為現代中國的“風俗畫家”,他的小說以恬靜沖淡的風格,小品散文的筆調,詩詞曲令的意境,描繪出湘西邊城的美麗風光,反映了“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畫出眾多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邊城》,充分體現了他的小說藝術的主要特點。
有人說,《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的贊歌,是一首用小說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是一幅用水墨繪就的無彩之畫。因此,欣賞《邊城》,需要有一種獨特的眼光,如果僅拿它當一般的小說,就不 能領略個中真趣。
沈從文用湘西的青山綠水、古樸醇厚的世俗人情,表現他心中的纏綿質樸的愛和人性的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發現它,展示它,品味它。
2、閱讀小說,概括故事情節,擬寫小標題。(預習)課上請同學們交流擬寫的小標題,并復述或概括課文內容。
小標題:
第三節 邊城風俗 / 端午日
第四節 端午邂逅(翠翠—儺送)
第五節 說親事(翠翠—天保)
第六節 看迎親送嫁 / 心事
通過同學們的復述和概括,發現節選部分的故事情節性不是很強,既沒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也沒有懸念迭生出人意料。他只想給讀者展示真實環境中的真實的人物。而沈從文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展示出人物的心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使你情不自禁地融進人物的心靈世界。
《邊城》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全面掌握《邊城》的故事情節,培養分析、概括、濃縮篇幅較長的文章的能力。
2、抓住文中的對話語言描寫,深刻體味作者運用散文化語言細膩呈現主要人物形象的特點。
3、品味文中“三美”,即環境美、風俗美、人性美。
4、理解“歌聲”對主人公翠翠的意義,同時合理探究翠翠的命運。
二、過程與方法
1、泛讀與精讀相結合,教師引導,啟發學生自主發現問題。
2、品味鑒賞重點段落精彩語言,合作探究語言內含的精彩故事。
3、采用故事新編法探究原文給讀者留下的懸念。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沈從文先生清新、典雅的敘事抒情文風,領會作者創造的獨特的主人公魅力。
2、接受作品中所表現的古樸、淳厚的民風和環境美、風俗美與人性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理解“歌聲”的意義,把握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體現出來的淳樸的人性美。
教學難點
體會文中字里行間滲透的美學內涵,合理續寫文本故事可能的結局。
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法 合作探究法誘導啟發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在身心疲憊的時候,突然聽到一首優美而恬靜的歌曲,你是否感受到它就像一杯香茗,讓你心醉?美妙的歌聲能洗凈人世的鉛華,通俗的歌聲能激蕩平靜的心靈,傳遞最真最樸實的情感。同學們,咱們家鄉有沒有這種明白曉暢、通俗易懂的歌曲呢?
學生發言并主動演唱:
學生甲:威寧草海寬又寬,四面八方都是山。
郎是青山不會老,妹是海水不會干。
學生乙:苞谷樁樁一排排,要唱山歌坐下來。
要唱山歌唱兩個,不唱山歌你別來。
學生丙:哥在巖上放羊來,妹在巖下掐菜薹。
哥要菜薹抓把去,要唱山歌晚上來。
學生丁:高山青松青又青,我倆情誼比海深。
如果哪天水干掉,我比妹妹還傷心。
…………
這些都是我們家鄉傳唱的民歌,內容豐富多彩,歌詞表達的情感樸素真摯。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就是通過歌聲來傳情達意,通過歌聲再現人性之美。讓我們共同聆聽這首沈從文先生譜寫的真摯之歌吧!
2、回顧第一課時的內容(“三情”)。
相依為命——翠翠和祖父的祖孫之情
與君相依——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純真愛情
同根相生——天保和儺送的誠摯手足之情
二、教師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一)、探究環境描寫,品味環境美。
1、選文有很多關于湘西環境描寫的語句,請結合提示(教師多媒體展示有關湘西風景的圖片)快速尋找出來,并概述所寫景物的特點。
2、作者對環境的描寫,對故事情節的發展有什么作用?
3、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環境的描寫反映人物哪些特征?
4、根據掌握的信息,描繪整個湘西的自然環境,感受沈先生筆下的環境美。
教師情境啟發誘導:
悠悠的湘西水,流淌在吊腳樓旁,日夜重唱著美妙的歌;青青的山彌漫著薄薄的輕霧,續寫著湘西人的古老故事;林間飛翔的鳥兒,穿梭的人群,編織成和諧而寧靜的畫卷。山高水長,鳥語花香,不變的還是那份神韻,這就是湘西人世代演繹的傳奇。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選代表發言。
(二)、探究“歌聲”的意義,品味風俗美。
1、引導學生尋找選文中有關“歌聲”描寫的語句,同時播放有關湘西民謠,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湘西的情愛故事。
2、選文中哪一部分先寫到“歌聲”?作者是如何描寫的?它對翠翠產生了那些心理上的影響?
3、選文第二部分開始說翠翠做了一個夢,她沒有忘記祖父白天講的故事,翠翠在夢中為什么平時攀折不到的虎耳草卻輕而易舉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說明了什么問題?
4、“虎耳草”在翠翠的情感世界里有什么象征意味?
5、第二天早晨翠翠趕忙把昨晚夢到的情景告訴祖父,祖父為什么不想把實情告訴她?
6、當祖父把實情告訴翠翠的時候,翠翠此時的心理有哪些變化?
7、翠翠在月光下吹著蘆管,為什么“覺得吹得不好”?老船夫長長的曲子,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得柔軟了”?
8、最后,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為什么自言自語說:“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9、教師播放有關湘西少數民族婚禮片段的視頻,結合家鄉少數民族婚嫁的風俗習慣,尤其是苗族對歌娶親的習俗,要求學生就“走車路”“走馬路”的娶親方式談談自己的'看法。
10、以翠翠聽歌后心理變化為主線,理清思路,闡述“歌聲”對翠翠造成的影響。
11、選擇原文有關“歌聲”描寫的經典段落,學生分角色美讀,感知翠翠的純美形象。
學生活動: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教師提示:“歌聲”觸動了翠翠心靈的琴弦,是翠翠魂牽夢縈的“虎耳草”,也是天保外出闖灘悲劇死去的開始,因此,一切因歌而起,一切因等而結束,一定注意分析品鑒。
(三)、回顧全文,看視頻資料,感受人性美。
1、本文寫了“三情”,第一課時已分析,請同學們根據前課的總結,總結人性美在翠翠、祖父、天保兄弟身上的體現。
2、教師出示視頻資料:專家解讀《邊城》中的人性美。
三、拓展延伸探討,合理設想翠翠的命運,續寫原故事可能結尾。
教師引導:《邊城》最后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也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面對這樣的結局,如果你是翠翠,你該怎樣把握你的命運?
學生討論,代表發言:
學生甲:我會一直等儺送,哪怕地老天荒,海枯石爛。
學生乙:這是一個“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等待,世界上的好男人太多,何必單戀儺送?與其抱殘守缺,不如果斷放棄,我會改嫁。
學生丙:漫長的等待或許換來的是心靈的再次傷害,我決定離開這讓我傷心的地方,離開渡口,去遙遠的地方追求新的生活。
學生丁:我要主動去找儺送,告訴他,這一生,他是我的唯一。
學生戊:我守在渡口,有一天儺送終于回來了,可是他帶著一個比我更漂亮的女孩,頓時我嗚咽……“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
四、教師總結:
《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的贊歌,是一首用小說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繪就的無彩之畫。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被人們譽為“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園詩的杰作”。我們對《邊城》小說的解讀雖已告一段落,但人類對愛與美的追求將永遠不會停息。
《邊城》教學設計7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人物的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培養語言鑒賞能力并認識翠翠、爺爺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過分析環境描寫來把握文章的主題。
過程與方法
1.泛讀與精讀相結合,以學生的閱讀發現為線索,教師的閱讀提示為指導,培養學生整合閱讀信息的能力。
2.閱讀興趣的激發與閱讀結論的歸納相結合,幫助學生形成自己對作品的閱讀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領略作品散文化的敘事筆調、生活化的人物語言所營造的古樸而典雅、流暢而清新的氛圍。
2.通過解析古老的風俗習慣、質樸的人物性格,師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題。
教學重點
感受風俗美、人情美。
教學難點
剖析古老的風俗習慣、質樸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題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新課:
齊讀: “我輕輕嘆息了好些次。山頭夕陽極感動我,水底各色圓石也極感動我。我心中似乎毫無什么渣滓,透明燭照,對河水,對夕陽,對拉船人同船,皆那么愛著,十分溫暖地愛著!我看到小小漁船,載了它的黑色鸕鶿向下流劃去,看到石灘上拉船人的姿勢,我皆異常感動且異常愛他們。”
這是沈從文先生寫給他的夫人張兆和女士的一段話。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從文先生對邊城熾熱的愛。沈從文先生被譽為現代中國的“風俗畫家”,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著重從風景、風俗、人情三方面來探究 文中的環境描寫,進而把握文章的主題。
二、分析環境:
(1)風景美:
《邊城》課文很長,布置了同學們扎扎實實的預習,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描寫自然風景的語句,這些景物突出了邊城的什么特點?
明確:P16豆綠色的水 天氣明朗 落日 薄霧 白云
“豆綠色”——象征了純潔、原始和無污染。(欣賞沱江風景,突出水的.豆綠色,給人一種純天然無污染的感覺)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構成一幅色彩明麗的風景畫。邊城的環境美,不僅體現在自然風景上,還體現在風俗美和人情美上。
(2)風俗美:
1、風俗美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請同學們結合文章談一談?
P14.端午節: 龍舟賽 捉鴨子比賽
(這官民同樂的龍舟賽,展現的就是湘西民眾的熱血性格,團結精神和對生活的熱愛)
P19.中秋、過年: 月下對歌、獅子龍燈、放煙花
2、這些習俗透露出邊城人怎樣的生活氛圍?(祥和、和睦、和諧)
突出的都是一個“和”字,所以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樂生”。這種氛圍是不是和《桃花源記》詩意生活相類似。這就是邊城人民生活的獨特的生活環境。
(3)人情美:
在邊城這樣詩意祥和的社會環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樣的人呢?他們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呢?先看看作者寫了哪些人?
明確:翠翠與儺送;翠翠與爺爺;爺爺與過渡人;爺爺與老熟人;順順與兒子……
下面我們分三大組一起來探究邊城的人情美。一、二、三組探究翠翠與儺送的感情;四、五組探究翠翠與爺爺的感情;六、七、八組探究爺爺與鄉鄰的感情 。找出最能表現人情美的那些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的有關語句。
A、 翠翠與儺送:(愛情)先請是三個同學分角色朗讀P18翠翠與儺送的對話。
翠翠:單純(語言:我是翠翠)、可愛(回答時的神情:輕輕地、悖時砍腦殼的)。
1、從剛才的朗讀中可看出翠翠對儺送的初次印象怎樣?(不好,誤以為儺送是個“輕薄男子”)
2、儺送有沒有生氣?請同學談談儺送是個怎樣的人?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
儺送:(他捉完鴨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動詢問,對話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儺送根本不認識翠翠,但他還是邀請翠翠到他家里去)(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關心別人,古道熱腸
儺送:(動作、神態:笑)心地寬厚,熱情開朗
3、翠翠對儺送的印象有沒有變化?在課文中是怎樣體現的?(心理)
明確: P19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時,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罵人的話,心里又吃驚又害羞,再也不說什么,默默的隨了那火把走去”。 “吃驚”的是儺送對自己不但不記仇,還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 十三歲的翠翠,得到一個陌生男子的照顧,心里面還是有幾分羞澀的,幾分難為情。
P19:“但是另外一件事,屬于自己不關祖父的,卻使翠翠沉默了一個晚上。”
心理描寫,把翠翠對儺送的朦朧的愛含蓄地表達出來。
這個片斷,著重通過語言、心理、神態刻畫了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形象,一個寬厚熱情的帥哥形象。正所謂“不打不相識”,在邊城的青山綠水中,兩位拌嘴的年輕人卻給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蒙朧的純潔的初戀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動呢?
B、翠翠與爺爺:(親情)
爺爺與翠翠間的親情,在文中是怎樣描寫的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爺爺對翠翠的感情?
P16:爺爺非常疼愛翠翠。比如看賽龍舟時,他不忘叮囑別人送翠翠回家。(四次)
然后,我們來看一看翠翠對爺爺的感情?
P22: 第六部分當爺爺說到翠翠長大了時,翠翠說“人大了就應當守船呢”,“人老了應當歇憩”,這些話表現出的是翠翠對爺爺的關心。況且下面還有這一句:“翠翠睨著腰背微駝白發滿頭的祖父,不說什么話”,我認為這句話也是寫翠翠對爺爺的感情的,她看到爺爺越來越老,已經想著替爺爺守船了。 (語言)
Q: 不過,在文本中,在另外一件事上,爺爺沒有弄明白翠翠是怎么想的,并且祖孫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么一點隔閡了,大家明白我說的是什么事嗎?
明確:P20。爺爺不理解翠翠的內心狀態。
1、請學生朗讀;
2、分析幾句對話:
“翠翠說:‘一家人都好,你認識他們一家人嗎?’”
“誰也不稀罕那只鴨子!”
(語言)這都是話中有話啊。第一句翠翠對爺爺有抱怨,因為在爺爺的話中,居然沒有說翠翠惦記著的儺送。第二句話,是因為這只鴨子是大老送的,如果是二老送的,即使是幾根鴨毛,翠翠也會愛如珍寶吧。
3、 第五部分寫到爺爺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話“祖父不說什么,還是唱著。兩人都記起順順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灘過節,但誰也不明白另外一個人的記憶所止處”這句話里說“誰也不明白另外一個人的記憶所止處”。怎么理解?
爺爺:記憶所止處:讓天保娶翠翠;
翠翠:記憶所止處:思戀二老。
從全文來看,在愛情問題上,一開始.祖父的確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這也給翠翠帶來了煩惱。不過雖然如此,但這并沒有影響到祖孫二人的感情。翠翠對爺爺一如既往地依賴和關心并沒有發生改變。這份純真的祖孫情怎不令人感動呢?
C、爺爺與鄉鄰:(友情)
①爺爺與“老熟人”:
提問:文中是怎樣描寫爺爺與“老熟人”的關系的呢?
P16:“且因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單,身邊無一個親人,也無一只狗,因此便約好了那人早上過家中來吃飯,喝一杯雄黃酒。”(白描)
“兩人一面談些端午舊事,一面喝酒,不到一會兒,那人卻在巖石上被燒酒醉倒了”。
兩個寂寞的老人,一輩子的老交情,端午節,別人都在圖個熱鬧,他們卻找了個清凈之地,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黃酒,來個一醉方休。俗話說“酒逢知己千杯少”,他們之間的這種純樸的友情怎不令人羨慕呢?
②、爺爺與過渡人:(友情)
P21這里的人情非常淳樸、厚道。(語言、動作)第六部分有這樣一個情節,一個人乘船過河后,一定要給錢,而爺爺卻堅持不肯收,為此兩人還起了爭執。爺爺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說“禮輕仁義重”,雖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錢,但他還是領了這分情。
③爺爺與順順
龍頭大哥順順:“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扶危濟困、樂于助人。
送鴨子、粽子給爺爺(慷慨大方)
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樸、善良、可愛的人啊!翠翠與儺送之間純潔的愛情、翠翠與爺爺間純真的親情、爺爺與鄉鄰之間純樸的友情,總之,小說給我們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純的民風,至善至美的人性。這就是作者營造的“世外桃源” ,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三、如果請同學們用一個字(或一個詞)概括邊城的特點,你會用一個什么字(或詞)呢?
參考答案:例如:“美”邊城山美、水美、人更美:“愛”通過愛情、親情、友情“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純”邊城民風純樸,邊城人心地純潔;“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之間和諧;“自然”這里的人善良、勤勞、質樸、真實、自然,毫不矯揉造作,體現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師點評:同學們總結的非常好,用作者自己的話說,他的理想是要表現“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四、拓展深化:沈從文想通過美麗的邊城,告訴我們什么呢? (總結主題)
明確:作者描寫的湘西,就是作者營造的“世外桃源”,這里民風淳樸,人民淡化功利,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這些都代表著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與之相對應的,就是相對于當時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
我們可以用三個詞概括這篇小說的主題:(贊美、批判、呼吁)
主題是:
贊美:邊城生活的質樸、純真和人與人之間純潔的愛;
批判:物欲泛濫的現代文明;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與人格。
五、通讀全文探究:除了以上分析的人情美之外,小說還為我們展示了邊城的哪些其他人情美?
參考答案::1、P14、15:軍民同樂;
2、P15:順順與兒子之間的父子情;
3、《邊城》中顯示的天保與儺送的兄弟情。
小結:這節課,我們主要通過感受湘西的風景美、風俗美、人情美,把握了文章的主題。同學們,如果有時間,我希望大家閱讀《邊城》的全文;如果有機會,我希望大家到沈從文的家鄉——鳳凰,去欣賞邊城的美麗。
板書: 邊城 沈從文
愛情 純潔
親情 純真
友情 純
《邊城》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一學會專業的、探究性的閱讀小說。
二了解沈從文描繪的湘西風情,品味洋溢著詩情畫意和濃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描寫。
三把握對人物的描寫,如翠翠、祖父。探尋人性之美。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品味民俗風情之美,探尋人性之美。
教學難點:準確地解讀人物,用探究的眼光去發現文章之美。
教學思路
這篇小說是沈從文先生的驚世“田園之作”,充滿濃郁的地方風情。故事情節并不激烈,很多處有大段大段的民俗風情描寫,教學時擬提示學生注意賞析。課內一課時完成。
主要教學
方法課前布置任務,分組閱讀,每組完成一個命題,由每組組長統籌,選合適的方式發言,每組至少兩名組員上臺發言。任務:第一組閱讀小說,概括本文故事情節,并負責介紹〈〈邊城〉〉故事。第二組閱讀小說,品味風俗之美,向同學們介紹。第三組閱讀小說,體悟人情人性之美,向同學們介紹。每組課堂發言時間十分鐘左右。
一、導入新課
在古城鳳凰,有這樣一條橫幅標語歡迎您:“為了你的到來,這座古城守候了一千年。”鳳凰這座美麗的古城,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用心體會這座古城之美。營造情境,喚起學生對美麗古城的向往之情。
二、學生活動
請第一組的同學上臺。一、組員一介紹本文故事情節。二、組員二介紹〈〈邊城〉〉故事情節。三、組員三和四表演翠翠與儺送第一次見面的情景。
這是解讀文本的第一步,這種方式讓學生熱情高漲,表演更是興趣盎然,如臨其境。
請第二組的同學上臺(風俗之美)第二組組長化身為湘西游旅游團長,請組員一展示膠片,分別為“端午節”“新年”“迎婚送親”內容,吐詞雅致,引人入勝。請組員二談自己湘西鳳凰游感。再請全組成員“劃龍舟”,生一“擂鼓”、生一“捉鴨泅水”。最后組長作結沈從文湘西小說特點,并致詞“歡迎你到湘西來”這個命題對學生來講是有難度的,但學生卻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將它完成的很完美。他們將現代社會的我們帶入到那個依山傍水的有著吊腳樓的小山城。
請第三組的同學發言(人情人性之美)一表演兩段情節。A現代社會,一個女青年用假鈔買票坐車,下車后才發現售票員的找零也是假鈔。B鳳凰,祖父與賣皮紙的起爭執,一個不能接受所給的錢,一個卻非把錢送給老人不可。對比中現出人情人性美。二配樂朗誦〈〈邊城〉〉里對翠翠的描寫:“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朗誦課文里第五節后半部分,第六節后半部分。總結翠翠的單純調皮,活潑嬌柔,對爺爺的依戀,信任,開始有了女孩子的心事。爺爺忠厚樸實,如溪邊的白塔,對翠翠有深深的愛。這個命題和風俗之美其實是一脈相承的。風俗美,人情才美。意在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美。
三、老師總結一就每組特點進行點評,第一組生動、扼要。第二組形式新,現場感強。第三組表演是亮點,朗誦又將我們帶入到優美的情境。每組組員都盡到了自己的力量,創新意識強,思維活躍。
二閱讀小說要有思考、有探究性的,它不同于一般的閱讀書刊雜志,帶上我們思辨的審美的眼光,我們定能收獲更多。
三對沈從文先生及其〈〈邊城〉〉補充介紹。請學生課后閱讀〈〈邊城〉〉全文。學生認識畢竟趨于感性,適時進行點撥,上升至理性高度是必要的。
《邊城》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即小說鑒賞的基本要求,對小說的情節、人物、環境的鑒賞分析,并由此把握小說的主題;
2、能力目標:即通過小說的閱讀,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我們的閱讀素養及審美能力。
3、情感目標:接受作品中所表現的湘西古樸、淳厚的人文美的熏陶。
二、教學重點、難點
1、 教學重點:以文本為基礎,引導學生從文本出發,欣賞“邊城之美”
2、教學難點:由文本向全部小說延伸,引導探究“邊城之痛”,展示、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三、學情分析
《邊城》第二課時是在了解《邊城》故事的基礎上,對《邊城》做深入的鑒賞分析,預計學生的閱讀鑒賞情況有兩個特點:一是基本閱讀能力有,但深層挖掘能力不夠,淺閱讀把握故事的能力有,深閱讀分析主題的能力不夠;二是學生鑒賞的層次有一定差異。閱讀面有不同,部分學生會停留在基本的人物、情節的分析上,把握邊城的純樸,少數人能對邊城隱含的悲痛的做出個性的分析。所以在課程設計上特別講究難易層次,意圖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均有收獲。
四、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
1、教法:啟發式引導點撥法
2、教學設計:核心是:“一句話+兩個問題”。
一句話:沈從文創作《邊城》的動機——“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兩個問題:其一是從課文出發合作鑒賞“邊城之美”;
其二是向課外延伸個性探究“邊城之痛”。
兩個問題圍繞創作動機這句話展開思考。“邊城之美”緊扣“健康、優美的人生形式”,鑒賞邊城的“人性美”,全面挖掘“人性美”在小說中是如何體現的;“邊城之痛”以“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為啟發點向課外延伸,引導學生對小說深層創作意圖的領悟,領悟到整部小說的核心。此設計體現鑒賞的由易到難,層層深入,有梯度感;另外由課文到整個小說,能開闊閱讀的視野,提升鑒賞水平;并在鑒賞探究中進行聽、說、讀、寫等多種能力的訓練,全面提升語文素養。
此設計的亮點在于從沈從文創作《邊城》的目的出發來閱讀小說,合乎作者原意,“邊城之美”的緊扣文本,欣賞講究層層深入解讀;“邊城之痛”的挖掘讓學生對整部小說的創作有更深的領悟。最后“美”與“痛”合二為一句話,一個字“愛”,回到小說創作的本源。在進行廣度與深度探究的同時,核心明確,整堂課首尾圓合。
但此設計對學生的閱讀欣賞而言有一定難度,一是小說本身有閱讀難度,問題設置也有難度,對于師生都是一個挑戰。
五、課時安排: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這里山青青水碧碧,這里水寨苗家韻依依,這里就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讓我們先來看一看邊城優美的自然風光。
(播放視頻)
這段文字是描寫茶峒白河沿岸的優美風光,那憑水依山的小城,那清澈見底的河流,那濃翠逼人的細竹,那恬靜幽美的山村,那桃花深處的人家,沈從文給我們勾畫出一個如詩如畫,如煙似夢的田園牧歌似的美麗湘西世界。
(二)“美的贊歌”——邊城之美
然而作者在談到小說的創作動機時說:“我的主意個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
“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今天我們將圍繞這句話來欣賞《邊城》。
課文鑒賞:邊城之美
小組合作、比賽,欣賞小說的人性美 。
活動要求:
1、請結合課文內容,選取小說當中的某個人物(翠翠、爺爺、儺送、天保)欣賞小說的人性美。
2、寫幾句話,寄語人物。
如:翠翠,你就像
翠翠,我想對你說
(學生小組交流展示)
邊城人們“優美、健康的人生形式”,這種“優美、健康”的人性美,在每個人身上展現出不同的特點”。
其一,每個人身上閃耀的人性閃光點:
天真純潔的少女
純樸厚道的老人
真摯善良的少年
友愛互助的鄉民
其二,人與人的關系上,體現的人情關系的和諧,親密:
(人性美:優美健康)
老師總結:
文藝評論家劉西渭:“這些可愛的人物,各自有一個厚道然而簡單的靈魂,生息在田野晨陽的空氣。他們心口相應,行為思想一致。他們是壯實的,沖動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掙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對于生活沒有過分的奢望,他們的心力全用在別人身上:成人之美。”
《邊城》就是這樣一曲“美的贊歌”
(三)“愛的悲劇”——邊城之痛
“到了冬天,這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
個性探究:邊城人們是那樣的善良、純真,翠翠的愛情為什么會以悲劇結束?
(學生自由展示)
老師引導:“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這是一種自然、原始的人性,所帶來的悲劇。(原生態)
這種自然、原始,是源于邊城的偏遠,閉塞;這種人性是“未經城市文明污染”的'純凈的人性,是源自人本性的自然而然。
這鐘自然、原始的人性,是純凈的,也是人性中最真實的一面。
2、這是一種因“愛”而深情,因“愛”而絕望,因“愛”而矛盾,因“愛”而有所顧忌,符合“愛”的邏輯,不悖乎人性的悲劇。
邊城的人是可愛的,他們因愛而勇敢,又時為愛而奮不顧身,又時又因親情而對愛有所顧忌,所有的悲歡離合生死都因真摯的愛而起,而不是因罪惡邪念,最終悲劇的結局符合“愛”的邏輯,是不悖乎人性的“愛的悲劇”。
邊城是一個溫暖的作品,但隱伏著作者很深的悲劇感;邊城是一個懷舊的作品,一部帶著痛惜情緒的懷舊作品。是沈從文美麗而帶點傷感的戀鄉夢。
(四)結束語
《邊城》是一曲優美健康純潔的“美的贊歌”,又是一出彌漫著淡淡哀愁和濃濃詩意的“愛的悲劇”。我們對《邊城》小說的解讀雖告一段落,但《邊城》帶給我們的對真、善、美與愛的追求永遠不會停息。
(五)課后探究
閱讀《邊城》整部小說,探討《邊城》散文化的寫作風格。寫一篇讀書報告。(或自選角度)
《邊城》教學設計10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育點
1、了解沈從文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
2、感受沈從文小說的語言特色。
(二)能力訓練點
1、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
2、體會沈從文小說的表達特點。
(三)德育滲透點
走進作者構筑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會人性之美。
二、重、難點
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和細致含蓄的心理刻畫。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要求學生用劃出文中集中描寫環境的文句或段落,邊誦讀邊體會其意境的作用;找出文中表現翠翠心理的文句甚至文段,揣摩其含而不露的特點,分析這些心理描寫對塑造翠翠這個人物和表現小說主題的作用。
五、教學內容和過程:
1、重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導入新課
A簡介作者沈從文。
B人物可愛,是沈從文先生小說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愛善良,可又為什么能從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請讀課文。
(2)檢查預習,學生快速閱讀課文中幾種描寫環境的內容,并與學生共同探討:這些景物描寫有何共同特點?又有何作用?
文中集中描寫的有四處。(景情結合、烘托)
(3)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課文。
翠翠心中的凄涼——翠翠的父親、母親——翠翠的夢——爺爺上城——爺孫談“唱歌”——翠翠愛聽“歌”
A翠翠為何要“胡思亂想”?談談你的感受。
B翠翠的夢,有什么深刻含義?祖父為什么“不告訴翠翠昨天晚上的事實”?
C“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氣”,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誰的氣呢?
D翠翠開始問爺爺“我萬一跑了呢”,到后來她又問“爺爺,我一定不走,可是,你會不會走”,這種變化說明了什么?
(4)參考注釋,分析課文中出現過的人物形象的共性,進而領悟文章的主旨
2、總結與引申
反復研讀,體味文章所表現出的“善良的悲劇”。
3、作業布置
以“‘成人之美’和‘自我犧牲’”為題,寫一篇小作文。
4、板書設計
翠翠
美麗多情
天真可愛
爺爺
安于清貧
忠于職守
《邊城》教學設計11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重點分析小說所描寫的“邊城”的風土人情,體會沈從文的小說風格。
2.把握對人物的描寫,分析主要人物重點是翠翠的形象。
3.結合人物分析,領會作者的創作目的,小說的主旨。
教學重點:
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沈從文的小說風格。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方法:
品讀法。
第一課時
一. 教學導入:
投影:
1.“美字筆畫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認識,愛字雖人人認識,可是真懂得它的意義的人卻很少。”
2.“我崇拜朝氣,歡喜自由,贊美膽量大的,精力強的……這種人也許野一點,粗一點,但一切偉大事業,偉大作品就只這類人有份。”
情學生談談這兩句話的體會(略)
這位追求美愛與自由,熱愛青春與美的作家就是現代小說家——沈從文。
二.介紹作家作品。
沈從文(1902-1988),我國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煥,筆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蕓蕓、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鳳凰人。苗族。1918年小學畢業后曾入本鄉土著軍隊當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開始在《晨報副鐫》、《現代評論》《小說月報》《新月》上發表作品,并與胡也頻編輯《京報副刊》和《民眾文藝》周刊。1927年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等編輯《紅黑》雜志,并參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島大學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編《大公報》副刊《文藝》及天津《益州報》副刊。抗戰爆發后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學教授,并繼續辦原刊物,以此為陣地,集合許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館工作,在中國古代服飾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績卓著,有許多專著。1978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員。其文學創作宏富,數量驚人,有小說、散文、文論、自傳、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種,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鴨子》《蜜柑》《神巫之愛》《虎雛》《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湘西散記》《邊城》《長河》等。其中短篇小說《丈夫》《貴生》《三三》,長篇小說《邊城》《長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學貢獻在于創造了一種描寫特殊民情的鄉土文學,并受廢名影響,取其抒情筆調,發展了新文學中抒情小說的文學形式。大部分小說是以湘西生活為背景,對故鄉人民懷有不可言狀的同情和溫愛。以其特異的“生命形式”,熔生動豐富的社會風景畫和優美清新的風情風景畫于一爐,展示其民情的粗獷強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反樸歸真的牧歌情調。這種鄉土抒情體的美學風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會理想,也對后來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三.識字與解詞:
1.給加點的字注音:
喁喁( )黑黝黝( )燜菜( )竹篁( )碧溪 且( )儺送( )涎皮( )甬道( )莞爾( )濱水( )蒿艾( )角隅( )胡謅( )嗤笑( )茨灘( )碾坊( )茶峒( )
四.整體感知,把握情節:
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通過以下步驟把握小說情節:
1請學生復述小說的情節
2提問:這篇小說的情節,前后有許多照應,請找幾個例子
點撥:
(1) 翠翠夢中摘虎耳草。
——父母對歌相戀的故事翠翠問外公“萬一我跑了呢?”
——翠翠想“坐船下桃源縣過洞庭湖”翠翠夢中聽歌“像跟了聲音各處飛
——外公講翠翠父母唱歌相戀,“就是這歌唱出了你”翠翠說:“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翠翠夢見摘虎耳草,“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祖父所唱的歌,原來便是那晚上聽來的歌。
——儺送唱了一夜的歌。
3理清小說思路
(1)黃昏看景,幻想出走 (2)無人理解,內心悲傷 (3)月下故事,埋下陰影 (4)夢中聽歌,感情清晰 (5)兄弟比歌,天保闖灘 (6)夜晚等歌,祖父暗示 (7)吹笛談心,感情明確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通過小說的語言、心理、環境描寫,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2.結合人物分析,領會作者的創作目的,小說的主旨。
3.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樹立愛世界、愛人類、愛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學重點:通過小說的語言、心理、環境描寫,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教學難點:沈從文的小說風格。
教學方法:品讀法。在小說中,翠翠是一個情竇初開的天真少女形象。情竇初開的少女的心思和行動往往給人以一種難以琢磨的感覺。翠翠作為也不例外,你能否找出幾處?
明確:
(1)翠翠看著天上的紅云,聽著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兒薄薄的凄涼。
(2)翠翠為何要“胡思亂想” ,產生出走的念頭?
(3)翠翠坐在溪邊,為什么就“忽然哭起來了”后來心中又“很覺得悲傷”?
(4)在聽父母的故事是,翠翠為什么要“間或吁一口氣”?
(5)翠翠為什么要做那樣的夢?為什么平時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輕而易舉摘到了?
(6)翠翠在月光下吹著蘆管,為什么“覺吹得不好”?祖父長長的曲子,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
(7)最后,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為什么自言自語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1) 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閑坐下來。看著天上的紅云,嗅著空氣中殘留著的白天熱鬧的氣息。不覺寂寞惆悵涌上心來,看世上萬物都那么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覺得“好像缺少什么”。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卻不能像雀子、杜鵑、泥土、草木、甲蟲那樣,熱烈勃發。和周圍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涼”。
(2) 翠翠感到日子有點痛苦,“好像缺少了點什么”,她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并不當真地胡思亂想著自己出走以后帶給爺爺的懲罰。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嘗嘗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這樣一個念頭,就嚇壞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顧爺爺正忙著搖船,一次又一次叫爺爺回家,仿佛晚一點他們真會分開。
其實,翠翠此時心里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或一件具體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虛心情郁悶,這是一種無法言說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因為無法言說,所以沒人能幫助你;因為確實存在,所以它總在折磨你。這就是孤獨感。
翠翠這清醒的白日夢,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秘的內心情感托現給讀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哀怨的心理。 翠翠懷著滿腔心事,無人能訴說。渡船上人們悠閑地過渡,又有誰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閑和翠翠內心的波動,形成動與靜的對比,表現出翠翠那看似無來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無來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竇初開的朦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這樣閉塞但人情質樸的環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會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樣。翠翠的夢寫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動心理。翠翠情竇初開,聽到外公講父親和母親浪漫的愛情故事,不由得聯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夢見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時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內心里以前對儺送朦朧的感情,現在明確起來了。“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表現出她內心的忐忑不安。 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卻沒有來。“一片草蟲的清音復奏”,更使翠翠的心亂,連蘆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長長的曲子,婉轉的曲調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溫柔起來。翠翠最后聽祖父唱歌,就是儺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實了,她知道儺送也像自己愛他一樣,愛著自己。她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這時她已經 知道虎尾草要交給誰了。 朦朧 清晰 明確
5.作為翠翠世上唯一的至親,祖父對翠翠的感情是如何看待的?他的心情怎樣?又是如何去做的?
明確:
心情:既憂愁又快樂
明確:天保和儺送突然發現兩人愛上的竟是同一個姑娘,眼看兄弟要變成情敵,他們沒有反目成仇,也沒有像流行小說寫的那樣,其中一個慷慨“出讓”,他們懂得,姑娘不是財產,感情沒有價格,你必須接受姑娘的選擇,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選擇。于是他們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競爭,哥哥走了車路占了先,就一定讓弟弟走馬路先開口,結果一唱定乾坤,這里沒有裁判,沒有評委,沒有公證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濃于水的手足深情。為了成全弟弟,哥哥帶著失戀的憂傷遠走他鄉……
7.翠翠是一個怎樣的形象,爺爺又具有怎樣的性格,天保和儺送又是怎樣的人?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邊城》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邊城》經典教學設計09-29
《邊城》的教學設計10-18
邊城教學設計08-17
邊城優秀教學設計08-23
高中《邊城》教學設計09-21
邊城教學設計與反思09-23
《邊城》教學設計(精選14篇)06-09
《邊城》教學設計(精選10篇)05-14
《邊城》教學設計(精選12篇)04-01
《邊城》教學設計(通用12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