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邊城》學生讀書筆記(精選12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寫一篇讀書筆記好好地作記錄了。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邊城》學生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邊城》學生讀書筆記 篇1
今天我讀完了沈從文寫的《邊城》,它講述了撐渡老人與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的純樸生活。以及翠翠與船總的兩個兒子的愛情悲劇,作者用清麗的筆調寫出了湘西濃濃的鄉土味。
整個小說描繪出一個世外桃源。這里的人們誠實勇敢、樂善好施、輕利重義,詩般地生活。
翠翠是文章的主人公之一,“她在風日里成長著,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撫養她,教育著她。”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如一只小獸物”,“從不想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生氣。”邊城的生活使她出落成一位眉清目秀、聰慧溫柔、且帶幾分矜持,幾分嬌氣的少女。
老船夫是翠翠的爺爺。他忠厚、老實,幾十年如一日地守著渡船,他給人方便而快樂,從而他的真誠獲得了許多關愛。賣肉的不肯收他肉錢,小商販送粽子給他,水手們送棗給他,這種超越階級關系、金錢的鄉鄰之情在現實生活里幾乎是不存在,現在的人們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斗氣。沒有構成一個和諧的社會。
《邊城》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表現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提供了富于詩情畫意的鄉村風俗畫幅,用別具一格的手法突出了人性的美麗。
《邊城》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表現出了人性美,為我們繪就了一幅如詩如畫美麗的湘西。表達了作者對田園牧歌般生活的向往,這和如今世界比簡直就是一塊脫離塵世的.桃源。這種寧靜地生活的人們充滿了初始的本質的愛。
當今社會的人太過于浮躁,缺少了一種內心的寧靜,許多人追求物質上的滿足,成了“房奴”、“表叔”從而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守財奴,他們缺少了心靈的滿足,作者正是想通過湘西人們的生活告訴當今世人,心靈上的充實才是真正的滿足。
《邊城》學生讀書筆記 篇2
邊城是個美麗的地方,所以《邊城》首先吸引我的,便是湘西秀麗的風景。但茶峒熱情質樸的人民,還有那田園牧歌是的生活,是我更加迷戀《邊城》。
沈從文用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
小說中的人性情質樸。老船夫將自己的一生束縛在了渡船上,替人擺渡卻不收一分錢,還煮好茶供來往過客飲用這是茶峒人民的象征。楊馬兵,船總順順乃至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這大概是沈先生所構想的`一處世外桃源,體現了沈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向往和追求。
小說中最吸引我們的是翠翠的那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走散,遇到了儺送,儺送幫助了翠翠,翠翠雖言語上并未表露,但她從此也多了一分少女的心事。這本是“兩心永相依”的一件美好的愛情故事,但天保——儺送的哥哥也愛上了翠翠,天保知道儺送要渡船不要碾坊,所以天保成全了自己的弟弟,自己一人外出闖灘卻不幸遇難。儺送愧疚,離開翠翠,翠翠最終依舊守著渡船等候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的年輕人,但他“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結局聽起來很令人惋惜,但卻又充滿了希冀,這正如沈從文老先生對祖國未來明天的期盼。
但文中也不盡然是體現美好品質的情節。翠翠的愛情中就出現渡船與碾坊的抉擇。王團總家與這邊城風情有本質上的不同。他們注重金錢而不是人情,這里體現出沈先生的擔憂,這邊城的鄉土氣息,如今在國家中,正被外來文化慢慢侵蝕。沈先生愛這片鄉土氣息,憎惡重利輕義,但他知道這鄉土氣息總有一天會被替代,所以他借愛情悲劇表達了自己的無奈與希冀。
沈先生的擔憂是正確的,如今這社會,渡船與碾坊,我相信選渡船的人少之又少,多少人為了利益不擇手段。國家在宣傳正能量,現在我在這里,也呼吁大家保有這樣這樣一份鄉土氣息,這鄉土氣息,不是土氣的代名詞,而是純真質樸的象征。我很喜歡這部小說,首先因為它很短,便于閱讀。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邊城》的內容其實很深刻。
《邊城》學生讀書筆記 篇3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如水的平靜,沒有戰爭的那股硝煙。它描寫的是住在山區的一位老爺爺和他的孫女翠翠的平靜生活。在那個山村里有的是山,有的是水,有的是那樸素的人的一張張面孔。
作者曾經講到:世間真有百思始得其解的怪事情,每次只要我規規整整地寫下“沈從文”三個字,我就立刻會想到水,汪汪洋洋的水,這倒不是因為他的“沈”姓有一個三點水的偏旁,而是因為他如水的性情。
他曾在寫于一九三一年的《自傳》中說:“我情感流動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我幼小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離。我受業的學校,可以說永遠設在水邊。我學會思索,認識美,理解人生,水對我有極大關系。”我是住在海邊城市的.一位中學生,對于水我是不會陌生的,我能理解:水和沈從文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的傾向不可分。
我明白了,也領悟到了水的德性為兼容并包,從不排斥拒絕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離奇不經事物!卻也從不受它的玷污影響。水的性格似乎特別脆弱,且極容易就范。其實則柔弱中有強韌,如集中一點,即涓涓細流,滴水穿石,無堅不摧。水教給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樂,并作橫海揚帆的美夢,刺激我對于工作永遠的渴望。
“正因為工作真正貼近土地人民,只承認為人類多數而‘工作’,不為某一種某一時的‘工具’,存在于現代政治所培養的窄狹病態自私殘忍習慣空氣中,或反而容易遭受來自各方面的強力壓迫與有意忽視。欲得一稍微有自主性的順利工作環境,也并不容易。但這不妨事,倘若目的明確,信心堅固,真有成就,即在另外一時,將無疑依然會成為一個時代的標志!”
他的這段話極具預見性,隨后不久,他就因為不肯做“工具”而“遭受各方面的強力壓迫和有意忽視”,連“稍微有自主性的順利工作環境”也不可得了。這是作者的另一段描述,看出他當時達到處境是非常之艱難的。《邊城》就是從這樣一個人的筆下刻出來的,是多么的生動傳神,文中的人物都是在這山水的哺育中長大的,這一點一滴是生就了多少美夢多少渴望。
《邊城》學生讀書筆記 篇4
周末,獨自一人站在窗邊。手臂中抱著那本《邊城》,心中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凝視著遠方,隱約中,仿佛聽見了那此起彼伏的山歌。它是如此的悠揚,從遙遠的湘西飄來,將來自那茶峒小鎮的那份純凈也帶進了我的心中。
《邊城》是沈從文著名的中篇小說。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湘西茶峒鎮的'唯美的愛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個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少女。她與身為老船夫的外公相依為命。在端午節那天,她無意中與一個青年相遇——他就是儺送。翠翠在心中暗暗愛上了這個青年,而青年也喜歡上了這個善良、清純的女孩兒。但這兩個少男少女都將這朦朧的愛意藏在心里,并未說出口。
然而,命運充滿了戲劇性。
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翠翠,并準備娶她。而父親要求儺送娶一位大家千金。但儺送深愛著翠翠,他寧可放棄磨坊去繼承一條破船,也要與翠翠在一起。于是,他們兄弟倆決定用最浪漫的方式競爭:唱山歌。哥哥謙讓給弟弟,讓他先唱。可當弟弟一亮嗓子,他便深知自己不是弟弟的對手。他便微笑著退出了。
讀到這里,我原本以為故事會像以往的故事那樣:弟弟儺送與民女翠翠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可當我讀下去才發現,故事并不像我想象中那樣簡單而那樣美好。天有不測風云。哥哥天保在外出闖灘時不幸遇難,而儺送認為哥哥的死是他造成的,十分內疚,不知去向了哪里。一直為翠翠操心的外公也不幸地去世。最后,只留下翠翠孤獨地在江邊,靜靜地等待著儺送的歸來。
我不禁為他們的悲慘命運感到悲哀。同是追求愛與美,為何他們卻要付出如此的代價?也許,這就是命運。但它給我們更多的,是書中淳樸的民風以及對真愛執著的追求。儺送為了真愛,放棄了富有的機會;而翠翠也為了真愛一直守候在江邊。這些都體現出了他們對美好的追求與向往。還記得茶峒的人們互相打趣的場景;還記得翠翠與爺爺相依相偎的背影;還記得端午時節茶峒人民歡慶時的表情。這一切的一切都這值得我們去細細地品味。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希望翠翠能在這期望中等回“這個人”,等回應該屬于她的那份愛。
《邊城》學生讀書筆記 篇5
那個年青人究竟有沒有回來呢?《邊城》里沒有說,留下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局給讀者去猜想、去補充。象一首悠長的山歌,旋律樸素,但是嘹亮的音調卻足以在聽者心中激蕩起層層漣漪,久久不能散去。
若是把各種書籍比喻成各式的飲品,那么,《邊城》就是一杯白開水,透明、純粹,不含任何雜質。入口的感覺雖然總是淡淡的,但是你不會厭倦,反而,會在一次一次的品飲中體會到她與眾不同的風味。
不能不佩服沈先生的文筆,薄薄的一本小書,那樣云淡風輕的描寫,就生動地重現了茶峒別具特色的人情風味、鄉土世故。還有翠翠,這個山泉一樣清澈的女孩,她的愛情亦在字里行間不動聲色地鋪展開來了。遍覽全書,可曾有一處明明白白地寫出“愛情”兩字呢?但凡是用心讀過的人就一定能體會出一個情篤初開的女孩對愛情的向往與執著。
要怎樣的一份情感,才值得用一生去等待呢?看書的人也許不明白,但是寫書的人一定明白,書中的人物一定明白。
翠翠不過是十四五歲的年紀吧,剛剛開始憧憬“愛情”這種神秘的情感。她所想要的,不是富貴的家業,不是顯赫的地位,她所期盼的,不過是自己喜歡的人能為自己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情歌,而自己就能在歌聲的伴隨下,在美麗的夢境里遨游。
這本書把一個沉浸在對愛情的.美好幻想中的女孩的形象勾勒出來了。我們的眼前也許沒有這個女孩的相貌特征,但是有一點是無庸置疑的:她一定有一雙清澈透明的眸子,一定有一顆晶瑩剔透的心。都市里有太多紛擾復雜的情感了,就像河水,再好的水質也免不了攙雜泥沙和石塊。而在《邊城》里,一切都是簡簡單單的。愛,或者不愛,一句話就可以說明白。
《邊城》像清風一般吹拂著都市人那顆不安分的心。簡單決不意味平淡,相反,簡單的文字、簡單的情節,蘊藏的正是強烈的情感。《邊城》里的文字正如茶峒小鎮的民風,淳樸、單純、明了。在平凡中看出偉大,在瑣碎中透露深刻。這就是《邊城》。
《邊城》學生讀書筆記 篇6
沈從文的《邊城》的確寫得很漂亮,把小說當散文來寫,意境十分美。
看過《邊城》的一些介紹,其中每個人、每件事物都有必須的象征好處,把整個時代都寫出來。但作為一般的讀者,我承認自我沒有辦法看得太透。
《邊城》所展此刻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能夠計數。”在如今,城鎮的物質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后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干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農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筑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這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墻,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我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里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么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我的'職務對于本人的好處,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后,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情緒……為人卻那么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
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只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著拖船攏岸。”“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應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
本就應是圓滿完美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后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著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涌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云”、“聽著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凄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為一只渡船與一只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為“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著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透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期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向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邊城》學生讀書筆記 篇7
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著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夫的孫女翠翠。但是翠翠心里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里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著翠翠,但是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夫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著,等著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著人生,詩意地演繹著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著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著不完美。她的愛情悲劇可以說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培育出美麗的愛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而現在誰會放棄自己的愛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棄自己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愛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親情固然重要,但是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后來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說明后,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后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后在一起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看過《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愛情又一次產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了解,但是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應該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了。
邊城就是這么一出健康純潔,而又彌漫有淡淡哀愁和濃濃詩意的愛情悲劇和人性的悲劇。
《邊城》學生讀書筆記 篇8
人的一生中不過于學習再學習,讀好書,是學習的一個重大步驟,讀了好書,就能學到好的知識。我最近讀了一本好書叫《邊城》。《邊城》給人一種遙遠而神秘的感覺,看了之后卻覺得溫暖而平淡,人間的真情意,人間的風情,倒全是體現了出來。
書中的故事以湘西的小鄉村為背景,給我們描繪了一副民間風情的畫。從一個渡船老人和他外孫女尋求愛情的生活中,體現了民間的真情真意和民間淳樸的愛情。還讓人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友誼之美。所謂情表達得最深,書中的情最深的親情不過爺爺對孫女翠翠的愛。這情深在爺爺對孫女的真,對孫女的關懷,還有對孫女日日夜夜的照顧。他不僅僅是作為爺爺在愛孫女,也承擔著翠翠母親和父親的責任。
爺爺是一名忠誠樸實的人,擺渡了50年,還要繼續做下去為人服務。他要照顧的不僅僅是翠翠的穿吃住行,還要關心她的情感世界,為孫女翠翠的感情出謀劃策,讓她在大老和二老之間做選擇。只是后來大老出了事,二老也誤會了他們,從此離去,爺爺也為這件事而傷心,最后告別人世。兩人的親情在這貧困的生活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人感到溫暖又憂傷。冥冥之中你發現了嗎,這份無法復制的愛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親情嗎?
翠翠也是個善良的人兒,她的外表和心靈一樣美,讀著書你就能感受到她的個性和脾氣,就像湘西水孕育出的一樣,那么平和,那么柔,不爭不搶,默默和爺爺守在渡口邊,多么可愛的`一個人啊!當爺爺去世時,她失去親人的悲傷和失去愛情的悲傷交融在一起,令她的世界倒塌,好在楊馬兵的安慰使她堅強的活了下來。她的情在對天保和弟弟儺送的認真,在兩人同時喜歡上翠翠時,翠翠的真情考慮和對儺送走后的等待,這難道不是份真誠的愛情嗎?
友誼和關懷則是順順和楊馬兵對祖孫倆的照顧,誠意滿滿,不怕不動人。《邊城》里的一切都讓你覺得溫暖,文字中透露出很深很深的情意,卻也有悲傷,大老的死令人悲傷,二老的離去令人悲傷,爺爺的去世也令人悲傷,好在孫女翠翠后來一直有人陪著,也就讓人感受到了邊城的溫暖。
親情與愛情,友誼與關心,讀完這本書讓我感悟了不少,親情是我們永遠的頂梁,愛情是選擇中不一樣的回響,友誼是困難時伸出的雙手和陪伴,關心是落魄時不一樣的問候。不僅看到了不一樣的情好看到了活在正直,善良世界的農民。我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為那樣的人,有著最真的親情與愛情,有著令人羨慕的友誼,成為善良樸實的人民,就算遇到在多的挫折,也堅強的活著。
《邊城》學生讀書筆記 篇9
沈老先生的一篇《邊城》,一下子將我們拉到了他的家鄉,那個有著吊腳樓、竹筏、小周的湘西水域。我似乎能呼吸到那充滿水汽的空氣,清新濕潤,人被籠罩其中,仿佛凈化了靈魂,脫離世俗,重獲了新生。一陣和風吹來,夾雜著幾分情竇初開的青澀與美妙,也帶來了這個悲喜難定的故事。
人性中最美好的東西——情感,在這個自然淳樸的邊城里毫無修飾地展開了。那年端午,在河邊遇見了他或她,稚趣的言語,意外的邂逅,于是,一種不可言狀的情感便毫無防備地觸到了彼此心底最柔軟的地方,在那里生了根發了芽,以致夜里的歌聲也仿佛插上了翅膀,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竄過懸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坐在那白日里為強烈陽光曬熱的巖石上,我們和翠翠一起惆悵……
我想,大概也只有沈從文才能寫出如此宛若自然天成之作了吧。在外漂泊的生活,讓他看透人間冷暖,世態炎涼,更加激發了他對家鄉題材創作的靈感,于是卸去世事,脫下塵俗,便有了翠翠,有了爺爺,有了天保,儺送,有了由內而外散發的純善溫潤的人性之美。沒有外界的浮華和喧囂,邊城仿若一個世外桃源,質樸自然,又似一曲清麗哀怨的田園牧歌,優美純真。
曾經讀過一篇關于沈從文的趣聞,是回憶他第一次做教授時上第一堂課的窘態:一個堂堂的大學教授第一節課害羞地站在講臺上十幾分鐘沒說話,又用十幾分鐘講完了原準備兩小時的課,更在黑板上寫下“這是我第一次上課,膽小所以……”的句子惹得學生哄堂大笑。讀了《邊城》,我才明白這原來只是他如水城一般質樸的真性情流露罷了。而世人將“國學大師”之稱贈予他,則又歸功于他那文弱的書生氣下隱藏著的剛毅。《邊城》中的.翠翠沒有因為爺爺和儺送的離開而尋短見,她只是平靜而堅強的等了下去;天保也沒有因為催促已心屬儺送而頹廢或哭泣,因為他是一個男子漢,他選擇了下險灘,即使最后面對的是死亡,他也沒有退縮,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走的路。
一部作品,其實也是作者某一面的真實寫照,所以我堅信沈從文大師一定是位質樸、祥和、骨子里透著一股剛毅的文學巨匠。
“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杰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起它,精致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的理想建筑,這廟里供奉的是‘人性’。”
《邊城》學生讀書筆記 篇10
一位老船夫,一個女孩、一只黃狗、更使這景色優美的湘西邊城平添了一份溫暖的感情,他們雖生活拮據、但卻生活得很安詳、佷快樂。生活這喧器的大城市的我們,雖然擁有佷好的生活條件,但卻始終失去了那份最簡單的樸實的快樂,多么向往那座邊城的日子。
這那里,老船夫和他的孫女天天我別人渡船,大家覺得不好意思、所以有時候會硬塞些錢給老船夫、但老船夫卻死都不肯收、天熱了還會為渡江的.人準備解渴的茶水,老船夫的身上閃耀著多么善良的人性光輝、試問在當今社會,像老船夫這樣真誠友善待人、無私奉獻的人還有多少?大家都在追名逐利中漸漸失去了骨子里的那份真。
翠翠是老船夫的孫女,是個懂事的姑娘,與老船夫相依為命,互相關愛著,她總怕爺爺會離開她,爺爺知道自己總有一天會死去,所以一直為翠翠的婚事操著心。
翠翠心里喜歡的是二老,大老卻來提親了,爺爺問她愿不愿意,她始終是沒給出個答案。兄弟倆決定公平競爭。
不多久,大老被淹死了。這是不是他要成全二老和翠翠的表現?二老由于家里的壓力和對哥哥的一份譴責。他不在對翠翠表示要追求的熱情,他離家了,不知道什么時候回來。
爺爺在經歷二老及其父親順順冷漠的態度之后,在一個狂風暴雨的夜晚后,他離開了這個人世。
白塔倒了,船要走了,人逝了。一個悲傷的力量充斥了整個結尾,讓人的心緊緊的揪了一下。我想老船夫為別人渡船渡了一輩子,為翠翠的婚事受到了不少心靈的冷漠,他想休息了,他該休息了,他帶著翠翠的愛閉上雙眼。
可是二老在哪里?他什么時候回來?也去明天,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他就這樣為了那樣一份兄弟情而就這樣舍棄了那一份還沒真正開始的愛情?
沈從文最后還是沒有給出正真的答案,他給了讀者一個想象的空間,我甚至覺得這樣一個捉摸不定、不果斷的結局是給翠翠當初沒有大膽表明自己的心意的懲罰,她思想的保守和固執讓她沒有得到自己的愛情,這是必然。
邊城的人都是真誠樸實的,但讀著沈從文描述的文字,總覺得有一絲拘謹纏繞在心中,總覺得在邊城的人的心中還縈繞的一份保守固執,亦或者說,在邊城這個僻遠,遠離大城市的小鄉村。人們依山旁水地生活著,周圍的山和水似乎相隔了他們思想中的某一個成份,讓人讀來心中不由得升起一絲悲傷。
《邊城》學生讀書筆記 篇11
“這個人也許永遠也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帶著這個遺憾的結局,我結束了第三次閱讀《邊城》的歷程,那股強烈的復雜感涌上心頭,心里像是被風吹了整整一個通宵后清晨的藍天,空曠的發痛。沈從文給了我們失望,同時,又給了我們希望,儺送,明天,你會回來嗎?
那些由浮云記錄下來的花事,那些由花開裝點過的浮云,都在這一個無盡漫長的等待中變成荒原的旱季。當潮水涌上年代久遠的堤岸,夏天連接了下一個夏天,儺送,你什么時候回來?當大雨席卷了茅草屋后的那個白塔,夏天淹沒了下一個夏天,儺送,你什么時候回來?跳過綠春悲秋忍冬和下一個夏天,你會不會出現在那個渡口邊站著的翠翠面前,眉眼低重,轉身帶走一夏天的雨水,再轉身帶回染上顏色的積雪,你有沒有想念那個岸邊純真的翠翠呢?
在我心里,我一直固執的認為《邊城》的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翠翠苦苦等待的那個人,那個走馬路為翠翠唱歌的那個人,那個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人,帶著他未了的心愿站在那張熟悉的、純真的臉孔面前,在那個和平安靜祥和淳樸的田園里,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正如沈從文所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從這本書里,我看到的是對人類誠實美麗的贊頌。
翠翠——那個乖巧伶俐淳樸,天真而不嬌嫩,就如湛藍天空下剛長著青枝翠葉的嫩竹,這個純真的女孩對愛情的到來又向往又擔憂,在夜幕降臨的時候,她“會有點薄薄的凄涼”,她覺得生命中好像缺少了什么,情竇初開的少女心里既幸福卻又擔憂著、羞澀著。
至于儺送和天保,岳云二老英俊瀟灑又能干,大老沉穩正直,兩兄弟同時愛上了天使般的純潔的翠翠,對愛情的忠誠、堅貞,同時又表現了他倆自我犧牲的美德。當兩兄弟約定在對岸為翠翠唱歌時,做哥哥的堅持讓弟弟唱,自己一晚上都沒開口,第二天就下灘去了,他心里為弟弟高興,同時又為自己失落著,所以他好多天沒有開口講話,而不幸的的'事接踵而至,這個熟識水性的水鴨子為了救人淹死了,儺送的心里滿滿的裝的都是對哥哥的內疚,他沿河灘找了幾萬里,為了找到哥哥的尸體,他不辭辛苦,那是對哥哥的不舍、內疚和難過回來后,他的心里更加矛盾,一邊是對哥哥的內疚,一邊是對翠翠那深深的愛,加上父親的壓力,他不得不選擇逃避,可是即使是逃避,他還是很堅定的告訴父親,自己不想當碾坊的主人,他歡喜的人是渡船的外孫女是那個純真的翠翠!就這樣,他走了,義無反顧的離開了家,離開了翠翠。而爺爺也因為一連串的打擊,在順順那里又得不到證實和肯定,留下孤苦伶仃的翠翠去了天堂。
我幻想著翠翠一直哭、一直哭,爺爺走了,再也沒有人帶她去看端午的賽龍舟,再也沒有人陪她度過以后的風風雨雨,再也看不到那個養育自己的惟一的親人了,讀到這里,心口那里像是揉進了一把碎冰,凍的發痛,就像是夏天突然咬了一大口冰含在嘴里,最后只能凍得吐出來,可是,揉進心里的冰怎么吐得出來?于是那些叫做悲傷的情緒,像是成群結隊的螞蟻,從遙遠的地方趕來,慢慢的爬上自己的身體,朝著最深處跳動著的心臟爬去。
反復的問自己為什么會這樣?我的眼淚就這樣不知不覺的爬上臉頰,逆光里黑色的剪影,沉淀出悲傷地輪廓,抬頭仰望天空,幾朵寂寞的云停在天上一動不動,那句“儺送,你回來吧。”就這樣漫過胸腔,爬上舌尖,跳過唇瓣被輕輕地釋放出來。
看到結局那句“那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我合上書,心像是一張白紙被輕輕的揉起來,再攤開后就是無數細小的褶皺。不甘心的翻開最后一頁,狠狠地看了那后半句“也許明天就回來”,欣慰的笑了,我想,我會把這本書的結局記成:儺送,明天就回來!
《邊城》學生讀書筆記 篇12
當記憶中的濕潤又一次沾染了溪畔的離歌,當朦朧的月色又一次浮動于頻頻過客疏離的神色,當紛雜褪去,是否會有人想起那夜,那歌,那淺笑,那落寞.
她在風日里長養著,故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她與自然萬化冥合,渾然天成.她始終帶著純真、無邪的笑,靜靜地守在溪邊,守在那座白色小塔下,有一個老人,一只黃狗和她做伴。
然而她不曾想過,恬淡平靜的生活,在一次邂逅中悄然改變。她不曾回眸,他不曾停駐。但從這時起,她的心中便有了一件事,屬于自己的不關祖父的,可以讓她憂愁,讓她快樂。少女驛動動的'情愫被點染。
那一夜歌聲,悠揚纏綿的從山崖中傳出,輕輕地撩撥著她的心弦。她只是在夢中淺淺地笑,在夢中靈魂為一種美妙的歌聲浮起來,輕輕的各處飄著。在她的懵懂和爺爺的遲疑中,一切尚未發生,就已悄悄結束。當平靜的期待與命運勃然相遇,我們才知曉,那美妙的歌聲是從白水河畔泅水時唱起,而在徒勞的等待中結束。
當我們游離于角色的轉換時,發現如果一切都早一點發生,或許這將不是一幕悲劇。如果祖父直白,他就不用和大老說“山路水路”,迷惑他,以至唱歌的二老當作大老。如果二老直白,可以直接說明自己的心意。其實沒有這么多如果,這就是茶峒孕育的人的含蓄和素養。祖父不直白,是因為沒有碾坊的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二老不直白,是因為兄弟情深。
其實,這本身就是在世外桃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處上演的人間蒼涼,因為原始的、本質的愛才使它愈發真實,正因為這“愛”才使得湘西小城,酉水岸邊茶峒里的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的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
在感慨湘西自然風貌和人民行為高尚靈魂淳樸之時,也能感到“美麗總是令人憂愁”的真實所在。
【《邊城》學生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邊城》讀書筆記07-15
邊城讀書筆記04-10
邊城讀書筆記05-26
邊城讀書筆記07-03
《邊城》讀書筆記07-20
邊城讀書筆記范文06-09
邊城讀書筆記范文08-07
《邊城》讀書筆記范文精選09-04
沈從文《邊城》讀書筆記06-15
《邊城》讀書筆記800字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