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心得體會15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你想好怎么寫心得體會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邊城》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邊城》心得體會1
昨晚看完了《邊城》,說不出的感覺,心里好像有點堵。慶幸自己生活在今天——一個可以不必再壓抑情感、不再那么緩慢的時代。當然,也被文中秀美、恬靜的自然風光和純樸的民風所深深吸引,仿若自己也成為邊城的一員,呼吸著那里純凈的空氣。其實,了解一個社會的生存狀況,從男女之間的婚戀關系中最可明晰,雖呈現的是男女間的關系,可暴露的卻是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狀況。男女間那源于自然的神秘吸引,中間隔著整整一部人類的艱辛歷史。
美麗的邊城,由于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其實還是一個人性受束縛程度較低的環境,可是,我們依然從生活在那里的人們身上感受到深刻的歷史痕跡——那已經深植于中國人血脈中的痕跡。
翠翠,一個青澀、情竇初開的女孩兒,她的羞澀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卻是中國幾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個女人血液中的沉淀——是的,是經濟文化的產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屬于東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類社會的產物,而非動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脈中的面對男性的自卑,那壓抑真實感情、等待幸福降臨的被動,都是人類幾千年歷史所賦予女性的性別特質。
那位深愛著孫女、渴望孫女能夠得到幸福的善良、可愛的老船夫,亦無法跨越歷史和時代所賦予他的局限性。為了孫女的親事,他內心所呈現出的渴望、焦慮、自尊、自卑、掩飾、吞吞吐吐、欲說還休、矛盾、掙扎——是那樣令人痛心和無奈。是的,他豈是在與自己的內心斗爭?他是在與整整一部人類歷史較量,他怎能超越時代給孫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福?——最后,老船夫帶著一生巨大的遺憾走了,他無法把握女兒的幸福,亦無法把握孫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還能有第二條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嗎?其實,這豈是發生在一個邊城的故事?這難道不是中國幾千年來天天在發生的故事?那坐在溪邊高巖上默想的又豈是翠翠?那難道不是千百年來無數渴望幸福的女人?
是的,誰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誰又能跨越歷史享有不受時代束縛的幸福?——男人與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間真的是隔著千山萬水、隔著一部厚重而艱難的人類成長史。可那樣的一天真的值得期待、值得向往,因為,那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那是人類走出歷史陰影的日子,那是人類不僅在物質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豐盈的日子——盡管路還很長,但值得人類不竭地追求和向往。
忽然就被那些大膽直白的、洋溢著青春喜悅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間那一點不古典、一點不含蓄的“我愛你”深深打動!竟至要流淚了——因為想到了翠翠。
《邊城》心得體會2
《邊城》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了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愿做個擺渡人。于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為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寄托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這部小說通過對湘西兒女翠翠和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慘痛事實。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親也是如此,她們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悲痛而慘淡的人生,卻找不到擺脫這種命運的途徑。沈從文通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秘,贊美了邊民淳良的心靈。
《邊城》正是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純情愛、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愛、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征著“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翠翠與儺送這對互相深愛著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驚世駭俗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金錢和權勢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這種情感像陽光下的花朵一樣,清新而健康。作者不僅對兩個年輕人對待“愛”的方式給予熱切的贊揚,而且也熱情地謳歌了他們所體現出的湘西人民行為的高尚和靈魂的美。《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
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筑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墻,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
而在《邊城》里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么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后,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么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實如小公牛……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只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著拖船攏岸。”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后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著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涌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云”、“聽著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凄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為一只渡船與一只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為“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著翠翠幼小的心靈。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直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邊城》對于我,除了心靈和人性的回歸感,更多的卻是,它將我帶回到童年的陽光里去。那里有我的爺爺,他給與我的愛濃的化不開也忘不掉,于是記憶當中,永遠抹不去的,那暖暖的感覺,隨著翠翠的一聲聲“爺爺”被觸動著。
《邊城》心得體會3
沈從文是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文物研究者,京派小說的代表人物,《邊城》是他的小說代表作,也是中國文學史上表現鄉土情懷的優秀中篇小說。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陲小城茶東為背景,描繪了湘西獨特的風土人情和船夫少女崔璀的愛情悲劇。
《邊城》比較特殊典型。沈從文寫了很多反映故鄉的小說,其中以《邊城》為最高。《邊城》開頭慢。沈從文就像創造上帝一樣,開始從每一個細節塑造湘西這個小鎮:每一座山,山上的樹和人,一條河,河里的水和魚;唯一的城鎮,鎮上的商店和生活。在這個安靜的小山村里,發生了一個或多個故事。
故事中的人慷慨善良,世世代代在這個小山村編織著自己的命運,享受著自己的生老病死。他們的悲傷和快樂是最純粹的,沒有名利。我深深相信,《邊城》想要贊美的是男女之間純潔而忠貞的愛情,親人之間不可分割的親情,老鄉之間的留戀。
不僅是幾個英雄的生動形象,從崔璀的母親愛上別人、死去到崔璀的祖父去世,楊媽對崔璀母親的'愛也成為他照顧崔璀的最大動力。這樣的愛情讓人感動,但是崔璀和兩位老人之間的愛情會讓人對不公平的命運感到悲哀。他們和周圍的人一直都很善良,但一切都是因為誤會,絕不能有完美的結局。故事的結尾給了讀者想象的空間,但其實已經是注定的悲劇。太悲劇了,這個完美的故事應驗了。
《邊城》心得體會4
《邊城》就是沈從文先生理想中的夢境,他把對山水的熱愛化為了這部飽含深情的作品,茶峒的自然風景清新雋秀,江水清麗綿延,江上渡船每日在這山水之間運行,也儼然成了這如詩如夢的景色中的重要點綴,渡船上的老船夫、小姑娘和老黃狗便是這景中永遠不變的主角。作者構筑了詩畫般的邊城美景,把所有故事融合到這景中,景物便處處蘊含著純樸的人情味,彌漫著“桃源”般神秘的色彩。景色因人物感情的朦朧而朦朧,因人物的憂愁而憂愁,也因故事凄涼的結局而定格在一片凄涼之中,卻因為給人無限想象的空間,定格的美景又在無窮無盡的等候中慢慢地綻放,任人思緒飄飛到更廣闊的空間。
沈從文先生常說“美麗總使人憂愁”。《邊城》里的`翠翠是美麗的,她單純善良、不諳世事,對老船夫的感情真摯而感人,對儺送二老的感情朦朧卻執著,可就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少女卻始終不知道也沒人告訴她,她應該要什么樣的生活,什么樣的幸福,最終只能在一片凄苦之中,孤獨的守著祖父的渡船,等著不知歸期的愛人。老船夫是也善良的,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著一條渡船,不知把多少來來往往的人渡過了小溪,“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他深愛著翠翠,他唯一的親人便只是那個女孩,他總是在為孫女將來的生活而擔憂,最后卻還是在失望和遺憾中死去,就連撐了一輩子的渡船也被漲起的大水沖走了,這是何等的悲涼啊。
讀《邊城》除了對美麗的鄉村風光和純樸的風土人情留有回味之外,還留下一份感動,感動的是翠翠為所愛的人執著的無怨無悔的等待,這種等待可能明天就能收獲幸福,可能一輩子都毫無結果,惟其如此,才更是感人。我也為翠翠的執著而震撼,也許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很多人都不會知道自己的真正價值,既然有幸活在這個世界上為什么不為所愛的人勇敢的等待一次呢?可是翠翠畢竟是生活在一個詩般世界中浪漫式的理想人物。現代社會太浮躁,有多少人還能有那么一種執著的浪漫的情愫呢?不說為了不可知的未來而等待,就算是為了已有的幸福而付出真誠的努力,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呢?我們渴望得到真愛,卻又總是擔心害怕,總想一切確定無疑之后才付出感情,不然就馬上抽身離去。
生活是美好的,生活要的就是快樂。活得輕松一點吧,世間有許多值得人珍惜和留戀的東西,真情就是那最寶貴的財富。
《邊城》心得體會5
今年冬天的太陽暖洋洋的,它伸出漫暖的大手,摩挲得人渾身舒坦。剛吃完中午飯的我,便坐在椅子上,看起了《邊城》。
這部小說是沈從文先生寫的,初讀之下,會覺得語言很平淡,情節甚至算得上是平凡的,但細讀之下,又會被小鎮的悠閑適意,爺爺的.樸訥,翠翠的可愛以及字里行間的自然、優美、詩意所吸引。讀著讀著,似乎自己也融入了這個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說開頭向我們展現了在青山綠水間有一個淳樸的白發老船夫,一個穿著碎花布衣的天真少女和一條忠心的黃狗,沒有喧囂,沒有張揚,生活簡單而寧靜,在我們看來或許有些枯燥乏味,但對于一直生活在青山綠水間的他們仍然把這日子過得滋味十足。
本該一直這么悠然度日,但卻在一個熱鬧的端午節,翠翠走上了愛情這條“路”……
那次盛會上翠翠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儺送不期而遇,儺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更巧的是,儺送的兄長也喜歡上了翠翠。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斗論勝負,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從中選擇。儺送是唱歌的一把好手,天保自知比不過弟弟,心灰意冷,斷然駕船遠行去做生意,但不幸溺死于湍急的渦流之中。由于天保之死,儺送十分責怪自己,很內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
而悲劇還未停止……
夜里下了大雨,夾雜著嚇人的雷聲。爺爺說,翠翠莫怕,翠翠說不怕。兩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聽那雨聲雷聲。第二天翠翠起來卻發現船已被沖走,屋后的白塔也沖塌了,翠翠嚇得去找爺爺,卻發現老人已在雷聲將息時死去了。雖然兩兄弟的父親在老船夫去世后解開了心中失子的疙瘩,答應只要儺送愿意就娶翠翠做兒媳。于是翠翠開始了漫長的等待,還記得原句是這樣的——“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要有多悲哀才會如此……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邊城……
《邊城》心得體會6
本小說的主人公是溪邊一座白色小塔下住的一戶單獨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小說主要講的是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都喜歡這個渡船老人孫女翠翠,想要繼承渡船的故事。翠翠的母親,老船夫的獨生子女與一個軍人相愛后,不愿私奔,雙雙徇情而死。卻留下了翠翠,被老船夫獨自撫養大。老船夫想給翠翠找個好歸宿,翠翠卻因為種種誤會和不幸最終單身,拉人過渡。
我覺得我概括地有點吃力,作者的文線很隨便自然,沒有呆板記述一件事情,表達一個中心,而是其中穿插了許多故事,讓我能真切看到世界一小角隅的農村與那樸實的民風。
守渡老人勤勤懇懇地在自己崗位上奉獻,送過渡人來往。渡頭為公家所有,故過渡人不必出錢。可有些人求個心安理得硬要給錢,管船人卻情不過,硬要推托。請說現在,哪里還有這樣性子直,不要錢的人?有時推托不過,只好收下,老人家不是藏著掖著,而是去買茶葉和草煙,過渡的誰需要必慷慨奉贈。這種老實人,不是很好騙不吃香嗎?我也想過,可不是,老人上城買辦過節東西,別人送他,雖推辭,但這些東西他總得領點情。屠戶知道他買肉一定會給錢,所以給他稱肉時總選最好一處,并把分量故意加多。在這種送情請客,嘻笑談鬧中,洋溢著當代都市人怎么也體會不到的溫情。因此當我看到這些語段時,會多讀幾遍,好好體味一下。
當然也有令人感傷的.。老大當得知翠翠喜歡的是老二時,失意淹死。在一個雷雨將息的清晨,泊在崖下的渡船不見了,老人停止了呼吸,翠翠成了一個孤兒。而我又不得不寫的是,船總順順料理了老人的后事,又找了一只空船。溫情在悲哀中蔓延。
悲哀中有溫情,溫情中有遺憾。作者并沒有給我們一個完美的結局,但我卻認為這使這篇虛構的文章更加“真實”。人生本身就是不完美的,有快樂也有痛苦,這才是真實的人生。平凡中又不平凡,我很欣賞這篇小說。
《邊城》心得體會7
書香,是生命永恒的香味。一個人,若手頭、床頭、桌頭,總有悅心的書陪伴,是一生的幸事,書在左右,或信手閑翻,或傾心細讀,或一笑看過,或反復品嘗,芬芳盈口,滿心余香,而所得的,都是生命的意趣。
那一篇篇閃著智慧火光的文章,為你的心靈,悄啟一閃閃門,默指了一條條路,讓你的生活豁然開朗,而這些,都是書對人的提升引領所致的。沈從文的《邊城》里那一種沉重古老靜止的邊城風景,以及邊城小人物的生活狀況,如畫。而畫中的人物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里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只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生活無形中就夠成了一幅圖畫,有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意象與味道是那樣沉寂凄婉。
《邊城》里的人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凈。在閱讀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爺爺一起守著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懷。爺爺意識到自己的年老,擔心死后翠翠無人照顧,總操心著她的`婚事。十五六歲的少女不免帶著青春年少的羞澀。爺爺不便明說,只是遠遠地觀望,只是小心翼翼地探問。他是真心地為翠翠好,卻不知由于他太過的關心和太深的愛延誤了翠翠一生的幸福。故事寫得這樣淡遠,骨子里卻盡是悲涼。原來離散可以這樣迫近,原來一切曾經的擁有可以瞬間成空。時間的觸角是那么的細而綿長,都以為我們是被時光照料的孩子呢,卻不知,等待在遠方的,是不能回頭的滄桑!然而,只要有希望,就總會有明天的曙光。任歲月流逝,細數度過的那些在回憶的凝眸里變得淡遠而美麗的日子,生活也就這樣繼續下去了。大仲馬不是曾在《基督山伯爵》中如此作結:“請記住:等待和希望!”
人間每天都在發生悲歡離合,這和時代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但撇開那些令人傷心的悲劇去看里面的每個人、每個風景、每個生活片斷,你會驚異地發現,沈從文先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多么美麗的世外桃源,那里純樸的民風是我們這個霓虹閃爍的大都市里所沒有的,它好似一股細泉,它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溫馨。 多么希望在邊城能看到翠翠像以前一樣地快樂地生活著,而那條祖父渡了大半輩子的船會依然來往于溪間,那條黃狗也應該守在門前等待一桌噴香的晚飯……在當代社會,物質生活充裕,但生活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卻相對弱化。我們呼喚文學作品中的純凈而美好的風景和人情,期待它由“童話變為現實”。
《邊城》心得體會8
作為一個在城市長大的女人,我特別向往田園般的城市生活。最近看了沈從文寫的《邊城》,大師描述的小邊城讓我懷舊。
《邊城》講述了一對爺爺奶奶獨自生活在湘西小鎮的平凡寧靜的生活,以及在這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孤獨和淡淡的憂傷。小說主人公崔璀有一段朦朧但并非最終的戀情,但愛情并不是小說的全部。大師以他油膩的風格,講述了湘西小鎮淳樸的風土人情,淳樸的生活,如畫的風景。
湘西的生活是嚴峻而艱苦的。大師讓我明白了,一個人對一塊土地的熱愛,就是理解它的殘酷,熱愛它背后醉人的風景。看完全文,我開始憧憬起遠離湘西邊疆的小鎮。木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濕漉漉的綠旗,窄窄的渡船,亭亭玉立的白塔,還有從古村落升起的綠色炊煙。這一切形成了一幅歷史悠久的畫,在我的想象中被描繪了上千次。在那片與世隔絕的土地上,時間似乎靜止了。女主人公崔璀像響水一樣溫柔明澈,歌聲婉轉清亮,祖父慈愛寬厚,船夫浪漫豪放。就連她的事業都是無奈的,在這個地方,帶著詩意的色彩,是美好的,是不堪褻瀆的。大師用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湘西人在幸運面前的無奈和悲傷,也讓我們對生命有了憐憫,相信了美好的人性
我最著迷的是《邊城》里的富人和善良的人們。崔璀和他的祖父去看了龍舟比賽,當地的領導給了他們很多食物。有些人娶了新娘,崔璀的祖父帶著他們過河,不用支付渡船費用。崔璀的祖父去世了,他周圍的人都來幫忙。雖然他們過著艱苦的生活,但他們可能會互相幫助,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遠的小鎮。相比之下,我們每天都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里,人們彼此冷漠。有時候,連鄰居都不認識。這一定令人遺憾。我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城市會變得溫暖和諧。每個人都有一個安靜的幻想。人不自私,珍惜我們的生活環境,互相幫助,建立一個像家一樣獨特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像”
《邊城》中的人一樣領有一顆仁慈的心去生活。
《邊城》心得體會9
沈從文是本世紀最為優秀的文學家之一,也是的物質史專家。對于許多人來說他還是個謎:學歷高校,行伍出身,有著傳奇般的人生經歷。時間證明,他許多作品今天依然顯出極強的生命力。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發表于1934年,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青山,綠水,河邊的老艄公,16歲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地儺送……
《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凈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然而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里: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一個順乎自然的以悲劇告終。《邊城》是一個關于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經典文本。
沈從文生于湖南鳳凰一個舊軍官家庭,后因家境轉入困頓,剛剛小學、年齡還不滿十五歲時,即廁身行伍,到人世間去“學習生存”。其后數年間,他隨當地軍閥部隊輾轉于湘、川、黔邊境及沅水流域各地。
三十年代初,沈從文在創作的同時,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并以其在文壇的`廣泛影響,被視為“京派”作家年輕一代的領袖。一九四九年以后,由于“歷史的誤會”,改行從事古代文物研究,并先后出版《明錦》(與人合作)、《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等古代文物圖案集及學術論文集。受周恩來之囑,著手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填補了我國文化的一項空白。
沈從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沈從文先生的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有重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
沈從文1988年5月,因心臟病突發,在其北京寓所逝世。故居于1991年被列為省人民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撥款進行了整修。故居現陳列有沈老的遺墨、遺稿、遺物和遺像,成為鳳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觀之一,每天來瞻仰者絡繹不絕。
《邊城》心得體會10
酉水清,渡船舊,白塔高高鼓聲重。
眸光黯,夜雨寒,獨守渡口終看透。
《邊城》中,沈從文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個充滿了詩意的理想世界。
湘西江水繞城市而流,城邊一座座高高的吊腳樓。進城有石橋,讓人踏之欲踏。小城依江水而建,靠高山而成;也圍于水,筑于山。依山傍水,恬靜優美。
高山郁青蒼翠竹,朦朧玉粉處———有桃花人家。城中阡陌石板路,黃泥墻,瓦黑乎。
端午月夜初,兩人相識歸家路。年年復,少女懷情待端午,只因對含蓄朦朧的愛有所期待!大老讓路二老上,夜歌于高山之上。歌聲使少女沉淪,歌聲浮魂!大老遇水身亡,二老因愧而乘船踏行遠方;渡船戶的渡船女深愛而不得郎。
白河綠水在你我之間緩緩流。你劃著船往他方遠走,因愧疚于心,留下一個背影,她卻在渡河旁與渡船等候。因水而遇,順水而走,你何時回頭;光年流走,脫毛的老黃狗與她依舊未走。
一個千古不磨珠玉般的故事,一個如夢如煙,理想的詩意小鎮和以悲劇告終的`愛情故事。故事告訴了我們要去奮斗,對自己所追求的事物勇敢拼搏,勇敢索取;不是自己的,我們可以去拼搏奮斗,然后把其得到,而它也不會為你等待。
《邊城》心得體會11
這里有山,有水,有人家,有那同一片藍天下別樣的桃源,沒有都市的喧囂。邊城是淡的,很美,很純,很遠,像縹緲的白云,若隱若現;邊城里發生的事也是淡的,它經不起大風,受不住大浪,只能有楊柳風輕;邊城里的情還是淡的,無論是友情,還是愛情,都在似有若無中發生,結束,蒙著一層淡淡的喜,淡淡的悲,淡淡的羞,淡淡的情不自禁,淡淡的無可奈何……
青山依舊,綠水東流,變的只是那人、那時、那情。生活仍在繼續,或許本身就注定一個無言的結局。其實,結局已不重要,令人回味的是那不能稱之為過程的過程——可喜,可愛,可恨,可戀。
邊城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份無以言狀的情,而是那份如詩如畫,如癡如夢的景。邊城的山水是雋秀的。山是不能沒有竹的,邊城的竹是深翠的,帶有幾分天然的靈氣。還有開篇的“……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這是一種純粹,簡單的小城,“一”是其中純凈的主旋律。邊城也是聲音的世界,這里有草蟲的清音,有儺送唱的把靈魂輕輕浮起的`歌,有竹篁深處竹管清脆的小調,有竹雀杜鵑的鳴唱,有爺爺雄渾充滿滄桑的古腔……這聲音是屬于邊城的,起于淡,歸于純。它在邊城的昨日響起,或許它將永遠留在茶峒的文化里,是今日的茶峒,抑或昨日的茶峒?
茶峒還在,只是茶峒里的人變了;茶峒的山水還綠,只是渡口的船飄逝了;茶峒里的白塔還立著,只是經歷了一場暴風雨,那重修而成的不再是曾經的白塔了。一切發生,結束,留下的是淡淡的物是人非,或許,物也非物了。
《邊城》心得體會12
暑假里,我讀了一本書,名字叫《邊城》。讀《邊城》,是一種享受。
初讀時,感覺很平淡,覺得文章很普通。但細讀之下,便發現了沈老寫作水平之高。樸實的爺爺,可愛的翠翠,以及那字里行間的優美環境,我被帶入了這個故事中。
小說的開頭寫的很溫馨,看著翠翠和爺爺的生活,我能切身地感覺到翠翠身上洋溢著的快樂,也就在這時,伴隨著翠翠一生的愛情也終于到來了......
儺送與天保都愛上了翠翠,一場蕩氣回腸的戀歌卻決定了他們的去留,也斷送了天保的生命。天保死后,一切都變了,儺送的動搖,船總的厭惡,爺爺的呆板,這是注定的嗎?看到這里,我的心緊緊的痛著,像被野貓抓了一樣,我不明白,為什么?明明是兩情相悅,卻不能在一起。
在小說的最后,爺爺被雷雨奪去了生命,我的眼眶亦濕了......
或許,爺爺是幸福的吧,清貧而廉潔的他安寧的度過了50年,他有妻子,有女兒,還有可愛的.孫女翠翠。
但翠翠不同,她像是一個在家中等待著丈夫歸來的癡情妻子,一直在等待著儺送。我不討厭儺送,但亦不喜歡他。“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我同情于她,因為她用自己的一生去等待和守候一個虛無縹緲的東西,一個不可能回來的男人,我敬佩她對愛的執著追求,在沈老的筆下,她就是一個“愛的化身”,令人憐惜。
讀《邊城》,我聯想到了納蘭性德的《采桑子》,“冷香索遍紅橋夢,夢覺城笳。月上桃花,雨歇春寒燕子家。箜篌別后誰能鼓,斷腸天涯。暗損韶華,一縷茶煙”,唉,《邊城》+《采桑子》,真是讓人心痛心醉,但更是欲罷不能。
當然,令我感動的可不僅僅是愛情,還有親情。我也有一個善良的爺爺,爺爺對我非常好,每天做飯,還要接送我上學,我感激爺爺為我的付出,我也要好好報答對我無私付出的親人,在這里,我祝愿我的家人身體康健。
沈老在《邊城》中一直歌頌人性之美,但我總覺得在這美的背后,藏著一絲凄涼。沈老筆下的世外桃源令我如癡如醉,我甚至想向南陽的劉子驥一樣去找尋這片凈土,遠離城市的喧囂,塵世的紛擾......但現實是骨感的,世外桃源并不存在,人與人之間除了感情,還有利益關系......
《邊城》又使我成長。
《邊城》心得體會13
《邊城》雖然有著悲劇性的結局,可那結局未嘗不是凄美的合情合理、自然貼切。城內鄉民的淳樸是一種美,不諳世事,與世隔絕是一種美,與自然生生相息的生活作息是一種美,民風習俗是一種美,地理風貌是一種美,堅強樂觀是一種美,真摯純真的初戀是一種美,忠貞不渝的堅守是一種美,不顧其他的癡情等待亦是一種美……
文章無處無美,處處皆美,這更是作者沈從文內心深處對美的寄托和追求,亦如陶潛所作《桃花源記》一般,作者將所希冀的一切包括純真、美好的歌頌均寄于此,只是比起《桃
花源記》,更平添了一份悲傷,一份希望無法實現最終湮滅的無奈傷感。追溯過往,追溯那個城外紛亂的年代,作者寫此文只是為了平靜內心不安和混亂,喚起塵世的純真,喚起塵世對美的追求,不懈的.追求。
然而我時常不解,在其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如何讓心那般心如止水,這種超然物外,心澄澈如鏡的品性如何保持?況那番年代,寄亡國之恨于這般平靜的文字中,引人細細品味,耐心琢磨需要一顆多么強大的心靈?多么高深的人生境界?多么純凈的塵世凈土?
聯系今日,無數人生活在欲望的桎哠中,受盡金錢權勢的牽制和誘惑,他們終日思量著如何穩居其位,如何爾虞我詐,如何勾心斗角,他們心中沒有了美的印象,或歪曲了對美的審評標準。他們內心渾濁,全身充滿著讓人嗤鼻的惡臭,他們失去了美,更失去了對美的追求。縱然將沈先生嘔心瀝血的作品捧之當前,恐怕只是依舊“羞見于劉郎才氣”。
彼之美,鑄成人之美,心之美,純之美,則萬物皆美。
《邊城》心得體會14
清瑩的河水擺動著,彎曲了光線,斜射在水底的碎石上,微風拂過,帶來細碎的草葉及竹雀草蟲婉轉的歌聲。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狗。
簡單的人,簡單的故事,簡單的情感。它沒有大悲大喜,沒有驚心動魄,沒有撕心裂肺。它就那樣靜靜地訴說著,那樣真實,那樣細膩,它就像一眼清泉,輕柔地將人包圍,慢慢地將人感化。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是個朦朧的天堂。這里有秀麗的山水,淳樸的鄉民,熱情的鄉風,對于已習慣了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的人來說,這里不就是心靈的棲息地嗎?作者從一個在自然中長大的純真女孩的角度向我們細細訴說著景與情。
十五六歲的女孩的心思最為敏感與縝密。尤其是這樣一個純真的女孩,在美麗的環境與淳樸的.民風中,心也就更加柔軟了。那個美麗的的夜晚,那個美麗的少年曾觸動了她柔軟的心,誰知命運弄人,大老與二老卻同歡喜了翠翠。他們身為優秀的青年,繼承著茶峒地方的優秀品質,彼此鼓勵謙讓,公平競爭。天保走了車路,便要儺送走馬路。儺送唱了一夜的歌,唱軟了翠翠的心,也唱暗了天保的心。天保為成全弟弟而決心出走。不想池塘的水殘酷無情,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呆呆在岸邊遙望,對老船夫帶了誤會的儺送最終跟隨了哥哥的腳步。在一場大暴雨中,人走了,塔塌了,只留翠翠在河邊守望。
仿佛是冥冥中有命運刻意安排,翠翠終究走上了母親的道路,這種無奈、悲傷、遺憾,就像是一層薄霧給最原始,最純正的美披上了憂傷的色彩。
《邊城》心得體會15
《邊城》蘊含著詩一般意境和韻味,作者不僅僅創造了詩一樣意境而且賦予作品中人物與景物以深厚象征意味,集中了湘西秀美山水和淳樸情致。
《邊城》里人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河川明澈純凈。在閱讀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爺爺一齊守著渡船相依為命彼此關懷,他是古代勞動人民代表,他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于職守,他對外孫女無私關愛,炎黃子孫得以繁衍血緣紐帶,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中華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純樸人性之美。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凈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溫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后,便矢志不移,執著地追求感情,癡情地等待著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艷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著他的決定最后讓一個人的杯具變成了三個人的杯具!這不禁令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感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沖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溫情守候一段飄渺的期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感情,是如此可悲、可嘆、可敬資料來自天下文學網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鮮明可愛,躍然紙上。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完美道德品性的象征,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那里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戶,來往是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欲橫流、紛繁復雜的社會,那里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邊城》對于我,除了心靈和人性的回歸感,更多的卻是,它將我帶回到童年的陽光里去。那里有我的爺爺,他給予我的愛濃的化不開也忘不掉,于是記憶當中,永遠抹不去的,那暖暖的感覺,隨著翠翠的一聲聲“爺爺”被觸動著。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民族和整個中華民族完美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樸的百姓以及這完美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完美的人性光輝。
【《邊城》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邊城心得體會12-29
《邊城》心得體會09-24
《邊城》心得體會09-16
邊城心得體會02-04
讀《邊城》心得體會11-22
邊城的閱讀心得體會12-05
《邊城》的美--解讀《邊城》09-12
讀《邊城》的心得體會范文精選10-31
《邊城》心得體會3篇11-20
邊城心得體會15篇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