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采薇的意思和表達
有關《采薇》這一首詩的背景,歷來眾說紛紜。下面的是詩經采薇的意思和表達,希望能幫助到你!
詩經采薇的意思和表達
《采薇》一詩,共分六章,每章八句,四言,它是《詩經.小雅》中的名篇,是周宣王時期出征豜狁的士兵在歸途中所賦,是一首描寫士卒生活的詩。
《詩經》是反映從西周初到春秋中葉社會生活的一部扣人心弦、豐富多彩的詩集,富于現實主義。它真實生動地表達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深刻地揭示出各個階層、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斗爭,鮮明地勾勒出當時社會的風貌。《詩經》中的作者,包括當時社會各個階級、階層的人物,大體有三種情況;一是無主名的詩。尤其是風詩;二是有主名的詩;三是對詩的作者有爭議的詩篇。《采薇》雖是《雅》詩,但其風格頗像《國風》,抒寫了久戍在外的士兵們既愛國家、勤王之急,又懷念家鄉親人的情懷,作者應該是士卒中的歌手,屬于無主名的詩。關于它的`時代背景,《毛詩序》中說:“《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豜狁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遣戍役以守衛中國。故歌《采薇》以遣之……”據此,則此詩應寫于殷商的末年。
這首詩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戰后歸家的途中,追述戍邊作戰時的苦況,猶如電影中運用一連串的回憶鏡頭,再現從軍生活的艱苦、悲傷,用痛定思痛的反思,多層次地表達了行役之苦。
詩的前三章均以“采薇采薇”開頭,用一唱三嘆的復沓形式,來反復吟詠,“以采薇起興”(朱熹)。第一章描述一個久戍在外的士卒,吃不飽穿不暖,不得不采薇而食,如此的饑渴勞苦,讓他渴望與家人團聚,說要回去說要回去,一年快過去了,還是沒有回到家,有家歸不得,等于無室無家。從軍出征,疲于奔命,無暇休息,對此,難免產生怨嗟之情。但這位士卒是識大體的,他知道之所以離家遠戍,是為了征伐豜狁的緣故。前人常說“小雅怨悱而不怒“,于次可見一斑。詩人將怨憤的感情歸結到豜狁的入侵上,而不指責周天子和將帥,將滿腹的怨,表達得委婉含蓄,反映了士卒們在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相互交叉的情況下的態度。在階級矛盾中,奴隸主貴族階級是奴隸階級的直接冤頭,而在民族矛盾中,經常犯邊侵略的豜狁又是國家民族的死敵,因此這些士卒既有同仇敵愾、抵御外敵的愛國思想,又有戀念故園、自傷離亂的悲蹌情緒。
二、三章的寫法,大體也與第一章相似。前四句有的用首章原句,有的或易一字,或該一句。后四句基本上是用不同的語言和形式,轉而表現新的感情和新的生活場景。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的反復吟詠復沓,有的雖然只換一字,卻表現出多層次的遞進。如“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剛止”,“作”、“作”、“剛”三字顯示了薇生長期的三個不同的階段,由剛破土而出,到幼苗的柔嫩,再到成熟期的粗硬,這在時間上是遞進的,它象喻著士卒的久戍不歸。同樣,“歲亦莫止”、“歲亦陽止”,從“歲莫”到“歲陽”,時間的流逝,不知給征人帶來多少痛苦。首章的“曰歸曰歸”,已有“歲亦莫止”的感慨;第二章在“曰歸曰歸”后加上“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表現士卒強烈的痛苦,倍感久戍無期,與家人音信隔絕、生死難卜的痛苦,痛苦之狀比首章更進一步,感情波瀾更為強烈。
第三章的描寫更進一層,進一步描寫士卒的痛苦,且有增無減。士卒遠行在外,久而不歸,而變得“憂心孔疚”了。
四、五二章追述的的是從軍作戰的緊張生活。“彼爾維何?維何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四句自問自答。“爾”同“荋”,花盛開的意思。這兩句話說:那開得很茂盛的是什么花啊?那是常僳的。這兩句是“興”,以引起下文的“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意思是:那高高大大的車子是誰大呀?那是主帥的兵車啊!“豈敢定居,一月三捷”兩句,則寫出了戰斗的頻繁奔波勞苦。
第五章描寫的戰斗場面,主帥乘坐四匹雄馬并駕著的馬匹,步兵隨在車后借以隱蔽身體,并準備隨時出擊。
第六章寫士卒在歸途中撫今追昔,充滿著痛定思痛的悲哀。回憶起昔日從軍時,正值陽春三月,楊柳迎風飄搖;今日歸來,卻碰上雨雪霏霏的冬天,雖已踏上歸途,歸路漫漫,還要忍受“載饑載竭”的生活,想到戰斗中的出生入死,和歸途中的艱難困苦,憂念久未聯系的家人的情況,憂傷的心情不由涌上心頭,“莫知我哀”,形象的寫出了歌者的憂傷。
《采薇》體現了愛國思想,反映了周宣王時外患日急,表現了憂時憂國的心緒。此詩抒寫了士兵能急國家之難,當豜狁入侵時,不顧安危,忍受了饑餓勞頓、背井離鄉之苦,為國御侮。雖然辛苦艱難,達到了“不遑啟齒”的程度,雖然對將帥有些不滿,但士卒們卻有著清楚的認識:防御外族之侵,責無旁貸。這是難能可貴的。
《采薇》一詩,在題材上可稱為邊塞詩的鼻祖,征人思鄉,是后代邊塞詩的重要主題,它打動了千百萬讀者的心。但是這首詩能歷經數前千年而不倒,愈久彌芳,還在于它藝術上的成功。
它真切反映了當時豜狁犯邊的危急局勢,出征者的征戰過程,以及他們在歸途中的復雜的思想感情,不愧為現實主義的偉大詩篇,這是其一。
其二,是第六章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些佳句。“楊柳依依”四字,表現楊柳之態,情貌無遺,物中有我,景中含情。千百年來,人們常用折柳表示送別時的不舍,又常用“依依”二字,表示惜別之情。“楊柳依依”的意想,一經創造出來,就被人們廣泛引用,流傳千古,有著不朽的藝術魅力。正因這個原因,《采薇》一詩成為了《詩經》中的名篇。正如清人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所說:“此詩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可言喻。”
其三,是善于運用景物的渲染烘托對比,突出其哀樂。出征時,楊柳依依,旋歸時,陰雨霏霏。這不僅概括了漫長的時間,而且更重要的是以“楊柳依依”的大好春光和“雨雪霏霏”的嚴寒隆冬分別映襯戰士們出征時共赴國難的豪情壯志和凱歸時自知重險困厄之中的殷憂深愁。天地之大,有誰同情社會地位卑微的士兵呢?!他們把犯邊的豜狁驅平了,又要回到奴隸主的田地上流血流汗,再落入苦難的深淵。這些士兵們非但未因勝利的喜悅而激動,反而深味著無盡的空虛和悲涼。情景相生,情景相融,著實令人動容!
【詩經采薇的意思和表達】相關文章:
詩經采薇采薇的意思01-11
詩經采薇意思01-09
詩經.采薇節選意思11-21
詩經采薇全篇意思01-10
詩經采薇節選意思01-10
詩經.采薇(節選)的意思11-21
詩經采薇的節選意思11-20
詩經.采薇節選的意思11-20
詩經采薇的意思簡寫11-27